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17-01

1 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1 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

在我们原先采用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从最开始的原始凭证到最后的报表,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工作人员签字审核,我们也就可以按图索骥的来开展审计工作,因为这样的手工会计系统对审计线索的寻找非常便利。可是在开始会计电算化以后,以往我们赖以搜寻的审计线索变得难以寻觅,因为许多的文字记录不复存在了。那些信息大多数都被保存在磁盘上,而这些磁盘上的信息虽然容易保存且信息量大,但却也存有较容易遭人修改、删除且不留下让人容易发现的线索。这样也就造成了审计人员通过磁盘内的信息来进行审计的实际效果降低。

1.2 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

在将计算机引入财务工作之后,我们开展审计的技术以及方法也发生了相对应的更改。现在审计对象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既有商品化的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也有不少单位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研发的财务软件,这样就使得财务软件的功能和程序上千差万别,对审计的技术与方法也难以照搬照套,对审计工作的进行增加了许多复杂因素。而面对千差万别的财务软件,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审计方法来审计就肯定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对最后的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1.3 在动态中进行审计取证较难

在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计算机内的财务信息系统是24小时处在工作状态,如果将计算机停止运行势必对单位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审计人员不但需要顺利的完成审计工作还要让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这就需要我们在运行期间进行高难度的取证工作,这当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

1.4 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在对经济信息系统使用计算机来工作之后,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与技术也进行了相对应的变化,这其中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企业财务的内控手段已经从手工改变为计算机;二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运算时原先手工控制的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失去了其应有的控制作用,需要采用新的手工控制方法来取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其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有效、完善的前提之下的,但是内部控制的许多缺陷和漏洞的存在让违规行为可以随意的发生且没有办法有效地监管,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1.5 缺少科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我们进行审计的标准和依据也需要相应的更改。我们以前对手工系统有不少的审计标准和依据可以采用、借鉴。可是我们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展工作的时候,因为面对的信息系统不再是以往的手工系统,工作的目标和开展工作的线索已经发生了变更我们的工作手法也要与之相对应的变动。因为原先老旧的工作标准和依据无法适应新的审计工作要求,可是现在可以有效地使用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标准与依据还没有能够出来。所以,这也同样会生成审计的风险。

2 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的控制

2.1 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来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手法。这样对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较有裨益。如果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停止工作状态,我们就考虑使用制度基础法,一是对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开展详尽的检查并按照审计人员对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查结果来考虑审计工作所需要侧重的方面以及审计方法。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审计风险得以有效地减少还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对被审计系统日常工作的干扰。

2.2 建立统一审计通用数据标准和设立审计测试预留通道

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操作规范设计标准,使会计软件的审计数据有统一的格式。同时,审计的实时性要求在对审计软件进行测试时,应设置审计测试预留通道,更好维护审计数据库,并能直接与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数据调用,拓展审计软件应用范围。

2.3 建立继续教育机制

通过教育的方法来改善目前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构成可以从根本上防范审计的内在风险。而针对审计人员知识构成的现状,应该注重引进人才,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审计人才队伍的“金字塔”结构。

总之,开展计算机审计时,审计人员只有做到全面分析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认真落实其防范措施才能够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使电算化经济信息系统向更高目标迈进。因此,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除了要有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和熟练掌握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开创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军. 信息时代计算机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 商业会计,2007,(2):25-26.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企业;避免与控制

受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审计风险。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能力,能够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运行状况,同时也能够反映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高低。就审计风险概念而言,不同的研究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定义,因此审计风险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审计风险的相关论述,我们能够发现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企业财务资料出现信息误报状况给予不适当的意见而造成企业风险。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够往往是造成审计风险问题的最关键因素,这与当前我国整体审计风险规避的工作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阶段特点有直接的关系。研究企业风险的避免与控制课题,既能够丰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弥补国内对企业审计风险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优化策略时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出发,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的问题反映在审计过程的不科学,审计计划的制定以及审计流程的执行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漏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观念上存在着认识偏差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甚至是边缘化的态度使得企业审计风险的意识不高,执行力度不够。我国关于企业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除了证监会强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和审计的A+H上市公司及试点公司以外,其他企业的审计工作大都处于观望状态。这种管理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机率越来越高。管理层面的观望态势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审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执行力度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企业的审计报告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2.审计人员方面的问题在企业审计风险工作中,审计人员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和企业审计报告的准确程度,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会计人员由于没有整合审计的经验和不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直接导致了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能力欠缺的现象出现。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两者的审计认识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平衡和处理好两种审计之间的关系,没有经验和能力运用审计结果指导现实工作开展的能力。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会计实务人才的缺失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别的更新落后,导致了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能力呈现出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因此企业有必要在内部会计人员的素养以及制定专门的培养目标建设上下足功夫,培养和引入相关专业人员的策略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技术和系统的更显换代。

二、企业审计风险问题的成因分析

1.我国企业控制审计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的客观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各方面工作才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没有可以拿来的直接经验进行建设,从企业审计风险规避角度分析,企业审计风险意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相关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都收到这个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2.整合审计流程不够具体整合审计流程的工作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默契程度不够,导致整合审计流程在方案制定以及执行环节以及各项重要审计环节都出现了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状况出现,缺乏实践的适应性。另外,在整合审计流程的实际方案制定上,没有一个明确性、具体化的思路作指导,导致方案的实践应用性差,某些环节出现突发问题应对能力和经验不足。总之,对审计流程整合不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旦管理不到位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优化策略

1.重视和整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流程第一,制定风险导向型审计计划。以风险导向来制定审计计划,选拔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组成项目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通过认真完成审计计划的各个关注要点,发挥风险评估在审计计划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舞弊事件作出严格的处理与预防,以此方式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准确性,提高企业审计预防各项风险的能力;第二,以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为重点的审计计划的实施。在企业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和正确选择审计的核算方法,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风险项出发,深入重大账户、列报以及相关的信息认定,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状况,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测试制定的过程中,要重视控制测试方法的选择,在灵活多变的基础上,确保测试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测试的准确性,控制测试的范围和样本的选取要以范围广、实际的样本量大为准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识别关键控制点、并能够记录测试关键控制点为基本的执行测试的准则。从定性与定量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定;第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要整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制定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获取管理层面的声明书,保证审计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并通过及时的沟通在充分考虑审计完成后各项审计事项的影响,记录审计工作,使企业评估审计证据确凿,从而生成企业内部审计意见。另外就重大缺陷如行业或者企业的政策变化以及技术革新、关键人才的离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提高企业应对各项事审计更显的应对能力。2.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操作能力的提高审计工作的制定到执行和完成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参与,首先,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的专业会计人才有很大的缺口,人才的不专业或者缺失现象是制约行业发展以及企业审计风险避免和控制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应对这样的现状问题,会计事务所要加大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既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有相关从业经历的项目经理级别以上人才的引入。在加强和培养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既要抓住会计审计专业水平的培训,还要重视财务管理等相关的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方面的培训,例如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技术、统计学等,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具有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者进行授课与讲解;其次,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方面,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以及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以及专业业务素养和执业水平的能力培训,确保核算的方法能够符合企业的利益,能够负责任地完成企业交给的重要任务,保障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和有效控制。

四、结语

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是我国企业实现发展的客观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关于企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制定也会越来越规范,特别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上要求越来越细化和规范化。未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发展趋势将会使全面性的和更加专业化。当然,由于可参照经验不多,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策略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摸索,因此,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还需要得到政府以及学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理论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滕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探讨[J].现代商业,2013,29:234-235.

[2]沈天红.论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现代商业,2013,31:258-259.

[3]焦亚娟.浅议小型企业审计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2011,27:225-226.

篇3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审计模型 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的直接体现,是审计理论与实务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2007年执行此准则。这次准则的修订是更好更快地适应了现代审计环境的变化并逐步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本次修订的核心是启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大错报的能力。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要根据此模型来计划和执行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以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前提下,由于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账户、交易类别和整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型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型产生错误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型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型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产生源于被审计单位,不易改变,所以,注册会计师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实质性测试上,以便将审计风险的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进而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曾一度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审计模型对审计风险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释的基础上,对风险模型的评估做了指导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难以对固有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由于忽略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检查风险不能很好体现,这对审计风险评估工作造成了偏差。

其次,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主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因此,控制风险的评估无法和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评估相匹配,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整体把握和控制。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在新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八条中明确规定:“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至此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并不实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在谢荣,吴建友(会计研究2004)中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可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提出是重大的实质性改进,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首先,为注册会计师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了基础。在新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二十条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充分体现了审计过程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使得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有了更清晰的对象和内容,便于指导实务操作。

其次,强调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重要性。在新审计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专门强调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强调无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都要对各类交易、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进行详细审计,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最后,强调注册会计师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态度就显得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是评估审计风险范围的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更为完善,并且使审计过程和结果更具操作性和可靠性,这都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参考文献:

[1]刘爱琴:中国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分析.会计之友(上),2006年12期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04期

[3]韩晓梅:社会责任观视角下审计风险的演变.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11期

[4]喻小明: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控制对策.江西审计与财务,2002年06期

篇4

[关键词] 审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地防范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

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审计风险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

2.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熟悉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计人员可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形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差产生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是审计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2)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①因审计程序、方法、证据等不适当产生审计风险。一是由于审计操作不规范,增加了审计失误率。二是审计方法和范围的选择不当。三是设计取证可靠性不强。②因审计主体、审计手段不足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在审计中,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有些问题无法取证,未能查深查透,产生审计不到位的风险。

(3)审计风险产生的环境原因。行业监督形式重于实质。审计最大的特色在于独立。独立不仅是审计行业的灵魂, 也是其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体现。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审计人员很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迁就于被审计单位, 进而牺牲社会职能, 同时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既要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机关的意见大事抓紧抓牢。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自身修养,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秉公执法,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利,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性。审计人员还应及时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严格按法律和审计程序办事,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做出不适当的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来防范审计风险。

3.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一是严格执行审计程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要求。二是认真实施审计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三是坚持依法审计原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如建立健全是审计回避制度、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度、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四是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4.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相适应的审计计划,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事中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降低、转移审计风险。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已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5.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即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新的形势下,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和运行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至此那个“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行环境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人们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增强,审计监督经济、社会监督审计的局面也逐渐形成。作为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尽管规范审计行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 杰:论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J] .2009.11(总245)

[2] 陶绞如 宁晓青:论审计风险及其规避[J].湖南审计

[3] 丁 莹 曾淑群:现代审计与会计[J].2009.10(总248)

[4] 李铁群:论社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2.

篇5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篇文章首先阐述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接着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意义出发,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各方面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从风险成因扩展到与内部审计风险相关的防范措施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

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13年2月10日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了《审计署关于审计工作的规定》,并于同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在这份目前有关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中法律地位最高的文件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与外部审计对比起来,从定义中透露的信息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也就是在内审中是本单位的经济情况和效益情况被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作用是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帮助其进行正确经营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然后正如审计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为零,内部审计工作也同样存在风险。内部审计出现的年份比较靠后,人们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是不足的,可能会忽视内部审计;同时行业起步较晚,也导致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即资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足;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也还未发育健全;和其他的会计核算工作一样,内部审计也被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所影响着。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内部审计风险,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了可能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所有因素,但它是可以预防和有效控制的。因此,本文将侧重于描述内部审计的概念和内部审计风险,以及成因和防范的方法。

二、内部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

1、审计主体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会部门专向审计方面的,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度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职业判断准确度难以保证等问题,也就使得出现内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增加。由于缺乏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可能选择错误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得出错误的审计结果,最终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因此,缺乏专业素质的审计人员势必会加大滋生内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大多数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与会计部门相关,甚至是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财会部门完成相关工作。这必然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不仅很难独立开展审计工作,还会导致不自主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公平,公正和客观的视角留下充足的审计意见。3、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与外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职能是提供相关的参考,公司的管理或治理的评估和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以及内部审计是由以组织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人或机构。而正是这种权威性的缺乏,使得企业组织可能忽视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和决策管理机制的程度的质量会计工作,从而影响内部控制风险的内部审计。就像一个企业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管机构实施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可能导致该组织的活动很容易发生欺诈和漏洞造成了一定的内部审计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不仅可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本,还可以提高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三)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代,为了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审计工作采用抽查法的方式,抽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审计方法的选择对审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若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方法或者选择的审计方法自身存在某些缺陷,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出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不健全

在本质上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再监督,是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约束的必要性。但现状是与其他审计法相比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基础比较少。内部审计的最高规定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层次低,标准体系不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健全。这种内部审计工作依法困难的现象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水平提高。

三、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主体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主管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次,选出真正具有专业资格和任命竞争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内部岗位也可以进行轮换、定期交流。内部审计还可以创造一些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帮助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减少了其他部门或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干扰,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让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更加客观合理公正的审计结论,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水平。

(三)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的内部审计取决于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完整的科学。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应该是科学合理,并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组织和管理要求相一致。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是完整的,有效的,涉及到企业管理和环节的各个方面。同时审计人员也要学会变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可以适当地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更加合理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四)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引入新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规定的法律地位,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只有建立了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审计人员才能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面对千差万别的各种情况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效地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语

内部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难以完全消除的,但不是无迹可寻,通过分析风险成因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正是本文所叙述的内容框架。总而言之,提高审计主体素质,增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审计方法,认真遵循执行内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21-36

[2]魏国玲.浅谈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N].河北经济日报,2013-08-01

[3]钟俊华,李英华.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54-155

篇6

【关键词】审计 风险 原因 对策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制定并实施以后,国内审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机构改革以后,民间审计面临的任务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审计活动风险也大大增加。如何理性地看待审计风险并且积极加以防范,对于民间审计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是,审计风险不能包括所有的审计失误。

(二)审计风险的形式

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审计计划阶段,如果事先不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就下达计划,就会使会计责任转化为审计责任,产生审计风险;在审计进行阶段,依法取证对审计人员日后的审计报告公允发表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收集的审计证据可靠性、及时性和代表性不强,则会导致审计职员错误的判定,造成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判定风险和言语表述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审计职员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题目的判定要求其自身具备较深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地判定题目性质,或者在撰写审计报告时用词不够准确、表意模棱两可,造成报告使用者误解,则很可能因此把自己推上被告席。

总而言之,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民间因审计风险而造成的纠纷事件屡见报刊,因审计风险宣告停业也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被审单位在生产过程、产品经销、经营环境、领导层的素质等方面不尽相同,导致对被审单位了解不够清楚,从而导致审计意见错误,发生风险。

二是民间审计职员往往低估自己提供的审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表面上看,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审计委托人,实际上是与审计信息有厉害关系的一个群体,而审计职员往往会忽略了这个群体,使定制的业务目标与实际应该提供的审计信息不符,造成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较低。审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较高。现实中很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技术水准不够标准,导致开展的审计工作发生失误,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是由于被审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力造成审计风险。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而审计人员并不能及时觉察,而即使察觉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并不一定能适合被审计单位,造成一种修正风险。

五是受到不健全不成熟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引起审计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尚不完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失去统一的标准,造成审计风险。

三、民间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通过上文对审计风险的阐释和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一点,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是时刻存在的,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探讨审计风险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措施如下: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民间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利害关系复杂,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和整治。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民间审计职员的职业标准,也能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为民间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审计职员也应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审计工作中加强法律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尽可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民间审计队伍整体建设。民间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的高低,审计职员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强化风险意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意外,还应适当运用不同审计意见,谨慎处理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执法中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强化从审计组长到审计职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存有一定缺陷,这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被审计单位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并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

[2]邓笑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03).

[3]刘全林,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0(07).

[4]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5]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02).

[6]李亚光,国家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和民间审计风险之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7]庄智华,民间审计的博弈均衡和失衡——对美国萨班斯法案经济后果的一种解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1).

[8]杨晓磊,构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对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02).

篇7

关键词:造价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50-2

0 引言

工程造价审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监督和审查手段,通过审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资产的分配以及建设成本投入的科学性、全面性。工程造价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关监督、核实以及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所有的费用。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降低,导致造价审计错误而产生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如果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保证造价审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概述

1.1 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遵循国家和建筑行业相关规定,利用专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益以及分组计算法。近年来审计工作强调五审并举,主要目的就从“工程、财务、效益、质量、管理”五个方面入手,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工程决算的结束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程中不合理资金使用,并且检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1.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我国相关条例已经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做了明确的指示,并且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没有遵循审计要求,使工程造价结论缺乏准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审计人员并没有发表出正确、合理的审计意见,这也就所说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最终的审计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效防范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

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目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由审计工作的风险以及审计职业的风险两部分构成,其中审计职业的风险主要是由工程造价中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下文将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2.1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工程造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数字资料比较烦琐,在资料收集和存档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以通过人为主观因素进行控制,但是无法彻底的消除。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全过程跟踪参与项目建设,往往不能够发现这些误差的,结果就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这种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具有客观性。

2.2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真正显现出来,一般都是在工程预期结果与审计结论存在明显误差之后。出现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每一个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审计的每一环,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制度、工程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工程假设质量评估的公正性以及施工人员数量失真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审计结果,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审计工作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这也说明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特点,所以要认真把控审计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3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由于审计风险是由各种因素以及审计人员主观意识所导致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而为之,审计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审计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特点,如果审计人员想要减少审计风险产生的概率,就会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审查力度,全面、仔细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才会促使国家颁布的审计风险控制制度更有意义。

2.4 审计风险的可控制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结果承担首要责任已被人们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审计风险理论思想转化为审计风险具体制度规范,工程造价审计行业并未因此受到审计风险制度的控制,但仍然向审计风险制度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特点。

在审计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审计风险可控制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必对审计风险的出现而手足无措,对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了解

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应该对工程建设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工程预算、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内容,并且还要对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社会信誉、管理体系、人员配置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保证审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还要重点了解工程建设单位以往的工程审计报告,对工程建设单位的审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选定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3.2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从而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外部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的配合下,审计单位才能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误导,从而有效、全面的掌握工程建设信息,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把控。同时,审计单位还要加强与被审计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后的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管理制度都会对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这种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联系,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3 正确认识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审计结果以及审计意见形成的主要资料信息,例如,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账簿记录的信息等。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采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工程造价审计需要被审计方提供设计资料、招标资料、施工合同工程资料以及工程结算记录等审计证据,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体,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审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4 结语

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有效监控款项的落实。但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效能,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是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王倩文.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4):358-358.

[2] 董清波,张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解析[J].科技展望,2015,25(34):42.

[3] 王鸿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经济视野,2014(18):404-404.

篇8

[关键词]关联方;审计风险;关联方交易审计

[DOI]10.13939/ki.zgsc.2016.01.104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越来越普遍,有些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转移风险、逃避税收,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也大大增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因此,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实务中对其进行规避,也会对进一步探索我国关联方交易及审计风险的理论产生深远的意义。

1 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风险的内涵

1.1 关联方交易

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构成关联方。[1]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义务转移行为,不论是否收取价款。[2]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具有两面性。关联方交易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但也同时会被上市公司利用,以进行粉饰报表、逃避税收等行为。不平等、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扰乱经济市场秩序。

1.2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是为了确定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有关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是否恰当。[3]审计风险是指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并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4]因此,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就是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没能发现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从而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风险。具体来说,它包括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2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关联方交易审计固有风险的成因

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是指在剔除掉内部控制的影响后,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审计人员不能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关联方交易审计固有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

2.1.1 关联方交易的定价及其披露缺乏有效约束

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定价灵活性高,具有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会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利用调整交易价格来调节利润。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关联方交易的具体定价细节,定价的模糊性成为监管的一个重要漏洞。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这一漏洞逃避定价披露的监管,获取自身利益。具体来说,关联方交易的定价及其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定价政策的披露混乱,交易定价的种类繁多;定价缺乏公允性,投资者不清楚关联方交易的真实状况;披露的定价缺少可比性,并且由于方法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很难被信息使用者理解。这些缺陷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增加。

2.1.2 交易主体实质上不平等

关联方交易的主体由于存在着一方可以对另一方施加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关系,所以交易主体的双方实质上不平等。又因为关联方交易不同于公平的市场竞争,所以具有控制或重大影响权利的一方可以利用这样的权利,进行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一方在另一方的控制或影响下,交易结果往往违背其中一方的意愿,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增加。

2.1.3 违规成本过低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成本太过低廉,惩罚力度太弱。如证券交易所对违反关联方交易规定的公司的最大程度的处罚是在指定的报刊上进行公开谴责,这种方式没有对上市公司构成足够的惩罚,对公司的股价、信誉等也几乎没有影响,上市公司几乎得不到什么损失。因此,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违规成本与违规收益不成比例,使得许多上市公司频频利用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为自身谋取利益,也使得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增大。

2.2 关联方交易审计控制风险的成因

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控制风险是指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有重大的错误,但没能被公司的内部控制防止的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程度及其执行的有效性有关,与固有风险类似,也是独立于财务报表的,所以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大小但不能对其进行控制。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控制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股权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形。这使得控股大股东能利用自己的控股优势来影响公司的决策,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导致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中小股东由于控股份额有限,无法约束、控制大股东的行为,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2.2 董事及控股股东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意识淡薄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企业集团董事和控股股东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意识淡薄,容易串通起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缺乏规范控股股东和董事的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的发生。对控股股东和公司董事诚信义务和补偿责任的规范,是保护中小股东、防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重要措施。若控股股东或公司董事做出损害公司整体或者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就要受到诚信义务和法律责任的约束。但目前在我国,《公司法》仅仅在第59条、123条和128条对董事、监事、经理等的忠实义务做了规定,第61条规定了董事、经理与公司之间有关关联交易的批准,第63条对董事、监事、经理因为违规的关联方交易而使公司遭受损失时应付的赔偿责任做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十分具体。其他关于关联方交易的规范,仅集中表现在上市公司上市、配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关控股股东和董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导致非公允关联交易等行为的规定目前来说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造成了控股股东与董事层面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系统较脆弱,不利于防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

2.2.3 独立董事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本应依靠其中立、独立的地位,监督有关关联方的交易的行为,确保关联方交易合法正常进行,并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但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显然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制约监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我国上市公司中要求设有的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而独立董事也对董事会监督制约,导致二者的职能重叠交叉,实际工作中独立董事的职能模糊不清;②公司的股东大会通常具有确定独立董事人选的权利,而独立董事实际工作的进行又受上市公司的制约,很难违背公司的意愿进行工作,这就导致独立董事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中立性;③独立董事作为“外部人”很难对公司的内部业务情况了解清楚,主要是从公司的高管口中了解公司情况,所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果不强。我国的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使得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督和制约效果很差,加大了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控制风险。

2.3 关联方交易审计检查风险的成因

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是指关联方交易的揭示与披露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等情况却未被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发觉的风险[5],它是审计风险中唯一一个可以受到审计人员管理的风险。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

2.3.1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难度大

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难度通常较高,审计人员对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难以把握。这表现在:①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交易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如特殊的低价和不正常的优惠条件等;②对于一些难以识别、不易察觉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不会主动披露,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也通常难以察觉,这些未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③关联方交易的审计范围十分广泛,要审计的关联方交易不仅包括公司的账上已经明确反映的业务,也包括账内未记载的事项,这也使得关联方交易审计工作难度增大。

2.3.2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是一个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同时还需要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但由于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可能达不到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完成与质量。而后续教育作为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和工作时间限制等各种现实原因,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强,无法识别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增加了检查风险。

2.3.3 我国公众投资者对关联方交易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现阶段,公众投资者对关联方交易审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①认定关联方交易一定是存在问题的交易,必定有粉饰报表等违规行为,即把关联方交易等同为存在问题的交易;②认为审计人员对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做出了保证;③误把税务机关对有关关联方交易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认为是关联方交易价格的不公允,不能理解税收计量基础与会计计量基础的差异。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日后审计诉讼风险的增大,更重要的是会给审计人员造成精神压力,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了关联方交易的检查风险。

3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谨慎选择客户和承接业务

审计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客户与接受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为了避免成为关联方交易审计诉讼中的“替罪羊”并承担审计失败的风险,应该在承接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业务时,就保持高度的谨慎和独立性,认真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财务状况、交易情况等,还要关注管理层的可信赖度和配合程度,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客户。对一些风险较高的关联方交易审计业务,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连年亏损的企业,应当主动规避。

3.2 合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可以正确评估关联方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大小,以此来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经营状况和非公允关联方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有关,审计人员应考察客户的行业状况、财务情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固有风险的水平。关联方交易审计的控制风险受到客户的内部控制的影响,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和运行情况对其进行评估。

3.3 与管理层沟通,明确双方责任

与管理层进行沟通是审计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审计人员得到的大部分资料都来源于管理层,所以与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保持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是有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石。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就要积极与管理层沟通,明确双方的责任。在出具审计报告的阶段,审计人员应就发现的重大事项和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存在的重大问题等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并根据处理情况,谨慎发表审计意见。

3.4 谨慎出具审计报告,恰当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合理保证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接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报告具有连带责任,所以为了降低将来可能给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关联方交易的实际情况谨慎出具审计报告,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在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中,应当特别关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关联方的披露不符合相关的规定,并且管理层没有进行调整,那么审计人员就应当考虑出具保留或者否定意见。如果重要且相关的审计范围受到严重限制,审计证据不能充分获取,则考虑出具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只有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才有可能把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3.5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由于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特点,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职业判断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但现在有关关联方交易及披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少,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用专业的判断能力进行判断分析。为了控制规避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谨慎。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岗位培训与后续教育,包括经验的传授、专业素质的培训以及道德意识的培养等。后续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注重质量,比如可以采取定期考核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通过这些后续教育与培训,使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廉洁自律、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根本上降低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

综上所述,关联方交易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从关联方交易及审计风险的内涵入手,把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分别分析了各个风险要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归根结底,审计人员只有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解关联方交易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才能准确识别风险,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降低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黄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财会通讯,2009(9):28-31.

[2]劳伦斯索耶.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8-110.

[3]李延坤.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1-56.

[4]罗俊伟.浅析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及规避[J].时代金融,2011(2):168-169.

[5]任夏仪,王耘农.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防范[J].审计研究,2005(5):60-62.

[6]孙益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1-42.

[7]吴贵民.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研究[J].审计月刊,2006(17):12-13.

[8]吴双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6-41.

[9]巫扬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风险分析与对策[J].会计师,2009(10):53-54.

[10]茵.论企业集团关联方交易审计及其风险防范[J].当代财经,2006(12):117-119.

[11]赵莉萍.关联交易中显失公允的审计风险控制论[J].财政监督,2008(9):65-66.

篇9

1.绪论

1.1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织出具的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受到相关者的指控,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2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点

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它普遍存在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存在于所有的审计业务中。审计结论只要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就有存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时效性。审计风险只存在于具体审计业务的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审计风险就会自动解除。一般来说,从审计工作的开始到得出审计结论,是审计风险的形成期间,从审计结论的得出到审计结论的验证,是审计风险的承受期间,审计风险的形成期间和承受期间共同组成审计风险期间。

可防范性。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审计风险是无法控制、无法防范的。无论哪一种审计风险,通过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的主管努力都有控制和防范的可能性,都有可能不引起审计责任。

不可消除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控制可以防范的,但是无论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怎样努力,都只能是降低审计风险,而不可能消除审计风险。原因在于:一方面,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风险不可能被消除;另一方面,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涉及到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投入相关的资源,如果投本文由收集整理入的资源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有可能得不偿失。

2.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2.1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履行自身经济监督鉴证的责任,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服务,从而得到经济报酬。履行职责与追求利益的矛盾是导致一些舞弊、造假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利益追求驱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丧失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必然属性。审计行业收费标准较低、审计风险大、客户关系十分复杂等诸多原因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负担。尤其是最近几年加入了wto之后,我国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外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步开始涉足中国地区,这大大加重了中国会计职业的激烈竞争程度。因此,为了生存和追求利益,很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为了招揽客户、获取不正当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2.2被审计单位舞弊的风险

如今会计造假账现象已十分普遍,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逃避国家税收而对会计账目进行粉饰造假,假账真做或真账假做,甚至凭空捏造虚假业务,而且舞弊手段越来越多,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加大了审计风险,也使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体系遭到质疑。会计舞弊很多都是企业或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所为,他们基于各种原因,对企业会计账目及财务报告进行造假,造假花样层出不穷,仅靠注册会计师搜集证据和查看企业会计账目很难发现,这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

2.3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认识不足

许多注册会计师没有准确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如何操作运用却一知半解,水平仍停留在对账水平上。实务操作时,注册会计师由于缺乏经验,面对收集的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有关的大量信息,不能把业务范围扩展到会计账簿以外相关的信息和证据,对业务随便敷衍,搞形式主义,这些都导致了很多重大风险的产生,不能真正发挥风险导向作用。

3.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3.1业务承接阶段的审计风险控制

接受被审单位委托、签订业务约定书是审计过程的首要环节, 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如何, 直接影响审计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根据规定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 应当考虑客户的诚信与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以及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备承接业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是否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与能力, 直接决定审计项目的成败。从我国目前的会计市场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较窄,基本上是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事务所之间的业务竞争比较激烈。在此情形下,会计师事务所应更加重视审计风险的控制。对于超出自身经验、学识和能力的项目,应本着降低风险重于降低成本的原则,寻求外界专家的帮助。

3.2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

通过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包括审查的内容与运用的方法。审查的内容可分为与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的内部控制及财务报告两个部分;审查的方法有检查文件、检查实物、观察、函证、分析、询问等。通过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合理保证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通过审计证据控制审计风险。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所使用的信息。只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数量要求,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其含义是审计证据在支持财务报表认定或发现其中的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过程就是收集、评价和运用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应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通过审计工作记录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记录反映了注册会计师从承接到完成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是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也以此证明其执行的业务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与要求。对审计工作记录的总体要求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根据审计证据与一定的职业判断得出的结论。

篇10

【关键词】 审计定价 审计风险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1 引言

我国学者在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研究上取得的结论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有关,尤其是一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法律环境以及审计市场特点,从而导致结论可能存在偏差。本文以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业务委托时评估的审计风险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衡量,考虑低价揽客的影响,探究影响审计定价的直接风险因子。

2 研究设计

2.1 提出假设

风险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注册会计师评估的审计风险可以归为以下六个方面:一、宏观审计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对应的是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风险;二、公司治理审计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源自于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三、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风险;四、经营风险,这类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经营有关;五、财务风险。这类风险由财务绩效的衡量和评价产生的审计风险;六、内部控制产生的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的规定比较严格,加上个人精力的限制,本文暂不研究第三和第六类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理论上说,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从需求方来说,被审单位为了达到盈余管理或者盈余操作的目的,公司往往有动机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来购买审计意见,从而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风险越高,审计费用可能越高。从供给方即外部独立的审计师来看,审计风险影响审计定价的途径有两个是:一是审计师通过增加审计投入来控制风险;另一个是审计师通过收取风险溢价的方式弥补未来可能的损失。这两种途径的结果都是增加审计费用。

据此提出本文的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审计定价与宏观审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审计定价与公司治理审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3:审计定价与经营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审计定价与财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2.2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13个行业,设置哑变量作为行业考虑因素;本文选取是否被ST作为监管风险的衡量;将董事会的独立性作为考察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选取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影响管理层压力的财务业绩指标。此外,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加入了影响审计定价的其他变量:(1)审计规模。(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3)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4)年度。

本文建立的模型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2.3 数据选取

本文的样本期间涵盖了2007——2011年五年,样本为发行A股的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全部公司,不包涵金融类上市公司、部分数据缺失、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审计相关的数据通过CSMAR数据库中提取,其余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为了控制变更会计师事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数据是研究期间未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由表3-2可知,最终研究的样本总量为2115家上市公司。

3 实证结果

由表4-1——变量的描述统计可知,各公司间审计费用的数额相差比较大,最大值为945万元,最小值为10万元。样本中由四大审计的公司每年有16家,占总样本的3.78%,但是四大审计收费总额占总审计收费的比例每年均在13%以上,说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高于国内所。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各上市公司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最高值为0.94,最低值为0。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最高比例是67%,最低比例为0.08,说明由公司治理带来的审计风险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方差膨胀因子越大,表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越严重。方差膨胀因子越接近于1,多重共线性越弱。如表4-2可知,每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接近于1,说明多重共线性比较弱。

表4-3显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方程的F值为498.93,在1%水平上显著。调整R方为0.58,说明构建的线性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从表中可以看出代表宏观风险的Industry和ST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ST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公司有较高的审计费用。回归结果表明证监会的特别处理向会计师事务所传递了审计风险较高的信号,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提高审计收费作出回应。审计意见类型的系数为正,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如果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二年有倾向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Size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符合预期。Big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符合大会计师事务所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DeAnglo,1981)。此外,Year和Industry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年份和行业类型会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由于选取的两个代表宏观审计风险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符合预期,所以我们认为假设1得证,即审计定价与宏观审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表4-4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Director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公司董事的数量越多,公司治理的风险越小,审计风险越小,进而降低了审计收费。但是IDirector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说明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虽然可能增强董事的独立性,使公司治理效果更佳,但是它并没有降低审计收费。究其原因,可能如刘华(2007)所说,更高独立性的董事更可能去监管管理层,更可能要求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也更可能扩大审计范围,进而导致审计费用上升。综上,假设2得证。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同模型(1)回归结果,具体分析见模型(1)回归结果的分析。

表4-5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代表风险资产的Receivable(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的指标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应收账款占的比例越高,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假设3得证。但是Inventory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会显著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定价决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同模型(1)回归结果,具体分析见模型(1)回归结果的分析。

表4-6是模型(4)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衡量财务风险的3个主要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4没有得到证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同模型(1)回归结果,具体分析见模型(1)回归结果的分析。

4 结语

本文通过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作为公司宏观审计风险的替代变量ST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上市公司被进行特别处理,更容易引起监管者的注意,从而增大宏观审计风险。此外,被ST的公司会给会计师事务所传递财务经营风险,甚至不能持续经营。财务经营风险会增大审计风险,进而增大审计费用。

(2)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资金周转会出现困难,经营风险增大,审计风险增大,进而增大审计费用。

(3)董事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治理准则都把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而董事会治理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董事会的特征(董事会的规模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效率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审计费用;而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有可能要求高质量的审计,因而会提高审计费用。

(4)财务风险与审计费用不显著相关。

研究结果还表明,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为非标审计意见时,会计师事务所会相应的增加审计收费;公司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

综上得,本文研究的注册会计师接受业务委托时评估的四类审计风险中,宏观审计风险、公司治理审计风险、经营风险与审计定价相关,财务风险与审计定价不相关。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徐奕.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6月:99-114.

[2]林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3(1):44-47.

[3]刘峰,郭文博.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5):24-29.

[4]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4(1):13-18.

[5]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