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篇2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指导。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学生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更多的热情和求知欲,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书本内容联系到与学生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事物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主动、积极地去探究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物理原理与规律。例如,当上到“长度、时间、质量的测量”、“比热容―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磁场”等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出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作业和任务,如:生活中的测量”、“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声音”、“自制指南针”等教学活动。当教授“声现象”时,可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去调查、分析家乡的噪声情况与特点,指导学生对当地噪声污染较大的企业或场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让他们针对不同的噪声制定出合理的整治方法,并给一些噪声污染较大的工厂或场地制定出较全面的整治优化方案。在学生学习“光现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光污染所造成的交通问题这一主题调研,促使学生课下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探讨出引起光污染的原因及其有效的整治方法。除了上述这些方法,还有很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对这些任务进行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和锻炼思维,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2营造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想在初衷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加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营造真实、轻松地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探究欲望。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新课导入时期、课堂中间时期或者课堂即将结束时期都可以进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实际内容,注重运用周边的物理现象和简单易操作的物理实验等方法来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探究欲,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在讲台上展示笛子、吉他等常见乐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乐器的发生原理,切实的感受声音的变化;在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时,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自备凸透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探究出成像规律,此外,还可以协作制作望远镜。
大部分学生都对立体直观的物理现象具有很大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通过把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够更好地激l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欲。例如,在讲到“透镜”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强烈的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白色餐巾纸,让纸燃烧。让学生观察所会发生的变化,了解到透镜会聚的原理及掌握测量焦距的方法。
3设置延伸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延伸性、拓展型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一些通常的内容教学中设计一些突破常规的、需要逆向思维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比较简单的知识层面上设计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或者在单一内容中设计涵盖多方面知识的问题,用这些途径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深入性,可探究性,这样他们会逐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探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在练习中不断得到改善,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授“密度”这节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使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来估测出一根粉笔的密度的问题。测量固体密度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其都需要运用到一个基本原理即密度=质量/体积,学生通过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数据就可得到结果。大多数学生会运用到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但是如果水未装满到溢杯口会导致测量误差较大;再比如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怎样设计才能做到误差最小,这时,学生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4结语
目前核心素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现学生心理认知、价值观、知识积累、技能掌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各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一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施小叶.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注重实验和讨论环节[J].中学物理,2014(18).
篇3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概念,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指导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穿插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全面的思维角度,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重点讨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为初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助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在教育领域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教师在当下的教学中要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意义
核心素养又称21世纪素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心理素养,其能够有力地帮助人们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潜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成为有较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人能力,能够为我国的快速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大多初中历史教师仍抱有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学生对历史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切从应试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枯燥乏味,无法帮助学生对历史产生真切感,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优秀人格。
2.教学空间狭小化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此外还有参观博物馆、开展知识竞赛等其他教学形式,但当下的历史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且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使历史教学的空间狭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构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想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最开始的教学设计环节着手。教师应对历史学科中蕴含的核心素养有较全面的把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关教学素养的历史教学。
如教师在讲述“秦汉统一”这一部分时,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把握秦汉两国各自的疆域范围,使学生对秦汉两国的各方面治国政策有所把握,能够充分认识秦汉两国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目标不仅能使学生对时空概念有一定的把握,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通过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以及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这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讲解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答案可以来自于课本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想法。问题可以是“改变发展走向的事件是什么”,也可以是“你从运动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历史事件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3.积极展开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其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也提倡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自主钻研能力,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师在讲述宋朝历史时,可以就宋朝的文化为主题开展学生交流会,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或五组,每组依据主题选择不同的交流内容,组内学生明确分工,搜集、处理资料,最后在交流会上依次汇报,并就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再做综合的评价。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快速发展。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在当今形势下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教学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价值观念,这些对学生形成优质的核心素养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故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教育紧密地融入历史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最终成为具有过硬核心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价值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积极培养,采用创新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效率提升,教师只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
一、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价值体现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针对性培养显得比较重要,从以下几点培养价值进行阐述:
(一)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历史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为能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这就需要从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方面加强重视。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史料素材,从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这对学生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有着积极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史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三)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是比较重要的任务,而通过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内容,让学生从史料当中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结合史料进行梳理学习的历史知识内容,这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有着促进作用[2]。
二、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能促进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目标实现,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策略的科学实施,以下几点培养策略可供参考:
(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史料意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史料意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史料内容来找到解答的思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3]。对此,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呈现丰富史料资源,让学生对史料类型能够进行明确,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地找到学习的思维,这对学生树立正确史料的意识有着积极作用。史料有着不同的类型,如文献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实物史料、结合不同的史料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史料有更深的认识,帮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史料的观念意识,这是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例如,历史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述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中,如通过为学生展示司南以及金刚经图片实物史料内容,让学生在对这类的史料类型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观看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对中国四大发明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从而才能真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搜索史料内容,让学生掌握史料收集的方法,这对加深学生对史料的应用意识,形成正确的史料实证观念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促进学生史料真伪价值判别能力教师在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素养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积极优化,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能力素养。史料的内容有真有伪,其价值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史料的真伪判别以及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比较重要,这是帮助学生认识正确的历史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辨别史料真假的有效方法[4]。例如:教学中,通过二重证据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辨别史料的真假,如造纸术的知识点学习中,为学生呈现相应的材料,一个是《后汉书·蔡伦传》当中的一段介绍蔡伦的文字。还有的是《博物志》以及《后汉书集解》当中对材料造纸的相关记载。通过史料内容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材料,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蔡伦只是对纸进行了改造,而不是发明。所以在史料的运用下,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对史料当中的真伪进行判断。也可结合性质对史料的真伪进行判断,由于史料的内容以及类型比较丰富,实物史料能最为真实地对历史进行反映,所以可靠性也比较突出,口述史料以及文学作品在论证历史问题方面要能具体分析,通过结合性质的方式来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别,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实证的素养。而在对学生史料价值判断的方法传授中,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第一手史料价值要比第二手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要能结合作者地位以及立场和历史背景进行全面性分析。
(三)提高学生史料解读以及应用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要将学生史料解读和应用能力作为主要培养任务,让学生运用史料内容来解决历史知识当中的问题。解读史料必须能从读史料着手,学生自身要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全面阅读,了解史料中所传达的信息,通过信息来判断其价值,加以合理运用[5]。学生只有结合史料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了解其传达的信息,正确归纳其中的信息,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史料信息应用的能力。如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述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呈现一段史料内容“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内容能够发现,材料当中陈嘉庚和黄炎培都是讲述救国之路,学生就要能够对材料当中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教育救国这一核心信息进行归纳,抓住关键的词汇,反复进行推敲,从而才能真正地解读史料内容。而在对史料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要能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落实,从全面性要求方面加强重视,将史料当中所表达的核心信息要全面性地运用,如造纸术不能由于《后汉书》当中记载有“蔡伦以树皮、麻头及旧布、鱼网为材料制作出蔡侯纸”就说明是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注重和其他的史料内容进行结合,从而才能真正有助于将史料正确地运用。另外,史料的运用也要能够从发展以及长远的要求相结合,有的史料的提供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而在回头看当时的史料内容时,就需要采用发展的角度进行谈论,和历史规律以及趋势相契合。如在对进行评价时,可以说失败是必然的,因其维护腐朽的封建社会,和历史规律以及趋势相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要充分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91.
[2]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76-77.
[3]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4]韩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华夏教师,2019(9):36.
篇5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三、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的反思与设想
篇6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创新,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融入新理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学不断推动下,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加大对教学设备投入的基础下,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比如在教学开始之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播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入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下载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视频,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情绪,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建立良好的是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思想,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就发挥学生潜在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加强模式创新,促进师生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要融入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想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嘱咐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前自主学习,了解课堂讲解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事先收集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讲解。其次在历史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辅导,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疑难问题,又能够提高学生创造力。
五、建立立体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创新 教学 经验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课程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科目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科目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历史课堂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创新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日权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谈《吉林教育》 2008 第19期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初中历史;陶行知;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091-02
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至今仍有高度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年代久远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明确,所以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建立起生活和历史学习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变迁痕迹,在历史学习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提出:“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明确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发掘更有利于教学的要素,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解“宋代社会文化”相关知识前,教师要结合教材提炼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了解宋达的经济文化状况,并且与现代社会文明进行对比。主要知识点锁定“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分化,理解阶层关系,对当时的农业、城市发展有所认识,找出宋代的城乡差异,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文化活动以及传统节日等。把这些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相对比,在衣食住行方面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找出宋代的哪些民俗节日一直流传至今,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生活教育理念引导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精神。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熟读历史教学,发掘其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理解教学的编写用意,认识到历史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览学习各科内容,就会发现历史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在政治课本、语文课本、美术课本中也有出现,从这一点也能看到知识的融汇交叉特点,学生要学习全科知识,而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学习价值。同样,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课堂涉及不少史料,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搜集到更多、更全的相关史料,这一点有利于学生开展深入学习,在生活化的历史学习中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例如在“先秦文化”的知识点学习中,虽然这些百家争鸣的文化巨匠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主张、境界仍然有积极的现代价值,比如儒家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够在儒家思想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能够让学生懂得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考虑。这些知识学生也会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但是,语文和历史有不同的教学切入点和侧重点,而这也正是历史教学的特殊之处。教师要善于发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拓展探究,温故知新,感受到历史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让学生在生活中受益。
三、依托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教育生活理论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深度发掘“学科育人”作用,在历史中感悟现实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教益和启发,让历史学习和学生生活真正结合在一起。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育,学习先贤的高尚品格,感悟其中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学习其中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经历与历史观点、历史经验相对照,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
例如在关于“秦朝统一”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典故入手,为学生讲解关于项羽杀宋义、称将军,带领部下渡过黄河营救赵国的故事。他在渡河之后和士兵们一起把做饭的锅砸掉,把船沉入江底,烧掉军营,仅带上三天的口粮,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必战必胜的决心,让战队没有退路,最终营救成功。这个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懂得有了正确的目标一定要坚持,当机立断不能瞻前顾后,在学习先贤精神品格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更多感悟和收获。
四、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果,经验却也被别人拿去了。”新课改精神强调了学生要全面发展,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情境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交流,这样的效果往往优于教师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情境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也会更加理想。
例如在北宋初叶的知识点中,“杯酒释兵权”是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宋太祖为了强化权力统治,用君臣饮酒的方式削去了开国功臣的兵权,加大中央集权力度。这些知识点可以用课堂短剧的形式来表现,教师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师生一起编写历史小剧本,学生可以自导自演,通过表演的形式理解历史事件,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形象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顺势提问:“你理解宋太祖这样做的原因吗?这次事件和陈桥兵变有什么关系?这一举措对宋朝的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通过情境探究学生能够主动建立起这些知识点的联系,用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从历史学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更理想。
五、实际参观,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做合一”是其中的重要思想,“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陶行知语)。”可见,“教”和“学”都是为学生“做”而服务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所以,在教师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课堂从课内拓展至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历史学习空间,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机会到历史古迹参观,这样的形式能够拉近历史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近距离地接触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从历史到今天”的变化轨迹。
例如在关于“第二次”的学习中,英法联军烧毁了珍贵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样的历史暴行是不可原谅的。如果学校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圆明园废墟参观,身处其中、破壁残垣,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联想当时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场景,加深学生的历史記忆。历史可能会在人们的印象中变得浅淡,但是,写在史册上的一笔笔屈辱和迫害却永远不会消失。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比如教师提出“前些年有人提议要重修圆明园,把它按照原来的样貌重建,你对这样的建议有怎样的看法?说一说理由。”教师可以把圆明园被毁前的图片和现在的废墟做对比,学生看到之后纷纷表示:“如果是我,我不会同意重修圆明园,因为历史的罪恶不能被掩盖,这里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被践踏、被欺辱的历史……”由此可见,实地参观对学生来说更有震撼力,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参观目的地,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的历史学习体验。
篇9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创新讲究的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新课堂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对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创新;历史学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标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的现实状况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从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是摆在历史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经常能感受到历史教学被边缘化的气息,知识的死记硬背,"学而无用"论的弥漫,充斥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因此,只有对历史课教学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历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搜集、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10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