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进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显著提高,并且,不断的进行功能延伸。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现状
2000年,机器人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其目的是刺激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年轻学生投身机器人技术。2002年,机器人竞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竞赛达到热潮。2004到2009年,机器人竞赛成为了主流,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在河南、广西、陕西、云南、重庆、湖南、青海举行,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成绩不断攀升。同时,第五届至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绩。2011年广东省的虚拟机器人竞赛,全省共有12个地市和顺德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106支,参赛学生148人。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现场编写虚拟足球比赛和虚拟灭火比赛的程序,然后进行投影演示,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观看和学习。2012年的“乐博杯”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竞赛在西安举行,汇聚了众多的参赛者。同学们秉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态度,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比赛成绩优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兴围小学代表队,他们突出重围赢得了冠军,即将代表中国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国内科技、教育界一致认同的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赛事,作为一项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参与性和普及性,适应当代青少年需求,深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智力开发活动,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智能机器人缺少科学、可行、实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学制的阶段性划分不明确,存在重复学校相同知识的现象,从而导致机器人教材特色不明显。
2、智能机器人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导致许多教学只能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有秩序的开展知识体系教学。
3、目前学校教育使用的机器人很纷杂,缺少规范。并且绝大部分并不兼容,开放度低。还有就是教学用机器人单机价格偏高原因是销售数量上不去,导致厂商只能太高价格。
(二)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欠发达地区软硬件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建立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级的教学资源。
(二)学科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来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该门学科在小学教学当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相关教师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理论,同时,实践经验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开展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在全国的中小学基本完成,各地区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房,而开展机器人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购置教学使用的机器人,从而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机器人”实验室。另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收集也是一项关键任务。学校可以统一添置一批有关机器人的教学信息资源,例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机器人教学课件,教案等。丰富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与计算机间的交互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难以表述清晰的重点、难点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课件一般是以课堂演示的方式使用;另一种是以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电子教案中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的演示,还包括一些习题及习题的分析与解答等内容。
因为受到支撑学科及计算机水平的限制,CAI软件的实现水平远远落后于CAI理论的发展。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CAI软件系统。众所周知,这种软件通常都是基于框面,采用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学生在使用这种软件时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我国CAI软件的总体制作水平不高,软件的智能性和通用性不强,使得CAI软件的局限性比较大,有的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改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进行恰当的个性化教学,从而达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且软件如果需要增加新的结构相似的教学内容时,开发人员还需重新编程,这样既给开发者增加了许多重复性劳动,又给学习者造成了诸多不便。
目前使用的CAI软件存在着以下一些缺点:(1)网络支持不足:现在的大多数CAI软件是以光盘形式存在,在单机环境下运行。虽然大多具有网络支持,但是大多的网络支持都是针对这一版本的软件进行的系统修补,而很少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维护,这样的软件生命周期不会很长。(2)教师的参与度不足:现在的大多数CAI软件在制作时就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参与,这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都是学生自主进行。通过这些软件,教师没有办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也没有办法向教师求助,师生之间不能进行交流。这样的软件无法实现个别化教学。(3)监督机制不完善:现在的CAI软件之所以仅仅被视作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综上所述,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t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ICAI)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它以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了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ICAI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库、学生模型和教师模型。知识库包含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两部分;学生模型提供了学生的程度:学生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代表了学生的智能活动;教师模型提供了教学方法,负责指导系统怎样进行教学活动,代表了教师的智能活动。此外,ICAI系统通常还包含一个具有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人机接口。
由此可见,ICAI系统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开,根据学生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系统的智能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于特定学生的教学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向学生提出针对错误的修改意见,下一步的学习策略;通过对所有学生的错误进行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及时向教师提供教学策略的更改建议;通过对学生模型、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智能分析,向教学主管部门提供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可以说,一个理想、完美的ICAI系统就是一个自主、优秀的“教师”。
要开发一个好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模拟人类将记忆与思维合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数据交换方式也在不停地发展,从而提升了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的配合,这使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模拟人类记忆与思维活动变得可能,从而可以同时应付多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性思考。
2.模拟人类较好地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大多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人类可以又快又好地处理这样的事物,但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为了能够对不确定性进行正确处理,需要从软件上弥补这一缺陷。
3.模拟人类较好地解决自主学习问题
人类具有感知能力,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有关信息,但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它需要人们把已经表示出来的各种信息通过一些输入设备输入才能进行处理。虽然目前人们已经通过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方法能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直接交互,但是这已经限制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
4.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深层次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不仅要在智能上有所发展,还要在多维的网络空间中发展进步。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完成在线学习、实时讨论、随堂练习、网上测试等多种教学任务,实现远程教学。
5.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普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引入了知识推理机制,如,每次课程结束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随堂测试情况确定学生的新的认知水平,作为下次学习的起始依据,并且向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建议。
6.提高虚拟学习环境的人机交互性
虚拟学习环境是由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基于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在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使用这种虚拟学习环境,能够在一般人所不能亲身体验的情景中,达到演示、操作完美统一的教学目的。
篇3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 运用;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21-001
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生动、具体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并不成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对于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我结合《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情境教学法
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而我们的现代教育理论亦认为:“应该把世界引入我们的教室。”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的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情境教学法,把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距离。
例如执教《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节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呢?比如,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学习方法?通过互联网查阅天气预报?”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在我的鼓励之下,同学们还举出了很多在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例。比如,妈妈做菜的时候总喜欢上网查阅相关的做法;旅游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喜欢先上网查阅相关目的地的信息等。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而正是在如此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我也成功的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积极,这一点让我感觉到非常欣慰。
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初中生更好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上拉近了同学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距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结合角色扮演运用情境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初中生非常喜爱参加的一项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例如在执教《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在上课之前我事先要求班里的学生自主报名参加角色扮演活动。首先,编拟剧本;然后,进行排练。正式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同学们排出了很多精彩的短剧,有《我与信息技术的渊源》《妈妈与信息技术的一天》等,赢得了旁观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当中,同学们不仅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还有效调动了课堂学习的快乐氛围。对于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合角色扮演运用情境教学法虽然有效,但是却需要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尽可能的参与到同学们的角色扮演当中,给予其必要的指导。有可能的话教师亦可以亲身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当中,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师生互动局面。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三、结合合作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法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合作学习,亦可以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即合作学习情境。
还是以《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为例,在正式教学阶段,我要求同学们针对“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一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和讨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同学们合作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各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在同学们发言的同时,我也对各个代表的发言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对他们未提及的领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了解,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机器人跳舞的视频,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直观感受,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结合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可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有效调动我们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这种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亦是非常有效的。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情境教学的运用策略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趣味游戏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社会调查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动手实践运用情境教学法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再过多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一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以启发,踊跃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不断提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宇.对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设计的探讨[J]才智,2011(01)
[2]马存林.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版),2005(09)
篇4
[关键词]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智能学习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2-0008(2012)05-0042-08
一、引言
以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我们传统的课堂也渐渐从普通教室转变为技术增强教室(Technology Enhanced Class-room)从单一技术的教室应用转变为泛技术的教学环境。这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对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应然要求。正如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所说:“美国的每一个孩子都应当接受21世纪的教育,都应当使用21世纪的技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学习者被称为是网络一代/数字后代(Digital Generation/Digital Natives),这一代的学习者正以与他们的父母截然不同的方式学习、玩乐、沟通、工作以及创造社群,他们利用网络,毫不费力地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利用指尖横跨世界。他们崇尚自由和选择权,追求个性化,喜欢交谈、讨厌说教、天生就善于协作,他们会仔细监督你和你的组织,坚持做正直的人,就算是在上班或是上学。他们也想过得有趣些。速度才是生活的常态,创新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者。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理想的课堂应是互动的,知性灵动的天地。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课堂的物理架构和教学样式。
从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来看,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技术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历史。技术的层出不穷,改变了信息的呈现、传输和存储,也改变了人类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式,但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给教学者和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地去熟悉这些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与学的过程。幸运的是,随着社会对人的关注,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从过去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使人可以从繁杂的技术操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与技术、资源最为自然、和谐的交互,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过程。借用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观点,“人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提高课堂主体对自身及其所处教与学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未来课堂(教室)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全球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二、未来课堂的特性及教与学的特点
(一)未来课堂的概念界定及特性
关于未来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目前尚无统一的论述,对于未来课堂,从名称上有“未来教室”和“未来课堂”两大类。
Clayton M.Christensen.Michael B.Horn and Curtis W.Johnson在“Disrupting Class”一书中指出,未来课堂是一个集成了技术与软件。提供给学生一些替代方法和选择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的课堂。它们鼓励形成一个让学生一起工作计划,分享经验和教训和进行概念化的学习,而不是单纯记忆一些信息的环境。
美国的《每日论坛》报在其“Classroom of the Future,Here,Now”一文中指出,未来的课堂是一个学习环境,采用创新的教育活动,从课堂管理到教学的所有方面提高对技术的使用。它能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成为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台湾的陈曼萃认为,未来教室是指这样一种教室环境,教学上,希望由过去单向的讲授教学。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引发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意与思考:同时。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及进行探索的方式,以多元的管道汲取知识。包括使用各类的硬件载具,如计算机、学习机、电视、手机、电子书等。
台湾的赖阿福认为,未来教室可定义为一个高度信息化、互动性强、整合性佳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适合进行信息融入教学、数字学习,教师可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在讲授、评量、诊断、互动、讨论、探究等教学过程中,除了能强化教学效能及学习成效外,亦能提升学习者的关键能力(包含问题解决、创意思考、批判思考、沟通表达、信息应用等能力)。
台湾资策会在“2009年的数位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计划中提出,未来教室为将新兴的数位教学终端设备与数位内容进行整合,辅以适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发挥Ac-tive Learning(主动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育体系与环境。未来教室即是将科技工具运用在教学上,且强调团体的交互式教学。并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教材,创造出协同合作之虚实整合学习环境。
台湾的《启动学习革命》一书中认为,“未来教室=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随意教室+远距实验室+高互动教室+相连教室”。在未来教室里,无处不可以学习,还可以跨班际、校际甚至国际进行交流。
未来教室是指将高新技术融入教育,创造全新的互动教育环境。未来教室的目标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创新力,教学方式是多向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探索性学习。
未来教室是一个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微格教室、校园电视台等多种环境为一体的新形式教学环境,其中使用了包括电子白板、数字笔、电视(显示)墙、无线网络、数字摄像在内的多种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到利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盼快乐。
未来教室便是利用先进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改变传统学校教室的学习环境,建立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学习模式,不但能刺激学生学习动机与创新、探究之精神。更让教师能够丰富教材内容以及轻松教学。未来教室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环境等。
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认为,未来的课堂是“颠倒的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王珠珠认为,未来教室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鼓励学生多方面的进步的,是一个能够展现、呈现或者使用、分享或者多媒体的,应该是能够合作研究,能够便于信息交流的,应该是批判性思考,并且能够主动的计划和行动的这样一个真实和虚拟环境的整合的这样一个环境,或者叫结合的一个环境。
宋卫华认为,未来教室是一种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投影技术、智能空间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在现代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出以培养学生21世纪创新技能为目的,以互动为核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室环境。
杨宗凯教授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通过对上述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已有对未来课堂(教室)的界定一个共有的趋势是关注于利用新兴的技术创建一个教与学的环境,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培养。综合以上学者对未来课堂(教室)的概念界定研究,本文认为,未来课堂(Future Classroom/Classroom of the Future)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是以人本主义、互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智能空间、云计算、人体工学等技术的支持下,以互动为核心,以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实施教与学,以促进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
未来课堂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的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智能性、交互性和生态性等方面。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混合性则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可以实现多种教与学活动的混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混合。不同交互类型的混合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资源的开放:智能性则体现在未来课堂应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教与学主体方便地获得未来课堂设备的服务:生态性则体现在未来课堂应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
(二)未来课堂教与学的特点
未来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在学习内容上,不管是哪个领域。都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解决、合作以及多媒体通讯等21世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从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方式上看,作为以泛技术环境为特征的未来课堂,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多媒体的呈现形式、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从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上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技术为按需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搭建了关键性的桥梁。使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有效利用:从学习主体的广泛性角度看,未来课堂则是提供了灵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知识表征方式和活动参与方式,体现为所有课堂教与学主体提供服务。使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合适和有效地支持。
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目前也已开始受到教育技术学界研究者的关注,《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从2012年开始开辟“智能学习环境”专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和加拿大Athabasca(阿萨巴斯卡)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学院也联合主办了“北京师范大学一阿萨巴斯卡大学首届“智慧学习环境国际研讨会”。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对学习环境发展的诉求,也是有效促进学习与教学方式变革的支撑条件。智慧学习环境的目标是使得学习场所能够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
智能空间(smart Space)是智慧学习环境的一种实体形式,也是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的基础,是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工作或生活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人们方便地获得计算机系统的服务。智能空间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动态、主动、可思维、开放、多变等特性的建筑空间。
参照NIST(美国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给出的智能空间具备的功能和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标准,我们认为,作为智能空间的特定应用形式,未来课堂也应是一个智能学习空间,它应包括能识别和感知课堂主体以及他们的动作和目的,理解和预测这些主体在完成教与学任务过程中的需求:课堂主体能方便地与各种信息源(包括设备和数据)进行交互:他们所携带或使用的移动设备可以无缝地与未来课堂这一智能学习空间的基础设施进行交互:未来课堂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显示:提供对发生在未来课堂中的经历的记录,以便在以后检索回放:支持未来课堂中多人的协同工作以及与远程用户的沉浸式的协同工作等。
智能学习空间还是一个富交互环境,在未来课堂这一智能学习空间中,大量的计算设备、多模态交互技术模块、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模块被嵌入并隐藏在实际的物理环境中这些模块互相协作并能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使得智能空间拥有立体、连续的交互通道。按照智能空间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从独立的智能空间一开放的智能空间一智能社区的演变。不同的智能学习空间之间也应该能够自发地发生交互。当一个空间的资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时。智能空间应该根据用户的要求向临近的空间发出请求来完成用户的任务。
目前,国内外对智能学习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关智能教室的研究,笔者曾在智能教室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一文中。对智能教室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目前如清华大学的Smart Classroom,Dell公司的intelligentclassroom,卓越电子的智能教室等。
也有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关于智慧(能)学习环境的构想。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同学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认为其既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自主建构,又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马来西亚学者Chin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在这些现有的项目中,尽管各个项目关注点会有差异,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技术整合于教室及教学活动,为课堂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注重学习者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技术、环境、人、资源各主体相互协调的智能学习空间。
在未来课堂研究方面,笔者曾利用质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目前网络上公开的44篇中小学生所写的关于未来教室(课堂)的作文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08.0软件进行了内容分析。提炼出当前中小学生对于未来课堂的想象与期望。基于作文内容分析建立的未来教室特点模型,如图1所示。
从模型图中研究者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于未来教室(课堂)特点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智能的、高科技的、人性化的、灵活的、有趣的、自由调节的、使用便捷的、安全的、心情愉悦的、生态的、环保的、无尘的等概念中。
另外,笔者基于对于未来课堂的定位和特性、学生理想中的未来课堂和未来课堂的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专家意见征询法,对来自于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心理学等领域20位专家,对于未来课堂的认识进行了意见征询,借此构建了未来课堂的模型,如图2所示。
从未来课堂模型中。可以看出。未来课堂的设计主要从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两方面入手。未来课堂要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应使学习者在未来课堂中能够实现快乐学习和高效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习者在未来课堂中进入到一个积极的心流状态。从心流理论研究可以得出,要使学习者获得这种心流状态,需要从学习环境和活动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环境部分包括未来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学习支持平台。物理环境中,未来课堂给课堂主体提供了高交互的教与学设备。能够有效支持课堂主体对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呈现。智能环境控制则给课堂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从光、温、声、背景音乐、空气质量等方面根据课堂的实时状态进行调节。创意空间布局则主要考虑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桌椅设施,以及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能够方便实施桌椅的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未来课堂中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是基于未来课堂云学习支持系统来实施的,所有学习资源的提取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均来源于或进入到可进化的学习资源库中。课后的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平台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与同行交流,也可利用学习支持平台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交流。学生在课后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的个性化作业。
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是未来课堂模型的重要支持部分,主要可以基于泛在网络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未来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了解学与教的情况。
可进化的学习资源库是未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撑。因为在未来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生成的资源,而且未来课堂中的学习需要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资源,需要为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时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提供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随需应变的学习资源服务。在未来课堂中,学习者需要的不是泛泛的学习资源,而是需要应时的、与学习目标、教与学内容相关的、能够切合学习者所处当前语境的资源。可进化的学习资源优势便在于它解决了资源的应时性。使学习资源有了适应性的特点。由于在未来课堂中,随着课堂主体与资源的交互,不断有新的生成性学习资源产生,也就是说学习资源能在与课堂主体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吸收资源使用者的集体智慧得以不断进化,这样就使得原本传统的静态化、结构封闭、内容更新迟缓的学习资源需要转变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发展、结构开放的学习资源。不断保留在使用和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信息作为资源进化的养料,体现资源进化和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历史路径,满足资源自身生命进化的需求。未来课堂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吸取教学者、其他学习同伴、远程学习者或专家等人的智慧,建立起学习者学习的社会认知网络,收获持续获取知识的“管道”。透过学习资源在学习者、教师等人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共享学习过程中的人际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满足社会化学习的需求。
由上可见,未来课堂是一个智慧学习环境,智能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未来的课堂应是这样一个富有技术、充分体现技术、人和谐交互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组成既包括未来课堂物化形态上所呈现的智能学习空间,同时还包括在这个空间中对课堂主体所进行活动的智慧性支持。在这个环境中,技术也已成为一个具备一定智能的主体,与其他主体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共同促进未来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提高。
四、未来课堂的智慧性体现
基于泛技术环境的支持,未来课堂的目标是旨在构建一个自然、和谐互动的学习空间。促进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进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在空间设计上也应能够体现绿色、环保,从信息化设计到体验性设计。
未来课堂作为一个智慧学习环境。其智慧性主要体现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
(一)技术层面——应用大量的智能技术
未来课堂作为一个泛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应用了大量的智能技术,主要实现信息的记录、传输、编辑的智能化,主体之间交互的多元化、便捷化。如RFID技术、泛在网络技术。智能学习空间(Smart learning space)是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装置的教学与学习空间,具有自然便捷的交互接口,以支持课堂主体方便地获得计算机系统地服务。人们在未来课堂里的学习过程就是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也是人与计算机系统不间断的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不再只是一个被动地执行人的操作命令的一个信息处理工具。而是协作课堂主体完成教与学任务的帮手,是人的伙伴,交互的双方具有和谐一致的协作关系。这种交互中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们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学习和操作负担将有效减少,交互完全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的行为。自发(spontaneous)意味着无约束、非强制和无须学习,自发交互就是人们能够以第一类的自然数据(如语言、姿态和书写等)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
(二)环境层面——实现智能环境
未来课堂中应用了许多电子设备,要做到环境的智能化,需要使电子设备消失在用户环境中,因此。需要“虚拟设备”来支持课堂主体与消失了的电子器件间的自然交互。通过智能化、个性化和相互连接的系统和服务创造所需的环境和功能。以此提高人们利用环境学习的质量。
空间可以感知人的存在。根据不同的人,空间就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主要基于RFID等的物联网技术对课堂内的光、电、声、温根据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进行控制,可以根据课堂外的光照条件调节照明,季节气候的不同调节温度,根据课堂内的声场环境调节声音系统等。如图3所示。
环境必须能识别生活在其中的人,适应他们,并从他们的行为中学习,可能的话还要具有情感。在环境智能的世界里,由组网的智能设备组成的电子系统将集成到人们的环境中,并为人们提供随时随地所需的信息、通信、服务和娱乐等服务。设备还能进一步适应甚至预备人们的需要。环境智能将以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手柄式或固定的电子盒的方式出现。这些新系统将自然地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并可以产生更为自然和隐含的交互方式。
智能环境重要的技术特性主要包括嵌入式(Embeded)。许多组网设备被集成到环境中。环境感知(context Aware)系统能识别你和你所处的环境上下文,个性化(Personlized)系统能调整自身以满足你的需求,适应性(Adaptive)能发生变化以响应你。预备(Anticipatory)系统无需有意识的干涉便能提前准备好你所想要的。
(三)资源层面
未来课堂可以通过云资源支持平台、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和交互白板实现资源的智能实时录制和资源存储。
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可以对课堂中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括自我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等过程进行记录,储存于云端资源服务平台中。可供学习者课后进行学习过程的回放,反思支持。
课堂智能实录系统是未来课堂物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录系统能够自动跟踪课堂主体的状态和活动,自动调整镜头的景别。及实现聚焦和拾音电平的调整。并处理好不同摄像机之间的录制画面的同步。可以实现多摄像机、多场景切换式拍摄。
(四)服务层面
未来课堂应为课堂主体而建,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是一个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未来课堂应为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完善的支持与服务。要实现这种支持与服务。需要未来课堂能够根据课堂实时情境。判断出课堂主体的需要,为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智能分析,资源的智能推送等。从而为每一个学习者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
五、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
未来课堂作为一个智慧学习环境,其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所有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软件技术则主要是指各主体间的信息的智能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推理技术等。
(一)硬件技术层面
要使得未来课堂成为一个智慧学习环境,需要有硬件技术的支持,这些硬件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等。
1.物联网技术
未来课堂是一个泛技术环境,是一个技术增强型课堂。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是指在泛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由多屏显示、活动桌椅、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桌面平板电脑、无线反馈系统、视讯会议系统、智能课堂实录系统等部分构成。从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可以看出在课堂中应用了许多新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在未来课堂中不应该是单独存在的客体,而都应成为彼此之间信息互通的主体,成为未来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实现要实现这些设备之间的无缝链接,主要可以采取物联网技术来完成。
物联网(The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课堂教与学主体进入课堂开始,其身份信息将自动被读取。相应的设备都会根据读取的主体信息调节相应的设备状态。给主体提供相应的支持。以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所有学习主体的学习机会平等性、学习方式多样性、学习模式灵活性。
基于物联网形成的无缝学习环境和泛在网络技术可以让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使用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
2.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
除了物联网技术以外,未来课堂的主要特性是其互动性,要实现各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需要有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的支持。如多功能交互笔。多触点交互显示技术等。
在未来课堂这样一个包括多种显示设备的三维交互空间中。用传统的鼠标键盘进行交互是相当繁琐的。每个显示设备都需要单独配备鼠标或键盘,对于不熟练的计算机用户来说。这种交互方式效率很低。对某些操作,例如绘制图标。即使是熟练的计算机用户用鼠标和键盘也很麻烦。清华大学研究者设计实现了一种多功能交互笔uPen,它是一个具有压力传感器的触摸笔,可以发射激光,笔身上还有激光发射和鼠标左右键共三个功能按键。结合触摸板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用户利用一只uPen就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在课堂中与各种显示设备进行交互。这种笔势交互的模式摆脱了鼠标键盘,使用户在课堂的各个位置都能与显示设备交互,而且交互方式统一便捷。每一支uPen在使用过程中能向系统发送惟一的ID信息。为多支uPen同时工作提供了基础。结合室内定位系统,就能够确定使用人员的当前交互状态,为系统的主动服务和用户相关的过程记录提供了可能。
多点触控技术是一项由电脑使用者透过数只手指达至图像应用控制的输入技术。它是采用人机交互技术与硬件设备共同实现的技术,能在没有传统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等)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多点触摸交互技术能支持同时多点触摸输入,使得触摸手势输入和多人协作交互成为了可能,可以提高交互的智能性、协作性和自然性,也推动了人机界面逐渐由图形用户界面(GUI)向自然用户界面的转变。将双手的手势动作定义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然动作并用来操作计算机,可以大大减少操作者的认知负担,降低学习操作的门槛。触摸手势交互作为一种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它符合用户的认知,提高了交互的自然性。
为满足人们简单、自然、友好、一致的人机交互需求,利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和操作技巧,提高交互的自然性,该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相对于单手操作。双手交互不单是输入通道上的增加,而且体现了双手合作的特点,提高输入带宽和工作效率,使得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能够和双手多指交互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基于手势的多指触摸协作交互平台。解决了多点触摸识别与定位、触摸手势识别、多人协作交互等关键技术,利用先进的光感应触控手段,实现了双手多指触摸操作的人机交互。开发了基于双手自然手势进行触摸交互的通用支撑软件,支持多人协作交互。通过触摸屏在图形界面上实现了一种自然、简单、高效的人机交互。支持自然手势的双手多指触摸人机交互系统,在触摸精度、显示面积和显示方式上与国际同期同类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二)软件技术层面
未来课堂设备的配置和连接从硬件技术层面来讲创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物理基础,但要使其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一个智慧学习环境。则需要相应软件技术支持。这些软件技术主要是指各主体间信息的智能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推理技术等,具体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和谐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和无缝数据管理技术等。
1,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智能教学系统使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智能专家系统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为例,ITS是一种能仿真人类教师的计算机教学系统,以学习者为主设计的教育软件,它能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而提供适合学习者程度及喜好的指导、决定学习者模块内容及选择特殊设计以辅助学习指导及练习(Shute&Psotka.,1995)。ITS利用AI技术推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理解状态及分析学习者特质,进而决定教学的内容、时间点、与方式。这不但塑造了一对一教学的理想环境,同时也提供了针对不同学习者需求,量身定做的适性化(adap.tive)学习内容。ITS以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教学模块(Pedagogical Module)、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接口模块(Interface Module)四个组件来达成上述的各项功能。[删
在未来课堂中,学习者除了可以和实体课堂内的教学者、学习同伴进行互动外。还可以和学习支持系统中的智能型人进行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智能性人中的“教学人”可分为“协助教学事物人”及“实际进行教学的仿真教学人”两种。台湾学者陈鸿裕的研究指出,协助教学事物的教学人主要的工作有:(1)自动负责同伴间的联络;(2)自动检视并提示学习进度;(3)自动收集课程的相关信息。而“实际进行教学的仿真教学人”则是代替教师实际进行教学的人,大部分的系统皆是以一个动态的3D人像作为沟通接口。以运用虚拟实境中丰富的沟通形式。与学习者在网络的虚拟实境中互动。
2.上下文感知计算技术
上下文感知是智能空间的重要特征。是提高计算系统交互智能性的核心技术。上下文感知计算是指利用上下文信息自动为用户提供适合当前课堂教与学情景的服务和支持。它主要涉及上下文信息的感知和表述、上下文建模和推理、上下文感知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上下文是指任何可用于表征实体状态的信息,这里的实体可以是个人、位置、物理的或信息空间中的对象。在实际应用中,上下文的种类可归纳为计算上下文、用户上下文及物理上下文等。上下文可分为低层上下文和高层上下文两个层次,低层上下文是指直接从相应的传感器获得的上下文:高层上下文和低层上下文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一般来说是根据低层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得到的。由于高层上下文更能体现用户主体的意图。因此人们对高层上下文更感兴趣。它成为判断用户主体当前意图,为用户主体提供相应服务和支持的重要依据。
3.和谐交互技术
未来课堂通过开发和集成先进的和谐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交流的工作空间。从而促使显著提高学习、讨论和协作效率。
在未来课堂中,多种来源的相关信息将集成显示在课堂的三维物理空间中,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可以在多个显示表面上以自然便捷的方式直接与信息系统交互。或与远程的专家或学习伙伴进行充分的协作交流,整个互动过程还将被自动存放为可索引的学习记录或参考案例。未来课堂这一智能学习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多用户和谐人机交互环境,目标是促使学习者在复杂的情况下尽快地理解和掌握当前形势并快速地做出合理地决策。关键是要为开放式信息集成、多用户自然交互提供支撑技术。
基于普适计算的智能学习空间技术,能营造全方位信息显示与和谐交互环境,将大大提高教与学过程的快速性和可靠性。
4.计算机视觉技术
在未来课堂这一智慧学习环境中,人的行为识别理解、物品识别与定位,以及场景恢复等问题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主要或者辅助手段来解决。计算机视觉是用计算机或机器对生物视觉的仿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信号处理、物理学、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计算机视觉就是用各种成像系统代替视觉器官作为输入敏感手段,由计算机来代替大脑完成处理和解释。计算机视觉的最终研究目标就是使计算机能像人那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未来课堂中,用到的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技术主要有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和图像理解。图像处理技术把输入图像转换成具有期望特性的另一幅图像,图像处理主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图像识别是指根据从图像抽取的统计特性或结构信息,把图像分成预定的类别,图像识别主要用于对人的动作、物品等的识别与定位等;图像理解不仅描述图像本身,而且描述和解释图像内容所代表含义,图像理解主要用于对场景的理解和对人的行为和意图的识别等。
5.无缝数据管理技术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进入未来课堂后,不同计算设备上的信息被放置在一个系统中,用户无需关心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只需利用下文介绍的多功能交互笔就能在不同显示设备上方便地显示、切换、标注这些信息,使得用户的注意力能主要放在讨论和信息理解的过程中,无需过多理会计算系统的细节。远程用户被允许接入未来课堂后,也能利用无缝数据管理模块来提供和共享信息。
在多种显示设备集成的智慧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主体可以通过物理环境(如墙面、桌面)、日常用具(如笔、激光笔),新型信息设备(如PDA、麦克风阵列),以及语音命令等自然便捷的方式与信息系统交互,无需依赖传统的鼠标键盘,以使对计算机不熟练的人员也能够直观地访问、处理信息。原型系统主要通过语音命令和多显示表面上的笔式交互提供直接的支撑技术。
除了以上的硬件技术及软件技术外,未来用在未来课堂这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技术还可能包括增强现实技术(AR)、多模态信息融合、自动记录决策过程、内容增加技术(如把有意义的元数据添加到现有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中)、新的压缩和表现技术(使音频和视频能实时地产生复合型媒体)和适应技术等,以支持未来课堂用户主体和课堂技术、资源和环境间的自然交互等等。
篇5
一、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可能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多媒体创作,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还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同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相互接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协同、伙伴、竞争与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实现学生间智能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学生智能互补的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有效激发学生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基于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超出了单一智能的范畴,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智能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五、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
加德纳教授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以及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教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学生其他方面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了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应试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智力的多元性,通过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立多纬度的、情境化的、基于过程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建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智能的测评。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的作品创意、建模、创作、操纵、自我评价等过程中,较全面地对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应答反应分析器,以及多元智能测评软件,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多元智力因素进行记录、测试、分析,可以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水平。
篇6
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微活动”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以自主探研的方式,完成知识点的掌握。活动可以是学生单人进行,或是同桌互动,或是分组开展,也可以全班师生互动进行等;活动可以在课堂上临时加入,也可以提前设计,或是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能对活动进行巧妙设计,把握细节,研究深入,并充分利用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相关辅助工具,将活动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微活动”,就能使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慧”玩热情高涨。对于“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简要探讨。
一、提升个人能力,“微活动”需要创新
首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黑科技”爆发的时代,我们要将各类可利用的硬件资源有机融合到课堂中,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只有单一的电脑,要在“微时代”时刻刷新自己的知识量,了解各类资源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帮助,如各类触摸式设备、VR体验,物联网等,为“微活动”的开展累积经验。例如,在三年级“驾驭键盘”指法教学中,定位键、基准键以及手指的摆放位置、手指击键分工是本课的重点,有些软件提供了相关的图片,但三年级学生对分解指示图并没有太大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快速认识键盘,掌握击键分工,笔者进行了一次指法直播,在课堂上使用Android手机和电脑同屏,利用手机摄像功能,结合电子教室,把自己在键盘上的指法演示直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学生看完印象深刻。接着,立即开展“微活动”―指法直播秀,让学生对着手机摄像头进行指法演示,另一个学生说字母,演示的学生用对应的手指击键,对错一目了然。学生演示结束后,还为其拍下一张演示的操作图片,作为小奖励。这一活动使得演示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印象都十分深刻,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短短几分钟时间,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重点、难点迅速化解。
其次,教师应当时刻保持相关的软件应用不落后,并能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小学信息技术材料,从简单知识点阐述,到软硬件基础,再到各类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物联网、机器人,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不能局限于教这个内容就只用这个软件,可把其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部分应用到当前教学中。Scratch软件作为高年级编程软件,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可以快速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小程序。例如,在《计算机历史》一课中,因为本课内容以介绍性知识为主,即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以及信息技术未来应用展望,除了观看视频、讲解描述外,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物联网”“巨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点,笔者使用Scratch软件设计了一个翻牌程序。该程序是将8张图片进行遮盖,学生可以随机点击其中两张,如果内容不同,则自动翻回,如果相似,则图片消失,出现相关文字解释。再利用电子教室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让学生自行运行程序,自主研究。通过这个活动设计,学生对相关专业名词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并且能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解释与观点。
另外,还可以利用VB、ASP、flash ActionScript等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编写一些小程序,供课堂开展活动使用,也能带来很大收获。在信息技术课上,上机操作是学生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有些教学内容除了会操作,也需要学生记忆要点,巩固课堂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微活动”―“今天我学会了……”,并以此制作了一个随堂测试网页,每次5道题,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编辑修改,最后到服务器上,供学生当堂评测。虽然测试时间短,题目少,但是学生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学生通过答题,加深了本课知识点的印象,教师也能通过后台程序直接看到每一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与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环境,微活动中体验生活
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微活动”时,要紧扣学科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慧”玩、“慧”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微活动”的顺利开展,是营造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前提。如果教师设计的“微活动”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那么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是无效的,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的。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物联网》,这是一节物联网入门课,教材中列举了很多例子,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或只见于书本,或太科幻,离现实生活太遥远,如果教师只是{空讲解,学生更是觉得索然无味、纸上谈兵。为了能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物联网”就在身边,在本节课中,笔者加入了多个“微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教室门口,笔者安了一个红外感应门铃,当学生进教室时,每走过一名学生,门铃就响一次,让学生在进教室时就感到很好奇。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今天进教室和以往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还在哪里有过同样的体验?学生反应活跃,都认真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相似情况,如商场自动门、家门口声控感应灯等。再如,利用智能手机的“健康”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运动体验,拿上手机在教室中走一圈,看看自己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热量;或利用音乐软件,请学生唱上一句,测一测音准。学生通过各类“微活动”的亲身体验,很自然就理解了课本上介绍的物联网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也不是那么神秘。
三、理清切实需求,微活动意义深远
活动不应该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公开课、展示课中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活动的课。在平时的随堂课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怕开展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往往会表现得太热情而很难收回,或衍生出更多其他问题。但是,小学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应当是教师“智”教与学生“慧”玩的有效结合。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变化教学手段,彰显智慧教学的优势,才能使学生充分领会“慧”玩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85-01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空前的优越条件,也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其英语教学有着自己特点和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重视语言学习者人工智能的开发,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从单一的平面向立体化发展,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业能力呈立体交叉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中,许多教师仍习惯于将英语作为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过于重视语法和知识讲解,片面地将语言分割成孤立的语言点;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致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生因此放弃英语学习。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以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组建的,与“研究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不高,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二、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方式学习知识的开放教学环境,学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书面教材的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课堂人数、授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论多少学习者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共享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开放性明显。
(二)教学方式灵活。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语言与音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与感受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影响学生的感官,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文化导入,使他们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感受到该国的社会习俗与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四)调动学习自主性。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充分尊重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习者成为网络学习过程的主动者,是语言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信息的加工和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时间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网络应用于外语教育领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那么是不是这种方式用得越多越好呢?诚然不是,只有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
(一)加强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培训。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为基础。专业教师是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行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中流砥柱。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听力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广大英语教师只有对学习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丰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二)注意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的筛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搜集和积累英语教学信息和资料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料,那么,教学设施就成了摆设。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取舍,增加课堂辅助材料,如BBC,VOA,CCTV等电台及电视台节目。同时发动任课教师研制开发适合本院学生的课件。
(三)确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师生关系。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控制多媒体的使用频度和比例,合理地分布课堂时间,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程。
(四)保证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与水平,必须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克服课堂教学时间短,周学时少的困难。校园网在学生进行听力自主学习时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上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即时新闻、听力辅助材料、英文原版电影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网络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对话,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积极思维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知识的模式,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然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篇8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05;2.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摘 要:目前本科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和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探讨利用类似大脑神经突触信息处理的神经网络方法来评价本科教学效果.首先采用层次划分方法设计出能够真实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对本科教学效果进行自动分类评价.
关键词 :本科学校;教学效果;神经网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64-03
1 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并要求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然而,现有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价成效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5].其中,受到最多指责的是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存在太多的人为因素,如传统的层次分析法需要人工确定权重,无法满足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要求.实际上,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用恰当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来表示.针对此问题,本文探讨将具有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到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信息处理模型,实现对本科教学效果的自动评价,该方法具有自适应性、非线性逼近、易于训练和联想记忆等特点,与人类的思维习惯相一致,为本科教学效果评价提供新的实现途径.
2 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要真实全面地收集评价数据,不能凭空想象,要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结论,不能感情用事.同时必须对所有的评价对象采用相同评价模型,满足一致性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认为评价教学效果必须先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6],指标体系应包含教学体系、教学环节、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环境等要素.也有研究人员提出根据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与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教学管理和功课量等构建评价指标[7].李宝斌等人[8]对教师评价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高校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评价积极性不高是造成指标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效果评价后忽视了评价信息的反馈,致使教学效果评价的实际作用不明显[9].在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一般采用权重因子来度量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最后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得到评价结果.常用的方法有:权重分析法[10]、应用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11]、元认知法、层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12]等.最近,许多学者将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中,如高秀艳等人[13]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可以利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分析.针对单一评价形式无法对教学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问题,雷琨等人[14]提出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教学效果评价.
3 存在的问题
3.1 评价过程教师和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目前本科教学效果评价方案的制定大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教育和被教育者被有意或无意排斥于制定过程之外,评价过程缺乏缺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职能部门在评价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缺乏教师参与教学发展规划、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与课程改革等的管理机制,教师在本科教学政策的计划和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等方面的参与度也不高.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能做的事情仅仅是按照管理部门制定的表格打分,对于评价指标合理性根本无法干预,而对于评价结果更是无法提出质疑.实际上,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
3.2 本科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是教学评估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许多本科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估往往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考核,忽视了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合作能力等指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漠、教学态度不端正、团队意识缺乏等问题.同时某些指标的权重设置过高,这容易使得教师倾向于完成此类指标,阻碍教师的全面发展.而某些评价标准内容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尤其在主观性指标方面更为严重,评价者只能进行模糊判断,无法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
其次是学生的评价存在失真问题.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动机、社会经历等背景因素有关.例如,高年级学生有着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更加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其他方面对老师的要求较低,更易做出合理的评价.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会导致评价出现失真.例如班级人数,课程重要程度、教师纪律要求等.如果班级人数越多,由于体力和精力有限,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就会相应减少,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会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进而在对老师教学效果打分时给出不公正的评价.理论性课程和趣味性课程相比,后者更容易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而教师的纪律要求也会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实际中,那些自身无很浓学习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对要求不严的教师给出高分,这对于严于律己的教师而言是不公平的.
第三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在教学效果评估中采用简单的打分加权方法,结果往往是排资排名现象不断,教学效果评价基本上流于形式.同时,因教学效果评价涉及的内容和环节比较多,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
3.3 本科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对本校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后,职能管理部门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更没有借此机会帮助教师制定新的发展方案.而教师作为教学效果被评价对象,往往在不了解评价过程、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来自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评价.教师除了知道自身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外,并不能从评价中了解和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更无法从考核结果中确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无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学生也同样需要了解评价结果,看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当评估结果不符合预期目标时,学生和教师基本上无法对其进行申诉并重新评定.
4 对应策略
4.1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
考虑到教师最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应该和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实际情况设置各个评估指标,使教师成为评估过程的主体.同时,可以考虑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政策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这样可以让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的全过程,满足教学效果评价的公平性要求.
4.2 构建合理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首先采用层次划分方法将教学效果分为教学态度、讲授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育人和敬业精神等功能模块,并将其细化为多个评价指标,设计出能够真实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多级Sigmoid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评价模型[15].评价系统如下:
(1)输入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划分方法将教学效果考核细化为n个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信号X:
(2)输出神经网络节点值.采用神经网络为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出层是隐含层基函数的输出进行线性加权组合,输出层的输出yi为:
式中?棕ij为隐含层第i个节点到输出层第j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权系数,m为隐含层节点个数.
(3)归一化处理.对输出值进行归一化,取归一化后最大的为该节点的类别:
则决策X∈Lj,即输入属于第j类.
采用神经网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时,前提是学生对各项指标进行公正的打分.因此,学校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3.3 建立健全的本科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本科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后,教师需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明白哪些指标是自己的优势,应当继续发扬光大;哪些指标是自己的不足,应当重点改进提高.学生也需要知晓评价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必须找出症结所在,对评价系统进行改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意愿.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势在必行.这需要高校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使得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能够获得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才能使教学效果评价发挥应有的评价和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估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建立考核结果申诉制度,确保评估的公正性也是职能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5 结论
本文对本科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利用类似大脑神经突触信息处理的神经网络来评价本科教学效果的技术方案.下一步研究计划是将神经网络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
——————————
参考文献:
〔1〕陈薇.探究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39(5):187-189.
〔2〕李怡.对现行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83-84.
〔3〕周爱平.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改进对策[J].黑河学刊,2012,182(9):79-81.
〔4〕李军波,游慧彬,孟立春.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业,2009(12):120-122.
〔5〕陈绍辉,金喜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涵、维度与方法[J].社会科学家,2012,178(2):118-121.
〔6〕范玉辉.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2):159-161.
〔7〕刘郁,孟庆茂.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多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09(1):63-66.
〔8〕李宝斌,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评价维度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65-68.
〔9〕尹明明.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后信息反馈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4):141-144
〔10〕吕佳佳,聂传朋.权重分析法在生物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2):85-88.
〔11〕黄迪民,孙佳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2008(5):194-197.
〔12〕索柏民.基于AHP的案例教学效果模糊评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4):508-511.
〔13〕高秀艳,刘扬,张欣,刘英.基于马尔可夫过程与进步度的教学效果评价[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55-58.
篇9
Abstract:This text proceed from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to sort out instructional pattern at present. Furthermore,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 then propose method to solve it.
Key Words::Information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Pattern、Constructivism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许多探索,从CAI、卫星电视、多媒体到教育网络,努力运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1.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要弄清楚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了解信息化教育的概念。2001年9月,祝智庭先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给信息化教育下的定义是: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3]
基于此定义,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有利于因材施教;4)有利于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6)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发展等优点。
2.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模式
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指导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模式、自主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5]
2.1 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集体的讲授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它可用于一定规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知识、技能的培训,另外它还被认为是最为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课堂讲授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中,却可以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功能进行“双主”教学,而且它还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人数、时间、地点等的限制。
2.2 个别指导教学模式
在远古时代,教育是上下代之间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虽然存在着低效的特点,但是却能够因材施教,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CAI软件、聊天室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电子邮件来实现。个别辅导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的实施,也可通过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
2.3 合作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学生的答疑大多是由教师来担当的。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生——学生”合作模式就是在异地学生中创造学习单元或学习小组,在每个单元或小组中学生基于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还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内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这种模式把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存在着远程学习小组划分的问题,划分的办法应根据学习要求和其他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常见的分组类型有:1)讨论型(10-30人)2)协同型(3-5人)3)伙伴型(2人)。
2.4 讨论型教学模式
在网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是利用现有的BBS实现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讨论学习一般由专职教师管理,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学科讨论组,学生可以在特定的主区内留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语言或评论都能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这种学习由具有权威的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5 自主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一整套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创建一个信息化教学基地。教师把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以及网上练习资源放在教学基地上,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在Internet上学习课程内容,也可将课程内容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学习。此模式包括自学课程内容、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点辅导等。
2.6 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不太现实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计算机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技术优点,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展开协作学习。信息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涉及三个环境阶段(情境资源展示环境、协作学习环境、成果与交流环境)、五个要素(研究主题、活动程序、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网络支持系统)。
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虽然为人们看好,具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但是这几年信息化教学发展进程缓慢,其在教学上的作用并没有被真正地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化教学手段尚未被充分接受
要使信息化教学得以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从主观上来讲,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大愿意去改变这种方式。从客观上来看,计算机及其网络是一门新技术,而教师们捏惯了粉笔,对电脑操作不大熟练或者根本不会操作,对电脑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信息化教学“曲高和寡”,难以普及。
(2)CAI软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的CAI课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许多课件“孤芳自赏”,无人问津。CAI课件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主要是指CAI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其学习进行诊断从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CAI系统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CAI系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学生看成知识仓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这个仓库中灌输知识,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学生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缺少知识间的联系,不但知识难以迁移、学以致用,而且不便记忆。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使得系统的交互性差、灵活性差,不能进行协同学习,相互交流,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3)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
现有CAI课件的广告宣传不够,所以许多课件“养在深闺人未识”, CAI课件的重复开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另外,现在操作平台更新快,许多CAI课件尚未被投入使用就面临了淘汰的结局。
(4)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够
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维护力度不够,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在开发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系统,但是任何一个系统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维护、修改、补充,而这些工作却并不为人重视,所以无论在网络教室、校园网还是在Internet上,人们所能找到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软件的内容通常都比较陈旧,或者比较粗浅,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
(5)网络环境存在负面效应
信息化学习意味着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这张“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对信息化学习产生冲击,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种种不良信息充斥网中,造成网络的污染。另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理性工具淡化了非理性的情感,数字的脉冲取消了生存现实的乐趣,从而使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恶化,在现实中难以与人沟通。尤其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成熟,更容易被诱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6]
3.2 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更新观念,普及电脑知识
我们要积极宣传信息化教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并为教师创造学习电脑条件,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电脑及其网络知识,为信息化教学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应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应该让它能运用于教学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提高CAI软件的质量
提高CAI软件的质量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能力;其次,要增加教学人员的参与程度;第三,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CAI软件不能停留在单机上,一定要网络化,要交互性好,界面要开放灵活,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熟悉教学环节、了解教学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在CAI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更多的让用户(教师和学生)参与,以便了解用户的需要,目前的CAI软件摆花架子的不少,真正的实用性强的CAI软件不多,这主要是开发商和用户之间缺少沟通,如果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让用户自始至终的参与,将使软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软件的开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商要有利可图,才会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开发商的合法权益,才能鼓励开发商推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软件。
(3)加强CAI课件的广告宣传力度
CAI课件和其它产品一样,需要被人了解,但是现在为教学软件作广告的不多,许多课件的名称看似相同,使人无法识别它在内容上、形式上的创意和特色。
(4)加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
信息化教学系统开发完成后,开发商和系统维护人员要对系统的使用进行跟踪服务,由于教学系统不同于其它产品,其内容和形式更新较快,需要及时更新,在校园网上,要充分利用好Internet中的资源,及时将好的教学软件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充实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将其尽早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避免教学系统成为“无源之水”。电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心理学、传播学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习者的感受,使信息化学习更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单位的领导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系统建立以后的投入,这样才能使系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不至于造成系统的空置和浪费。
(5)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
做好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严格管理,这是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另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该为学生学习进行组织管理工作之外,还应同时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深入学生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方便,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远在几十公里甚至是几百公里之外的学生,更应为他们及时提供信息和服务。为了能使他们安心学习,消除孤独感,教师通过E—mail、电话等多种途径传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支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包袱和畏难情绪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排解,耐心说服,循循善诱,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例如,针对入学后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对远程自主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教师及时给每位学生分发《教师寄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放眼未来,顽强拼搏。
4. 信息化教学的展望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已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并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网络课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商们的不断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教学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南国农.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4]苑永波.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 中国电化教育,2001,8
篇10
关键词:MOOCs;药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12-02 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意思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又翻译为“慕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一、MOOCs的内涵及特点
1.Massive――大规模的。和传统课堂授课几十上百学生相比,MOOCs的学生数绝对堪称大规模的,MOOCs平台对听课注册人数一般是不限制的,因此不论你来自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自由地进行MOOCs的注册学习。如2011年有16万人注册了Udacity在线课程平台的“人工智能导论”课,学生来自190多个国家;Coursera于2012年上线4个月后,学生数已突破100万[1]。
2.Open――开放的。开放公开是MOOCs的另一个特点。与传统课堂封闭的授课模式相反,MOOCs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围墙,对世界各地的任何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种族等限制而接受全球的高等教育。
3.Online――在线的。和传统课堂授课不同,MOOCs的教学活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目前,MOOCs课程的网络平台主要有美国的Coursera、Udacity和EdX[2],并且在迅速发展。
二、MOOCs对药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MOOCs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具多样性的特点,由于是网络授课,不仅能把传统课堂常用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现出来,而且授课所需的音频、视频等也能方便快捷传递给学习者,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与学的互动增强。MOOCs在网络授课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了很多教学互动环节,将许多问题和知识点连贯起来,在线观看视频时,经常会有插入的随堂测试题检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学生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完成下一步的学习,从而能够及时提供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服务[1]。
3.教学形式更加有效。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左右,慕课课程内容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视频,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如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这在面授课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课后的在线测试可以及时对学习者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这是符合学习理论中反馈规律的要求的[3]。
4.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学生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可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因此在选课方面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上述MOOCs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药学学科课程实体课堂会产生巨大冲击,尤其对低教学水平的课程影响更大,这必然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传统课堂的授课质量。
三、MOOCs背景下药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对策
1.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即动力,因此提升授课质量,首先要从提高学生对药学学科的学习动力入手。①培养学生对药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并且,由于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药学事业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除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外,自己要不断学习,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②使学生了解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当然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让其清晰地了解某门课程在其应掌握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对其应具有能力体系的贡献。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药学核心课程以及其他非核心课程,都在其培养体系中拥有自己的重要位置,不可或缺。《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药物作用的化学机制、体内代谢、构效关系及寻找新药的学科,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药物化学处于药物研究的源头,是药物研究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环节,在整个药学领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化学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医药行业的进步与否和未来发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中起到关键环节的作用。因此,药学学科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如果学不好哪一门课,对其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完整性都是有影响的。
2.提高授课效率。传统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授课效率已是有目共睹,如何借鉴MOOCs的教学特点和成功经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是提升授课质量另一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授课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前提供给学生教材、实物、数字材料等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授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互动答疑、共同探究等。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如在《药理学》抗高血压药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首先自主地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将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提供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去了解身边有否高血压患者,他们在服用何种药物。课堂授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就高血压药分类、作用部位和机制、高血压药应用最新进展等进行讨论和答疑,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看看身边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那种降压药,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用,降压效果如何,有何不良反应。这种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过程,会大大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老师“教”的评价,而较少注重对学生“学”的评价。其实,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因素。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评价,掌握所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提升其应用能力,因此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更为科学。在药学教育中,我们应对学生如下能力进行评价。①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药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型或系统,采用分析、实验等手段验证假设或得出结论;能够客观地比较与评判多种解决方式的优劣;能够对科学实验、产品开发和工程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②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系统性思维,指周到地考虑与提出问题相关联的系统内各层面的因素,确定优先级和焦点,决议时的权衡、判断、平衡和稳妥处理;创造性思维,包括突破传统与习惯,理性思考、大胆设想,运用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推断,认真求证,得出新的解决问题方案。③科学实验、工艺开发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学生应具有设计药学科学实验、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的能力;能应用所学药学学科知识设计和开展实验,取得技术数据和设计参数;具有工艺、工程计算能力;能应用所学原理进行工艺设计;具备用语言和文字充分表达工程图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能力,掌握常见药学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和操作调节;具有运用计算机对制药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等。④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持续性学习的能力。学生应具有自学能力,能通过阅读、观察、分析,主动获取药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具有在专业药学领域和行业范围交流、融合的能力;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了解药学学科内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与业务水平;能够制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备较强的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补充能力。
总之,在MOOCs席卷全球之际,不可避免地对药学实体课堂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机遇。我们的药学课堂教学,应在MOOCs背景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探讨,将MOOCs教学理念引入药学实体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升药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89-92.
[2]M.Mitchell Waldrop.Online learning:Campus2.0[J].Nature,2013,(495):163.
[3]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03).
- 上一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汇报
- 下一篇:物业公司的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