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心脏介入;护理安全管理;围手术

自从心脏介入手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病后,关于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备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关注。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在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时接受的治疗与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属于法律或法定程序允许范围的机体结构、生理功能损害、缺陷、死亡或障碍等表现[1]。通过调查自2010——2011年于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后,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现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0例患者,其中有心脏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有35例,进行心脏起搏器安置的患者有8例,冠脉造影及心脏支架介入的患者有42例,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6例,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与封堵活介入治疗20例,房室间隔治疗术9例,详见表1。

表1120例研究对象概况

心脏射频消融治疗心脏起搏器安置冠脉造影及心脏支架介入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与封堵活介入治疗房室间隔治疗术

例数358426209

百分比29.176.6635.005.0016.677.50

1.2方法

1.2.1严格规范在临床心脏介入手术的安全管理导管室是行心脏介入治疗的主要场所,所以,在临床行心脏介入治疗及检查之前,要认真对导管室进行定期消毒;严格对导管室的物品及药物进行管理,并进行验收、存放,使用后还要进行清点登记。

1.2.2严格对护理人员进行要求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特殊性,处于围手术期的患者禁止家属护理,需要特殊护理人员进行特殊护理,因此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如果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会大大增加临床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1.2.3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此时的患者处于焦虑、恐惧的情绪中,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耐心、亲切的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1.2.4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并且手术是侵入性操作,所以如果医务人员不能按照严格的无菌原则进行操作,或者消毒设施不合格或手术用品短缺等,均可以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1.2.5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值班时间因为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患者处于特殊时期,所以此时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定、生活护理量大等特点,在安排值班时间时可以按照弹性化排班,即在工作量大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从而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根据分层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管理。

1.2.6开通一个有效的静脉通路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需要,术前常常在患者的左侧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建立出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是,简易使用18号、20号静脉留置针,以便于应对术中出现的突况,此通路可以方便、及时的进行输液、用药、以及输血、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如果患者血药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注意各种药物间的禁忌。

1.3疗效判定经过治疗后观察护理的效果,合格是指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没有院内感染的发生。而护理安全管理不合格则是指手术患者中有许多患者的手术都宣告失败,并且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随访也有院内感染的发生[2]。

2结果

对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或检查的12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后,临床护理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对导管室的严格要求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导管室物品、工作人员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提高了术中人员及导管室物品的充分利用。规范化、重点化的培养、弹性排班及分层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观察能力;而分级管理制度也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得到很好的效果,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少出现;而术后随访,也没有院内感染的发生。亲切、耐心的护理态度也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前后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与手术之后的顺利康复。

3讨论

导管室的严格无菌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安全性,大大减少了院内不必要的感染,健全完善的导管室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合理的对导管室的物品、工作人员及导管室环境进行约束管理。规范化、重点培养护理人员有效的引起了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弹性排班及分层管理制度也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3]。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工可以为心脏介入手术提供有效、安全、有序的治疗工作,确保了手术的成功进行。在现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压力下,许多患者及家属都对医护人员抱有怀疑或不配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医护人员还无法做到很的护理工作,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责任心,在临床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圆满的完成工作,可以有效的缓和医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夏雪琴.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415-416.

篇2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51-01

在现代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而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发现风险的概率最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与风险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只有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优质的服务。胸外科以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为多,施行开胸手术治疗,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我们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施行护理风险管理,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7例胸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4例,女43例,年龄49~75岁。其中食管癌48例,肺癌38例,贲门癌35例,纵隔肿瘤6例。发生护理事件12例,发生原因:意外拔管3例(其中胃管脱出2例,营养管脱出1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当1例,化疗药物外渗3例,护患沟通障碍2例,压疮3例。

2 胸外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2.1 与患者因素有关 (1)意外受伤:胸外科住院患者大都是外伤或术后置管患者,缺少陪护,住院期间发生意外受伤的潜在风险概率较高。如因疼痛站立不稳而跌倒、坠床、夜间起床碰到障碍物时引起自伤或私自离院外出发生意外。(2)压疮:部分术后患者因疼痛不配合翻身而发生压疮。(3)窒息:睡眠中的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而发生痰堵、窒息。(4)意外拔管:留置多种导管的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时不注意保护胸腔导管而引起意外脱管。

2.2 与医源性因素有关 (1)药品因素:药物使用或配伍不当,或急救药用后未能及时补充等都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因素。(2)护理因素: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技术水平低下;新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协作能力差,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3)管理因素:胸外科患者术后创伤大,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若抢救仪器疏于管理,抢救时麻醉咽喉镜灯不亮,呼吸机出现故障,延误抢救,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2.3 与健康教育有关 (1)沟通方面:护患之间缺少沟通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或演变为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如未主动将病情变化、各种检查结果、医疗费用等反馈给患者及家属而引起纠纷。(2)患者方面: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值增高,有的甚至超过医学发展的现状,认为任何疾病都能治愈,一旦出现病情恶化便不能接受而产生过激情绪,引发矛盾和冲突。

2.4 与护理记录有关 (1)漏记录:如患者离院、病情变化的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记录不全或漏记。(2)不真实记录:如护士凭印象在体温单上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大小便,护理记录主诉与医师病情记录不相符,患者监护数据未能准确及时记录造成资料真实性偏差。(3)不连贯、不完整的护理记录:如下午2点患者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中心输氧2~3L/min,未跟踪记录患者呼吸的变化,使护理记录未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和管理

3.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和护理人员奖罚制度,实施护理会诊制度,如遇到输液难题请PICC相关人员协作。制定及组织学十项护理应急预案,如《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然断电护理应急预案》、《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护理应急预案》等。实施压疮报告制度,落实输液卡四人签名查对制度,输血双人查对制度。做好带教实习护生工作,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放手不放眼,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2 加强护理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及专科业务素质培训

组织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学习胸外科的专科护理知识,掌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机等仪器的使用。培养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善于换位思考,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定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业务查房,进行基础理论考试,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观念。

3.3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抗风险能力

风险管理制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涵盖了三个基本内容,即操作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护士应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健康指导,正确指导留取标本方法,应将每项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的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后征得患者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采取多种方法防范护患纠纷,如制定合理的静脉穿刺流程,使用精密输液器和安全型套管针,留置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的告知等。对存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标志和“小心地滑”、“小心跌倒”等警示牌。开胸手术患者应加强翻身,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压疮发生。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应详细告知遵守流质、少渣半流质、半流质循序渐进饮食计划的重要性。

3.4 加强医疗文书的质量病历是医疗文件的重要部分,在法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严肃性。护士必须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认真、及时、准确、规范、真实地填写和记录,做到医生与护士记录相符,特别强调对病情变化应实时记录,客观准确。

3.5 加强护士长监控,提倡多部门合作的风险管理护士长每日检查病区护理质量、患者皮肤情况、病历书写质量,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性护理指导,每月将病区的风险问题汇总上报。药检部门把关药品和软包装输液袋质量,后勤部门保障通电,管道氧气持续供给。

4 讨论

通过对127例患者常见风险事件种类的统计及原因分析,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了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了各项紧急预案,提高了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通过不断识别和规范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抗风险管理的意识,增强了护理依法施护的自律性,使患者满意度提升,医患纠纷减少。

参考文献:

[1] 李彬,卢菁,陈慧,李罗群.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排痰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4)

[2] 王宁,卢伟燕,贺敏,佟俊平,邱艳丽.人性化管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1(02)

[3] 多伶俐,安慧颖.护理风险管理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5)

篇3

[关键词] 核心能力培训;眼科护士;院感控制;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24-02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个人、职业及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1]。眼科专业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消毒隔离知识和管理能力;安全管理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应急与协调能力;围手术期知识及患者管理;教育、培训、科研与质量监控能力[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内感染日益增加,特别是眼科患者大多数双眼或单眼视力障碍,行动十分不便,陪护率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为了加强我院眼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护理质量和眼科整个护理队伍的护理水平,我院自2009年1月起,对我科共22名护士进行以院内感染为重点的核心能力培训,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共2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理师5名,护理师7名,护士7名;本科4名,大专11名,中专7名。

1.2 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东省医院内感染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管理办法》等内容为课程,开展眼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问卷调查、课堂理论培训、示范操作、成绩考核等策略来实现研究目标。

1.2.1 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用自编的“眼科护士对核心能力培训中对降低眼科手术患者医院内感染问题知晓率调查表”对眼科护士于培训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原则。问卷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由我院自行设计,经相关专家审定内容效度合理,预实验表明信度可靠。调查表主要通过4项条目了解眼科护士对医院内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晓率、洗手执行率以及培训前后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等内容进行调查。

1.2.2 课堂理论培训 医院内质控小组成员及科室质控负责人员对眼科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每周1~2次课,每次30~60 min。内容包括:①医院内感染管理的工作制度;②医院内感染的监测管理制度;③消毒隔离制度;④消毒药械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⑥医疗废物管理制度;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⑧病房管理制度;⑨ 治疗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的管理制度;■ 灭菌器械的消毒管理;■ 医疗废物的处理规范;■ 手卫生知识培训等。

1.2.3 实训演练 实训演练时指导老师对眼科护士采用示范操作,如洗手步骤、病房的空气培养方法、消毒液、手表面细菌培养方法、消毒液的配制方法、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等方法一一示教。

1.2.4 培训后成绩考核 指导老师每个月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培训再考核。

1.3 判定标准

考核分两方面:① 护士培训前后闭卷理论考核;② 操作考核。成绩各占50%并存入档案,90分以上为优,70~89为良,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及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指标掌握情况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见表1。培训后,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和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洗手执行率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在培训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1 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前后对医院内感染的指标掌握及患者发生院感例数

2.2 培训前后眼科护士对预防医院内感染知识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培训后眼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考核成绩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眼科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先进的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及眼内窥镜的引入等,对眼科专业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掌握更多更新的眼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更好地配合眼科医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与护理,作为眼科专业护士还应掌握更多的院内感染控制知识来满足眼科临床需要,降低医疗风险,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3-4]。因而对眼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训练显得越来越突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眼科专科护士已成为眼科护理发展之关键。本文近年来通过对我科护士进行核心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护士均能按期完成培训计划,顺利通过考核及综合评定,基本达到培训前制定的标准要求。

培训过程中我们体会到:①眼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重要性。护士凭在学校学习眼科知识及控制眼科手术患者感染知识较简单,再加上眼科专业性强、技术操作难、手术患者多,且患者大多数是老人或小孩,陪护人员多,患者感染机率增高,只有通过不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患者安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②培训的成效。在培训过程中,实行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堂理论培训可使护理操作更规范,加速了新护士的成长,提高了导师的岗位能力。培训后成绩考核深受护士欢迎,在考核中充分扬长补短,使护士明确自己的水平,自觉、主动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理论水平,保证培训的成效,适应医院的发展[5-6]。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评估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使护士对培训方法和内容满意度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③实践证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核心能力培训,培训后眼科护士对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及能力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洗手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例数明显降低,提高了眼科护士的整个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闫瑞芹,沈宁. 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 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2.

[2] 广东省卫生厅. 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81-91.

[3] 张淑梅. 运用目标反馈带教模式提高护生临床护理能力效果评价[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111-112.

[4] 何应武. 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9-100.

[5] 李新萍. 不同学历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与探讨[J]. 医学文选,2005,24(12):1020-1021.

篇4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16-02

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及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一旦发生失误,轻者影响患者治疗,延误手术时间,造成时间与物品的浪费;重者患者致残,甚至死亡。如何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新课题。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手术室管理手册,健全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加强制定目标管理。近年来无护理差错的发生,现将手术中易出现的护理差错和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

1.1 接患者时可能发生的问题

1.1.1 患者由于术前过度紧张及应用镇定剂后,很可能不能正确回答问话,易发生接错患者。

1.1.2 两个或多个手术台同时接台做手术,护士在忙乱中容易疏忽,易接错或错放手术间。

1.2 手术安置错误

错误的安置增加手术的复杂性,不利于术野的充分暴露,无形中为手术这增加了负担。

1.2.1 由于手术时间长,患者麻醉后感觉不灵敏,安置不适应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1.2.2 做一些小儿手术或外科胸部手术,由于约束带过紧或两上肢过度外展,可造成呼吸受限、血管神经受损等。

1.2.3 衬垫不当时,影响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

1.2.4 患者皮肤与升降台或手术台金属直接接触,造成擦伤或电灼伤。

1.3 手术器械不全

护士准备的器械与手术所需不符或器械性能不佳、陈旧,钳端夹持不紧,刀、剪、针不锐,结扎线不结实,吸引管道堵塞等。

1.4 清点有误

1.4.1 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和体腔后,由于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没有一起清点,造成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有误。

1.4.2 手术中操作不当导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或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

1.5 术中仪器使用不当

准备时未试机或临时故障,电刀电板固定不牢,造成脱落和污染;电极板接触不良,造成电灼伤。

1.6 用药有误

药柜里药品摆放有误;在输血输液时查对有误;药物安瓿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有误。

1.7 语言使用不当

1.7.1 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或工作任务繁忙,面对患者提问时,回答简单、生硬,容易引起患者反感。

1.7.2 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说笑或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可能引起患者情绪和病情变化而影响预后和转归,严重者还可引起医疗纠纷。

1.8 手术患者护送不当

护士在护送中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患者坠床;术后患者X光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

1.9 其他

术中标本保存不当或遗失。

2 针对手术室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1 制度保障

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手术室一般制度,如手术人员规则;清毒隔离管理制度;手术室清洁卫生制度等。要抓好落实,制定出奖惩措施。

2.2 认真执行接送患者查对制度

接患者时要认真核对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品、物品、药物过敏情况、灭菌敷料、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适用。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和手术医生再次共同核对患者及手术部位等,并登记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2.3 掌握各种手术的摆放方法及注意事项

坚持执行摆放原则: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患者舒适。对手术时间很长的患者应注意在皮下脂肪较少的地方或骨隆突处放置软垫,防止发生压疮。使用约束带时,应放衬垫,约束带不可过紧,松紧适度,并定时放松及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造成神经麻痹。皮肤暴露部位用包布包裹,避免手术床金属直接接触,以防灼伤。术后检查受压皮肤是否损伤。

2.4 在手术过程中,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要严格执行清点、核对、登记制度

及时清理手术切口周围的物品,不用时及时收回。在关闭体腔前和体腔后,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应共同清点台上纱布、缝针、刀片及手术器械等用物,特别是术中剪下的钢丝,螺丝及注射器针头套、棉球等。

2.5 手术器械准备

器械护士负责各种手术所需的物品,要加强对各种仪器有关知识的学习,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和原理。做好手术器械的保养,掌握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使其处在最佳功能状态,保证手术所需器械和设备均处于运转良好的状态,使手术顺利进行。

2.6 术中使用电刀时,电刀及电极板要固定牢固,防止脱落和污染

手控电刀保护好按扭,避免意外切割伤。冲洗时及时用吸引器吸尽液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防止身体潮湿造成电致伤。

2.7 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用药时,如果药品字迹模糊,不可使用

使用前要检查药液有无浑浊、沉淀及是否在有效期内。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浓度、时间、术中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发生全身毒性反应,随时做好应急准备。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要做到重复一次口头医嘱,吸药后与麻醉医师共同核对后方可用药,用药后药瓶保留。输血时,严格执行输血规程,血液经血库人员、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2.8 在手术过程中,取下的标本,洗手护士应将标本放置妥当处保存

小的标本要用绳做标记,并注明科室、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术毕与主刀医生共同核对,将标本连同填好的病理报告单由专人负责送到病理科,若未能及时送检,应用无水酒精或福尔马林浸泡保存,并做好交接班。如术中要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时,应及时通知病理科,标本取材后应立即送检,切忌用固定液固定标本。

2.9 手术人员在手术间内应注意举止言谈,端庄大方,态度和蔼,不应闲谈嬉笑

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如患者心理过度紧张,应及时安慰并尽量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术中如果患者感到轻度疼痛,我们要给予合理的解释。术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惊慌失措,以免给患者造成恐惧和紧张。

2.10 护送患者到病房的过程

护士要加强责任心,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针头有无脱出,或空气进入输液管等,及各种引流管有无脱落,到病房后与病房护士共同交接输入的药物名称、剂量、时间、输液量、尿量及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及量,交接无误后方可离去。

2.11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

由于科内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科室内护理工作内容增加或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情况,针对情况,我们手术室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以警示全科护理人员,增强防范意识和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平时形成分级督促制度,发生违规操作时,与奖惩挂钩。

2.12 手术室应加强业务学习

手术室护士必须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学习,正确掌握药物的浓度、剂量及配制方法,从而术中做到准确的执行医嘱。我们手术室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自学考试,及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知识充分地运用到手术中。另外,我们还要加强三基训练,每月一次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从而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到术中主动配合。

3 体会

首先,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每个人都必须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遵循操作规程。使手术室护理安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这样就可以将差错或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姜云.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新医药,2003,2(8):99.

[2]唐秀花,张君红.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3):69-70.

[3]马振芳,高玉平.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控标准的改进与检查方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18-119.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眼科实施手术的100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0例,女490例,年龄1~90岁,平均年龄(60.71±20.42岁),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630例,青光眼手术105例,视网膜脱落修复手术65例,斜视纠正手术32例,玻璃体切除术42例,眼外伤手术56例,其他手术70例,所有患者神志清醒,能配合手术。

1.2方法

回顾分析1000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持续改进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制度。1.3观察指标设备故障率、手术器械丢失、人工晶体度数核对失误、术后感染发生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

2结果

1000例手术患者,设备故障率(显微镜灯泡显示异常)1例,占0.1%、手术器械丢失1例占0.1%、人工晶体度数核对失误1例占0.1%、术后感染发生率6例0.6%、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0.9%,患者满意度95.2%。

3讨论回顾分析

1000例手术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0.9%,患者满意度95.2%,主要不满意是手术等候时间长、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术后运送不及时等。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修订与提升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

3.1规范术前护理常规、规范手术室的服务流程

术前认真核患者的床号和姓名,确认手术部位,了解病人的生命体征,需要关注的问题;术前核对用药、人工晶体度数和植入物名称;改善手术等候室的环境,增加舒适的皮椅、配置影音设备,调节好室温和湿度,在患者等候手术期间,播放手术相关健康教育视频,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专人巡视,并告知手术进度。重点观察患者的病情与情绪,对情绪紧张的患者,注意安抚,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因等候产生的不满情绪。

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设备仪器维护检查培训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手术室护士的业务知识比较丰富、操作比较娴熟和精确,则能让手术医师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提高[2]。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进行相关手术配合方法的培训,让护士了解不同医生的的个人习惯,能更好配合手术[3]。请设备科工程师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如:超声乳化机、玻璃体切割机、显微镜、激光机、多参数监护仪以及多功能可控制冷疗器等仪器的操作。眼科仪器精密度高,科学管理眼科显微器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进一步规范化器械管理制度,责任到了人,定期清洁、检查和保养,认真记录,预防器械损坏、丢失。

3.3完善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控管理,降低护理安全风险

3.3.1手术室物品的规范化管理

制作卡片对物品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物品使用频率、灭菌先后顺序进行标识、分类和摆放,实现登记流程化。

3.3.1.2加强消毒灭菌规范化管理

眼科手术的时间较短、数量较多,接台手术比较频繁,对器械具有较高的灭菌要求,选择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不会损伤器械,而且速度较高。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加强感染监测工作,专人监控规范化开展消毒灭菌工作:①眼科手术室具有非常严格的无菌要求,要示监控是否按要求达到无菌效果,感染性手术后,随机消毒,让眼科接台手术保持良好的无菌状态;②监控倒相镜、导光光纤以及电凝线等熏蒸灭菌效果;③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等中空管道则应选择蒸馏水进行清洗,同时选择高压气体将水分吹干,之后再通过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通风超过48小时就能使用[4]。④请医院感染科专人指导规范化管理手术室物品、设备摆放,手术器械的清洗、打包灭菌的流程;⑤监督培训手术室医护人员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⑥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参观人数较多,则会对手术室无菌程度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对手术医生和患者的心情造成严重影响[5]。

3.4规范术中优质护理服务流程

大部分眼科手术通过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表面麻醉就能开展,对于比较复杂的、手术时间长的大手术以及不合作患者、小儿才可能采用全身麻醉[6]。局部麻醉患者在整个手术操作中是保持清醒的,容易有紧张情绪,护理人员手术过程应关注患者情绪,安抚患者。术后,专人负责通知运送中心,及时转运病人,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提升服务的质量。

作者:黄冬荷 李追 何连爱 王贺先 曾秀 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阿丽娜•阿布来提.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规范化管理探讨医药前沿,2016,6(24):251-252.

[2]卢黎蓉,陶凤萍,吴丽薇,等.眼科手术室巡回护士工作流程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19):77-78.

[3]吕寻伟.精益管理在手术室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4):117-119.

[4]姚丽辉.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用于改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作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596.

篇6

株洲市中心医院,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运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挑选自2012年4月起至今,陆续来我院进行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护理,设计专门的护理评价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违规护理出现率、患者投诉率、并发症出现率等。结果 以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提高护士应对风险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预后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

关键词 ] 风险管理;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35-02

所谓风险管理,系统的应用管理政策、程序和实践对风险(目标不确定性的后果)进行分析、评价、控制和监测,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通过合理经济的使用各种资源来监测、控制并最小化不良事件的概率和影响。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风险的合理评估,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一系列工作,将其引入到手术护理中,可以有效消除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各种安全隐患,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在本例中,笔者将风险管理思想融入到护理中,对5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极好的护理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一共58例,均为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治疗时间均在2012年4月—2013年8月这一时间段内,受伤原因:因车祸入院患者31例,因高空坠落入院患者24例,因砸伤入院患者3例。58例患者CT或核磁共振均显示为爆裂性骨折。采用数字表随机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8例,男女比例为19:9,平均年龄33.8(26~51)岁,15例患者骨折部位为腰1椎体,其余患者均为2~5椎体;实验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22:8,平均年龄35.6(28~49)岁,18例患者骨折部位为腰1椎体,其余患者均为2~5椎体。一般资料间的差距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两组患者具备研究价值。

本实验公开进行,患者及其家属对所有数据享有知情权。

1.2研究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方式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术前检测,并落实主治医生的嘱咐采取配套你的护理措施,其他工作还包括与患者深入沟通,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进而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开展工作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1],该制度不仅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还需要密切联系护理中可能产生的任何风险,在制定完成后,必须保证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①心理评估。患者往往是因为瞬间发生的意外而入院,突然的刺激使患者焦虑、恐惧、烦操不安、甚至绝望、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等抵触情绪,此时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非常的重要,通过心理的评估,我们能够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感受,实时分析并制定符合特定患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帮助病人端正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2]。②皮肤的风险评估。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压疮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日,也增加了病人的住院费用,压疮是可以预防,通过对病人皮肤的评估,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避免压疮的发生。③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管道的脱落、伤口渗血、便秘等。术前通过主动与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各项医疗活动的风险性,针对可能发生的各项并发症,加强防范能大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1.2.2对比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后护理质量的评价,主要对比项目为心理状况的变化,并制定专门的护理评价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违规护理出现率、患者投诉率、并发症出现率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况变化

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下,实验组患者各种负面情绪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质量对比

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其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伤口渗血、管道脱落等,分项统计,并计算总数,填入表中。分析可知,实验组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出现爆裂性骨折,往往是由于强大的外力作用于脊椎所致,常见情况主要为高空坠落和车祸,一旦出现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脊髓往往会受到严重伤害,因而出现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等症状,威胁极大,很可能因此并发出现呼吸、心血管等组织系统的病变,威胁患者的生命。现阶段我们只能采取手术的方式,对患者的脊髓进行充分的减压,以恢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然而其疗效一直达不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对于这类疾病,手术期间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风险管理,使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就已经对这些手术风险产生了清醒的认识,进而又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针对这些显著问题,找出合理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一般而言,要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风险规避意识,这需要院方强化培训、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而医护人员积极进行自我提升,主动学习各种风险规避手段。

总之,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中,临床意义极大,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梁肖环.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431-432.

[2] 陈珊娜.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中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3,8(11):1294-1295.

[3] 鄢红儿.护理风险管理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6.

篇7

【关键词】 核医学;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防护;管理

国内外临床证实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手术+131I+甲状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是目前最佳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然而该项治疗工作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具有三个特点:一生物半衰期较长,物理半衰期为8.04天,服药后的患者便成为活体放射源,难免使陪护人员,家属及其周围人员受到外照射和环境污染;二它既能放射出β射线,又能放射出高能量的γ射线,故内外照射共存;三治疗甲状腺癌需131I剂量大,因此,放射防护与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人员与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我科2010年5月~2011年6月对2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行131I内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的满意度为98%,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现结合实际工作做一归纳。

1 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

131I治疗是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系统培训,一、学习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法规,学习131I的物理性质及释放出来的射线的性质等知识;二、学习个人防护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规程,严格执行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三、严格把好“三废”处理关。对于放射性“三废”(废液体、气体、固体)的排放和处理,都需有专门的数量限值和行为准则的规定,以防止放射性核素向环境扩散而危害广大人群;四、工作人员应配戴放射计量仪,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2 合理科室布局及设施配套

病房设立“三区制”,无活性区为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活性区为已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病房,高活性区为放射性核素储存、分装场所,三区之间需有严格的分界,每间病房均需设置可视对讲系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对讲系统与患者沟通,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娱乐设施,如电视、书籍,使患者能够安心住院。

3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核医学病房除了具有普通病房的管理制度外,还要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一、病区管理方面需坚持“环境与设施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守则”、“抱怨处理制度”等。;二、医疗管理制度需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三、高活性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原则” 、“放射性同位素定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并严格执行,有章可循,以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4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

4.1 131I治疗前的准备

4.1.1 了解病史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时间,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停用含碘的药物或食物4~6周。

4.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担心核素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细胞的癌变或引起不良后果,再加上服用131I后需隔离的认识不足,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核医学护理的关键。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人文治疗环境,热情接待,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了解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原理,大致过程和注意事项,满足其探究心理。同时让患者知道我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既存在有一定量的射线,称为天然射线。131I是低能量、短寿命的同位素,短期内即可衰减和排出体外,因而对身体影响不明显。核医学治疗与核武器及核污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治疗用量被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对患者产生近期的危害,而且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效果好。服用放射性药物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放射源,必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健康人群不必要的辐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隔离,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说明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医护人员会通过可视对讲设备系统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放射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辐射在治疗中的利弊关系,既不要过分紧张和放大对身体的辐射影响,也不能忽视辐射的存在,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1.3 服药前对患者的宣教 一、患者入院时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病房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管床医生和管床护士,遵守如下规章制度:一、住院患者原则上无陪伴,特殊情况需经核医学科主任同意;二、患者应在指定的卫生间大小便,禁止随地吐痰,刷牙、漱口、洗刷餐具等均应在卫生间内的专用洗涤池内进行。污染的被服和个人用品应在其病室卫生间内作去污处理,并单独放置一段时间待其放射药物表面污染监测证明其低于3BqCM,三、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不得在病室内“串门”,患者住院期间一律穿病员服,患者要求户外活动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进行。四、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根据国家规定出院时体内允许最大活度为1.1GBq(30mci)【2】。

二、因为患者服药后须隔离,医护人员不能和病人直接接触,所以服碘前教会病人自己测体温、脉搏呼吸并将大小便一起正确记录在登记本上,每天再由护士收集记录在体温单上。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服药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2 治疗中护理 指导病人服用131I后空腹2小时,及时排空大小便,多饮水或含服酸性食物,加快“非靶”组织器官的放射性物质尽快排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嘱患者按时口服泼尼松以减轻喉头水肿,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特别是服131I后3天内,一般通过可视对讲系统,特殊情况需到床边观察,医护人员应有防护设施(如铅屏),身穿铅衣,配戴铅眼镜,而且各项操作应尽量事先做好准备,以缩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

4.3 治疗后的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三周内仍需限定活动范围,避免与家人特别与孩子和孕妇近距离接触,减少公共场所逗留和污染【3】,131I治疗后女性患者一年内、男性患者半年内须避孕,嘱患者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一是起到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总结:大剂量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患者自觉接受治疗;治疗后做好用药护理,加强放射防护,既保证131I治疗的效果又保证了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裴著果,核医学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6

篇8

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特别重要,它不仅体现在手术过程中,而且贯穿于手术室的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将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手术室管理,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工作中的失误,才能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本文将手术中易出现的护理差错原因及其对策介绍如下:

1原因分析

1.1 核对患者有误手术患者在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加之工作中未认真执行接送病人查对制度,易发生接错患者或放错手术间。

1.2 安置不当巡回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安置方法,手术中易导致压疮、神经牵拉受压麻痹等。

1.3 消毒灭菌不严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不严等都是引起患者术中、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1.4 清点物品有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导致手术器械、敷料清点不清,浪费手术时间甚至造成物品遗留创口、体腔内。

1.5 用药输血有误手术中用药通常都是口头医嘱,如果没有严格执行用药、输血查对制度,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6 器械准备不全器械护士对手术器械尤其是一些特殊手术器械不够熟悉;手术器械陈旧,性能不佳等都会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1.7 仪器使用不当巡回护士对仪器的正确操作不够熟练,术前没有对所需的仪器设备开机检查,致使术中故障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1.8 标本存放不当没有严格执行标本的管理制度,造成标本混淆、丢失,延误诊断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1.9 全麻恢复期护理不当全麻恢复期患者烦躁不安;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疲乏、精神放松,此时易发生坠床、引流管拔出、输液管脱出等意外情况。

2 对策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回护士接患者时,要按照手术通知单认真核对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病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将患者送到指定的手术间。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应按照病历再次核对以上各项,并填写核对表。

2.2 掌握正确的安置方法安置时应遵循安全、舒适、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等原则:肢体不可过度外展、屈曲,约束带不宜过紧,身体的着床支点避开神经走行部位,在骨隆突处垫以泡沫垫或棉垫,枕部加垫头圈。

2.3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2.3.1 加强空气消毒监控 每日清晨由夜班护士术前半小时开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凡进入层流手术间的人员必须经过风淋通道,吹去身上的灰尘;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以减少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数。[1]

2.3.2 加强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 手术器械包、敷料、等一律采用高压灭菌;对一些特殊器械如胸腔镜、腹腔镜、膀胱镜、阴道镜等,采用戊二醛熏蒸消毒24小时;对一些小器械包可在手术室内的小型蒸汽炉高压灭菌。

2.3.3 加强对医生、进修生、实习生无菌操作的监督 从洗手、皮肤消毒到整个手术过程,层层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 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等,并准确记录于手术器械敷料清点单上。器械护士要保持手术区周围整齐有序,手术过程中所增减的器械、敷料,交接要清楚,必须要两人核对,并及时准确记录。凡手术台上掉下的纱布、纱垫、器械、缝针等,巡回护士及时捡起,放在固定地点。因手术时间过长或其它原因需要更换人员时,要当面清点、核对无误后方可离开。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拿取添加物品,手术未结束时,任何物品不得拿离手术间。关闭体腔及深部组织前后,均应再次清点,并与术前记录认真核对。

2.5 严格执行用药、输血查对制度术中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该认真核对药名、剂量、用法以及有效期。尤其是执行口头医嘱用药时,应复诵一遍,并告知麻醉医师及时记录。用过的空药瓶应保留到手术结束方可丢弃。输血时必须由两人共同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保存期并签名。输血后的血袋保存24h后方可处理。

2.6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科室新进的手术器械,手术室护士必须专门培训以尽快掌握其性能及使用方法;器械护士应提前上台,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完好;对一些多轴节器械如胸腔牵开器、框架式拉钩、吻合器、缝合器等,应特别注意检查螺丝是否松动或脱落,以防手术过程中遗留体腔。

2.7 加强仪器的使用和管理目前高频电刀已普遍应用于手术中,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负极板应平整置于肌肉丰富、毛发稀少处,应完全接触皮肤。皮肤不应接触金属部位,以防发生旁路电灼伤。酒精消毒后应待其挥发或擦干后方能使用电刀,否则酒精燃烧易灼伤皮肤。[2]

2.8 严格执行标本管理制度病理标本的妥善管理、正确的病理结果决定患者进一步治疗与否及预后。一般病理检查标本术后由器械护士亲手交给手术医生,贴好标签并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和已填好的病理检查申请单交专人送病理科。若标本须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内,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部位,填好病检单,让家属过目后由专人送病理科。

2.9 加强全麻恢复期护理全麻患者清醒前,巡回护士应适当约束四肢;护送回病室途中,应上好防护栏,以防发生坠床、引流管拔出、输液管脱出等意外情况。

总之,通过对手术室工作中易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只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法律意识,才能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8.

篇9

1、亮点:手术室和分娩室清洁。

2、不足之处:

(1)管理人员未参加过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学习,无上岗证;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薄弱,相关知识欠缺。

(2)手术室和分娩室洗手设施及空气消毒设施欠完善

(3)消毒容器及器械未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4)未进行生物监测,无自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5)医疗废物分类处置不完善

3、改进建议:

(1)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基础知识。

(2)进一步完善分娩室及手术室空气消毒设施,认真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3)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4)加强质控督查、管理力度。

二、医院管理部分

1、亮点: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文本齐全,培训学习落实到位。

2、不足之处:

(1)职能部门负责人未参加管理知识培训;

(2)医院中长期发展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步骤,近期工作目标不明晰。

(3)应急物资储备不齐。

3、改进建议:制定明晰的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职代会审议后组织实施。

三、感染性疾病管理部分

1、亮点:制度齐全、资料完整,按时完成传染病培训,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报告率100%。

2、建议:完善出院病人督查工作。

四、后勤保障管理部分:

1、亮点:资料装档有序,制度职责健全上墙规范,标识醒目清楚,室内外卫生清洁舒适、地面明亮。设有后勤科并有后勤专职管理人员,后勤保障落实到位。

2、不足之处:无设备设施台账及维护、维修、保养登记,有组织培训、无培训记录。

3、建议:完善各项表册登记和组织培训记录,加强后勤保障规范管理,确保临床工作正常运转。

五、药事管理部分:

1、亮点:有药学专业人员,各种制度资料齐全、整洁、完善,药品摆放整齐。

2、不足之处:药库、药房面积不足,无除湿、防潮等设备、设施;无阴凉库,温湿度登记记录欠规范,药品储存条件不足;近效期药品管理落实不到位;不合格处方比例高,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不到位;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监督管理与评价。

3、改进建议:改善药品储存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按《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议开展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价以及加强近效期药品管理。

六、病人安全目标部分:

1、亮点:各种管理制度健全,资料规范,有序存档。

2、不足之处:管理制度未完全落实到位,个别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管理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差。

3、整改建议:科室人员应加强病人安全目标管理相关制度的学习,各种制度要真正落实到位,做到人人熟悉。

七、医疗质量体系及管理部分:

1、亮点:医院质量管理组织齐全,各管理委员会人员构成合理,岗位职责明确,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考核,有检查、分析、整改措施及总结,资料完整,归档整洁。

2、不足之处:XX年来的持续性资料欠完善,无新技术应用档案资料。

3、整改建议: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要继续认真开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好记录并规范存档,如有新技术开展,要做好相关档案资料。

八、护理管理部分:

1、亮点:人员配置相对合理。

2、不足之处:思路不清晰,资料不齐,归档凌乱;无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考核记录;无护理质量考核、评价记录;分级护理落实不到位;无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检查、反馈、统计记录;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不齐全,未处于备用状态,无定期检查记录。

3、整改建议:认真熟悉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与细则;完善护理管理组织;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考核、评价;加强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加强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考核及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管理设备。

九、病人服务部分:

1、亮点:医院流程清晰,健康宣传开展好,病人可随时获得相关诊疗信息,患者就医环境清洁舒适,各种警示及温馨标识规范,医德医风考评、病人投诉与纠纷处理工作细致扎实。

2、不足之处:在架病历中无病人病情评估;知情同意告知不到位;无专人负责压力容器操作维护,操作人员无相关资质;病室病床之间无布帘隔断,不能很好保护病人隐私。

3、整改建议:按规定及时完成住院病人病情评估工作,认真落实知情同意告知制度,做好病人隐私保护工作。

十、 财务管理部分:

1、亮点:无

2、不足之处:财会人员属兼职无资质;无成本核算,无成本效益分析;制定的年初工作计划不符合医院实际,年初预算不详细,缺少年末财务分析;没有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实施权限实行分级负责制度,没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实施跟踪记录,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讨论缺少参会人员签字;没有医院内部价格管理制度,虽然有兼职医药价格管理人员,但未建立医药价格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缺少药品及耗材招标相关资料;价格公示牌悬挂过高,字体过小,无法看清。

3、整改建议:按规定配备相关具备资质的财会人员,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及年初预算,并进行有效的年末财务分析;完善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讨论制;建立医院内部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并建立医药价格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药品及耗材招标相关资料;医药价格公示要求醒目清楚,便于病员知晓。

十一、 医疗质量部分

1、 亮点:核心制度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齐全。

2、 不足之处: 对核心制度的知晓率不熟悉,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无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病例特点不突出,与体格检查互相拷贝,诊疗计划欠规范(必要的辅查资料无)。

3、 整改建议:加强业务的开展和核心制度学习并落实到位,加强急诊急救设备的操作训练,规范病历书写。

十二、医院功能与任务部分

1、 亮点: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100%,公益性社会活动开展较好;各种资料齐全。

2、 不足之处:科室配备欠规范,少数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术欠熟练。

3、 整改建议:加强科室建设,加强业务学习。

十三、医技管理部分

1、亮点:各种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培训学习记录完整。

篇10

关键词 剖宫产 感染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感染率

剖宫产是日常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也是解决难产及某些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提高,医院感染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不仅给产妇增加痛苦,并带来很多近期、远期并发症,也给患者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为预防与控制剖宫产患者医院感染,2009年1~12月对剖宫产患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2月对全院剖宫产患者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监测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学》中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设置表格,其方法参照(2008年河南省医院综合评价细则)中的《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每日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安排固定时间到目标性监测病房与主管医师对剖宫产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并收集登记数据,直至患者出院并填写剖宫产患者监测调查表,并对监测资料每季度进行总结分析,将监测结果向有关科室和部门反馈。

结 果

医院感染率:剖宫产患者1538例,感染56例,感染率3.64%,医院感染率与同期比结果,见表1。

表1 剖宫产患者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部位:医院部位构成比,见表2。

表2 医院部位构成比(%)

讨 论

发生医院感染病险因素及护理对策:⑴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资料显示手术切口感染所占的构成比为第1位,分析原因:术前准备不充分,准备不够清洁,术前消毒不彻底;术中操作粗暴、过多损伤组织、局部组织受刺激引起水肿、压迫使供血中断或减少;产妇腹部脂肪厚、组织愈合能力差、缝合技术欠缺、有血肿形成或留有死腔;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不但不能有效的预防感染,还可引起二重感染。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护理对策:①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交叉感染机会,降低医院感染率。②术前备皮手法应轻柔、细致,避免损伤表皮,保护皮肤的免疫屏障。③坚持严格的无菌技术,减少组织损伤,保持良好的血供,消除死腔,对预防切口感染至为重要[1]。④重视术后护理,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关键[2],要求医护人员为患者治疗、查体或换药前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及时发现伤口异常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⑤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4],选择性价比高,不良反应小,对组织参透力强的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用药。⑵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留置导尿是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资料显示,泌尿系感染所占的构成比位居第2位,分析原因为:术前导尿系侵入性操作,护理操作过程中,因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造成的尿路系统交叉感染,术后留置尿管所致尿道黏膜损伤及污染,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留置尿管持续时间是发生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5]。因此,采取了护理对策,术前导尿应严格无菌操作,用0.025%聚维酮碘棉球彻底消毒会阴及尿路口,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以减少尿管壁与尿道之间的间隙,防止逆行感染,导尿时可使用灭菌石蜡油加地卡因以减少疼痛及损伤,剖宫产术后产妇机体虚弱,低抗力差、产后恶露及术后创伤组织渗血、渗液是细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术后应加强管理,使用一次性密闭集尿系统,尿袋置于膀胱水平以下,保持尿管通畅,每日用消毒液外阴冲洗1~2次,勤换外阴护垫,保持外阴清洁,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导尿次数,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自行排尿,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关键。⑶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空气污染是呼吸道疾病交叉感染的主要媒介,产妇一般按照习俗,进入病房后门窗紧闭,卫生习惯不良,造成室内空气污浊。母婴同室,病房通风换气少、陪护多,产妇的特殊生理状况使其产后体质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极易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此类感染发生率居第3位。因此,应及时做好产妇的卫生宣教工作,保持口腔卫生,定时开窗通风,病房湿式清扫,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患者出院后终末消毒,以保证病房的洁净。加强陪护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可有效的降低上呼吸道感染。

总之,经过对剖宫产患者目标性监测分析,发现了剖宫产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学杂志,2004,14(5):520-521.

2 李红芹,王伯莹.影响医护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1039-1040.

3 钟晓祝,杨艳,舒承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前瞻性调查[J].中华医院学杂志,2007,7(13):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