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控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篇2

关键词 基建项目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实现对内的巨大的拉动作用,而且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所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会计核算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减少其经费,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现行的基建财会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这个体系当然覆盖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管理内容,但作为形成固定资产主要内容的基本建设投资的特殊性,及其反映这种特殊性的基建财会制度的建设,似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体制不健全,漏洞较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建项目投资方式变得多样化,而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真空”,从而产生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为。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困难。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人为性强,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在企业的基建项目中这种现象更甚。许多企业在基建项目的投资过程中过分把精力放在了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施工建设上,从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导致企业在基建项目中出现各种财务问题。

(三)基建项目中缺乏财务管理与核算 ,致使资金错位

近年来审计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内部控制管理比较薄弱,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监管不到位,常常出现建设单位不按基建建设程序、施工进度和资金计划拨付工程款项;超付工程款;脱离职能部门监管擅自支付工程款;挤占、挪用建设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随意变更工程设计,扩大投资规模等违规、违纪现象。

(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从业人员素质和经验参差不齐

基建项目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经济性的项目,基建项目代表着国家的政策意向,具有一定的事业性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的经验不足,对于基建项目的财务审核能力较差,加之基建项目复杂的关系,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企业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各单位必须根据基建项目建设实际,制订基建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抓好内控关键点、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确保办理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确保每项业务都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授权批准程序,促进基建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保证有完善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基建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二)统一领导,规范管理

随着生产管理的逐步深入,计划财务整体化管理愈发显得必要。投资作为长期投入,必将对其成本运行产生长期的影响,而成本分析也将为投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投资与成本,尽管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财务核算管理方法有别,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生产经营服务,都应接受财务统一领导,遵守和执行统一制定的财经政策和规章制度。这样不仅沟通了管理上条条块块的关系,为协作管理提供了契机,而且增强了基本建设投入的灵活性和基建资金调配的合理性。财务部门可以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效益性支出的原则合理使用资金,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在当前核算管理体制下,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既要满足生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又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和财经纪律,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一个新问题。所以,要求基建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建财务管理水平,以合理和有效的控制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投资效益,把基本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做好资金监管,确保建设资金安全和效益

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建设项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加强资金监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资金的全过程控制体系和完善严格的审批程序,通过实行监理工程师签证制度,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办法,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付款,杜绝出现计划外、超计划付款、无进度付款和挪用建设资金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素质.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四)加强基建会计队伍建设

财务部挑选或外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必要的专业资质和业务素质的人员负责基建会计工作,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包括制定和完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设立基建专用账户,设置独立的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参与基本建设资金的筹措,落实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参与编制基本建设项目预概算、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参与施工工程的造价控制、竣工验收等工作;办理工程与设备价格结算、控制费用性支出;编制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及财务分析报告;收集整理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的有关财务决算资料,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准备工作、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协助项目办完成资产的交付使用。

综上所述,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要从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两方面来完善,始终围绕基本建设全过程控制来展开。我们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建设依法、规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萍.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与监督.现代商业.2011(15).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对策

2012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根据其定义,高校的内部控制,即是指高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过程。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学校层面的内部控制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内控问题。(1)内控意识薄弱,内控观念落后。高校内控意识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的管理层往往仅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忽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成是工具手册、文件的集合,只注重制定环节,忽略了执行、监督环节,有时甚至用领导的意志和想法替代内部控制。其次是高校的普通教职工,认为内部控制是学校管理者和财务、审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整个高校存在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再加上受到传统办学经验的影响,内部控制观念比较落后、陈旧。

(2)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估要求高校充分了解学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重大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但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还没有展开风险控制工作,没有从学校层面以及具体业务层面对学校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即使少部分高校开展了该项工作也仅仅是考虑到与财务相关的、可以量化的风险,很少考虑难以量化的风险。

(3)内控中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完善。现阶段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造成规章制度不能及时传达,沟通不充分,反馈不及时,同时,又因为高校内部某些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合理、有效权力分配制度混乱、职务分工和制约机制失控,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相互制衡,造成内部控制失效。

(4)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监督包括评估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过程和所采取的必要补救措施,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领域和范围较窄,一般仅涉及财务领域审计,而未深入到经营和管理领域,更少涉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审计。

(5)关键岗位人员缺乏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高校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应严格执行。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既是内控制度运行的主体,又是内控制度运行的客体。作为学校关键岗位人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目前,部分高校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上还存在缺陷,导致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2.业务层面的内控问题。(1)预算业务控制中的问题。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而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内部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预算管理一般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三个环节。高校在预算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预算的编制仅由学校的财务部门完成,校内其他业务部门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②在预算的执行环节不按标准执行,预算调整随意无序;③在决算环节不按规定编报决算报表,不重视决算分析工作。

(2)收支业务控制中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在收支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与收支业务相关的岗位设置存在问题,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容易导致错误或者舞弊行为发生;②部分收入收取业务由学校的业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同时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导致收入资金流失;③资金支付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预算执行不力以及支付业务违法违规的行为;④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问题。

(3)合同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的合同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纠纷处理以及合同登记归档等环节。但许多高校对签署合同缺乏经验,对合同风险认识不足且对各类合同的签约流程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①没有明确授权审批或签署权限,存在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形;②没有明确合同签订的范围和条件,存在应当签订合同而未签订合同或者违规签订合同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经济利益受损;③将大额经济合同分拆成金额较小的合同从而规避招标和较高级别领导的审批;④存在对合同对方资格、合同格式条款审核不严格的情形,从而导致学校面临诉讼风险或经济利益受损。

(4)政府采购业务中的问题。目前高校大部分物资、服务的采购都实行政府采购,各高校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招标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仍存在如下问题:①采购环节、资产管理环节以及预算环节脱节,导致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产闲置等问题;②政府采购的需求、验收环节不严格,导致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质次价高;③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采购信息。

(5)资产管理控制中的问题。高校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保证这些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是资产管理的目标。对于货币资金来说,其风险主要是安全风险和短缺风险。高校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收支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实物资产内部控制主要在资产领用、使用和保管以及资产处置这三个环节。但很多高校在这几个环节控制不够,资产的领用没有相应的审批和登记手续;资产保管和使用不当造成资产损毁、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资产记录和清查盘点机制导致资产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在资产处置环节存在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存在处置收入流失、资产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甚至舞弊的问题。在无形资产方面主要存在产权不清,容易导致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6)建设项目控制中的问题。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规模不断扩张,基建项目繁多,投资大,工程类别也复杂多样。在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违规立项;②设计方案不合理;③招投标过程存在舞弊;④建设价款结算和建设项目变更的管理和审核不严格;⑤竣工验收不规范,竣工决算信息失真。

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学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树立内控意识,转变内控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首先,学校的领导层面要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在行动上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第三,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这套制度的控制下有效、健康的运行。

(2)建立和完善学校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3)设置内控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学校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评价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学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5)加强关键岗位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必须做到:①把好人员入口关。确保选拔任用的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②加强业务培训。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更新和提升;③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要求。

2.加强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1)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要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预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管理机构或岗位;③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加强内部审核审批。

(2)健全收支业务制度,加强收支过程控制。针对高校收支业务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收支业务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收支业务管理制度;②合理设置收支业务岗位;③对收入业务实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票据和印章管理;④加强对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控制。

(3)进行合同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高校合同业务的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合同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合同业务岗位,对合同业务进行归口管理;②学校纪检、审计等部门应对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加强审查、监督;③及时收集有关合同资料并归档,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4)健全机制,强化监督,规范高校政府采购。①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②强化和细化采购预算及计划,做好适应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工作;③科学设计高校政府采购流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特别要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以及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

(5)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加强资产控制。为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的资产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②合理设置资金收支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货币资金控制,防范货币资金安全风险;③改革和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核算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联动机制;④规范资产的出租、出借、变卖、转换和处置程序,防止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6)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监督。①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建设项目管理岗位;②建立项目议事决策机制、审核机制;③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招标、资金使用、投资概算、工程变更、竣工决算等过程实行审计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完善机制[J].北方经贸,2013(1):143-144

[2]冯瑛.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00-102

[3]祁兴强.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8):52-53

[4]刘中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53-54

篇4

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范》,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一些普遍内问题,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制度实施环境差,单位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实施内控制度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形势下,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含义及实施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和改进内控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

0 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为了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经营管理资金安全,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日益受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都十分重视。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定是否得当,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1 内控制度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随着管理的需要和控制制度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大概经历了内部牵制、会计和管理控制、控制要素阶段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出了要求。而对我国来说,内控制度比较侧重于企业,并且与会计报表一样要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内控制度进行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企业相比较,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资金基本来源于财政,所以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施行还不够深入,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行内控制度能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套设计科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财政部在2012年11月29日,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旨在让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学习,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详细要求,以内控制度严格要求单位的各项经济流程,发挥内控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目的。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内控制度制定不够完善,很多单位没有制定专门、详细的内控制度,只是在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中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求,这样就不能提高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

2.2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缺乏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是构成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范围,反映了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都不太了解和重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甚至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的安排,只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取得资金并使用便可。还有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平时有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其他部门及人员没有必要实行内部控制,这样就使得内部控制被很多部门及人员忽视,造成很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内部控制实行缺乏力度,发挥不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单位财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制度不完善,重视不够,造成很多单位存在帐外资产,有帐无实,资产管理混乱。单位内部资产的转移、变更、处置缺少相应的手续,资产盘点清查制度也不能有效执行等问题造成了家底不清,单位到底有多少国有资产不明确,对国有资产实施内部控制迫在眉睫。

2.4 涉及内部控制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会计准则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无疑是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机构负责人除要取得会计从业证外要具有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事3年以上会计工作经历。然而,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由并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没有达到会计法的规定,他们的财务知识不完善,对于什么是内部控制制度,如何监督和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如此一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新要求,其内控制度也不能很好的执行,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

单位内部应当严格按照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设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相关岗位,明确职责。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准确、合法、完整,使得各事项经办人员间形成相互牵制机制,经办、审核、监督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会计核算中心作为单位财务核算的主要部门,对各项支出合规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对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的安全,合理进行审核,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重大经济事项的开展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严格执行稽核制度。

3.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专人管理国有资产,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登记,按照单项资产设置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详细要求。各个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维修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消除安全隐患。各单位还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处置也日益重视,各单位应当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学习资产处置的相关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程序进行资产处置,对处置过程进行监督,尤其关注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定价,及时将处置收入上缴国库收缴专户,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3.3 加强项目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详细工作流程,明确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做到可研编制与做出决策,编制概预算与审核、项目实施与工程款支付、项目竣工决算编制与项目资金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基本建设项目监控,确保基本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应当组织项目规划,工程施工、财务人员以及监审部门参与到可研报告论证与评审中来,做出决策的过程应当有专人进行书面记录。项目实施单位的负责人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都应当参与项目决策,不得由领导单独决策或者改变集体的意见。

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并提交上一级部门审核、验收。工程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及时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清单,及时办理交付使用的各项手续。最后还要收集、整理、完善基本建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完整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对建设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投资效益进行考核,以此作为各个单位年终绩效考核和日后责任追究的依据。

3.4 加强资金安全使用内部控制

应该清理年代久远或者不适应当前具体情况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修改制定新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召开预算执行督导会议,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加强国有资金使用效率,严格规范各项资金的收支条件、使用程序和审批权限。对取得的经营收入应该及时入账,杜绝“小金库“的产生。办理资金收入业务时,应当遵守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由多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业务,将办理资金业务的印章和票据分别保管。

4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实行内控制度的意义,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并严抓内控制度在各个流程、各个部门的实行,定期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实施内控制度普遍提升部门管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9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3.3

篇5

点,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规范化工作程序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main steps of the follow-up audit work on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project tracking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dit program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attemp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the entire process audi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目的

多年来,工程建设领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好的现象:如虚假招投标、签订假合同、采购假冒伪劣材料、假签证、高估冒算、高套定额、多计工程量、提高取费级次等,造成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工程建设也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开展审计,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法现象并予以制止,对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内部审计职能也决定了工程投资实行监督的形式,所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势在必行。本文就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策略及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讨论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

2、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包括前期工作和施工过程:

1前期工作

(1)审查工程招标文件,复核工程量清单及投标最高限价;

(2)审查工程施工合同。主要审查内容有: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工程招投标文件的条款等;语言文字是否简炼、规范、严谨,专用条款的描述是否清晰等;

(3)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各项内控制度。应督促、指导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建设资金合法使用。

2 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量、材料价款、工程进度款拨付及其现场变更签证单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包括:

对于隐蔽工程量的现场确定

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到大量的隐蔽项目,隐蔽项目工程量的确定是否属实会对结算审计效果及最终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施工工艺所选用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因此,跟踪审计方需要对隐蔽项目的工程量、施工工艺进行现场确定,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进场材料价格确定

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如果合同约定该材料为固定价格,跟踪审计人员主要核实进场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是否与合同或招标文件一致;如果合同约定该材料为可调价格,则要对进场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等内容进行复核。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必要询价,避免因市场行情的变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甲供材料要对材料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

审查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

检查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首先是定性审查,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施工合同和工程招投标文件精神。内容反映是否准确,是否有变相的重复计取。文字表述是否明了,防止产生新的矛盾和分歧;其次是定量审查,变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费用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相应的附件是否齐全。最后应分析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并核定承包人对设计变更所造成费用上的增减。对必要的变更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力求减少变更费用,以避免不合理支出;

(4)控制工程款支付

复核已完工程工作量,并按照工程施工合同约定审签预付款及每月工程款支付的签证,控制好工程款的支付。

(5)做好施工阶段工程资料的归集整理工作,为顺利进行竣工结算完善条件。

3、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审计包括前期审计、跟踪审计及终结审计:

1工程项目的前期审计

工程项目前期审计,主要是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及施工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及早发现矛盾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为后续工程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首先审查《工程承包合同》:是否签订了项目承包合同,合同双方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的履约能力,内容是否合规、完整、权、责、利划分是否明确。如有分包工程,还应审查《工程分包合同》;

(2)审查工程施工准备工作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先进,现场施工队伍和机械设备的配置能否满足需要,指挥部的设置、定员、人员素质能否符合管理要求,达到精干高效、结构合理;

(3)工程预算编制审查:是否编制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费用预算、资金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完整,预算定额是否合理;

(4)对内控制度建立的审查:是否建立工程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工资管理、成本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分包工程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是否完善、严密。

2 跟踪审计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内容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 检查各相关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

(2)检查有无超出批准概算范围投资和不按概算批复的规定购置自用固定资产,挤占或者虚列工程成本等问题;

(3) 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制度 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验收 领用、清点制度 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

(4) 检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及竣工决算的需要;

(5)检查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并专款专用, 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被转移 侵占 挪用 损失浪费等问题;

(6)检查建设单位管理费的计取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费用支出是否符合 必须、节约” 的原则;

(7)、加强设备 材料价格控制,尤其要对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价格进行考察认证,防止从中加价。

3、终结审计

终结审计主要侧重于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效益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进行审计,从而对项目负责人的管理绩效作出评价。其内容包含:

(1)对完工后的各项资产进行清查、核实,防止资产流失;

(2)审查是否完成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3)工程是否按期交工,并办理了竣工结算,财务决策是否符合规定;

(4)工程期间有无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并分析原因责任;

(5)是否按国家规定及时全部交纳了各种税金,有无拖、漏、少缴行为;

4、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策略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及时了解项目基本情况,严格检查合同执行力度,重点审查项目竣工决算,把好资金结算关。

4.1要及时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

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开始前,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扩大信息源,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掌握好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工程管理部门、预算部门、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等相关情况,为审计进点奠定基础。

4.2财务管理方面

(1)检查筹资方式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分析所筹资金的偿还能力

(2)检查预付的款项是否按照合同支付,有无违规多付的情况;

(3)检查据以付款的原始凭证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审批,是否合法、齐全;

(4)检查支付结算款时是否按合同规定扣除了质量保证期间的保证金;

(5)检查是否存在设计概算外其他工程项目的支出;

(6)检查工程管理费、征地拆迁补偿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等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存在扩大开支范围。

4.3合同执行方面

合同执行方面的内容包括:审查建设项目是否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以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设备材料是否依法订立合同;是否存在违法转包和分包合同;合同内容与中标内容是否一致;有无通过签订补充合同形式改变主合同的条款;是否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支付工程价款等。

4.4搞好信息网络和材料价格的收集整理工作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审计,近几年才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目前暂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定期比较全面的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审计资料比较缺乏,造成施工单位随意套用材料价格,审计人员也很难找到评判材料价格的依据。

应抓紧建立起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信息网络,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有关资料,如材料的审计价格信息、已完工程信息等,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提供支持。

4.5审查项目竣工决算,把好资金结算关

工程决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由施工单位在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编制工程结算书并报送建设单位、预算部门进行审核,内部审计部门再对其进行审计或委托审计。报送资料的齐全与否决定了结算工作的时限和造价的准确性。在此环节,建设部门应做好配合工作,负责结算、变更、验收、甲供材、签证、水电等资料的归集及工程量真实性的认证,审计部门应采取审计的技术方法对经工程造价部门审核的结算资料与自己前期收集、掌握的资料验证,勘察现场、核对图纸、计算工程量、按清单套价、扣减待扣款,直至确认工程造价。

通过严格的竣工验收和竣工审计,审查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竣工决算审计,审计人员应按照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一般程序进行,对工程决算审计工程量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签证情况和定额套用情况等予以重点关注。

5、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注意事项

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是全局性工作,应在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审计人员应按时参加定时例会;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度及变更等真实情况等。

(1) 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2)审计组应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例会,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3)要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使被审计单位了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及应配合的要求,自觉接受审计;

(4)审计组成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并且作好相关记录;

(5) 审计组应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 报送工程结算资料, 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6、工程实例

围绕广东省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自查要求,对中山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岐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专题审计,该工程采用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方式。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图纸设、工程施工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均由审计部门全过程跟踪监督进行。及时发现纠正工程中的隐患和漏洞, 规范了工程实施和工程结算的程序,建立健全了企业的内控制度,审计效果良好。

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虽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还需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合理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主编.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蔡传炳.公路工程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基层烟草企业;小零散维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建议

随着近年来全烟草行业规范工作的不断深入,烟草基层企业在工程建设审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逐渐纳入管理范畴的小零散维修项目如何有效开展审计,部分单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小零散维修项目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1、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工作存在缺位现象,监管力度不足

从目前基层烟草企业小零散维修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工作的现状来看,存在对部分小零散维修项目前置监管和服务缺失的现象。例如,基层烟草企业实施小零散维修项目时,由项目实施部门自行或委托相关单位编制项目设计概算(预算)或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拦标价)后,未经内部审计部门履行相关审核把关程序就组织项目招投标工作,造成维修项目造价失控,项目管理失衡等问题。

2、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工作职责模糊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职能,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但内部审计最大的问题是独立性不强。目前,许多基层烟草企业维修项目的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造价方面的专业预算人员,只是让具有资质的相关单位承担实施项目,在结算时仅对工程量进行审核,缺乏定额观念。而当基层烟草企业需要对此方面进行把关负责的时候,套取定额、编制预算等项目主管部门的任务就又落到了内部审计部门身上,从而形式上和实质上造成内部审计部门的身份既包括了执行者,又包括了监督者,部门职责不清。

3、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基层烟草企业实行内部审计机构由上级单位派驻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仍然存在机构不健全,部门合署办公,人员兼职,审计人员工作能力有限人员且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缺乏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基层烟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发挥不足,甚至出现了有工作任务就委托中介机构完成的现象,致使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流于形式。

二、产生问题和风险的原因分析

1、针对小零散维修项目的管理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小零散维修项目的管理和审计两个方面的企业内控存在漏洞,表现为小零散维修项目制度不够健全,可操作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小零散维修项目的哪些重点环节需要纳入审计监督服务之中,如何在保证效率和效益的情况下实施好监督服务工作等方面职责不清,表述不明,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管理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2、小零散维修项目往往是应急维修项目,导致自身项目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为了满足基层烟草企业实际需求,小零散维修项目通常是临时上马,时间紧任务重,进度紧张,一般缺乏预算和无施工图样,由于缺乏审批和内控,盲目变更项目实施工程计划,先施工后补签证,为项目实施完毕后的竣工结算审核工作埋下各种风险,给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带来很多问题和不便。

3、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能力偏低,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目前基层烟草企业小零散维修项目审计监督服务的现状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能力偏低,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而造成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由中介机构完成的项目,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挥,加大企业监管成本,对企业不负责,对审计工作不负责任,对个人不负责,无限增大审计风险和企业风险。

三、防范小零散维修项目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对小零散维修项目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发挥的思想认识,严格执行行业审计制度

2009年国家局下发《烟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国烟审〔2009〕485号),已经明确将“修缮项目”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纳入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要求建设项目要坚持先审计后开工、工程价款要先审计后结算、竣工决算要先审计后验收。同时对设计概算、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拦标价)、竣工(结)决算按照管理权限开展审计。建议各基层烟草企业,既考虑到国家局制度要求、企业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需要、同时也在不加重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开展招标控制价、竣工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等风险防控重点环节的审计审核工作。

2、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开展对小零散项目的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应把确保企业管理系统正常运转、实现组织发展目标,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审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需要进一步转变审计观念,从“为管理进行审计”转变到“对管理进行审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积极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审计人员做“为与位”的思考。二是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建设。除了国家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不具备资质不能审计、必须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的项目外,其他项目都可以由内部审计机构自主实施。三是可采取“打包”审计的思路,一次抽取,全年使用。

3、对于小零散维修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是对于不涉及安装的单纯性物资采购项目,可以不列入维修工程进行管理。如有些单位购置的电视机、电脑设备、食堂设备,都属于单纯性的物资采购,维修安装费用已经包含在购置费用中,对于这些事项没有必要再列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也不需要开展审计。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零散维修项目不进行审计。在基层烟草企业能够接受的风险范围内,通过制度的完善,对限额以下的项目不进行审计,但是这些维修项目造价的真实、准确性,要由实施部门负责。

总之,各烟草基层单位要在加强规范的大框架内,加大对小零散维修项目管理制度可操作性的研究,明确各类操作流程,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强化对工作作风的检查监督力度,坚决杜绝作风懒散,人浮于事等现象,进一步解决好严格规范下小零散维修项目的管理和审计监督服务工作。(作者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甘肃省公司)

参考文献:

[1]吕鹏.推进装备维修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4,(03).

篇7

摘 要 针对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工作问题的分析,分析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现状,探讨了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公路工程 项目决算 审计工作

引言:

审计工作不但对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进行,而且对本项目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同样要进行延伸审计,重点检查了项目竣工决算、工程质量、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及工程造价、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财务收支等方面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对于工程项目的审计过程中运用了审阅、检查、查询、计算、现场勘测等审计程序。现结合造价工作,提出公路工程项目在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现状

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违反国家规定无资质施工队挂靠施工单位承建工程项目。经审计核实后发现,实际执行单位均为无资质的施工队,实际为挂靠行为。因此,他们常常不能按规定提交履约保证金便签订合同组织施工。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中,经查有一些公路改建工程中标单位与建设单位根本没有签订合同,直到开始审计了,建设单位也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这表现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项目所有设计变更未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审核和批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审核。对于变更截至审计日,均未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审核和批复。以上变更属于现场变更和一般变更,由于变更未及时批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计量的时效性,同时也给工程造价审核带来了困难。对上述问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时限审批变更,保证工程造价结算的及时和完整。经查,某些项目出具了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对该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并下达了竣工验收鉴定书。但直至下达竣工验收鉴定书日,本项目尚未编制竣工决算,也未经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二、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容易在工程项目决算时多计工程造价

从审核编制的工程竣工决算报表反映,项目中的建安投资为500万元,经审计确认,实际完成建安投资应为450万元,审减工程造价50万元,这显然违反了工程结算的真实原则。依据《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工程价款结算中多计少计的工程款应予调整;建设单位已签证多付工程款的,应予以收缴。”的规定。

2.容易在监理评标过程中违反规定

工程项目监理采用了邀请招标方式,经查阅《监理合同》及《中标通知书》发现,公路监理有限公司的投标报价,在评标过程中违反规定直接修正报价。另外,公路监理有限公司的施工监理投标文件中,部分监理人员经审计核实后,发现并不是该公司的人员,实际是个人执业资质的挂靠行为。对类似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择监理单位。

3.容易增加项目监理费

审计发现,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单位为某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商定,按照施工合同价的2%计算监理服务费用;或者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单位为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双方商定,按照施工合同价的2%计算监理服务费用。上述作法违反了《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工程监理费以定额建筑安装工程费总额为基数,按下列费率计算:国内招标工程费率为1.5%”的规定。依据《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工程价款结算中多计少计的工程款应予调整。”

4.项目完工后现场遗留补作项目多

经审计现场核实,对于公路改建工程全线路容、边坡未整修,全线挖方路段及填高小于0.5 m路段的土质边沟均未按设计施工,部分路段路肩及基层、底基层宽度不够,边坡坡度未达到设计值,部分路段路面有纵向裂缝,个别涵洞台背有下沉现象,设计变更新增项铁丝石笼未按设计变更图纸及相关施工规范施工,制作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图纸将未完项目进行补作,否则,不予支付工程尾款和质量保证金。

三、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的对策

为了保证项目决算时的真实性,审计部门在公路建设及资金管理工作中,要求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会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克服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认真履行建设单位职责。但审计中发现,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现象,造成在评标过程中直接修正报价等违规问题的发生。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总结经验,加强管理,保证建设资金安全、合法,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整改建议。第一,建议今后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在建立内控制度的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使各项内控制度真正得到落实。第二,建议在今后的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加强对招投标文件的审查力度,防止违规评标等的问题发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规范招投标活动,切实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建议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合理安排,及时调度,进一步完善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考核,以确保建设资金安全、合理的使用。同时要认真查找预付工程款长期挂账的原因,组织专人,采取措施,及时予以清理。

四、结语

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偷工减料虚报工时,要在公路工程项目决算审计中加强对项目档案的管理,督促施工等单位按照要求妥善管理档案资料,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

篇8

关键词:财政;基建项目;财务控制

一、引言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经济宏观调控主导者的政府,往往不再从事一些微观的经济活动。但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水利、环境保护项目等,由于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往往在于公益性而非盈利性,需要政府作为建设主体进行投资,这类项目,往往由财政来解决资金来源。在政府财政基建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伴随而来诸如工程质量差,财政资金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常常出现人人负责,又人人都不负责的现象。许多利益相关者把财政基建项目当成了“唐僧肉”,腐败违纪现象也随之发生。这就要求项目实施的职能部门及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杜绝财政资金的浪费,保证财政投资见到实效。

二、加强财政基本建设项目财务控制的意义

1.保证财政基建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

财政基建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在确定的工期内,完成设计的工程建设项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移交于使用方或直接投入使用。对基建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财务控制,可以从预算、资金、成本等方面进行项目的把关,对于项目进度给予合理的资金支持,对未经整改合格的请款不予支付。通过经济条款进行奖优罚劣,促进工程进度的顺利实现。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占用资金较多,并且若干项目在实施的时候并无专门拨款或补助都很有限。因此,需要财政部门及职能主管部门精打细算,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高效的运用。在积极争取资金来源的时候厉行节约,避免出现盲目立项,使用浪费,预算高估的现象。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进行某工程内控审查时,发现其“错、漏、补”问题突出,一些设计图纸漏洞较多,片面追求高标准与豪华,经过财政部门并会同设计部门进行复核,核减了20%的原设计钢筋,节约了财政资金。同时,通过内控,可以推动政府财政基建从项目立项到可行性报告到最终实施验收这一系列过程的效率,避免财政资金打水漂。

3.提高基建项目的工程质量水平

通过财政基建的财务控制,可以通过抓工程进度、抓建筑材料采购管理、抓施工管理、抓工程合帐与竣工决算管理,准确计算工程量,从时间、材质、施工资金等各方面保证财政基建工程质量,从设计方案、施工过程及竣工检验等各环节人手,进行全流程的控制工作,防止以次充好,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

4.防范职务犯罪与违纪行为的发生

政府项目往往是受社会关注的项目,基建领域一直是人民群众相当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其金额大,周期长,主要负责人或关键岗位的干部职工具有资金调度、工程发包、工程计量等方面的决策权或影响力,一直是职务犯罪或违纪的高发区。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能够在财务制度上对于一些关键岗位或流程进行设置,如严格的审批流程,严密的授权签字手续、合理的不相容岗位(如资金与账务、材料的保管与领用等)相分离等,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项目搞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

三、当前财政基建项目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财政基建工作的财务管理控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

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对财政基基建财务控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内控意识淡薄,不愿监控、不敢监控、不会监控,认为是财政投入的钱,投入多少已经确定,只要能按期交付使用就不必监管。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导没有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经常性监督制度落实不够好。致使财务人员监控的权威性不够,对球或者小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只要影响不大,也就得过且过。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实施部门一般也不会为项目指派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而只是由实施部门的财务部门及人员进行兼职管理,影响了项目财务管理的力度。

2.财政基建工作的制度不完善或未得到良好执行

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使财政基建财务控制的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是没有完整的建立,或者是建立也只是借抄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针对性,脱离财政基建内控的实际。还有的单位是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会计工作机构、内控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或者没有保证基建内控人员实行正常内控的权力,使其受到领导、部门利益及其他方面的制约。这给内控的实施带来了“内外两张皮”的问题。又如,某些实施单位未遵守《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将本应由本单位其他经费开支的项目纳入基建经费开支,挤占建设成本;或付款手续、审批手续与结算手续不齐的情况下就安排了付款。

3.基建工作的复杂性导致财务控制存在一些困难

基建工作往往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专业,如建筑、工程、水利、林业等。实施过程既存在专业性,也存在周期性。既可能存在总包方,也可能存在着分包方,在实施形势上,有政府部门直接作为业主,也有政府主管部门或投资公司作为为业主的情况。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增加了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也加大了财务控制的难度。这些新的情况与问题给财政基建的财务控制提出了挑战。如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往往出现“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而没财务控制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介入,只能在其他业务部门认可的前提下同意付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审核,或者不注重提高财务控制的深度,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对基建工作财务管理的重视

财政基建内控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民生的角度重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要从珍惜纳税人宝贵资金的角度出发,确保财政资金见到效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使用。要重视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基建项目管理财务人员,重要的项目必须配置专人进行全面负责。财务工作者也要适应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要结合项目实际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对招投标、付款结算、超预算超计划的开支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此外要运用培训、轮岗、学历教育等方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平衡

2.设计合理可操作的财务控制制度

一是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建设内容,做好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坚持会计主体原则,避免将项目财务与职能部门的财务混为一谈,减弱了控制效果。二是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及相关稽核制度,加强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权限、授权批准责任和授权批准程序,把授权批准权限的分解和审批额度的分配与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的建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是结合项目实施关键点控制。抓住业务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和弊端的关键控制点开展财务控制工作。如笔者所在的水利主管部门,负责防汛抗旱、河道整治与农网灌溉工作,此时关键控制点就在于对于项目实施所需要的资金总额概算,工程量的估算等方面,同时考虑到特殊地质条件下,对于渠道护壁处理需要花费的额外开支。

3.做好基建项目建设的绩效评估工作

一直以来,财政基建项目的结束,是以竣工验收,重大的项目还要提交竣工审计报告等。但对于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因此,财政部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将基建项目开支作为改府预算的一个分支进行了强化。在基建项目的绩效评价中,财务控制应参与其中并给出相应的投重。在资金投入环节上,要看财政资金投入是否得当,投入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来源是否经过批准;在资金使用环节上,要审查资金的划拨是否按计划进行,资金的使用是否都有票证,是否经过双人复核;在资金决算环节,要审查施工决算情况,查看竣工验收单,审查投资效益,在工程质量达到检验评定标准的情况下,查看投入产出的经济和有无损失浪费。只有正确处理以上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常贵胡菊芬:开展基本建设内控的体会[J],财会月刊,1989(05)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2012年11月29日,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施行。《内控规范》的出台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针对性强的指引。

一、高校内部控制实施步骤

高校担负着行政管理、提供服务的职能,其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时,具体分析步骤包括:第一,了解单位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了解高校的内设机构有哪些,派出机构有哪些,如某些学校,层级比较多,需要设置出内部控制的边界在哪里。第二,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机构、预算业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监察、内部审计、采购业务、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解,对部门岗位、部门内组成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第三,对单位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找出风险点。通过这些梳理,找出风险点,选择应对措施。第四,设置风险管理矩阵。第五,通过信息系统,将资产配置标准、预算指标等嵌入信息系统。第六,要定期清查或不定期抽查,加强监控。

二、高校内部控制设计实施

(一)控制环境

高等院校作为行政事业中很重要的一类单位,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人员数量较大。普通高校学生人数都在上万人,教职工人数则多是上千人;同时人员结构呈多元化,有事业在编人员、有离退休人员、有制人员、有临时聘用人员以及服务外包的临时聘任人员,而学生也因办学层次和培养目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二是业务类型复杂。高校涉及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基建,因此高校财务人员,既要学习教学支出的核算、科研经费的使用,也要了解行政执行成本,后勤的水、电、车油等的运行测算,包括学校医院、校办产业的医院会计、企业会计核算。三是资金核算量大,一般规模高校的年决算资金上亿,而且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要求,也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资金管理要求。四是收入来源多样,既有财政拨付资金、也有科研合作单位来款、校办企业创收、学费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除控制环节复杂外,高校经济活动面临的实际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高校面临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增资、工资等刚性增长因素,学校的人员支出不断增长,而拨款比例小,收入减少而支出却在增长,如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二是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下,财政对高校的约束越来越多,许多业务的开展需要经过较长的审批过程,而高校许多业务开展急需财务支持,银行贷款比重大,债务风险加大;三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如何科学规范,科研经费如何使用才能做到既保证支出符合法规要求,又激励教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四是办学成本和各项支出不断增加,学校扩建、购置、引进教学资源,办学的各项资金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从而让有限的资金保障重点。

(二)风险评估

高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通常可按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步骤具体开展。风险识别主要从组织、机制、制度、岗位和信息系统入手,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的建立、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等。风险分析具体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分析和影响程度分析。要认真识别评估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授权控制、流程控制等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内部控制的制衡机制和管理制度是基于业务本身而言的,需要从单位整体来考虑,否则不利于管理的运行。内控所有制度最终形成内控体系,只有通过对管理的整合,制度的衔接、梳理,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控才能做好。最后就是注意内控设计是否有缺陷,监督内部控制设计措施是否有效,以保证内控执行的有效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1.资产管理。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内控问题主要有资产购置是否符合配置标准或是否纳入预算;购置程序是否合规;保管是否有造成资产损失现象。因此,高校应建立内控措施,保障资产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定期对账,至少每年核对一次,包括资产台账与财务账相核对,资产总账和明细账相核对,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使高校的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之下。同时,高校还可以绘制固定资产控制流程图,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典型流程包括从申请采购到资产流出单位全过程,首先由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归口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组织论证、决策、制定采购计划,并且要与财务部门预算进行匹配,再进行对外采购;物资采购,或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经过验收、付款、财会人员与预算核对,再交付使用领用;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管理的台账要与财务进行核对;在处置阶段,资产使用部门提交处置申请,相关领导审批后,才能移交资产,财务进行记账。在整个流程中需要建立物资采购、资金支付等内控制度,从“人、财、物”上保证经济环境安全,保证资产资金安全。

2.基本建设。基建方面,高校面临的主要内控问题包括:决算时间长;资产交付、验收程序不规范;入账不及时形成账外资产。因此,高校应当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审查、控制,实行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竣工验收和项目档案管理等制度,基建管理部门应负责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报批,组织管理协调和检查,建立和落实有关单位内部工程建设项目岗位管理、项目法人、项目责任人制度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负责制定有关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管理办法或工作制度,汇总编报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审查或组织编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概、预算;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全面推行项目设计的招投标和专家评审制度;对于重大投资要建立项目决策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和投资绩效问责制;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3.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编制环节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部分高校认为预算编制仅是财会部门的工作,业务部门不参与其中,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业务活动与其财力支持相脱节。预算业务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高校的预算应当由单位负责人组织落实,财务部负责监督实施,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台账,签订责任合同书,进行预算的跟踪分析和预算差异分析报告,预算调整实行审批程序控制。

4.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科研经费的内控包括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合同签订、经费到账、资金管理和使用一直到项目结算结题上报,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高校应当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进度、合规性自查;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对照批复的预算,及时办理结题结账手续;学校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加强交流、沟通、紧密合作,定期对科研合同签订、经费使用、经费划转和资产管理等进行检查。

(四)信息与沟通

《内控规范》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应当以信息化为手段。完善的信息系统控制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高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也成为一种必然。那么目前高校的信息与沟通方面的建设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呢?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沟通系统,并能随时调整以适应工作计划,但也有约30%的高校尚未建立自己的沟通系统。

(五)内部监督

高校的内部监督体系中,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不到位。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和/或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然而,一方面,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评价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评价又受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因而其内部监督很大程度上是按照领导层的意图进行的,这种监督作用能否发挥直接受领导层的影响,独立性较差。同时,单位领导层以及内部审计或内部评价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也缺乏外部监督,因此,这样的内部控制监督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受单位自身机构限制,有些高校并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缺失或达不到应有目标。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风险管理,引入政府监督。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专项或全面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早纠正解决;增强管理层风险管控意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R].2012.

[3]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审计署.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2008.

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标准化;作用;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效益之源,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随着建筑市场的空前繁荣,企业市场规模必将持续扩张;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管理跨度和生产链条必将相应地延伸。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有效支撑,否则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是增强项目经营能力、提高管控水平、建立项目文明施工常态化的有效方法,是强化精细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

1 项目管理标准化

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把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定成标准并付诸实施,实现从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化。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包括项目部的外部展示和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又包括项目管理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供应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专业管理。

2 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成本和较短的工期实现高质量的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等特征,项目团队也是由别的项目抽调过来或者临时招聘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建设过程缺乏相对稳定、统一的标准,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把以往类似项目成功的管理经验制定成标准,为所有同类项目共享,从而可以规范并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2)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说,标准化能够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过程绩效。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改进不同项目建设地点之间的交流,确保项目组织每个成员都采用“共同语言”,通过共同标准和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地预测、管理项目管理行为,现工程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3)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由于未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很多以往的项目管理方法、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项目管理方面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项目运作效率,无形中提高了项目成本。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不仅会增加某些物品、服务的相似性,而且还会通过重复化和惯性化减少项目管理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单位成本。

(4)促进企业组织知识积累。

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项目完成,其产出结果除该项目本身达到的预定目标外,还应包括从该项目获得的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这些内容可供未来项目使用。在实施标准化前,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隐性知识,不便于组织学习和积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就是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编码显性化的过程,以往项目成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比较容易转化为企业组织共有的知识。这样,其他员工很容易再次利用以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3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形成

3.1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进行学习。

3.2 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3.3 进行动态优化

针对实验、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始终保持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充分释放标准化管理的效能。

4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4.1 管理制度标准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辐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4.2 人员配备标准化

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 3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4.3 现场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4.4 过程控制标准化

过程控制标准化,是为了确保前 3 个标准落到实处,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主要采用 PDCA循环原理来制定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并主要通过8个环节来构建控制流程:一是确定管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三是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四是明确工作标准;五是制定工作程序;六是制定工序责任制;七是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八是制订责任追究制度、奖罚措施和问题改进办法。工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程序。投资效益是对建设单位的提法,对我们而言,在抓好成本内控和开源创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

5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5.1 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 3 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5.2 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

(1)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

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

(2)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5.3 在现场管理标准化方面

(1)抓好现场文化建设

重点对项目的临建设施、标示标牌、机械设备颜色和标示、全线管理和作业人员服装、迎检准备工作以及汇报材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

(2)打造样板工程

以建设精品放心工程为核心,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质量创优、安全创效。

(3)规范用工模式

取消“包工头”,组建“架子队”选用内部管理、技术人员为架子队队长,从具备相关资质的劳务企业中遴选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通过适当改造,采用 “架子队”的用工模式。

5.4 在过程控制标准化方面

(1)落实责任、强化约束

建立健全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体系和考核评比体系,层层分解责任、量化目标;通过制订详细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作业人员行为;以详细分解的计划为指导,定人、定期、定岗、定责、定点,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罚,确保施工过程有效受控。

(2)推行“菜单式”过程管理模式

以不同专业操作细则为标准,实施作业过程逐级检查签认制度,落实终端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对各个工序、各种作业过程的检查签认表格进行统一,建立定期收集、存档、建立台账制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考评。

(3)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

要以质量、安全、环保、节点工期、现场管理 5 个方面为重点,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互为补充的方式,对各工区项目部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管理。同时,必须定期对标准化的内容进行评审和更新,保证标准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改进。

结论

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实施规模扩张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项目管理标准化也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基础。管理是否形成标准化、管理标准是否日益提高并且得到贯彻,将对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并保持领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坤秀.标准化改革的初步研究[J].上海标准化, 2001 (4): 22-25.PMT.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春雷.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姚斌.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标准化管理[J].中国港湾建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