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语感灵敏的学生,能够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别,能够区分词义的褒贬、轻重、雅俗,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和描绘事物。所以语感的灵敏与否,是区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各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言和语法的感受能力。目前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即应形成,到了高中无须再行教学。而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多方面显示出朗读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正确地朗读课文
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培养学生语感,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包括读准字音和掌握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一些音变规律。尤其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普通话音变规律朗读课文,这样才能够形成正确语流,从而读出语文的语感。
(二)反复朗读思考,揣摩品味语言
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培养语感的过程就是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反复思考反复体会的过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情感,从而体会其意义,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越来越强。引导学生边读边揣摩,领悟语言的内蕴,学生的语感将会快速长进,语言理解能力也定会在揣摩和领悟中大有发展。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意义的细微差异、情感的微妙变化,学生语感的精确性会不断提高。
(三)重视有感情地个性化朗读
这是学生语感的增强和提升。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在正确朗读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本身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语感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从而体现每个学生语感的独特性。学生在有感情地个性化朗读中能够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加强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培养学生揣摩词义的能力
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依赖特定的语境。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关键,也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漠视语境的作用。词语语境义就是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意义,它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又称为临时义。这种“临时义”大致包含指代义、具体含义、修辞义、隐含义等。根据语境揣摩词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了的词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纲都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加强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一)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词语的指代义是一种特殊语境义。分析词的指代义,要理解词是承上指代还是领起下文。大多数词语的指代义往往就在上文中。但也有含指代词的句子在结构上领起下文,词的指代义往往就在该句的下文中。
(二)根据阐释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在出现语境义词语的句子的前后,往往会出现阐释、发挥其意义的语句。我们瞻前顾后,应该可以找到阐释句,从中筛选出它的具体含义。
(三)根据“题旨”和“情境”,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对这种含义的解读必须结合题旨情境来进行,所谓“题旨”,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所谓“情境”,就是运用修辞的语言环境。然后结合修辞本身的特点加以分析。
(四)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词语的隐含义
词语的隐含义必须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生成,而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结合语境探求词语的隐含义首先就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
三、加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句义能力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必须加强理解句子含义的训练。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指表达上含蓄隐晦,内容上抽象深奥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加强对含义深刻句子理解的训练却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那么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所谓“关键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但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是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而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则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三)通过辨析句子的手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使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变得含蓄深刻,辨析句子运用的手法能帮助我们领悟句子蕴藏的深层含义。学生应当学会还原艺术手法,领会句子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切入点。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阅读方法;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转化表述能力,要有很高的鉴赏评价水平。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和训练,更需要方法的获得与有效地运用。
一、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提高有效阅读能力
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围绕阅读开展教学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准确地掌握阅读方法,获得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1)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阅读分析与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能够质疑和探索释疑,能够知道阅读重点和难点所在。如苏教版必修教材明确了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那么,我们在阅读学习时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可以灵活运用粗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如杨绛《老王》一课,老王的“不幸”可以粗读,我们只要大致把握“老王”不幸的几个方面,知道他的不幸的根源就可以了;而在分析“杨绛一家”的“善”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跳读,找到文章写杨绛及其家人的事件、语言和心理活动就可以。而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就要精读、细读、反复揣摩地读,例如:“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说“有钱”的时候“笑”?这里体现着“老王”的善良,这一底层人物自己生活艰难,还不忘关心别人,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他金子般的心;杨绛的“笑”应该是一种感激,也是对对方的宽慰,于是,我们懂得了人与人相交赤诚的可贵。
(2)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现代文阅读题应是平时阅读能力的检测与运用,要整体把握,局部重点内容突破,从语言、内容、思想、布局等方面思考。如2012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邮差先生》,学生们阅读时候普遍感到容易理解,可是题目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他们掌握阅读的几种方法,那么,就能有效阅读,较好答题。如第11题“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粗读、跳读,找到文章写环境方面的内容,如“仍有许多剩余时间”“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 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等句子做概括就能较好作答,而在“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就是要反复阅读与揣摩两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从而梳理出人物的性格。
二、明确题目考查侧重,有效运用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是先开展整体把握的阅读,之后是带着问题力求找到相应答题区域进行细读,验证所读,找出做题依据并合理表述作答。但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还需要对试题进行研究,在平时做题中掌握不同能力要求的答题侧重与方法。那么,我们的阅读和作答就能有质量。
(1)把握不同问题命题特点提高答题准确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具有选拔性的高考试题也不是没有路径可循,没有方法可找的。就现代文阅读而言,选材上多是在小说与散文中选,如小说的命题多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外加小说的主题设置题目。不管怎么问,其实考什么还是可以找出来的,一般来说命题是依据考纲围绕考试说明的,考题主要是对重点词语、句子理解、句段作用分析,语言运用的作用和好处;鉴赏评价作品中人物事物的形象,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蕴含的思想性与时代性等方面设题的。如2014年江苏卷的《安娜之死》的阅读题的第12题是对内容的简析,是理解概括题,也是对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考查。2013年江苏卷第14题对文本最后依据一句话“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进行探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要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去分析探究。
(2)熟悉不同题型答题策略增强作答得分率。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对能力考查是有指向的,如能在平时练习中就能找出他们的特点,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是可以答准答好的。这需要学生能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并灵活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鉴赏评价以及探究的水平进行做题。如2014年江苏高考卷第13题是考查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题,其实这道题是两个问,我们要从主人公角度思考是什么样的描写以及用这样描写的好处,而另一问是作用题,我们学生一般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作答,而描写则是为人物的性格、品质与形象服务的,因此,我们还是可以答出表现主人公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等心理状态的。当然,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上练习的可能少些,难以答得精准。另如2013年的江苏高考卷的第11题的句子作用分析题答题策略就清晰得多了,只要学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并有效提炼内容,整体感知结构上的作用是可以提高得分率的。
总之,考试的现代文阅读是平时阅读能力的再现和运用,我们学生只要掌握不同阅读的方法,在具体做题中运用阅读技巧,并与阅读的能力层次、考点结合,针对不同题型运用答题策略就使作答方向准确起来,能够提高得分率。至于如何组织语言,有条理地、合理科学地表述还是需要学生们不断在训练中反思和总结才能达成的。
参考文献:
[1]熊际涛.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初探[J].语数外学习,2012(5).
[2]李娜.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2(18).
篇3
一、现状反思:高中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误区与浅析
(一)过度阐释,忽视了对文章主旨和内涵意蕴的把握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诠释和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自己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然而目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过度阐释,致使学生丧失了阅读所应有的本真乐趣,丧失了阅读的心境,以至不能贴近文本,不能触摸到文章的生命与温度。
(二)多元拓展,忽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表达的载体。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品味语言。然而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多元性、拓展性,不仅违背了语文教育之本,而且这种花哨的、虚无的拓展,还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涵泳、体悟、赏析与积累运用。
(三)急功近利,忽视了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育人价值
“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身的。”然而,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教师的教学显得有些浮躁,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功利性结果,而淡化了语文的学科意义和所应承载的育人价值,忽略了学生从文字中、从文学中得到多少营养,享受到多少愉悦。
二、出路审视:高中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而且要将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走向教学的前台。通过阅读,让学生“明其真”、“悟其妙”,使知识的传授与文本思想感情、人文精神水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实现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这才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智慧建构
1.激情诵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钱理群教授曾说:“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品味文本,透过文本表层材料的含义,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和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时笔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浸在文本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在诵读中引领学生触摸作家心灵,学生与作者心灵对对碰中体会到作者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
2.立足体验,促进文本意义生成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当文本被内化为学生的体验才是最有意义的。因此,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个人生活体验及其感悟相结合,让他们把语文的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获得对文本世界的深刻的理解与体验,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
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把文本世界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深入文本,由表及里,体味“生命”的意义和对“生与死”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把文本中蕴涵的伟大母爱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情感动力,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学会感动,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生成,自我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多重对话,建构新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建愉悦和谐的“对话场”,努力开拓学生阅读的心灵空间,引导学生步入“深度对话”,用心、用情去解读和感悟文本。使学生在多重对话交融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自我建构,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对话交流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哲理的启悟、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助长。
如通过《文化苦旅》与余秋雨对话,感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通过《十八岁及其他》与杨子对话,感受父辈对孩子的深情;通过《我与地坛》同史铁生对话探讨生命的永恒……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学生会形成他们对世界的向往,对人道、人性、人情的自觉关注,从而生成全新的视界。
4.引发探究,促进学生多维思考
探究式阅读是学生深入文本的深层世界,发现和建构文本真义,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发展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通过预测、推理等积极思维,去质疑问难,去思考交流、去争论思辨,去探索求解。这样,学生必然会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如教学《雷雨》时,有不少学生对“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是否有真情”、“周朴园三十年来到底有没有真正怀念侍萍?”有疑问,于是教师可创设问题“周朴园在谈起30年前的侍萍时,称呼上有怎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对剧本中主要人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寻找、探究,去解决自己的疑问。
篇4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篇5
【关键词】乡镇高中语文 分级 考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8-02
高中语文涉及的考点非常多: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名句默写、病句辨析和修改、实词和成语的运用、语言运用、作文等。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考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而杂。传统的高中语文复习方法都是在最后阶段把所有的知识点逐个逐个进行复习和讲解,很显然这样的复习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效率不高。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进度不合理,反而到最后导致某些考点没有时间进行复习。其实,复习和教学是不矛盾的,可以同时进行的,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融入考点,则能在复习阶段大大提高效率。乡镇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融入考点这方面较为薄弱,知识点容易分散,导致在复习阶段效率不高。在高中语文中融入考点教学,教师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可根据难易程度给它们分级别,把考点分级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从基础抓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病句辨析
病句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错误,包括日常的谈话、处处可见的广告语也存在病句,而这些病句的存在竟让人们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它们有问题。比如在谈论电影的时候病句也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电影《非诚勿扰》中的男女主演是人们熟悉的舒淇和葛优。”若没有认真反复地琢磨这句话,很难发现它的毛病。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病句无处不在,而人们对于病句的重视度并不高,甚至经常使用的句子是病句也未曾发现过。这也是为什么要在高考中将病句辨析列入语文考点中的原因之一。从某一层面来说,高考中的病句辨析也对社会日常用语的正确性起了一个警醒的作用。
既然病句辨析对于高考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病句辨析的考点呢?其实,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于插入病句辨析教学的好材料,例如在我们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文字的严谨度以及对语言运用的功力深厚,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咬文嚼字》一文讲的是文字的严谨,那么教师可以举个反例,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对于文字的不严谨使用――病句。教师可以引用学生所熟悉的歌词和广告词来打开“病句”的话题,让学生丝毫没有察觉“考点”的插入。教师可以提问如下:“朱光潜先生让我们学会‘咬文嚼字’,展示了他对文字使用的严谨态度。那么我们日常中最熟悉的那些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词,他们的使用是否存在毛病?比如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中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歌词‘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家喻户晓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让学生找出这3个句子中存在的毛病:(1)“川”是河流,不能用量词“座”来形容;(2)“珠穆朗玛峰”是山峰,不是山坡;(3)脑白金的广告词,前后矛盾,前说“不收礼”,后又说“收礼”。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引入语文考点,一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来也能顺理成章对考点进行详细讲解。
二、丰富教学方式,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的赏析也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是无数诗词作者的思想结晶和精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为我们呈现了炫彩的文化财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考重视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其实高考的目的在于从古诗词的教学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与艺术修养,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中的内涵和深意。根据高考的纲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1)提高教师的歌修养水平。师,领导者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课堂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自身的诗歌修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教师的诗歌修养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以及善于控制古诗词情感的迸发时机,通过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来营造诗词的意境,通过朗诵传递诗词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2)更新教学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有当主人的感觉时,他们就会把古诗词的学习当作自己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和执行。古诗词的情怀需要师生共同来挖掘,师生的互动是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学习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时,诗中有句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于这句话的见解,很多学生都是从爱情的角度来赏析,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又有所不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词中的“情”不一定指代爱情,也可以是友情、亲情。通过对这个句子的赏析来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表达自己的见解,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3)巧借多媒体,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多媒体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必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景色图片,从而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美丽景色的想象和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通过歌曲感受到豪放、气势磅礴、雄浑的氛围,激发内心的激情,自然对诗中的英雄人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另外一方面还能通过学习古诗词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播放其他名家的朗诵视频,吸引学生跟读,再让学生自告奋勇起来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讲解,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乡镇高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并不是因为智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而是自身的惰性导致,觉得听不懂就干脆不听了,缺乏主动去向老师请教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乡镇高中学生的这个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法很适合乡镇高中的学生,由于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不强,自己很少主动去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是非常认真和积极地去执行。乡镇高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上较差,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文章无从下手,特别是问答题,直接一片空白或者是回答得牛头不搭马嘴。针对乡镇高中生的惰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占分也很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由于文章涉及到的人物角色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重新把文章的故事情节梳理一遍,再派一名代表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哈姆雷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在戏上演前,哈姆雷特特意做了哪些安排?奸王在看戏的过程中有何表现?教师抛出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自我讲解,当学生完成了这项任务,自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总而言之,乡镇高中生之所以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还是惰性在作怪,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教师不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考点,这样一来便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乡镇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不用在复习阶段再一起进行,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复习资料,也消化不过来。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定能激发并维持乡镇高中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利东.多媒体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4(10)
[2]任艳红.借你一双慧眼-看庐山真面目-浅谈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方法[J].家教世界,2014(2)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 群文阅读 讲故事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也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往的阅读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解读,根本不存在单纯的阅读,导致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优化阅读,如何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从而确保文本价值最大化,为学生终身阅读意识的形成做出贡献。
1.在自主探究中阅读文本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课改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相关资料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为高质量语文阅读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如:(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如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等。(2)思考: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思考:为什么林黛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到自己外婆家还需要这样小心翼翼吗?(4)思考:说一说你对王熙凤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阅读中完成上述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应落实课改基本理念,通过阅读探究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构建。
2.在群文情境中阅读文本
群文阅读是指按照某一主题将一系列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为健全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群文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组织学生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深秋书简》、《囚绿记》、《白杨礼赞》等文章放在一起阅读,需要说明的是,群文阅读不要局限在教材上,还要扩展到课外,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比如《荷塘月色》表达了荷塘的月夜之美;《故都的秋》从“清”“静”和“悲凉”三个方面入手对“秋”眷恋;《深秋书简》中感受秋,理解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等等。教师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每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总体上的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文本的中心思想。群文阅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宝库的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前提工作,进而有助于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顺利构建。
3.在故事活动中阅读文本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是不设专门的阅读课的,即便有阅读课,也是让学生上自习。出现这种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开展阅读课。于是一些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对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进行解答,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提高高考语文的考试成绩。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本看不到阅读教学的价值,同时不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组织故事活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本,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比如:学生可以讲课内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等故事,也可以讲课外的《上下五千年》、《史记》、《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故事,等等。对于文言文的故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以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讲文本、讲故事,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端正学生的语文阅读态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使学生在讲故事中感受文本的中心思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自主阅读”等活动,目的是打破传统阅读课堂的沉闷局面,切实提高阅读课堂质量。在新课程改革指导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健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高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倾尽全力投入课堂,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化解一切难题。
(二)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加强阅读
篇8
一、 语文探究能力培养的“泛化”
语文探究能力培养的“泛化”是指宽泛地理解语文探究能力,将“语文探究能力”等同于“探究能力”,以为探究能力就是个筐,萝卜白菜都往里装。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是受黄袭晓老师的影响。黄老师曾撰文指出,新课程强调的探究能力就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其实,黄老师所指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探究能力,而非特指语文探究能力。意识指导行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1. 误把绘画表演当探究
怎么才能让听课者觉得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精神呢?怎么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进行探究呢?不少教师思考的结果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于是,草草梳理完《金岳霖先生》的细节描写后,有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为金先生画漫画。肖像漫画已经有丁聪先生的大作摆在课本中,再画岂不是没有意义?没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画课文中描写的其他细节,如捉虱子。学习《清兵卫与葫芦》,有教师别出心裁地将一个大胡柚和一个小胡柚重叠,再用透明胶带粘起来,合成一个葫芦,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表演清兵卫错把秃头当葫芦的情节。这样的绘画、表演,课堂效果的确“明显”,因为全班学生都笑得前仰后合。如果胆大的同学刻意夸张搞怪,大家还会笑得捶胸顿足拍桌子,流出泪来也止不住。但是,在这样热闹非凡的活动中,学生究竟探究了什么?探究能力的提高又何从体现?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
2. 误把视频播放当探究
怎么才能彰显探究的科技含量?怎么才能体现教师在幕后为探究所作的努力?答案是使用多媒体。网络发展的迅捷催生了教学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充分解放了语文教师的手脚和大脑。百度一下,《百家讲坛》《电视散文》等应有尽有,电影、电视剧、MTV一应俱全,想下载哪一集就下载哪一集。上《项羽之死》,先来一段慷慨激昂的《霸王别姬》;上《林黛玉进贾府》,就放一段《红楼梦》;上《荷塘月色》,先听一段配乐朗诵;上《〈论语〉选读》,必听于丹讲《论语》……不仅如此,播放这些视频还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后续学习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但是,听听学生看完这些视频后的反应:“这么快就放完了?老师,再放一次!”“真没意思,下次换个搞笑点的吧!”试问,这样的反应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对于创设情境又有何助益?在这样的情景中展开学习,就能使学生高效地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如果语文课非得利用影像资料方可创设阅读的氛围,那么千百年披沙拣金留存下来的文学经典的魅力岂不是大打折扣?
3. 误把解题指导当探究
当被定义为最高层级能力的探究能力考查出现在《考试大纲》中,上至教育考试研究专家,下至一线教师,都绞尽脑汁揣摩应对探究题的教学策略。诸如“现代文阅读探究性试题的解题策略”“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解题策略”等研究成果赫然刊印在国内知名语文教学刊物上,这些文章针对近年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进行细致剖析,从参考答案反推解题思路和方法,探索出解答这类题目的诸多方法。尚不得法的教师于是如获至宝,囫囵吞枣后便灌输给不知云里雾里的学生。在这样的“传递”过程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被替换为探究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 语文探究能力评价的“异化”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语文探究能力的评价有明确的建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高考语文试卷对于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和评价依然是教师们日常评价的指挥棒,是教师们全力模仿的标准。这样一来,评价过程中的“异化探究”现象便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探究能力培养的进程。
1. 将语文探究能力等同于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能力
关于探究能力,《考试说明》从三方面予以阐释: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 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三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在阅读理解部分,因此教师和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个小题当做探究题来进行探究。诚然,这个小题的确体现了上述三方面的要求,但是,如果把探究能力的考查仅仅理解为阅读理解探究能力的考查,无疑是人为地使探究的领域狭隘化了,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培养探究能力的片面性。其实,探究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最高层级的能力,作为“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它所涉及的范围当然也是语文学习的范围,对它的评价当然也涵盖语文评价的所有方面。只不过在试题编制的过程中,有的试题侧重识记、理解或分析综合的能力,有的试题则侧重探究的能力,比如语言运用题、文化论著选读题其实都可以命作探究题。
2. 将语文探究能力的评价等同于解决政治学、经济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问题
2008年江苏高考卷附加题第27小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保护古镇”,可是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并未涉及古镇的保护方法问题,所谓“结合材料”实际上只是一句套话。因为考生无从“结合材料”,所以解答这个问题只能调动政治学的知识,偏离了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文字的航向。2008年宁波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干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示两部分。材料讲的是两位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刘同学直接把一张纸条横放在两块木板之间,结果纸条滑落了;李同学将纸条折皱,不仅成功地让纸条横在两块木板之间不滑落,而且还能在纸条上面放一只茶杯。甲、乙两个图示分别将这一个失败、一个成功的实验展现出来。然后提问:(1)根据上面的情景与信息内容,请你用一个疑问句提出探究性的小问题。(2)上图可以看作一次探究性小实验,请写出探究的结果。表面看来,这是一道既新颖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习题,似乎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即使学生准确无误地得出了这两个小题的答案,它充其量也只是在语文考试中又温习了一遍最简单、最基础的物理实验,所谓的语文能力,至多不过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已,实在很难和“探究”扯上关系。
倒是有自主招生院校的考题几乎全部考查的是这类政治学、经济学或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问题,但是与全国性高考的探究题只有5到6分不等的分值不同的是,他们一张试卷只有一道题,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真正全面而科学地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条理地进行书面表达。
3. 将语文探究能力的评价等同于做“谈自身看法”的简答题
有论者对2007和2008年的课标卷做过统计,从而得出文本阅读探究题在设问上的共性,即它们大多都这样设问:“谈谈你的认识”“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总而言之,只要冠以“谈自身看法”的简答题,就都是探究题;评价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也就变成了让学生做“谈自身看法”的简答题。针对这样的提问,研究者便提出了明确的应对策略:首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我的看法是……”或“我认为……”;其次,论述合理,言之有据;第三,思想合理,不能出格;第四,语言表达形式合理,论中有述,述中有论。于是在日常教学中便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强化训练。兴许学生对答题步骤是了然于胸了,可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究竟得到了多少体现,却无从知晓。结果,尽管学生被强化训练了无数次,做题得分率还是很低,换句话说,还是不会“探究”。
4. 语文探究能力的评价与培养脱节
语文探究能力的评价为何会“异化”?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能力培养与评价的脱节。从主体上说,培养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则是高考命题者;从认识上说,教师对探究能力及其培养方法存在误解,命题者对评价方式也存在片面理解;从策略上说,培养指导乏术,评价机制呆板。但是,假如我们用以廓清思想、明确方向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能够真正起到廓清思想、明确方向的作用,上述问题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迎刃而解了。所以,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首先要理清自己对语文探究能力培养和考查的认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问卷 促进 教学工作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为进一步感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给广大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同学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教学工作,下面拟出了30个问题,你的答案只表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答出你的真实想法、真实情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谢谢!
学校: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请对下列问题选择你认为适当的答案上打“√”,每个问题只打一个“√”,多打或不打的无效。
1、你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如何?( )
A、非常关注 B、关注 C、一般 D、不关注
2、新课程背景下,你最喜欢的老师类型:( )
A、喜爱学生,喜欢和学生交流,对学生公正。
B、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学生心理及性格。
C、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注重成绩。
D、文化程度高,知识渊博。
3、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模式(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需要改进
4、在你看来,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否发生转变?( )
A、根本改变 B、较大改变
C、基本没有 D、根本没有
5、在语文学习遇到难题或困难时,你会( )
A、认真对待,动手动脑,尽自己所能去突破、克服或解决。
B、经过看书或思考仍不能解决,就去问老师和同学。
C、想一想就算了,反正老师会讲。
D、经过一番努力,无论解决与否,总喜欢去和同学讨论交流。
6、在语文课堂上,你( )
A、经常主动提问,老师也鼓励提出问题。
B、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但老师很少认真对待。
C、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学生没有必要提出问题。
D、有时不知道怎么提问题,有时感到题目太死,不好提问。
7、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情况是( )
A、很少提问,只顾自己讲解。
B、有个别提问,但主要在老师与优等生之间进行。
C、有提问,但很少有个别提问,且大都是记忆性和机械性提问,老师一问就可以马上回答。
D、经常提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而且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8、下面情况的哪一种,会使你的注意力不集中( )
A、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B、受其他有兴趣的事物吸引。
C、上课内容听不懂。
D、上课内容已经懂了。
9、你在语文课堂上最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 )
A、以被动的听记为主(如听讲、记笔记)
B、以积极思考为主(如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
C、以讨论活动为主(如小组讨论,同桌交流)
D、以个人活动为主(如不听讲,自我安排)
10、你认为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
A、正合适 B、太多 C、太少 D、无所谓
11、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你常( )
A、把要学的问题看一遍。
B、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划出不懂有疑问的地方。
C、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归纳重点和难点。
D、阅读要学的内容,并查阅参考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12、同学们有不同的听课方法,你的听课方法是( )
A、一面听,一面把老师要求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
B、一面听,一面想,不记笔记。
C、一面听,一面想,记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D、听课时不记笔记,但喜欢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内课后和老师、同学讨论讨论。
13、复习方法多种多样,你采用的是( )
A、把学过的内容看一遍,或把学过的内容背出来。
B、根据老师布置的提纲复习。
C、把学过的内容回忆一遍,抓住要点和难点,找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弄懂。
D、除了平时弄懂所学内容外,每一单元结束后,还要系统的整理。
14、你是怎样完成作业的( )
A、做作业中碰到困难,就不能完成。
B、作业中有困难,需要参考同学的作业。
C、做理科作业,碰到困难,常用看例题,套公式的方法完成;做文科作业,常在教科书上找答案完成。
D、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作业中遇到困难,通过看教科书,后向别人请教,弄懂后再完成。
15、你能够全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吗?( )
A、全部理解 B、大部分理解 C、小部分理解 D、不能理解
16、你对目前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选修教材( )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D、感觉有些内容设置不妥
17、你最喜欢课本中的( )
A、文学性阅读材料 B 知识性阅读材料
C、写作及口语交际材料D 综合性学习专题
18、你使用语文课本的情况是( )
A、自觉主动地独立阅读,配合教材作进一步地学习。
B、根据老师要求,完成指定的阅读篇目。
C、有时间就翻一翻,没时间就不看。
D、要没有时间,所以基本没有看过。
19、高中语文教材上的词语注释( )。
A、不一定完全正确 B、完全正确
C、或许 D、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20、你认为语文课中的理解性问题( )固定答案。
A、全部有 B、大部分有 C、极少数有 D、全没有
21、你( )愿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A、非常 B、比较 C、很少 D、从不
22、你认为高中语文( )需要个性化地阅读。
A、应该 B、偶尔 C、从不 D、无所谓
23、你( )喜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的学习。
A、非常 B、比较 C、一般 D、不
24、你个人拥有下列工具书吗?
A、《现代汉语词典》 B、《成语词典》
C、《古汉语常用字字典》D、其他
25、你每天是否有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 )
A、充足 B、较少 C、很少 D、没有
26、下列学习能力中,你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是:(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有效学习
27、在你看来,新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转变是:( )
A、学习理念 B、学习方式 C、学习能力 D、学习效果
28、你对目前语文课的效果感到( )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29、到目前为止,你感到语文学习中最难的地方或内容是( )
A、语言知识和表达、应用 B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C、现代文阅读D、写作
30、你认为目前自己较为欠缺的是( )
A、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写作能力D、鉴赏评价能力
二、简答题。(只答要点)
篇10
试卷结构有较大调整,“选考试题”首次登场。新旧高考命题题型虽然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几个板块组成,但新高考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这既是试卷变化最大之处,更是新高考试卷的亮点。与此同时,新试题加强了社科类文本阅读的比重,题量在旧高考的基础增加了一道,而分值却是旧高考题的两倍。社科类文本的阅读题型也有不小的变化,由纯客观题型演变为主客观题型兼顾,分值、题量各占一半。选考类文本的分值则比旧高考必考文本的分值有所降低,语言表达题量和分值也有降低。这个变化,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人文内涵”培养和“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改精神,也表现出命题者关注社会发展和需要,引导学生和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题型”,意在鼓励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给考生个性以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选材富有时代感,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兼顾地方特色。试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第22题是一道语言表达题,选材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要求自选一个图形,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并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表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是广大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因此,这类材料,比其他任何纯理性的抽象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答题要求来看,既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广东题锐意出新,命题视野开阔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围绕“做好人,才做艺术家”这个中心展开,对人生有正确导向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名句默写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舍弃了旧高考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所选取的材料,一改传统的传记文学,选取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篇章,取材新颖,内容生动,又富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不像传记文学那样面孔冷峻,这就拉近了文言文阅读与中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23题是关于粤剧的信息筛选试题。这个内容极具岭南地方特色,作为广东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广东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涉及。老题型新内容,面目鲜活,体现了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
客观题难度降低而主观题难度有所提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例如,第1题关于汉字读音,几乎没有设置解题障碍。第2题,关于成语及熟语的运用,秉承了旧高考的传统,去掉了生僻成语以及介于成语与熟语之间的熟语。第3题是关于词语的辨析,选材都是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辨析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文言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词语以及内容的理解难度都不大。而主观题则适当增加了难度,如选考类文学文本第18题,选考类实用文本第21题,要求学生既结合文本内容又结合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回答,这样既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又考查了“审美情感”和“思想情感”,虽然自由度增加了,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社科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两道主观题,将原来的三道客观题改为现在的主客观题各两道,无疑增加了答题难度。这些题注重对人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开掘,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力度也相对加大。
选考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度增加,但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增设选考内容,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例如,文学类文本第18题,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情感”角度命题,学生解答时既要鉴赏文章的内容,还要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难度较大。实用类文本第21题则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角度命题,出题思路与文学类文本虽然略有变化,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选考设计了不同文本的阅读试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依据自身特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本阅读答题的自由,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增加探究题型,凸显新课程理念。该套试题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14题、第15题、第18题、第21题是该套试题的亮点。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
宁夏、海南题 推陈出新,改革力度较大
试卷知识结构与题型结构推陈出新。该试卷题型安排除了根据课改精神推出选考题外,还改变了旧高考试题的编排顺序,先从社科类文本阅读开始,然后是文言诗文阅读,接着是选考文本阅读,再是语言文字选择与运用,最后是写作。
从知识结构来看,全套试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中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保留了其他传统知识点的考查,语言运用题量减少,分值也相应减少。但整个板块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着力考查语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最突出的变化是分值的提高。比旧高考试题增加了4分,更重视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现代文本阅读设置选考题,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紧随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试卷中文本选材既凸显时代特点,又兼顾传统。例如,社科类文本选材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却出不了伟大作家"的问题,具有时代特点,而选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是《林冲见差拨》,则是传统的古白话小说,选考实用类文本是《叶圣陶在四川》,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相关信息。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探究题与广东、山东卷一样设在现代文本阅读部分。但两省该题赋分比广东、山东都要多。第14题和18题是探究题,赋分均为8分。这样设置分数,体现了海南、宁夏两省对探究性试题和对探究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作文命题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海南、宁夏的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相关。作文试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材料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容易离题,这样将作文的重点放到表达上而不是审题上,是一种合乎实际的回归。这样命题继承了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的传统,注重考查写作基本功和基本素养。由于这个命题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意和自己的积累与个性特长立意作文,这与目前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不谋而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山东题平稳中体现创新,继承中寻求突破
山东题全卷整体结构形式与旧高考试题结构形式保持一致。不论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考查,都体现了良好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除选考题以外,其他题型没有任何变化,该套命题体现了在课改第一年高考中平稳过渡的命题特点。
整套试卷从知识结构和题型结构上,又都在稳中创新,在继承旧高考的传统命题题型上寻求变化和突破。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作文由旧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回归到“话题作文”。作文话题没有安排任何语境,话题本身充满了诗意,虽说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构思、立意和选材的自由度非常大,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写作,便于学生展示个性才华和语文素养。
古诗文识记和阅读欣赏部分虽然题量、题型没有变化,但文言文的翻译和名句默写题增加了分值。
分值增加3分,这暗示了要求考生加强文言文学习的方向。准确翻译文言文和名句默写则是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基本的方式。
社科类之外的文本阅读由过去的必做题改为选做题。在题型和文本的选择上与广东题多有相似之处。
两道题难度、题型和分值基本一致,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做不同内容的文本试题。阅读文本的变化和选择的自主性,便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命题与新课标所确立的“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十分吻合。
试卷信息量大,题量与旧高考一致,但比广东题多两道小题。这两道小题主要是基础知识部分和语言表达部分各多出了一道题,因而涵盖的知识面更为广泛。
文本阅读选材继承传统,立足于稳,重视语文的“文”的色彩。选材虽然生活气息没有广东试题浓厚,材料也不如广东题鲜活,但所设计的探究题比广东题更开放,更自由。例如,选考题文学类第21、22题,实用类第22题即是如此。
增加探究题型,体现创新和寻求突破。注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这是山东题创新思想和寻求突破的又一体现。选做题的两个第22题,就是这样的试题。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昭示了教改方向和学习发展方向。
新高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的高考题均“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即保持了高考的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试题命题方向对我们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四省区的语文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这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学习和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意识。
语文教学要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四省区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探究性试题引进高考试题中。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约而同,但都昭示一个共同的方向,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要给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空间。四省区高考命题的另一亮点就是增设选做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这不仅是高考命题昭示的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我们民族独立创新、走向强大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真正使学生成长为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