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会议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会议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一)直观性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过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世界近现代史科技革命的影响时,就可以把人类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用图片展示出来,并配上因其而发生的变革,比如铁器的使用引发商鞅变法、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电的发现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等,还可以做成动画效果,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会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这样,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探究性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例如,在讲解《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模拟探险和发现,在完成模拟探险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了解14~15世纪发生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险家的同时,自己也仿佛成为一名探险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学习的新方法。
(三)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围绕学生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作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因此,我们在选择电教媒体时应选择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思维的多媒体,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综合能力。例如对《》的学习,课堂上除了可以选择《甲午风云》、《》等影视资料外,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通过图片与疑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读图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注重讲解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进行电教活动的同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进行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会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结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的发生?2.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满腔爱国热忱。
(三)适度运用多媒体
篇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0-04
《课程标准》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师们的课标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2013年9月28、29日召开的“新疆自治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历史学科由来自乌苏市第五中学的尹强和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的郭世富两位老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了同课异构。虽然这次活动是以课例、研讨为主,但因教学环境的不同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使这两节课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对比性和可借鉴性,也突出反映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尹老师和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尹强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独立战争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郭世富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过程方法:
(1)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评价华盛顿,了解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
从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尹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宽泛、笼统、模糊,只有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要素(原因、经过、性质),没有突出课标中的具体细目和能力要求,忽视了本课中的核心人物华盛顿的贡献,学习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对课标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尽管使用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但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立意平淡。而郭老师的教学目标就相对具体,有内容,针对性强,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有过程方法中能力的培养,有通过核心人物来认识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课标的要求基本把握的较好。
在课堂教学环节,尹老师以“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保障自由”为线索,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强调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背景的讲述用时20分钟,从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上看,占比重较大。讲过程用时10分钟,其中重点的内容《独立宣言》只用了2分钟,出示了书中的一则材料和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找出其意义。在“保障自由”中重点解释了1787年宪法和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而对于为美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华盛顿,课堂上基本上忽略,只是在课后小结中略提到一二,并布置成回家的作业。笔者认为,这就是对《课程标准》把握存在偏差,导致的教学重难点的偏离。
郭老师的课,以克拉玛依市三中推行的1:1教学模式为主,把课堂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教师讲述没有超过2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郭老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突出一条主线“自由”。按照“渴望自由”讲解战争原因;“追求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美独立战争过程;“宣布自由”了解课标《独立宣言》内容及影响;“保障自由”理解1787年宪法,建立美国联邦政体,推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最后,通过两则材料评价华盛顿,了解华盛顿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的民主进程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贡献,体会华盛顿身上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落脚点放在了《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独立战争影响和华盛顿的贡献上。
这两节课给笔者感触最大的是两位老师都有课标意识,但重视课本的程度更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课标精神还都有欠缺。所以,仅仅把《课程标准》写在教案的首页作为装饰是不行的,一定要紧扣课标的内涵和文字表述。
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每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但要上出一节有质量的公开课实属不易。一节好课不仅是教师与教材文本的交流,还有与自己的思想交流,但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在得知郭老师上报的课题是《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笔者为了更好地和郭老师一起把握这节课的主旨,上网看和这节课相关的各种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和教学设计),翻阅高中教材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章节(必修和选修),查阅《历史教学》中曾经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文章,重新回顾《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影视片如《爱国者》等,通过反复的研习这一课的课标要求,笔者也尝试寻找这节课的教学突破口。从教材的表述看,就是讲美国诞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但课标上却从要求掌握《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入手,难道美国诞生的背景就不要求掌握吗?后来忽然想起,有一次听了上海李惠军老师的专题讲座,说一节课重要的是要有教学立意和教学灵魂。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立意该放在哪?在翻阅他编著的《笃学行思录》中笔者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灵感。《美国的诞生》是第二单元的主题“步入近代”的组成部分,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迈向近代的标志。于是,笔者感到这节课的教学立意应打破从背景、过程、意义入手的教学常规,而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近代化历程。宏观上,注重对单元标题的理解,把美国的诞生放在17、18世纪世界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美利坚民族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具体到这节课,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以人物(华盛顿)为线索或是在串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时,重点突出分析《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战争的影响和华盛顿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明白这些重点内容是美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事件,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和课标上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带着对美国诞生的思考和理解,第一次去听郭世富老师的试讲,多少有点失望。课堂教学平铺直叙,讲背景,讲战争过程中的几件大事,讲意义等,战争的过程就讲了23分钟,更多的是描述了“爆发、建军、建国、阶段、独立”等,对《独立宣言》匆匆带过,没有分析。对于战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更是惜墨如金,用时2分钟。可以说重点不突出,亦没有特色,虽然体现了学校的1:1教学模式,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模糊的,更看不到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在“展示课标”环节中还存在遗漏课标内容的现象,也没有严谨的板书设计。课后我与郭老师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等进行多次交流和沟通,具体谈了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立意的思考。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对课标的研读,郭老师也认为从整个美国历史、世界近代史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这节课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立意,能更好地达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也能更好地达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经过几次磨课研课,当再一次试讲的时候,虽然说在细节上还有一些问题,但在对课标和教学立意的理解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郭老师备课上课的心路历程:
本节课,在第一遍的备课当中,我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评价华盛顿,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面面俱到,导致每个方面浅尝辄止。
第一次试讲后,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一是对课标理解有偏差,二是教学立意不高,给我的触动很大。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本课的课标,我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疏理: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课标无要求)
2.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属华盛顿活动,课标要求内容)
3.美国打败英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课标无要求,但华盛顿的作用属于课标内容)
4.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性质(课标要求内容)
5.评价华盛顿(属于课标要求内容)
在本课的设计当中,1、3属于在课标当中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果在设计当中,能够适当减少这两个环节的设置,突出其他方面内容,以“自由”为主线,突出美国的诞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和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后,针对课中出现的问题,郭老师也进行了反思:
1.《独立宣言》是否做到理解?
在讲课当中,我引述了书中阅读卡关于《独立宣言》的原文,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和所宣传的思想。
学生达成度:通过学生举手发言来看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但还不能意识到,此时的独立并非真正意义的独立(因为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传思想能够回答出“独立、自主、人权”等关键词,但与启蒙思想的联系仍需教师引导。
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了解?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完成来完成的。由于课文当中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进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学生达成度:本部分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给学生预留反馈的时间。且意义内容较多,仅仅通过课堂讲解,显然不够。
3.能否结合华盛顿的事迹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本部分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展示两段材料:清朝赠送的纪念石和美国老兵三个“第一人”来讲解,学生对华盛顿的事迹基本能概括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1787年宪法。但开创民主政治先河还不能够完成,这也跟自己在讲课当中缺乏引导和提升有很大关系。
和第一次试讲相比,这次教学基本做到了对课标的理解,但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较少,在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上也还有欠缺。
课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仔细领会课标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确立教学立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课堂资源和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的诞生”一课为例,可以设置情景以“美国近代化的起步”融会贯通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也可以用“华盛顿”这一人物串起美国独立的全过程和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又如,前一段时间在全市进行的初中教学课例研讨中,两位老师对八年级(上)《》一课进行了讲授。教材文本上同样也是以的背景、内容、评价来陈述的,课标上的要求是:列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课研讨环节中,有的教师就提出,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洋务派的海防建设和创办的教育是否就可以忽略?的背景也可以不讲?这实际上是对课标理解上的偏差。因为课标上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对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包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篇3
关键词:质疑;理念;转型; 智慧; 创新
为了响应“国培计划”,我有幸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村学走进了大学的讲堂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课。更有幸参观了西北师大博物馆,西北师大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领略到了中华名族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从远古的恐龙时代走来,从马家窑走来,从寺哇文化走来,从精致的青铜时代走来 ,每一步都充满着智慧和艰辛,这历史的长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一步都是在质疑中创新。回顾课改的十年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新课改从二十世纪末期的萌芽、酝酿到研制出台,再到实验、推行,每一步都充满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汗水。记得那是2000年,新课程的实验如火如荼,每一位教师面临体制和教学理念的转型,如何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一个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毕竟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新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每一位在第一线的实践者来说,那正是难以攻克的堡垒。但每一位勇敢的斗士都是具有智慧的,都会“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我们都去尝试:设计、分析、探究、讨论、归纳、总结。课堂上有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会议上没有了老师的声音。学生的活动上去了,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老师的责任加重了。如此林林总总。从而老师的自信心产生了动摇,开始有了质疑:我们是改对了还是改错了?于是彷徨、徘徊,又走在传统方式和新课改混杂的情态中,所以就有了新课程怎么教?新课改如何改?等等许多质疑,这一质疑就是十年。
通过这次“国培”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就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再现。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课改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行为的看法和所运用的智慧。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理念转型应从课程目标、课改过程、课改手段、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培养,即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者在学习理念上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要有达成共同任务、共同目标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者,多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用商量的口吻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即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其行为上应该是互教、互学、互动的。从交往的主体上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运用层面的转型,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教育的科技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科技的革命是指知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信息庞大,内容丰富,运用灵活的知识体系。历史教学是信息科技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光声影的技术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传统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传统教学实现现代化。但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改的实践,特别是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奇缺,难以为新课改铺平道路,是新课改只能成为一种理念,而难以成为实践。譬如:初中历史教材探究“秦始皇的功与过”活动,作为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件新鲜事,探究历史人物的功过更是一件新鲜事,可是他们读过大量的历史典籍吗?考察过历史遗迹吗?当地有秦始皇的历史遗迹吗?不可能!课本上有详实的历史资料吗?没有!所以要学生了解秦始皇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来了解。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演示历史遗迹已达到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所以,要达到新课标目标,必须要有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相配套。否则,新课改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下场。
4 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