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规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规教育体系

篇1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农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农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农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农行人, 为了农行的前途,为了农行的荣誉,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人,是职业道德对我们最引为用以规范行为品质,评价善恶的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我现在正在从事农行工作,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对农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一直是爱岗敬业的。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讲求职业道德还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心耿耿,忠诚老实。所谓守信就是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所以通过对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地了解到作为一个农行职工的根本、为人、言行和责任,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

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x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x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x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篇2

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去年12月,教育部明确我省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省份,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共完成1.8万所学校、658万名学生信息入库,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今年3月起,系统正常运行。学籍系统建设和运行半年来,初步显现出一定成效,在教育管理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多年来,由于统计口径、人工填报等诸多原因,学生数据处于不太精确的状态,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目前,学籍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使我们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对规划工作和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例如, 目前贵州小学、初中、高中在读学生人数分别为3804274人、2051331人、743242人。

二是全面加强了控辍保学。控辍保学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过去的方法较为陈旧、落后。现在,我们依托学籍系统,开发控辍保学功能,要求学籍管理员定期操作。省市县校四级均可掌握辍学学生情况,及时做好劝返复学工作,为控辍保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今年7月,统计辍学学生13200人,劝返复学学生5526人。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对超龄生和不足龄生的管控。

三是及时掌握了学生异动。新时期学生异动呈现数量大、时间长、区域广等特点,没有信息化手段难以实现动态监管。我们利用学籍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异动状况的有效监管。今年上半年,省内学生异动总数达134799人,跨省异动29047人。

四是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方便了学生。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十分繁琐,学生转学、升学程序复杂。应用学籍系统后,主要工作都通过系统来完成,简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学生转学、升学等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转学、升学提供了方便。随着这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应用。

二、建设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我省领导高度重视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亲自安排部署,要求抓好建设,经常过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我省教育系统全力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等方面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部门协同。部门协同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三方协同、五级联动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三方协同是教育部司局负责统筹协调,省教育厅基教部门和信息中心负责整体推进,系统开发公司负责技术保障。五级联动是部、省、市、县、校共同推动。

三是培养队伍。系统高效运行,管理员是关键。我省重点培养两支队伍:一是学籍管理员队伍,通过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培养了两万名学籍管理员。二是系统管理团队,通过现有人员培养提高、学校遴选借调使用、公司企业协助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支精通技术、熟悉业务、作风过硬、服务周到的学籍系统管理团队。

四是甘于奉献。我省建设学籍系统面临软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无论条件多艰苦,我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发扬“5+2”、“白加黑”的作风,推动了学籍系统建设高效快速开展,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三、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精心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我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快速优质发展。

一是编制管理系统规划。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贵州本省实际,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努力实现各类教育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陆续部署教育部开发、提供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满足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服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常规实践教学;动态实践教学;弹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65-02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课程实训,学生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老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难以工学结合,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落脚在以就业为导向,变刚性实践教学为弹性实践教学,常规实践教学与动态实践教学相融合。下面,笔者就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是高职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过去,众多高职院校曾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怪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沟通水平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到企业顶岗实习比校内实训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更有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企业接收能力及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做到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把学生带到企业,而当企业有项目可参与时,又会打乱常规的教学安排。因此,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现实需要。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去企业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能提供实习的机会就少,所以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热情不足,合作深度不够,合作项目流于形式等问题。另外,如果不能将实践学习与专业理论课程很好地对接,科学合理地给学生评价,学生的实践热情也会消失。因此,建立起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弹性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建立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教学体系。

第一,构建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框架。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校企合作也是学校、企业双方普遍谋求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普遍需要,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需要客观揭示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常规实践教学与动态实践教学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可根据教学、企业需求及学生个体差异,划分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多个灵活机动的可替代模块,建立模块间合理、科学的联系渠道,并有效整合常规实践模块与动态实践模块,构建弹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第二,制定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是弹性教育的核心。实践学分一般可分为课程类实践学分、技能类实践学分、项目类实践学分、顶岗实习类实践学分、创业类学分等。课程类实践学分是指通过教学计划中实践获得的学分;技能类学分是指通过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鉴定所获得的学分,技能证的级别可以和课程门数或者学分相对应;项目类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的项目,对企业有一定贡献,得到企业认可,可凭企业提供的相关佐证材料,和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对应;定岗实习学分是指学生第6个学期到社会上参加顶岗实习所获得的学分;创业类学分指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等活动,通过向指导老师提交创业规划、财务处理资料等成果,老师给予评价并认定相应学分。在这种学分制度下,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校也可以配合企业的项目进度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以完成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还可以把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放到学生组织的创业大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也能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第三,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与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要区分专业课程实践学习还是拓展课程实践学习,以专业课程实践为重点;要区分校内完成还是企业完成,以企业完成为重点;校内外实践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别以校内教师及企业专家评价为主。在管理办法上,学院应该制定校内外实践指导老师管理办法,要求指导老师明确实践的目的、任务,提交周计划与总结等。学院最好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作业布置、成果提交、实践考核等方面在平台上完成,既方便常规实践教学也方便校外实践的跟踪管理;条件成熟的院校应该建设校企合作网站,启动企业招聘、学生应聘等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选人、学生选岗等提供远程在线服务。

综上所述,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可以使高职的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过渡到指导,由计划过渡到弹性,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弘,李焕霞.服装专业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

[2]闫丹.高职教育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5).

[3]罗华平.浅谈就业导向的体育模块式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2011,(04).

篇4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护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行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实习护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加强实习护生的规范化管理,对确保护理质量非常重要。

1 方法

1.1 集中岗前培训:护生初到医院,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对规章制度、医院文化、服务理念等知之甚少,会使护生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护生进入科室实习前,由医院领导、护理部安排实习前的集中培训,主要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医院文化、服务理念、作息时间等,组织观看技术操作和职业道德规范录像,在此基础上由带教老师负责进行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护士礼仪的示范,组织护生反复练习,达到动作标准规范。同时,对护生如何适应实习生活、怎样按实纲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提出相关要求,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增强自信,顺利进入角色。

1.2 成立带教组织:实习带教小组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有一定理论水平、操作规范、责任心强、有耐心的护士组成,指定专人负责,明确带教细则。将护生按院校、人数、实习时间等情况编成若干小组,除学校指定的负责人外,另外让各实习小组推荐小组长1名,各寝室推荐寝室长1名。

1.3 合理安排实习科室,制订带教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实习科室,优先安排力量较强的科室实施护生第一站的带教,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按大纲内容和专科特点制订实目标和带教计划,对护生实行全程带教,根据科室护理工作量情况,合理安排班次,使护生有更多的操作锻炼机会。

1.4 规范科室带教程序和内容

1.4.1 入科教育:护生初入病房时,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应热情接纳。护士长指定专人负责给新入科室的护生介绍科室的具体情况,如床位分布、常见疾病种类以及护理特点;介绍各室物品摆放位置和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注意事项;介绍本科室实习带教计划、应达到的实习目标等,使护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

1.4.2 加强实习各阶段管理:多数护生在实习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注意了解护生的实习态度,及时发现护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以人为本防止过激行为伤害护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1]。

1.4.3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科室组织护理讲课和护理查房每周1次,鼓励护生积极参与护理查房活动,大胆发言。护理部每月安排1次专题讲座,并布置各科的重点技术操作训练项目,由各科带教老师为护生进行示范和训练,使护生规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应结合临床典型病例详细讲解专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手术前后护理等,并做好随机提问,促使护生主动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护生观察、分析、交流沟通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护士长对带教情况要经常跟班检查,定期进行讲评。坚持对护生实施出科前考试制度,实习结束时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做好书面鉴定,激发护生学习的信心和对护理工作的热情。

1.5 做好师生互评工作,促进临床带教质量的提高[2]:护理部负责将师、生互评表分别发给各科护士长,由护士长在每组护生实习结束前发给带教老师和护生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上交护理部。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评价主要从实习态度、基础理论及专科理论、操作技能、遵章守纪、工作主动性、劳动纪律、服务态度、团结协助、差错缺点、主要不足等方面进行。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则从工作作风、带教态度、理论水平、讲课能力、操作水平、临床经验、沟通能力、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另外,护理部组织以护生实习小组为单位对医院各科整体带教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掌握全院带教工作质量。通过每月召开1次带教老师会议和护生会议,反馈测评结果,并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另外,护理部还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互相交换意见,进行换位思考,做到相互理解,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 体会

2.1 护士长要高度重视带教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护士长在临床带教中起主导作用,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组织安排、严格要求和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护士长要充分认识带教的重要性,教育科室护士认真按计划做好带教工作,明确精心带教护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护生带教工作纳入日常护理工作重点之一进行规范化管理。

2.2 搞好岗前培训,缩短临床适应期: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过渡、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形成专业化角色特征的重要阶段,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护理部安排岗前培训,组织学习规章制度、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进行爱岗敬业、医院文化教育,对护生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训练,受到了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生的好评,缩短了护生的临床适应期,减轻了临床带教的压力。

2.3 加强带教队伍建设,提高带教能力: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实习的启蒙者、指导者,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专业思想、道德素养、工作作风对护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教老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带教质量[3]。所以,护理部要注重护理骨干的定期培训,根据实纲要求,合理分工,充分做好临床教学的准备。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护理授课、技术示范等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学能力。评选出切实有带教能力并富有爱心的骨干护士担当带教之责。坚持做好定期带教情况讲评工作,每年度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并实行带教质量与奖惩挂钩制度。以此来激发护士提高自身素质,刻苦学习护理新理论、新知识,自觉做好带教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4 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教学,激发护生学习热情:在护生实习期间,护理部及护士长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和护理新知识讲座、护理小讲课、晨间提问、特殊病例床边教学、角色扮演、参与护理查房、考核竞赛等活动,使护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护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丰富临床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乔玉宁. 加强实习护生规范化带教与管理的方法和体会.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6):371-372

篇5

1.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时展的呼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急剧增长着,从而形成“知识爆炸”现象。在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社会里,知识老化的速度在加快,学校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世界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打破传统教育观的一次性学校教育的局限,树立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关乎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问题。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首先,新时期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了新的诠释。其次,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短时间内在校大学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加剧了教学质量与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更新速度慢之间的矛盾。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使命。总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终身不断学习来丰富知识,才能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致,才能充分展现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价值。

3.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增强终身体育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其优势的发挥则要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能力水平等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想生存下去,就决不能忽略学习、深造,要有远见、有抱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终身学习的人。可以说终身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主旋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构想

1.高校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如果没有终身教育的法律保障,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有关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导致了人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始终处于茫然的状态。为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加快终身教育法的创制,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制度,修订和增补相关法规,使终身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立法化。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过程中可考虑分两步走:一是尝试建立地方性的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法规;二是在地方性法规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渐铺开,并结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法规,可为终身教育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属于过去,退休后教育属于未来,而当前正处于教师教育阶段。把握现在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因此,研究过程主要论述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体育教师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三方面。首先,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由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体育院校不断地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对新时期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其次,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也使入职教育有法可依;第三,职后培训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教师本身继续学习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

三、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对于传统的观念,一方面认为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存在着重学校教育、轻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理论学习、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智育、轻全面素质培养等现象。如果没有教育思想的深层次转变,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观念、视野从传统的、狭隘的学校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扩展开来,使教育的外延大大拓宽,教育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而使人们充分重视并开拓包括大量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内的社会大教育的潜能。因此,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政府要加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法。政府的支持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政府的支持首先表现为立法的保障。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必须通过立法,把发展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变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当前,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应该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政府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实事求是,不能流于形式。

3.高校要建立刺激终身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是终身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的本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的社会,首先应把创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充分尊重体育教师意愿的同时,高校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评价体系,把学习的好坏与其学习得来的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程度与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成功与否联系在一起;其对学习的投资看成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与其工作报酬联系起来;强制性学习与倡导学习相结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资格的要求与社会用人标准相统一,让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把学习看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到实处。

4.把握住终身教育体系的灵魂――三化一体。所谓的“三化一体”指的是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终身教育体系一体化。“三化”中一环紧扣一环,相互支持,共同依存,即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上一环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把握住“三化一体”的精髓,做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

篇6

关键词: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产学研合作;双轨制

关于台湾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技职教育)体系,近些年来不断引起中国教育政府官员、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赴台湾实地考察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有关研究文献也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对台湾技教育体系的解读纷纭,一些人认为台湾一贯制的技职教育体系,揭示了职业教育是一类型的本质,值得我们大力借鉴;另一些人认为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产学合作务实致用的理念才是其本质所在,更值得学习和实践。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值得深入探讨。对其不正确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其在我国职业教育及其体系构建当中的借鉴和吸收。笔者通过2013年6月2日至9日亲临台湾考察其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其体系,以及研究大量的相关文献,期望对台湾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一些自己的 “解读”,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一、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

根据台湾教育部技职司的解释,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一)体系完整,独树一帜。

台湾技职教育已形成了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以及科技大学到研究所硕博班的完整体系,学制间注重纵向衔接和横向的弹性转轨,并且与回流教育相互畅通。使在学青年和社会人员在任何阶段,都可以找到与自身程度相适应的求学通道。因此,在台湾,选择就读技职体系的学生人数,约占台湾高中程度以上的在校生的50%,形成台湾技职教育的最大特色。

(二)学制多元,类科多样。

为了满足不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满足不同资质条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呈现学制多元、类科多样的特征。从学制来说,初中(义务教育)之上即分为普通教育和技职教育二大体系。技职教育包括中等技职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中等技职教育包括初中技艺教育、高级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类科或综合高中专门学程。高等技职教育包括二制和五年制的专科学校、四年制和二年制的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学制多元而灵活。截止到2011年5年,台湾技职体系中,高级职业学校共156所、专科学校共15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共77所;从类科来说,各级学校所开设的类科,除传统的农、工、商等类科外,更与台湾四大智能产业(包括云端计算、智能电动车、智能绿色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化)、六大新兴产业(包括医疗保健、生物科技、精致农业、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和绝色能源)和十大服务业(包括美食国际化、国际医疗、流行音乐与数字内容、会展产业、国际物流、创新筹资、都市更新、WIMAX、中文电子商务和高等教育输出)紧密相关,可充分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私人办学,地位凸现。

私人办学是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学生数来考察,2010年,技职体系学生人数达1023131,高级职业学校中就读私立学校者占63.57%,专科学校达89.17%,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达79.02%;技专校院则高达80.67%;从机构数来看,248技职教育院校中,私立职业学校占43%,私立专科学校占80%,技术大学和科技大学占79%;私人办学与企业界合作,使台湾技职教育与企业界的需求得到更紧密的结合。

(四)产学合作,效能卓著。

台湾技职教育强调产学合作,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配合,近年来台湾各技职校院,透过“产学”合作互动方式,大力推动六种专班和学程计划(包括实用技能学程、高职建教合作、产业特殊需求类科班、产学携手合作 、产业硕士专班、最后一里)和学生校外实习课程,旨在实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另外,积极推动产业园区产学合作等多项计划,旨在鼓励教师和企业相互配合,进行研发创新,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竞争力的双羸效果。目前台湾已成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和12个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全面推动产学合作和知识产权管理,并将研发成果导入教学。

(五)办学成效,务实致用。

台湾技职教育的根本理念是务实致用,强调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在各类技职教育的入学考试方面,不但强调以实务的专业科目为主,而且对于职业专业技术与技能强和获得相关高级职业与专业证书的学生将加分。并且专业证书与毕业文凭具有等值互换关系,即一定级别的证书加上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可以用同等学历,参加进一步学习的入学考试;在技职教育的课程设计方面,强调项目化学习和“做中学”,并鼓励学生获取必要的专业职业证书;在教师的招聘和使用方面,也强调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相关专业证书;在教师的职称评方面,也强调技术报告而非学术论文的权重。

二、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特色形成的历史及其条件分析

为了对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特色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必要对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特色形成的历史及其条件进行分析。具体详述如下:

(一)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形成与其产业转型和升级有着密切关系。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台湾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农业和工商业为主,在此期间,为适应该类型产业发展对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高中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从50年代4∶6提升60年代的6∶4。同时,五专、二专教育(1960年)得到启动;70年至80年代,传统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为适应该阶段产业不断转型对更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第一所技术学院(73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建立,并且工业职业和专科教育的质与量也被要求全面提升,至此,技职教育一贯体系(高职—专科—技术学院)基本构成。

90年代期间,为了适应知识经济产业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满足学生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以及为了迎接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强大挑战,台湾不仅开办了综合高中、增设了技术学院,而且鼓励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绩优的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1997年),至此,技职教育一贯体系(高职—专科—技术学院(本科)—科技大学(本硕博)完全构成,成为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的台湾第二条教育通道。

21世纪后,为配合两兆双星产业、四大智能型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服务产业的发展,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全力配合上述重点发展产业,培育各种适才适性的应用性专业人才,期望共同为台湾创造下一波产业繁荣。其主要举措和具体目标包括制订各种相关法律制度以促进产学深度合作,推动技职院校评签以提升办学效能,执行奖励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卓越计划以提升教学品质,实施跨世纪技职一贯课程规划以提供学生无缝课程,实施两期技职再造方案以进一步明晰职教定位和缩短产学、学用落差,等等。

(二)台湾技职体系的发展也与台湾技职教育界善于创新和自我调整密切相关。

台湾技职教育一贯体系的形成,产业升级对相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最大动力。但不可否认事实是,中华民族“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台湾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形成的催化剂,但同时也是技职教育学术化的催化剂。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进入技职教育专科学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希望能有通道获得与普通教育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同等地位的尊严和荣誉。因此,当1996年这一通道打开,技专校院陆续改制升格,技职教育在本质上却产生了很大变化,高职、专科毕业生却以升学为导向,急于寻求原本应用的肯定与尊严。尽管整体师资素质明显提升,但同时技术教育学术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技术大学和科技大学不追求务实致用,却互相攀比有多少博士和国际性学术论文,导致技职教育定位不明,学用落差较大。

经过对技职教育体制、课程的完整规划等做全面性的整体检讨,再加上技职教育将面临2016年台湾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冲击,出于对当代国际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台湾教育部于2009年每年投入3亿至4亿的经费推动了“第一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确立“强化务实致用特色”、“落实培育技术人力角色”的定位,期望达到“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培育优质专业人才”的目标,本方案涵盖制度、师资、课程与教学、资源及品管等5大面向以及10大策略包括强化教师务实教学能力、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改善高职设备提升品质、建立技专特色发展领域、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监机制、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强化实务能力选才机制、试办五专菁英班扎实人力、落实专业证书制度。

2013年起,共5年,台湾教育部投入203亿经费再度规划启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包括制度调整、课程活化、就业促进等三个面向及9个策略(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务实选才、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就业接轨、创新创新、证能合一),以全面提升高职、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生之就业能力,以符合产业所需优质人力。

(三)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因素。

根据台湾教育部技术职司编印的《技术及职业教育法规选辑》(2012年11月)可知,该选辑包括基本规范、高等技职教育、中等技职教育、私立学校、校务行政、教师、特殊教育、特种身份学生、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十一个大部分,涉及各种技职教育法规制度250多条,1500多页,其中对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特色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法规制度包括:

首先,在院校构建和提升办学与教学质量方面,涉及职业学校法以及职业学校设立标准、综合高级中学实施要点、专科学校法及实施细则、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设专科部审核作业规定、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审核作业规定、私立学校法及其实施细则、奖励私立学校预算编制原则、教育部辅助技专校院建立特色典范计划要点、教育部辅助专科学校提升整体教学品质专案计划要点,教育部奖励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教学卓越计划要点、教育部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辅助要点、教育部辅助技专校院推动学生参加国际性技艺能竞赛要点,等等。

其次,在产学合作方面,涉及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教育部辅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要点、教育部辅助区域产学合作中心作业要点、教育部推动技专校院与产业园区产学合实施要点、教育部辅助技专校院设置联合技术发展中心实施要点、教育部辅导技专校院办理学生实习实作及竞赛活动辅助要点、教育部奖励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设立区域教学资源中心要点、教育部辅助技专院校开设校外实习课程作业要点、教育部奖励技专院校推动最后一里就业学程要点、教育部辅助技专校院选聘业界专家协同教学实施要点,等等。

三、台湾技术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综上所述可知,台湾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及其特色的形成,产业转型及升级需求是动力,持续创新是手段,相关法规制度建立是保障。尽管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仍处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之中,但其对台湾产业的顺利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功不可没;技职教育体系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拄,并且其本身也与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并列成为世界技职教育发展的典范。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为升级版的经济培养升级版的技能人才。”这一点可以通过台湾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历史得到证实。中国大陆究竟是向台湾学习,构建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还是向美国学习,构建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关键在于何种体系更加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质,关键在于何种体系更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关键在于在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形下,何种体系在整合各种资源方面实现效率效果更高而成本更低。综合来考虑,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而言,立足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务实致用人才,逐步构建专科高职通向本科高职乃至硕博的教育通道,并注重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等的纵向衔接和与原有普通教育横向弹性转轨,是值得从台湾大力借鉴的;对我校而言,除集全校之力,踏踏实实做好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之外,树立战略眼光,为学校将来的升级做好充分准备,也是势在必行之事。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技术及职业教育司编印.中华民国技术及职业教育简介[EB/OL].2011年5月,http://edu.tw/.

篇7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教育;体系;构建;启示

中图分类号:F3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1-0067-02

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业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正规农业教育体系,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中学构成;二是由覆盖全国各地的中央农广校、农函大和各高等农业院校成人教育组成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民教育体系,主要由各地科委和农业推广部门、妇联等直接面向农民开办的技术培训,这是一种以推广为宗旨的推广教育。

目前我国农业教育的不足之处:一是农业教育人才总量不足。2008年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为1.14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为820万,占比7.1%。2010年全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的数据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为1.2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为1048.6万,占比8.7%。虽然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数量有小幅度上升,但是与我国农村面积广阔、技术落后、亟需人才的现实情况仍很不适应,农村巨大的人才缺口仍然得不到填补。同时高校的扩招并未解决农类院校招生难的尴尬局面,一些农林院校脱去“农林”字头后,虽然没有特色,但是招生情况却有显著改善。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带“农”字院校的教育工作重点已经偏离了农林专业,转向发展就业形势更为趋好的专业。先天的人才不足加上后天对农业教育的不重视造成了我国农业教育人才总量的不足。二是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当前,除了国家政府农业系统人员基本饱和外,农村缺乏人才,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突出。农村中具有一定潜力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就被父辈给予了离开农村、不做农民的“厚望”,这些青少年通过教育离开了农村,少有功成名就后重新回归农村、帮助农村的例子。农村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而城市人才鲜有向农村流动,因而造成了我国农业人才严重流失的现状。

国外成功的农业教育体系

丹麦

丹麦的农民教育与是否能够购买大面积农场以及是否能获得政府的相关农业资助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相挂钩,农民教育的现实经济利益性质使得丹麦农民重视农业教育,而不是被迫或者形式上参与农民教育,这样农民教育的效果远好于我国的农民教育效果。重视学生在农场的实习工作也是丹麦农民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需完成总计12个月的基础及技术学习,总计30个月的农场实习工作。

农业学校大部分由农民团体创办,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资助,丹麦政府补助资金占办学经费的70%左右,其中,受全民义务教育不足10年和未受专业培训的成年农民,还可以从政府获得专项资金的帮助。

美国

美国通过制定《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建立了美国的农业教育体系。美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健全,通常由公立学校培训和公立学校之外培训组成,其中公立学校内的培训是美国农民培训的主要形式。农业启蒙教育从中学阶段开始,一些学校中有未来农民协会,传播农业知识并带领对农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农场实践。

日本

日本的农业教育分为两个部分,学校教育和农业继续教育。

学校教育阶段,日本小学生在学校会学习到初步的农业知识,借以培养对动植物的兴趣;初中阶段,会学习与养植有关的知识,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特点及发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栽培农作物的能力。此外,还通过开展绿化运动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农业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对农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农业高中进一步的深造,农业高中是日本培养自营农业人员或者农业关联产业技术人员的主要基地。高等学校的农业人才主要由四年制大学的农学部、短期大学的农学科等承担,主要培养农业高级科技人才、政府农业管理干部。

日本的农业继续教育主要由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道府县农业大学、民间农业继续教育设施实施。日本有三个受国家扶助并且各有特色的农业继续教育设施,一是由日本国民高中协会营办的日本农业实践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以及短大或大学毕业生。二是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招收学生与日本农业实践学院相似,重视培养自耕农,同时为县立农业大学培养指导支援,重于实践教学。三是鲤渊学院,进修课程分为本科和普及专科,重于试验、研究的一体化,是农业技术教育的试验校、样板校。

日本的农业教育重视实践,多数农业学校的实践课都超过了50%,有的学校达到了70%,同时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甚至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理论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学习,有些一进校就有实习内容。

国外农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国外先进的农业教育体系无疑为我国的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并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同一种农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实施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文章主要探讨国外做法对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启示。

完善关于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经验中都有关于健全立法的内容,在我国更应如此。要在法律中明确农民有进行农业教育培训的权力,同时要具体规定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程度以及执行力度,防止出现对农民没有任何益处的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目前我国有了一些关于农业职业教育职能的法律法规,但远远不能满足“四化融合”对职业农民教育的需要。应借鉴美国的《莫雷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的法律制定经验,通过立法保障农业教育、农民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及保护农民受教育的权利。

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业知识普及

美国、日本的农业教育经验中都有在义务教务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的内容。美国从中学开始设置农业教育课程,日本从小学开始教授农业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接触农业、热爱农业,中学开始了解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栽种农作物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农业方向的学习。我国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了农业,并且义务教育中并未正式的规定设置农业方向的课程,学生也无法正常的认识农业,更不要说培养对农业的兴趣。义务教育后,在做专业方向的选择时,也鲜有学生兴趣使然而选择农业相关专业。农业发展的后继力受到了影响。

加大对农业教育的政府投资或私人投资

各国的农业教育体系中,均少不了政府的投资。丹麦农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资助,政府补助资金占办学经费的70%左右。美国、日本的教育体系中,公立学校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有财力对农业教育进行投入,应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状况,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质量,确保农村儿童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实施对成绩优异的儿童提供助学金等计划,鼓励学生走出农村并反哺农村。不能忽略私人投资的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财力也有热心于农业教育事业的人,政府应当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于农业教育。

提高农业教育的质量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也在进一步衰退,这是必然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提倡重视农业教育的质量提高,同时围绕着这一理念进行了包括课程等内容的农业教育改革,并兼顾农业教育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方向,增加了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我国发展农业教育时应该注意吸取日本的经验,不能农业教育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需要重视农业教育的质量。同时丰富农业教育的内容,可以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联的休闲农场建设经营等与当地农业开发有关的课程,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篇8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农村成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为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1、农民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否,综合国力的提高程度都离不开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已严重阻碍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并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2、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三)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民受教育情况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每个需要学习的人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二、目前农村成人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一)农村成人学校的情况不容乐观

1、教学内容陈旧

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面向农业的成人学校专业规划不合理,至今没有开设农业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专业和课程,教材老化现象很严重;教学内容的单一,难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

2、教育模式单一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而目前的成人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且培养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

3、办学条件比较差

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实习条件等都滞后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师资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是困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在大多数农村,一方面农村成教师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现有的师资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专业对口的更少。而且农村成人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也不合理。

(二)受教育人口增多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两基”和“普九”工作的巩固提高,初、高中毕业生回乡的数量相应增加;随着“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相结合”的深入,农村成人学习实用技术的愿望逐渐强烈。但是目前农村成人教育资源非常短缺,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之间沟通不畅,某种程度上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受教育人口增多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激烈。

(三)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不足

1、领导认识偏颇

一些党政领导对成人教育的性质、作用与地位、任务、认识不全面,“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认为农村成人教育就是扫盲。不少的农村基层成人教育管理者、教育者观念陈旧,缺乏创业意识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农民认识不足

由于传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意识所限,农民对参加成人学习缺乏信心,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会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

三、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立法工作

我国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并不多见。而且,随着扫盲工作的结束,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了,原有的法律法规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

(二)推进“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成人教育的tr.;4

“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本质上就是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一条经验,应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工作等方面都应统筹安排。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增强成人教育服务于经济的功能。

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部门也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依靠教育之渠,引来科技之水,灌溉农业之田。

(三)适时转移成人教育工作重点,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随着扫盲对象的减少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增多,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也必须转移到大量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和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买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配置课程、更改教材内容,举办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四)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局面

“发展农村教育,有经费问题,有体制问题,有师资问题,核心是加强领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各级领导要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到“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抓,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来抓。“今后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大小,不是光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组织部门考察县乡干部,要了解当地学校和教育发展的状况,因为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1、决策到位,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

各地应将农村成人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规划任务按年度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保持其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2、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成人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标语、传单及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成人教育,营造全社会抓成人教育的环境。

3、投入到位,确保成人教育的经费

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根据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使资金投入到位,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尽量增加投入。

4、工作到位,形成踏踏实实的作风。

不能只限于开个会,发个文件,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农村成人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乡镇、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5、督导到位,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监督,促使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五)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为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必须努力构建新型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必须是开放性的

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的硬件建设。

2、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必须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要追踪经济发展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民劳动者队伍。

3、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六)建设好农村成人教育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保证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事业,要有计划地加强农村成教干部队伍的业务提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制度,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考核干部,将其经济收入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

成人学校的教师,不但要懂教育、善于管理,而且还要研究经济与市场,经常下基层搞调研。必须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求知求富求技术的心理和需求,把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不断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理论修养。

1、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而且在职务许聘、专业技术考核、评选先进等方面享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

2、各级农村成人教育部门应拿出一定经费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结构体系;标准化课程建设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揭示,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精神所驱动的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计划正在积极推进,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把握“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的发展规律,将更多的劳动者培养成创业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创业意识,培养企业家精神,正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课题。

一、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顺利转型

近年来,受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然而,活跃的创业活动和蓬勃的创业经济凸显出创业教育的不完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提升、创业项目实施等,无不是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素质提高的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对各层各类创业型人才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

2.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合理布局创业教育层次结构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层次尚不健全,缺乏多样性和普适性。同时,国家有关配套政策法规缺乏实质性内容,且市场上缺乏投资商与创业者的合作渠道和平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中国特色创业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创业教育,主要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利用财政经费开设的免费创业培训;二是学校创业教育,主要指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三是社会机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企业,对不同类型创业者提供专门化、实用性、针对性培训、、顾问咨询等服务。

3.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精神和商业文化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三聚氰胺、苏丹红、锦湖掺假等一系列产品安全事件,上述事件的背后是当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缺乏现代企业精神、丧失社会责任的急功近利风气。中国特色创业教育,应当包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1.建构以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推进的创业教育结构体系

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各层次共同推进。

(1)政府层面

政府应发挥好创业教育统领者的角色:一是进一步完善支持创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划拨专门经费保证公益性免费创业培训和咨询机构的运行,并不断扩大受益人群范围;三是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置创业基金,并建立完备的资金运营机制;四是支持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创业教育,并尽可能给予政策支持和投资、税收优惠。

(2)社会层面

企业等社会机构参与创业教育事业,有利于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扩大创业教育实施对象,为有意创业的社会成员提供模块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服务,服务对象甚至包括“富二代”等群体。

(3)学校层面

针对目前学校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现状,应当在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化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逐步普及到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

2.建立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化体系

建立科学且适宜推广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必须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实现标准化运作。目前,由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和SIYB(Start & Improve Your Business)系列培训课程已经被引入中国,并已在教材、教学模块、师资、质量控制等方面实现了标准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项课程仅仅包涵创业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内容,具有普适性但并不能够解决在各层次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全部问题,还需要创业教育主体依据教育对象、教育模块开发相应的教育模型。

3.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资金解决方案

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75-02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背景和经济背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2014年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计划到2020年,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全面对接、支教和普教互通,充分彰显终身教育理念,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升级转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制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教融合

所谓的产教融合,就是产教一体、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构建集教育教学、业务培养、岗位训练、经营理念、素质养成、科技研发等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全面对接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职业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的双赢,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还能推动现代企业的技术转型和产业升级,助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主要存在五大基本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对接”中。

第一,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重点培养现代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构建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桎梏,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的逻辑流程,及时调整课程序列,实现理论与实践、素养与技能、文化与技术的深入融合。

第三,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内驱力的课改体制,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第四,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院校要采取“双证制”,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成功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添加砝码。

第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包容度,让劳动者可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自由灵活地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以完善自我的个性化需求。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制度建设重要性

长期以来,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力始终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大“杀手锏”,通过“世界制造工厂”拉动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国内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人力资本提高、创新压力等突出问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代企业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体制转型。,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他们的能力强弱、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高低,是现代企业能否顺利实现升级转型的关键点。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企业的实践指导,而且需要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包括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人才培养评估体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以顺利实现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和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所以,产教融合将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保障。

首先,产教融合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点,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社会服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经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且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职生或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企业实际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其次,产教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的社会职责,也是职业院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改革的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转型关键期,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色作用,是现代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时代课题。只有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在充分发挥助推区域经济建设职能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最后,产教融合是扶贫富民战略实施的需要。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解决底层民众的贫困问题,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还非常庞大,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扶贫富民的时代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产教融合制度支撑下,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联合举办扶贫办,广泛面向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富民战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设路径

目前,确定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等问题,可以从产教融合机制角度加以深化,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1 加强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建设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化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主导者角色,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来鼓励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与融合。精心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与义务。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网罗企业人力资源转接、企业复合型人才代表和职业院校代表,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监管小组,统筹地方职业院校和企业,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确保产教融合方向的正确性。地方政府要构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提高校企双方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保障。

4.2 加强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体制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注重并加强职业教育体制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推动与产业升级转型及社会公共服务相符、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通过出台刚性的法律法规,构建约束性机制,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业务,确保产教融合的高效开展与落实。

4.3 加强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校企主体承担的框架下,加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成立基于企业职业导向的理事会。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校长的职业化发展。此外,职业院校领导者要强化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和文化意识,推进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全面对接,校企联合建设科研基地和实训基地,企业技能型人才代表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4.4 加强“产学研用政”校企协同机制建设

“产学研用政”,其中的“产”就是产业协会和企业,“学”就是职业院校与师生,“研”就是科研机构和团队,“用”就是产品用户和教育用户,“政”就是地方政府。通过一年举行两次的例会,由“政府号召-学校推动-企业联动”向“企业号召-政府引导-学校联动”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角色作用,对产教融合进行统筹规划与部署,确定校企合作类型,协调彼此的分工合作,对校企投入、教学调整、就业计划、监督评估等进行详细规划。现代企业要立足长远,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产教融合。行政部门要精心制定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符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事业单位要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建立现代社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及就业状况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4.5 加强质量评估机制建设

产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要站在客观立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质量加以全面评估,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规范合理和客观权威,以行业企业标准为根本依据,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及体制创新等维度,对产品生产过程、技术研发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员工在岗培训、教师车间实践、人才培养计划是否符合行业产业标准等加以客观审核评估,以企业平评判标准为依据,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以及职业院校对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建议,最后产业协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分别对校企双方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行评估,通过不断反馈和改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4.6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激励奖惩机制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规范,加大对产教融合的监管,在定期督导检查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地方教育部门设立政府部长将,对那些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现代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在推动产教深入融合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那些妨碍产教深入融合,甚至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现代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或行业组织予以相应的惩处。

5 结语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是新常态下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路径。产教深入融合对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产教融合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必须坚持产教融合之路,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全面对接,积极营造校企合作、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2-156.

[2]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10-12.

[3] 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10-13.

[4]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1-45.

[5] 薛中海,汪俊枝,饶培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5-148,152.

[6]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2015(6):39.

[7] 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25-27.

[8] 王秀荣,刘照军.适合聊城经济发展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创新―― 产教融合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