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借款费用 新会计准则 财务影响
在新旧两部准则中,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旧的借款费用准则出于更加谨慎和稳健的考虑,对于相关的规定都较为严格。但是旧准则在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其相关性。不能很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与国际上通行的处理方法也有很大的距离,新准则则在这些方面做了修订和完善。具体来说。新准则相较旧准则有如下变化:
一、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一)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而根据新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还应计算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这意味着在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其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应按照资产支出额的比例计人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二)适用资本范围扩大
旧准则第七条指出: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而新准则第四条指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
(三)借款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方法变化
旧准则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还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而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在实际利率法下,企业应当按照期初借款余额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每期借款利息费用。
二、准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影响
新旧准则中均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包括哪些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这些方面的处理,计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和费用的计量。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作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的影响
1、对于大型产品生产企业来说,可使其利润的分布趋于较均匀状态。
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除了固定资产,也包括生产周期长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例如飞机、轮船、发电设备及房地产等,这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生产资金占用多,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对这类企业的存货而言,借款费用已构成了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准则将其计人存货成本中,在存货销售时得到补偿。新准则允许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长且借款金额巨大的制造业来说,新准则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前的会计利润增加,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
2、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将增加企业资产的总额,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利润。
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来看,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存货的账面价值,导致资产总额上升,流动比率随之提高。从企业利润表来看,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减少了计人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了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会计利润。毛利率、利润率等指标随之提高。总的说来,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表现为资产类总额的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3、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的扩大也有其局限性
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发生在存货上的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也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借款费用资本化计人存货价值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同行业选择费用化的企业相比,这使企业产品成本偏高,并且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销售不能当期实现,借款费用不能当期收回,从而不利于资金周转。其次存货的核算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之借款费用的处理,使其舞弊风险更高。企业存货种类较多。通过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在畅销、滞销的产品成本之间人为的调节分配,一方面可以降低畅销产品的成本,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期末库存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流动资产额以及资产总额,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可以资本化费用范围变化的合理性
1、将企业在购建固定资产用到的一般性借款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显得更合理且更容易操作
新准则改变了旧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有严格的限定的状况,在旧准则的要求下为了正确划分资本化金额与费用化金额,在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随时记录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每一笔支出发生的费用。如果平时不记在会计期末才一并来记的话,在加大个别专用借款支出占用会计期间的同时,又增加了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总额,从而造成借款费用资本化高估的现象,以至于形成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加,企业利润虚增。因为在企业的融资活动集中调配时,确定一项资产支出中哪些是属于专门借款,哪些又是属于非专门借款很困难。
2、可以资本化的费用范围的变化,更加公允的反映了企业取得资产的成本
新准则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还包括一般借款,同时对其计算资本化金额的借款费用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而绝大多数的借款其实都是用来取得长期资产的,它们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形成较高的借款费用。因此,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一般借款,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对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的取得成本。
3、新准则考虑到应对企业刻意调节利润的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看,用专门借款利息和一般借款利息来区分资本化金额的借款利息,可以从融资源头上规避企业混淆二者的风险。但是也会促使有调节费用动机的企业利用推迟确认在建工程完工和推迟确认存货的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而达成其调节利润的目的。新准则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来约束它,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就要停止利息资本化。这与原来需要等到验收部门出示竣工结算单,才停止资本化的做法不同。因此,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已投入使用,而仅通过拖延竣工期限来扩大资本化的情况被制止。衡量的标准从竣工变成可投入使用,包括已完工的部分,即整体虽未完工但部分已完工,则该部分要停止资本化,从而避免公司以整体未完工为由,将利息费用转入资产。
(三)新准则增加了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但也增加了企业虚增利润的可能性
新准则规定,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资本化金额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扣减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旧准则忽视了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过程。更能反映真实情况。企业在这块进行的核算过程对内部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是很有用的。新准则中虽然利息费用的计算不再和资产支出挂钩,但是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作为一个扣减项目是针对没有动用的借款资金,仍然要考虑到资产支出。所以,调整后计量方法看似简化了专门借款的计算程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简化,并且会因此增加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三、结束语
以上分析的几个方面从小处看对企业内部的调整规范有好处,从大处看是更尊重经济实质有利于调整规范我国会计行业。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措施。我国会计制度正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如上所述一些企业利用新准则中的一些空子在报表中虚增资本化费用,虚增利润的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只要能认识到弊端存在的可能性,并加强财务监管,把企业虚报财务状况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就能确保新准则能发挥预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俊华有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几点思考审计与理财2006,06
篇2
【关键词】汇率;出口企业;利润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实行改革,由过去长期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调整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除2005年8月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以外,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着日浮动率不超过0.5%(2012年4月16日后,人民币汇率日浮动率上下限调整为1%),年均人民币升值在6%左右。2009年我国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汇率改革暂时停止,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复苏后,汇率改革继续进行,人民币有重新开始升值的趋势。我国国际收支自2002年以来保持着巨额顺差,引发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压力,可以预期未来人民币仍旧会保持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我国出口产业进行调整,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对我国出口贸易不会产生过大的影响,人民币应保持合理的升值速度。本文试图通过出口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验证汇率变动与出口企业利润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如果确实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汇率变动程度与出口企业利润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汇率变动与利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
模型建立及分析思路。首先验证汇率变动与利润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样本选择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并把2008年和2009年的财务费用分解成包含利息费用和剔除利息费用的两组不同数据。通过四组数据进行汇率变动与利润率相关性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与利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则2008年财务费用比2009年财务费用呈现更明显的负相关;剔除利息费用的财务费用比没有剔除利息费用的财务费用呈现更明显的负相关。
(一)样本及财务指标的选择
1、样本的选择
进行回归分析的财务指标均来自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外贸行业的利润和汇率损失的数据没有详细的统计,从外贸行业宏观上选择数据参数进行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公司的财务报表指标如果具有代表性,可以成为外贸行业利润和汇率关系分析的替代指标。这里所说的代表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所选择的公司应当是我国外贸行业的典型企业,第二,所选择公司的样本数量不能太少,公司样本数量如果太少则不能体现出统计学上的规律。本文从微观方面选择数据进行分析,所选择的出口公司均为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能从中国证券报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搜集到,共选择浙江东方等2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且上市公司的领导层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失实承担连带责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较好的权威性。
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数据最具有代表性,并且时间间隔不大,可以有效剔除外生变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2005年之前我国尚未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因此在1994年—2005年之间是保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变动幅度不大,使用这段时间的财务指标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利润相关性分析不具有代表性。在2005年—2011年之间我国启动汇率改革,除2009年受到美国经济危机影响,人民币汇率改革暂时停止外,我国人民币每年均保持着一定的升值幅度。2010年6月,我国重新启动汇率改革,当年上半年基本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不变,下半年才开始继续人民币升值,因此2010年的财务指标作为样本不合适。截止到2012年3月,很多上市公司的2011年财务报表尚未公布,无法进行财务数据统计。模型拟采用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财务指标数据,2008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仍在实施过程中,2009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下滑,国家暂停了汇率改革政策,通过对比这两年的数据,可以估计汇率是否与利润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关系。
2、对分析中财务数据指标的选择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汇兑差额和利息支出是财务费用的最重要的两项支出。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所包含的具体费用有利息支出,汇兑差额、金融机构手续费和筹集资金发生的费用。利息支出与当年的长期借款数量呈现正线形相关,长期借款的数量越多,当年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越大。汇兑差额即是出口企业在结汇过程中,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当结汇时人民币升值,汇兑差额表现为财务费用支出;当结汇是人民币贬值,汇兑差额表现为财务费用的收益。我国目前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汇兑差额表现为财务费用支出。在选择样本时,将2008年和2009年发生大额筹资的企业排除,避免出口企业筹集资金费用对回归分析产生较大的偏差。
使用应收票据代替应收账款作为核算出口销售收入账款回收期的替代指标。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赊销账款,赊销账款主要是在国内贸易中产生的,国际贸易业务产生应收账款较少,核算汇率变动时,采用应收账款指标是不合适的。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有汇付、托收、信用证和国际保理,结算可以采用单一的结算方式,也可以采用几种结算方式的综合,例如采用信用证与汇付的组合方式,或者信用证与托收的组合方式。由于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往往在不熟悉对方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情况下达成交易,存在着很大的结算风险,在这几种国际结算方式中,汇付主要用于尾款或者小额货款或者佣金的支付,表现为财务报表中的货币资金,汇付结算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大额货款支付一般不用汇付,国际保理这种新兴结算方式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采用。托收和信用证作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都表现为应收票据的增加,对比进出口企业与内贸企业的财务报表,会发现进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表现为反常的高。因此可以用应收票据这个会计科目作为出口应收账款的替代项目。
(二)汇率变动与出口企业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
销售百分比法是用财务指标与销售收入比值进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财务指标与销售收入关系的有效方法。有些财务指标对销售收入的敏感性强,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变动而发生变动,有些财务指标对销售收入的敏感性弱,不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变动而发生变动。08年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大约为7%,09年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2008年汇兑差额在财务费用中所占比重比2009年的比重要高,这就会导致2008年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于2009年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为了进一步核算汇率变动和企业利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可以将财务费用中汇兑差额和利息费用相分离。利息费用=银行贷款*银行利率。银行贷款根据企业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之和确定,银行利率采用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如果当年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有调整,则按照平均利率来确定银行当年的贷款利率。如果剔除利息后的财务费用/销售收入和财务费用/销售收入之间的差额不大,这表明汇兑差额在财务费用中所占比重很大,则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利润有显著的相关。
2008年我国连续四次调整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分别为7.29%,7.02%,6.75%,5.67%,5.40%,折合成平均利率为6.40%。
对比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在2009年剔除利息后的财务费用/销售收入的指标中,有6家公司为负数,有6家公司小于1%,在2009年剔除利息之后的汇兑差额基本上对财务费用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在2008年剔除利息后的财务费用/销售收入的指标中仅有2家公司为负数,有6家公司小于1%,有4家公司大于1%,这说明在2008年提出利息后的汇兑差额产生明显的影响,即2008年人民币汇改正在进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形成的汇兑差额对财务费用,进而对公司的销售利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对比2008年和2009年财务指标之比,财务费用/销售收入的指标中,只有3个比较明显变化,比值大于1.5,而剔除利息后的财务费用/销售收入指标中,却有9个比较明显变化,比值大于1.5。这说明在2008年的汇兑差额与2009年的汇兑差额相比产生明显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财务费用和利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公式推导
(一)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1:汇率变动保持平稳升值趋势,在短期内不存在大幅度升值。模型采用净利润率来分析汇率变动与企业利润之间关系,可以推测人民币升值幅度与企业出口销售收入中可以兑换成的人民币下降幅度相等,
模型假设2:出口销售收入采用信用证结算,并且信用证结算周期与国内应收账款周期相同。如果出口销售收入不采用信用证结算,则出口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不能表现为应收票据,就不能使用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的比值作为衡量出口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中的权重指标。
(二)汇率变动对利润率影响公式推导
假设所选择的12家出口企业在出口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上所占比重在我国出口行业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则可以通过这12家行业汇率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来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假设出口销售收入的回收货款的时期与国内销售收入的回收货款时期相同,则可以出口销售收入应收账款与国内外销售收入应收账款之比来推算出口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之比。国内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回收期、国外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并不与贸易产生的距离相关,并不意味着国内贸易距离较近,手续简便,则国内贸易销售收入回收期快;国际贸易距离远,手续复杂,则国际贸易销售收入回收期慢。国内贸易的应收账款是一种赊销,赊销期通常为一个月,国际贸易的应收账款主要是通过信用证结算,从办理装运到货款的结算通常时间也是一个月。
出口销售收入中有X(0
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表示为:EXR
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需要征收企业所得税,剔除掉税率因素(t表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我国目前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则是汇率变动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净利润中未包含汇兑差额,在分析汇率变动对企业利润损失率的影响,应考虑将净利润加上汇兑差额
(三)对推导公式进行数据检验分析
1、在2008年我国人民币升值大约7%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托收和信用证进行结算,内贸主要是通过赊销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因此可以通过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作为衡量国际贸易占公司总销售收入比的指标
对上述12家公司的2008年汇率变动对企业利润影响按照出口销售收入所占百分比进行分类,对企业的数量和平均损失率汇总,得到以下统计表。
综合上述数据,当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0%,汇率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不大,当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30%左右,汇率变动对企业利润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大约造成企业利润减少1/4-1/3,当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大于50%以上,汇率变动使企业利润率的损失超过50%。
2、如果汇率变动为3%,6%和10%时,汇率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采用2008年的财务数据)
根据上述统计可知,当人民币年升值率增加时,平均损失率将会上升。其中出口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达到30%以上的企业损失率将会明显增加,达到企业利润率的20%。人民币升值达到10%以上,企业的平均损失率也表现出明显的增加,出口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平均损失率也达到1/6,对企业的利润率影响很大。如果我国人民币每年平均升值10%以上,将会使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亏损。
四、政策建议
由于在分析人民币升值数量关系时,缺乏外贸行业利润。本文尝试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建立一个估算汇率变动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模型,并用这个模型对12家出口规模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汇率变动和企业利润关系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人民币应保持平稳的升值幅度。持续小幅的升值会使出口企业产生合理的预期,尽量避免2005年短期使人民币升值2%的汇率调整方式。如果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会使EXP发生巨大变动,则在短期内企业的利润损失率会明显的增加。
2、应保持汇率在6%左右之间的升值幅度。我国国际收支处于长期的巨额顺差,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调整我国出口结构。如果升值速度过快,出口企业的会面临大幅度的亏损,不但不利于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反而会造成我国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
3、出口销售收入所占比重越大的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时受到的影响会越明显。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30%以上的企业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我国人民币每年平均升值10%以上,销售收入所占比重达到10%以上的企业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妍.关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探讨金融天地[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2]孙音.汇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以时间为序[J].北方经济,2010(08).
[3]金晶.浅析国际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J].中外企业家,2009(16).
[4]韩梦玲.欧元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及原因分析[J].中国外资,2011(16).
[5]徐文涛,刘秉乾,孙文.影响中国股市大涨大跌因素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6]马伟,李勤.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24).
篇3
一、引言
2017年5月10日财政部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简称“CAS 16”)并要求自当年6月12日起实施,2006年旧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就此废止(简称“旧准则”)。CAS 16的公布强化了企业在接受有关政府补助时更多地遵守经济交易实质来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此外也进一步完善了其他方面的会计处理规定,相对2006年的旧准则有巨大进步。为此,本文针对CAS 16与2006年旧政策的财政贴息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对企业的核算带来的影响。
二、新旧准则有关财政贴息会计政策变化
(一)旧准则核算的有关会计制度
旧准则明确规定了有关政府财政贴息的会计核算问题。财政贴息,具体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有关部门直接将贴息款项拨付给企业,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将款项拨付给贷款银行。针对第一种直接拨付给企业的财政贴息款,根据CAS 16规定企业需要将此作为政府补助收入进行相应会计核算,具体会计处理需区别对待:若财政贴息与收益相关且是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则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若财政贴息与收益相关但是补偿后续期间企业将要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则将其计入“递延收益”并待后期再分摊结转计入“营业外收入”;若财政贴息与购买资产相关则取得后直接计入“递延收益”并待后期在资产使用期间随折旧(或摊销)进度将其分摊结转至“营业外收入”。对于第二种直接给贷款银行的拨款,“CAS 16”规定企业不对此进行?_认财政补助并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直接以实际优惠后的贷款利率确认其相应的借款及借款费用即可。此外,《〈企业财务通则〉解读》(2007年版)也对财政贴息给出了上述类似的会计核算建议,即俗称的“总额法”核算。该核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直接或间接收到财政补贴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资产或费用)的补贴,故以损益处理较为适当。财建〔2012〕95号文《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财政给予企业基本建设贷款贴息的,在建冲减工程成本、竣工项目冲减财务费用。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对财政贴息的有关会计核算做出了说明及规定。该准则指出企业因经营性项目获得的财政贴息,若在建设期内取得则直接在有关项目建设期间内冲减建设成本,若项目验收合格后取得则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核算。财政部上述两个文件针对财政贴息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思想都是“净额法”,即规定企业获得的财政贴息应冲减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
(二)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 16的变化
1.核算分类的变化
CAS 16针对政府补助概念重新定义,按照最终受益对象来确定政府补助并强调无偿性和来源,并不考虑企业获得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此,针对政府拨款给贷款银行而企业以优惠利率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形,由于该拨款补助最终受益对象为企业,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此按照政府补助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在此基础上,CAS 16针对拨付给贷款银行和拨付给借款企业的财政贴息因不同的拨付对象规定了不同的核算方式。
2.核算方法的明确
前文可知,2006年的旧准则规定企业可按照“总额法”对财政贴息进行核算并且对拨付给贷款银行的情形不做处理。CAS 16针对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拨付给贷款银行后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取得的财政贴息,新修订的准则一律要求企业按照冲减借款费用的方式进行核算,即“净额法”核算。准则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贴息直接冲减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或先计入“递延收益”再在后期分期冲减;即与借款费用一样,符合资本化时冲减资产成本,符合费用化时冲减财务费用。
(三)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 16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理论
按照2017年最新修订的CAS 16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贴息可按照以下思路分类处理。
首先,若政府有关部门将对企业的财政贴息直接拨付贷款银行的话,有两种处理方式:(1)企业以借款本金的公允价值入账并按实际利率摊销确认借款费用,该入账公允价值与借款本金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收益并按实际利率法在存续期内摊销,用来冲减相关借款费用;(2)企业按照收到的借款入账,并按照政府给予的优惠利率和借款本金来确定相关借款费用。
其次,若政府将财政贴息直接拨付给企业,企业可进一步根据该财政贴息是否与建造长期资产相关进行分类处理。(1)取得的财政贴息与建造长期资产相关:①项目建设期内,按照相关规定资本化部分冲减成本、费用化部分冲减财务费用;②若取得财政贴息款项项目尚未开工或已经完工,则全部予以冲减财务费用。(2)财政贴息与建造长期资产无关:①若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在取得该贴息款之前已经产生,则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②取得贴息款时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尚未产生,则先计入“递延收益”待以后期间分期冲减。
三、实际案例介绍
案例1:华夏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当地政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华夏公司2017年一项专项资金贷款财政贴息。2015年年初,华夏公司从当地工商银行取得一批为期18个月的专项借款,金额2 000万元、贷款利率12%、按月计息到期还本;当地政府同意财政贴息并按月向贷款工商银行按照6%支付贴息。对此,经过财政贴息后华夏公司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为6%;假定该笔专项借款用于企业一项不动产建设、全部符合资本化建设。
1.根据CAS 16规定,若按照上文第一种方式处理,利用实际利率对借款本金、利息折折现计算借款本金公允价值,然后按照实际利率计算各期应摊销的利息调整金额(具体计算省略)。对应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第一步,2015年年初取得借款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借:银行存款 2 000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164
贷:长期借款――本金 2 000
递延收益 164
第二步,每月计提利息(对利息调整和递延收益进行摊销)并计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18.36
贷:应付利息 10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8.36
借:递延收益 8.36
贷:在建工程 8.36
2.第二种方式处理较为简单,无需复杂的计算过程,直接按照借款本金入账并按照财政贴息后的实际贷款利率计提利息即可(会计分录省略)。
3.针对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比分析。政府部门将财政贴息直接拨付给贷款银行的情况下,新准则规定企业将此作为政府补助进行核算但是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两种方法中在一种方法进行处理。两种处理方法对财报的资产、损益项目没有影响,影响的是负债结构。第一种以借款公允价值1 836万元入账“长期借款”而第二种则是按照2 000万元全部入账“长期借款”,第一种未分摊的164万元“递延收益”则是其他非流动负债;影响了负债结构,负债总额2 000万元不变。为此,实务中,企业更多选择第二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进行核算。
案例2:鸿禧公司承担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自2016年1月1日从工商银行A分行获得一笔长期贷款50 000万元专用于该工程建设,合同约定贷款利率为6%、为期3年。对此贷款因符合有关政策,鸿禧公司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贴息。
首先,假设鸿禧公司在2016年3月1日获得该笔财政贴息(政府每季度末支付当季的财政贴息),合计2016年全年3 000万元。现进一步假设鸿禧公司于当年年初及当年7月1日分别将专项借款的20 000万元、30 000万元用于该项工程建设(上半年尚未投入使用的30 000万元假设不产生收益);当年一季度末,鸿禧收到政府的财政贴息750?f元。从案例可知,2016年一季度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比为23,则对应财政贴息一季度冲减成本与财务费用的比例为23,即冲减工程成本为300万元(=750×(2/5))、冲减财务费用450万元。会计处理:借记“银行存款”750万元,贷记“工程成本”300万元、“财务费用”400万元。针对后续处理,以此类推进行处理。
其次,若取得财政贴息款项项目尚未开工或已经完工,则全部予以冲减财务费用。比如,假设2016年取得财政贴息,但是工程于2017年1月1日开工;对此,由于财政贴息获得时企业工程尚未开工,并不满足资本化要求,故相关财政贴息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即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再比如,假设该项目于2018年年底完工但财政贴息在2019年4月才取得,合计500万元;由于项目已经完工,故2019年收到的财政贴息500万元直接冲减当年财务费用,即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
案例3:凯德瑞股份公司作为A市战略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可获得当地政府给企业的300万元财政贴息,贴息款直接拨付给企业。
首先,若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在取得该贴息款之前已经产生,则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2017年11月当地政府拨款300万元用于补偿凯德瑞公司当年发生的相关贷款利息,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务费用”,金额300万元。
其次,取得贴息款时受补助对象的利息尚未产生,则先计入“递延收益”待以后期间分期冲减。现假设凯德瑞公司2017年12月份收到财政贴息款300万元用于补贴其2018年的贷款利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金额300万元;后期分摊时,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财务费用”。
四、结语
篇4
一、两学科利润概念解释不同的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都采用相同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涉及的利润概念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息税前利润。但为何中外两学科的教材对其解释不同?究其原因如下:1.学科定位不同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两学科都是站在各学科的角度界定的,从未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管理会计从其产生至今一直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所涉及的活动仅仅是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忽略筹资以及对外投资等非生产经营活动对利润的影响,也就是说,假设财务费用、投资净损益、营业外收支等项目为零。如果不考虑所得税,则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后的利润既可以用营业利润表示,也可以用税前利润,还可以用息税前利润表示,但考虑到学科特点,管理会计选择了营业利润或税前利润。这意味着管理会计中的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可以等同看待。事实上,这一结论用到其他学科都不适用,因为从我国的利润表可以看到,营业利润和税前利润的计算及结果都不同:营业利润(简化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非生产成本+投资收益;税前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由于财务管理围绕着现金流量进行管理,资本筹集及资金投放决策过程中必定考虑风险因素的作用,为了区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准确界定两类风险各自作用的指标,这样才能揭示风险的成因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由此提出息税前利润概念,并明确指出,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后的余额是息税前利润,此利润概念中没有考虑财务费用,如果企业不负债筹资,就不会有财务风险。2.西方内容本土化之反映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源于西方,因此我国早期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基本上是对西方思想的全盘继承,发展中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内容与我国实际越来越贴近并不断完善,但采用的两学科基础概念一直没有改变,这就是中西方观点保持一致的原因。李天民教授和余绪缨教授是我国最早编写管理会计教材的先驱者,比较他们的早期教材,一致的地方是:损益核算中的非生产成本都指的是推销成本(SellingCost)和管理成本(AdministrativeCost),二者合称为推销及管理费,将其扣除后的结果称为税前利润,现行的教材将其界定为营业利润(Operatingincome),这种说法与现行的原版英文教材用词一致。从西方对非生产成本的界定可以看到,管理会计从没有将财务费用纳入其范畴。
二、分析结论及建议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1.相同计算下的正确界定如果用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现行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无论是中方还是国外,都对其从各自学科角度进行界定,出现了不一致的解释。比较而言,财务管理用词正确,应将其界定为息税前利润。2.两学科的共性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其存在共同的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成本只包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至于财务费用虽然财务会计将其界定为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性质相同,属于期间成本,但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二)建议1.管理会计应修正解释误区并增加假设为了避免学习者学习中的困惑,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损益核算中应将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明确界定为息税前利润。另外,考虑到本量利分析中的保净利点计算需要建立在税前利润基础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中还应增加假设,即假设财务费用、对外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等为零,如果不做特别说明,管理会计中的息税前利润可以等同于营业利润或税前利润。此假设可以使学习者面对多样化的利润概念解释而不困惑。2.全面预算应修正对财务费用预算地位的界定全面预算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之一,虽然管理会计的其他职能可以忽视财务费用的存在,但在编制全面预算时,为了指导实践必须考虑。西方教材一直将财务费用独立于管理会计之外,因此全面预算中未提及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及性质,而我国有些教材按照财务费用在报表中的位置将其界定为:是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性质相同的业务预算内容之一。我国财政部2002年颁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全面预算体系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方面内容,并将财务费用预算划归业务预算范畴。事实上,结合全面预算的实际编制,就会发现这种界定有误。在实务中,作为全面预算编制起点的销售预算完成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编制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预算,但不能编制财务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必须等到现金预算编制结束后才可以编制,因为现金缺口有多大,就需要多少资金,只有在现金预算编制过程中才能揭示此信息,并通过筹资安排解决资金的缺口,这样就可以为财务费用预算的编制奠定基础。因此从预算的编制顺序来看,财务费用预算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顺序是不同的;另外从预算的性质来看,虽然财务费用被列为是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并行的三项期间费用之一,但它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由于现金预算是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结果的综合反映,具有综合性,因此在其之后编制的财务费用预算也具有了综合性之特点;另外从预算的编制人员来看,财务预算必须是财务人员编制的,而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单位与财务人员无关。综上,财务费用预算无论从编制顺序、编制性质还是编制人员,都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预算相区别,既然现金预算属于财务预算范畴,则财务费用预算也应属于财务预算范畴,即财务费用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内容之一而不是业务预算的内容之一。
作者:欧阳安琪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篇5
1、 某企业产品入库后发生可修复废品一批,生产成本14万元,返修过程中发生材料费1万元.人工费用2万元.制造费用3万元,废品残料作价0.5万元已回收入库。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批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为 (
)万元。
A 、 5.5
B 、 14
C 、 19.5
D 、 20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即在返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要计入到“废品损失”科目,同时收回的残料价值以及应收的赔款要从“废品损失”科目转入到“原材 料”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冲减废品损失,同时可修复废品返修以前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废品损失,不需要计算其生产成本,而应留在“基本生产成 本”科目和所属有关产品成本明细账中,不需要转出,所以本题中的生产成本14万元,不需要考虑。故此时的废品损失净额是1+2+3-0.5=5.5 (万 元)。故答案选A。
【该题针对“废品损失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 下列各项对产品成本的分析方法中,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是 (
)。
A 、 将本期实际成本与前期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B 、 计算直接材料成本比率
C 、 计算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
D 、 计算分析本期成本利润率
答案: D
解析: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属于对比分析法;选项B、C属于构成比率分析法;选项D属于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该题针对“产品总成本分析”知识点进行考核】
3、 下列各项中,不通过财务费用核算的是 (
)。
A 、 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
B 、 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
C 、 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
D 、 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
答案: A
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财务费用核算的内容。选项A,企业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的,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选项B,企业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应该计入财务费用;选项C,企业购买商品时取得的现金折扣应该冲减财务费用;选项D,企业销售商品时发生的现金折扣应该计入财务费用。
【该题针对“财务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某企业2013年11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30万元;因收发差错造成的存货短缺净损失10万元;机器设备日常维修支出40万元;办公楼应摊销的土地使用权300万元。该企业11月份应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是 (
)万元。
A 、 380
B 、 350
C 、 310
D 、 50
答案: B
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管理费用=10+40+300=350 (万元),车间管理部门应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
【该题针对“管理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各项,影响当期利润表中营业利润的是 (
)。
A 、 固定资产盘盈
B 、 无形资产出售损失
C 、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D 、 转销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答案: C
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B,无形资产出售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C,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影响营业利润;选项D,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不影响营业利润。
【该题针对“营业利润”知识点进行考核】
6、 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是 (
)。
篇6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颁布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评价企业收入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准则的规定比较抽象,而《企业会计制度》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说明中关于补充资料部分的规定又比较简单,为充分考虑到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使会计人员在编制时产生混乱,也不便于报表使用人员的理解,降低了报表的可比性。本文在《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础上,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项目的填列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项目的具体编制方法,以供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参考。
一、间接法下补充资料的调整思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企业应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同时运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采用直接法编制的先进流量表便于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用途;采用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便于了解净利润与企业现金流量差异产生的原因,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收入质量。
简介法是指以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等有关项目,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计算的起点是利润表的净利润,在以调整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目的时,首先,必须将属于投资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从净利润中剔除,不论其是否收付现金,均需调整,以得到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净利润。其次,将权责发生制意义上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调整加计减少利润的非付现费用,减计增加利润的非收现收益,得到了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再次,调整不影响经营净收益但产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业务,最终得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深入把握补充资料的调整思路,是准确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项目的基础。
二、间接法下补充资料部分项目的填列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会计报表编制的说明中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各项内容的填列方法都作了具体规定,对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性,但是起重由部分项目的规定不尽合理,把企业的实际业务简单化处理,与实际操作有些脱节。笔者根据上述调整思路,,充分考虑补充资料各项目间的联系以及企业的一些特殊业务,提出补充资料部分项目具体的填列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
《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编制说明(以下简称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预提费用’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如果企业有筹资活动产生的预提利息,同时记入“财务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而该项预提的利息在期末尚有余额留在“预提费用”账户中,则情况就复杂一些。这时不能简单地用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来调整净利润。否则,就会造成这部分金额在该项目和“财务费用”项目内的重复填列。所以,“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只能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预提费用的增加,而不能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预提费用在内。
因此,该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预提费用”项目中所属经营性预提费用部分之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二)“财务费用”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以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对财务费用的构成进行具体的分析。只将那些属于投资、筹资活动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去,而对于应收票据贴现利息,购销业务结算过程中发生的结算手续费,购买原材料所产生的汇兑损益等这些属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应从财务费用中剔除,不得计入调整项目。
因此,该项目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分析填列时,仅仅包括财务费用中属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部分,不包括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
(三)“投资损失(减:收益)”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的数字填列”。
为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对于投资活动中发生的投资净收益或净损失应调节净利润。但是,企业在计提和转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时,都已涉及“投资收益”账户,同时已计入补充资料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并与“净利润”相抵销。因此,在根据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的数字填列补充资料的“投资损失(减:收益)”项目时,则应扣除其所包含的投资性资产减值准备数,以避免重复填报。
四)“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但是,企业所发生的递延税款,与其相对应的不一定都是所得税。企业在发生受赠非现金资产、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等事项时,如果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也可能造成企业递延税款的变动。
因此,该项目在根据资产负债表“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时,必须剔除上述情况下产生的递延税款。
(五)“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
编制说明对该项目的填列规定为“本项目可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但是,由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只包括因经营活动引起的存货增减,不包括因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引起的存货增减,因此该项目不能简单地取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年末数”减“年初数”的差额填列。
实践中,存货增加有例外情况,就是既不涉及现金减少,又不形成流动负债或者折旧费用的存货增加,如接受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易、债务重组取得的等非经营活动增加的存货,应从存货增加数中扣除。存货的减少也有例外情况,就是这种减少既未收到现金,也未形成应收账款或未付现费用的存货减少。如企业将原材料用于工程项目、对外投资、非货币易、债务重组减少的等非经营活动减少的存货,应从存货减少中剔除,以准确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因此,本项目在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时,必须剔除本期上述非经营活动导致存货的增加额及本期上述非经营活动导致存货的减少额。
(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项目
编制说明规定本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但是,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中,有一特殊情况,就是有些应收项目的减少并未收到现金,如由于发生坏账损失而冲销的应收账款,或者债务人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抵偿货款等,这时应将因这部分原因变动的应收款项数额从经营性应收项目中扣除,以准确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减额的计算填列,可根据比较资产负债表上的该类项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减去期初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相减后正数为增加额,负数为减少额,同时剔除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额。
(七)“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项目
编制说明规定本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但是,企业的经营性应收项目的收回不一定全部是现金,也可能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同样,企业的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偿付也不一定全部是现金,也有可能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例如,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抵偿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及应付福利费中应计入工程成本的部分,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应交耕地占用税等,这时应将因这部分原因变动的数额从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或减少中扣除,以准确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减额的计算填列,可根据比较资产负债表中的该类项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减期初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正数为增加额,负数为减少额,但计算时应注意扣除上述影响因素。
三、填列补充资料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首先,在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填列。在复式记账法下,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会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科目,因此在填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时一定要注意已经调整过的项目在填列对应项目时就不应再调整。例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已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内反映,因此,在填列“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项目和“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时,要使用未扣减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即还原后的经营性应收项目和存货项目的数额填列。
篇7
纳税评估,顾名思义就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等相关涉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通过对往年评估案例的整理和收集发现,所得税纳税评估是评估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原因有三点:一是所得税硬性指标较少,摸棱两可的情况较多;二是涉及的相关评估指标较多,也较为复杂;三是人为因素可能左右评估的结果。因此,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就成了纳税评估工作好差的基础。
__财务分析体系就是强调对所得税纳税评估涉及的资产类、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收益类各项指标的层层分解和综合运用。这种财务分析方法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权益净利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能够一针见血的寻找到可能带来问题的疑点,以便纳税评估人员以短、平、快的方法进行疑点排除,大大满足评估人员的需要。
__财务分析体系就是在销售收入变动率、成本费用变动率、收益变动率、资产周转率等单一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使用权益净利率对企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权益净利率由三个因素决定——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个比率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发生情况、销售收入的实现和成本费用的扣除比例、资产管理能力和实现销售收入的潜力。这样分解之后,可以把权益净利率这样一项综合性指标和企业的纳税能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评估人员审核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快地找到切入点。
任何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就举例说明:若一个企业当年应纳税额比上一年度明显减少,我们该如何进行纳税评估呢?根据__财务分析体系,首先可以计算出该企业当年的权益净利率,并与同期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对以及与历史同期水平进行纵向比对,若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和历史最低水平,则应引起评估人员重视——是否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其次,对权益净利率进行层层分解,分别计算出当年的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为评估结果处理提供依据:
1、权益乘数偏小所致:权益乘数主要受资产负债率影响。负债比率越小,权益乘数越低,说明企业实行保守的负债经营,财务费用的发生在当期应该比较小。若该企业确实奉行偏低的财务杠杆政策,缩减负债,权益乘数与去年相比明显降低,但财务费用却大大增加,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也较大,说明该企业很可能采用税前多列支财务费用的方法偷逃税款。
2、销售净利率偏低所致:销售净利率的分析需要从销售额和销售成本两个方面进行。这个指标可以分解为销售成本率、销售其它利润率和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还可进一步分解为毛利率和销售期间费用率。若企业销售净利率偏低主要受销售额影响,那么应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应付账款等往来账户的数额变化,判断其是否把销售收入虚挂往来账户,从而达到隐匿销售收入、少缴税款的目的;若销售净利率偏低主要受销售成本影响,该期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但主要原料的市场价格未发生显著变化,则应怀疑是否存在多列支成本的问题;若在毛利率变化不大时净利率异常降低,则应怀疑是否存在多列支期间费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电网投资;投资规模确定原则;电网企业成本;经营效益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03-04
电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坚强可靠的电网对电力供应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和优化电网结构。然而,电网建设投资巨大,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将论述电网企业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的分析方法,为电网企业确定投资规模决策提供参考。
1 电网投资的必要性
电网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升电网企业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电网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电网建设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大,可以拉动冶金、建材、电气和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用电环境改善,还可以带动家电等相关产品的消费。针对我国电网建设中配电网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从2010年开始,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网投资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各地区能源资源禀赋有较大差别,尤其是一次能源分布与电力负荷分布不均衡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例如,吉林省西部地区风电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当地的用电负荷较小,难以消纳大量的风电电力,这就需要加强吉林省西部电力的外送通道,将风电上网电力输送到负荷较高的地区。另外,电网输配能力的加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污染小、能耗低的上网电量,从而降低电力生产的能耗水平,实现整个电网的经济运行。
电网投资对于提升电网企业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方面的作用。电网是连接电源和电力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电网的输配能力决定了电力能否及时、安全地到达终端用户。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可以扩大电网企业的供电能力,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网投资规模的确定原则
2.1 电网投资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电网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电网投资一方面要考虑电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电网企业社会责任,保障低负荷地区居民的可靠供电,这就导致电网企业投资决策并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会有部分电网投资项目的经济性较差,而为保障低负荷地区供电也要进行投资的情况发生。
2.2 电网投资规模与企业实力相适应的原则
企业实力既是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又是债券、股票的价值,也是企业名称、商标等各种无形资产价值的总量。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是企业实力的硬性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投资规模存量;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实力的基本指标。在确定电网企业投资规模时,常常要考察这两大系列指标,原则是电网企业投资规模的最大值不得超过上述企业实力值。
2.3 电网投资规模满足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则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电网企业投资规模必须达到某种高限,投资才能有最好的效益。如果投资达不到这个界限,企业投资也有效益,不过,这种投资效益将小于投资达到那个高限时才有的投资效益。
2.4 电网投资规模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则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水平逐步攀升,各地方电网规划中的电网建设水平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网投资规模必须要满足电网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一个地区的电网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地区的电源建设情况与电力负荷的增长和分布情况对电网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方在制定电网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的电网发展规划都具备很强的地方特色,电网投资规模应能够满足各地方中长期电网规划的需要。
2.5 电网投资规模与企业资产偿债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现代企业经营基本上是借债经营。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除了自有积累资金外,通常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公司债券等方法筹集资金。但是,企业投资规模不得超过企业资产偿债能力。适当的企业债务可以使企业投资规模达到合适的范围,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取得投资的规模效益,减小企业投资的风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主要成本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增加带来的折旧费用增加、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增加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新增运行维护费用等,这里就电网投资影响较为显著的折旧费用和财务费用进行分析。
3.1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折旧费用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于电网企业来讲主要形成电网资产,使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增加,势必影响电网企业的折旧水平,但是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需要一段时间,即电网建设周期。也就是说当年安排的电网投资与当年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并不相等,当年的电网投资对当年的折旧水平影响是有限的,往往影响以后年度的折旧水平。
电网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将使未来年度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从而增加折旧费用,在售电量没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电网企业的经营效果不佳甚至亏损的状况,下面主要介绍电网年度折旧额的估算方法。
在掌握电网企业投资计划的前提下,估算下一年度的折旧额。首先,要分析电网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状况,主要计算现有正在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下一年度折旧额,这个数据根据需要可以精确计算或估算,主要是统计本年度和下一年度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找出退出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和时间,通过计算可以确定下一年度现有正在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一般可以分类精确计算,也可以利用电网企业的年度综合折旧率估算。其次,预计本年度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的类别、数量和金额,这样本年度年末需要折旧的固定资产种类、数量和总额就已经确定。可以分类详细计算这部分固定资产在下一年度的折旧额,也可以利用电网企业的年度综合折旧率估算。最后,根据投资计划和项目进度的里程碑计划,确定下一年度投产的固定资产金额和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从而可以确定下一年度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再加上本年度末资产在下一年度的折旧额就可以确定下一年度公司折旧总额。
在掌握更长时期的投资计划资料,例如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更长时期各年度的折旧额,主要在于确定固定资产退出折旧的时间和金额,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上述估算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精确计算的方法,但是其精确度受投资估算的影响较大。
3.2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财务费用的影响
电网投资项目一般按25%资本金比例投入自有资金,其他资金靠银行贷款来筹集,贷款利息在建设期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总额,而财务费用一般在固定资产投运后发生。同折旧额类似,某年度的投资计划对本年度的财务费用影响是有限的,只有项目投产后才能体现。
财务费用的估算方法与折旧额估算类似,同样需要统计年末贷款总额中对财务费用发生影响的贷款。利用统计结果估算这笔贷款下一年度产生的财务费用,再利用投资计划预计下一年度项目投产时间,预计投资贷款在下一年度产生的财务费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更长时期各年度财务费用。
4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较大,而且一般都是长期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影响,这里的分析以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现状为基础,对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进行说明。
4.1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
电网投资一般采取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电网公司一般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25%,对于这部分资产形成后的资产负债比率为75%左右。而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现有资产负债率水平大大低于该数值,因此,大规模电网投资对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有拉升作用,又因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不大,
投资规模过大对于资产负债率的拉升效果较强。
4.2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的影响
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对输配电成本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折旧费用。目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折旧费用占输配电成本的比重最高,其变化对输配电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外,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后对其运行维护费用也随之而来,人工、材料、保险等费用也相应增加。
4.3 电网投资对企业税收等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电网投资涉及税收种类较多,主要是目前实施的购置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作为进项税额抵扣政策。购置增值税抵扣政策是国家从刺激企业投资的角度考虑作出的政策安排。按照税法的规定,电力产品的销售需要交纳增值税,而增值税交纳按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方式交纳,购置固定资产可以产生大量进项税额,对于减轻公司税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产生大量折旧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折旧费用是非付现成本,可以使大量留存企业资金避免交纳所得税。但目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累计亏损还未弥补完成,各项抵扣所得税的作用均显示不出效果。
4.4 电网投资的资本金来源
企业进行电网投资需要支付项目资本金,而项目资本金的主要来源有净利润、国家补贴和折旧费用。虽然折旧是成本费用之一,但折旧作为非付现成本,折旧费用基本留存于企业,通常认为折旧费用是在将来用来更新固定资产使用的,这种认为是在企业连续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有其合理性。但是折旧费用的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分期计入费用的做法,至于更新与否,还是投向其他项目企业应该有自。现在的电网投资基本包括了电力设备的更新和扩容改造,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以折旧费用形式留在公司的资金投入电网建设都应该是合理的。
4.5 对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
在地区用电量高速增长、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增大电网投资规模,加快电网建设有助于提高电网企业的电力供应能力,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电网企业的售电收入快速增长,增强电网企业的盈利水平。若在此时,电网供应能力不能满足用电需求,一方面电力供应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也损失了良好地增加售电收入的机会。在用电量增速缓慢、电力供应充裕的地区,售电收入的增长难以弥补大量的电网投资带来的电力成本的增加,致使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此时应缩小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网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电网建设应先于电力需求的增长,电网投资规模相对于电力需求的增长又有一定的超前性。
目前,吉林省电力需求规模小,且增长缓慢,电力供应能力充足,大量的电网投资会带来折旧费用的增加、财务费用的增加、运行维护成本的增加等,在售电量没有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势必会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然而过小的电网投资水平又不能满足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一直影响公司未来的经营效益水平。因此,电网投资决策前应做好电力需求预测工作,既要确保近期电网投资的效益水平,又要考虑企业长远的经营效益水平。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电网投资规模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电网投资既要考虑近期电网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要考虑投资效益、社会责任、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因素。
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与发展影响深远,恰当的电网投资规模和电网投资结构,形成合理的电网建设节奏,有利于提高电网企业经营效益和实现电网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而过快或者过慢的电网建设速度都将影响到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使电网企业的长期目标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本文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负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对贵州赤天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应收账款、财务费用等科目,运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解读,认为赤天化集团负债过高,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且超能力担保数额过大,蕴含较深的财务危机。
【关键词】 财务分析;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
2013年12月24日,赤天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拟发行私募债的议案》,据此,对其2013年上半年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对比营业收入、净利润、应收账款、财务费用等科目,运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一步了解赤天化集团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找出危机病灶。贵州赤天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农用化工企业。该公司经济效益好,产品声誉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但最近几年,赤天化集团面临破产的的负面消息愈演愈烈。又有报道称公司涉嫌虚增利润。本文以其财务报表为基础,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财务比率分析。
一、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盈利,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收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一个重要保障。对赤天化集团盈利能力的分析,是评价该公司经营水平的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赤天化集团2013上半年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变动分析显示:营业收入中,本期数为2434500585.17元,上年同期数为1125148548.41元,变动比率为116.37%;营业成本中,本期数为2036980130.22元,上年同期数为901401761.71元,变动比率为125.98%;销售费用中,本期数为105169243.84元,上年同期数为48298487.72元,变动比率为117.75%;
管理费用中,本期数为138300609.97元,上年同期数为102830085.23元,变动比率为34.49%;财务费用中,本期数为111241918.66元,上年同期数为4235479.51元,变动比率为2526.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中,本期数为297154533.46元,上年同期数为45680680.52元,变动比率为550.50%;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中,本期数为-143815363.22元,上年同期数为-112400680.41元,变动比率为27.95%;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中,本期数为-141112111.37元,上年同期数为-106121746.43元,变动比率为32.97%;从以上数据可以直面看出,公司201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24.35亿元,同比增加1.16倍;营业成本高达20.37亿元,同比增长1.26%;另外,从利润表数据可知,净利润2789.45万;营业总成本23.92亿。分析得:
销售毛利率=(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净额×100%=16.34%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1.15%
净利润同比下滑49.36%,销售净利率同比下滑3.75%
成本费用净利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17%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财务费用增加25.26倍至1.11亿元;销售费用也增加1.18倍至1.05亿元。
综上说明,销售毛利率低,产品价格低而成本居高,这是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小的表现。赤天化集团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决策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要控制生产成本,把控销售。财务费用的激增,是公司财务杠杆利用不善的恶果。
二、营运能力
分析营运能力,除了考虑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单位: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也是重要的分析指标。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可得,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49;总资产周转率为0.29与同行业相比,资产利用效率偏低。赤天化集团应注意采取措施提高销售收入,或合理处置资产,来提高总资产的利用率。
三、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过偿债能力分析,可以揭示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短期、长期财务风险,为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债权人衡量企业信用度的指标。
从报表中依旧能轻易看出,赤天化集团流动负债18.39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就高达3.26亿元;而非流动负债合计29.65亿元,其中长期借款高达29.12亿元。负债合计超过48.0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7.26%,超出同行业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一般认为的40%到50%的合理范围。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得出却只有3.3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赤天化集团拥有大量非化工子公司,导致该公司的资产质量差,资产基础夯实不善,实际的资产负债率要比从报表上得出的高得多。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受或有负债、担保责任、租赁活动以及可用的银行授信额度等因素的影响。尽管赤天化集团自身资金紧张,在2010到2012年间仍对外担保了34.97亿元、35.47亿元和35.7亿元。巨额的法律担保责任增加了赤天化集团的财务风险。虽然担保责任没有在报表中显示,但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它的影响。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如规模的扩大、盈利的持续增长、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
从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股权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仅用一年的财务比率是不能正确评价的。综合赤天化集团2009年到2012年的财务状况,销售增长率依次为-3.13%,19.52%,47.51%,78.70%,同期应收账款的增长率-6.81%,8.61倍,41.32%,36.72%;资产增长率依次为85.17%,10.41%,5.61%,-18.90%;利润增长率依次为-22.82%,-8.82%,-25.90%,-61.99%。可见,赤天化集团四年间销售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实际现金的净流入,导致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加大资金投入,扩张公司规模,也并没有使得销售情况改善,说明资产质量一般。而利润的负增长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差,这是不利于公司发展的。
通过对以上财务比率指标的分析,基本可推测赤天化集团已经陷入财务困境,大量高额应收账款、过高的负债率、微弱的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使得公司目前靠发债和借款度日。
【参考文献】
[1] 李春莲.财务费用大增25倍 赤天化集团赊销模式遭遇尴尬[N].证券日报,2013-09-03(C01).
[2] 漆森林.赤天化集团财务费用激增13倍 前脚套现后脚放贷[N].证券日报,2012-08-24(D01).
篇10
【关键词】 融资性质分期收款;增值税;账务处理
一、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影响
(一)会计准则的规定
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应按照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增值税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增值税法的规定
纳税人销售商品时,应该按照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作为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三)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影响
通过比较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两者存在差异和冲突。
1.对于增值税确认时间的影响
税法规定增值税应该按照分期收款的日期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而会计规定的收入,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的实现,由此导致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会计收入的确认时间不一致。在理论研究中,也产生了在发出商品时确认、分期确认和最后一次收款确认增值税三种观点。
2.关于增值税计税依据的影响
税法规定应该按照收取的价款和价外费用确认收入,未实现融资收益显然属于价外费用的范畴,应该作为计税依据;而会计规定收入按照未来应收款额的现值确定,不包括未实现融资收益。由此在账务处理中,产生不知如何确定计税依据的问题。
3.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
分期收款销售业务中,未来应收的价款和增值税是否要确认“长期应收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入账金额何时确定和如何确定?“未实现融资收益”核算未来应收价款和现值的差异,是否需要确认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
二、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业务的相关账务处理
(一)增值税的确认时间
本文认为,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存在差异时,应该以税法为准,按照税法规定的分期收款日期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把纳税义务提前(发出商品是一次确认)的做法,对企业是不利的;而把纳税义务推后(最后一次收款确认)的做法是违反税法规定的。因此,企业应该在每次分期收款时,分期确认纳税义务。关于增值税销项税金额的确定将合并在下面会计核算中探讨。
(二)增值税会计处理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业务中,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按照未来收款额的现值确定,这一点是确定的;主要争议在于长期应收款、应交增值税、未实现融资收益和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上。为了探讨更加明晰,通过案例作具体分析。
例1: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销售给B公司一套大型设备,双方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从销售当年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万元,合计1 000万元(含增值税)。该设备如果在销售成立日支付货款,只须付800万元(含增值税),实际利率为7.93%。
1.“长期应收款”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1)只记录应收取的货款,不记录应收取的税款。在以后每期收到税款时,按收取的税款金额,直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应按未来收取的不含税价款入账,即借记“长期应收款”854.7万元[1 000/(1+17%)]。该处理方式下,“长期应收款” 入账时将增值税部分忽略不考虑,没有反映出由于会计确认收入和税法确认销售额不一致导致的纳税义务延迟这一事实,这与业务的事实不相符。但该方式简单实用,并且容易被人理解,特别是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比较适合采用。
(2)既记录价款同时又反映增值税。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应按未来收取的不含税价款入账,即借记“长期应收款”1 000万元。该方法在“长期应收款”入账时将未来应收取的价款和增值税额全部入账,与业务事实相符;同时对于因会计收入和应税收入确认时间不一致形成的未来纳税义务,也通过“递延增值税”或类似科目反映出来。该方法与事实相一致,但是需要增设会计科目,并且这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递延增值税是否要与分期收取的价款一样,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
2.“未实现融资收益”和“财务费用”的账务处理
关于未实现融资收益包括的内容,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盖地、朱学义等学者认为,在融资性质分期收款方式下,增值税与收入一样也会产生融资收益,但是增值税产生的融资收益实现后,并不是计入财务费用,而是转化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仅仅反映由于分期收取价款产生的部分,而不考虑分期收取增值税带来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由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考虑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这又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存在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二是应不应该通过“未实现融资收益”反映。
(1)可以肯定地说,分期收取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这是因为,虽然销项税是价外税,是由企业收取抵扣进项税后转交给国家,但企业收取的销项税在企业是有停留时间的,最短时间为月末最后一天收款,停留时间为15天,收款时间越靠前,停留时间越长。在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中,企业收取的款项大于现销价格而导致多收的销项税,当然会由于在企业的停留而产生时间价值,因而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
(2)对于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在价款的融资收益实现时抵减“财务费用”;既然增值税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是存在的,该增值税的融资收益是否或者能否去抵减“财务费用”呢?笔者认为对于该收益,不应该抵减“财务费用”。原因有三:一是该融资收益与价款的融资收益不同,它比较难以确定,会随着收款日期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假设的不同而不同;二是与分期收取的价款一直留在企业不同,企业取得的销项税抵扣进项税后由企业转交给国家,由此该融资收益由于停留时间有限,导致金额相对较小,因此对会计收益的影响不大;三是该收益也无法得到反映,因为如果反映该收益,抵减“财务费用”,那么就会使得“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金额与税法规定不一致,这不符合税法的规定。也许这也正是盖地、朱学义等学者在确认了未确认融资收益后,却又在实现时转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原因吧。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分期收款增值税形成的递延收益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真正实现时也无法抵减“财务费用”,而是转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样就使得把分期收取增值税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变得毫无意义。由此笔者认为,分期收取增值税的递延收益是存在的,但是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记入“未实现融资收益”。结合上面案例,A公司此处未实现融资收益应该按照170.94万元[200/(1+17%)]确认;对于外来应收取的增值税应全额通过“递延增值税”(增值税按照未来应收款项作为计税依据确定)更为妥当,此处应贷记“递延增值税”145.3万元[1 000/(1+17%)
×17%]。
三、融资性质分期收款增值税账务处理方法的选择
针对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业务,本文指出了企业可以选择的不同处理方式,作为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核算目标,对账务处理作出选择:
一是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企业主要关注增值税的计算是否准确,因此长期应收款可以采用只记录应收取的货款,不记录应收取税款的方法。这样处理,虽然其他应收款没有考虑增值税,与事实情况不太符合,但是处理方法简单实用,对会计利润也没有影响。因此,对于税法导向的中小型企业适合采用这一方法。
结合上面案例,销售成立时,借记“长期应收款” 854.7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683.76万元[800/(1+17%)],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170.94万元[200
/(1+17%)];然后第一年末收款时,借记“银行存款”200万元,贷记“长期应收款”170.94万元(854.7/5),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29.06万元;同时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54.22万元(683.76×7.93%),贷记“财务费用”54.22万元,以后年度收款时,比照处理。
二是对于会计导向的大型企业,企业不仅仅关注增值税的计算是否正确,而且要反映资产、负债的记录是否准确。对于这样的企业,当销售成立时,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仅确认价款的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递延增值税”(增值税按照未来应收款项作为计税依据确定)。当每次收取款项时,首先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其次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最后借记“递延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结合上面案例,销售成立时,借记“长期应收款” 1 000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683.76万元[800/(1+17%)],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170.94万元[200/(1+17%)],贷记“递延增值税”145.3万元;然后第一年末收款时,借记“银行存款”200万元,贷记“长期应收款”200万元;同时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54.22万元(683.76×7.93%),贷记“财务费用”54.22万元;借记“递延增值税”29.06万元(145.3/5),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29.06万元,以后年度收款时,比照处理。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含税账务处理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8(1).
[2] 柳东梅.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计算及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09(3).
[3] 张瑞丽,李少轩.谈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增值税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10(6).
[4] 盖地.税务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