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交借贷;民间借贷;民间金融
一、社交借贷的概念
社交借贷是社交金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基于社交环境下的信贷金融体系,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充分发挥社交网络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并利用社会网络进行风险管理,实现普惠金融。社交借贷不限于人与人个体之间的短期借款,也包括企业间的借款,企业间合作融资等。社交借贷与传统民间金融、互联网P2P借贷在借贷行为上有诸多不同,所以社交借贷有其独特的运行机理。通过违约的社会惩罚和还款激励机制,社交借贷可以管理借贷前后的风险。
二、社会网络控制借款人违约风险
在单纯中介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借款人为成功获得贷款,借款人在按照平台的要求,提供收入、身份、资产情况以及借款用途等公开信息的同时,有动机在叙述中过分突出他们的“质量”,比如自身的还款的意愿、能力以及项目未来稳定收益等。由于借款人没有抵押品,出借方只能通过借款人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其违约可能并做出投资决策。为降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可通过引入不同的风险控制设计,提高借款人的社会网络,增加其可信度。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出借人做出投资决策,并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中,社会网络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逆向选择,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可信的借款人能够通过小组的审核或出借人的横向选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甄别作用,出借人选择违约概率较低的借款人,防止逆向选择。借款人获得款项投资后,会受到小组或出借人们的监督,迫使借款人努力工作,按时还息,防止事前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贷款到期时,通过小组或出借人施加监督以及社会惩罚,迫使借款人及时还款,控制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防止事后道德风险,此时社会网络发挥的是惩罚作用。从最初筛选借款人到最后还款,社会网络能够一步一步地迫使借款人严格规范地借款、投资、还款,并最终降低违约风险。
三、出借人社会监督下的违约风险模型
出借方中有借款人的出借人及社交网络延伸产生的其他出借人。如果出借人拥有更多有关借款人的私人信息(软信息),在借款人投资项目过程中,出借人可以进行监督,及时观测到借款人是否降低努力水平、改变资金用途等自利行为,并选择监督强度为m(m>0),还能及时观察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当项目成功、收益实现,借款人选择违约,则将会受到出借人施加的社会惩罚W(W>0),无法再次获得出借人的信任和下一期贷款,友情也随之断裂;当借款人履约,可以获得社会网络价值V。
四、社交借贷对于创新农村民间金融模式的借鉴意义
(一)正视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使民间金融公开合法化,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民间金融对于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和个人融资难,并不是农村地区没有富裕资金,而是资金因为信贷约束等问题,没能到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手中,社交借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线下社会资本的结合,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交易可能性。
(二)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社交金融,创新民间金融新形式,也应加强对社交金融的监管。结合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寻找社交借贷与农村消费金融的结合点,开展社交金融营销。支持小微型金融服务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社交金融新模式,积极鼓励互联网社交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交金融也存在和互联网金融相似的监管问题,比如社交借贷平台的集资法律风险,社交借贷的平台安全性和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落实和审核等等,政府应该监督社区和互联网社交借贷平台建设。除此之外,社交金融还存在互联网金融没有的问题,比如平台或出借人而因借款人违约而扩散借款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违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完善自己的监管机制。
(三)应积极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如社区型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地区,正规信贷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农村富余资金外流缺愈加严重。正规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性的考虑,发展农业及农村的业务成为在寻求政策补贴的被迫行为。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农商行之后,支农力度进一步缩减。中国的微型金融机构应该借鉴互联网平台的社交借贷技术,依托独特运行机制管理风险、开展关系借贷。
作者:郝强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熹.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12
[2]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
[3]马九杰.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信贷融资、风险处置、产业选择、合作行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4
篇2
关键词: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区域间交通运输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客观促进了国内道桥建设行业的稳步发展。在我国道桥建设行业的长期发展中,加强对于各项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目前,在国内道桥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日渐凸显,而且得到各级政府、工程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及工程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由于国内现阶段建设的道桥工程投资普遍较大,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受各类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在造价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各种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必将影响到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甚至有可能造成工程资金利用效率的明显下降因此,在今后的道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各项风险的严格约束和管理,将工程项目的造价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并且积极制定各项优化组合管理策略,全面促进国内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1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涵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道桥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对于各项工程资金的合理控制与管理,并且尽量避免有可能出现的造价风险,加深对于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涵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从专业管理角度进行分析,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指对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项目造价决策误差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且将各类潜在风险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造价风险具有可能性和不确定性;2)工程造价方案实施过程与预期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3)准确估算出工程造价方案实际结果与偏离预期结果之间的概率。
造价风险管理贯穿于道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其大致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五个阶段。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各类造价方案的科学制定与合理实施,并且保证对于造价管理工作全过程的风险预防和控制。为了保证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国际及各级工程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造价管理方法和计价依据,以保障道桥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决算等环节的风险问题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对于道桥工程建设中潜在的造价风险问题,造价管理部门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且将相关资料和数据及时呈报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全面提升道桥工程项目的各项投资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分析
与传统的道桥工程相比,我国现阶段的道桥工程建设中对于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普遍将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项目之一。在道桥工程建设中,风险管理是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且一定要坚持持续性、动态性的原则,否则难以保证造价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在道桥工程建设中实施造价风险管理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意外损失,而且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收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道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监督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于部分大型项目的风险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分析,通过采取科学的核算手段和方法,全面降低道桥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风险。
随着我国道桥工程建设中对于造价风险管理经验的日趋成熟,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促使国内道桥工程建设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具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与识别方法。但是由于国内部分道道桥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各类造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机制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急需得到解决和处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同时,国内现阶段的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即为了减少工程项目人员的开支,部分施工单位大量削减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客观影响了造价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我国道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总体发展态势而言,对于造价风险的整体管理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有效促进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
3提升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效果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道桥建设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适时提升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效果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对于全面发挥管理工作的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针对国内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出发来提升造价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3.1建立以造价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组织模式
在国内道桥工程的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中,组织模式不健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而且对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道桥工程建设中,一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规模、投入、工期等建立以造价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组织模式,对于各类造价风险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分析与评价,并且充分发挥组织模式的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和处理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存在的矛盾,为相关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制度与措施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道桥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组建中,一定要合理设置相关机构,并且配备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造价人员,为项目参与单位提供专业的咨询及技术服务。另外,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人员还要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参与到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估、分析与控制等工作中,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现存在风险管理问题,造价人员一定要迅速将各类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并且上报至项目开发经理部,协助其进行造价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与管理职能。
3.2实施动态的造价风险管理
在国内传统的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中,普遍采取相对静态的方式进行管理,即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难以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造价风险监督和管理。在今后的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施动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综合考虑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及社会实际需求性。由于道桥工程建设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其潜在的造价风险也是多方面的,因此,道桥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必须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且随时跟踪和调查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情况,尤其是要加大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的造价风险防范。
3.3加强造价管理队伍的建设
目前,在国内道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是阻碍造价风险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道桥工程造价管理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于造价人员的专业化管理和培训,并且引导造价人员向专业化、全能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造价人员在进行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时,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材料管理,以及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道桥建设行业也迫切需求一批可以为造价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专业造价管理人才。
篇3
关键字: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企业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部的风险管理概念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方式。为此,笔者就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意义和如何构建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风险管理文化,是根据若干风险管理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可以将风险和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风险应对能力,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和因此造成的损失;准确判断和管理交叉风险,提高对多种风险的整体反应能力,最终根据风险科学分配经济资本,抓住商机,确保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商业银行有其行业特点,因此其风险管理文化也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全程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程性是指风险管理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活动,也不是银行新增加的一项管理活动,不只是个别部门和个别岗位的问题,即使没有专门设岗的机构也有风险管理的职责,是渗透到全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文化,内生于全行各项经营管理的流程之中,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明确相关职责,具有规范的管理流程。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面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面性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与不同风险类别组成的“银行业务风险矩阵”中涵盖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文化要对所有影响全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必须考虑全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
(三)风险管理文化的全员性
风险管理文化的全员性是指风险管理不仅意味着大量的风险管理政策、报告和规章,而且包含了银行各个层面员工对风险的理解和防范,必须依靠全体员工。从岗位角度来讲的,上从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下到基层的每一位员工,包括前台客户经理,都是风险管理的参与者,都有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员工决定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
二、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文化亟待完善
虽然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但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职责仍比较分散,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和支持部门职责界定还不够清晰,风险管理的范围更多局限在信贷风险领域,尚未完全延伸到全行所有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方面,内部程序未能涵盖主要风险点,行业授信管理、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心需要转移
从整体上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暂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风险管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不够。
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战略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适应形势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商业银行面临的环境、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对内外部风险环境的适应性,保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对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风险管理就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管理,进而达到控制风险、降低损失的目的的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同业日益追求科学发展的现在及未来,风险管理文化在银行经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风险管理文化的强弱决定着商业银行今后的竞争实力。
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需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信息整合和业务流程改造,实施整体、全程、科学和量化,逐步提升对各类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整合能力,培育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途径分析
持续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行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努力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着力构建现代化商业银行
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奋斗目标,股改前后的战略布局与市场定位,解决影响竞争力的体制机制问题,树立争当第一、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着力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影响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保障支持能力,巩固和扩大商业银行在区内核心业务市场第一或领先优势,立足于现有基础,着眼于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对手,创造新的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全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是构筑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三)实现业务经营转型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是解决影响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根本方法。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完善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使得全行从上到下的每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提高全行的竞争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上推型与下推型相结合的业务创新体制,着力推进客户服务精细化、内部管理精细化、业务流程精细化,以精细化管理拓市场、创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调整、谋发展,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强化优质服务、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和结构优化等四大支撑。改进服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服务最好银行的目标。完善营销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资源,建立有效的营销协调机制,完善链式营销、整体营销模式,促进各类客户与各类业务的联动销售,加快改善对客户的营销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优化经营结构,推动结构调整重大的突破。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风险的认识与管理,商业银行只有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正确认识风险来源,进而采取积极的规避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篇4
1.1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及护理人员实施风险管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是:①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风险意识:每周对护理人员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正规化的护理流程与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方式等,并在培训过程中详细剖析近年来发生的医疗事故案例。②细化护理管理的流程:规范护理风险评价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坠床、褥疮、跌伤等)进行及早的防范。同时,建立护理风险防范专项小组,严格落实每日5次查房的制度,并在查房的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1.2观察指标[2]①医疗风险的发生率。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疗风险发生率的比较在观察组47例患者中,发生医疗风险的患者有3例,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为6.1%;在对照组48例患者中,发生医疗风险的患者有11例,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为22.9%。观察组患者的医疗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在观察组47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级为优的患者有40例(占患者总数的81.6%),为良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14.3%),为差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4.1%),总满意度为95.9%;在对照组48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级为优的患者有30例(占患者总数的62.5%),为良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12.5%),为差的患者有12例(占患者总数的25.0%),总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5
一、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合规,是指使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理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因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银行案件的教训后,银行业合规问题日益引起监管者和银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合规管理作为专门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建设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持续修订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惩戒措施,避免违规事件发生,持续管理合规风险的动态过程。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合规管理是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首先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合规是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
二、邮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国内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情况看,我国邮政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的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合规风险管理在我国邮政银行中是一个较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就必须使合规成为所有银行从业人员自觉的行为,并使之真正融入到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去。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银行业大案要案无不显示了银行业部分职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非常淡薄。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把合规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却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措施,始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合规同业务发展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利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借口,逃避或抵制合规;有的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制度管理重主观行事。如果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依然无法满足形势的要求,必然会导致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为邮政银行的运行和发展埋下风险隐患。但由于有关人员对合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规定形同虚设。
(二)部分“规则”不规范。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认为合规中的“规”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虽然邮政银行对外部规则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则没有制定的权力,但对于自身内部的经营规则,邮政银行可以自主确定。这些内部规则,保证了邮政银行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这些邮政银行内部规则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内容不规范。有的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违法或者超越职权设立多收费、高收费事项,与外部规则或法律精神相抵触;二是对内部规则的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不执行,而对这种不执行规则的行为又缺少对相应的惩罚补救规则,使得规则仅仅成为一种装饰、一种摆设;三是备案审查工作不到位,表现在对规则制而不备或备而不审,制而不备逃避了外部监管部门和上一级银行的监督,备而不审导致监督流于形式。
(三)合规风险管理能力不强。
第一,近年来,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能力总体上仍然不高,尤其是对合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未实现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对合规风险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后劲不足,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邮政银行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第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新的合规风险不断产生,而有的邮政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的经验积累尚且不足,导致其对合规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较弱;第三,我国有的邮政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还不完善,对合规风险的管理活动仍集中于传统信贷领域,还不能做到对银行整体经营业务的全面覆盖,离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相差甚远;第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合规风险管理队伍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邮政银行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和外部监管部门对邮政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我国邮政银行合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塑造深厚的合规文化。
合规是银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倡导“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主动合规”、“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合规文化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员工了解和掌握合规知识,提高对合规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以确保合规风险管理切实有效。
(二)注重“规则”研究,确保规则制度的规范性。
邮政银行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更好地使邮政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确保银行经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邮政银行首先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及其内在精神的研究,提高相关理论水平,特别是应重点研究与金融业务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金融监管规定,跟踪关注外部规则的变化,积极参与与银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
(三)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合规风险管理工作。
邮政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贯彻执行合规政策,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并配备充分和适当的的资源。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管理下,与各业务部门加强联系,有效发现和管理合规风险。
(五)建设合规风险管理队伍,提高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篇6
[关键词]资金回收; 财务风险; 管理与防范;
一、什么是财务风险
近几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然而,对于什么是“财务风险”却没有统一的明确的界定。主要存在如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金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由于很多企业自身资本有限,市场竞争激烈,要在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问题。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较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用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2.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4.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而该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企业危机,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从资产获利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从偿债能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从经济效率考察,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从发展潜力考察,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筹资风险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或筹集了高于平利息水平的资金,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
(2)投资风险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上,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2]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J].财会研究,2004,(6)
篇7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院的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和技术的发展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渠道多样化而产生的是各种风险,而众多风险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核算。医院的会计部门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将给医院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医院应该加大监察力度,促进医院经济健康发展。
一、医院会计管理风险的定义
会计的财务信息出现问题,包括信息错报和漏写等都会给会计部门带来风险,从而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会计信息的整理和优化医院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于指导医院经济的正确运行有很重大的意义。
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会计风险的管理,医院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企业有一定相似性的,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会计风险的影响在于可以增加医院的竞争实力和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医院的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医院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医疗事业发展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
我国不断地实施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疗事业的发展渐渐走向复杂的趋势,人们对于医疗建设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要求日渐提高,导致医院的经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会计风险突出,医院为了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需要尽快出台有效管理措施将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保护医院经济效益持续健康发展。
2.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医疗改革不断进步,医院的内部建设和外部条件随着改革逐渐发生改变,内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逐渐暴露,经济管理模式固化不创新,控制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第一,由院长指定中层领导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院长负责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院长权利过高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医院领导徇私舞弊,伪造业绩的现象给医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第二,医院管理层的能力和管理意识不足,财务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3.医院的管理层理财意识的缺乏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所以医院的运营过程中理所当然的注重医疗技术和医疗业务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忽视财务管理的正当理由,医院的这一做法导致医院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重视不足,选拔的人员能力不足,医院的会计管理其实有很大的专业性,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如果不注意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会加大医院的运营成本,影响财务管理的效率。医院如果想提高控制会计风险的能力和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认识医院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4.网络信息和电脑的安全性不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网络已经被医院财务管理充分的进行了利用,电脑网络的应用给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网络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财务管理的发展,电脑网络的共享可能会产生重要财务信息的泄露和篡改,黑客的攻击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信息安全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导致医院运营瘫痪。
三、医院会计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达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是医院的领导阶层充分注重医院财务管理,对于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才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主体,所以选拔的过程需严格,并且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进行培养,加强业务水平,减少不必要的错误,保证财务管理正常运行,进而保证医院健康发展。
2.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对于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医院会计管理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需要营造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医院内部控制效果加强得益于领导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医院内部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是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和道德品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3.电脑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建设
会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加强网络计算机的安全水平,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信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性管理更有助于医院财务信息保护,同时还提高网络计算机的上网安全。
增强信息系统内控,医院实行电算化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措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处理数据的错误,医院应该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划分、系统操作、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制定安全有效的措施。
4.投资项目细分
投资项目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分为两类,即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投资项目的不理解,缺乏科学依据而流于形式分析导致资金回收缓慢,盲目的投资带来资金的浪费。所以在投资这项问题上,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细分,有益于控制和分析流动性风险指标。
5.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
固定?Y产的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可以用来处理医院里放置不用的占资金又占场地的设备,进而解决医院资金不足,运转遇到困难的状况。多年不用的设备和材料不能再次投入使用,资金在遇到问题,周转不灵的时候,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相关的部门互相配合,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入账,积压物资及时清查处理,计提折旧,制定合理的相关制度可以如实反映固定资产,避免资源浪费,清理资产名单,使医院经济健康运行。建立盘点清查制度,保证账目的安全符合实际,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所承担的各项责任。为保证资产安全完整,需培养资产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管理的能力,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研究。医院作为科技技术密集的企业,包括很多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医疗信誉、专家信誉和知名度、病案、科技研究论文等,在会计管理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合理评价无形资产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
6.审核财务报表
注册会计师审核医院的年度财务报告后才可以对外提供,这种审核可以及时的从报表中发现一年度财务上的具体问题,规范医院财务的审核问题才能降低医院的运营风险,由于财务报表是医院的商业机密,所以维护医院地位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达到的。
7.开展成本控制,实行预算控制
医院成本和费用的管理是会计管理的核心,利用空闲的资源,降低劳动力消耗是核算医院财务成本的目的,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都需要学会树立成本观念,不可放大和缩小成本费用,建立内部奖?钪贫群驮际?制度,号召所有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院管理监督。
8.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量化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
建立分组明确细致的职责划分机制,保证执行任何管理制度时有章可查,有据可依,限制高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各项权力,增加医院预算的审查力度,完善会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迫在眉睫,发生任何问题需要立刻做出调整并且防止出现的问题急剧恶化。进一步明确医院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会计管理职责和权限,使医院的各项内容有章可查,有账可查,不仅可以不脱离医院活动的实际情况,还可以促进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分析检查的相关制度,分析发生额和预算产生不同的各项原因,做出及时调整和控制。医院需要适度授权,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各项的支出和收入要严格记录,严格审查。根据法律法规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财务危机的产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履行自己监管的职责,实时检察,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现今为止,进行监察的项目有7项 ,包括: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金安全边际率、速动比率、应收款周转率。财产的收益情况由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决定;资金运营指标由流动比率、资金安全边际率、速动比率和应收款周转率决定。而剩下的例如业务自给率和存货周转率等都是进行预警的指标。除了医院的总体情况,医院还需要分各个不同的科室进行财务指标的评定,建立相应的指标系数,评估的过程中无论什么地方出现错误都可以及时修整。
篇8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49-01
在医院中,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引起风险的类型有三种:①物理风险,最典型的如电击,机械性损伤,易燃易爆物失控造成损伤等;②临床风险,如操作错误或不合理操作,技术上的应用问题等;③技术风险,如测量误差或性能指标的下降等。具体说,医疗设备应用的风险不仅仅涉及到设备自身的质量,还与医疗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报废处理等有关,体现在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上市后信息四个过程。
2003年6月20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实施YY/T0316-2003“医疗器械一风险管理”行业标准。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应用,应贯穿于采供管理、使用管理、维修维护、回收报废等环节。
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树立风险意识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能单靠设备质量作保证,也不能仅仅靠使用人员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必须领导上充分重视,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就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管理进行组织、分工、协调、指挥。医院一般都有设备管理委员在原来以购置论证和资产管理的职能上,增加以降低医疗风险为宗旨的风险评估、质量控制、督促检查等职责,并作为重点强调。
2 注重风险分析,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1 仪器设备使用前风险分析:在设备器械使用前,使用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详细分析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参照设备器械使用说明中的各种警示内容,在具体的机房设计、设备安装、防护设施以及配套条件上加以考虑,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2 不同环境下使用风险分析:风险类型的表现形式很多,但都是以“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反映给设备部门的。如由于使用者不合理操作引起的机器故障,由于性能指标下降引起的诊疗质量的下降等,临床一般都会认定是设备故障而提出维修,也就是说设备的故障也是风险的表现形式。因此,对风险进行评估量化就是抓住了设备维修的主要矛盾。
2.3 电气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性的评估管理:
安全标准主要考虑防电击的漏电流、设备接地安全要求。实际工作中,除了按照要求购买合格产品外,一定要考虑使用中的条件,如按照全院要求双电源供电,按照三相五线供电,接地电阻小于4Q,大型设备设置独立保护接地,特殊要求的手术室供电系统采用隔离变压器和独立接地供电,重要科室和设备采用UPS后备电源等等。
2.4 放射防护评价:医院涉及的X线机、DSA、CT、核医学中SPECT、PET,伽玛刀,放疗用直线加速器、X线模拟定位机、钴60等,对于这些放射诊疗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3 全面落实,重点管理,预防为主,保证设备的全程监控
这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使用科室正式使用设备前,相关医护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对大型、复杂、精密的医疗设备必须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预先熟悉设备使用和维修方面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根据设备的操作手册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协助科室一起制定操作规程。大型设备落实岗位责任制,专人使用,专人保管。
3.1 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验收检测、状态检测、稳定性检测等应用质量监测属于质量控制工作内容,其依据是“产品质量法”,计量检测的依据是“计量法”,两者的目的、要求、标准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计量检测由于法规要求,医院的执行度较高,而应用质量的检测往往被忽视,在风险管理环节中造成断链。特别是设备维修大修后,个别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质量观念不强,不做质量检测,发生仪器性能不稳定,参数不准确,甚至给病人造成生命危害。因此,必须规范维修工作制度,改造性维修必须有方案并上报审批,维修完毕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测试,填写测试结果和维修报告书,使用科室和维修人员双方签字后存档。
3.2 专项重点管理
3.2.1 设备材料采供管理:设备及大批量材料要求招标采购,供方必须提供充分的质量证明文件,对于高风险植入性材料除供方信息外,还要有受体资料。这些资料要全部分门别类,进入病史、财务档案、设备档案,以保证事件的可追溯性并能做到瞬时召回,保证医疗的安全有效。
3.2.2 放射防护管理: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许可由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共同管理。使用单位的放射防护管理必须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基础防护设施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手续批文齐备,并要求较好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辐照计量进行检测和安全教育培训,设备定期质控监测,结果分析反馈,建立完整的包括设备台账在内的上述工作内容的档案。
3.2.3 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一次性用品如输液器、输血器、针头、注射器、导管等属医用高度危险生物品,为保证安全使用,减少使用风险,不仅要在采购供应中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执行,还应加强回收管理,与使用科室一对一更换后放入专用容器内毁形、浸泡消毒,定点存放;再由专人统一回收,避免流入社会。
3.3 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相结合:预防性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预先对装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检查修理,达到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的目的,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PM 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工作环境及设备外观检查、设备内外除尘清洁、机械检查及坚固、机械、电源系统检查、接插件检查、管路系统检查及更换、光学系统检查及清洁、大功率部件检查、易损耗部件检查更换和备置、设备报警测试及参数调校、软件系统测试、整理及备份。
通过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可以规范设备管理的职能结构,完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通过这些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队伍意识,有效降低风险隐患,为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3:2003
[2] 顾成雄.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2007,31(3)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is a top priority in all our work. In this paper,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the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risks faced b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sonal views of the moder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所以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又不可否认,安全管理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随着诸多理论和标准应用于安全管理,比如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入,这给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构建注入了新的内容。笔者借鉴已有的安全制度方法和规定,基于电力企业特性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一简单探讨,期望能够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再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纵览我国电力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电力企业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
二、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环节面临的风险 由于电能尚不能大规模储存,因此,电力的生产、输送、使用同时完成并随时处于平衡。电力生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电力生产必须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造成人身伤亡、主设备损坏或大面积停电,甚至造成全网崩溃的灾难性事故。但又不可否认,电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产密集性企业,其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
既然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提高风险意识及早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尽早采取措施避免隐患转化为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电力企业发生的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将事故划分为人身、电网、设备三大类型,结合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为重点,采用风险识别的方法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以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对风险方案。25项要求是对电力企业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改进措施,而风险管理中的危机源查找很大一部分也是依据同类企业的事故教训。因此25项重大事故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重大危险源,其中的应对措施也是相应的风险管理内容。由于对事故的识别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排除在这25项之外还有更大或者更危险的事故风险存在,因此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源查找与风险评估,结合25项要求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企业生产中配备的设备、技术、人员等实际因素而予以相关合理制度构建。
建立与完善现代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一)以《二十五项要求》提高危险源预防目标意识 风险管理强调超前控制,即在生产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发生之前。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
篇10
伴随着新医改提出之后,我国公立医院发展备受关注与重视,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其内部控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对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与分析,探究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关键词:
风险管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从基本属性分析,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创新变革,医院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办公格局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这种发展情况下公立医院发展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强化公立医院风险意识,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则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危机,风险管理的目标则是在其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类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并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管理,保证完成既定目标。其中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四种,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察。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针对组织目标所实施的各类程序以及政策,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防。从整体角度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具有特殊性,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能够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策略。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风险管理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财务风险:从全局出发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我国医院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医院财务收益以及预期收益之间会产生偏离,从而会导致资金受损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如果医院因为投资失败而导致收益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则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制约。第二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各类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影响因素失误所引发的各类医患纠纷。比如部分医院会招聘临时性医护人员,或相关的医疗操作技术部规范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医院的发展带来风险。第三是信用支付,主要表现在交易对方账款未及时支付。假如患者不支付医疗费用,那么则会产生医疗费用风险,现阶段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住院病人逾期缴费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医院的经济发展。
三、基于风险管理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医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其内部控制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因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发展,公立医院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均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以及思维,且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据了解,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标记哦多,且覆盖了内部控制的大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欠缺,执行力度比较薄弱等。其中从内部控制环境角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现阶段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理念,且内部控制结构设置不合理,相关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养比较低。从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分析,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缺乏执行力,缺乏监督与管理机制,尤其是没有制定重大项目追踪制度。如此一来,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制约医院内部控制的有序发展。探其发展原因,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发展趋势,主要的原因包括三点:第一公立医院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二公立医院的控制环境比较薄弱;第三是公立医院未根据实际发展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研究
在国家所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相关文件中清楚表明了预算控制、收入控制的重要意义,并且还对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程序控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且在《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文件中,也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指明公立医院只有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效率与质量。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如果公立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案则无法真正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进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传统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与时代脱轨,尤其在近几年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市场之间的竞争演变的越来越重要,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积极做好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首先,公立医院需要积极提高内部控制理念,从决策者到各个科室的普通员工,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要从本质出发,提高内控观念;其次,公立医院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还需要针对重大项目给予追踪以及责任追究管理;最后,公立医院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从财务人员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培训与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只有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备受关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非常多的理论是处于空白状态的,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最基本的内容出发,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严华英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戴力辉,洪学智,刘丹,周春尧,邓盼,张丽丽.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01:8-10
[2]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4,02:76-78
[3]徐超,洪学智,邓盼,李平,李祎迪,戴力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