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行业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行业法律法规

篇1

关键词:保险;网络营销;现存问题;应对策略

保险网络营销作为现在保险行业中新的营销方式,是保险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在线上完成一个完整的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保证保险产品从宣传到销售再到售后理赔一系列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网络营销手段应用于保险行业之中,使得保险业务更加高效直接,而且能够减轻保险公司的业务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保险公司在宣传产品上更具效果。因此,保险网络营销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必要性。接下来将会对当下保险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探究能有效应对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当下我国保险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保险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保险网络营销中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保险业务被投诉案件过多等问题,下面将对其中四个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从事保险营销行业的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在现在的保险行业之中,由于保险销售的入门门槛较低、经济利益过多,所以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人会比较多,但是其中具有专业的保险知识的人很少,再加上现今引进网络营销手段的形势,保险营销的专业性人才更加少,业内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基本无法保证保险网络营销的高效进行,不仅导致产生过多的投诉案件,而且影响了保险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网络营销体系不够完善

在现在的保险网络营销发展形势之下,相关的体系还是不够完善,难以支撑保险业务网络营销的发展。尽管现在的《合同法》增加了数据电文的相关条例、电子签名也具有了法律保障,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太大的认可,而且保险企业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手段,仅仅是将其应用于保险产品的销售环节之中,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营销体系,所以导致了保险业务只能保持缓慢的趋势发展。

(三)互联网上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由于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技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在保险营销上引进网络技术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而现在许多保险公司的网络保险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不够充足,所以极容易被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入侵,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另外,保险公司忽略网络系统的更新与完善,所以网络系统极容易出现故障。这些都是互联网的安全隐患所引起的,保险公司需要对此引起相关的重视。

(四)缺乏完善的保险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

正如前面所说的,当下在保险网络营销上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完善,不仅是保险产品在网络交易中的法律管理力度不够,而且在保险产品的售后也没有相关的权益保护。对于消费者的利益保障力度不够、对销售者及产品的监控力度不够是当下我国保险网络营销中法律法规存在的最大问题。这导致了消费者难以对保险网络营销持有信心,进而影响了保险网络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完善保险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效应对保险网络营销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保险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来进行处理解决。

第一个措施是建设安全的网络环境,处理好网络安全隐患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在这一方面的科研投入,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加以合理的创新和利用。另外,各个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公司内部的宣传手段、业务销售等来开发建设符合公司发展的网络系统,还有要定期更新网络系统中安全防护软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络系统进行病毒查杀,进而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建设一个安全的公司内部网络系统和外部网络系统,不仅能保证公司的客户信息以及公司机密信息的安全,而且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保险公司的网络营销工作的进行。

第二个措施是完善保险网络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说,完善保险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部门不仅要对现今的保险网络营销进行支持,还要对其运用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与监督。政府部门应该健全保险行业在网络营销上的法律法规,不断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而加大监督力度,这样有利于推动保险行业在网络营销上的成熟发展,也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消费者对保险网络营销的信心与认同。

第三个措施是提高保险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但是现今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极其必要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业务考核等的措施来促进营销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建立责任制、完善公司内部的结构框架的方式来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积极性。另外,保险公司还要不断更新市场要求和客户需求信息来把握市场,从消费者出发更加全面地推动保险公司“客户至上”理念的发展。

除了以上三个措施之外,保险公司要更新公司的保险产品,尽量做到“人有我优”的发展趋势,还要创新网络营销的手段与方式,这些措施都能促进保险公司的未来持续发展。保险网络营销的方式将会是未来保险行业的不可阻挡发展趋势,所以保险企业应该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发展更新公司内的网络营销方式,利用网络营销手段来加大对公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且通过它来增加公司的业务量,进而促进公司的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易伦.我国网络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6,(25):31-32.

[2]张博宁.我国互联网保险营销问题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晶.浅谈我国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4):57.

[4]夏率哥.平安保险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篇2

汽车保险欺诈的存在,既有保险人的原因,也有被保险人方面的原因。

1.1保险人

(1)保险行业竞争激烈,为了维系客户,汽车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行为重视不够,发现的保险欺诈也不作相应处理,怕对自身业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汽车保险公司的这种宽恕和不作为,刺激了汽车保险欺诈的频繁发生。

(2)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同被保险人内外勾结,共同骗取保险金。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利用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诱使被保险人和汽车修理厂进行保险欺诈,获得自身个人的利益。

1.2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缺乏保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对保险知识的了解不够。被保险人缺乏保险的诚信意识,试图通过汽车保险转移各种风险,存在侥幸心理,试图以小额保险费谋取大额的赔款,很多被保险人也是被汽车修理厂诱惑而发生保险欺诈,不了解保险欺诈的后果,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存在漏洞也是造成被保险人铤而走险,参与保险欺诈的重要原因。

2汽车保险欺诈的预防

通过对汽车保险欺诈成因分析,根据各类案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可制定遏制汽车保险欺诈现象的措施。

2.1规范汽车保险行业有序竞争,共同打击汽车保险欺诈

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汽车保险资源有效共享,加强行业合作,各保险公司进行反欺诈合作,实施车型费率浮动制度,对发生汽车保险欺诈行为的被保险人进行惩罚,提高保险费率,共同抵制打击汽车保险欺诈。

2.2加强汽车保险知识和汽车保险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将被动的"事后处理"变成主动的"事前预防",保险公司应利用各种形式加大汽车保险知识和汽车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化解汽车保险信息的不对称,增强被保险人的保险意识,自觉地遵守保险条款,抵制保险欺诈。

2.3健全汽车保险公司内部制度,加强汽车承保和理赔流程监管

健全汽车保险公司内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查找汽车保险制度的漏洞,加强汽车承保和理赔流程的监管。制定承保、查勘定损、理算等实施细则和差错追究制度,从而预防汽车保险欺诈。

2.4成立反保险欺诈组织

汽车保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汽车保险欺诈取证比较困难,是造成欺诈案件难以定罪的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汽车保险反欺诈组织,建立汽车保险案件索赔信息中心,通过研究汽车保险欺诈案件,寻找规律,加强各汽车保险公司间的信息交流,加强与交通事故等司法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预防保险欺诈的发生。

2.5加强汽车保险公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汽车保险公司保险人、查勘定损员、理赔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思想素质,通过培训,提高识别汽车保险欺诈的能力,认识保险欺诈的危害,自觉抵制保险欺诈行为。汽车保险公司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对从业人员在汽车反欺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参与欺诈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关的处理。

2.6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广泛发挥社会力量,注重收集相关信息,建立汽车保险欺诈的举报制度,对揭发、检举汽车保险欺诈的行为的,按挽回保险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3结论

篇3

建筑行业是一门古老的行业,但可惜的是相应的配套学科知识却很年轻。尤其是当下国际化的环境下,加强建筑行业的学科理论研究,不仅是一件很时尚的事,还是一件具有国际意义的项目。当下中国的很多建筑方面的保险虽说已都建全了,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却还很落后,因此需要建筑学科研究迎头赶上,才能有实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尤其应该加强保险资金、保险成本、保险的费率、保险所涵盖的范围、保险的责任、保险合同条款、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工程风险的保险管理、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保险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决定了我国保险行业相关问题的有效执行,而这一切还有赖于建筑工程相关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2、制定明确法律法规

上面刚刚提到我国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很有必要。但也不可全盘模仿,因为毕竟还有中国国情之下的现象需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因此我们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保险法律法规的时候还是可以要参考《FIDIC土木工程合同条件》中的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建筑工程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引进国外保险机制的同时,责权分明,划分好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利益风险关系,如投保的项目、方式、费用等相关内容都要条款清晰,防发生相关的纠纷。把,参加相关的保险作为颁发相关施工许可证的硬性条件,以法律的形式准其入市场。

3、健全保险中介组织

同样在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时候,学习国际上的投保人的具体做法:如详细分析和评估保险的风险,确定保险经纪人办理保险业务。确定保险经纪人更有利投保人。因为人多数都是为保险公司的利益而拼命地推销保险的相关产品,保险经纪人却是投保人的娘家人,为投保人服务,比为投保人保险建议、制定优秀的保险方案,替投保人谈判为投保人争取最大利益。办理相应的投保手续甚至是事故之后协调索赔等事宜。一般来说,投保经纪人与投保人一种和谐的良性关系,因为经纪人是投保人的智囊,为其出谋划策,可以业务咨询。相对于保险经纪人的还有一类人是保险中介人,他们是保险市场必不可少的动力,能提高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为两方保险人员节省时间。因此,我国应加大对保险经纪人和保险中介人的专业培养和技术培训,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保险市场有序顺畅进行,还能提高整个市场与国际的竞争力。

4、打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篇4

【关键词】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证;规范登记

一、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证书

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执业证书(以下简称保险执业证书)指的是保险营销员执业证,原名保险营销员展业证,属于从事受聘保险公司开执业务的法定凭证。《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中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的持有人需要取得其所属保险公司的保险执业证书才能够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也就是说,保险执业证书是保险中介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接受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保险主体)委托,准许其代表委托从事保险营销活动的证明。对于保险主体来说,其在向从业人员发放保险执业证书之前,需要在当地的保险行业协会进行登记注册并打印保险执业证书。而从业人员离职、因其他原因终止执业,应及时注销并收回执业证。保险执业证的业务范围及销售区域要在所述保险公司经营许可证中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及经营区域之内,不得超出此范围和区域开展保险营销业务。2010年9月和2012年10月,中国保监会分别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营销员管理体制意见》和《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了当前保险行业形象恶劣现状,为了改善保险行业形象,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对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核心内容是让保险从业人员获得劳动者身份,使其有社会地位、职业归属感,对于保险从业人员来说执业证更是一种认可存在积极意义。

二、保险从业人员现状及规范执业证必要性

保险资格证书取消之后,从事销售保险不再持两证上岗仅持保险执业证书便可做业务,保险执业证书变得至关重要,但执业证登记存在以下几点现象:(1)进入保险主体只需要通过内部审核即可,有保险主体为实现增员目标并未合理设置准入门槛,不论学历地大批量增员;(2)部分保险主体错误理解相关法律法规认为取消保险资格证之后便可自由上岗,不为从业人员申请保险执业证书;(3)完成保险执业登记未及时打印;(4)打印保险执业证书未及时发放;(5)从业人员已离职未及时注销保险执业证书。

降低门槛增员不仅导致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缺乏保险相关知识,从而导致一些误导夸张的陈述,职业道德的缺失更导致推销过程中经常出现恶意招揽、诋毁同行业者、从业人员流动率过快等不良现象。从业人员无证上岗,消费者将无法辨别从业人员销售真实性,造成保险销售市场混乱。不及时注销离职从业人员保险执业证书会使从业人员无法正常从业流动,保险执业证书作为准许其代表委托从事保险营销活动的证明不及时收回离职从业人员保险执业证书更会使公司存在被监管风险。

三、关于如何规范执业证登记的思考

(一)加强监管部门对执业证登记的风险管理

中国保监会应尽快制定完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相关管理制度,各省保监局督促辖内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严把准入关,加强风险监控。对于把关不严,造成客户投诉率、保单退保率等风险指标异常的机构,应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二)加强行业协会重要性

保险从业人员流动、诚信、继续教育应该与执业证登记紧密关联,保险行业协会可依据法律法规及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落实执业、流动、诚信、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执业证登记进行自律管理,各地市保U行业协会可掌握地市转司人员流向,重点审查离司人员诚信行为,并向省保险行业协会报备便于完善红黑名单,保险行业协会定期公布行业不予接纳人员。

(三)保险主体自我规范

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提升入行门槛,规范营销队伍,选拔和招募精英级别的从业人员,对于新进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更重视职业技能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督促从业人员完成每年应当完成的继续教育,避免低学历、低素质人员滥竽充数。规范执业登记争取做到“无证不上岗,持证才出单”,以此来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管理的规范化。

(四)继续教育、水平能力测试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加,行业内人才竞争问题日益凸显,全行业从业人员由“十二五”时期的近400万人发展到737万人,为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行业人才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人才培养投入稍显不足;四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水平能力测试作为行业准入必不可少,不仅是从业人员对委托其代为销售的保险主体负责,更是对保险消费者负责。保险行业日益发展迅速而继续教育意义在于让从业人员不固守成规,接受新的保险知识,不被行业淘汰。

(五)支撑规范执业登记平台

执业证书与诚信、流动管理、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水平能力测试需要对接统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五大功能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保险行业没有了门槛,相反增加了学历等隐性限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门槛。保险执业证书作为销售保险唯一凭证至关重要,而规范执业登记离不开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主体、必要的继续教育,水平能力测试、五大功能对接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凯.我国证券公司开展寿险业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4346

篇5

关键词:完善、保险业监管体系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主要有四大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在宏观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的导引下,各国保险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混合监管体制正在建立,普遍强调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加快。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保险业监管制度尚待进一步健全。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保险业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遵照国际惯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

首先,要从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目标:努力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和完善以保险监管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再次,要坚持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化监管,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逐步使我国保险业监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保险创新,降低监管成本。

当初在保检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非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向发展,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与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保险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动、将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保险机构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政府保险监管与保险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保险监管政策融入保险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努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险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创造条件。当前,我们要依据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保险监管趋势的变化,抓紧修订《保险法》,并尽快修改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全面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内容,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保险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保险执法水平。

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进一步突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要在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资产负债评价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等手段,完善偿付能力监测指标体系,逐步使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成为保险业监管的核心,维护保险行业稳定,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监管信息系统。要制定和完善全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具体信息标准,构建开放型的中国保险业信息网以及完善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披露保险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化手段,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对保险业风险的实时监管。要建立和完善保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保险业风险。

三是根据国际审慎监管原则,严格保险机构市场准入,优化保险机构体系,严格掌握外资公司市场准入标准,合理把握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防止行业性风险的爆发。

四是把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升到应有的水平,突出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行为和职业道德操守的监管,严把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谈话与诫免制度、业绩监测与考评的指标体系等,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责任制。要通过选拔、培训等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抓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明确和完善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加强对保险监管的再监督,保证保险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

把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与金融机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结合起来,强化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督检查力度,把年度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促进国有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要加强同保险监管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有关信息和情况,进一步健全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提高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效率,从而形成保险监管部门与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监管的新路子。

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保险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还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和制约。对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严格分离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监督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与此同时,要加快保险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会员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遵守同业规则,制止保险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努力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补充。

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由于受保险信息披露质量、监管成本、监管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保险监管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为了确保保险监管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还应借助独立审计等中介部门的力量对保险机构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并籍此进一步分析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情况和风险状况,增强对违规违法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

篇6

【关键词】保险理赔难 保险公司 解决措施

一、导致我国保险理赔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缺少高素质保险消费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产品已逐渐融入我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和保障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掌握和了解保险知识的消费者并不多,大多数人对购买的保险产品并不具有专业的识别能力。对保险产品的理解误差往往容易导致保险产品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甚至存在严重的立场冲突,引发理赔方面的纠纷。

(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缺失

我国保险产品销售行业鱼龙混杂,按照西方国家的观点,保险销售应该是非常专业的行业,需要十分专业的金融人才。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保险公司招聘的员工普遍素质不高,甚至有一些是无业人员。这些保险销售人员自己都未必掌握了保险产品的要点及风险揭示条款,在销售过程中难免会误导消费者,或者核保不严,为将来的保险理赔留下许多隐患。一些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同样也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理赔知识和能力,大多数办事效率低下,一旦出现复杂的赔偿案件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三)保险公司对理赔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一些保险公司对理赔服务不够重视,它们过分重视保险产品的销售工作,而忽视保险理赔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工作与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造成保险理赔问题层出不穷。此外,保险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导致保费漏损问题频发,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拖赔惜赔,甚至竭力挤压被保险人的赔款金额,最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造成“理赔难”。

(四)我国相关保险理赔法律不健全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保险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保险理赔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分散,且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不协调。在目前的保险理赔规定中,很多方面并未被完全纳入管理范围内,如保险理赔涉及的到的鉴定机构及部门,如医院、公安部门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来规定来规范,导致这些机构办事效力低下,一些机构甚至利用自己的专业地位为保险人理赔提供虚假证明,这样既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润,也损害了保险市场的持续发展,也拖延了理赔调查取证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赔的难度。

二、解决我国保险理赔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对保险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及合同有了更加具体的规范,也为被保险人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护,也为减我国保险理赔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决策依据,但是,依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保险行业契约服务的意识,进一步解决好理赔难问题。

(一)加强保险公司的内控合规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效力直接影响到理赔业务的管理效力和质量。许多理赔纠纷案件的发生就是因为管理上的漏洞所造成的,因为理赔的好坏关键要看速度。要进一步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内控合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赔机制,提高理赔核定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消费者对理赔服务的满意度纳入到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中,真正做到职责分明、平衡制约、考核有据、奖优罚劣,加强对结案率和未决赔款的考核力度,并将其与岗位目标考核内容挂钩,用来评定优劣。此外,应进一步优化保险合同条款,及时清理保险条款中的不合理条款,减少不必要的理赔纠纷,从而引起法律诉讼。

(二)加大对保险公司理赔信息的披露力度

对保险公司来说,应理赔工作的透明度,指定具有中立立场的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将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处罚情况对外公布。及时的信息传播,让社会公众及时、完整地掌握保险公司、产品和市场的运行情况,转变过去只有专业性的保险公司和业务人员才能了解到保险公司的关键信息的情况。二是对各类保险产品的理赔程序和标准制定具体详尽的文件,并及时对外。如对保险理赔时间做出严格固定,限定保险公司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赔付的时间;定期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承诺、索赔须知、赔款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对社会公布;此外,对保险公司也要加强舆论监督,让舆论做出好的导向,帮助保险公司提高理赔效力和质量,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虚假理赔、骗保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近几年,消费者骗保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的秩序,也危害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保险公司应与公安等司法机关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快速渠道,严厉打击骗取保险的违法行为。由于我国保险违法犯罪执法力度不够,使得保险理赔工作的正常秩序受到了很大影响,频发的骗赔行为使保险公司对理赔工作变得十分谨慎,进而影响到企业对理赔工作效率。此外,由于一些司法机关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而导致保险赔款逐年上升,也助长了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的日益猖獗,既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形象,也增加了我国保险理赔难言论的泛滥,导致老百姓对保险公司理赔工作的质疑。因此,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集中司法力量解决保险诈骗、虚假理赔等违法违规事件。维护保险理赔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机动车保险 法律 监管 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42.63 文献标识码:A

机动车保险作为保险界的新宠,在机动车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急速的增长。然而,虽然机动车保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从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来看,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从保险公司来看,保险公司由于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别的差异,保险公司对于保险风险的识别程度不一,且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导致保险公司承保时,对风险监管不足。同时随着近几年私家车的普及,保险公司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保险服务没有得到提升,各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保险市场的混乱。另一方面,投保人经常投机取巧,骗保等事故常有发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骗保的方式越来越多。上述种种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机动车保险业务的良好发展,因此对机动车保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尤为重要。

1汽车保险业务的理论依据

1.1不对称信息理论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是Stiglitz提出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研究人员将此理论引入到金融行业。不对称信息根据参与博弈的个体不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2委托理论

此种模式实为了实现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委托人成本最小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二手区一定的报酬。

2我国汽车保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2.1我国机动车保险存在的问题

2.1.1法律监管规范少

我国现行的有关机动车保险的法律和行业规范较多,包括有道路交通安全法、宪法、民法、刑法等。机动车保险行业法律的缺失导致了严重的投保不道德以及逆选择的问题,在投保文件上存在大量的语言或者词汇表达不准确,意思含糊等不规范的现象,占现有体系下法律不完善的空子。同时,由于与机动车保险法律相关的其他法律也存在漏洞,因此关系执法和执法人情化也是机动车保险的重大障碍。

2.1.2市场监管不力

市场监管不力体现在,机动车保险的保险信息到相关保险合同的制定和合同内容的审查不严格导致。首先保险信息不及时容易导致被保险者不能及时获取到必要的信息,从而在实际的保险过程中不能得到良好的法律保障,也不利于被投保者的理性选择。其次,监管部门的部门间协作有待加强。保险行业多个领域,如汽车、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等,但是保险合同的制定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合力协作与监督,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少、部门之间的制度不一,从而造成了保险内容和条款监督没有良好落实。部门对于保险的监管也远离最初的目标。

2.1.3保险条款设置的缺陷

保险条款是保险公司在理赔时的理赔依据,但近年来去多保险的霸王条款一再出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较大关注。出现这些保险霸王条款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制定时部分条款的内容由于用语的原因,存在意思表达模糊,多意以及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不少保险公司对于事故中当事人的责任比重的划分不当。统计数据表明在所有的交通事故当中,有碰撞导致的占到近八成,而保险公司却没有制定针对于碰撞的保险条款,因此在当事人主责与次责的划分上存在诸多的漏洞。且对于地区的细分也不严谨,在很多内陆地区的条款中经常出现海啸等内容。

3我国汽车保险问对对策建议

3.1完善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

加强《保险法》中关于机动车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定。例如在新版《保险法》中有关标的转让时,标的转让人和接收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此外,针对现阶段保险欺骗和骗保的行为,为有效制止此类不法现象的出现,可以将此类案件的审查标准调低,这样可以有效地制止不保险欺诈现象。

3.2强化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

首先需要提升机动车保险的种类。调研市场上的机动车保险种类不难发现,现有险种单一,且保险条款对于风险的划分不细,对于可能导致风险的项目解释模糊。在现有的主险中,有雷击、洪水、冰雹、暴雨、泥石流等,这些险种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出现的概率较小,在投保的条款中,这些责任条款均是同时出现,保险公司可以适当开发制定出不同责任内容的保险方案,以此来吸引广泛的用户。此外,为了长久保存保险公司的活力,除了高新的聘请技术人才,为用户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外,还需要拓展保险公司的工作范畴,开展增值服务。保险公司可以与汽车联盟、车友会等团体合作,开展汽车驾驶竞赛、安全知识讲座、汽车维修等福利活动,吸引客户同时也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形象。

4结语

文章从我国当前的机动车保险行业现状出发,针对我国机动车保险现存的机动车保险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险行业各监管部门的配合不协调、保险条款的缺陷等问题,以机动车保险行业的持久和健康发展为目的,分别从法律、监管和保险公司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 孙健,张春海,刘春红,等.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11(1):28-37.

[2] 吴晓强,潘建亮.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发展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4(4):22-25.

[3] 邢婧.我国机动车保险中的同质性保单的赔付次数模型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4,33(1):25-26.

篇8

1.保险公司理赔环节进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效率、高品质的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公司文化的直接表现,也是保险公司最大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理赔工作的优质性直接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信誉,是赢得客户信任和支持的法宝,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增加,是保险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需要。

1.2保险公司规范保险经营的需要

保险公司的经营在任一环节上的工作疏漏都会在理赔的环节中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理赔环节的风险加大。加强理赔风险管理,能够将公司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找出问题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说,理赔风险的控制也是对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检验的标杆。

1.3防止错误理赔和骗赔

保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骗赔案件,加强理赔环节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保险欺诈,降低错误理赔的发生率,是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免受损失的保障。

1.4有力的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

风险管理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持。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理赔风险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层出不穷的理赔纠纷反映出保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加强保险理赔的风险管理,对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2.保险公司理赔环节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赔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从现今保险公司理赔环节中的风险管理来看,在对理赔工作的处理上,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的认识,单方面的追求保险业务量的增加,忽视了理赔风险的处理。公司理赔部门缺乏既有过硬的理赔业务素质,又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理赔部门对理赔风险的研究也明显不到位,在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上缺乏认识。同时,受有限的风险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对于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水平较低,无法抓住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绝大多少的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上都缺乏系统、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即使有的保险公司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也常常因为营销业务的影响而流于形式,没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形同虚设。另外保险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过于原则性也使保险理赔的法律基础中存在较多漏洞,为理赔工作带来很多风险和纠纷。

2.2理赔环节内部控制不完善,对风险防范不足

保险公司内部理赔制度不完善、不明确,工作规范不全面,在进行理赔的处理中随意性强。在个别保险公司存在一人兼任调查和核赔两个岗位职务,这就给假理赔提供了契机,增加了理赔环节的风险。保险公司内部对理赔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个别理赔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为理赔工作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理赔的困难。理赔调查的不深入,调查手段和技术的落后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诉讼的风险。随着保险欺诈案件的层出不穷,也反映出了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方面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

3.保险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3.1分层次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采用分层次的理赔风险管理办法,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宏观监管,侧重于原则性,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对保险法加以完善,保证保险理赔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理赔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第二层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健全保险信息查询系统,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共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公司的理赔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第三层为社会监督,通过定期向社会披露保险理赔的信息,促进保险理赔的透明化发展,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第四层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险公司在内部建立健全理赔风险管理体制,明确目标,并将制度认真贯彻和落实,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的。

3.2分流程进行理赔风险管理

首先,对理赔流程进行规范。保险理赔工作从接到出险报案时开始,理赔过程包括理赔资料的审核、理赔调查、理赔金核定和理赔金的给付四个基本环节。理赔工作必须按此流程进行操作,每个环节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严格按章办事,对资料认真核查,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其次,对理赔流程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模式,对理赔的组织架构加以完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依据理赔流程设置岗位,并对权限有一定的限制。

篇9

鉴于保险的特殊性,多数国家要求投保人在办理保险时就保险标的的有关情况应主动告知,而我国新保险法对投保人的说明义务采用询问告知方式。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这是询问告知制度的体现,即只有在保险公司询问的情况下,投保人才有义务如实告知。与询问告知制度相对应的便是主动告知制度,也称无限告知,即不经过询问,投保人也应当将与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保及费率高低有关的重要情况告知保险公司,如果有隐瞒不告知或者告知不实,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1908年德国保险合同法第16条第1款规定:投保人在合同缔结时,就其所知的所有危险承受的重要事项应告知保险人。1930年法国《保险合同法》第15条第1款第2项规定: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就其所知悉影响危险承受性质的事实,应当正确地告知保险人。

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第18条第1款规定:投保人应在订约前将所知的重要事实告诉保险人;凡在通常业务上应知的事项,均推定为投保人已知,如有遗漏,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而实际上,不管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由投保人主动告知则更便于告知义务的履行。因为财产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往往最了解保险标的物的状况及危险发生情况,在人身保险中,保险人也难以清楚了解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如实告知义务是各国保险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保险合同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新《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该条款对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新增了保险人应当对包括责任免除条款在内的全部合同内容履行说明及提供格式条款义务,并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对责任免除条款履行说明义务的具体要求与形式。

投保人的被动告知义务与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是新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的最大亮点。立法的原意是推定合同主动方不诚信,也就是以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人不诚信为推定前提,并且合同主动方(保险人)会比投保人更容易出现不诚信问题,保险人不诚信比投保人不诚信的影响更大。因为,投保人对保险人的不诚信侵害是点的问题,而保险人对投保人的不诚信是面的问题,一个保险合同在制定时出现有意欺诈会使所有投保人上当受骗。因此,为保证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投保人应当将有关保险标的的各种事实情况对保险人进行告知和披露,保险人应当在承保时向投保人明确说明保险的范围、内容及免责事项。新保险法对保险人的诚信作出更严格的要求,是为了引导保险人向最大诚信化方向发展。

二、保险人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一)制度的约束力不强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大多对保险诚信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力量严重不足,对保险人失信行为缺乏全面的督查。加之,保险行业协会建设滞后,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行业内协调和平衡机制比较脆弱,保险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远远低于社会对保险业的要求,行业恶性竞争越来越激烈,破坏了保险业的诚信基础,导致不诚信风险的增加,而行业内对影响保险诚信的行为和破坏保险市场秩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

(二)对保险从业人员管理不完善

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保险行业总人数的80%以上,这支销售队伍是保险业的主力军。但是,保险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在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其一,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营销员的收入只与销售业绩挂钩的做法,使营销员因利益驱使而做出误导欺瞒客户的行为;其二,保险人流动性大,跳槽频繁,对保险人的管理比较难,目前保险人还没有一套制约机制来监控和制约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其三,保险营销员缺乏必要的学习和培训,业务素质比较低,对相关保险的条款以及出险后如何赔付等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容易误导保险消费者。

(三)保险信息不对称

保险业的产品特征、行业特性决定了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能凭借自身对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保险人难以知道投保人标的的真实信息,投保人可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逆向选择。目前,由于我国保险业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估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导致投保人隐瞒事实、骗保行为经常发生;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模糊不清,信息公开不彻底,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间互不信任,双方难以实现真正的共赢。

(四)保险人过度承诺

保险业界常说,保险卖的就是“承诺”。但是保险人过度承诺,导致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期望值过高,过度的承诺保险人又难以兑现,导致保险人诚信受到质疑。在保险服务竞争中,有些保险公司承诺,理赔款当天付款、三天付款等等,响当当的承诺提高了被保险人要求享受较高服务的期望值。但是,受客观实际的影响,如理赔资料的传递、流转,理赔资金的准备、支付,理赔授权管理的限制等,保险人难以全面实现承诺。被保险人质疑保险人的承诺为虚假承诺、空头承诺,这就给被保险人留下不诚信的印象。

三、提高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措施建议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一旦商业在一个国家兴盛起来,它便带来了重诺言守时间的习惯”,诚信是市场经济准则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是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最大诚信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其安身立命之本。通过保险业自身的努力以及依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保险人的职业道德,提升保险诚信服务水平,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石和重要前提。

(一)加强保险条款设计的科学性

保险人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基本上采用格式条款,投保人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保险人制订的很多条款在保险责任的规定上模糊不清,与免责条款发生冲突,在条款表述上专业词汇过多,晦涩难懂。模糊加之专业性太强,使投保人难以理解保险条款。在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往往强势作出不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时,保险条款的效力受到质疑,保险条款被质疑为“霸王条款”,实则是保险人的诚信受到了质疑。保险条款的效力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险条款合理性和合法性,实现保险条款与现行法律的有效对接。保险人通过清理与法律法规不相衔接或不一致的条款,防范因为条款与法律法规的不对接而产生的不诚信风险。二是条款的设计要科学,要更加通俗易通,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理解。并且保险人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要严格履行说明义务,帮助投保人正确理解条款,以达致双方真正的合意。正如保险法第十七条所规定的,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要提供+说明,对于免责条款,保险人要提示+明确说明。

(二)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

首先,明确保险业的社会性与服务性,树立服务意识。“社会企业”这个观点是由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提出。保险企业是典型的社会企业。因为保险公司的资本是由无数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而形成的,保险人作为风险经营人和管理人,履行的是一种为被保险人管理资金与提供服务的职责,保险企业具有天然的公众公司特点。明确保险业的社会性、服务性,将服务意识贯穿于产品开发、销售、保全以及理赔等全过程和各环节,切实将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其次,保险人要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服务。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扩大信息披露范围、频度和渠道,将保险经营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解决保险公司诚信不足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保险人从广告宣传、产品销售到保险期间的服务和理赔等各个环节,都应当如实、全面、准确地向投保人公开、告知各种相关信息,使投保人、被保险人及时地获得必要的保险信息资源,得到放心的、值得信赖的服务。再次,加强保险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个别企业、个别人员的误导、失信乃至保户的误解、误读,其伤害往往波及很广,所以扎实培育商务诚信,避免“诚信缺失”,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建设,其重要性不亚于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商务诚信的养成,树立保险人服务社会建设、参与社会管理的形象,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尤为迫切。

(三)依托全社会的力量

篇10

论文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

1 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1.1 法制原则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我国保险监管作为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就必须按照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杜绝超越法律规定的监管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行政性手段仍然是重要的监管手段,但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

1.2 市场化和效率原则

我国保险监管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保险市场的市场化不断深入,因此,保险监管就要强化市场对保险经营活动的约束,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首先,监管部门要推进市场竞争,为保险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只有实现充分竞争,才能保证市场的高效率。其次,监管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杜绝对保险企业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为保险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监管过程本身要讲效率,要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和费用。

1.3 适度监管原则

适度监管原则是指监管措施不能影响和抑制保险业务的正常发展以及创新活动的进行,也就是政府在监管活动中要逐步放权和还权,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保险业管理事务;在监管手段上,弱化行政强制色彩,用怀柔手段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4 公众利益原则

保险是一种信托关系,消费者购买保险就以牺牲当前利益来换取对未来的保障,也就是说,公众将未来的福利和保障托付给了保险企业,一旦保险企业破产,丧失偿付能力,就会使客户未来利益全部受到损失,导致社会福利也就是公众利益的损失。因此,政府必须通过保险监管来保证保险市场的稳定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失。

2 我国保险监管的基本目标

2.1 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这与国际通行的保险监管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我国保险消费者的专业知识、利益保护的途径和方式以及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能动性都较发达国家差,这就更加要求保险监管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到特别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大的力度和措施,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2.2 保证保险企业偿付能力

这是保险监管的核心,没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保险公司的发展,最终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放松管制的大趋势下,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成为监管部门最后的“堡垒”。我国保险监管必须将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作为监管的重要目标,多方面、多维度地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对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更大的风险。

2.3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我国保险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保险公司发展模式同质化的影响,市场竞争行为的不规范性相当突出,要求保险监管将制定公平、透明的竞争规则,保证保险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以规范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作为重要的监管目标和任务,既要防止出现市场垄断,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保险业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