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理论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理论的功能

篇1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者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广大教育者都必然面对的一对基本范畴,而两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众教育者,无论是孜孜于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级学校专任教师,还是潜心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无不对此深感困惑,难以求解。本文就研究教育理论之本,展示教育理论之功。

一、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

第一,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理论的每一进展都离不开人的理性创造。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度理性认识和系统分析概括,其目标指向教育活动,教育理论离不开教育者的理性创造。

毋庸置疑,教育理论产生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是教育实践的发展需求刺激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创新。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刺激并促进”教育理论的客观外在因素,而推动教育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因却是教育理论家的理性思想成就,因为“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扎根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①人类文明成就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果,思想理论界的每一高峰反映的则是特定个人理性的学术贡献。

教育理论依附于具有创造理性的教育者的本质特征,使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理论创立者的个性。卢梭的教育理论曾折服过无数的崇拜者,但是对卢梭教育理论的多次试验均归于失败的命运也不能不使人们反思光彩夺目的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应该说,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同卢梭本人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经历和浪漫狂想的气质造就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但是即使是卢梭本人也未曾亲身实践过他自己的这种教育理想,更枉谈其实际效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卢梭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教育理论形成于教育者的高度概括抽象。理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结果,也是人类智慧成果的最高形态。理论表述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客观反映,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性高度抽象,它既有着理论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性。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在学术界的地位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承认,以至于英国的教育哲学家奥康纳声称“‘理论’一词在教育方面的使用一般是一个尊称”②。在教育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关教育的理论著述包含在思想家们的哲学著作中,其时的教育理论本身只是抽象深奥的理论,还没有人从这些教育理论中去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方法。当教育成为一项普遍的事业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以后,教育理论方焕发出勃勃生机,并逐步获得了其学科的独立地位。而对于教育理论来说,教育实践却恰似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教育理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又不断地苛求于教育理论,要求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为现实实践服务,要求教育理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虽然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能指导教育实践,但是抽象的教育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因此,必须把教育理论同具体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区分开来。

第三,教育理论规范于教育者的系统综合。理论是思想的系统化,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化、综合性的表达方式。思想只是零星的智慧火花,而理论则是智慧火花的有序排列。已有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论之要、之源,教育理论则是教育思想之干、之流,新的教育思想又建基于旧有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是一个整体,其实质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教育理论的系统综合,表现在每一教育理论本身都是一个庞杂而又有序的知识体系。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为例,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当时的各种实用主义观点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将这种思想体系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③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既有着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儿童观等理论基础,更包括他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课程、教学方法等基本教育问题的阐述,还有着他对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民主自由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各部分之间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秩序排列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杜威复杂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教育理论派别,除了其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教育观点之外,还都具有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涉及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及其所孕育出的教育理论支流。

第四,教育理论超越于教育者的时空界域。教育理论具有一种价值上的永恒性,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超越性。

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一方面表现在它对时间界限的超越。在有文明记载的几千年中,先人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的论述,如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诱导、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以及夸美纽斯的诸多教学原则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步骤等都是人类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这些教育理论经世不移,循环运用,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教育理论的超越时空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它对地域范围的超越。教育理论反映、揭示的是人类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的、共同的规律,其基本内核不仅可以在时间上不断延续,而且可以在空间上持续向外扩散,跨越地域限制,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择吸纳。裴斯泰洛齐在瑞士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造,引来了福禄倍尔、赫尔巴特等参观学习者,他的教育思想为时人所借鉴,促进了其时教育理论的发展;19、20世纪,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飘洋过海,刺激着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的繁荣,同时也传播到中国,影响着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革新和教育理论发展。

二、教育理论的功能

教育理论的功能是相对于教育实践而言的,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类似于“鸡”与“蛋”的这种互为先定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理论指导实践”的普遍原则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人们不得不接受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常常“无能为力”的事实,由此又对教育理论的实际效用乃至教育理论的实存性与否都生发了怀疑。显然,“对教育理论令人失望的一种可行的解释是,人们对理论寄予了不适当的期望”。教育理论既然能够产生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对于教育理论的过高期望也必然会导致对其实际效用的认识迷茫。教育理论的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反映。教育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是对曾在的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对成功教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抽象提升。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化载体,教育实践因素贯穿于教育理论之中,并在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因此,教育理论是我们透视了解曾在的教育实践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也可以把握住教育发展脉搏的跃动。

其次,教育理论能够有效确正当下教育实践。当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然而这并不等于教育理论与当下的教育实践之间缺乏一种合理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教育理论以它系统综合的特性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化的认识框架,由此纷繁杂乱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以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普遍联系的形式纳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我们清晰的观察对象。因此,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察教育问题的方式,是一种“眼光”。教育理论学养深厚的人看待教育实践问题,必然是条分缕析、泾渭分明;教育理论的“门外汉”们眼中的教育活动,则经常是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缺乏一种有机的内在关联。因此,学习教育理论是为了科学地认识教育实践,而研究教育理论则是为了寻找更为科学的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对于现实教育实践而言,教育理论只能是一种认识方式,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三,教育理论是预设将在教育实践的一种理想蓝图。虽然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反映曾在,在功能上提示现在,但它在目标上指向将在,将在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终极关怀,一种教育理论必然渗透着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但是,将在毕竟不同于曾在和现在,教育理论对将在教育的“期望和关切”只是在于它的宏观导向功能,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描画将在教育的理想蓝图。教育理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教育实践的将在作十分精确、细致规划,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面向将在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人为活动,其本身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时代条件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使教育实践出现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情况和特点。这决定了教育理论的“先见之明”只是在于它具有一种启发意义,一种导向功能,教育理论不可能为教育界提供一个可以按部就班、一劳永逸的模式,否则,教育活动何谈其创造性。

上述在教育实践的纵向意义上对教育理论的功能所作的区分,代表了本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充分肯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也主张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的双向融合,但是正如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一样,本文也突出强调教育理论的功能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片面夸大教育理论的功能,因循照搬、缺乏创造,也不能无视教育理论的价值,不顾教育规律,信马由僵、随心所欲。

注释:

①[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4页.

篇2

关键词:功能语法;启示

作者简介:佟玲玲,女(1985.3.1-) 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俄语功能语法学。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29-01

1、功能语法理论概述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彼得堡功能语法学派代表А. В.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理论。它是以语义范畴为基础的功能语义场理论和范畴情景理论。“语义范畴是功能语义场的内容基础,是第一性的。功能语义场是语义范畴在语言中的体现。场是聚合统一体,是某一语义范畴的语言解释。范畴情景是语义范畴和功能语义场在言语语句中的投影,是某一语义范畴的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确定的功能语义场在话语中的实现。”[1]

功能语法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打破了原有语法体系的规则,并不提倡词法、句法分开,而是提倡将其聚合到一起,即不是按形式划分,而是按照意义划分,强调由意义形式的表达。这种方式不仅是为交际准备“语料库”,还为知识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这对外语学习非常有利。

2、功能语法理论对俄语教学的启示

2.1、传统教学回顾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常由语言表达手段本身出发,讲解其含义、用法,将完整的语法体系“分块”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以“讲解者”的身份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即遵循“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更侧重的是知识的“输入”过程,忽略了知识的“输出”过程。对于外语教学环节来说,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还不仅仅为了能够读书、看报,更重要的是要与人交际。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说话”,即同一语义内容可以用哪些语言手段来表达?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习,这样才能完成外语学习。

2.2、功能语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俄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掌握其发音、书写,还要掌握其意义、用法。其中意义的掌握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比较难的部分,只有掌握其真正意义,才能准确应用。邦达尔科功能语法理论中重视语义、“聚合”的思想给俄语词汇教学很大启示。

一个词的意义不仅仅包括词汇的概念意义,还包括其他含义,如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而恰恰是这些“其他含义”,即“活的含义”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概念意义上,忽视其他意义讲解,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例如:есть这个词的基本意义是“吃”,但是我们在表达“吃药”这个含义的时候,用的是принимать лекарство,而不是есть лекарство.如果教师在教授есть这个词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讲解,学生势必要犯错误,说出“中国式的俄语”

功能语法理论的 “聚合”思想对俄语词汇的记忆也有指导作用。俄语的词汇系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记忆了很多单词,但是在运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有时想起来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在于:学习者将单词的意义孤立地记忆,并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大脑通常借助旧知识将新信息时固定,两者之间建立一定联系之后,新知识才不容易被遗忘。功能语法理论中“以语义共同性为基础将各种表达手段聚合到一起”的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根据词汇语义中相同语义成分记忆单词的方法。再如:教师教授地点(место)一词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将所学过的表示地点的词(例如:学校(школа)、邮局(почта)、食堂(столовая))归纳到一起,此时学生记忆的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类词。词汇量越多,掌握的知识也就越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词与词之间有共同的语义基础,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习者必须清楚意识其间的差异性,才能成功交际。

(2)对语篇学习的启示

语篇学习“就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情境来进行信息处理”。[2]在一个语篇当中,句与句之间不是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句际之间是保持连贯的。这种连贯性指的是语句内部不同组成成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它是语篇中的“隐性因素”,但却是谋篇时不可缺少的因素。邦达尔科理论中的独创性思想——范畴情景恰恰是基于言语层面的研究,侧重的是语句内容结构反映出的情景,即真实的语料。分析每一个语句中的情景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即句子的深层内容、句际之间的联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以…为主线、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构成段进而形成篇。通过范畴情景我们在宏观把握语句的基础之上将其“分解”,更为透彻地把握内容,而不是读过了某个语段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我们在提倡功能语法的同时,并不是对传统语法持否定态度。传统语法侧重语言体系,功能语法强调交际性。俄语学习者要有很好的传统语法根基,结合功能语法思想,才能更好地学习俄语。

参考文献:

[1]、高凤兰.学习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Бондарко А. В. 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96.

[3]、Всеволодова М.В. Владимирский Е.Ю . Способы выражен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1982.

[4]、顾霞君 丁宝源.掌握俄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209.

[5]、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17 .

篇3

关键词:公交用语;翻译误区;文本平行理论;功能分类;翻译方法

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交系统双语服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JK0389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加快,来陕进行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或旅游管管理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2009年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西安市内的各路公交线路却存在着翻译错误、双语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不仅给外籍人士带来很多不便,也给本市居民的出行旅游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西安乃至陕西形象。

一、西安地铁站内英译公示语误译

(一)词汇

例如地铁列车内会有设有专门的爱心椅,这些座位的上面会贴有这样的标识语“请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位”,而它的翻译则是“Please offer the seat for the old、weak、disease、disable 、pregnant passenger and the passenger with baby”。本句公示语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些作为是为这些不方便乘客所提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公示语中的“病和残”分别被翻译为了“disease和disable ”。

又如,有一处公示语是在提示乘客小心门缝夹手,然后“小心夹手”仅仅翻译为“Be Careful”,对于初次乘车的外国友人来说,此句仅有“小心”的意思, 但小心什么,不得而知。 所以它就没有起到提示乘客小心注意人身安全的作用。

二、语法

(一)语法有误

在西安地铁站内还有一张公示语是告诫乘客“灯闪铃响 请勿上下”,它的译文是“No boarding while the light is flashing or the bell is ringing”。英译公示语中的“Boarding”并没有完全翻译出句中“上下“的意思。 而且本句话看起来是陈述句,其实是具有警示作用,它原本体现的是公示语的指令功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英汉公示语的不吻合就使公示语的指令功能不明确,从而失去了它的原有功能。

(二)中式英语

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西安地铁站内的站点名称只有中文汉字和拼音,例如, “钟楼”翻译为“ZHONGLOU”,“大明宫”翻译成“DAMINGGONG”.但笔者认为西安是一个文明古都,其地点的命名有些是来自文化习俗,对于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国际友人来说,纯粹的中文汉字和拼音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参照作用。因为“Bell Tower”与“Daming Palace”这样的翻译才能显示出西安的重要性的地方特点。

三、公交车英语翻译问题

(一)词汇-选词不当

部分无人售票车上车的译文是“up”,下车时“down”。例如线路223,18,24,27,512,402。更有甚者,部分无人售票车,例如线路6,215,竟然将“下”翻译成“exit”。根据公共场所公示语译写规范,各类车站出口统一译作Exit。

部分小型中巴,例如线路213的标志“上”被翻译成“up”。

并且某些公交线路,例如线路6在英语播报中,“站”的英文播报是“station”,而不是“stop”。

(二)语法

1、语法有误

例如,车还没到站,语音播报“Now, we get to the Bell Tower Station”, 会令外国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一站不是钟楼,是在开往钟楼。”因而没有下车,结果多坐了一站。再如,6路和5路公交车均用doing的形式进行播报,例如,线路5 we are arriving at Ziwu Road,会让人搞不清究竟是将要到达这一站还是就在这一站。

2、中式英语

受母语表达或思维方式的的影响,未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看管好私人财物”的标识语被一一对应的译作"Keep Well Your Possessions",地道表达"Be Ware of Theft"。“暂停服务”习惯性说法为"Temporarily Out of Service",但是我们会有"Pause Ministry"的标识语。

3、双语和单独母语同用

6路公交车只有“北门”“南门”“朱雀门”“小南们”“含光路”的英语播报。Now, we’re arriving at North Gate/Zhu Que Gate/Small South Gate. The next station is South Gate/Small South Gate/Han Guang Road.后面的报站方式则母语到底。既然使用双语标识。

四、在“功能对等”及“平行文本”理论下进行公交用语翻译

在语料库翻译学中,一种对“平行文本”的定义是:“在语言上彼此独立,但却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文本。“平行文本”产生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但涉及的话题相同,属于相同的体裁和文本类型,具有相同的功能。公交用语的文体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指示,提示,限制和禁止四大类。我们将据此对公交用语提出正确合理的译法。

篇4

关键词: 情态意义 礼貌功能 人际功能 损及听话人 惠及听话人

1.引言

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中,Halliday提出,人类语言有三种纯理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可以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起到协商和交流信息的作用;这种通过表现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判断等来达到在说话人、听话人之间建立和保持适当社会关系的功能,即为人际功能”。(李美霞,2006:82)人们正是在交流中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得以参与各种语言交际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些时候还通过语言的人际功能使得听话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改变对方观点的目的。Halliday提出(1994):“人际功能可以由主要的词汇语法系统来实现:语气和情态,和音系系统:音调。”(李美霞,2006:82)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情态意义的研究,以及普遍的礼貌表达现象,本文就情态意义在礼貌功能的实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2.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

2.1情态

古希腊时期逻辑学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情态”的概念。他将可能、偶然、不可能、必然作为研究中的四个模态词。“在他以后的进行逻辑学研究的学者,将可能性和必然性作为了情态的中心概念”。(Stephen J. Nagle,1989:5)情态,在传统的语法体系中,指的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表达的意义。语法学家实际上把情态等同于句法或词素上的表达法。传统语法研究也就主要把情态放在助动词的范畴来考虑。

2.2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意义的研究

2.2.1情态意义的定义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体现人类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指出情态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

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主要角色为给予和需求,交换的东西分为两种:(1)信息;(2)货物和劳务。当人们交换信息时,小句以命题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人们交换的东西是货物和劳务时,小句以提议形式出现,情态则指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可表示听话人执行某一行为的职责和义务,也可表示说话人对实施某一行为的倾向或意愿。依交换东西的不同,情态有不同的意义。Halliday将第一种情态意义称为情态化,将第二种称为意态化。

2.2.2研究范围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对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传统语法都有很大扩展。该学派认为情态意义的实现不拘泥于情态动词的使用,除了限定性情态动词(may,should等)之外,还可依靠其他手段来实现,如:被动谓体动词:You are supposed to know that.(Halliday,1985:86)谓体形容词:I’m anxious to help them.(Halliday,1985:86)引人注目的是,情态隐喻这一概念,即:使用小句形式来表达情态意义的手段也被纳入到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之中,这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如:I think he is ill.(李美霞,2006:107)通过英语中的附加疑问句I think he is ill, isn’t he?可以验证。虽然情态意义是以小句I think的形式出现,但在语义上起支配作用的仍是he is ill.。

2.2.3情态值

Halliday在研究中给情态意义赋予量值,即高、中、低三等的量值程度。如下表:

Three “values” of modality (Halliday,1985:337)

对情态量值的选择影响到情态意义的体现。它不但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态度,而且因情态意义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进而影响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

3.情态意义与言语礼貌

礼貌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据Goffman的“面子”理论,人们在表达个人看法与交流思想的同时,也要保持个人的自尊,创造一种公开的个人形象。P.Brown和S.Levinson 在1978年出版的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中采用了Goffamn的“面子”观点来解释人们交往中的礼貌现象。他们进一步提出了“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以及相对应的“积极礼貌”与“消极礼貌”。人们在对话交往中,可能会通过要求、提建议、批评、表达遗憾等方式威胁他人或自己的面子。Brown与Levinson将此称作威胁面子行为,即FTAS(Face Threatening Acts)。而实际上,人的大多数话语行为潜在地有威胁人们面子的可能,表达不同意、批评、抱怨、异议、打扰等不合作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积极面子;而命令、要求、建议、威胁、警告、仇恨、愤怒等则可能影响消极面子。但无论哪一种情况,说话人与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受到威胁。本文认为,由于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与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因此情态意义的使用可以减少对说话人、听话人面子的威胁,在维护双方面子的同时有助于礼貌的实现、交流的进行。

Leech的礼貌原则包含策略准则、宽容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这6条准则中,Leech强调了自身(self)与他人(others)两个概念。这6条准则可以概括为:最大限度地让别人受益与减少别人的损失;而对自身,则是最大限度受损与最小限度受益。

Leech在讨论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时提出由间接层次、损惠层次和选择层次组成的礼貌层次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相对于“拐弯抹角”的办事方法,我们更喜欢“开门见山”。但在礼貌用法中,究竟是“拐弯抹角”,还是“开门见山”,这取决于我们话语的内容,具体来说,要看说话内容对于听话人来说,是“损”还是“惠”。因此,本文从损失听话人、惠及听话人两个方面出发,结合间接层次和选择层次,分别分析不同情况下情态意义与礼貌的关系。

4.损及听话人情况分析

例1:

a. Answer the phone.

b. 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c. 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d. 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e. 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f. 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Leech,1983:108)

以上几句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去接电话。依据Leech的观点,这是“损及”听话人的。由a句至f句,我们可以发现,说话人的语气越来越委婉,礼貌程度越来越高。a句直接性最强,它的祈使句形式给听话人心理上造成一种“非做不可”的压力,具有强制性,没有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因而礼貌程度最低。b、c、d、e、f开始考虑听话人的面子。B句使用“I want you to...”形式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c、d、e、f使用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来缓和对听话人的“损及”程度。c句中will考虑到了听话人的意愿,d句中can表示事情的可能性,e句中would比will意更轻,f句中could的程度更低。从情态值角度考虑,will>can>would>could。f句中could情态值最低,间接性最强,听话人的面子与感受得到了较好的考虑,它的礼貌程度也最高。

此外,还可从情态表达式的数量来看损及听话人时话语间接性与言语礼貌的关系。

例2:

a. Close the door.

b. Could you close the door?

c. Could you possibly close the door, please?

d.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lose the door.

这组句子中,a句为祈使句,没有使用情态功能;b句使用了could;c句增加了possibly与please;d句则使用了情态隐喻的形式,说话人的要求被包含在主从复合句里,以小句形式体现了情态功能。很明显,从a句到d句,情态表达式的数量增多,话语的间接性在增强,礼貌程度也随之增加。

由以上两组句子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损及听话人利益时,情态值越低,情态表达式数量越多,话语的间接性越强,越能顾及听话人的面子,其礼貌程度也越高,即损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间接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间接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选择层次指的是话语的选择性与其间接性有很大关系。说话人的话语越间接,其语气也越委婉。对于听话人来说,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反应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与自由。以例2中句子为例,情态词在b、c、d句中出现,可使听话人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a句祈使句,听话人有一种被命令的感受,b句出现could,c句增加了possibly与please,d句则用了小句“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话语越来越间接的同时,听话人受尊重程度增强,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来做出选择:似乎即使他做出拒绝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不会伤及对方的面子。因而,对于选择层次,可以得出与间接层次相同的结论:损及说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选择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而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选择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5.惠及听话人情况分析

在命题内容惠及听话人时,说话人应尽量使听话人不作出否定的回答,使命令的言语行为偏向于肯定的结果。如:

例3:

a. Have another apple.

b. Will you have another apple?

c.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other apple?

d. Could you possibly have another apple?

从a到d,情态词从无到有,情态词的量值由will到would再到could依次递减,情态表达式由单个情态动词变为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的联合,数量增加;这些都使句子的间接性增强了。但是礼貌程度却没有增强,而是减弱了。其原因在于,当命题内容惠及听话人时,使用a句祈使句形式,实际上是不允许听话人做出否定的选择。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表达更易于显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热情态度,因而其礼貌程度更高了。所以,不同于之前损及听话人的情况,当惠及听话人时,情态值越高,情态表达式数量越少,话语间接性越弱,越能体现说话人的热情,礼貌程度也越高,即惠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间接性成反比,与礼貌程度成正比;情态表达式数量与间接性成正比,与礼貌程度成反比。因选择层次与间接层次情况相似,所以也有相同的结论。

6.结语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将除情态助动词之外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及小句结构等都包括到了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之中,这大大拓宽了功能语言学中有关情态意义的研究范围;并且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要求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情态助动词,而应该拓宽视野,扩大学习范围。同时,在运用情态意义来实现礼貌时,经过以上分析,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1)情态意义的大小与情态量值成反比,如Will you close the door?与Could you close the door?前者的情态量值高,但是情态意义却很小。

(2)情态量值与情态表达式的数量成反比,如Will you close the door?与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close the door.后者情态表达式数量多,但情态量值低。

(3)情态量值与话语的间接程度、选择度成反比,情态量值越高,间接程度越小,听话人的选择度也越低。

(4)当损及说话人时,情态量值与礼貌程度成反比;当惠及听话人时,情态量值与礼貌程度成正比。

情态量值、情态表达式的数量影响到话语间接性、选择性,进而影响礼貌程度,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经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情态意义的使用和礼貌的实现程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言语交际中,合适恰当地使用情态表达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反之,忽视情态表达的意义和使用将会导致交际失败。这不论是对于语言学习还是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

[2]Nagle, Stephen J. Inferential Change and Syntactic Modality in English[M].Frankfurt: Verlag Peter Lang,1989.

[3]李美霞.功能语法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4]束定芳,《外国语》编辑部.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孙顺莲.试论英语情态动词的礼貌功能[J].邵阳学院院报,2003,(1):130-132.

[6]王建华.情态动词与礼貌层级[J].福建外语,1997,(4):10-16.

篇5

【关键词】功能对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我国目前落后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在精度课程中,即便教师注意加强翻译教学,也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没有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是以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分析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该观念提出于1964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这本书中,奈达给出了该观念的定义,即动态对等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与原文对其接受者所起的作用相同。针对二者概念的更新,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做出了解释,动态对等是相对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而提出的,然而人们经常对动态一词产生误会,认为这是具有特定效果与感染力的物质……为了更加突出“功能”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了避免人们的误解,采用功能对等理论来表达翻译的程度效果会更好。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奈达还指出,可以把最高境界的功能对等理解成译文接受者理解译文和原文接受者理解的原文保持一致。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并不严格追求文字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要求必须在语言功能上达成对等,最终目的在于确保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对文章的反应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语句的转换,而是要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语义内容进行传递,也就是把原文中的语义采用另一种语言通过贴切而又自然的语句表达出来。即确保在总体层次及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内容的表层信息进行语言转换,最终以译语的形式进行展示。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引入功能对等理论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大学英语课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这几项基本能力进行培养,而多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读、写、听这几个技能,很少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专门针对翻译能力训练的课程安排非常少。而且高校中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基础。长此以往,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容易被忽视,甚至直接被其他技能训练取代。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受重视以外,很多英语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创新力度不够,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学生展开相关理论与技巧的传授,加之教学资料的限制,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翻译水平远未达到未来社会工作的要求。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近几年来逐渐得到了重视,与2013年年末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次改革中,汉译英部分由以往的单句翻译变成了段落式翻译,答题时间也有所延长,从几分钟延长至今天的半小时。这一改革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想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采用科学的翻译理论作指导,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翻译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唯有如此,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升。

三、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前文已经叙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的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加重要,也就是翻译过程中我们并不严格追求表面文字形式的对等,而是追求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这也是翻译的目的。为此,理想的翻译必须把原文和译文中所代表的语义、文化内涵和交际功能进行转换,也就是确保两种语言内容意思一致的前提下,对源语言意义进行调整,并用译语意义来代替,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转换。在大学英语翻译中,很多英语词汇受到自身文化背景思维的影响,其逻辑思维与汉语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应该从汉语的逻辑思维出发,确保翻译语言的流畅性以及完整性。另外,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并利用好功能对等理论的辐散,从我们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思维。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对语言内涵及思维概念差异的讲解

虽然世界各地人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等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沟通交流,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中利用的概念系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概念系统属于一种认知模式,模式一样并不代表各民族之间的单一概念就是相同的。任何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指的是这一概念的涵义,而外延则是指适用范围。由于人们的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而各不相同,而且即便是同一民族,概念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这一相同认知模式中,具体到词汇的应用这一范围,两种语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不同之:首先,同一事物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可能会代表不同的概念,或者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可能代表相同的概念。其次,对汉语中的一些特定的概念而言,可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形式,而只能以英语中的抽象概念来解释,反之亦然。再次,很多词汇虽然在英语或者汉语中都属于抽象概念范畴,然而它们的词义却相差甚远。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中,“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这句话,前半句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具象表达,有汉语背景知识的人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语义概念,但是在英语中并不能以“he is not a vegetarian”这一具象表达定位到合适的语义概念。

(二)加强对文化意象差异的讲解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因此,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其词汇都会受制于文化意象。所谓文化意象,指的是汇集了本民族智慧以及历史文化的符号,其差异性主要源于文化信息之间的不同,具体体现在词汇的比喻及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等中。对同一件事物而言,有可能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象征,因此,英语以及汉语在对同一概念进行表述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意象。具体到日常生活体验中,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我们知道,中国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很早就开始水稻的种植,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英国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加之英国发达的畜牧业,因此,他们的主要食物为牛奶和面包。如果对“基本需求”这一概念进行联想和理解,中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必定就是和米饭相关的事物,也由此引发了很多和米饭相关的表述。而英国人则会联想起与面包和牛奶相关的内容,而且这rice和bread两个词汇也会经常出现在其习语中。

(三)加强对语言习惯差异的讲解

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围内讲,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由于两种语言所属语系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习惯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为学生分析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习惯中的差异。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语法结构较为松散,词汇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尽管汉语中句子结构并不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是十分清晰,然而,如果词汇和词义能够用法得当,与当时的语境相符,便不会影响到信息接受者的理解。而英语不同,其句子结构比较严密,如果英文句子中的词汇搭配不合理或者使用不正确,那么人们便有可能对句子产生错误的理解。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汉语表达中,动词占据了核心地位,而英语表述中,动词在多数情况中必须和介词搭配才有利于语义的表达。

五、结语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这就使得对阅读与语法过分重视,而忽略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规定,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新要求。英语翻译教学必须通过英语精度课程进行,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意引入科学合理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发挥功能对等理论的作用,推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佳.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独立学

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1):80-81.

[2]刘小.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

译教学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04):109-111.

[3]谢燕鸿.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

篇6

关键词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0-02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相应培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并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3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并于2014年相继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及测评指南等。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的能力必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教师的工作岗位。

呼伦贝尔学院现有16个本科师范专业,在查阅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发现,有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有关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是公共计算机,主要讲授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应用、ACCESS数据库知识等[1]。对于师范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并没有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根据2013年对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生的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标准相差甚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在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均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并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可指导呼伦贝尔学院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实施。

1 组建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

立足现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助教2人、讲师6人、教授1人;年龄在27~35岁之间8人,40岁以上1人。教师在职称和年龄上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授引领,又有年轻有活力的中青年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人才,丰富教师队伍。

2 提供必备教学条件

提供合理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其他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总结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涵盖的内容,建议提供54~72课时的教学课时。

提供基本教学场所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进行授课、实践。依据呼伦贝尔目前的教学实施状况,需至少提供功能良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同时需要为实践配备一定的计算机机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

保证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奠定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公共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应作为先行课程开设,保证学生在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的基础。

3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合理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导向,课程体系是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当前课程改革需求。针对课程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育部近年出台过两个主要文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要求,即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依据这两个主要文件并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

1)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

3)掌握并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教学准备、实施和评价;

4)掌握常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5)会使用常用网络软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教学;

6)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7)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意识,建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图1)

4 建立合理实践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中实践部分又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两大部分构成。依据呼伦贝尔学院目前教学实践设备缺乏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

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 每个院系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可适当开放给学生使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

与专业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相结合 师范专业都有本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思想。

5 逐步完善相关教学资源

自编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来源,纵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均有共性之处,但又都具个性特征。为了能使教学内容符合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类公共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建立合理联系,对于教材选择自行编写的形式进行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积累优秀多媒体课件,尤其要对每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积累展示,促进学生依据学科更好地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

其次,积累优秀教案和教学实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分析等方式更直观、深刻地掌握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再次,依托网上现代教育技术免费精品课程,让学生便捷地获取国内优秀师资团队的教学。

6 探索合理考核方案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或考核知识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可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对于资源开发的考查,可采用作品的形式进行;对于知识应用的考查,可采用设计方案的形式进行。

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而不仅仅是甄别功能,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学期学习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改进和优化教学;在学期末,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目前,呼伦贝尔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还处于探索阶段,以个别专业教师申请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随着社会、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小冬.呼伦贝尔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3):159-160.

篇7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公示语 汉英翻译

一、公示语的简介

有学者认为: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就是公示语。[1]还有学者将公示语简述为:“就是给公众在公共场合看的文字语言。”[2]可见,公示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公示语翻译中错译、语法不通、拼写错误等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就目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相应对策。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思想

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主要提倡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根据目的论,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论的创始人之一赖斯将文本功能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ve)和祈使功能(operative)。[3]就公示语而言,其主要功能有祈使和信息功能。限制和强制性公示语的主要功能就是祈使功能,也就是用这些语言影响、规范公众的行为,进而再作用于公众,使公众能够像公示语上所说的那样去做。指示和提示性公示语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常见的错误

公示语翻译的错误或不规范随处可见。万正方等学者通过调查认为这些翻译错误主要是由于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和译出语国家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按照汉语字面意思和语法结构对号入座,牵强附会地“套译”。[4]常见的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1)单词拼写,大小写及符号的使用错误。“爱护环境 珍惜生命”翻译为“CLEAN SUYYOUNDINGS LIFE IS ONLY ONE”,暂不评论它的翻译谬误,仅是“SUYYOUNDINGS”这个词的拼写就会贻笑大方。改为“PROTECT THE ENVIRONMENT,TREASURE OUR LIFE”就能正确完整地向公众传递信息。

2.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包括名词单复数,冠词,介词,动词,时态,语态等使用不当。如:男式休闲服译为“Man’s casual”明显不妥,应改为“Men’s casual”;又如:修理相机被译为“Repair a camera”,译文有修理一架照相机的含义,采用的祈使句型有发号施令之嫌,建议改为“Camera repair”。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指翻译公示语时,对所选词义理解不清,生搬硬套,有时也会给外国游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起他们的误解。例如在某银行挂着“对公业务”的牌子,被翻译为“To Male Service”,在这样的译文下,不仅公示语的提示、指令、参照功能不能实现,甚至会造成歧视女性的负面效应,难道女性就不能办理相关业务了?建议改为:“Public Service”。

4.文化不兼容。

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在翻译公式语时,我们应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例如,“保护绿草,留住绿意。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Preserve green grass and retain the green color.Let the grass has life,please watch your step.”这种翻译很难让外国人看懂是什么意思。比较可取的翻译应该是:“Take care of the grass to keep the p lace green.Treading on grass is treading on life.”然而,这样的译文稍显冗长繁复,可直接借用英语中现成的说法“请勿践踏草坪。”“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公示语翻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来进行翻译。

5.译名不统一。

这里指的是同一种事物的英文译名可谓五花八门。例如,在城市公厕外的墙壁上有的写W.C.,有的还继续沿用Toilet,有的直接写Men’s或Women’s,甚至有的写Female toilet,Male Toilet,这都让外国游客感到一头雾水。以上的译文都不规范。据统计,美国使用Washroom,Restroom和Bathroom的频率较高,建议改为此。

四、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1.熟悉公示语的语言特点:简洁明了。

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2.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借用已有成果。

许多公示语具备相同的功能,我们可以向国外借鉴他们常用的表达用语。戴宗显、吕和发认为:“功能对等,情景相同,对象一致,目标明确,转换对应是公示语汉英翻译所应遵循的一般标准,提出可以借鉴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动态转换尝试的建议。”[5]

3.必须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认为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公示语英译的主要交际对象是英语使用者,它的表达应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

[2]左樱.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宜宾学院学报,2006,(4).

[3]Reiss.Katherina.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M].translated by Kitron,in Lawrence Venuti(ed),2000.

篇8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 备课; 提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4-001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电子和汽修等专业的教学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这门课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提供了发展的后劲。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摸索、改革、创新,开拓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车工技能课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中注重备课环节

1.备教材

教学是中心,备课是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目标。在备课时必须详尽的了解车工学科的特点、教学大纲和技能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我校,应结合学校的课程要求认真备课,详细书写教案。

2.备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我校的情况,相对来说,秋季班的学生比春季班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各方面素质也稍高一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详尽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状况等等。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再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学习的要求,期望值不能太高,还要适时的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讲课计划和进度,适应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宽容友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3.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因此,在车工课上应采取精讲多练、压缩理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实训课的一定要学生书写实训报告,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课做好铺垫,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车刀的结构组成时,拿一些车刀的模型给学生进行实物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拿着车刀多看、多思、多讨论,从而总结出车刀的结构特点“三面、两刃、一尖”,并结合实训中的情况,讲解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以及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在切削中的作用和磨刀时的注意事项。

二、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课堂提问是车工工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实训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1.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工艺教学中,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紧密联系实习操作。不但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2.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车工工艺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深孔加工简介”一节时,提问车套类零件,从车削工艺上分析圆柱孔的加工比车削外圆要困难的多,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中心钻折断的原因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提问把中心钻折断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加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工件在车削加工中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车孔”一节时,设置了“车削通孔与不通孔的关键技术都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那么车削时车刀形状是否也相同?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车通孔与车不通孔车刀几何角度不同的原因,达到解释析理的目标。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隐性教育;功能

隐性教育是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渗透,影响其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和高校学生管理特点,充分发挥好隐性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起到恒久的教育管理作用,是需要高校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隐性教育的基本特点

隐性教育最初是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以“隐性课程”一词1968年首次提出的,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它利用环境熏陶、组织管理、实践活动、人格影响等,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目标,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言行。隐性教育具有目的的潜隐性、内容的渗透性、效果的持久性、影响的深刻性四个特点。

1.目的的潜隐性

隐性教育往往巧妙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隐藏在高校各项活动以及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对高校学生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管理目标实现。隐性教育不仅广泛地潜伏在高校学生各项有目的活动之中,而且广泛地隐含在一切教育环境的体制与气氛之中,存在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接受影响,达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

2.内容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通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高校管理的要求,通过制度规范、文化娱乐等方式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为高校学生的日常活动提供价值指导和动机需要,使他们在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无形引导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管理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管理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利用一些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启迪和引导,使高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无意识对受管理者进行渗透的。

3.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其教育的过程更加自然和谐,主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一活动、接受这一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显性教育所不能达到的。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地削弱高校学生的心理防御功能,使高校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效果比显性教育载体单向灌输或说教形成的记忆要稳固得多,管理的效果也就更容易得到巩固和保持长久。

4.影响的深刻性

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或成熟,必须通过心灵的特殊体验和领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理念,约束学生行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隐性教育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学生在接受隐性教育时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是情感、态度、价值、兴趣等非认知心理的参与,是学生内心的一种体悟结果;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内化为学生情感、意志、人格、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道德品质与素养中,其影响非常持久和深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隐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主体多为“90”后青年,他们富有朝气,爱好广泛,求新求变,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开放;对人生设计更加务实,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周围环境,尤其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法纪意识较强,追求平等互利;思维活跃,爱憎分明,主体意识强烈,乐于表现自己,反复性较大;好奇心强,容易被外在热点吸引,极易受到社会商业、流行文化影响,认知能力相对较低。隐性教育作为集教育与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与高校学生特点具有明确的契合性,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显性教育的显著功能。

1.政治导向功能

隐性教育的作用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和相当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作为内在的心理力量在学生中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正面的信息可以作为丰富的精神营养促进高校学生进步,反面的则可能引诱高校学生走向消极落后。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阶段,对信息的辨别判断、接收选择能力还不太成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在校园内设置有纪念意义的雕塑、催人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历史名人、绘画作品等方式,潜移默化教育广大高校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情感激励功能

隐性教育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出发,把高校学生满足对核心价值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实施情感渗透,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隐性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往往是以学生的非认知心理的启动开始的,是学生态度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管理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被管理者所接受,就越是能转化成被管理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尤其是学校领导踏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风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品行,端庄优雅的仪表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起着隐性的道德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通过升国旗仪式、演唱革命歌曲和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能够有效地沟通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融合师生的理想信念,从而培养高校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高校学生管理的预期目的。

3.行为约束功能

高校的物质环境、制度设置、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高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教育环境。通过暗示、舆论等特殊机制对高校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学生自己认知、辨别、思考、感悟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其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有效地促使高校学生产生自我约束。特别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军训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磨练意志,形成信念,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自律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4.人格塑造功能

人格是一切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人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等。人格形成一般都要经过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并非只是显性教育的结果,更多的是靠隐性的学习,人格成长所依赖的条件只有通过隐性渗透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教育者把培养目标和培养意向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隐性教育反映出来,并将其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思维和行为之中,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塑造出与时展相适应的人格。

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中隐性教育效益的途径方法

1.加强管理者自身建设,提高隐性教育的带动力

管理者是隐性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他们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其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性格影响力与开拓创新能力,与隐性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息息相关,是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当代高校学生具有追求公平公正、自我意识强烈、爱憎分明又敢于表达的特点,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隐性教育,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必须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政治、思想、道德、专业素质,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治学态度、行为习惯、教学艺术等去影响教育对象,使其心悦诚服并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感化,自觉模仿。特别是管理者应当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建立一种学术上平等、思想上坦诚、生活上关心体贴、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2.优化管理环境建设,增强隐性教育的渗透力

高校学生作为感知力强、接受范围广泛的一代。环境影响对其成长进步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要注重隐性教育环境的建立,主要在于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培育高尚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谐的心态环境等。校园环境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具有重要育人功能。管理者应当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的基础上,按照教育的预期目标,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需要,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学校物质环境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特殊意义命名的花园和林荫道、校园宣传橱窗和板报、校园雕塑以及悬挂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等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的情感、信念,增强隐性教育渗透力。

3.加强网络传媒管理建设,提升隐性教育的吸引力

当今高校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网络和校园传媒成为高校学生隐性教育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平台。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网上对话、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形式来吸引和凝聚大学生,使网络成为沟通校方和师生关系的桥梁与平台,成为师生交流思考的通道,成为传播信息和知识、引导舆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因此,我们要格外关注网络隐性教育的开展,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安全建设和网络信息素养培育,构筑安全、合理、科学、有效的网络隐性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鹿晓红.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2]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10

一、功能结构伦理下实现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结构伦理关系是伴随着语言应用学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语言学的结构伦理特征重点体现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功能的现实情况。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语言学家海耶斯就开始提出针对语言结构伦理的“交际能力”理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伦理结构关系十分紧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掌握语音和词汇等基本功;同时还应该注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实现在语言结构功能伦理结构下的文化交流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紧密。人们在日常商务英语活动中能否实现比较顺畅的交流,除了与双方实际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关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容忍程度。对于跨文化和英语交际的研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进行,可以很好的培养出人们对异种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支持理解的态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巨大的,通过发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文化属性。其次,通过跨文化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人们在初次接受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最后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在美国除了能够很好的设置这些跨国文化的课程以外,还要与社会上的很多专门机构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晓国际商务交流的基本规则,不断的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功能结构伦理下如何实现商务英语的教学

(一)对本国和外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比较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深刻的了解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很好的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首先在称呼用于方面,“comrade”是社会注意国家的所特有的一种称呼。但是在目前的英语国家中,“Sir和Madam”是比较常用的称呼,所以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其次在感谢和答谢方面,在中国的家庭成员中很少使用“谢谢”,如果使用这种单词会让人感觉到很生分。而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即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经常使用的。最后在隐私方面,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是,就会关心一些收入、年龄和婚姻等情况,而英国人则是比较反感这一点。

(二)优化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商务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有关商务英语的基本课程。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加入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不断的把这种交际能力进行素质上的拓展。尤其在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一般口语教学环节都是由外教来担任,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可以是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东西方教学的文化差异,是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外国人相处。在商务英语的高级教学阶段,可以加强英语文化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教学的理解。

(三)利用课外英语资源,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如果只是在课堂是进行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进行英语短句的表演,这些英语短句可以使课本上面的,同时也可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英语故事。一方面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异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通过英语短句的表演可以是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跨国文化的魅力,锻炼英语的实际表达能力。其次可以进行英语课题的研究讨论,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英语主题的讨论,这些讨论的主题可以与英国本身的文化比较接近,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异国文化。最后还应该大量的收集外国信息,利用下英语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集以下不同国外的人们的饮食文化、发型服饰和电影艺术等文化多媒体资源。

(四)不断加强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

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外的商务英语实践也是增强对异国文化理解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寒假与暑假的时间内,可以鼓励学生进入外企进行商务英语的实习,不断扩展学生的商务英语对外扩展能力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很多对外的国际奥会和世博会等活动的志愿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外商人士的不断接触,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体会在不同国家进行工作的表现形式和行为生活习惯,真实的感受到跨文化学习的基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