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建议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参建各方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责任落实不力

建筑工程涉及施工、监管与业主单位等各个要素,只有建筑工程各方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保证工程安全。但实际工作中,不少建设单位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存在招标环节不规范的情况;施工单位有的盲目追求利用最大化,不注重加强安全投入,忽视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设,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普遍存在;监理单位没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与工程建设标准等施行安全监管,未能真正落实安全质量监督管理职责;存在不少设计单位安全意识不强,没能充分考虑施工难度与安全操作等,导致对工程安全生产缺乏有效指导。

(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虽已不少,但随着市场经济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不少缺陷与问题。一方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健全,有的标准存在重复与交叉的现象,容易造成各方相互推脱、无人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具体适用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法律太少,导致在实际进行监督管理时存在难度。

(三)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不够,政府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现阶段存在不少建筑工程仅仅局限于大检查与标化验收,很多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观念不强,不能严格按照工程安全规范操作,经常进行违法违规操作,使得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不能很好地落实,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政府监管存在一定的盲区,安全监督与检查执法力度不够。目前政府监管的方式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单一,不少需要进行监管的项目尚未施行,对工程安全生产的标准要求不够规范与明确,且现存建筑行业门类多,安全职责权属存有差异,缺乏规范统一、权责分明的政府监管体系。

(四)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安全的好坏。目前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他们缺乏规范的岗前培训,未经专业教育,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不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施工安全需求。而有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投入较少,缺乏安全训练与救援设备,甚至出现挤占安全生产费用以降低生产成本的现象,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及时应对安全问题。

二、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安全意识,落实各方安全职责

制定安全责任制、落实参建各方安全职责是实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筑工程各方应注重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实地参观与学习落实安全管理的项目工程,不断增强其建筑专业安全知识,以提高其安全意、应对安全事故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工程各方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注重全面检查,针对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提出并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创造良好的安全建设环境,落实各方安全职责,以有效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二)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首先,应注重加强建筑工程建设的市场准入管理,对建筑工程参建方进行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应注重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分包方的安全生产标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准则,使工程安全管理有法可依,越来越规范化。建设业主应不断增强安全生产资质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为施工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监理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理,而设计单位应结合施工难度与安全操作进行设计,为施工安全进行指导。其次,我国应制定内容完整、针对性强,可以体现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安全生产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有效加强安全管理。

(三)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应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监管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做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安全责任管控,加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以有效监督工程参建方将安全责任与措施落实到位。此外,为满足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需求,应在制定与完善施工安全生产国际与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建筑工程安全专业标准。各工程应根据地区与工程具体情况细化实施标准,并应结合建筑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逐步建立健全建筑安全标准机制。

(四)重视安全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建筑工程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应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与评估,注重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熟悉掌握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提高其业务素质,并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日常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使其逐步提高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做到安全生产。此外,建筑规程管理者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增大安全投入,采用合理安全管理模式,以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总体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只有坚持安全生产与工程效益并重,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保障国家与人民的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监督; 现状; 方法

0 引言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ISO8402-1994《质量术语》文件中,对质量作了如下的标准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具有一定的目的,满足业主需要的自然属性,是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下的综合特点。建筑项目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它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协调性。

质量管理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以使产品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计划、控制、改善、监督等在内的一切管理活动的总和,它是建筑项目管理中组织和管理的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必须首先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责任,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实施所有管理功能。

1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1人的因素

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是指人是建筑项目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建设项目阶段得意实施。人的素质、思想、文化、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人既是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质量控制者,也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1.2材料的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设项目实施的物质基础,建设工程材料的名称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建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好坏,特别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所以保证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

1.3机械设备的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设施,完善的机械设施能有效地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以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及时更新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测量设备、机械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质量问题。

2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不足

2.1相关法律法规尚且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程等。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现实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不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找到现成的处罚依据,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显然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目前我国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处罚建筑工程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参照的法律法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与现实情况差别较大的情况,削弱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效果,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且不够完善。

2.2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来完成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部分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程序性的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端正的工作态度,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认识不充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管理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相关的建设性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最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内部,一些管理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欠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的工作效率。

2.3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集技术和法律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其具体工作主要是由监督机构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人员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人才储备还比较薄弱,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且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首先,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思想政治觉悟较低。一些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服务意识,有些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将监督工作流于表面,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其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属于行政和技术的监督执法行为,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还要具有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性知识。我国质量监督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不仅直接阻碍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会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与权威性造成消极影响。

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途径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法律纠纷;有效防范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陆续暴露出许多弊端和问题,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就是合同纠纷的问题,这不但给建筑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 建筑工程合同具体特征和要求

1.1 建筑工程合同即是工程承包方负责工程的具体建设,而发包人负责支付价款的一种合同。

1.2 建筑工程合同的主要特征

1.2.1 主体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单位以及相关各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注册资本;拥有所从事建设工程的相关资质以及工作人员;拥有从事建设工程的技术装备;以及相关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一些其他条件。

1.2.2 工程项目的合同中的标的需要是基本建设的工程。

1.2.3 国家进行行政干预,也就是国家要针对建筑合同进行有效的监管。

1.2.4 应为要约式的合同,合同需选择书面的形式。

2 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效力

2.1 合同效力进行确认的原则

2.1.1 签署合同需要遵循的原则。建筑工程合同应当属于民事合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应遵循:平等原则;民事的权益享受法律的保护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禁止滥用权力的原则以及共同协商的原则等。

2.1.2 合同效力确认需要遵循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以下的审查:合同具体内容是否合法;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格;当事人表达的意思是否真实;合同是否具备相关审批的手续。

2.2 如何确认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效力

针对承包方和发包方的从业资质进行审查;针对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及行业政策和是否违背了国家与社会利益进行审查;针对当事人表达的意思是否真实进行审查;针对合同是否通过了相关的程序进行审查;针对建筑工程的总分包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2.3 有关建筑工程合同效力的分述

2.3.1 存在以下情况的,签署的建筑工程合同视为无效。(1)工程承包方或个人不具备从业资质。(2)工程投资计划没有按照国家相关的程序进行。(3)工程承包方把所承包的所有工程转包于第三方。(4)工程承包方在将全部工程分解之后,然后借分包的名义进行转包第三方。(5)工程承包方没有经过建设企业的允许,私自将工程分包出去。(6)工程分包的单位又将所分包的工程分包出去。

2.3.2 承包人和发包人签署没有取得相关土地及建筑规划等许可以及手续的建筑工程合同,视为无效。

2.3.3 承包人所承包工程超出了自身的建设资质,但是承包人实际达到了工程所规定的要求,并最终通过验收合格,合同则视为有效,应当按合同规定执行。

2.3.4 需要公开进行招标的工程,没有进行招标,合同视为无效。

2.3.5 工程合同中没有约定对于工程款如何结算,或是有过约定不过合同双方私下完成结算的协议应当有效。

3 建筑工程合同中存在的纠纷

3.1 工程建设质量的纠纷。对于工程完成以后存在的质量问题,导致无法按照预期的设计和功能进行使用,这类工程质量的纠纷十分常见。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明确责任的归属。

3.2 工程工期上的纠纷。工程建设的进度较为迟缓,无法按合同中规定的时间顺利完工,导致了经济上受到了损失,这种拱起纠纷也较为普遍,这方面的责任通常来自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

3.3 工程价款以及结算引起的纠纷。导致这类纠纷产生的原因通常是合同中的工程造价要低于工程实际的造价,或者是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导致了工程加大了投入以及由于地质等出现了变化以致在建筑设计上产生了变更,工程承包人不能依照原有的价款完成建设,进而要求发包人对差价进行补偿。

3.4 分包产生的纠纷。近些年,由于分包发生的纠纷是施工单位面对的比较普遍的法律纠纷,一般产生于工程的承包人和分包人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工期、质量以及价款等方面。

3.5 “黑白合同”导致的纠纷。这种“黑白合同”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想要逃避相关建筑监管部门的约束,进行逃漏税行为以及在工程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对同一个工程项目签署两份或者更多有关工程质量以及工程价款等在内容上不统一的合同。

4 针对工程合同出现纠纷的防范措施

4.1 落实好合同的评审工作。在未签订合同以前,对于合同的审批要按照程序严格的进行,法律顾问应当尽早参与到合同的拟定中去。必须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研究,认真同合同内容进行对照。工程合同的签订,一定要保证无违法的条款,以保证工程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2 对合同的对方自信进行认真调查。一些重大的工程合同,必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定程序以及投资计划等进行制定。所以,先要对所建项目的相关准建手续、具体的投资到位、业主实际的资金情况、业主的经营范围以及相关的证照期权与否等一系列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

4.3 强化履行合同期间的监管。合同进入到履行的阶段,一定要随时参照工程合同与相关法律做好监控,加强同各方的协调,给合同履行提供一个最佳的外部环境。

4.4 工程款回收进行的法律监管。施工单位在完成规定的建设任务以后,根据合同收回约定的工程款,这是企业所获经济效益的最好体现。需要按照合同以及相关规定,尽可能快的获得工程款。按照具体需要,可选择诉讼以及非诉讼的手段。

5 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切实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好自身的权益,掌握工程合同具体的特点,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对合同加强管理,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标;质量管理;策略

引言

根据我国近年来颁布的招标投标法规定:建筑工程招标,指的是由相关机构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业务,并向相关建筑工程企业提供服务。建筑工程招标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规划设计、工程勘察以及工程监理等。调查显示,建筑工程招标在该行业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都是采用这种公开招标的形式。随着国内市场日益复杂,竞争局面不断加剧,招标工作的服务质量不仅决定了招标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对后续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合同履约质量和投资等的控制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建筑工程招标不仅仅能够为招标者节省经济成本,还可以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1、招标存在的现状分析

1.1 招标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有许多招标人在委托招标的过程中,以“外陪标、内定标”的方式威胁招标机构,通常要求招标机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招标,不然就不将业务委托给招标机构。为了避开公开招标,招标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把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以各种不合理的理由拖掉或者变为邀请招标;有些业主为了私利,没有按规定将自己的招投标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而是交给自己所属的单位完成把项目化整为零;在信息上做文章,没有走正规流程,不按时公开信息,限制信息范围,从而规避公开招标。

1.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建筑工程招标服务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从而相关机构在推行招标制度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些漏洞。此外,法律法规中对招标行业的准入度不高,竞标单位良莠不齐,导致了招标机构过多,而造成招标程序过于混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招标资质管理法律法规主要有: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财政部现行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中央投资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商务部颁发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机构资格审定办法》。然而,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壮大,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很难满足其发展需要。

1.3 招标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招标行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招标机构执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招标队伍建设水平低下;招标市场集中度偏低,业务市场较窄,缺乏长远打算;招标机构缺乏独立性,往往都是靠不正当途径来获取业务。此外,建筑工程招标机构乱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建筑工程招标机构往往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现今的社会竞争中,相互竞争激烈,的机构过多,没有诚信度,也没有在整个行业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模式。那些人为了获取业务宁肯自己赔钱,使用一些非常手段获取利益,打压竞争者,形成恶性竞争环境。甚至存在不少机构都是以少收费、不收费为幌子承接业务,以超低的价格中标。然而,一旦开展业务后就找各种理由开始乱收费,将一些隐性项目收取高额费用,工程运行中变更一些项目的费用,导致最后工程完成后高额结算,从而影响到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2、建筑工程招标质量管理策略

2.1 深化自身性质的认识。保证常规服务周到细致

要对自身的性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充分实现其独立性质。招标机构是依照相关法律设置的,以招标为主要业务并提供有关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由此,招标机构在招标的业务办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基本性质,在业务的执行和办理过程中,不受到其他组织或者机构的干扰,防止政府部门的部分不合理的要求以及管理,严格执行第三方原则,认真开展招标业务,保证机构的独立性。招标机构要保证常规服务周到细致。招标机构的常规服务包括与委托人沟通后发表招标公告、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编制招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整理上报资料,协调合同签署与履行等方面,例如编制招标文件这个方面,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周到细致,招标文件关系到招标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是整个招标过程所遵循的法律性文件,投标和评标都要以此作为依据,当然也是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招标文件进行编制时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或者含糊不明的地方,不能有歧义和矛盾出现,各项条款都不能与投标人的利益相违背等,作为专业的投标机构,应该是具有丰富经验和广泛投标商信息的,要有的防止漏洞产生而给投标人可乘之机。

篇5

1.项目管理合同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建筑工程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在意识和认知上对合同管理存在着问题,合同管理的流程缺乏可执行性,使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合同管理的观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另外,从合同文本来看,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合同责任划分不清、参与方相应权责、违约后果及处理方式方法缺乏具体明确的描述;承包方和业利、义务不公平的情况;一部分施工合同缺少对工程保险责任、索赔计算原则的具体约定。

2.项目管理合同专业人才缺乏

现阶段,我国众多的建筑企业没有正规的管理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缺乏法律和合同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有时甚至有一般工作人员代办。长期存在操作流程与合同管理不相符的情形,对整个行业整体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筑行业也将面临国际竞争,这对合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国内的相关规定,还要按照国际惯例、项目运作原则和法规制度办事。

3.项目管理合同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建筑工程合同项目管理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没有一套健全的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难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造成合同签订、执行、终止不规范进行,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由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违法行为,缺乏监督、处理的依据。建筑施工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各方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甚至违背合同规定,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工程正常进度和质量,给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建筑工程合同项目管理迫切需要走上法制化道路。

二、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完善策略

1.加强项目管理合同意识

建筑工程的参与方应该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合同管理观念,养成良好的合同管理习惯。建筑从业人员要提升法律意识并加强项目合同管理意识,培养规范的执行行为。基于项目合同文本内容里工程承包中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的苛刻条件、略显不平等的情况,双方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来明确责任、权利和风险,以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另外,企业应强化索赔意识,要增加索赔条款的内容,为后续的索赔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力度。

2.培养项目管理合同专业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合同管理队伍,是企业加强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首先,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拔优秀的人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其次,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和定期培训,扩充专业知识,结合企业与市场的实际研讨当前业务热点。最后,企业应该加大人员培养力度,选派工作出色、表现突出的业务骨干到有关院校深造和继续教育,研习最新前沿理论,把握建筑合同项目管理的发展脉络。通过企业和合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通晓法律知识、熟知工程项目的运作规律的专业性人士。

3.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合同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一套适于业主、工程师、总承包商、分承包商等相关关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合同管理机构人员的职责以及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合同管理制度,以提高项目合同管理质量和水平。其中包括,首先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根据相关部门报送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合同履行的动态,对发生的各种状况做出决策。其次是建立合同交底制度,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级项目及小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阐明合同主要内容,以明确自身工作范围和责任,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管理。最后是建立补充合同制度。若出现项目的任务范围、合同价款、标准范围重大变更事件时,必须估算该重大变更对工程成本、进度的影响,及时通过双方谈判协调签订补充协议。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是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基础依据,是促进各方主体合理履行合同和维护好各方面利益,确保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制定包括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后工程交工验收全过程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将纳入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入法制轨道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新的更规范的法律法规,遏制建筑市场中的信用缺失、合同履约率等问题出现,规范各方行为。制定相应的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建筑市场创造更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建议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是于二〇〇二年五月一日开始实行的,这是我国比较全面的一套法律法规,它将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将其建筑工程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力的推广,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后来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和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落后性和局限性的缺点。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就很难也无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各部门分工以及职责难以落实下去,更加无法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1.2 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如今,建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许多建筑企业片面强调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因此就无法充分发挥建筑施工在地理、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直接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的不合格甚至是安全隐患的存在。

1.3 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体制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体制的不够健全是制约着建筑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求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体制方面不够健全、不完善,建筑行业内部也没有形成专业性的建筑工程管理组织和机构,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素质高且专业性强的复合人才非常缺乏,人才培训以及技术引进工作相对滞后。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2 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因素

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因素”简单地概括为: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2.1 进度控制

进行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时间和节点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实现计划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 必须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参加,统筹谋划以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节点控制, 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实施时,要求施工企业制订详细的工期进度附图,采取各种手段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开始实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记录各工序的开始及完成时间,在每周或定期工程例会上将各活动的完成程序与计划对比,确定各分项及整个项目的完成效率,提出调整进度的措施,并对下期工作作出安排。

2.2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为此要制订科学的目标成本:(1)以市场为导向,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目标成本的制定要按社会可比的市场价格进行取价;(2)以效益为目的,要分析研究各种因素与项目成本的依存关系,对项目目标成本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控制好“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管理成本”,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效益和经济指标做到统筹兼顾。(3)具体控制要素:确保质量标准的实现、避免返工,材料、人工的有效利用和综合管理,进度的调整、合理工期的安排,工程量的增加与设计变更,因客观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索赔,工程一切险和工伤保险的理赔等各种因素。

2.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明确工程质量目标。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 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 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

(2)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和使用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含环保标准) 和设计要求, 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通过招标、评判、筛选,建立合格的供应商名录,并进行监督管理,定期评价,通过合同等方式达到有效的控制。

(3)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 因此, 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4)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 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 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 要有创新和特色。

(5)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 既是施工的难点, 又是检查的重点, 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在工程管理上,要在施工、材料和设备、运行管理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2.4 安全管理

为确保员工安全,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降低和预防安全风险,保证各项建筑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相关规定,应当制订安全与健康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与健康管理目标、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等,以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和为运营所做出的工作,能够满足设计所定下的功能要求,并全面地考虑及满足人为因素、安全性、可靠性、可适用性及可维护性。

3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而且大多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够,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保证能够有效的实行。于此同时,新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应该及时制定,将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推广开来,制定严格的考核和控制措施,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顺利进行。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

在信息化时代,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思维现代化,已逐步走进了现代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和企业效益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针对建筑行业的高危性特点,应当不断探索和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风险管控模式,包括隐患消除机制、安全监控机制、应急处置机制、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通过这套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相结合的安全风险管控模式,做到技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防、控一体,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3.3 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不仅能够胜任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能掌握管理方面以及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很多,需要着力培养同时掌握管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合理地调配劳动力,将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

3.4 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含诸多方面,主要有材料成本、人工费用成本、机械使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其中,材料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工程材料的有效使用及合理价格来降低工程成本;人工费用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得有限的劳动力达到最高的劳动效率;机械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有序调配、维护保养等手段,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些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必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尽可能的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提出了以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意在对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言建策,促使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高效、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增多,建筑行业开始高速发展,建筑节能也随之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建筑节能就是指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住房建筑及建筑物施工等方面,既能满足人们需要又能最低限度的消耗能源。为了减小建筑行业方面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响应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号召,维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应深入研究建筑节能新技术,加快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的步伐,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1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的现状

1.1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不彻底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但传统建筑任然占大多数,“建筑节能”这一观念虽被提出,但是运用并不广泛。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正处在初级阶段,因为应用前期需要投入许多资金,每节约30%建筑能耗需要增加5%的成本投入,因此建筑单位或承包商不愿耗费巨额资金在建筑材料上应用节能技术,导致我国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应用不彻底,节能材料在建筑中覆盖率低,节能建筑比例低。

1.2建筑节能材料性价比低

要想实现建筑节能,建筑材料应该应用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使材料本身有很高的节能率,从根源上降低能源消耗。虽然我国建筑节能材料的成本、相关研究和开发人员设计费用都比较高,节能材料的质量却不尽人意。就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状况来看,有大部分建筑使用普通的建筑节能材料,这种普通节能材料不能有效降低能源损耗,节能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寿命也不长,不能满足人们对节能的需要。这体现了我国建筑节能材料性价比低的问题,这个问题使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令人堪忧,同时降低了人们消费欲望。

1.3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受阻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大对能源的利用效用,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政府部门没有真正的认识这一点,一味追求GDP的增加,忽视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因而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没有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导致许多人认识不到建筑节能材料能够节约大量能源,能从各方面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现实。

1.4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督管理力度小

目前,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发展,国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条文,这其中包括了一系列详细政策及节能标准。但是,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在地方政府实施的不够彻底,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的应用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建筑节能新技术发展缓慢、减少人民群众消费热情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得不到有效控制等后果。

2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加大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

为了加大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强制建筑单位在建筑中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实行激励政策,鼓励建筑单位或承包商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并大力宣传、推广节能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人民群众购买节能材料积极性,增加节能材料在建筑中覆盖率和节能建筑比例。

2.2提高建筑节能产品性价比

为了提高建筑节能产品性价比,技术开发人员首先应该多开发一些新型产品原材料,在不影响节能效果的前提下,节约生产成本;其次应该在建筑节能产品上采用国际最新的节能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产品在节能率、质量、使用年限等方面得到提高和改善,激发建筑单位和个人购买建筑节能材料积极性,加强建筑节能产品的利用率,扩大产品使用范围。

2.3减少节能新技术推广道路上的阻碍

目前,我国对于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受到各方重视。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不能仅把目光放到经济的发展上,应该将节能环保作为首要前提。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成立相关推广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等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节能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重要性。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到建筑节能会给他们带来长久的、多方面的巨大效益,更应该让人们认识到建筑节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有效的保护,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4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完善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应的监督管理力度是保障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开发长久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我国,目前这些法律条文实施的并不彻底,有许多条例并没有落到实处,这一方面体现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缺陷,强制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对应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因此,法律法规不仅需要制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专项法规,还应该对有关建设、设计、施工、材料生产供应、监理、行政主管等部门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制订一系列使不法分子足以畏惧的专项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违法者进行严厉打击,加强对建筑节能材料质量的监测,监督部门也应开设相关的投诉建议窗口,鼓励人们参与建筑材料质量监督。另外,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对应的监督管理力度,成立相关的监管部门,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使建筑节能技术得到稳步发展。

3结束语

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加大对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从加大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提高建筑节能产品性价比、加强对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减少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道路上的阻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应的监督管理力度等方面做起,使建筑单位或承包商应用建筑节能材料,扩大节能建筑的覆盖率,提高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让人们了解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率,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活设施设备时,需考虑我国现实国情,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58-59.

篇8

建筑工程无法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交工所造成的法律纠纷,工期纠纷易造成经济损失,也是较为常见的法律纠纷。工期纠纷的发生与承包方、发包方两方面相关,一是承包方施工组织不力、劳力设备与技术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导致工期延后,二是发包方在施工中并未按照合同规定时间提供建筑材料、场地、资金、设备与相关设计材料等,比如施工前未能就施工拆迁、场地等问题与其他单位达成协议造成工程延缓、推迟开工,不仅会致使工期延误,还会造成双方的经济损失。另外,因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工期延误责任不在双方,只能顺延工期。

2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防范举措

2.1加强合同评审管理为减少后续合同内容不规范引起的法律纠纷,签订工程合同前要进行评审管理。要坚持评审制度对合同签订程序、内容等进行梳理、评审,并成立专业小组对各项合同条款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法律顾问团队的提早介入以及时查找出合同内容的潜在法律问题、缺陷与风险,从根本上防范合同纠纷,保证条款明确,减少合同漏洞,维护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益。合同评审要围绕我国《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进行对照,做好评审管理,以保障企业信誉与经济效益。

2.2加强合同方资信调查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建设工程合同的制定要依据国家法定程序与投资计划等可行性报告文件,首先要在了解工程立项情况的基础上对发包方资金情况、法人代表情况、手续与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明确发包方的业务资格与经营范围;对承包方与分包方要进行执业资格调查,以了解其是否具备相应企业法人资格与等级,了解其施工能力、资信与履约信用情况等,慎重选择合作对象,以尽量减少合同法律纠纷的发生。

2.3加强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合同履行阶段,要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各方协调以减少纠纷,创造良好的合同实施环境,要注意各类原始证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可能以文字形式记录合同履约情况,并积极与监理部门、业主、设计部门、地方相关部门等合作,以限制合同法律纠纷的负面影响。在合同履行管理中,要从全过程入手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跟踪,对合同约定的期限、数量、价格等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承包方、发包方、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做好沟通管理,确保施工合同的顺利执行。尤其是在该工程变更时,要根据合同内容中专用条款约定时间做好工程量变更增减的确认签证工作,确保记录清晰,以减少后期施工纠纷。

篇9

为切实加强我县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预防和减少一般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促进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履行安全责任,确保全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2020年度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计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全覆盖。

对已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在建工程项目,执法检查覆盖面达到50%。

(二)持续推动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管理“六项机制”建设。

强力推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标准》在施工现场落地生根,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领域构建“六项机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实时、动态、全覆盖、全要素掌握和管控,确保风险管控工作落到实处。

(三)深入开展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安全专项整治。

对建筑工程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施工用电等危大工程以及消防安全的措施落实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确保现场隐患及时得到整改、消除。

(四)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执法检查。

将施工、监理等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情况,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始终作为行政执法日常检查的重点内容,督促相关单位切实履行安全培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动员和组织从业人员依法接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培训、考核,企业负责人、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确保监督执法频次。

统筹推进各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检查,确保年度开展全域性安全大检查不少于四次,每月对在建工程开展抽查比例不低于10%。

二、执法重点

(一)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关键岗位人员不到岗履职或履职不到位的行为。

(二)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违法建设项目。

(三)施工单位不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按规定编制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不按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与培训教育考核。

(四)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而没有论证的行为。

(五)企业、项目部安全管理机制建立运行情况。

三、有关要求

(一)规范程序,严格执法。

在行政执法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准确。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在全面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加大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敏感时段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安全生产领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治理重大隐患,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不断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篇10

摘 要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分析了当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策略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工程质量是提升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工程建设质量关乎整个工程的效益和使用功能,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伐。建筑企业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根据当地的环境及条件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进而保障工程的效益和安全性。

一、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建筑企业必须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进而保障工程的效益。建筑商与开发商是工程项目的主体,如果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缺乏系统的保障的。一旦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和交工后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导致建筑企业或居民的巨大的生命及财产的损失,那么建筑企业和开发商的信誉会严重受损,企业形象毁于一旦,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要创新管理模式,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其承包更大型的建设项目,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建筑所需的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工程项目任务较重,工期较短,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完工,对于工程建设需要的材料审核力度不大, 审核程序简化,导致很多不达标的建筑材料流入工程施工现场,偷工减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头号因素。

(二)管理及施工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建设质量不够重视,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而且质量控制与管理不够深入,浮皮潦草,停留在表面,质量管理过于形式化。

(三)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建筑行业目前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很多制度有待建立,工程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相对滞后。

三、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要逐步完善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究。尽管一些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不够健全,一些条款对于实际的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约束力较小,而且在执行时大打折扣,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给工程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据和保护。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

建筑企业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工程要设置项目经理人,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等问题,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的管理。建筑企业要定期做好员工培训和教育工作,不仅要对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其对工程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是工程质量的管理者,要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工程施工理念,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树立“质量第一”的工程管理观念,保证各工序顺利进行,进而保证工程的质量达到预期的要求。

(三)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问题与质量问题是建筑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两大部分,建筑企业要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安全是质量的前提,质量与安全是密闭可分、相互影响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管理、要求施工人员佩戴防护措施、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做好现场水电使用的控制等,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进而给工程带来损失。

(四)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项目,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工程的全过程的管理,要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手段。首先要做好工程技术交底工作,根据已经制定的技术交底制度,指派专人按照有规范向施工队做好施工标准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交底工作。其次,要对工程的重点部位、关键核心技术及特殊施工工艺制订配套的说明书,按照施工特点设置质量管理部位,加对人、财、物的管控。再次,严格执行样板制度,做好样板间的施工,经过审核后方可大面积开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工程项目效益的关键,建筑企业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人员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过程管理等方面做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而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