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篇2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政治课教学知识。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2)情境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篇3
关键词: 韩国高校 推式教育 拉式教育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知识教育早已不再是单调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关心度,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能的重要途径[1]。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能为根本目的,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求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
近年来韩国大学生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失业率连年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2]。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青年群体不主动尝试就业,而是为就业而参加职业学院或者培训机构的相关培训[3]。为缩短大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磨合期,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合理安排,有效配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推式教育”与“拉式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的接受专业知识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珍惜接受课堂教育的机会,同时促进高校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准。
二、“推式教育”
“推式教育”简单地说是教育者推动受教育者主动参加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具体地说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条件,推动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并唤起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教育者通过引导式教育,引导和推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接触客观存在的社会现状,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受教育者通过真实体验在内心世界产生的缺失感,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知识,产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和动力,体现在行动上主要表现为易与教育者产生共鸣,主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并寻求各种方式方法,主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推式教育”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否则学生参加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会在一种无计划的、无序的状态中进行,很可能导致学生曲解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学过4P理论就来参加企业的营销实习,没有学过销售管理和消费心理与行为学就进行促销实习,学生在个体本能理解的状态下参加社会实习的效果在概率上小于对事物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之后的实习效果。
三、“拉式教育”
“拉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能够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拉式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育者通过案例教学、课堂小组发表、辩论比赛等多样化的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时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长时间的共鸣,不能持续地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危机感,易于被学生自身惰性所稀释,无法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受教育者短时间内容易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表现在课堂认真完成听课,但是因为持续性不够,课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能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参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四、“推式教育”与“拉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采用“推式教育”与“拉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前提是要求教育者接受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韩国高校教师多有过海外学习经历和企业实践经历,特别在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过程中,没有海外高校学位、访学经历,或没有国际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很难在激烈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竞聘中抢占先机,这种专业学习实践阅历不仅使教师实现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为课堂授课提供方便。比起主观性较强的模拟教学,受教育者往往在客观性更强的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触动更深刻,从而推进受教育者在行动上主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并主动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方法完善自己的学业,所以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将学生推出课堂,推向实践,鼓励学生在一段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校内外实践活动,并设立相应学分考核学生。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味强调将学生推出校园,专业理论教学是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基础,组织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进行专业课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很多课程需要学生在课下多下工夫,课堂上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推式教育”需要“拉式教育”的积极配合,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将学生推向校内外实践活动中,从实践中学习和检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专业能力不足。调研发现,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为学生专门设立社会实践学分,而且如市场营销原理、市场调查、经营数据库、消费者心理学等理论课上布置很多实践性强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企业的访谈,或者以小组发表的形式完成指定行业市场调查并做数据整理及市场分析等,按照个人提交报告情况或小组发表情况分别给予个人和小组成员不同的赋分,记录到平时成绩中去。也就是说如果想在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中获得高分,不是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而是需要平时的动手实践积累。韩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量化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缺失感和危机感,产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欲望和需求,当学生结束阶段性的实践活动回到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提高,教师采用“拉式教育”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摄取效率会更高,更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可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推式教育”将学生推出课堂,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产生缺失感和危机感,所以会尽力去寻找能够消除这种缺失感和危机感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状态下,受教育者要得到知识的渴望程度比没有参加实践的学生高得多,表现出的学习热情高得多,他们经常会更多地提问,教育者在受教育者不断提问和要求下,会进一步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讲解更深层次的专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摄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师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准和学生的专业素能。
五、“推式教育”与“拉式教育”的关系总结
大学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群体,既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又有很强的惰性,所以只对高校学生进行“推式教育”,没有一些规则和约束,没有专业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是无源之水,这不符合高校的教学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曲解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味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会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产生惰性,没有理论的社会实践会成为学生未来职场生涯的瓶颈。同样,只对高校学生进行“拉式教育”,只有理论教育,事例教育而没有接受社会实践锻炼的检验,学生毕业后容易表现出职场生活的不适应和实践能力不强等弱点。“推式教育”为学生接受“拉式教育”提供心理助推器,“拉式教育”为“推式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推式教育”配合“拉式教育”可为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龙,张宁,崔镐圭.中韩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度和专业关心度实证研究[J].考试周刊,2014,81:17.
[2]韩国统计厅. [DB/OL]. http://kosis.kr,2013.
[3]
基金项目: ① 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Y201511)
② 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项目“韩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对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Y201612)
③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交教研1202-40)
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 地方性本科院校 师资培训
项目1: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地区学前教育幼儿早期浸入式双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WL02)的研究成果。
项目2: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外语应用技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4WL10)的研究成果。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现状
双语教学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用两种及其以上的语言进行授课。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实施双语教学极为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在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具有可行性。但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变项,其中最关键的是双语教学教师。
其中在地方性本科院系双语教学中,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好坏直接受教师的语言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影响。实践表明,双语课程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依托,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充分理解原版教材,了解学科的前沿;双语课程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可以在课堂上熟练进行双语转换,准确进行专业知识表达。
通过对2013年西安文理学院双语教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今,双语教学教师师资培训面临着:(1)现今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不存在专门以培养双语师资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和机构,同时,双语知识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现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老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充实到教学第一线,由于各种外界原因限制,只进行专业基础课的传授,对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等。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理论基础
1.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直接参与者与课程变革的实施者,任何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离不开一线教师参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整个教育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专业化属于教师个体进行新知识以及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Holye曾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两方面,即:教师专业化是关注一门职业并使其成为专门职业,并能获得相应的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还是注重教学品质、职业内部合作方式、教学人员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工作职责的结合,并将其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服务对象的契约与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
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双语教师的素质提高,因此,双语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双语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双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因此:在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提升专业知识,并通过自身实践认可自己,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其次还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双语教学技能,并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属于教师主动发展过程,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核心,明白教师进行培训的目的,从而满足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所需知识领域内的补偿,并让教师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并寻求自主发展,使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提升。
2.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众多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不断努力,构建主义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有五个方面,即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和学习环境。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进行自己行为的反思,有助于进行知识建构,反思有助于教师进行学习;进行理论输入是构建主义的必要途径,理论输入有助于形成认识框架,但要与具体情境相联系;教师所处的环境影响教师的认知,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与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同行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进行对话与交流对教师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师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学习者有个体差异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活动要依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进行。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推进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双语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发展意识强化。双语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要主动建构自我,因此双语教师要围绕着知识、自我和责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师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课堂上,要成为学生在双语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师师资培训时,要进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介的培养;要培养双语教师进行真实教学情境创建的能力;要培训教师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3.成人学习理论
近年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不断发展,教育研究视角多元化,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教育培训中,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成人教育学中的成人学习理论也对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基础。
成人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即学习过程,对他人依赖性较低,自我主导意识增强;成人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探索式学习的作用;有学习动机;有使用、真实情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环境。
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对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要基于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根本,要培训双语教师进行独立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独立思考而不仅是简单的被接受;由于双语教师都有一定的经验,当双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自身的经验并没有获得重视以及利用,那么培训结果将不会直接内化为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双语教师培训也很容易失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参与培训的双语教师双语专业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教学方式也缺乏多样化,因此对其培训要注重教师的学习经验同生活场景相融合,要重视双语教师的需求,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对策――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指的是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这是进行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手段。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双语教师的主力军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但传统的师范院校由于存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足,难于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传统师范院校的弊端逐渐衰退,譬如,外语系有原来仅接受文科知识的学生到现在文理兼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可以把外语与专业结合,为把双语教师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西安文理学院每年都从英语专业吸收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使其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是从其他专业中吸收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使其攻读英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2.职后培训
(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加大投入,并从专业教师选择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以及储备,并重视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2)对外语水平较高、学科知识较强的教师,要大力引进。对专业知识较强、外语能力较高的双语教师进行选拔,为双语教师培训奠定基础。对于一些课程,设计面较广,则可以通过举办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的模式,聘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因此,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结 论
在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汉语以及英语两种语言学习,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接着本文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为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付筱娜:《试析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7期,第91期。
[2]李秋萍等:《教学为主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的定位及应注意的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丁黎明:《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冷思考》,《三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26期,第340-343页。
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分层教学法
1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常言道:“服装的灵魂在结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内容试架起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桥梁,对服装专业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1]。立足于新的职业教育背景,教师应在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培训,推动服装专业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性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制图能力,进而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其学习和设计制作能力。
1.1正确评价、科学分层
教师应结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及计划,借助考试结果分析、调研等形式,深入把握学生在服装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情况,从整体性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形成关于学情的调研结果报告及科学分析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分层。一方面,教师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进行分层。基于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往往以服装理论基础、服装工艺操作、服装应用设计能力3种维度为分层参照标准,将学生分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应用设计能力”“理论基础薄弱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基础较扎实而实践操作能力差”“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差”等层次[2]。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学生身心成长特征为依据进行分层。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意识构成对服装专业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3]。同时,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立足于育人育心。因此,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时,应以学生人格心理为重要参考因素。具体来讲,可以学生思维与记忆的感觉型和动觉型、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智力和非智力等心理学维度为参照标准,将学生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感觉型和动觉型(工艺操作型)、模仿型和创新型等不同取向[4]。在正确评价、科学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
1.2尊重学生、人文分层
从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其往往是在教师权威性理念的影响下实行师本教育,教师是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遵循教师固化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未能在提升自主性的过程中自由组织并表达对服装结构制图的认知和想法,也就难以在此过程中获得创新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需要遵循生本教育,即既要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尊重和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学情作为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基本依照。例如高年级学生对结构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已经有了明确的把握,那么在开展结构制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其自主思考影响制图的因素以及可以采取的制图策略等,以学生自主制图代替教师示范制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5]。
1.3以分为主、统分结合
传统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往往遵循统一示范讲解—巡回个别辅导—统一反馈—总结的步骤开展[6]。将分层教学法有效应用于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中时,需要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以结构制图为主体内容的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课标要求,确立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反馈。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对学生学情以及心理的调研,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引导相应层次的学生实现专业性成长。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训练。例如,可以采取少讲多练的形式,让自主学习、创优创新;可以实行精讲精练,使熟能生巧;同时还可以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反复演示讲解[7]。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无法将分层与断层划等号。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4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导向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分层教学模式的价值基础在于公平教育,那么在将其实际运用于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中时,需要把握好公平与分层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8]。虽然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朝着整体的教育目标努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基于每位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其实现逐步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寻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目标、学生与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最佳结合,为学生设计带有差异性的学习和项目操作任务,引导学生在接受任务挑战的过程中,从标准款式、到生产单位要货样式、再到个性化设计风格层层递进,深入体会服装专业结构制图的基本内涵及实际操作技巧[9]。当然,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服装市场提供必要的人才和设计支持,因此,在围绕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群体的市场意识,引导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借助市场调研等形式,了解服装市场的基本现状及实际需求。例如,经过市场调查,了解面、辅料市场和不同品牌的风格;通过电子信息查询,了解最新的时装信息和流行趋势,积累设计师手稿资料、成衣市场品牌信息等资料,以此增强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0]。从这一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应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及实际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基于自身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加深专业认识,使每位中职服装专业学生都能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2分层教学模式下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具体策略
2.1重新整合教材知识体系,融入趣味性教学因素
从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和态度来看,普遍存在基础性较差、学习热情不足的情况,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中职院校所用《服装结构制图》教材前三章内容基本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便教授给学生与实际相脱离、集枯燥性与理解难度于一体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服装专业尤其是结构制图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服装结构制图的学习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在对《服装结构制图》教材知识体系加以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趣味性教学因素。如在讲到人体外形与服装结构的关系时,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服装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由人体的外形决定的”这一知识点即可,因为以后可以通过一次次实践加深学生的印象[11]。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绘画练习,使其可以更加直观地把握人体外形与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2.2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开展基本技能训练
服装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基础人体测量、服装面料特性的了解、服装工艺的结合等内容作为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12],应引导学生加以系统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服装制图基本技能训练。在开展技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使其自主把握服装制图设计要求及规律,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服装样式,运用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理论来把握服装样式的变化规律和决定性因素。例如在裤装的结构制图教学中,需准确掌握西裤的款式制图,充分掌握西裤的结构特点,然后在西裤的基础上改变部分结构[13]。在开展实训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长度、部件、变形等方面的变化把握款式变化的细节,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服装常用款式结构制图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结构变化的各种方式,为服装结构制图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素材。
2.3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篇6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篇7
关键词: 传统中医教育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出困境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中医学专业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然而,当前中医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使得许多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1]笔者通过传统中医教育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对现代中医教育作出一些探讨,以期对现代中医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选拔方式
传统的中医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不断的考核,确认其医学知识够得上准入资格和自身道德没有大的过失方能继续深造学习,如此就可以确定通过的学生拥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和一定的道德修养。如清代造就医官人才,分为内教习与外教习两种。内教习是教授内监中的学医者,外教习是教授普通平民及医官子弟中的学医者。外教习人员的选拔及培养均极其严格。按照规定:“初进医生,自取同乡京官印结,赴院(太医院)具呈报明,经本院首领厅验看后,再取本院医士、医官保结,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试。医学可造就者,准其在院候试,挨次顶补。”这些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2]
现代中医高等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经过高考选拔,学生只需通过相关中医专业的分数线即可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选拔方式通过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在确认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医德修养基础和合适的学医动机方面缺少一定的选拔标准。
(二)医德教育
四川名医陈鼎三曾说:“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传统中医教育在准入和学习过程中都有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学生在接受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师辈或者父辈的医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有良好的医德修养。[3]
现代中医教育在医德修养的培养上主要靠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查较缺失医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保证中医人才能否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负责。
(三)专业知识结构
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外,主要学习师傅或者父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生往往是师傅或者父辈所属学派的继承人和发扬者,使得各学派有传人。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承师意而不易接受其他医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4]该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学术界限清楚,多不容易接受或兼容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与技术。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一部分的课程划归为西医课程的学习,使得现代中医人才中西兼学,没有了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限和学术思想的派别限制,认识能力也大大加强。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高校多学科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断丰富。
(四)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教育十分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师承教育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初就必须熟记汤头、药性等,在应诊中逐渐融会贯通。中医带徒,更会要求弟子认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世医之家的家传教育中,父辈从学生年幼时便授以脉诀等理论知识,作为定向培养,因而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4]
目前以院校教育模式为主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多以中西医并重,有的高校甚至缩减了中医课程,增加了部分西医课程。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压缩,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1]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学位英语的考试,中医专业的学生花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学习,而对中医典籍课程应付了事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其对中医理论基础的掌握不够扎实。
(五)实践与临证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传统中医教育模式中,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5]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的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师傅辩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这种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感知。[6]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有其优势和特色,但现行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学生只是通过机械地记忆去消化前人总结归纳的经验。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缺乏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的机会。[6]
(六)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因此,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7]
师承教育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为其以后在中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孙思邈强调医生“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医说》谓:“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3]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必修课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很少,有些高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但这很难保证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其重要性也得不到体现。
二、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中医教育要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应当注意树立正确的学医动机和选择适当的学医时机,重医德修养,注重中医典籍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课堂与临证并重,等等。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专业思想和医德的教育
在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选拔方式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因此,通过高考选拔的中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医动机和一定的中医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入学专业思想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学新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各中医高校应将名家学说、医案、经典著作、中医面临的机遇等作为讲授内容,采用讲座、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医的源远流长,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医热情。
医德教育需要理念灌输和行为培养双管齐下。在理念灌输上,各中医高校应把“大医精诚”的思想通过深化和衍化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成为校风、学风的核心思想;各中医高校可设置医德修养的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医生的使命感。在行为培养上,各中医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将理念贯穿于实际行动。各中医高校医德的培养应重在持续、落实,切忌流于形式。
(二)改革课程设置
中医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至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和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各中医高校应当认真改革中医课程设置,传统中医教育的基础理论无不包括《素问》、《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1]此次,中医专业学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可增设《易经》、《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各中医高校可安排在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是比较科学、明智的安排。[8]
(三)增加临证时间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临证时间少,先集中时间读书,再集中时间实习的模式也不尽合理。当前中医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普遍实行个人拜师学徒的方式。笔者建议各中医高校实行读书与临证长期交叉进行的制度,学生的学习至少应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内度过。各中医高校可以通过压缩课堂讲授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临证时间,每一段理论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学习,实现临证与课堂学习的交叉进行。此外,笔者建议规定中医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中医院参加社会实践,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中医的实践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6]
参考文献:
[1]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中医药导报,2007.2,VOL13,(2):20-21.
[2]梁峻.清朝中医考试.中国中医药,2003,(3):36-37.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407.
[4]程磐基,吴鸿洲.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19,(2):47-48.
[5]吴荣,王阶.中医传承方学法浅议.中医杂志,2006,47,(6):475.
[6]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7]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篇8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企对接;师资队伍
一、工作岗位实践所得
在企业实习期间,我们实际参加了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实际工作,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该公司的整体作业流程,并在实际的岗位上进行实操。亲自的实操过程让我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和距离。
而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是综合性的叙述,对具体详细的要求没有做到位,一开始我们就会忽略所有岗位的具体要求,只是泛泛地按照课本要求进行操作,当遇到实际困难时不知从何下手。这些也体现了我们职业素养的欠缺,对客户的综合需求考虑欠周到,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把客户作为一个个体对待。
二、目前中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存在的问题
在实习中,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感觉到自身的责任沉重,也感受到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鸿沟,学生如何才能轻松地跨越这道鸿沟呢?
通过和企业有关人员的谈话、调查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为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职业意识,专业知识欠缺,物流只停留在理论上;(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各种机械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如对管理软件的应用不够熟练,水平较低,缺乏开发性使用。(4)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中缺乏对技术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以及如何应对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的能力缺乏。
三、中职学生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跨越校企之间的鸿沟
作为中职学校,我们培养的多为蓝领技术人才,物流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大量合格的物流技术蓝领,即从事物流活动及设备管理维修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此类物流蓝领占企业物流技术岗位的70%,是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
1.课程设置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应该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密结合,以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理论基础够用、软件应用能力较强、操作技能较宽的专业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掌握物流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知识、力学知识、机械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2)掌握物流专业必需的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常识和管理软件应用。(3)具备搬运车、托盘、货架、叉车等各种设施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同时还具备对设备简单故障的检修能力。
2.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订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对所开设的课程要删繁就简,削枝强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与实践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上。另一方面实行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技能等级证书。从目前来看,企业对高学历及资深数控人才的用人成本和风险都很大,所以很多企业都青睐具有高综合素质的职校毕业生。
3.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企对接。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该专业的实践课时应占总课时的50%以上。在实验、实训室解决“应会”的技能掌握,搬运、堆码、简单运输、订单处理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专业要求和提高专业素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动手,突出实践技能是中职教育的特点,力争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等动手能力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学时比例达到2∶1,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突出技能型的竞争优势。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物流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对物流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物流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运用在企业实习中的案例,加强敬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结合实习感受和学生的现实反馈,感觉到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使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授课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直到今天,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很少有学校的课程设置能够符合、贴近、领会企业的要求,常常是两边相去甚远。如果学校的教育能走进企业,和企业联合教学,才能实现像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体质,做到真正的互相促进,也才能让学生较为轻松地从学校跨进企业,做到学有所用。
篇9
关键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申 燕 王 莹
(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1)
摘 要:《国际税收》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要提高《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编好英语配套教材;完善适应双语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好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收集视频素材以及动画素材等动态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经收集了包括各类避税地、各国海外逃税案以及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等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供教学使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考核方法的改革
虽然我校的《国际税收》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以国内学生为主,但还包括部分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而且随着来华外国留学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这门课程,而教学效果则直接关系到高校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全面考核双语教学的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和制度保证,因此本课程正尝试在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采用对教、学和课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指标设计,合理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采用多元评价,不再拘泥于期末考试,而是将平时的考核与期末成绩结合考虑,通过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布置作业、小组论文、随堂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此外,课程教研组还积极推进试题库的建设,正在筹建中的试题库包括中英文两种,通过分类试题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国际税收》的课程建设,有效地实现对该学科课程知识点的分布、覆盖面的宽窄、难易程度的掌握和分数比例的合理搭配;而且规范了《国际税收》课程的考试工作,使试题符合统一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有益于引导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内容,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外语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鉴于目前双语教师师资偏少、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仍然不高的现状,学校制定了全面的双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对于财税专业来说,目前正在努力引进高水平海外师资,并且通过聘请外教来加强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师资中英语基础较好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老师给予英语进修、国外短期学习、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水平。为了激发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还建立起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如示范性双语教学(即全英文授课)的课时系数为2,普通双语教学(每堂课英语的授课比重在50%以上)的课时系数为1.5。我们则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的学生采用示范性双语教学,而对其他专业则为普通双语教学。
另外,鉴于应用型大学对“双师型”教师的渴求,学校出台了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计划。《国际税收》实则也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已派出两位教师到税务部门和中介机构开展为期三月的挂职锻炼,并保持与上述单位与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师资队伍保持实务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袁崇轶.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第5版),2001-12-6.
\[2\]课题组.扩大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篇1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打破传统的传教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三创”型高等技术人才。
“三创”理念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概述
随着时展,三创理念应运而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下,“三创”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以下简称为三创教育)逐步产生并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是使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自身的技能,提升三创理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三创”理念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创造、创新、创业为“三创”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此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应该重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造性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在教学中,主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根据,以实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原则的复合型“三创”技术人才,能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基础和实践技能。
“三创”型人才的三种特点。一是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一个问题的发现、思考、解决的整个过程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二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上进精神和冒险主义精神,人不能总是停留在原地,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开发和改善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上谋求更好的发展。三是要有创业精神。作为一名创业者,应该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心思缜密,坚持不懈,应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发挥自身才能,这样在创业的道路上才能走向光明。
“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三创教育”模式在高职实践教学当中,能够打破以往的单一的书面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两两结合的方式传教给学生,有效的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技能型人才。
教学质量急需提高。高职学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只是进行理论基础的指导,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造成了一个班级内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无异于中等学校教学,而且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无法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同时这种硬性的灌输式会使得学生失去思考能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授教,从而达到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社会人才需求高。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各公司对职员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通常在招收高职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工作时,都希望高职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流程,即时上岗。这就要求在高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并且提供更多的对外接触的机会,提前对社会上个企业的运营有所了解。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精于自身学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机会体验书本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的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
“三创”理念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措施
提升教师三创理念素质。知识是被教师直接传达给给学生的。教师的自身思维往往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判断,所以教师自身的三创理念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做到与时俱进,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磨练消化再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例如学校定期对老师进行外派学习,或者要求参加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不做固定的模式要求,鼓励教师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树立模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基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
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从以前的模式而言,大多数高校均以书本知识的授课为主,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在三创理念下,很显然这是不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并且这种方式容易形成课程枯燥,易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反而造成了相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室可适当改善授课内容及方式,例如播放相关专业的视频,加强画面感,增加学生课堂兴趣。另外在加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实践活动将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上一篇:多元智能与个性化教育
- 下一篇:涉外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