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
时间:2023-08-25 17:2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90-01
课程资源是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传统教学背景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专家、学生等,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内容也与时俱进,增添了各类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科技资源、社科人文资源等。课程资源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载体,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当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深化对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认识,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让学科教育跟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能够不断拉高理想教育的上限,既能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又能帮助学生走出校门,从社会和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养分。
2.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语文学科是与中国人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然而,它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科目。很多家长、学生乃至教师、专家对语文学科都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语文是一种“会说话写字就能学好的科目”。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是最为分散的,学科的内容海纳百川,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哲学艺术,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无法找到规律,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没有学好一节两节课,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学生会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科上,对于语文学科抱着随意的态度。同时,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拿分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总分,即使进行语文学科的突击训练,也多为作文训练、古诗词训练,强调理论知识。于是教师和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能够突击的科目上,留给语文学科的时间就被压缩了。并且,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是不一致的,除了默写题,试卷上几乎不会出现学过的内容,考查的是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这恰恰是最难教会学生的。
3.高效运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3.1运用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从传统教学的“语数外”三足鼎立,到现今“学科共同发展”的革新愿景,语文都在其中占据主要位置。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教材资源,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材资源的研究和处理,能够引申出众多的学习内容。教材上的文本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珠玉,它就像一个索引,链接着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举一反三,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运用能力为目标,找到更多的教材资源链接,既拓宽了知识范围,又让教材资源更加丰富,了解的角度更全面。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挖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思辨、体验和思考,通过教材文本领悟教材外的知识和思想,在精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找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认真学习的好态度。
3.2运用自然资源引导思维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仅仅依靠室内教学是不够的。教室是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场所,学生对此不会产生新鲜感,教师要做的是将自然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宏大与瑰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出教室,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
3.3运用社会资源培育思想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资源等社会资源是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学科相关的德育教育,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社会文化活动等等。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经验,足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学校,通过参加社会上各种相关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类形形的人,教师如引导得到,将学生的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对于学生而言是有益无害的。优秀的人会成为学生的榜样,道德的行为会引发学生的效仿。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责任感和同理心,价值观也会更加成熟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王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胡明强.试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颜廷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2010,(8).
篇2
一、 “纵横挥洒”的开放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量开发与利用有益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穿越教材,跨越学科,超越课堂,以开放的形式使教学与课程纵横挥洒。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生命起源,但其背后纵横交织了广博的知识和深邃思想,于是生物课堂可“跨越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让学生观看生命的发展演变,与语文选修的《庖丁解牛》整合,从哲学角度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体悟,让学生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意,找到养身养心生命自然规律,懂得避开矛盾,利用规律,用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战胜自己,包括疾病、懒惰、纷争。“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到医院、动植物园等地获得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又如美术老师带着学生拍摄学校珍奇树木蓝花楹,然后让学生从各学科角度评价此照片:有学生从语文角度,看到了树的诗意;有的从地理角度,分析了树的习性;有的从美术角度,分析了照片色彩及构图;有的从数学角度,分析树与地面构成的几何图形。
二、 “抽丝剥茧”巧整合
课程资源的构建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将异彩纷呈、目不暇接的课程资源进行巧妙的加工与处理,以此避免将资源变成学生负担。我们将三类课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进行了合理的归纳、恰当的融合、巧妙的处理:必修课程中找准一个教学“点”,选修课程中抽取一条“丝”,校本课程中剥开一个“茧”。例如语文,先将必修课中选取“写景抒情散文”这个点,以《故都的秋》等作为示例进行学习、品鉴,使学生明晰写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继而在选修中寻找一条“线”,将类似作品如《动人的北平》《想北平》《旧京散记》等进行统一与对比,提升欣赏能力并悟出散文写作之道;最后在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朝阳精神的文化溯源》中,引导学生切身体验“朝阳精神”,并完成审美创作。学生习作中,呈现了校园美、人情美及无限的热爱之情。比如一花一木、一碑一石、一屋一椽都被他们起了名字,赋予了生命:百步石梯,被誉为“励志阶”;三棵古老的蓝花楹,被誉为“心菩提”。比如马俊杰同学笔下的语文老师:“你的笑,为含苞待放的我们播洒下晶莹的雨露……”同学眼中的物理老师:“夕阳美,美不过你躬耕讲坛的身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写作知识,对学校寄予了深情。他们感慨学校的发展史,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是艰苦跋涉的奋斗史,是惊心动魄的抗争史;他们歌颂朝阳精神是是夸父逐日的坚定,是大禹治水的忘我,是精卫填海的不屈,是刑天舞干戚的勇猛刚毅,是愚公移山的撼天志气……可见,学生最终冲破了创作之“茧”,经历了一次文字的蜕变,一次精神的飞升。
三、 “三步入境”遵科学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我校提出了“三步入境”的教学思路:识乐器――操千曲――奏和音。步步提升,渐入佳境。比如学生在必修课程中“识乐器”,掌握了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在选修课程中“操千曲”,不断将知识进行巩固与延伸,不断提升思辨与探究能力;最后在校本课程中“奏和音”,借这些知识及变通的思维能力来美化校园、丰富生活。他们将凋落的玉兰花瓣浸泡在药水中,产生色变制成标本;将蓝花楹果实制作板画、发夹、水杯、不倒翁等;还利用校园废旧用品纸发明节能动力小车。“三步入境”,是一种遵循科学规律的教学之路,更是一条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道路。这正是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殷殷期望。
四、 “美美与共”求和谐
我们始终贯穿和谐的审美教育:尊重、欣赏学生,包括他们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使其处于积极、愉悦的创生状态中,体味到一种生成的快乐;遵循审美要求,包括形态美、内容美、色彩美、声音美、节奏美等,使其在美的熏陶中拥有知识、掌握技能、沟通情感、领悟人生。比如在美术摄影教学中,老师利用必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废纸旧布为自己量身打造时装,当学生或锦绣绚丽、或淡雅飘逸地走上“T型台”,台下掌声雷动,惊呼四起。此时“模特”们脸上洋溢的满是自豪与快乐,他们在美丽的享受中完成了美丽的创作,在美丽的创作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动性学习课程 学习模式
高中学段,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课下进行的,如何使活动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端、使活动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这就依赖于对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但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总会遇到形式各样的瓶颈,在遭遇这些瓶颈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正逐渐成为课程性开发的首要问题。
一、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主体的目的性模糊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活动性学习课程的开发的主动权还是握在少数语文研究的专家学者手中。对于大多数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只是简单的负责教授语文学习知识,对课改下的活动性课程开发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被充分的重视。这样一来,就使得课程开发主体非常的单薄。除此之外,即便有些一线教师对活动性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真正的在开发过程中帮上忙。因为,这些老师仅仅停留在课程性开发的理念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自然也就提不出什么具有建树性的建议,相反的,具有这种“超前”意识的老师只能通过翻新多媒体教学的花样,一味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却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课程内外资源相互脱节
活动性学习课程在自身的开发联系上来看,课内外的学习课程资源缺乏联动性和统一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大环境所迫。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教师仅仅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教科书作为金科玉律来教导学生,却没有意识到外界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事实上,课外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课程性资源自身就带有浓厚的活动性。例如,校报编辑室、广播室、校图书馆等,这些与文字文学息息相关的资源都应该成为课堂的延伸,成为活动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场所。然而,如前文所说,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在高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家长和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不得不选择把孩子和外界隔绝开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一来就切断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联系,也就造成了课程内外资源的相互脱节。
3.各个阶段的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不一致导致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自我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此时,对学生的干预、培养、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此阶段身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应的课程性开发应当也伴有阶段性和衔接性,尤其是活动性课程开发更是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适应,要坚决杜绝活动本身过于幼稚或者过于成熟而造成的过激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然对资源开发的主体,活动性课程的主持者――教师提出了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牵制,在高中的人事调动中,很少有一位教师能够自始至终完整地完成一届的高中三年教学。教师的频繁调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性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缺少一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质的教师的引导很容易造成活动性课程开发缺乏连续性和贯彻性的后果。
二、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1.要树立正确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观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过分强调了“以书本为纲”的观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在观念上树立起“实践世界是学习课程的根本来源”这一概念。要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学生树立起求知的欲望,努力寻找在日常生活各种场合中带来的活动性经验是否与课本知识相匹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以及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层开发,激活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激活学生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外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课堂。
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同时在教学和互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2.优化现有的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并注重教学策略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内容的筛选,不能是“捡到篮子里面的都是菜”,要保证课程安排内容具有价值,这一点就需要从优化教学的策略入手;再者,要注重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展开活动性研究,即针对授课内容中学生多次犯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标注,然后针对这出处难点进行活动性课程的设计安排,引导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最后,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不同且有差异的,所以在开发活动性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点,力求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际经验入手设计出因人而异的活动性课程安排。
3.注重语文组内部各个老师之间对活动性课程安排的交流
很多高中每个语文组之间都非常的独立分散,如果年级组之间,组与组之间长期缺乏合作交流的话,不仅是语文活动性课程不能有效顺利推行,学生接受课堂学习后反应也会不一样,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学进度的不一致和教学质量的下降。所以,要经常促进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加强他们之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从而改进语文学科现行的教研制度,带动每位语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实现每个教师和每位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中语文活动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仍然有很多不足。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一定要更新理念。这样对于课程的改革,对于真正做到教有所用、学有所获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活动性课程资源开发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邵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4.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通过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篇5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的课程改革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极为重要,而对语文课程资源化的开发与利用则是语文课改的重要部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整合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这一视角出发,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一些对策。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等等。语文资源与语文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化成为实际的教育成果。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协调性。
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时间和空间开,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协助调性,阻碍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学社让那个考上好的大学,不惜一切代价把学生留宿在校让他们少接触社会和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就切断了他们与校外的联系,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无法协调起来。
2.各年级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机制缺乏持续性。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也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过渡性和可衔接性。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老师三年内连续变动,各年级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各年级语文课程资源很分散,不能有效衔,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谈不上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之策略
整合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各种力量要素的系统集合,通过集合产生某种聚集的效应。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内容及其机制的有机整合,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发挥资源的最佳优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相互配合。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出了语文老师之外,还有学生自身和家长,教师除了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开发资源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去引导学生和家长。只有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2.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内容有机整合。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审视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归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综合品质,代表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形成对“人生基本命题”的价值关怀,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培养高中生成长、成才必需的人文精神。
1.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已成为高中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高中语文必须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增加爱国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思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以实现“完善自我”和“提高人生境界”的教育目标,满足时展的要求。
2.学生成长的根本需要
“知识成才,精神成人”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在高中生迈向更高的人生阶段的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极其重要,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健全人格、掌握生存的本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宽容广博的胸怀,从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丰富自我的道德情感,更好地认识自己、关心他人。因此,高中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必须要认清楚人文精神在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核心价值和功能,积极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为高中生的知识成才、精神成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现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不难发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人文精神的内容,从古代圣贤的思想流传到现代学者的明思哲辩,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到西方文学的思想碰撞,无一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这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索
高中语文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和功能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抓住人文精神培育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路径。
1.整合教材内容,展现高中语文的育人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人文资源的采集利用,这是高中语文教材肩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使命的最佳体现。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中,要充分展现教材本身的人文魅力,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隐性和显性人生哲理,深入剖析和解读文本中的人文形象和人生价值,让学生沐浴在高中语文的人文雨露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2.丰富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规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深刻认识到高中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以人性化的方式来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尊重、关心、包容、体谅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采用交流式、互动式、问题式、情景式等的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氛围,把平等、自由、宽容等人文精神合理地融入到课堂当中,确保学生树立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意识,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结语
教育是一项提升人类思想空间、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抓住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点,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其真正实现知识成才、精神成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_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昵?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拋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渗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怡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曰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K。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
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_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形式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从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普遍较为重视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的主要程序等因素,为能够有效地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简单的训练和讲解性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现阶段应试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从教学的效率方面来分析,这样做一般情况下通常是事倍功半的。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语言的高速积累,教师仅仅从应试角度来教授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过于死板,不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已经学到的语文知识。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的关键性
1.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对于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旨在强调在向相关学生传授新课标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相应生活方面的元素,帮助该学生本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和对于语文课本的探索兴趣以及学习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显而易见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程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方便该学生更好、更科学、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深切、有效地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和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拉近语文学习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灵活地运用其本身的生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更有效地了解课文作者相应的写作背景、人物特点、情感变化、事情发展的具体脉络,能够进一步真正地融入该文章的情境中去,感受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喜怒哀乐,继而能够达到和作者在心灵上进行对话的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唤醒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和生活方面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2.不断丰富与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与学习空间。最近几年,全球教育界已经全面开始“大语文”的课程教授理念。这个所谓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就是在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基点,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科学的语言表达水平,更为重要的还是帮助相关学生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思想、思维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及人格方面的综合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空间应该和生活同样广阔,教育资源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基于这种“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逐渐开始朝着生活化教学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渐扩展到了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实例
1.教师要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课文作品的理解。比如在语文课程中的《江南的冬景》,由于我们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没见过江南冬天的样子,所以教学时很有必要给学生展示一下江南冬天的图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就是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江南冬天的图片,这种文字与生动的图片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学习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现有的知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来具体地准备下一步的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教学手段除了运用黑板粉笔之外依然有很多,教师可以把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小常识、小文章放到里面。除了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课余的生活化教学也很重要。带领高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能够有效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课程的阅读习惯,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最核心任务。那么在此我们只有首先深入研究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内容,并且经过反复地理解,深刻了解了高中学生学习与情感体验的真实状态,才能够在实践中深化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
篇9
一、高中语文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否科学。
由于历史原因,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思辨分析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语文课程改革对于以下几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语文教育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本位还是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本位;是强调科学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还是取向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等。
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引进国外一些课程理论和流派时,缺乏本土化的过程。对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这些即使在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仍有争议的课程理论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另外,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度”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
在实践研究层面,语文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语文教育命题进行了论证,并且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都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个实验方案从出台到实验,显得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论证。教育改革实验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规划,然后从小范围逐步推广到大范围。
这里简要介绍香港即将进行的高中学制与课程改革,或许对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有所启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决定,2008年9月起升高中的学生,将实施新的学制与课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的文件称,实施新课程最少需要四年准备时间,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度表如下:
2004年――就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咨询。
2005年――(1)确定所有科目的课程目标及设计;(2)开始编写课本,开发学与教的资源;(3)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4)开发新的高三考试;(5)开始推进与高中新学制配套的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6年――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2007年――8月份向学校下达考试手册。
2008年――(1)2月备妥适用书目表;(2)备妥学与教的资源;(3)9月,第一批修读学制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入学。①
相比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评价实验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语文改革的方向显得茫然不知;语文课程结构改革必修选修已经开始实施近一年,然而选修课的教材还迟迟没有露面,有关学生如何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如何进入评价范畴都是一团雾水;高中课改实验才刚进行,就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对于高中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显得草率,即使改革的方案经过修订,也很难保证方案的成熟与完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估上也较多采用例证法,以局部地区个别学校个别案例来论证整个的实验方案,这从研究方法上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得最多的是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如何恰当的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对当前课改有很强的现实性。
的确,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中尽可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更新等众多方面。
但是,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了“新”去片面强调“新”、追求“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原有教育活动中不合理因素的抛弃,对合理因素的继承,而不是为了改革、为了求新去另立炉灶,以显其“新”、显其“革命”的一面。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次“全新”的。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刻意求新的倾向。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有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这次课改中所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新”理念、课程实施的“新”方法其实很多都不是“新”的,只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例如,学科性质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新课改强调“诵读”法,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须成诵”(宋代张载语);新课改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被分为两个阶段,从“放胆文”到“小心文”,其实早已经体现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更提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诸如此类的新课改中提出来的众多新理念其实不新,是“新”中有“旧”,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课改中的刻意求新,却忽视了求新与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1.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语文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企图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育中同时全部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的三不像课堂教学的倾向。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选修课(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就出现了选修课程,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故大多数教师对此并不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的方案为什么得不到实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设想的美妙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一条主要道路。高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会更为理智地做出判断,选择有利于高考的课程,这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却是相背离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能够将选修课制度和高考制度较好地结合。
当前我国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是使语文选修课程只能成为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75.71%②。在一个教师学历还远没有达标的高中阶段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显然对教师来说是很勉为其难的了。语文教师们如果缺乏对选修课的把握能力,很可能就照搬大学的一些课程(这种情形已经在某些中学出现),这样,中学语文的选修课就成了大学中文系学习课程的压缩,而学生为了高考却不得不选。选修课程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完完全全地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不可攀的理想。
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如何使语文教师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满腔热情地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备受重视,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也较为关注。
但是,语文教师的培训也有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培训、理念培训。就如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样,对知识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情感态度的形成。据调查,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很热情的只有9%,较热情的有34%,冷淡的竟达到49%,甚至8%的教师对新课程表示反感③。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培训中由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将所掌握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了解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新理念,如何将教师课程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中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的方式
当前的语文课程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接受性的培训方式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一样,它虽然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新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忽视对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案例分析培训、学员专家互动交流培训等方式,是对单纯专家讲座式培训的有效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另外,目前的语文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单一的集中培训形式其弊端是显然的:培训时间太紧,培训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太少;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等。为此,语文课改培训应该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校本培训、语文教师自行研修等。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并将进入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改革我们要慎之又慎,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关注,否则,延误的不是一批人,将是一代人。
①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精通、整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编定的教学文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科知识和教材结构,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的科学思想、文化底蕴,融合单元之间的知识,确定教学设计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有关资料。”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蓝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补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与教材资源的结合,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根据课文的人文思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明确一堂课该学什么,该把握什么。
三、课堂充分准备,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往往忽视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外,更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前瞻性,预测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或出现的情况,预设解决方案。
四、加强课前预习,强化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过程。课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生字词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答,把课文中难点和不易理解之处勾画出来,使学生带着思考、质疑上课。课后作业不一定每堂都要布置,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既要兼顾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又要作业适量,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和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激情、幽默,创设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激情。激情的课堂迭起,唤起学生的激情,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课堂语言要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增添教师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课堂氛围不再枯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
六、语文课堂教学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本学习,学生从中学习到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语文课本中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外长期、自由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七、课后发展性教学评价,促使“教”与“学”水平不断提高
不论是教学名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一堂课总会有些缺憾。如果教师不及时反思与总结,在下次课中又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及时、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方法、结果作出即时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指出学生的点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力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立足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