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必修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课

篇1

[关键词] 语文选修课;阅读教学;比较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过“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想,主动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吕教授这一段话对我们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03年的教育改革开始,选修课被列入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之中,新标准理念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新特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又有他的相对关联性,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及每个学生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让那些较差的学校束手无策,只好对付。目前就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上好选修课的只是少数人,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更是很少,相当多的教师离开参考书很、具体的教案无法上课,目前关于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正在探讨中笔者从选修课本身的特点结合我国现在选修课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本文中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教师的讲授教学而言的,温儒敏说“选修课应当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阅读型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去研究的。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纳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是在封闭的教学空间中教师还是主要以必修课讲授的方式来授课,忽视学生个体选择的兴趣,导致学生学的烦,教师教的烦。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阅读教学应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特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生的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开阅读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把文本的具体形象与师生主体的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语文选修课的文本内容都是取自于我国传统的经典读本,但并不是完全摘录,只是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供学生阅读学习,有些文章内容脱离了文本本身而缺少了实实在在的内涵和深意,这就要求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到课外,要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内容,特别是对于名著节选的课文,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也可以从课内文章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找到在主题、题材、写法上具有相异相同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提到阅读经典,他说“经典是人类文化几点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由于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由于时代距离的问题,学生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应指导合适确定的书目为孩子阅读,虽然有些经典读完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慢慢去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的目标,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学生在选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后,教师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主动揣摩所阅读的文章词句,并结合阅读训练,多读多练,把教师的“教读”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能够“自主读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赏析。

二、比较教学在选修课中的运用

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一每周五课时,高二、高三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那么高中语文共有 68 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而要达到高考要求则必须完成7个模块,每个模块规定 36学时,那么肯定会超支很多时间。从规定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存在冲突,基于此,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以老师讲授为主,选修教材中富含的思考、情感、文化等人文营养大量流失。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个性发展了。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教材容量大,课时少,如何以简驭繁,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 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 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不论教学对象是谁, 也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学时间、教学地点, 都可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包含着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从上面的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比较教学法对我国选修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选修课教学的进行探讨,我们知道选修课教材与必修课教材,各选修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各模块,同一模块各单元,就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它们的内容与知识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千头万绪的,运用比较教学的法,能理清这千头万绪, 使纲目井然有序,同时从多方面的联系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新老知识可以融会贯通, 抓住这一点, 通过联系与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根据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按时代,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 分类组合,由点到面, 由此及彼, 由分到合,从多方面,或把握共同特征, 或比较不同特点。通过纵横联系对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学习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可以联系必修课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王维诗歌写景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和清寂淡雅的艺术意境的理解, 最后, 比较归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在有限的封闭的教学空间里教好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分明。选修课的教学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教师自己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探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张秋玲,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中教师角色的自主转换[J].教学设计.

[3][4]温儒敏.温儒敏轮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5]韩静静.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困难何其多[J].文学教育,2009,(1).

[6]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选修课 教学策略

1.引言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虽然选修课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是一些高中教师在选修课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2003年开始设置,虽然距今十多年了,但是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比如说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认为选修课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课下自己看,课上没有必要拿出太多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必修课上面。有的高中对于选修课的考察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根本达不到选修课要求达到的目标。第二,不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水平,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由于一些高中教师没有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教学方法,照搬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开设的,而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大学选修课一般是教师讲一些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课下看课外书,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若高中选修课也这样开设,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第三,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无视选修课设置上的独立性。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联系,但是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喜欢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练习题。比如说在学完文言文后,教师将选修课上的文章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解释字词句。

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改革结构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知识,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的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潜能发展为现实,最终成为学生的特长。首先,选修课应该以必修课为基础,在掌握了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将学得更好。必修课的开设应该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选修课应该在借鉴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和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照搬到选修课上来,要形成一整套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2选修课应该突出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所选择的模块或者文章,尊重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小说专题时,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电子书,有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的语言、结构,有的喜欢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无论学生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4.结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无疑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专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选修课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选修课程的发展。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的不同与联系;突出选修课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篇3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现阶段的高中选修课所赋予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权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谓选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现行选修教材“不够完善,只注意了时代性,而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只会选择与高考关系比较接近的、以文学为主体的选修教材。而这种选择则直接忽略了对非文学的社会应用语文的选择。因此,这种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质上依然具有严重后果的单一化倾向,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现阶段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来就面对强度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导致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通过选修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奢谈。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会立足于高考的命题重点对选修课上的《古代诗歌鉴赏》大讲特讲,但是对于《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高考关系部密切的知识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课程的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对于选修课教学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学生的选修制度,没有向学生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较少,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选课指导活动。

二、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 优化选修课程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高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

2. 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高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一方面语文高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高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高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究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3. 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9-01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开设也失去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学生们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篇6

一、相关培训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语文选修课面前,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普遍不足,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培训进修,而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做的并不十分到位。

一是培训滞后于形势。无论选修课程启动前还是启动后,无论是关于培训者的培训还是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总是滞后于形势。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手忙脚乱,远不如驾驭必修课得心应手,这样,就难免重走老路,用必修课的讲授方法讲授选修课程。

二是培训路径狭窄。坚持校本研修,实施远程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语文选修课系统严密,涉猎面广,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就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而现实是,一线教师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一线教师工作的繁重,学校经费的紧张,相关机构的不完善,都使教师素质上升的路径变得非常的拥挤、狭窄。

三是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脱节。不少培训者习惯于从上到下地对事情的目的、意义及概念进行反复的图解,却忽视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既有严密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很少。他们很少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却有着过多的埋怨和指责,一线教师也很难发出声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背离,其直接后果便是教师的边缘化,课程的实施因而也就失去了最可靠最必不可少的保障。

二、语文选修课的地位很尴尬

语文选修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语文选修课,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家长心目中,地位很尴尬。

学校开设的科目有两个特点不应忽视,一是各项之间要有一个均衡协调的发展,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牢牢基于课堂。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科目间没有主次之分,但实际上一定要有权重多少之分。高中语文有选修课,其他科目也有选修课,各学科、各选修课所占“份额”应大致恰当。离开广泛的社会实践,离开广博而持久的阅读,高中语文选修课能在校内上成什么样子可以想见。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选修课投入大,见效慢,成为学校较不重视的一科。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迫切的升学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家长、学生的“功利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高考中语文学科的得分与知识面、阅读量的关系不大,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也就不冷不热,只关注“考什么”,然后“学什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在他们心目中是对必修课时间的“挤占”。在不知道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分数是否有具体帮助的情况下,考虑到付出与取得的性价比问题,谁也不敢冒险去主动“青睐”选修课。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教师中最不幸福的,因为语文学科最少有明确的“领属地”;高中语文教师又是语文教师中最郁闷的,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成就感。因此,高考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最后的“领属地”,选修课程中理想、情趣、个性等精气神儿均需纳入“体系”之中。的确,语文学科的特点最难把握。首先,它所立足的知识体系有其特殊的规律,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无边界的波峰浪谷式的呈现,而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直线式的无尽头的发展,中学教师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其次,它介入教育体系的手段有其特殊的方式,浸润,感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牵涉到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中学教师容易不耐烦,不自信;再次,学科发展现实与社会现实产生较大矛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比人文科学发展得好;影响国计民生及政府决策的,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不是哲学教授、文学教授”,这就容易产生一个现象,学科研究者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对业已明了或毋须赘述的学科现象进行过度解读,叫一线教师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三、评价体系未建立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评价方式。

只要有生字,语文教师就能教会;只要有知识点,语文教师就能讲清;只要有标准,语文教师就能执行。以中学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他们能出色完成任何难度的技术操作;以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他们早已在进行对学生、对孩子的全面、多元的评价。但课程标准中那些模糊的标准,那种拘囿于一时一地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篇7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做必修上。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根据上一年度高考考纲的指挥棒来选择。与高考考点有关的选修课成了首选教材,与高考考点无关的选修课程被束之高阁。由于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使用选修课教材,所以我们不是优化选择,而是根据高考要求来选择,不分轻重主次地教。由于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只好对教材简单化处理,照本宣科,不深入,不拓展,没时间巩固,教师陷入被动教学的怪圈中,完全失去了创造性。

另外,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选修课的目标要求不明确,有时,选修课成了习题课和知识点归纳课了。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们在教学上也特别功利,只关注升学的分数与人数,除了技术性、机械性的训练之外,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了那浓浓的语文人文气息。有的甚至把选修上成大学专题课,把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成了专业的文学鉴赏课。有的老师对选修课的一些课程随意生发,任意挖掘,忽略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高中基础课程的本质。这样操作选修课就失去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标中的意义,给师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师生在高兴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真正按选修课的要求进行管理与规范。目前,很多学校大多按“学校选定的课程,教师班级授课,学生班内听课”的模式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在名目众多的选修课程中,我们首先应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选择课程之后,教师分工合作,分模块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之后,编排班级,让学生跑班上课,再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情况给学生一个评定,记录其学分,作为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要素。

第三,要调整好选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问题。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的名目多,内容丰富。我们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进行合理规划。必修课占两个半学期的时间,其余是选修课时间,这种安排不合理。比如,本人所在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半学期里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都是选修课,专题式的内容比较集中,实践表明,学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必修一至必修五,在高二上半学期就全部结束了。这样一来,必修与选修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也备感吃力。

第四,科学地运用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论语》《孟子》选段可以精读,因为,甘肃省高考中要求考查这三本经典名著的选段,我们精读这几章,也是与高考接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人类的发展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选择性、个性化、自主性等作为主要特征。选修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为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广阔有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以及个性的发展。那面对如此活泛的课程,我们怎样才能教好它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必修课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必修课的基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字字落实,面面俱到。因此,当我们面对侧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的选修课时,势必会受必修课教学的影响,把选修课当必修课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违背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理念,自觉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突出内容的选择性与个性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既表现出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反对“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灌输,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因此,要求教师通过选修课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发展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倾向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在内容上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当然也可在同一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选修课不是课外阅读课,不能放任学生自行学习。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选修课由于不同于必修课,不需要完全像必修那样去作课课精讲、章章必到式的处理。因此,适当的删减并不会影响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对于传统的必修课,教师一般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内容,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拘泥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合理裁剪和编排,大胆取舍,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选修课由不同的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各有特点和性质。对于不同的系列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活动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比如,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个性发展。(1)题目设计: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散文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解读,培养学生归纳、收集科学研究材料的能力。)(2)活动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可以个别进行,也可分组进行。(3)活动指导:在学生收集资料前,可组织他们观看百家讲坛中有关《诸子百家》解读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方面寻找资料。(4)成果展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并给予鼓励。

选修课追求方式灵活多样的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防止面面俱到而忽略重点。选修课的每次研习与讨论都要确立一个重点,一个大的方向,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要体现出要求的不同。因此,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围绕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其次,学生要防止被动地接受。选修课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研习问题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好帮手,充分体现“引导作用”。

最后,防止片面,力求全面公正。在成果的展示上,教师不仅要关心外在成果,而且也要关注隐性成果。与外在成果相比,隐性成果(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拓展、方法的掌握、合作的快乐)更益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选修课上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和学生形成一种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并能采用协同教学、探究教学、创意教学等方法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

四、课型选择至关重要

由于选修课具有明显的专题性质,容易让教师把它上成带有专题意味的学术课;同样,由它严密的知识结构,又容易把它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而诸子百家中以人物为主,难免会让人讲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化课。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在选修课中选择适宜的课型就显得极为重要。只要我们能紧扣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宗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修课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反思

语文是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和必修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普及,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地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等,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情境不容乐观,选修课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选修课教学定位不准,教学理念守旧,选修课教材实用性不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不完善等等。如何有效地利用选修课的教学资源,提高我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对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的反思。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同课时安排不协调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提高,对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最棘手的问题是选修课课程开设得较少,教学时间不够。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往往过分看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在教学中对选修课存在片面的认知,甚至单纯地认为选修课教学是为了服务于必修课。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不教学、或者“走过程”的形式,挤压选修课的教学时间的普遍现象。导致了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安排,选修课的教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发挥。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教师队伍资源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就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而言,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在选修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等教学课程,而《影视名作欣赏》《新闻写作与实践》选修课程较少或者没有,学校不能实现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全面开放,大大降低了选修课对学生的教学提升、补充的作用。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都担任主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学任务量较大,影响了选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推动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对策措施

1.确保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权

许多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中,迫于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往往过于重视高考考试大纲。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学”“统一制定”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实际的选择权和自,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造成学生对于“选修”与“必修”没有多大区别的教学认知。高中生由于自身语文素养较低,没有实际的语文生活经验,对于选修课程怎样选、选什么问题,存在一些困惑、顾虑。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选修课程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选修课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课程选择的主动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教学。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让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需求,从兴趣爱好入手,从而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用性。

2.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对于侧重于语文实际运用的选修课程,可以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的时效性、实际性。对于着眼于陶冶性情的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类的选修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探讨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等等教学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普及,选修课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选修课的改革发展中,还应当加大对选修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团队,促进我国选修课程教学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一、多探究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义勇,亦是英雄。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二、多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是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亲情词作。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雨霖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展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如学习《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文,补充《水浒传》中“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章节,以加深学生对“、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理解。学习《〈论语〉选读》,同步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由此来拓宽学生对《论语》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三、多整合归纳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可以增删。

“归纳”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要求“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四、多实践应用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④,“坚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⑤。关于实践应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新闻与传记”模块,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与传记的体裁特点与写作技巧,能独立感悟、理解、思考、评判,尝试实践新闻与传记的写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新闻会,传记与影视作品鉴评会等多项活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活动课,诸如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演练、普通话与方言、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拟写对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