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控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控制措施

篇1

一、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

(一)实施者素质较低

纳税人业务素质的高低对税收筹划是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纳税人的主观判断错误则会导致税收筹划失败。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对税收、会计、法律方面的政策、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税收筹划的质量。受素质条件的限制,即便一些纳税人想通过税收筹划达到节税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税收方案的不确定性

税收筹划方案是在特定的环境产生,要想实施也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税收筹划的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的内在环境,二是外部环境。首先企业要想获取某项税收利益,就要针对税收政策进行筹划,抓住税收变化方向,享受税收优惠带来的经济利益。一旦对预期的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其次,国家会针对外部市场经济的改变不断调整税收政策,无形当中增大了企业税收筹划的难度和风险。

(三)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

纳税人作为税负的主要承担者,有权利进行经济利益的自我保护,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自身的权益。而税务机关是征税的主体,有征税的权利,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双方主体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主动权掌握在立法者的手中,一旦调整和改变税法,就会给纳税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税收筹划风险控制措施

(一)避免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风险避免策略是目前为止避免风险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能使企业因为税收政策改变而造成的损失为零,有效保护企业的经济利益。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根本不从事可能会发生税收变化的经济活动。;二是一旦某项经济活动存在特定风险就选择中途放弃。但两种方法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现较小的风险,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不需要中途放弃经济活动,只有当风险较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时才选择中止经济活动;如果规避税收筹划风险的成本较高,甚至高于实施经济活动时,则不需要放弃经济活动;要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不能一味的规避风险而错失发展机遇;规避某项风险时不能保证不会遇到其他方面的风险,要对风险进行仔细甄别,选择恰当的规避风险的方法。

(二)控制税收筹划风险损失

税收筹划具有前瞻性,控制税收筹划风险主要集中在事前和事中两个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管理

第一是筹划主体的信息,要分析筹划主体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状况,根据信息梳理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第二是税收环境的信息,筹划者在具体筹划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将各个税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整体的节税性能。还要掌握有关的税务行政制度,以便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能够及时维护。第三是政府涉税行为,税收筹划者的方案既可能满足法律要求,也可能违背立法,所以筹划者要抓住政府涉税行为,提高税收筹划方案实施的可能性。第四是反馈信息,税收筹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时要根据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消除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2、人员管理

税收筹划是集税务、会计、财务等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活动,对税收筹划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业务素质。税收筹划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筹划经验,同时还知晓国外相关税收筹划知识,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效、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第二是职业道德。税收筹划处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焦点上,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税收筹划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维护税法的权威性。

篇2

一、电费营销概述

电力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就是向电力用户提供其所需的电力从而回收电费,其营销的基础就是优质的电力产品,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就需要有效的电费回笼。只有在供应和回收这种健康的循环机制下,电力企业才能够持续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中,电费的拖欠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不仅仅面临着结构改制的问题,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费拖欠使得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而供电企业虽然在近年来针对性的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是总体上讲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制,对于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用电企业作为电力企业的外在环境而言,其诚信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企业为了一己私利将电费的拖欠作为营销的手段之一,为企业谋利,这种不诚信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尤其是一些用电大户,作为高能耗的企业,其电费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做好电费营销风险的控制,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

二、电费营销风险的评估

(一)评估方法

对于电力企业的电费风险的评估手段来说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了风险图、模糊综合评价以及层次分析、情景分析和ISM模型法。在电费的风险问题上供电企业还是较为单一,但是风险来源较多,这主要取决于用户的数量。而损失的电费直接决定了供电企业将要承担的风险的大小。但是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单体的用户分担的风险对于电力企业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对于电费风险的分析问题上不能分离性的看待。所以对于电费风险的评估需要从整个客户群以及电力整体营销过程上看。

(二)风险构成要素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电费风险的要素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主要包括了,业务扩展管理、电费安全风险、服务风险以及系统的自动化风险等等要素。

业务扩展管理上的风险主要涵盖了审核用电项目的风险、签订合同的风险以及有关资料管理的风险。而对于供电企业,对用电项目的申请进行审核,对于一些申请资格不合格手续不合法以及被命令禁止的项目,对其申请供电部门要严格的按照规定办事,决绝申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若是供电部门对于此类环节的把握不够的话,将会为电费的风险形成埋下隐患。并且对于申请资料,供电部门应当着重的对其资料提供以及现申请主体是否一致,若是不一致也应当对其申请进行驳回,这样也避免了有关电费的不必要的纠纷。业务扩展资料的管理主要是在管理资料不当上存在有风险,一般表现在资料不完善,若是用户同供电企业在用电上出现了纠纷,原始的资料却提供不足,那么电费的结算上就会出现错误,那么供电企业就会有所损失。而合同的签订风险主要就体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否上,用户并未同供电部门进行供用电合同的签订或者是签订了合同但是附件不详细,这些都会在纠纷发生之后由于电费的计算有误而出现一些回收困难的现象。

安全风险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了抄表、核算、收费以及欠费和管理上的风险。具体的介绍如下:抄表风险是针对在抄表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者是由于系统的数据错乱而发生的错误,从而导致了实际的用电量同抄表数据不一致而用户拒绝向供电部门缴费的风险。核算风险则是在进行核算时供电企业没有以国家的相关规定或者是没有及时的对电价进行调整而导致的计算费用出入,而用户以此为理由拒绝向供电部门缴纳电费的风险。收费风险是指供电企业由于没有依据法定的程序及时通知缴费或者催收,电费不能及时收回所带来的风险。欠费风险是指由于用电企业由于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破产、重组及关闭,形成支付电费的能力下降,而导致电费欠收,或者因有些企业缴费意识薄弱,故意拖欠电费而造成电费未能及时足额收取所带来的风险。专业管理风险是指供电企业人员在电费计算、坏账处理、电费退补及违约金收取等方面,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牟利所带来的风险。现场服务风险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装置装拆、装置试验检验及故障处置等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应用数据以及运行管理等风险。如今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化,自动化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风险更需要引起供电企业的重视。

三、电费营销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与风险控制手段

为了适应目前时代的需求以及各个领域的变革实际,电力部门也开始转变其生产经营以及营销的手段,并且就其内部结构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作为一个可营运的部门,电力企业需要从自身的能力上进行提升以对抗外界的风险冲击。对于企业来说运转所需要的费用主要来自电费的回收以及管理,因此风险控制就成为了风险的管理活动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对于现代的电力企业的一项考验,面对企业风险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策略的有效制定,这样才能对风险进行整体的把我将损失进行降低。电费是企业资金的命脉,所以对于电费的风险管理需要从其风险控制入手。

(二)构建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1.构建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与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措施。为了最大限度管控电费风险,供电企业应当构建风险防线,将相关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作为首要防线,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第二道防线,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2.准确收集风险管理原始数据与建立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需要不断地收集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原始信息,且将这一原始信息的收集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3.电费风险控制的评价。建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风险管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分析以及风险因素变化趋势及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等。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风险主要就是电费风险,对于该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而在对于电费的防线控制工作汇总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就是尽量的避免以及转移风险,以降低企业的损失。而在这些策略中应当有效的发挥人在风险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的配合协作,建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电费风险控制措施与控制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有效防范电费风险,实现电力营销全过程风险管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电费及时全额回笼,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胜利.企业营销风险传导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篇3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是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高校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资产负债率制约着高校的发展规模与结构,同时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要提高高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在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现金流量两方面下功夫。

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高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高校在确定其自身发展规模时应重视其规模的质量,即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其中,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速资金周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保持合理的比例。负债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能动态地根据自身实际,考虑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债比率;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权益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精心设计权益架构,重视投入产出率,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此外,还要优化现金流,也就是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二、规范债务管理控制

高校举债规模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高校举债规模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涉及举债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等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1)建立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2)加强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3)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贷款学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保证还款资金来源。(4)通过“银校合作”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以助学贷款力度的大小作为学校选择开户银行的重要条件。(5)加强贷款管理与财务分析,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6)建立有偿备用金制度,通过有偿备用金的设立和筹措,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三、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要求高校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四、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使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的干部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

(2)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如制定现金收支和保管的工作流程和详细规定;加强支票、票据、印鉴管理,加强银行对账的管理和监督等。

篇4

由于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特性,以及站场内所特有的生产工艺复杂、危险品临界量大等特点,使得对用火作业的监管是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

1.1集气站用火的形式

在集气站内用火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焊接、气割、切削、燃烧、明火、研磨、打磨、钻孔、破碎、锤击、使用非防爆的电气设备或其他方式。

1.2集气站固有的危险源

a)站内工艺管线、设备内部存在大量易燃、易爆天然气;集气站内天然气伴有硫化氢剧毒气体。b)污水含有易燃物和有毒气体。

2集气站用火作业的危害识别

用火作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作业过程所产生的危害也较多,主要包括:火灾爆炸、灼伤或烫伤、机械伤害、中毒或窒息、辐射、触电、噪声等。

2.1火灾爆炸危害识别

a)措施不当,施工方案不正确,用火系统处理不彻底引起火灾爆炸。b)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误操作引起火灾爆炸。c)施工负责人违章指挥,在没有达到安全条件的情况下擅自用火。2.2窒息、中毒危害识别a)生产装置或设备在检修用火时,没有对有毒、可燃的设备、容器、管道进行彻底的吹扫、置换、隔离、通风,极易发生窒息中毒。b)隔离的设备没有加盲板,吹扫不彻底或加装的位置和方式不正确,没有对气体含量进行检测就贸然进入。c)作业人员缺乏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没有佩戴呼吸器,或佩戴不合格。d)作业负责人和作业监护人的职责不明确,针对设备可能产生的窒息、中毒危害辨识不充分、不彻底。

2.3高处坠落危害识别

a)作业人员缺乏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知识,人员站位不当踏空、失稳或被空中移动的物体碰撞引起的坠落。b)作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造成高处坠落事故。c)没有按规定配置高处作业的防护设施和用具,或配置的劳动防护设施、用具及保险警示信号有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造成高处坠落。d)没有对作业人进行高处作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无证操作。

2.4用火引起的泄漏危害识别

a)在实施用火时,采取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系统在受到内部压力作用的影响下,在用火的部位因局部温度过高而使设备母材“熔穿”,引起设备内部介质的泄漏。b)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3风险控制措施

3.1火灾爆炸危害风险控制措施

a)严格遵守《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落实用火作业许可证审批手续和作业前的安全确认制度。b)根据用火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火方案和方法。c)彻底清除设备内部及现场周围的易燃物质,做好用火前的安全检测,严格控制在标准规定的爆炸下限以下。d)生产技术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技术交底。用火前,生产单位应通知附近和与用火系统有关联的所有单位和岗位,防止用火过程中切倒流程、排放物料而引起火灾爆炸。e)关键的设备、阀门应有专人监护,安全监护人员应对用火措施和现场情况做好落实。

3.2窒息、中毒危害风险控制措施

a)严格遵守《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落实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审批制度。b)现场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周围环境条件,作业人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正确佩戴好合格的个人防护器具、用具。c)用火现场及关键部位应安排专人监护,监护人员不得擅离岗位,要保证人员出入畅通。

3.3高处坠落危害的风险控制措施

a)严格遵守《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制定高处作业安全措施,办理高处作业许可证,落实高处作业确认制度。b)在进行高处作业前,制定可靠的作业施工程序,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培训,持证上岗。c)高处施工用火,搭设的脚手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操作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人员在高处作业时,不得站在不稳固的构件上作业,不得在高处休息。d)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具,佩戴的安全带、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具,必须在质量保证期内,严禁使用超期、受损的防护器具登高作业。

3.4泄漏危害风险控制措施

a)明确安全责任,落实施工安全措施,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是避免用火作业造成设备穿孔泄漏的关键。b)在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严格按照制定的措施及焊接工艺进行施工。

4JHA危害识别表的应用

JHA(JobHazardAnalysis)是一种风险分析方法,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控制和改进措施。以集气站流程用火作业为例进行危害识别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接受施工任务不明确,交底不明确,未派专人进行安全监护就贸然施工的风险度(R)较高,应作为安全防范的重点。

5结语

篇5

关键词:工艺措施施工 危害因素 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09-02

1 前言

工艺措施是确保油田原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由于工艺措施施工的作业场所在野外,具有点多面广、施工场地流动性和差异性大、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因此,对于工艺措施施工中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和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保障作业施工现场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整个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油田工艺措施施工的特点

2.1 流动性大、施工场所分散

油田工艺措施施工场所不固定,经常转战于各个井场,同一个措施所面临的每一处施工井的井场条件、运转路线也不相同。因此,每一口施工井的转运路线的路况、运输车辆的安全性、井场的工作环境等因素都对工艺措施施工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2.2 可发生事故影响因素复杂

由于工艺措施施工都是露天作业且大多数施工井都不能当天完成,同一作业场所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不同的工作时间中风险也可能不相同。施工人员有可能随时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种面对的风险也不一样且这些施工人员又处于同一施工层面中,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增大了危害辨识的难度。

2.3 不同环节的协调性直接影响现场施工安全

不同环节的施工人员分散于施工现场的不同部位,面对具体的施工问题,一般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做出判断,易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工作环境改变等不安全因素,如施工准备及收尾期间由于井场每一个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不同,而且又是同步,如果不能有效配合易造成现场混乱极易引发事故。

2.4 现场环境及施工条件差异大

较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条件会对工艺措施施工安全造成影响。由于我厂的油水井均处于野外,且常常被农田包围,从而导致这部分施工井安全通道不畅;施工过程药剂渗漏,遇雨水天气可能流淌到农田中;还有,现场施工的作业环境差、卫生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就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生理或心理的变化。

2.5 施工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人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

施工操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人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对各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HSE“作业指导书”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工作中对交底,培训内容不牢记,而淡化了安全意识,增加了危险和有害因素。

鉴于上述特点,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工艺措施施工井场周边环境、天气状况、施工工序、施工人员构成等,对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削减措施,必要时应停止施工。

3 工艺措施施工中常见的危害因素类型及成因分析

根据工艺措施施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特点,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对工艺措施施工中常见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3.1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各类作业活动中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工艺措施施工中可能发生物体打击的施工工序有:(1)井下工具起下作业,修井机操作手操作不当造成管柱弹起伤人;没安好吊卡销,提升管柱时管柱脱离吊卡而伤人。(2)挤注类施工流程连接,大锤等工具飞出伤人。

3.2 触电伤害

工艺措施施工的触电伤害主要发生在野外露营值班房(铁皮房)接电、搬运货物触碰外部电线、雷雨天施工造成雷击等。造成的原因有:没办理用电作业许可、搬运货物时未能有效估计外部电线的距离、高度致使搬运货物时触电;同时,井场接线老化、未架空、接头处未采取绝缘处理、野外露营值班房未接地、线路老化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电击伤人事故。

3.3 环境不良

环境的不良,会影响工艺措施施工的顺利进行。工艺措施施工前,工艺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会对承包商进行HSE交底,对200米范围内地面环境,如耕地、坝堤、同井场油水井、民宅、公路、厂房、林场、养鸡厂、采油站等进行分析,以确保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状况符合施工要求,保障安全施工。

3.4 中暑、冻伤

中暑、冻伤经常发生在夏季或冬季的酷暑、严寒时期。

3.5 H2S中毒

H2S是强烈的神经中毒药物,短期内接触大量H2S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眼结膜和呼吸系统以及心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紊乱。H2S的中毒主要可能发生在我所的化工室在井口取样和放空时。加强硫化氢气体的防范是我所乃至我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3.6 其他危害因素

工艺措施施工的现场有可能存在的其它危害因素有:搬家、收尾时的无法预知的伤害、井场外来人员的干扰造成施工人员情绪上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伤害;另外还有摔倒、碰撞、擦伤、踩伤等危害。

4 工艺措施施工的危害因素的控制

工艺措施施工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目的。

4.1 工艺措施施工中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工艺措施施工是一个由人员(外来施工人员)、机械、物料、法规、环境构成的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为条件的整体,这五者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协调是工艺措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工艺措施施工风险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篇6

关键词:券商;HR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证券公司属于“持牌”经营的机构群体,无牌照即无业务资格,所以牌照即是券商的生命源泉,“全牌照”则是各大券商努力奋斗的目标。证券公司作为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暴漏和发生同样会给公司牌照的保持造成严重威胁,若由于个别风险点的疏忽,被阶段性暂停某项业务,无疑是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维权意识也有了显著提高,所以高效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则显得格外重要。

一、券商HR风险的分类

在实践中,券商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用工风险分类,除了各行业达成共识的劳动法律法规风险,还有证券行业特定的法规风险。1.劳动法律法规的风险。所谓劳动法律法规风险,即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人员招聘过程的风险、人力资源规划的风险、员工教育培训的风险、薪酬与福利管理风险、员工绩效评价的管理风险、岗位调整管理等风险事项。2.行业特定法规的风险。所谓行业特定法规的风险,即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行业协会等机构规范的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证券执业资格管理风险(持证执业、信息公示、证书类型与执业范围一致规则等)、执业行为管理风险(执业区域限制、执业尺度把握等)和后续教育管理等风险事项。

二、券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层的重视度不足。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国证券行业逐步趋于成熟,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投资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截止到2016年底个人客户已达到2.08亿户,机构客户也高达约56万户(表1),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者和严酷的行业竞争环境,如何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客户吸引了企业高管主要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管理,根据证监会阶段性纰漏的行政处罚公告显示,部分证券公司甚至出现放任违规执业的现象,2016年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比增长约42%(表2),也体现了监管处罚的严厉趋势。2.未进行系统性管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券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分类,除了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外,还有行业内的管理要求,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员工职业生涯阶段、不同的业务都有特殊的管理要求,“发现一点解决一点”这种松散的风险管理无助于有效提升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效力。3.对分支机构管控不力。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0年至2016年证券公司总家数仅增加了16家,但营业部却增加了4919家,增加了107%,平均每家证券公司增加了33家。营业部数量的急剧增加,加之分布较散,无疑给证券公司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了难度,如何有效对分支机构进行管理也已成为众多券商的一大难题。4.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整个证券行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可提升空间依然较大,各地监管机构和证券业协会的行政处罚公告,各类问题正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足,比如证券执业资格公示信息不及时、离职备案不及时、无执业资格的展业、未按法律规定缴纳社保公积金等问题,小疏忽却酿成严重后果,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

三、风险防御与控制举措

1.高层应重点关注。风险管理无小事,在当前行业监管环境下,“合规风险”问题具有一票否决权,因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长远发展的潜力和资质,则得不偿失,所以证券公司高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2.实施系统性管理。2.1对风险点进行梳理和整合。杂乱无章的风险不利于人力资源团队对风险的系统性防御和控制,只有将杂乱无章的风险点进行“点-线-面”进行梳理、串联和明确。以下表为例,人事工作者可以按照不同用工形式、各类人员不同职业生命阶段进行梳理和确认,将各节点问题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更便于后期进行风险管理。目前证券公司的主要用工类型为合同制正式员工、证券经纪人和实习生三类,由于分支机构负责人较为特殊(行业监管要求特殊),故将其单列,下表以入职时和离职时/后作为示例进行梳理展示。2.2编制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手册。仅仅有完整的系统的风险点梳理远不能满足对风险的防控,同时还应明确如何应对各风险点,告诉人力资源团队尤其是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针对不同的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标准是什么,所以必须以风险点梳理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手册》的编制,其中应包含风险点、管理要求、处理策略和处理标准。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风险管理手册》即可应对常规的用工风险。2.3建立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管理手册》作为风险管理的标准和准则,用以指导人力资源从业者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和风险,但无法解决从业者的工作意愿和主动性,这时则需要一套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定期检视风险管理的效果、揭示风险管理的不足。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建立在梳理明确的风险点基础之上,风险点与各类数据库结合(E-HR系统、绩效管系统等),风险点与电子档案的匹配,风险点与管理要求的匹配,定期输出异常信息报表,一则可以提示管理者提前做好防御或事后补救措施,二则作为上级单位的管理监督工具,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示意图如下: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不仅可以揭示风险和管理,同时可以作为各项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异常信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工作或某环节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以异常问题为出发点寻求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建立新的工作标准同步完善风险管理系统,达到工作持续改进的目的,其运行规则可参照下图:3.强化分支机构的管理。建立充分且有序的人力资源管理授权规则,哪些事项分支机构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事项需要总部决定,授权规则将有利于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除授权外还应强化对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考核,从而强化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和意识。4.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要想提升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则必须同时提高其意愿和能力,这也正是人才培养所关注的两点。以公司总部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为责任主体分模块设计培训学习课程,培训过程应遵循人类记忆力曲线规律,以“随时化、碎片化”为原则,潜移默化的逐步提升整体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巧。综上所述,作为证券公司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应系统性考虑劳动用工风险和行业自律管理风险,用制度和规则指导实践,用系统运行检视效果,“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管理系统,才有可能逐步降低甚至杜绝风险的发生,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将为公司资质的维护提供保障,为各项业务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何小文.对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291.

[2]魏晓领.如何防范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探析[J].社会管理,2014(03):137.

[3]金军.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

篇7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特点;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090-02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于一体,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参与单位多、施工技术新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建设工程项目面临高风险的挑战。近几年来我国建筑施工项目中,频频发生各式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所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探讨和研究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建筑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所自己的资源,减少和控制生产中产生的风险,降低生产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损失,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风险管理控制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决策过程中,准确的评估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对策,及时准确地应对风险,可以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我国近年来都在完善各种建设规范,从设计到施工,从政府监督部门都工程参建各方,严格审查和监督建设项目的每个阶段。建设投资方也会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开始,提高建设项目的科学性,环保性,安全性及合理性。例如在建设工程中,现在的建设投资方从以前的建筑美规为重点设计,发展到更加重视建设项目的节能保温,消防安全,更加重视如何做好绿色、环保、安全的建设项目。从过去的设计施工,到现在的设计、图审、聘请项目管理者、监理公司等,从各个方面完善项目管理,控制项目风险。

2提高各方主体的风险控制意识

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调动各方主体的风险控制管理意识,使各方都重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树立风险意识,从而使投资项目有效顺利的发展进行。从2014年开始,我国推行了项目质量终身制,每个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在项目工程前期,必须到政府建设监督部门签署项目质量承诺书,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在建设项目醒目处悬挂质量终身责任牌,上面标注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在该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竣工时间等信息。使工程信息更透明,也使得各参建方负责人更加重视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

要预防项目即将可能带来的风险,首先要懂得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的评估,然后才能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控制管理。

3.1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的第一步是项目风险的识别,其目标是减少工程建设项目中各式工作所带来的不安定性。而风险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要理清项目的组成、各种不确定工作的关系、项目工作与项目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工作数据并进行分类,以便以后更好地评估风险事件。如在建设工程中常见的洞口临边防护,就是最简单的安全风险。对设计施工图纸的设计审查及图纸会审就是建设项目的设计风险等。

3.2风险评估

在工程建设项目完成识别的工作后,就是进行建设项目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性质、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风险的产生后项目者对风险承受能力,进而确定项目带来的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对项目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实施的程度。如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比较普遍的就是重大危险性分项工程安全评审工作,针对深基坑、高支模、超高脚手架等分项工程,政府部分均要求建设方组织相关安全工程专家,对该分项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方案项目进行安全评估论证。

3.3风险控制

项目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对项目进程中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后,针对性地实施的项目风险控制活动。另外,当项目的具体情况产生不同变化时,要及时地对项目的风险重新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新的风险管理计划。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监督等。

(1)风险回避是通过风险识别搜集风险数据并进行评估,从而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得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地不受风险的影响。例如当工程建设中图纸存在的深基坑、高支模的高危险源分项工程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资方可以通过工程变更的方式,减少基坑的深度,及时解除高危险源,做到风险的最彻底地消除的策略。

(2)风险转移是指建设工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得风险的承担者发生改变。风险转移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建设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建设单位通过设定保护性条款,将一定的建设风险转移给投标方。还有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建设方通过购买工程保险的方法,将一定的工程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风险减轻是将工程项目建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发生后产生的损失程度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例如在建设工程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在施工外架上满布安全网等都是为了在安全事故中减轻施工人员的伤害。

(4)风险监督是指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控制,项目中发现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监督。风险监督是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是动态的风险监督、过程监督、预见性的监督。例如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建设单位会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优秀的监理公司,对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理,针对建设过程可能存在的施工错误,设计单位图纸问题等及时协调纠正处理,避免或减少因为这些错失造成工程返工和经济损失。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项目管理者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自身的状况,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才能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该文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做好建筑工程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完善和系统的风险管理,为其他的项目累积经验,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叶小君.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J].价值工程,2014(17):77-78.

[2]陈志晖.论如何加强工程管理的风险认识[J].山西建筑,2011(10):249-250.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风险控制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因此,研究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十分必要。

一、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内涵阐述

1.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是指一个单位或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计划目标,保证资产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确保制定的经营计划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从而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或企业内部采取自我调整、规划、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规则与手续的总称。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制度、规则、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一定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采取的一系列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措施。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面临着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等,如何将这些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构成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

1.总论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相关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和相应制度不健全。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虽多,但不全面、缺乏体系。在我国,目前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导,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逐步建立。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相关认识还不到位、意识不强。

2.内部管理

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包括:(1)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这表现为“三会”制度的形同虚设,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并未真正实现分离,法人治理结构名存实亡。(2)对内部管理认识不全面,执行缺乏刚性。部分农村信用社简单地将内部管理理解为各种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忽视了内部管理制度的机制、体系性,很多时候把内部管理混同为内部建设;执行上,经常出现领导意志高于一切的情况,使得内部管理不能落到实处,使得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3)员工素质亟待提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必须强调人的重要性,但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对员工素质的控制上还是存在不足,表现为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员工业务能力不强等方面。

3.风险控制

在风险控制上,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包括:(1)风险控制内容单一,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如前所述,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控制,对于其他风险控制重视程度不高;更为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2)基础工作薄弱,风险控制效果受到制约。这一点其实是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的,一是人才不足,风险控制技术上不去,二是出于成本考虑,风险控制投入较少,导致基础工作薄弱,效果不佳。(3)外部监管不力,导致风险增大。当前基本实行的是“自我约束、风险自担”的管理机制,但事实上,农村信用社一般地处偏远,导致外部监管不及时或不到位,导致风险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互相统一的。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风险控制中也会体现,反之亦然。分开探讨只是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已。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上应该同时推进、全局把控。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1.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环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信用社内部管理环节包括产权制度、人事结构、管理职责、权利义务关系等。面对当前内部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信用社应该结合自身环境进行整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按照合法、合规的要求,明确经营方针,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坚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完善信用社内部管理目标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评估和日常控制系统,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等等。同时,可以大胆尝试部分改革,比如试行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

2.强化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认识,推进风险控制体制完善

风险控制观念的改进和风险控制文化的形成对于农村信用社推进风险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农村信用社对于风险控制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讲,必须认识到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只是对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几个简单风险的管理。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同时加强对系统风险的评估;其次,将风险控制意识融入日常工作,强化“令行禁止、违规必究”的纪律,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让认识风险、管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推进风险控制体制完善建设,要晚上法人治理结构,防范体制风险。主要途径是建立“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让“三会”各施其职,落到实处。

3.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农村地区条件较差,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此就职,这导致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水平较低。企业毕竟是以“人”为核心的,因此,农村信用社有必要加强员工素质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参考培训班、组织到外学习等手段,首先,在观念认识上,让员工对于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其次,在业务操作中,让员工对于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技术有所精进。同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当前,农村信用社也必须建立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让部门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得到快速的交流和反馈。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信用社内部网络,搭建平台,实现信用系统内信息传递和交流,同时做好上下级、部门间的反馈和信息共享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银行保函 类型 风险防范

保函业务又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对于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维护客户关系等有重要作用。银行一些重要的工程施工、制造业等客户都有着大量的投标、履约、质量保证等方面的保函需求;而且由于工程、贸易等活动中普遍存在买方市场的情况,银行和银行所珍视的客户就出具保函在与受益人的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如何既控制法律风险,又服务好客户,及时高效地办理申请人满意、受益人认可的保函业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需要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人员、法律工作人员共同用心努力。

1 保函的类型、交易结构和法律关系

按照保函申请人是为自己的债务委托银行出具保函还是为了他人的债务委托银行出具保函分为非分离式保函和分离式保函。按照保函是由申请人委托的银行直接开出还是由申请人委托的银行再委托其他银行转开,分为直开保函和转开保函。

可见保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非分离、分离是一个分类角度,直开、转开是一个分类角度。

1.1 非分离式直开保函。非分离式直开保函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非分离,即保函申请人委托银行出具保函为自己的债务进行担保,保函申请人和被保证人是同一人;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直开,即申请人委托的担保银行自己向受益人出具保函,而不是由担保银行再委托其他银行出具。

非分离式直开保函中有三方当事人:

①保函申请人。保函申请人向担保银行提出申请,委托银行为被保证人因参加某项交易活动而产生的债务提供保证担保。②担保银行。担保银行接受保函申请人的申请,为被保证人的债务提供保证担保。③受益人(主债权人)。受益人是被保证人的债权人,因某项交易而可能或已经对被保证人产生一定的债权,并且受益人对被保证人的信用状况没有充分的信任,因此要求被保证人提供银行保证。

非分离式直开保函至少涉及五个法律关系:

①主债权债务关系。②保函申请人与担保银行之间委托出具保函的委托关系。③担保银行与受益人之间的保证法律关系。④担保银行付款后对保函申请人进行追偿的债权债务关系。⑤为保障上述追偿债权的实现而设立的反担保法律关系。

1.2 非分离式转开保函。转开保函是相对于直开保函而言的,通常发生在跨国交易活动中。国外的受益人有时由于不信任国内银行或者出于支付结算便利需要而要求保函申请人提供其所在国银行出具的保函。保函申请人于是向国内自己的银行提出申请,由国内银行先向国外受益人指定的国外银行出具一项反担保函,国外银行以此为基础向国外受益人出具保函,因此称为转开保函。

非分离式转开保函同样具有非分离的特点,即保函申请人委托银行出具保函为自己的债务进行担保,保函申请人和被保证人是同一人;另一个基本特点是转开,即申请人委托的担保银行再转委托其他银行向受益人出具保函。

非分离式转开保函由于增加了一个转开银行,因此当事人和法律关系较上述非分离式直开保函有所增加,即在上述三方当事人和四个法律关系基础上,当事人增加了一个转开银行,法律关系增加了一个担保银行和转开银行之间委托出具保函的关系和一个反担保法律关系。

非分离式转开保函有四方当事人:

①保函申请人。保函申请人向担保银行提出申请,委托银行为被保证人因参加某项交易活动而产生的债务提供保证担保。②担保银行。担保银行接受保函申请人的申请,转委托其他银行为被保证人的债务提供保证担保。③受益人。受益人是被保证人的债权人,因某项交易而可能或已经对被保证人产生一定的债权,并且受益人对被保证人的信用状况没有充分的信任,因此要求被保证人提供银行保证。④转开银行。转开银行一般是受益人要求的银行,受益人出于信任或支付结算便利等原因而要求得到受益人所在国银行的保函,受益人的交易对手保函申请人由于身在买方市场而不得不接受其要求。

非分离式直开保函中有八个法律关系:

①被保证人(主债务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交易法律关系。例如招投标、工程承包、货物或服务贸易等。无论哪种交易,但凡货币给付债务的履行,都可以使用银行保函。②保函申请人与担保银行之间委托出具保函的委托关系。③担保银行和转开银行之间委托出具保函的关系。④转开银行与受益人之间的保证法律关系。⑤转开银行付款后对担保银行进行追偿的债权债务关系。⑥担保银行和转开银行之间的反担保法律关系。⑦担保银行付款后对保函申请人进行追偿的债权债务关系。⑧保函申请人和担保银行之间的反担保法律关系。

1.3 分离式保函。分离式保函的特点在于,保函申请人是为他人参加的交易活动产生的债务而申请银行提供担保,保函申请人和被担保人不是同一人,相比较一般情况而言,保函申请人和被担保人分别是不同的人,因此称为分离式保函。

分离式保函的保函申请人委托银行出具保函为他人的债务进行担保,被保证人是保函申请人之外的其他人,因此分离式保函的当事人增加了一个被保证人,法律关系上增加了被保证人委托保函申请人向银行申请出具保函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保函申请人要求被保证人提供的反担保关系。

2 银行保函的法律风险

银行无论出具非分离式保函和分离式保函在保函业务中都存在较大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保函申请人的风险。银行在保函项下主要保证申请人履行某项合约项下的义务,并在申请人违约、受益人索赔时向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因此在接受申请人的请求为其开立保函前,尤其是接受一个新客户时,银行对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尤为重要。

2.2 保函受益人的风险。目前,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受益人要求开立的是见索即付保函,这样有可能遭受来自受益人不合理的索赔。

2.3 反担保方的风险。银行在对外出具保函前,就要求申请人提供足额的反担保。其方式主要有保证金、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措施,在抵押或质押作为反担保时,如抵押或质押存在瑕疵,有可能造成银行按保函规定向受益人赔付后无法得到补偿。

2.4 保函条款的风险。保函条款的拟定是否严谨、合理就直接关系到担保银行在保函项下的风险。

此外还存在着贸易融资、国家政策等风险。

3 银行保函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促使银行保函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必需,也是保证我行开展保函业务获得收益的根本保证。在出具银行保函前对项目预测、评估和判断以及对申请人、受益人审查的准确程度、担保时对相关文件、资料审查的严格程度等等都将关系到担保银行在保函项下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因此,防范银行保函业务法律风险的措施应包括如下几点:

①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机制,规范业务流程。②加强保函业务的前期审查和后期管理。前期审查包括开立保函前对申请人及反担保人的资信、资格审查;对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贸易背景等。后期管理主要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和出具保函部门协作完成。③建立保函业务的风险转化机制。一方面银行应明确保函申请人在保函项下应承担的责任,并使其书面合法化,另一方面应加强保函项下的抵押与反担保措施,以使银行在发生赔付时能及时合法地从申请人和反担保人处获得全部补偿。④完善、健全对客户的统一授信。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对同一客户的多头授信,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徐进亮主编.国际备用信用证与保函[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石油钻井;风险分析;控制措施

钻井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在实际钻井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整体效益,石油企业必须合理评估各类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

1钻井现场风险

1.1生产事故风险

钻井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设施非常多,例如,液化设施、电气设施等,现场作业存在高压、高空以及明火等情况,不仅施工现场的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施工流程较为复杂,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由此极易在生产过程中,诱发大量安全风险。此类安全风险的主导因素多为人为因素,即施工现场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沟通,没有准确且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加之施工现场的生产组织缺乏合理性,各项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施工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钻井现场潜存大量安全隐患。

1.2突发事件风险

钻井施工工艺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发事件、暴力袭击、火灾、有害与有毒气体外溢以及井喷等。钻井现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便会严重扰乱钻井现场的施工秩序,不仅一切生产活动无法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威胁到钻井现场人员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损害石油企业的整体效益,不仅如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还会危害钻井现场周边的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1.3环境污染风险

钻井工程所具备的独特的行业特点以及施工性质,决定了其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隐患。实际钻井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如果没有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要求对特殊物质进行有效处理,例如,岩屑、泥浆等,这些物质将会污染钻井现场的空间环境,进而蔓延至周边自然环境,降低钻井现场周边环境的整体质量,危害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钻井现场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

首先,石油企业要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安全设施,并统筹改善其他安全生产条件,确保钻井现场整体条件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规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石油企业要结合钻井现场的生产要求,明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量,并贯彻落实相应的约束制度,以此来保障安全生产资金的价值得以全面发挥。石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资金账户,做好专款专用。其次,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要想促使钻井现场实现安全生产,石油企业应构建相应的安全生产机构,并对专门负责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强化其专业技术技能,这样可以为钻井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除此之外,石油企业还要针对这些人员,制定并落实相应激励体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其执业责任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潜存风险。

2.2加大施工人员培训力度

钻井现场的风险源多为以下三种:其一,设备运行状态;其二,物质消耗;其三,安全生产。这些风险源的主要诱发因素多为人为因素。而且钻井现场的管理工作以及生产活动均以人为主要对象,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大对钻井现场全体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执业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钻井现场。首先,石油企业要确保钻井现场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严格遵照相关制度要求,自我管控,完成自身所负责的工程任务。其次,石油企业还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提高钻井现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钻井现场的管理质量,降低风险隐患发生概率。

2.3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基础内涵是物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安全文化具有良好的广泛性、连续性、动力支配性、环境制约性、群众性以及精神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积极导向性,可以有效规范钻井现场人员的安全行为。因此,石油企业建设安全文化,促使其与钻井现场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钻井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执业行为,推进钻井工程的安全生产。

2.4加大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

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了钻井工程的施工效率与质量,进而影响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石油企业只有加大对钻井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才能确保钻井现场具有良好的施工秩序,各项生产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提高钻井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益,为石油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石油企业可以结合钻井现场高发事故,对风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并合理择取风险管控方法,制定并有效落实相关管控制度体系,控制风险隐患,进而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