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

篇1

【关键词】中国 经济形势 财政政策

一、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一)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其影响规模巨大,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DP为473104亿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我国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我国GDP为635061亿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DP整体呈上涨趋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GD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2014年我国GD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截至2014年,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由于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有的认为呈W字型,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都持同一种观点,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会有发展初期,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货币供大于求,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2014年,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要合理使用。

(二)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明确哪些税收该减,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严惩贪污受贿官员,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但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GDP逐年增长,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8):23-25.

篇2

然而,颇有趣味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说起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论及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人们总是要提到减税。在具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们那里,还总是免不了使用结构性减税一词。

这样一个至少使用了十几年之久的老概念,结构性减税在今天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期待,显然同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其政策选择有关。

人们已经看到,最近几个月来欧美经济形势的持续震荡,对处于缓慢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尚难有根本性改变。由此而形成的辐射影响,必将拖累中国经济,甚至使得未来一年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明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定局。

不过,所谓“继续实施”,并不意味着将今年以来的政策内容“全盘复制”到明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有“名”“实”之别,在相同的政策提法下,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实际内容。其间,有着很大的回旋空间。单就积极财政政策的布局而言,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2012年的操作肯定不同于2011年。其中,最可能出现也是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在2012年,“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

形成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从迄今为止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运行轨迹看,2008年末和2009年初无疑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将其作为参照系并仔细审视处于震荡中的欧美经济态势,可以确认,尽管外部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拖累,但从总体上看,这种不利影响不会高于2008年末和2009年初。故而,我们尚不需要推出类如2008年末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扩张性措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预调和微调,其扩张性操作可以相对从容。作为实行预微调的一种可选择的手段,减税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第二,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反危机操作之后,其“粗放型”扩张对于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较之于危机前,调结构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故而,即便经济下滑趋势已经有所显露,即便当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在于增加财政刺激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在此条件下,减税无疑是一种适当的选择。

篇3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视作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权威风向标,而2011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却因为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而一再推迟。

12月12日,这届号称“十年最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明确了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

此前,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已经启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预调、微调并不等于货币宽松,新一轮的政策调整不是简单的松紧之变,而是要着力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虽然关键字同样是“稳”,但与2011年多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同,明年的货币政策将重点突出“稳增长”。有研究指出,中国目前靠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能已经减弱,长期发展目标将逐步从“保增长”向“稳增长”靠拢,而在这个过程中“调结构”的地位将逐年上升。因此,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的政策思路会贯穿货币、财政、产业等各个领域。

在产业方面,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多个国家级产业规划密集出台,并且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改善民生、拉动内需、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和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调结构”的重中之重。目前,新兴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并获得更多发展资源的时点,随着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和产业资金等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未来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4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大规模地进行货币投放,从而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的货币供给处于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的涉外经济趋于活跃,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并且我国的储蓄量大于投资量,我国的产品市场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综上,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处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A点位置,在国家不采取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将自行调节经济至均衡点B点(如下图)。

但是源于物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从去年的“适度宽松”改为“稳健”。图中表示为LM1向左移动,至LM2位置。

出于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就业的目的,2011年我国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搭配使用。2011年的中央财政预算54360亿元是2010年执行数48322亿元的1.12倍。与过去不同的是,2011年及今后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图中IS1向右移动。

人民币继续缓慢小幅升值。美元、欧元的相对变动,经济危机后欧美国家经济的复苏,我国顺差格局的延续都是促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图中BP1左移动。

2011年,中国经济一方面要面对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经济增长,面对就业的压力。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正是对应这两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通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对于经济的增长这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如上图,如果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搭配得当,则经济将会在C点达到新的均衡,C点与原均衡点B点相比较,产出增加、利率上升。而如果财政政策不能有效的抵消紧缩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减少产出的作用,我国经济将会在D点达到均衡,D点与原均衡点B点相比,国民产出减少,利率升高。

综上,我们发现,将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既有增长的可能性,又存在衰退的风险,同时我国将面临利率上升的压力。

二、我国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影响

(一)经济状况对股市的影响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发展状况对股市行情的决定作用是内在的、长久的和根本的,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存在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7%,而2010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9年增加了10.3%,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并且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存在经济过热的可能。结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在当前经济政策干预下我国经济既有上升的可能也有衰退的风险。投资者更倾向撤出资金观望经济的走势,造成股市上涨推力不足。

(二)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宏观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政策是针对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来,并且影响经济将来的发展态势。投资者通过宏观政策的分析可以判断将来的经济走势。并且股市对宏观政策所导向的经济形势有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股市的涨幅和跌幅会大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的国内产值的涨幅和跌幅。

我国当前的宏观政策是紧缩货币和积极财政并行,跟原来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比,开始使经济的发展态势放缓。政策导向使经济开始放缓,则股市的上涨推力也将减弱。

(三)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股市的影响主要源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利率上升会提高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重新组合时更偏向银行储蓄和债券,同时利率的提高会增加投资者筹集资金进入股市的成本。这两方面的因素将会导致流向股市的资金量减少。

另一方面,根据股息贴现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主要有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来决定,而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中,股票的价格是以股票价值为基础的。利率的提高将会增加企业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股票分红派息。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将会提高贴现率。股息的减少和贴现率的提高将会使股票的内在价值降低,进而使股价降低。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得出我国具有利率上升的压力,利率上升将促使我国将来的股票市场行情会有下跌的趋势。

三、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通货,4月份CPI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1%,PPI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0.5%,通胀压力仍然存在,通涨未消除之前,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不会改变。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存在于将来经济发展中的下行和上行力量,投资者对将来的发展态势的预期不确定。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放松的话股市大盘走势下跌和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在这期间的投资策略的重点因该是锁定收益,适量减仓,观望物价水平的改变。等到物价稳定,通胀压力消除之后,国家货币政策将会适量放松,这时可以补充仓位待涨。

参考文献

[1](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贺强.我国经济周期政策周期股市周期互动关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自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的逐渐落实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理性,而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商品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关联性的探讨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实际上就是其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所以,研究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非常有必要。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1.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需求、收入、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变动等,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会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扩张或收缩。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可见,房地产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衡,将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的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保持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2.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引起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初始原因和初始推动力,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直接,较为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高度成正比,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就越快。另外,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以及战争、社会突发事件、科学技术的变革等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有直接、突发、猛烈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较长。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能够防止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使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在可控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下面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促进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上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周期既有全国性的周期,又有区域性的周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根据房地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力求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还要对利息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控方式和松紧程度方面应连续微调。同时,要在控制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谨慎控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房地产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扩大内需,延缓周期波动,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更为活跃,为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实践证明,积极和稳定的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可适当的减弱财政政策力度,同时使政策的调整向中性、稳健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等。这就需要政府谨慎权衡扩张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定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避免财政调整幅度过大而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稳定。

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目前,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严重失衡,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政府要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建设规模;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并促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合理化。比如,严格控制大型别墅的供给数量,适当的将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工程建设比例降低,提倡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数量。同时,价格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影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的价格,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助于房地产产品价格评估和指导,其住房价格更为理性,这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量来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具有波动的特殊性,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的探讨研究,根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消费模式,控制住房价格,只有这样,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波动才会更趋于理性,房地产的发展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其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建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J].江苏商论,2008,7(05):154-156.

篇6

“10万亿”把房价拉起来了

“现在有人批评,中国眼下的通胀,是由2008年以后政府为救市推出‘4万亿’造成的。其实,根本不是这‘4万亿’,而是当年增加的10万亿信贷。这10万亿直接推高了近两年的房价。”

左大培认为,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最早开始于2003年。2003年后,中国每年M2(广义货币)的增长率都在16%以上,最高达到19%。其结果就是推高了经济增速:2003年以后中国GDP增长每年超过10%,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14%。通胀率也跟着大幅上涨:物价水平先从下降变成停止下降,再变成上涨1%,2007年已经达到3%以上,2008年竟然有一个月上涨了10%。2007年底,政府为应对通胀,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紧缩贷款。当时的紧缩政策,有效遏制了2007年出现的物价上涨和房价上涨。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情况发生了逆转,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受了打击。政府有点“慌”,改变了经济政策,紧缩政策到2008年底已经彻底变为扩张政策。

“是大扩张啊。仅2009年一年,M2就增加了27%,贷款总额从30万亿跃升到40万亿。正是这增加的10万亿,推高了最近两年的房价。大家都应该记得,2009年初房价还没有涨,但是到年底已经可以用‘暴涨’来形容了。当时,所有的开发商都在说‘房子是刚性需求,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其实,当时的房价上涨与所谓的刚性需求没有关系,而是那10万亿拉升的。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增加的10万亿贷款,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当年的房价上,而是逐年显现出来的。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已经预计过,这个效果需我们消化五年。”

中国“救市”让美国给忽悠了

左大培认为,当年遇到金融危机,中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放松信贷,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政府要救市,但有点操之过急,一下子过了头。因为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形势是不一样的。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的经济不是过热,而是基本不热,但中国的经济是有点过热;美国几乎没有通胀,而中国已经有明显的通胀了。中美的经济形势根本不同,讲什么联合救市?

“又是注资又是放松银根,说什么是救美国也是救中国,这不是忽悠我们吗?美国是需要救市,因为它的整个金融系统在危机里确实垮掉了;中国的金融又没有垮,有必要采取那么大的救市行动吗?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好,海外经济学家预计,欧美会陷入如当年日本式的衰退,欧美可能又要大开印钞机了。眼下,国内有些人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和欧美同步。如果我们这样做,那又要犯大错误了。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三四年前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吃重药,就有可能会积累长期风险,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所以,今年千万要避免‘别人生病,我们吃药’的尴尬局面。”左大培说。

信贷增速慢,房价自然跌

“现在媒体报道,很多地方房价已经不涨了。不涨是事实。因为这轮房价上涨主要是信贷扩张引发,当信贷增速慢下来,房价自然要下跌。房地产商千万不要怀疑,如果再不老老实实降价的话,资金链就要断了,就真的要完蛋了。”

左大培表示,政府为了遏制房价上涨,对房地产商用了重典。“原来房地产商可以威胁政府说:‘我不盖房子了,水泥、钢材卖给谁?民工找谁干活去?’但政府现在不怕你这一套。政府说,我自己建保障房,水泥、钢材照样卖,民工也照样雇佣,一样能拉动投资。政府现在不需要房地产商了,彻底不需要了。所以,房地产商不要再抱什么幻想了。政府把贷款卡住,房价根本涨不了;政府自己盖保障房,不用你来拉动GDP了。如果你还挺着房价不降,干什么啊?”

在左大培看来,现在的房地产商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资金链搞不好就断了。现在不降价,以后可能要争着降价。但是即便到了争着降价的时候,最后都可能卖不出去了。“现在有很多钱已经进不了房地产市场了,这就导致了企业家大量跑路。在货币信贷从扩张到紧缩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转向,很多企业就都看不明白,因而估计错了。”

篇7

【关键词】 资产价格 宏观经济 货币供给 股票市场

伴随着资产市场的不断扩大,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变得更为剧烈,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学者们对资产价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和房地产这两个市场,而研究内容则主要侧重于关于资产价格泡沫成因的研究及关于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客观因素的辨析出发,基于资产价格理论,运用计量方法来考察2008年以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

一、中国资产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分析

1、根源于预期

人们购买资产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因此,决定资产价格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资产未来获得收益的能力。做出任何一项投资决策需要衡量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这就需要做出向前的预期,将未来可能获得的现金流折现成为资产的现值,这符合资产的本质属性,也符合我们一般的投资决策过程。但是这种向前预期的定价方法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不确定性。向前的预期由于不同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主观认识的差异会大不相同,从而造成了不同投资主体对同一资产的价值的不同看法,最终会形成资产价格的波动。

2、客观因素

(1)宏观经济形势。向前预期的定价方法使得资产的价值取决于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而未来的收益又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当前变化归根结底反映的是“预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综合,是个体预期的综合反映,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前一阶段人们预期的结果,而未来的经济形势又反映了人们当前的预期。如果某一时期内资产价格呈现持续的上涨或者下跌,那么,资产价格的这种趋势必定与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相符合,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应当也是同样的趋势。

(2)政策制度。中国股市发行、退市和分红等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质量存在隐患,投资者教育的缺失,使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国际资本进出的冲击之下,表现出了繁荣时期的泡沫化,以及对于实体经济一定程度背离的疲软走势。

3、主观因素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复杂动物,不论客观条件上是否存在限制,人的决策行为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认知偏差。资产的虚拟性和它的投机性使人们对于资产的买卖掺杂了更多的非理性因素,这使得我们必须重视投资主体非理性在资产价格波动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资产价格波动因素分析如图1所示。

总结资产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其根源于资本化的向前预期的定价方式,这种定价方式本身就蕴含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股票这类金融资产属于虚拟资产的范畴,其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其运行特征相对于实体经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向前预期的定价机制下,资产价格波动的最根本的客观驱动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它决定资产未来收入现金流的多少,是资产定价的基础。但是中国资产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又具有特殊性,就股票价格而言:第一,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单一,不完善的发行、退市、监管和分红机制的存在,使得我国股票市场交易具有更多的“投机性”。第二,中国的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信贷为主,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放开,同时,考虑到我国财政体制的特殊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对资产价格具有更大影响。第三,投资主体投资理念的不成熟,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晚,但规模扩张十分迅速。投资者很多都是跟风入市,面对股市的跌宕起伏被各种非理性思想所左右。

二、对中国2008年以来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2008年以来的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A股市场股指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的VAR模型来考察股市与实体经济和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脉冲相应分析来考察其相互间的影响,说明该时期内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客观驱动因素。

1、数据选取与处理

选择工业增加值IAV同比增度,货币供应量M2,以及上证综合指数SHDEX三个指标来反映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走势,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样本期间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然后,用X-12方法对其进行季节调整,并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取对数减轻数据的过度波动与异方差问题。

2、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从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来看,序列不平稳,但呈现一阶单整I(1),这说明三个序列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1)显示,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工业增速、货币供应量,以及上证综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VAR模型与脉冲相应分析

运用Eviews建立VAR模型之后,对模型的特征根进行AR Roots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是稳定的。脉冲响应函数是指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如果给货币供应量一个正向冲击,其并没有对股票市场带来明显的影响,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第一期有正向反应,在随后的阶段逐渐衰减趋近于零。这说明这段时期内,流动性并不是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对于实体经济有明显的影响,见图2。

如图3,给上证指数一个正向冲击,工业增速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时期快速上升,随后缓慢下降,逐渐趋于平稳。这反映了股市资产价格对经济的预期作用,资产价格波动的基本驱动因素是人们“预期的宏观经济形势”,股票价格的正向冲击代表了投资者对经济向好的预期,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经济的乐观看待会直接带来更多的消费、投资行为,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4、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个序列呈现一阶单整I(1),通过对其一阶差分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三个变量间所呈现的统计上的因果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到,只有上证指数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Granger原因,其他变量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统计上的因果关系。这进一步印证了上面脉冲相应分析的结果,即2008年以后至今,股市资产价格的波动反映了预期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变化。

三、结论

实证表明,2008年以后中国股票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其波动反映了人们“预期的宏观经济形势”,而货币政策和流动性并没有对资产价格波动起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2008年以后,整个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投资主体的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但这似乎与投资者对股市表现的抱怨相差甚远,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投资者抱怨中国股市是基于中外宏观经济增速的对比,即,中国经济增速比国外发达国家要高,但是股票市场的表现却不如发达国家股市的表现。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其针对股市涨跌这样一个相对变化的比较并没有基于经济增长率相对变化的比较,并非只要GDP增长率是正数,股市就一定要涨,或是我国GDP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GDP增长率,股市收益率就应当高于其他国家股市收益率。这是明显有问题的,因为股票的估值本身就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股市的涨跌,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变化。

第二,中国股市的疲软是经济发展调整的必然过程。中国股市本身与国外股市存在差异,平均估值高于国外股市,股票估值本身就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国股市的疲软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与实体经济“软着陆”的经济现实一致。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高速增长的时代很可能一去不返,股票市场的表现虽然令投资者不满,股票市场制度的建设仍有待完善,但这样的表现主要并不是股市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我国的经济现实所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张维、李根、熊熊、韦立坚、王雪莹: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基于行为金融和计算实验方法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9(8).

[2] 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2005(3).

[3] 易宪容:信用扩张的合理界限与房价波动研究[J].财贸经济,2009(8).

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篇9

为什么要提出“稳增长”

“稳增长”这一政策提法始于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表述方面,第一项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而在对201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阐述中,顺序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中可以看出,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重心和力度已经发生变化,由“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变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由此,“稳增长”被提至首位,登场亮相。同时,会议强调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最近半年的经济形势也证实了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预判。

“稳增长”的政策内涵

“保增长”与“稳增长”虽一字之差,但差异明显。一方面,“稳增长”强调经济平滑下行,重点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和波动。根据中央经济会议精神,这意味着政府不会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经济下滑。2003~2011年有三次明显的物价上涨,几乎都属于政府主导的经济扩张政策,如今的“稳增长”或许还隐喻长期的经济政策拐点已经出现。或者说,经济政策导向正在发生根本转变,即放弃所谓的“GDP增长底线指标”,将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调整方面,要质量,不要数量。

另一方面,“稳”也体现出对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应对策略。过去,中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但是,在外部出现不利变化后,随即影响到国内的产能与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现在的经济模式需要调整为内需为主,特别是消费为主的内部需求。在拉动内需市场的同时,先求稳住增速,平稳增长,再在国际间发挥比较优势,使经济逐步回归合理轨道。

年初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恰可归结为内外部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欧债危机未现根本性转机,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回落,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持续走弱。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调控政策不放松、销售不畅,以及资金采源受限等因素影响下大幅放缓,使投资增不断回落,同时制造业投资也受到国际经济疲软,房地产投资低迷及企业盈利下降影响而出现明显滑坡。

因此,为求“稳增长”,下半年宏观政策应保持宽松,且会集中在内需领域,尤其是消费和投资。具体而言,在财政方面,有望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如下半年物价有望控制在2%以下,则利率可能下调一次;在外汇占款减少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下调2~3次。

综上,下半年宏观经济表现会好于上半年,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但增长动力仍然不强,增速在长期内的放缓趋势不易改变。

篇10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剧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普遍动摇,大宗原材料价格起伏跌宕、世界经济增速下降;欧元区以及欧盟的主要大国,救危机无良方,前景叵测;尽管最近美国、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缺乏近期复苏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3个显著特点:一是政治周期、商业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日趋白热化。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在世界经济形势可能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难度加大。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发达国家政府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实施重大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受信心缺失和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继续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尚未真正启动,新能源和低碳、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进展缓慢,制约着经济复苏的步伐。

从国内环境看,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还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仍然艰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