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 阅读教学 现状与问题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11]刘耀明.做有生命的教育――《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新课程,2012,(10).

篇2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蕴含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科,要想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真实情感,应注重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加强学生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视,应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同时,在引导学生完成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有些语文教师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就忽视了教学中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语文教师应从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出发,给学生营造一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气氛,并把握好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小说深刻内涵的理解。

二、注重生活实际在个性化阅读中的渗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主要来自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加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应注重生活实际在个性化阅读中的渗透。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讲解教材上的知识与情感,这就忽视了文本情感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从而也制约了学生个性化情感的抒发。因此,为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应注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的《雷雨》时,语文教师应将生活实际与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并在导入时渗透文本的时代背景,以便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旧社会的悲剧色彩。同时,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讨“周朴园”、“梅侍萍”等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再现,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悲剧的思考与认识。

三、突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与以往的阅读教学相比,个性化阅读是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出发,并扭转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想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目标,就应突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以便提高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积极性。由于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同,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应站在全体学生的高度上,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到课堂的讨论中,并注重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想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分析课文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四、以个性化解读为阅读教学中的核心

个性化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将个性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以便突破传统的阅读思维。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扩散性,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只顾着课文内容的讲解,这就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开发,从而制约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主要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贾府人物与环境的描述。为了实现个性化解读,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重新解读。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应用,不但满足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也符合了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个性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所以就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将个性化阅读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胡.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05).

篇3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了14项要求,应该算作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最高端的要求了。我们将这14项要求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尝试列表(见附表二)归类。研究附表二,我们发现,新课标列出的阅读(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要求按三个维度归类之后可以做如下概括表述: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

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

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多元性实践模式;具体举措

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课堂互动上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闭塞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消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热情度不高等典型性的瓶颈问题,适时灵活地将多元性的适配教学融入具体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活生动的互动教学情境展示、风趣诙谐的交流语言问答、灵活多元的角色扮演式的人性探究,从而调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向“斑斓多姿”的“视听语文”模式转变纵深。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首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系统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内容新颖、涉及领域复杂繁多、考试范围多元广泛。语文教学也逐渐突破了旧有固定的“重点字词短语圈划”、“难点易错集中讲解”以及“考试测验反复巩固”的三大“王牌模块”的束缚,逐渐扩展至加强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以及深化教育教学结构的人性实用层次。

其次则是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机制的视线拉伸、视野纵深、视角拓宽,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群体,都不同程度地摈弃、改变了陈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学习理念,真正“解放自我”去认知语文、体味语文、享受语文。

第三则是新材料作文所带来的“应用革命”,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系统重要组件之一的作文写作也开始呈现多样奇巧、超脱写意的趋势,不断涌现的散文诗、微小说、拟古文等等大异“旧作文”的新文体,这都是新课改革命浪潮所引领的具体而微、显而易见的普遍变化。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更新式解析与具体化应对

1.立足学生实际,增减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整体综合的规划设计。要想使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学好语文,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心智思维和道德情感基础出发,同时结合新课改方针所要求的整体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从而确立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的。在具体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改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适时增删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可以“应试”,更可以“应用”;另一方面更要突出高中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将一些本阶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见闻、人物故事、文化现象具体化、方法化、模式化地融入具体的字词讲解、短语剖析以及阅读考核等主要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想学语文、要学语文、爱学语文。

2.加强阅读积累量与应用写作量,做到读写结合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组件以及考试测验“压轴大戏”的作文写作,更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磨砺,才能内化吸收,形成系统性的构筑体系。而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和不断的专业训练,只有读得多、懂得多,才能有“东西可写”。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尤其加强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自己的“文科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同时在一系列的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出语感、品析句意、学会章法等等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将“听说读写”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的实用能力,避免空泛教条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读懂社会生活里的文字,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得熟练于心不可”。在实际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高中学生所处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相关的应用知识,包括书信、邀请函、宣传语等;而在讲解应用型的语文知识时,要充分与学生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进行情景模拟式地“娱乐式”学习,从而巧妙地规避言之无物、机械填鸭的最为忌讳的教学困境的出现。

结语:新课改浪潮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剧烈冲击以及颠覆式变革,更深次的还是对当下处于瓶颈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警醒和引导。穷则变、变则通,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的就是求变、实践、再检验、再改进,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器物层面到制度阶段的转变。高中教育教学系统的师生群体应当联袂协作、共襄盛举,切实、协调、高效地去营造活跃多元的教育氛围,从而在贯彻实践新课改题中要旨的同时,共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积极、持续、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33-03

阅读是一个人认识、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观照、完善自我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浸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期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该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效链接。幸运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跳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观,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正于方家。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接受了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并非为零,但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情况令人深思。笔者在对2010届学生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①从学生的读书动机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阅读动机的学生占仅总人数的12%;53%的学生将课外阅读当娱乐休闲的消遣;24%的学生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应对写作,应对考试;有11%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②从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18%的学生选择中外名著,10%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20%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10%的学生选择诗歌散文,29%的学生选择娱乐杂志,13%的学生选择“其他”。③从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看,阅读时间甚少。一周阅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2%,阅读时间2至3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3%,1至2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5%,一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20%。④大部分学生缺乏总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有课外阅读计划的仅占总人数的6%,偶尔有计划的占总人数的20%,没有计划、随心所欲、想看就看的竟高达74%。“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3],立足于学生们并不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所谓“课外要在课内抓”,从兴趣入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可行的途径。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教师能做的大多数工作其实都是集中体现在课内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教材这一资源,挖掘其中潜藏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因阅读而感动,进而感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得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教好了,上活了,讲到学生心坎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理性解析代替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预设追问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想象思考,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于是,阅读教学课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能培训课,文章的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却逐日销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更要善于把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道理,使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找到属于语文阅读真正的感动,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

2.潜移默化,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新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悄然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而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为,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深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会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尽管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教学艺术使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的审美视野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通过言传身教,进而造成“晕轮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播下一种热爱阅读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

3.正面引导,科学干预。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如雨潜入、润物无声的熏陶,也是一门科学,须给学生正面、显性的指导。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又不少,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时间的安排上,应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平常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如散文、短篇小说等,而大部头则应放在寒、暑假等时间充裕的时段去阅读。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读有真正意义的书。阅读有消遣型的,也有获得型的。消遣型阅读是为了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地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获得型阅读中阅读主体则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消遣性阅读,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更应倡导学生进行获得型阅读,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有限,怎样才算读有真正意义的书呢?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指出: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那么出于这个目的,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作品直接关注和思考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影响得到公认,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绝非否定其他书籍的价值,只是强调课外阅读需要选择,一个人得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自设阅读的标准,读有真正意义的书,才是成熟、理智的表现。

4.结合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通过课内外衔接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研究性阅读组对课题展开研究,这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互动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在上粤教版必修一“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布置学生课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自我,从他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在笔记本上。接着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索与 “潮汕人文特点”相关的文章,看看别人如何评价潮汕人,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潮汕文学读本》(汕头大学出版社)中的相关文章(如《追忆粟芭村》《乡魂》等),组织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潮人特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最后以“潮汕人文特性探究”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的延伸、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自我,认识家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惑、明知的意识。

5.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举行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做法、收获、心得等,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而且,这种集思广益、群体互动的自我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的教育和影响,常常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有力度。

笔者有幸指导高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展了“读人物传记,立人生志向”的活动。该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刚踏进青春门槛的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点燃思想明灯,立下人生志向。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筛选、拟定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再就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目录、序跋、索引等)和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快读、鉴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读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并定期抽查,然后选出优秀的文摘卡、阅读笔记参加学校评比。最后,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以现场电视直播的形式在全年级进行谈话式交流。整个活动,在校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能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在和作者的对话中达到自身的升华,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倘若通过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诚然,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但有一个信念是坚定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会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语文教学改革,1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情节冲淡,师生缺乏沉静

“散文没有小说似的幻想和情节,缺乏戏剧的戏剧性,也不像诗歌一样,专事抒情,穷求韵律。”情节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对文字有深厚感悟的人才会去涵泳隐藏在冲淡情节下的情感,所以学生一遇到散文连称啧啧。如《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方》等文都是淡而有致,而学生厌于这种淡就无法抵达那份“致”了,更不用说思辨性极强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拿来主义》这类文本了。如何能使师生沉静,有效进入文本内部,这是散文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2.材料松散,阅读缺乏思路

散文文体核心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月居中天,众星拱之。如果在解读过程中没能揪住这个“月”,那么对文本的阅读多是低效或者盲目的行为,学生容易一头扎进纷繁的素材之中,文本的阅读兴趣骤减。如劳伦斯的《鸟啼》,如果没能扣住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这个主旨,那么读者看到的只是风景;《拿来主义》中如果不能掌握先破后立的章法就会文思断裂。如何透过材料理思路,寻草灰蛇线,抓文眼是散文教学又一个困惑。

3.语言优美,教学缺乏言传

散文语言是构建文本的最直接手段,品味和咀嚼语言是散文教学的固定重点。而这种语言醇厚的优美使读者氤氲在文采之中,对文字传递的情感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落入如诗歌过度解读就是破坏意境的窘境,在文本和学生之间牵线的教师大多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就是将深深的主观情感嵌入无比华丽的辞藻之中,《荷塘月色》景色之后情感难以表达,学生缺少教师适可而止的启发诱导,此类美文有时会消解对主旨的引导抵达。

4.疲于应试,解读缺乏体悟

散文阅读教学基本上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进行,从语言、结构和意境等角度入手展开。散文的主旨大都可以纳入某个母题,譬如亲情、乡情;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生命的感悟,对宇宙的思索等等,但有些内容不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所能体悟的。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表现的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学生根本没有这么厚重的感悟。《前方》从人类离家到精神归宿的抒写也同样具有奥义。教师至多划些字词,对个别句子作一知半解式的讲解,体悟完全缺席。

散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诸如文体自由,取材广泛导致教学内容模糊,信息时代学生接受快捷,教学低效等沉疴,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有效教学的可行性

对有效教学可行性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这个话题的价值所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语文课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散文教学也包含其中。关于有效教学很多同行作了不懈地探究,如从阅读教学内容目标与内容统一、学科、教材结构化等三方面确定维度;也有对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从教学内容、美育视角和阅读心理入手提出了若干实施策略;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等内容为本文思考铺垫了道路。所谓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课堂教学如何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去收获最大化的成果值得思索。

三、有效教学的对策

有效教学的对策是在教学目标之下,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情,选择使用高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技巧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遵循这种策略,能自然找寻到“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蹊径。下面拟从四个“点”来刍议散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对策。

1.把握文本,点燃学生兴奋点

有的放矢说的是我们解读前要对文体特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散文以语言为材料,以结构为容器,以主旨为支撑架构全文,吃透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点燃读者和文本之间共鸣的情感之火是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文中的景、事都是作者情感的延伸,把握了这一点读者和文本就易融合。那么怎样点燃情感这个兴奋点呢?从文艺心理学而言,读者期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首先导课上要下工夫,如上《十八岁和其他》可事先布置学生的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然后在课堂上挑选几封信作为导课,课堂一开始将情感位势调整到相等水平,学生容易被教师吸引快速投入角色。其次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机会,创设情境以感染学生。在上《我心归去》时,文中有几处夸张的细节描写,“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对作者渲染的寂寞、孤独与空虚学生可能感觉不到,教师可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孤独寂寞时会怎样,本来有距离的情感在切身体会中拉近了距离。最后也可以用文本中最能打动人的语句渲染,世上最伟大的情感当属悲悯情怀,讲《安妮日记》时,教师可选择1943年7月26日星期一这则日记让学生用心朗读,体会在空袭中的战栗。有情感共鸣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借助情感这一媒介就能顺利达到对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层级性目标,即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抓住文眼,架构文本的支点

“文以意为先”,散文形而神不散的特点决定散文阅读教学中紧扣文眼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对于散文文本的支点就是这个纲,文眼或者中心思想。架构好这个支点,如磁石般可以吸附散落隐藏的铁砂,散文文本阅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直奔主题。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寻找文眼,“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而这种不宁静的内心具体阐释就是朱自清写的情感,借助对荷塘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藏在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此为核心的材料辐射如小径漫步所见、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和想象江南采莲等内容全由这份情感串联。又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的情感支点是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丰富这份情感的是几幅温暖的图画: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散文支点时,不妨给学生一些指导,现成的文眼往往在文首或段首,如要求归纳的则要多练,掌握潜在规律,达到“白云回望合”的境界,给学生一些自信和期待,班杜拉的效能期待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并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越倾向于作更大程度的努力,众里寻个支点即这样。

3.穿透语言,凸显深潜的盲点

日本学者浜田正秀认为:“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体。”散文文本的语言更富含作者的精神指征。“散文是一种有洁癖的文体。”作家赵瑜认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应该具备五个条件的第一个就是语言的要求,散文语言要求有诗性,这足以涵盖散文语言的优美洗练、质朴自然。语言是散文文本的外表,涉及到阅读观感,语言的好能使读者对文本一见钟情,但更多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穿越语言的丛林达到符合认知规律的有效性教学,从阅读心理主客体双向互动的三个过程来看,第二阶段的“心理建构”就需要解读作品语言。如何穿透语言的壁垒抵达核心,首先得抓住诗话语言,即平时所说的优美语句,这样也契合高考考纲中对重要语句理解能力的培养。诗话语言包括优美的用词、诗句的引用和妙用修辞的句子。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时可以紧扣一些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诉诸视觉同时也录下了风雨的声响,“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富有听觉的刺激力;《乡土情结》中众多引用的诗句;《荷塘月色》中“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其次解读有哲理性的句子,《斑纹》中“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说出了面对恶必须以牙还牙的真理,《我的四季》《直面苦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也不乏哲理性语句。其它还有一些陌生化处理的句子、中心句、结构上起作用的句子等等也是解读对象。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及运用语言就印证了这一点,散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从某个层面说就是“学习语言”。

4.有的放矢,找准突破的切点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问题;途径

随着当前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其教育的重点,因而德育教育是能够体现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得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积极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课程教学,而且还要承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因此,在高中这个关键的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德智全面发展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现如今社会发展的变化中,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而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在实施渗透德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这个阶段,高中生虽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年龄,但是其心智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因而在这个阶段,高中生的人生世界观以及判定是非的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必须要注重这个情况,并且根据学生这种现象来抓住教育的机会,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对其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种现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柱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对原本语文学科结构在完善上、对语文学科地位上以及语文基础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不够严格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其在日常教学工作上,不能够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以及缺点。在教学观念上,不能够认为学生年龄小而松懈对其管理。在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从而造成教学中不断出现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管理观念,从而减少其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

2.教师在教学上对自身的要求不够严格

作为语文教师,其既然是学生学习的只要指导者,就必须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对学生日后走向工作以及学习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行为,并且还要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从而避免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习惯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产生影响。但是,在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其不爱岗、不敬业甚至经常迟到或缺课等行为,这种情况如果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还能够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

3.教学组织方法存在不足之处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上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影响实现学生内心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相结合。教师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的教学组织,不仅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因而教师必须要优化自身的教学组织方法。

三、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其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在德育教育素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感悟和体验,还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能够和学生一起探讨,从而来发现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魅力。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式下,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在写作上的能力以及对阅读文章感悟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逐渐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很辩解语文阅读中的德育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能利用教材中所具有的德育知识来构建学生的人格。长期下来,教师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在高中语文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教师就能让学生来对其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育中能够逐渐形成相关的思想道德品质。

2.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就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来进行。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在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很欠缺,因而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只注重于事物的表面,而忽视其存在的本质。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就是以教材为主。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将实施德育教育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如教师在讲解《师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让学生对这句化的理解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中所给予学生的帮助和指导。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且还逐渐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

3.加强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在现代高中教材中,都会有很多经典有名的名言或者格言。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词,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名篇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包含一些短小精悍的名言名句。在教材中,其中就有这些名句。对于这些名言警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其重视,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主要中心内容,加以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思想而健康成长。

4.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德育教育的要求和标准

教师要想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德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语文教育上并没有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对学生语文修养和思想道德上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发挥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提高和完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

篇8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在要求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造诣的人无一不是阅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一所无门的大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要贴近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要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富有时代的气息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使其保持一颗创造、好奇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当务之急,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是现代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我们不能局限于这种表面现象,应挖掘深层次的、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去探讨、去创造。

二、开放教学过程。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上了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开放式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如作文教学,事先让学生拟题,给学生1―2周准备时间,真正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文思泉涌、储备丰富、有话可说。

(二)课堂向课后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请教,把问题带到课后,带入生活,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三)课堂向社会开放

语文课堂向社会开放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人力资源上说,社会上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及从该校毕业的校友,都可以请他们走进学校课堂,做学生的教材和榜样。从物力资源上讲,城市、乡村、工厂、田野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旅游景点、校外德育基地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课堂,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尽早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近生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三、阅读内容的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面一般比较狭窄。老师就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拓展阅读面。首先从文本来源拓展:阅读材料既来自教材,又可取自各种报刊、杂志、作品集、优秀文学网站,当然这需要老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和学生阅读的需要择优推荐。例如:《文汇报》、《中国青年报》、《语文报》、《萌芽》、《新读写》、《中学生阅读》,《时文选萃》、《名家名作百八篇》、《新龙门语文》、《走进经典》,《文言文助读》、《古文观止》,等等。其次从体裁上拓展:文学类、非文学类都应该广泛涉猎。有人说传记是榜样的力量,小说是情感的养分,童话是想象的翅膀,诗歌是个性的天空,哲学是心灵的眼睛,自然是智慧的源泉,艺术是灵魂的舞台,因此,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各类题材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转变为“多元的互动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知识由外到内强加给学生,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低谷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制订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补充,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教师要在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之后,与学生真诚交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和认识,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五、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一)自我评价法

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

(二)同伴互评法

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

(三)成果展览法

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来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通过激活文字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学生如果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再创造,那么,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也许只是的字面意思或抽象的概念,无法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更无法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特定意境,欣赏作者所描写的形象,更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透过一行行文字,看到作者描绘的形象图画,透过作者的语言,看到作者所描述的生动场景;指导学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把学生带入作品之中,欣赏作品之美,获取人生的感悟。正如英国著名的美学家科林伍德所说的:“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也不是听到,而在想象之中。”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郁达夫的文章《江南的冬季》中的“冬霖寒村”这一段时,教师先设计出这样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冬霖寒村’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悠闲’境界,请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一下全段是如何‘言传’这种‘悠闲’的意境的?”作为具备一定文学修养的高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能够体会到文章中“悠闲”的意境的,但是,学生很可能不能深刻和全面地领略作者所创设的真正意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文字,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引导,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杏春;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篇10

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功能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体会和学习散文结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十二篇不同题材的文章之中,自己选择喜欢的、能够理解领会的文章展开阅读学习,甚至可以自行到课外寻找学习材料。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 转贴于 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3、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比如,以名著选读、传记选读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以文学创作、戏剧演出为特色的活动课程,都将在创造巨大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课程是当今国外中学,未来将是我国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资源。

二、语文教育个性化的课堂实现形式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二是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