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教育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教育行业分析

篇1

A股市场中有人工智能概念的公司不在少数,但敢说自己以人工智能为主业并且赚到钱的公司寥寥无几,科大讯飞作为智能语音的行业龙头,在人工智能方面可谓颇有建树。

从2016年科大讯飞的年报可以看出,科大讯飞目前有六项主要业务,分别是教育行业产品和服务、系统集成、互联网产品和增值运营、IFLYTEK―C3(智慧城市)、语音支持软件及产品、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等。

在六大业务中人工智能的成色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分项看一下。

首先教育行业产品和服务。科大讯飞的产品涵盖“考、评、教、学、管”全产品体系,另外就是办学收入,k学收入不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公司主要的人工智能应用融入在机器阅卷、普通话及口语评测或者融入语音交互的智慧课堂设备中。

近日引起热议的高考机器人,即“国家863计划”中科大讯飞牵头研制的“高考机器人”项目,成都准星云学的AI-MATHS在断网断题库的环境下用时22分钟完成北京卷文科数学高考试题并获得105分。这是科大讯飞在教育行业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

从收入角度来看,教育方面可以贡献收入的有四项业务: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三通两平台”建设提供软件及系统;二、讯飞启明提供的口语及普通话机器评测;三、讯飞皆成提供的智慧课堂;四、收购乐知行带来的数字校园业务。从以上几项收入来看,目前科大讯飞在教育智能应用上已经探索出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

其次,系统集成包括信息工程和音、视频监控,这主要是为他人做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很难在这个业务范畴去创新,系统集成属于应用已成熟技术的业务领域,所以我们可能难以看到科大讯飞在这个维度上做智能突破。

第三,互联网产品和增值运营,业务包括:电信增值产品运营、智能硬件产品、互联网运营服务。智能硬件产品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阵地,这也是科大讯飞做人工智能重点突破的领域。目前基于人机交互界面AIUI拓展在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穿戴等方面的软硬件一体化应用比较有前景,其典型产品有叮咚智能音箱、智能遥控器以及儿童智能语音玩具。

第四,IFLYTEK―C3,业务主要是公共安全行业产品和智慧城市行业应用,这项业务与系统集成类似,是利用成熟技术为其他下游做配套,所以难以有人工智能的创新。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育

一、“互联网+”会计的影响

“互联网+”会计,从思维到实际操作层面都对会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赋予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融合会计工作的现状与影响,能够帮助思考新时代会计人才的培育方向。

(一)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升

人工智能在会计工作中能够快速实现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数据的运算与存储,使得会计人员的作业重心从数据的录入、整理、归纳、运算等烦琐漫长的工序转移到关键信息的筛选、核查、审阅等重要环节上,大大缩短了信息处理的时间,优化了数据的处理功率,同时人为失误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削减。

(二)会计工作内容变动整合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会计行业的使用与推广一方面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强度,节省了会计工作的用人需要,另一方面也势必会对传统的会计工作者产生冲击,尤其是工作内容简单且重复性高的初级管账人员。而大数据的整理分析、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与使用、人工智能的运用与管理等也逐渐将成为会计人员工作中的重点。

(三)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业务处理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情况,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失误,且数据信息得到了良好的存储管理,易于追溯、查询与审核,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人工智能的使用相比会计人员相比更能降低因为主观判断造成的失误,使得会计信息更客观中立,为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

(四)“互联网+”会计技术仍待进一步改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引入会计行业后,在保证其能够快速获取、有效处理、精准转化决策信息的同时,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可靠、安全、正常的运营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会计技术的运营需要控制在稳定的技术及安全环境下,以防范财务数据的泄露或崩溃而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引入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其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重要性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和优化升级。

二、传统会计专业教育的不足

“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的缺陷逐渐暴露。具体问题如下:

(一)教育思维固化

在“互联网+”会计的背景下,会计专业人员不仅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储备,在计算机软件、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但前者属于管理类学科,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后者则属于理工科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但绝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关系。而许多高校尚未完成从培养“专业性人才”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转变,没有将二者进行很好的融合,会计思维与数据、逻辑、计算机思维仍然互不沟通。

(二)课程设计缺陷

我国多数高校如今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会计与计算机的融合操作教学一般都只对高年级开设,且其比重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只占学生专业课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课程内容也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会计系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员,理论与实践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学习的更多的是操作应用而非创新创造,使得学生对会计信息开发系统仅仅处于一种肤浅的认知与操作阶段,缺乏对前沿会计信息技术的深入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许多高校的会计教学方法仍为传统的“理论解读和实务演练”。教师讲述个人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观点,但没有主动的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而实务层面,也主要由教师进行示范演练,学生对示范进行单调的模仿学习,重复既定的规范步骤,这种教学方式拘束了学生的自我探索空间,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虽然能够快速学习实务操作的程序步骤,但对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仍存有不足。

三、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商业模式变化日新月异,在会计行业中只有时刻保持着对前沿知识技术的敏感、具备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被智能科技取代。因此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单调模仿为自发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素质。

(二)培养“互联网+”会计思维方式

会计专业教育不能割裂人与计算机、会计与新科技的联系。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会计工作中的使用主体仍然是会计人员。因此在会计教学工作中,应逐渐培养学生树立“互联网+”会计的思维,注重会计知识与计算机实务操作的融合,培育学生处理信息、驾驭系统的能力;增加“互联网+”会计相关课程占总体知识群的比重,紧密结合人工智能的开展方向及最新动态,融合人文与科学思维、管理与计算机思维。

(三)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结合我国当前会计行业结合互联网技术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未来新技术的深入发展需要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软件建设,丰富各类复杂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高校需要加大“互联网+”会计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使之兼具经济管理、数据分析、会计实务、信息技术等知识能力,迎合当前会计劳动力市场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的用人需要。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篇4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6-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行业企业联动,打造服务企业产品升级的研发中心、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中心、企业运行和售后服务的保障中心,以及市场推广的交付中心、实践教学的示范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附加值相结合;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最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1]。曾文权研究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蔡春红研究了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迟俊探索了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

在示范建设的后时代,许多示范院校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遴选了18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通过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基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附加值,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探索合作的新空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所,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湖北智能交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处、武汉市地铁集团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计划,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遍布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与维护等生产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2%以上。

多年来,专业群加强企业需求调研,密切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引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烽火通信集团、赛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四个,硬件加工生产、芯片维修中心、智能交通研发等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及中心三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个。通过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专业群与智能交通行业对接,被确定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专业群与信息技术行业对接,被联想集团确定为华中地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运营部。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智能交通类专业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将在湖北省内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 合作框架

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方式,与中兴通讯共同成立“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将“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建设成为中兴通讯在高职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湖北地区智能交通、物联网、网络、通讯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以及基于中兴通讯产品的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创新和试点示范的研发基地。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基地为基础,以“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为纽带,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智能交通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开启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3 合作模式与内容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市场资源,创新“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深入性、长效性。

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 “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旨在打造符合交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招生。学生选拔施行高考分数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择优录取。

2)教师构成。学院教师施行学院与中兴共同建设混编团队,团队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学院教师必须是双师

型,必须有交通行业企业实习或学习背景;企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一定的讲课资质。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08-03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戶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聯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 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 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 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 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 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 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 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篇6

关键字:高职、智能楼宇、人才培养

智能楼宇专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该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智能楼宇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一、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目标分析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楼宇智能化或智能综合布线设计所(室),有些省市还设置了智能综合布线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楼宇智能化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楼宇智能化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调查情况显示:湖南省拥有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技术人才约25000至30000人左右,其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通过调查表明,迫切需要熟悉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能进行各子系统设备配置的设计人员,懂得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场专业项目经理,智能化系统工程现场施工的设备器材安装调试人员以及售后服务的专业维护与保养人员。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需求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场专业管理人员;工程监理公司大量需要专职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

可见,本专业所培养的掌握智能楼宇专业具有强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今后随着智能楼宇专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和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急需一大批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只要我们培养学生真正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上大有用武之地。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智能楼宇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根据人才社会需求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智能楼宇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2006年高考招生增加了25个新专业,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包含其中,本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要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知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报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喜欢上述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本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应通过学习实践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或与此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多。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招收“智能楼宇专业”专业高职学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智能楼宇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智能楼宇专业的关键。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入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是培养和发展智能建筑领域“智能楼宇专业”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智能楼宇专业”的支撑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因此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掌握了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跨专业、密切联系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结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所以本专业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人才大体上可分为:在建筑、安装、装饰、物业管理等企业中,承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包括电气照明、楼宇自动控制、建筑弱电系统及楼宇智能化等系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调试检测和操作维护工作;承担楼宇智能安装工程的概预算、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和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同时还可承担楼宇智能化工程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监理工作和相应的物业管理工作。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楼宇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土木工程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智能楼宇专业的特点,以建筑设备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树立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实践;创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对智能楼宇专业施工及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智能楼宇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楼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施工及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智能建筑人才市场对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维修、管理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电气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智能楼宇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智能楼宇专业建设

智能楼宇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教学从实训室延伸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这样真实的教学平台后,完成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和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强调“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综合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篇7

为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行业进一步发展、与国际间达成贸易合作,日前,2016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幼教装备及用品展览会(以下简称北京幼教设备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本次展会由中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支持,由中国同源有限公司主办,为期3天。参展内容包括幼教信息化、早教加盟、儿童图书、幼教用品、幼儿园配套设施、益智玩具等。展出面积为2万平方米,展会吸引了百余家展商集中展示了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模式、新产品、新科技,以迎合急速增长的中国幼教装备市场。

寓教于乐的幼教产品备受关注

据了解,目前与幼教相关的移动信息市场规模约有25-30亿元,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家园互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潮流到来,使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的APP客户端应用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的众多展商推出了全新的幼教产品,颠覆传统的枯燥学习模式,营造将游戏与学习融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在奇幻斑斑绘本展台,记者看到许多家长被公司新上市的AR奇幻斑斑动物欢乐岛绘本吸引。奇幻斑斑市场部经理表示,动物欢乐岛绘本是一套专为3岁以上儿童打造,具有融合学习、娱乐、艺术创造为一体的AR英语早教绘本。奇幻斑斑结合AR技术,将孩子的绘画作品变活,有声有色还原孩子作品还能及时互动。从试、听、说、触、想全方位完美启发孩子天份和创造力,配合游戏、连线勾画轮廓,动手剪纸,纯正美式英语发音,给孩子打造一个理想的寓教于乐学习环境。

ROOBO展出的布丁儿童成长陪伴智能机器人、DOMGY达萌宠物机器人,为观众带来了一抹新的欢乐色彩。在展会现场,不少童心未泯的成人观众与机器人智能趣味地互动交流。机器人呆萌的外表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布丁属于儿童成长陪伴智能机器人,专为儿童打造,集教育、陪伴、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拥有业内独创的R-KIDS儿童交互对话系统,配合人工智能、海量知识。除了陪伴孩子之外,它还兼顾家庭安全,随时自动抓拍宝宝动态,让不在家的家长能够了解宝宝在镜头前的一切动作。手机绑定布丁机器人后,布丁会向主人了解家中宝宝基本信息,以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沟通和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在家长外出的时候,启动看家模式后,布丁内置的监控摄像头即刻启动移动侦测模式,并适时地向用户推送报警信息,可以时刻了解孩子的安全状况。

ROOBO将智能硬件、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在本次展会上充分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行业领先趋势,以儿童智能机器人作为核心的网络入口,把整个家庭网络搭建起来,为家庭生活提供各种便捷、智能的服务和功能,颠覆传统的枯燥学习模式。

家园共育是幼教发展的主流趋势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众多传统实体产业逐渐被互联网改造和升级。信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幼教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多幼教APP和自媒体应运而生。

记者看到,在智慧树展区咨询、交流的人络绎不绝,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造型可爱的智慧树聪明逗得到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喜爱,智慧树APP、新型考勤机和园所直播摄像头更是得到了广大园所领导、幼教工作者及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

智慧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慧树不断洞察园长、教师和家长的需求和反馈,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发掘分析用户的刚性需求和潜在痛点,为不同的孩子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深度整合全国的优质教育内容和行业资源,以海量的优质资源及垂直社交吸引更多的幼教专家、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加入,构建“家园互动+幼教资源传播分享”平台生态,帮助园长与老师实现智能管理、高效教学,帮助家长跨时空掌握幼儿动态,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新趋势。北京泛亚力豆文创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少儿数字学习馆”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教育前沿的多媒体学习平台。

据记者了解,作为一种学习媒介,“中国少儿数学学习馆”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开发的,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能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传递。

由于“中国少儿数字学习馆”是安装在智能装置上的APP平台,所以可以把它和幼儿园教学匹配的APP一起安装在家长的智能装置上,让家长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同步进行儿童教育,达到亲子交流和增进情感的目的。

篇8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多元智能;职业潜质;招考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以下简称“单招”)改革试点,目的旨在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自政策出台以来,各高职院校试点都积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招考模式。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的单招实践,探索出了“职业潜质评估”的新型招考模式,该模式能够科学有效地“考查与衡量出适合高职专业学习、具有职业潜质的考生”,即“最适合的考量”。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潜质

潜质释义:潜在的素质;潜在的能力、天赋。人们也常用潜能、天赋、天资、天分等来表示人的潜质。可见,潜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职业潜质,就是个体先天具有的从事某种职业的潜在素质或能力。在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工作中,考生的“职业潜质”就是考生的优势智能组合与所报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所需综合素质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越高,其职业潜质越大,反之亦然。

(二)单独招生“职业潜质评估”的招考模式

在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工作中,围绕“选拔适合高职专业学习、具有职业潜质的考生”这一主线,采取按专业大类报考的方式,以“会考成绩引入、文化考核划线、素质考核排序”为录取原则,以解决问题为评估内容,以直接展示为评估方法,由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考评团队,对考生的“职业潜质”进行评估的招考模式。

三、逻辑起点及理论基础

(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逻辑起点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普通高校中的理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单招应注重选拔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生,这是高职教育对考生的总体要求。

由于高职单招的专业都有各自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类别不同,所需的综合素质也各有侧重。所谓职业类别就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版)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由于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因此不同类别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不同;同一类别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一致。

所以,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作为“职业潜质评估”招考模式的出发点,评估考生是否具备所报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所需的综合素质的“职业潜质”。

(二)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研究已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普教界已开展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较为零散。目前仅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价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研究。而在招考模式中,多元智能理论同样能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职业潜质评估”的招考模式就是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与实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t)在1983年的著作《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八种智能组成: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对各种智能的分析中,均列举了一些该智能适合从事的职业,如:交往-人际智能突出的人适合的职业有公关人员、推销人员等。身体-运动智能突出的人适合的职业有运动员、机械师等。

加德纳认为,八种智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这就意味着一种智能的高低并不代表其它智能有着同样的程度,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优势智能组合。他指出:“学生在接受教育生涯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找到适合个人智能组合的学科或技艺。”

因此,在高职单招工作中,我们可以而且应当通过评估考生的优势智能组合与考生所报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所需综合素质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越高,说明该考生的就读该专业的“职业潜质”越大,反之亦然。)来判断是否录取该考生。

四、模式的实施

“选拔适合高职专业学习、具有职业潜质的考生”是单独招生“职业潜质评估”的招考模式遵循的主线。从报考方式、录取原则、考试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始终围绕这条主线。

(一)专业归类诊脉。单招报考采取按专业大类报考的方式,将共性专业归为一个招生专业类别执行相同考试方案,考生填报志愿时可兼报同一专业大类所有专业。

由于这样的报考方式符合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的一致性的要求,能够有效评估报考该类专业考生的“职业潜质”,因此不必按专业细类报考。而且,按专业大类报考的方式能够增加考生选择专业的机会,简化考试组织程序,便于扩充专业大类的覆盖面,有利于单招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会考成绩引入,文化考核划线、素质考核排序”的录取原则。高等教育的特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被录取的考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学习能力这一基础,以适合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被录取的考生要具备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潜质”这一基础,以适合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因此,采取了“会考成绩引入,文化考核划线,素质考核排序”的录取原则。即:学院统一划定文化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考试分数线。各类考生高中会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均达到B等第以上或参加学院文化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分数线,按综合素质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这样的录取方式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视为考核的主要方面,即以“职业潜质评估”的成绩作为考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如果考生的优势智能正是从事所报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所需的综合素质,那么该考生“职业潜质”就大,综合素质得分就高,反之亦然。

(三)以解决问题为评估内容,以直接展示为评估方法。加德纳认为,智能的有效运用是在丰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发生的。评估方法“必须是‘智能展示’的评估方法,即能够直接观察到一种智能的潜力,而不是通过数学和逻辑的‘反光镜’。”基于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根据所报专业特点,将怎样解决问题作为评估内容的依据,将能否直接观察到考生的“职业潜质”作为评估方法的依据。

如:管理营销类专业,评估内容涉及陈述表达、沟通交流、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估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如何解决问题,如“如果老师安排和你有矛盾或有意见的同学去一起处理事情,他(她)不配合你怎么办?”。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考生的“职业潜质”与管理营销类专业不同,综合素质测试单采用面试不能够直接观察到考生在该专业上的“职业潜质”,采用了临摹、徒手画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四)由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考评团队。评委由专业教师及来自不同行业及企业的部分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教师重点考查考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评委,有着丰富的行业、企业经验,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估出考生的“职业潜质”。这种评委组成有效地保证了选拔适合接受高职专业学习、具有职业潜质的考生。

五、社会评价

篇9

[关键词]广西;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93-02

198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随后,智能建筑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发展极快。近年来,部分大学和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由于楼宇智能化尚属新兴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仅十来年时间,虽然从事该行业的研究、设计及理论专家相继出现,但该专业技能型施工一线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1 中国建筑业发展急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人才

在社会信息文化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人不是在马路上就是在建筑物内”,随之而来的建设项目遍布世界各地。目前,世界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中国。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智能化的提高,建筑企业、监理公司、星级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停车场、医院、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从事楼宇智能化专业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测试及推销产品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必然与建筑智能化发展速度同步。黑龙江省建筑专家委员会对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深圳、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专科生仍是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主流。这类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

我国的建筑界、工程界、学术界和有关政府部门对此已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建设部、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发文,规定了建筑行业楼宇智能化建设标准、建设工程质量监理规范;国家人事部在2004年把智能楼宇管理师列为我国十大新职业之一;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列入其中;2005年,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的规定。

可见,中国的发展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楼宇智能化及其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2 楼宇智能化的高科技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人才

随着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节能化和多样化管理等最新楼宇智能化高科技成果在各种大型建筑、大型商场、会展中心、高档宾馆、智能小区的广泛应用,楼宇智能化技术不断向系统集成化、功能多元化以及管理综合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科技含量。该领域技术高,工艺精,难度大,不是一般的普通工人能完成的,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要懂得相应的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担当。

中国楼宇智能化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职业。据网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北京的智能化建筑行业,今年涉及楼宇智能化领域的人才缺口为120万人。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技工人员,月工资收入比普通工程师要高1000元左右。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技术人才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可见,楼宇智能化的高科技发展对楼宇智能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给高职教育发展楼宇智能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加入WTO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国内建筑业市场将融入国际大市场,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机构及规范的运作程序带入我国,有助于提高我国楼宇智能化的整体水平,但同时也是对我国楼宇智能化专业的极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迅速提高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懂国际惯例的,技术过硬的、能正确使用计算机工具直接为企业生产及管理服务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应用型人才。

4 广西的发展急需大量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

4.1 广西建筑业发展预测

“十一五”将是广西艰难爬坡、突破重点、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北部湾被作为重点发展地区战略的确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的加快;广西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重点的确立;特别是2006年8月,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在南宁视察城市建设发展时明确提出:南宁市要实施重点向南战略,开发新区,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的建设,力争核心区今后五年初具规模,在这个方向上再造一个具有150万人口的新南宁的建设发展目标,强调南宁要争当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排头兵,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所有信息表明,广西房地产业将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必将成为广西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4.2 广西建筑业人才要求

根据广西建设厅“十一五”规划,至“十一五”期末,在全区建筑行业全面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鉴定”的原则和要求,建设职工队伍中90%以上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经过培训鉴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其中: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中,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岗位达到90%;生产操作人员中,特殊工种和主体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工种达到90%;进入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教育、科研勘察设计、咨询等单位职业队伍专门人才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6个百分点。

4.3 广西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广西建设厅对12个地级市的统计:广西2006年竣工和2007年计划开工的建筑面积分别为1310万平方米和1441万平方米。按楼宇竣工后每2万平方米需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维护人员1名,楼宇封顶后每2万平方米需楼宇智能化专业安装施工技术员1名计算,广西2006年至少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技术管理、维护人员655名,2007年需楼宇智能化专业施工技术员721名。从2006年开始,广西每年至少需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1376名。根据广西目前发展势头,每年可按10%递增。可见,在区内外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背景下,广西对楼宇智能化技能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4.4 广西建筑业现有从业人员状况

广西是建筑大省,位于全国前列,据统计:至2005年,广西各类建筑业施工企业1510家,建筑业从业人数70万人,其中城镇建筑业占50万人,且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进行劳务输出。广西获得建设行业从业资格(包括:项目经理,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共30594人,只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楼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业各项工程中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不难想象,广西具有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极少部分,即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许多公司由于没有专业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和施工队伍,不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施工,或凭经验管理和施工,造成这部分工程项目不能承包,影响了公司的效益。广西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及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情况也可充分说明,楼宇智能化专业市场需求与人才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

4.5 广西现有建筑业人才培养状况

我区52所高校(含普通本科及成人高校开设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开设有土建类专业的院校共有25所,19个专业,但致力于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只有4个布点,年均毕业生人数约为150人,远远不能满足广西年均1376名,且每年10%递增的需要。全区建筑类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一直位居前茅,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迅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断采用的楼宇智能化高新技术,迫切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综合素质高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术人才;广西目前楼宇智能化从业人员及高职高专楼宇智能化人才培养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楼宇智能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广西要实现由建筑大省变成建筑强省的目标,迫切需要大量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可以考虑增设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布点,加大既有专业的办学规模,并力争将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成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以缓解该专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市场广泛而又缺乏专业人才的领域,在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专业发展规划,该专业的就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达到了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需求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翟立.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辉煌走过“十五”稳步迈入“十一五”[J].中国建设报,2006(4):23-24.

[2]曹露.中国房地产建筑人才网分析预测报告[J].江苏商报,2006(12):48-49.

篇10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于5月10日(星期四),邀请国内著名智能制造企业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及上海交通大学旗下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上海新南洋合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我院举办“智能制造、智造未来”暨第一届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国际交流学院“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论坛。

论坛将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目的,职业教育与龙头企业融合及2018汉诺威全球工业展分享”为主题,详细分析智能制造行业未来趋势、先进经验及人才培养计划。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诚邀各位领导的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