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发展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随着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信用交易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信用管理凸显期重要性。全社会对信用工作高度重视,信用开展进程迅速,但农村信用却是社会信用建设工作中的短板,实施进度与成效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农村地区间经济差异较大,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深入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统筹各区域特色,延续各区域特长,做出信用工作部署并长效执行。
一、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局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保障,信用管理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现状,研究提高农村经济新路径———构建与该经济特点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保证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农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情况为调研内容,农户和金融机构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9份。针对农户发放的问卷中,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了解参与度、意愿情况、目前农村信用现状、效果、建议等16个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问卷中,涉及现有政策制度情况、宣传教育情况、信用系统建设情况、评估体系实施情况、农村参与主体信用情况、信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共20个问题。依据问卷返回结果,发现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现状如下所述。
1、劳动力离乡人数高,信用意识缺乏
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市的生活设施、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劳动收入等远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为了追逐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在调研对象中,89.3%的农户家庭中仅剩老人、小孩,农村呈现劳动力及其短缺的态势,当农村劳动人口明显达不到劳动需要量时,农村经济必然呈现乏力状态。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中,失信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意识,很多农民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失信,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和失信带来的危害,为了某些目的出现失信行为,例如:为了找到工作隐瞒实际年龄、夸大个人能力、谎报家庭真实情况等。
2、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信用建设基础具备
农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农村产业结构必然需要调整,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播种、耕作、灌溉、收割等工作由精细化机械完成,定量化、科学的农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并使用,现代化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劳动力离乡数量大的人力短缺。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趋势发展明显,信息化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坏节,具备开展信用工作的基础条件。
3、工业企业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信用监管薄弱
随着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很多工业企业被要求搬迁,搬迁到人口数量偏少、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农村为了带动该地区就业,提高地区经济往往对企业采取比较宽松的审批政策,工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幅度迅速。工业企业进入农村的门槛偏低导致一部分工业企业环境测评不达标,排放污染物超标,对当地农耕产生破坏性影响;有些企业过多占用耕地,企业间地理位置分散、产业不集中,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企业间的协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信用平台,既可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全过程监控,又可以促进企业间通过该平台协作,最大限度的弥补工业企业数量飞速上升给农村造成的负面影响。
4、优质农业产品需求逐渐加大,缺乏全程信用管理
目前,农户农业生产产品除自给部分外主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面向市场,商品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最受青睐,很多信用高、评价好的农户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最早的要提前一年预订。信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等,目前没有客观统一的评级标准,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这样的信用评估很容易造假,并且评价缺乏全面性,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评估、监控,有些农户打着无公害的旗号获取高额利润,其实为了提高产能采用大量化学试剂,添加大量添加剂。可见,建立全程全面信用管理当务之急。
二、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农户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体系和城市信用体系的区分不大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没有体现出农村的经济特点,构建思路与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几乎一致,征信没有针对于农户特点采用灵活的征信方式,还是以社保、工资卡、银行卡等固有形式获得农户的信息,这样获得的信息及其不准确,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对于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有的社保、工资、银行卡等资料。这种信息不全甚至有误的征信行为必然会影响后续授信的客观性。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标准也是采用城市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农户与城市人群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无疑会降低农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2、农户主动参与度不高
随着信用的大力宣传,农户也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与意义,但并未意识到信用能够为农户自身带来的切实好处,往往对于信用问卷、电话问询等信息的收集采取回避或者散漫对待的态度,因此,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对于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问题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信用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信用评价指标设置不全面
只有评价客观,才能长效发展,目前农村信用评价指标存在评价过于笼统,没有对地区、农户性质、涉农企业类型进行区分测评。农业受季节、区域影响很大,有必要按照区域季节差异对农村进行分类后评价。例如,南方四季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四季分明,但冬天农作物不易生长,可见,如此气候的区别,如果有产量、交易量等衡量指标,评价结果将有失公平。另外,涉农企业也需要区分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分别针对不同的企业设置信用评价体系,指标更确切,评价更客观。
4、缺少专门针对于农村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在信用工作中,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机构与政府信用工作部署相衔接,与信用工作相关机构相衔接,助推信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信用主体服务:包括宣传信用、指导信用主体信用工作的开展,后续信息异议的解释处理等。但目前由于农村信用市场开展滞后,没有专门针对于农村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农村信用都是由城市的信用中介机构兼做。地理位置远、专业服务对口程度低等因素都会影响信用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
三、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为农村信用长效发展提出建议。
1、多途径征信
农村面临劳动力离乡人数多的现状,采用目前手段无法获得全面的征信数据,需要多渠道分情况收集基础资料。例如:目前农户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为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针对这部分农民征信,可以采用从金融机构、社保中心获取,外出打工者必然会办理银行卡收取工资,办理社保,因此可以从相关机构获得农民基础信息。第二类为纯务农户,这类农户大多没有银行卡、社保等信息,因此需要现场采集或者通过于其交易过的机构间接采集农户信息。整个信用信息采集过程需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正、更新,尽可能以最准确的信息开展后期信用工作。
2、完善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授信是征信工作的下一步内容,准确授信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信用评价指标。针对农村经济现状,在制定信用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农户情况,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来保证农户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农户分为二类,不同类型农户特征有所不同;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应该采取有差异的信用评价体系。
3、信用管理应用在现代化农业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紧跟市场经济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信用交易占主导地位,那么,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信用建设紧密联系,将信用管理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保障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提升农户的信用效益,树立农户的信用意识。信用管理与农村日常作业的紧密结合是加强农户信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4、明确信用服务机构职责
政府对于信用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中有农户反映:对于农户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信用服务回复———这个不归我们负责。责权不清容易产生论功争抢,论责推诿的现象。信用服务机构是连接政府与信用主体的桥梁,主要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具体包括信用信息收集、信用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评估、信用咨询服务和信用管理培训等。
5、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长效发展的保障,目前信用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文件规范,很多的信用细节还是靠自觉,失信行为主要是舆论指责,对于失信行为没有惩罚依据。这种指责对于有些农户或者企业来说无关痛痒,起不到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门制定相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及惩罚措施,并且惩罚名单与一些部门、企业相联系。例如:如果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当即接受相关单位处罚,而且该处罚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失信者的一系列行为:禁止从事该行业、禁止贷款、禁止申请政府补助、甚至禁止购买火车票等,惩罚可与日常生活联系,增加信用的威慑力。综上所述,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积极推进信用工作的开展,找到农村与经济现状的契合点,使农村经济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篇2
关键词:越南;外经贸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贸对象国日益增多,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越南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到目前为止,越南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贸易协定。
二、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和地区对越南的投资数额不断扩大,越南利用外资高速发展,但是从2009年开始,越南吸引外资逐年下降,始终在走下坡路。
进入新世纪后,跨国公司陆续进驻越南,大型项目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油气、钢铁、化工、矿产、电子、汽车和服务业等领域。外资成为越南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92年,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仅2%。2001年至2005年,年均贡献率提高至14.5%。2005年越南吸引外资合同金额仅有58亿美元,越南自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日益开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比2005年增加1倍多,为122亿美元,2007年达203亿美元。2008年越南吸引外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717亿美元,是2007年的3.53倍。外商直接投资额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日益增加,约占社会总投资的25—29%,外资成为越南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为越南经济改革、增加税收、技术引进作出积极的贡献。
但是从2009年开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越南自身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问题。2009年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只有214.8亿美元。2010年越南吸引外资合同182亿美元,相当于上年的82.2%。其中,新批外资项目合同额172.3亿美元,未实现年度190亿美元的目标。2011年,越南外资实际到位资金110亿美元,与2010年持平;2012年,越南全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2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4%。其中,新增项目1097个,合同金额77.97亿美元,增资项目406个,增资金额49.25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104.6亿美元,下降5%。吸收外资最多的领域是加工制造业,合同金额81.9美元;其次是房地产业,合同金额18.5亿美元,分别占外资总额的70%和14.5%;日本是最大外资来源地,合同金额51.27亿美元,占越南吸收FDI总额的40.3,其次是新加坡,第三是韩国。
三、争取外来援助的新特点
新世纪以来,越南在争取外援方面显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来源广泛、数额剧增。外国的开发援助资金对越南经济保持较高增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国际对越南提供的ODA(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即官方援助。官方发展援助(ODA)是越南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对越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ODA的承诺资金连续创新纪录,2005年为37亿美元,2006年增至44亿美元。2007年越南接受ODA正式发展援助取得新突破,全年签订使用ODA合同额约为3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08年,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承诺向越南提供ODA援款50.14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14.26亿美元,多边援助33.38亿美元,非政府组织援助2.5亿美元。世界银行为最大援助方,承诺提供16.6亿美元;亚洲发展银行其次,承诺提供15.66亿美元;欧盟第三,承诺提供8.93亿美元。在2009年12月3—4日于河内举行的2009年援越国际咨询组(CG)会议上,各国和国际组织承诺2010年向越南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总额达80.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世界银行(WB)承诺向越南提供的ODA援款额最高,为24.98亿美元;其次是日本,援款额为16.4亿美元;再次为亚洲开发银行(ADB),援款额为14.79亿美元。排第四位的是欧盟(EU),援款额10.82亿美元。在总额80多亿美元的ODA援款中,有14亿美元为无偿援助。2010年12月7日至8日,世界银行牵头在河内举行第18届国际援越咨询会议(CG)。会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承诺2011年将向越南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78.8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32.8亿美元,多边援助45.9亿美元。在双边援助中,最大援助方仍为日本(17.6亿美元),其次为韩国(4.12亿美元),第三是法国(2.21亿美元)。在多边援助中,最大援助方仍为世行(26亿美元),其次为亚行(15亿美元)。2011年,对越南提供的ODA承诺资金将再创新高。2011年越南ODA实际到位资金将达36.5亿美元,高于2010年的35.41亿美元。2011年共有51家双边或多边机构向越南提高ODA援助资金。2011年各援助机构与越南签订ODA协议金额为83.42亿美元。其中,ODA优贷占87%,无偿贷款占13%。国际对越南的ODA援助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改善社会民生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这些资金将帮助越南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这么多的外援资金的涌入,也证明了国际社会对越南经济的乐观态度,资金到位也有了诸多积极转变。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金融中心;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4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0
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金融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聚集着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目前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伦敦、纽约、东京;其次是阿姆斯特丹,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金融的舞台上发挥着极大的功能,从而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资金的融通,加快金融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在开放条件下,我国政府高瞻远瞩,着眼于未来经济金融发展的大动向,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市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并且取得了初步成绩,其他城市如北京、深圳等市也同样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中心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城市竞争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伦敦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6世纪,随着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光荣革命”,政治、经济都得到了飞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珍妮纺纱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的发动,并使英国的经济实力极度增强,在这一时期英国又开始对外扩张,其殖民地遍布全球。此时的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汇兑与清算中心,也是全球国际贸易的汇兑与清算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时,英国货币成为了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货币,以及在工业生产、殖民地占有、对外贸易、资本输出等方面该国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加之伦敦交通方便,金融机构发达,使得伦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是主要参战国,因此,在这一期间英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金融环境也十分脆弱,不得不放弃资金本位制并实行外汇管制,英国政府实行了国有化计划和严厉的政府管制。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1945年英格兰银行的国有化,而能源、钢铁、燃料和运输行业也被国有化,导致几个较大的行业从股票交易所消失,这也导致了英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下降,其第一金融中心地位逐渐被纽约取代。但由于伦敦金融市场历史悠久,联系广泛,金融体系结构健全,经营方式多样,设备先进,通信、交通发达,有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业务人员,因而伦敦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957年,英国发生了英镑危机,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政府为了抑制对英镑的投机压力,禁止伦敦的银行向第三方的贸易进行英镑放贷,这也促使银行转而吸收更多的美元存款并发放美元贷款,伦敦也因此成为最早和最主要的境外美元市场。20世纪60年代,由于冷战、美国实施的资本管制等原因,欧洲美元市场在伦敦得到了迅速发展,伦敦也因此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欧洲美元市场。1979年10月23日,英国政府宣布取消英镑的汇率管制的决议,同时支持英国反托拉斯机构―公平贸易办公室(OFT)向限制贸易行为法庭(Restrictive Practices Court)提交伦敦交易所的规则,要求会员只对证券交易收取最少的手续费,从而消除价格竞争[1],这两个事件的发生也预示着伦敦金融城走上了根本变革之路。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中心业务蓬勃发展,英国金融行业因缺乏竞争活力而面临进一步丧失在全球领先地位的危机。英国为此进行了重大金融改革,即1986年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第一次金融“大爆炸”。第一次金融大爆炸是由撒切尔夫人发动、由政府推动的,以金融综合经营为特征,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的改革,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称为英国的第二次金融“大爆炸”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它是由英国政府推动的,以统一金融监管为特征的金融改革,简化了英国传统的复杂金融监管体系,配合之前金融业务自由的实施,伦敦的金融业发展得到一个新的契机。这两次改革奠定了目前英国金融业繁荣的坚实基础。近几年,一度被认为衰落的伦敦金融城迅速发展,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昭示伦敦重新获得并强化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缩短了与美国的距离,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纽约华尔街。进入21世纪,伦敦金融城启动全球化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化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当今国际金融中心格局中,伦敦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特点
银行业是整个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导,伦敦金融城汇聚了547家外国银行,其中33%来自欧洲,英国银行业50%以上的资产都是由外国银行管理。在保险业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著名的“劳合社”就诞生在金融城,全球20家顶尖保险公司也都在此有公司。伦敦的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很高,大约40%的业务来自美国,33%的来自英国,其余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和世界其它地区。近年来保险业发展迅速,业务量大幅上升,收益也稳定上升,2001年的总保费收入达200亿英镑①。而劳合社作为“伦敦市场”内的市场,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专业保险市场,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商业保险人和第六大再保险人,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从事直接保险业务的执照。20世纪90年代,劳合社整体承保能力达到100亿英镑,而在2003年承保能力上升至144亿英镑。而外汇市场则是由300家英格兰银行批准的“外汇指定银行”和14家经纪公司组成,是目前最大的外汇市场,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是华尔街的2倍,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的美元资产②。截止2006年4月,伦敦外汇市场成交量占全球的32.4%,排世界第一位,二、三、四位分别是纽约,东京和新加坡,在世界外汇市场上独占鳌头。伦敦金融城汇聚了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375家都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③。伦敦证交所成立于1773年,业务主要包括中央及地方债券,外国政府债券,工商企业及公司股票、债券等,为世界上最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来自60多个国家的470多个公司获准在此上市。伦敦是主要的债券中心,2007年6月末,伦敦国际债券余额占全球的13.9%,列全球第二位。以伦敦为发行基地发行英镑的国际债券占国际债券余额市场的8.2%④,列世界第三位,全世界70%的国际欧元债券在伦敦交易。伦敦短期资金市场主要包括贴现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地方政府借贷市场和银行英镑定期存单市场等。伦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同业拆借中心。2006年英国同业拆借市场十分活跃,同业拆借数量继续稳步上升。2006年一季度末,英国同业国内贷款比2005年增加了356亿英镑,到年末达到6182亿英镑,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也十分丰富⑤。
三、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确立的原因
伦敦的经济实力在工业革命后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英国一度称为世界工厂,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其成为了经济大国。许多美国和欧洲投资公司纷纷入驻伦敦投资、开业,使伦敦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贷款市场和抵押贷款市场等迅速发展和逐步扩大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它的法律体系和会计系统已经或将达到国际标准,监管体系更加灵活,离岸金融市场的地位更是强化了伦敦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地位。伦敦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它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世界上所有的主要造船、航运和租船公司都在伦敦设有代表机构,伦敦还有希思罗机场这一欧洲客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伦敦拥有最好的电传、电话、传真、卫星通讯及快邮网,许多服务设施都是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伦敦高度自由化和开放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美国人在伦敦设立的美国银行比在纽约的还多,也比英国人在纽约设立的多,而且云集了大量的海外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任职于伦敦的重要金融部门如投资咨询公司、经纪公司、银行协会等为伦敦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伦敦的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汇集了大批律师、会计师、经济师、精算师、系统分析师、管理顾问等高端人才。依托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的国际性综合大学,很多高级金融人才都在伦敦接受高等教育。从市场分析、法律咨询以及其他专门人才的服务来看,伦敦有4500名分析师,大大超过纽约的3000人和东京的1200人,全世界83%的顶级律师事务所将总部设在伦敦,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100万①,这些尖端庞大的专业化人才牢牢稳固了伦敦的国际金融地位。伦敦金融创新程度十分快速,且与时俱进,在不同阶段及环境都不断地推出金融的创新成果,如创造了金融衍生品和掉期业务、欧洲债券、公开募集债券、国际存托凭证等。1986年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了“大爆炸”改革,允许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进入证券市场,金融创新使得伦敦保持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1917年政府通过《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被取消,允许银行灵活自由确定存放款的利率。1979年10月又取消了外汇管制,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从1981年8月1日起,英格兰银行实施新的《货币管制条例》,该条例保证逐步取消银行淮备金比率和最低贷款利率,使金融机构在从事资金借贷活动方面具有很大的长期弹性[2]。
四、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
1.抓住国力长期持续上升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强大的国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而且在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出现强势增长,全球经济步入复苏,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92年中央就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国家战略;2005年6月浦东新区成为当时全国惟一的综合改革试点区;2005年7―8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推出,也为上海市成为人民币交易、定价中心提供了前提;2005年8月央行上海总部的成立,为上海打造金融中心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以及对市场监控的功能得以大大加强,从根本上改善了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其在金融方面的集聚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
2.抓住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之都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外汇市场成交额,这与人民币完全自山兑换的进程和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上海目前亟待做的并且能够做的是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首先上海已基本建成丁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体系基本形成;其次人民币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硬通货,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金融衍生品的需求逐渐旺盛,急需一个统一的市场;再次国际经验表明,国际金融中心都是本币金融产品的交易中心,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人民币作为外汇在全球交易,可以吸纳各国在上海设立席位,集聚人民币交易。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挑战
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以下几点。
1.如何应对扩大金融开放后更加激烈的竞争。目前提出建设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有许多,如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也纷纷规划建设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尤其是亚太地区发达的金融中心城市利用其先发优势,加紧争夺我国的金融资源,竞争开发中国概念或中国题材的金融产品,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构成严峻的挑战。
2.如何在建设金融中心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为国家以及各类市场主体管理金融风险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工具和更加有效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资源和金融交易在上海的高度集中,金融风险对上海的潜在影响增大,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上海大量的金融机构,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等建立安全有效的防卫系统,是监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3.如何形成更加有利的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机制。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建立起更为有效的领导和推进机制。在更长的时间里,如果不能形成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委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领导机制,如果不能形成和实现政策聚焦,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如果不能形成金融创新机制,将延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
(三)伦郭金融中心的发展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至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的吸取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不断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在充分发挥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的中心位置,与我国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相邻,与美国、日本等亚洲、美洲国家和地区隔海相望,上海市正在加快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为上海市的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平台。上海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金融业取得快速发展,先后建立起证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票据等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性逐步扩大,中外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市场交易日益活跃,这些都为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市金融从业人员人数远不及伦敦,为此,上海市要加大力度整合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资源,疏通金融人才的流通渠道,使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2.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发展。从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看,虽然已经建立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金融要素市场,但与伦敦相比,在规模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等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同时交易品种少,这就要不断加紧完善各类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各类金融要素市场,扩大交易品品种,特别是期货、期权衍生品等金融产品,积极推动国债期货、石油期货、交易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各种金融手段的创新。上海市目前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和伦敦相比差距很大。上海市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多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加快上海离岸金融的建设,扩大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3.改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基础,要不断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推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加强金融法治环境的治理和完善,加强金融安全稳定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金融集聚区建设及专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规范政府的金融行为,使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继续保持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4.形成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一方面政府的作用应集中对市场的推动和市场凤险的监管方面,提出预警信号,实行间接直接干预;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介入应逐步减少,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的同时制订一些金融法规、金融政策,颁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总之,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系统地查找与其他金融中心的差距,然后制定全面的措施努力赶上;突出重点的同时,寻不断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主要的弱点,进而加以改善;要认识金融市场体系运行表面上的巨大差距,更要抓住建设金融中心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快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4
1新经济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越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其次,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并再单纯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心。传统市场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需要。新型的市场营销已经在新的环境当中萌芽与发展。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与突破。
2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要从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征及实际发展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拓宽市场营销思维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不受地域环境限制,营销范围不局限与国内市场,更加注重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现阶段已实现全球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资源呈全球化发展趋势,商品跨国及国际交易日益增多,企业为谋求长远发展,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尤其是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拓展营销思维,充分利用全球经化发展机遇,创新传统营销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特色营销模式。
(二)应用"柔性"营销模式
在传统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主要应采用"硬性"营销模式,即通过硬性任务的规定,以实现市场营销。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制约了营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新经济时代下,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尊重人力资源应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在知识型人才比重较大的人力资源中,要突破传统管理方式,通过高效管理模式提高营销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其业绩的提升。在营销创新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强调三位关系的协调发展,即企业、产品、消费者,只有保证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成功。
(三)加强个性化营销
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更加注重客户关系,实现客户友好关系的建立。在长期沟通交流中构建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在传统市场营销中,企业营销模式注重规模性,而新时期营销模式更加倾向个性化,以特色管理为营销理念,根据客户个性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为实现长远发展,且有效达到既定盈利目标,需要加强个性化营销,打破传统营销下的"一对多"模式,实现"一对一"营销。
(四)采用互动营销模式
新经济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产业支撑技术,在实现营销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力量的融入,实现互动营销模式构建。传统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多属于被动地位,对所需商品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而新时期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实现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广播、电视以外的媒介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同时,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访问,对消费者消费意向更加明确,使企业产品营销更加有效。企业通过独立网络平台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声音的平台,使消费者根据自身真实需求选择合适产品,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结束语
篇5
就具体人力供给而言,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实质上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较低,而整个人才队伍构成中,主要以劳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新事物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存在较少,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需求。而随着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整个新经济人才供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缺口,这种不良局面直接导致整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而这种不良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我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的特点
2.1新经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础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而在这一经济形态下,整个创新知识产品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才能,而在这一要求下,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事实上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难度极大,由于需要一定科技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人才的整个知识构成要求极高。而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2.2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大
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较快发展速度,持续发展状况,大量就业机会,就致使整个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巨大。
三、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矛盾的应对方法
针对我国新经济人才供给不均衡这一具体情况,要正确认识到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开拓新经济人才需求空间,逐步有效实现新经济人才供求均衡,从而最终实现新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到:首先,坚持树立人才第一的核心观念。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今社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竞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上,更加倾向于人本战略,从人才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其次,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形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要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就需要在培养上加大投入,要想有效增加新经济人才的供给量就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教育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传统培养方式,通过资金、精力投入的的不断加大,实现整个人才培养质的改变。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要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矛盾问题。从实质上改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市场选择在人才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人才市场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力配备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通过人才市场的不断调配,整个人才供给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与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良好接轨。而人才市场建设通过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政策相结合,通过人才的自然流动,增强整个人才市场的竞争效果。
四、结语
篇6
关健词:财务管理 新经济时代 经济管理
引言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将极大地影响各国综合国力,对各国的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而言,新经济也将对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新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对于企业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
新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经济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
1、理财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它是企业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更多地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的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主要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这些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新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假设的动摇
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传统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完全竞争假设的适应性和存在基础发生了动摇,因而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然要进行变革和创新。现行的财务管理,是建立在以下基本的基础上的: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假设、技术不变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边际收益率递减假设。在新经济时代,以上假设与社会实际相去甚远,失去其存在的合理基础。
3、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大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叭例如,我们在预计一个投资项目的报酬时,不可能十分精确,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有些事情的未来发展我们事先不得而知,例如价格、销量、成本等都可能发生我们预想不到并且无法控制的变化,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它使企业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在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大。
新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经济越发展,簿记越重要”。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新经济时代的特点,进行适应新经济特点的财务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形势,主动迎接新经济带来的挑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改善财务管理系统的薄弱环节,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价值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创新,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的飞跃。
1、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新经济是高风险的经济。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风险,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要从多方面人手:一是要明确目标,使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的放矢;二是要从制度上进行治理,消除制度缺陷带来的财务风险;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从技术上防范财务风险;第四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实时处理系统,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就可以按程序进行处理,使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2、加强和改善无形资产管理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质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人、收回和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己经不容忽视,它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以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所以,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这就要求企业调整旧的投资决策指标,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投人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的建设
新经济是信息经济,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基础建设的进程。信息化不仅仅是实现电算化和网络化,还必须提高人员的素质,提高财务文件的信息含量等,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有一个质的提匡习。
篇7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117-0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美国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这里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的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持续化为特征。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型人才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有较高的要求:1、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的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型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企业要求有综合的研究、判断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高达85%。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生产可能是个性化。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哪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必须与所在企业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3、复合型人才。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学科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4、合作型人才。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产品就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篇8
如今的企业在新型市场经济背景下,想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地位并顺利开展生产经济活动,就需要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漆包线是电机、电器等产品的主要配件,随着近几年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漆包线业务有了更广阔的市场,随之而来是市场对漆包线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营销战略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引导市场营销活动的主题和思想,提供实施市场营销活动所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笔者针对市场环境、消费者、市场需求几方面的变化,就新经济背景下的漆包线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经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思维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针对市场经济变化,对市场营销活动做出的总体规划和其实施的基准准则。在新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企业如何依据新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变化,及时对原有的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使自身在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是企业的首要问题。
一、传统经济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战略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有企业的营销活动。在二战之后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的发展使得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也有了量的提升,供给逐渐大于市场需求,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买方市场取代了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产品销售通道,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不得不重视营销手段,市场营销战略被随之提出。产品、销售渠道、价格、促销活动是传统营销理论的核心。传统的营销战略重点在于怎样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大量的产品,因为传统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更在意商品的价格,只有达到更低的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例如,我国漆包线生产厂家已超千家,漆包线年产量超25万吨,具是低水平的重复生产。高产量、低品位、设备技术落后,对于高品质漆包线业务缺乏竞争力,对于产品的延伸如产品的样式、包装、内涵意义、售后服务等不重视是漆包线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的优劣,不仅影响着产品的销售情况,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身发展,甚至从某种角度上决定了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与否。
二、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就是依托互联网经济和知识经济,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创新技术,来推动经济快速蓬勃发展的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经济是如今全球经济的主流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截然不同,新经济以发展迅速的人类文化作为主体,引进创新技术产业链,合理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各部分的沟通,重点对信息资源及脑力资源进行开发,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带动经济可持续性的高速发展。总的来说,新经济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及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改革,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三、新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1.全球性、国际性市场经济。二战之后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全球的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提升,并有更加繁荣的趋势。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都呈现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国内的市场开始与世界接轨,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漆包线产业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国内漆包线产品要与国外漆包线产品竞争市场,首先要提升自身品质,其次是公司对于新型市场营销战略的思考,以及寻求更适用于新经济的营销模式。
2.微型化、个性化市场。消费者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不再满足于形式单一的商品,追求更能体现个性的商品。单一需求的传统市场不再适应市场经济而被淘汰。个性化市场就需要企业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就目标消费群体的多种消费需求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由于电器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漆包线的品质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突出产品特点、提高产品质量是漆包线行业的首要任务。
3.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更多的商家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运输成本以及商品关税的降低,减少了市场经济交流的阻碍,增加了行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以上种种都导致了企业无论在原有领域还是在更广泛的领域都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压力也将随之增大。机遇与压力并存,国内漆包线行业如果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抓住机遇,就可以迅速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实现企业实质性的飞跃。
4.流行性消费。新经济背景下的商品经济,消费者往往追随时代潮流的引领,频繁地更改自身的消费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和时尚,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大大降低。这就增大了企业对市场预测的难度,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于变化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
四、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创建一对一销售模式。电子商务是新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商业模式,较之传统营销手段,电子商务移除了诸多中间环节,使消费者直接对话生产者。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第一手掌握消费者资料,对于消费者有更真实、直接的认识,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特点,开展有调查基础的一对一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品牌认知度、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都有效果显著的帮助。对于漆包线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对用户的消费信息、购买需求等信息进行整合、整理,为产品的生产指标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2.突出市场特色,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企业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人群所具有的特异性购物需求,具体分化市场需求,突出强调不同消费者的特异性,这一举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我标签、发掘与企业产品特色的相应的目标消费人群。企业在确定目标消费人群之后,应深入挖掘目标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和方式,并针对其特点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有目标的营销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对于漆包线行业而言就需要提升自身技术,达到更高的品质要求。针对漆包线耐高温、机械性能、耐高频性等众多特性,将商家优先要求的工艺指标作为大的范围将漆包线业务分类,并在大的分类里细分漆包线的具体工艺特色,选取自身优势项目进行目标营销,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突出自身品牌特点。
3.关注公众利益,事实绿色营销理念。随着消费者主观消费意识、维权意识、主体意识的提升,大众及社会利益逐渐得到了企业的关注,在创建市场营销战略时也会更多的考虑这方面的影响。经过无数人漫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能打造出一个品牌,如果在品牌创立之初,企业就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制定市场营销时兼顾公众利益,在产品材质的无公害、环保方面提高要求,提倡环保、无公害的消费主张,并时常资助公益事业开展公益活动,就可以在回馈社会和消费者的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漆包线企业参与公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将产品收益的一部分捐赠给慈善机构、免费为希望工程提供漆包线配件等等。
五、结语
总的来说,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截然不同的经济形势及鲜明的特点,对企业要求制定与传统营销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的市场营销战略。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应充分运用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加强市场调研、细致分化市场,并在营销活动中体现企业对于社会公众利益和环保意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在新经济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更进一步。
作者:金玲芳 单位:浙江宏磊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裴文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维[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新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视野探讨了成人教育的地位,即成人教育拓宽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成人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有效梁道。并进一步提出了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新思路:在指导原则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式上,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平台;在教育目标上,面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新世纪以高新技术、信息、知识为核心的新经济初见端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谁拥有优势人才谁将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占主导的地位;哪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哪个国家将拥有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一、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所谓的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为资源、以知识为资本而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形态经济”川。它与其他形态的经济相比较,主要有四个特征:(1)新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最直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类创造价值的主要杠杆。知识要素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和速度、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2)新经济时代下,知识更新、知识物化的周期和时间越来越短。(3)知识不仅成为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且成为“特殊商品”,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4)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类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大大增加。新经济时代的出现,将使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经济的挑战,是对人才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在新经济时代下,成人教育必须应对教育的新要求,承担起培养社会急需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提高在职人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知识增长、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可以说,成人教育是新经济时代人才知识更新和补充的最主要途径。
二、新经济时代下对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成人教育拓宽了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要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关键在于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优势。如何把潜在的自然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优势?除了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外,还在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当前的新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的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加强技术培训,以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各种在职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的教育,补充新的知识。而成人教育是拓宽在职人员知识,增加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力手段。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新经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成人教育既是基础,又是关键。为此,成人教育应该成为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人才资源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通过成人教育促进区域间经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更加广阔的方向、更加多样的形式、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开放的体系,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知识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同时成人教育又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1)教育对象社会化,包括在业人员、待学人员、待业人员;(2)教育过程终身化,从18岁的社会青年至老人,一直贯穿终生;(3)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脱产、函授、夜大、电大、自考、业余和开放式网络;(4)办学层次多,有专科、本科、硕士的学历教育和形式众多的非学历教育等。所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型、科技型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是推进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成人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渠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也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成人教育是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所拥有的信息量趋于无限扩大,知识更新频率明显加快,社会分工更加精细。职业的进一步多样化和就业机会的急剧变动,使得那种依靠十多年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教育已经过时了,一次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程。对于成人来讲,就更需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从获取知识的比重来讲,90%一95%的知识是在成人期间接受的教育中取得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人教育的实践有效地贯彻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再者,由于成人教育其特有的教育对象的社会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等特点,能为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实践终身教育理念的同时,成人教育通过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也能促进成人身心充分和谐发展。在新经济时代里,随着人们学历层次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将会逐步关注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的重心将由过去的补偿式教育向发展式教育转变,不仅要对人们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而且要对人们进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提高文化素养。所以,成人教育能促使每个教育对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使他们理解并形成为社会协作和社会所必需的共同价值观念、政治方向、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并具有个体所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共同特征。由于人不仅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成人教育也能使教育对象在与社会相适应发展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进而促进教育对象为实现对自我生命的改造,不断追求生存的意义,不断优化自己生命而终身学习,以实现人的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三、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教育资源也出现了全球化流通的趋势。各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关于教育各方面资源的互通有无,在诸如师资队伍、办学模式、教学经验、教育对象(生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共享的便利,为我国提高成人教育的发展效益,避免走弯路,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也带来教育事业的国际化竞争,这一竞争在我国加人WTO更为明显。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新挑战,我国的成人教育必须尽快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的发展思路。
1.在指导原则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当今一切教育活动中愈来愈被重视,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发挥人本精神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以人为本”就是要承认、尊重教育对象在成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教育对象展开,不断完善教育对象独立人格,实现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一方面,“以人为本”要考虑到作为成人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合理需要,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要比一般教育对象更成熟、更具有主体意识,能较强地理性选择和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从而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主体地位,因此受教育者关于教育活动实施的态度、意向、观点及想法能够准确迅速地反映出成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成人教育不断改革与完善。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要考虑到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内心认同和接受问题,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目的性较强,他们往往通过工作时间或社会交往清楚地了解自身发展需求,因此对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具有能动的影响力和潜在的作用力。为此,确认“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地指导成人教育的实施。
2.在教学方式上,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平台
伴随新经济的兴起,新的传播技术也在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地应用,为教育手段、方式进一步的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当前,传统的成人教育呈现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成人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更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信息的网络传播形式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教育的网络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对成人教育来说,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平台是其适应新经济时代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首先,网络教育可以为成人教育提供一个无限的办学空间,学习可以不受教室、学校、地域甚至是国家的限制,从而有效地弥补了办学资源紧缺和办学条件不足的窘况。由于成人教育的对象一般比较分散,他们在自身的水平现状、学习目的、期望值等方面的差异很大,而传统成人教育课堂授课具有单调、划一的缺点,不利于教育对象的自主选择。网络教育具有信息资源快、新、多的优点,便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能培养、训练教育对象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龄教育等方式的缺陷,满足了各种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其次,网络教育具有的高速度、高效率特点,符合新经济时代下信息知识不断生产与更新的趋势。在信息“大爆炸”、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的环境下,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克服传统的教授方式的缺点,促使教育对象及时获取有用的知识,学会对千变万化的信息作出迅速的识别与选择,学会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共享、利用、开发、创新,促使教育对象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提高教育的效率。再次,网络教育以其灵活丰富的方式,为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互交流提供优质服务,为成人教育提供科学的管理体系,使成人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更规范、更简洁,成为实施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为此,应对新经济时代教育的新发展,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使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应被用到成人教育活动中,形成全新的教育培训思想和方式,使教育对象学会应用现代网络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网络教育不仅给成人教育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使成人教育更加适应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确实贯彻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3.在教育目标上,面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篇10
新经济的涵义及新经济周期理论
“新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曼德尔(Michael J.Mandel)于1996年12月30日在《商业周刊》上发表的题为《新经济的胜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一文中首先提出,后来又进一步给出定义:“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构筑的经济。”理论界对于新经济的涵义争论颇多,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新经济是指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持续经济增长,广义的理解是指兴起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本文将新经济理解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及现代金融为支撑的新经济范式。新经济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创新蜂聚;第二,市场运作层面的空前激烈竞争;第三,资金层面的融资方式创新;第四,政府层面的政策与制度创新;第五,宏观经济层面的经济周期波动微波化。
新经济周期理论。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及其与新型周期之间的关联催生了新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周期消失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什于1998年提出,认为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得当,经济就可以摆脱商业周期。然而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证明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并未消失,只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本身并没有质的不同。另一种是“周期减幅论”,代表性学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副教授斯蒂芬・韦伯,他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更像是一种“涟漪”。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性特点仍然存在,其标志是经济本身的波动性越来越平缓,周期峰谷之间的距离和落差以及峰谷转换的频率呈现相对温和的形态,即经济周期的波长变大,扩张期延长,收缩期减小,同时衰退幅度变小,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更为平稳,但经济增长率趋缓可能更多地源于经济体的基数作用。
虚拟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延伸及核心标志。虚拟经济,是指银行信贷信用、有价证券、产权物权及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基础上,金融结构及金融体系的变革促使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交易技术加速创新。经济的结构化特征越发明显,即产业分类由实体经济占绝对主导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行转化,进而虚拟经济占比逐步增强。
虚拟经济发展对新经济周期理论悖理的原因
一般意义上,随着新经济过程深入并且进入信息时代,经济波动性应该趋缓,经济周期波幅应该收窄,而以股票市场指数的波动率反映出的经济波动性与新经济的周期特征从存在不一致,到越发表现出回归到“丛林规则”下的高竞争和高波动的状态。那么,什么因素导致经济波动性不降反升而使新经济的含量没有质的提升呢?以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原因分析。
在宏观经济方面,随着虚拟资本持续增长并深化,虚拟经济越发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经济形态。尽管虚拟经济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但相比实体经济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即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表现为价值符号的转移,能够扩大经济体系流动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效率,这就使得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虚拟资本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方法,从总体上降低了融资成本,也为社会游资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在中观经济方面,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步转向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在杠杆式交易模式的助推下,衍生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衍生化使得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的天然联系被割裂,衍生工具的规模严重偏离原生需求,而衍生工具的波动也放大且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
在微观市场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化具体而微的体现,其虚拟性决定了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中理应遵循的价值规律,而是取决于衍生产品持有者和交易者的主观预期、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等众多非经济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对我国的启示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应该有一个阈限值。因为实体经济是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侧重于增值,如果增值性的互动及资源配置脱离了价值的合理要求,则增值活动就会演变成“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使得需求与供给、产出需求与真实需求成为两条平行线,交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