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人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05-01
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二次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难题。从2009年我国全面施行社区矫正制度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的二次犯罪率有所下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约束制度不健全
社区矫正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我国社区矫正只是适用于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无强制力保障实施,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社区矫正具体实施方面,缺乏相关法律的细化规定。
(二)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未成年犯的主要矫治措施是将具有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集中在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场所进行管理,缺乏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专门管理机构,没有相关的管理运行办法和法律法规,相应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工作模式就要与成年人管理有所不同,现阶段管理的相对滞后性,让诸多管理制度成为空谈,所以在管理模式、方法的创新上存众多问题。
(三)社区矫正应用制度不到位
在社区服刑的未成年犯在管理上与成年犯人要区分对待,而我国在对待未成年犯的矫正方式上仅限于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等传统项目,与成年犯人的矫正项目区别不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矫正方式相比,我们的矫正项目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简单,应用制度单一,使得某些矫正项目只是流于形式。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一)建设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法的建设,通过专门立法,规定专门的刑法制度,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区别开来,并设立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有效执行。在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时,在该法中应根据未成年犯的自身特点,设置一系列的社会化的刑事法律制度,如设置审前不予收押、实施社区监管的制度;对那些正在上学、但又应判决监禁刑的未成年犯的学习释放制度等等。
(二)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制度
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中重新犯罪与其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中应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管理制度。合适的管理制度才能较好地把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和刑事执法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少年司法制度,使其成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确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例如,建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机构,推动我国司法执法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结合国情,制定不同类型的改革试点方案,形成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管理的有效持续。
(三)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活动制度
对于目前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缓刑制度,应扩大其在未成年犯中的适用范围,不能把适用于成年被告的一套刑罚制度一成不变的适用于未成年犯,并且可以针对未成年犯设立缓刑延长制度。所以增设未成年犯社区服务刑种,既根据未成年犯的犯罪性质、年龄及其他因素,由法院判令未成年犯在社区从事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作为对社会赔偿的一种方式。这种服务性刑种,符合刑罚执行的社会化、开放化的趋势。
三、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构建中,未成年犯这个群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隐患。社区矫正能够对未成年犯特别是缓刑犯的矫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就对社会提出了要求:社会不仅要以宽容的理念来接受未成年犯,而且社会还要提供出矫正未成年犯的资源和机制。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这种要求恰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结果。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和内容都可以放置在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背景中,它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部分。
篇2
【关键词】未成年人;成长;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59-02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孩子,绕过前面的石子。”这是蹒跚学步时的父母的指点;“当心路上的汽车啊!”这是父母在上学时身后的叮咛。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走过一身!这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期盼。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未成年人对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加强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和管理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
1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根据我国国情,独生子女增多,父母溺爱子女过度,造成许多未成年人思想偏激。有的家长“重才不重德”,很多人都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引导和锻炼,在生活中心理素质差,
自私心理成在于大部分未成年人心中,当遇到事情不能正确处理,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然而,恰恰未成年人思想的思想一旦不到位,很容易走向极端。譬如:模仿游戏上的打打杀杀,模仿网络上成年游戏。这些一旦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具体从家长做起:首先家庭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即使夫妻之间有什么不和谐,孩子一旦在身边也的停止争吵,少让孩子尽早“心理成熟”。其次,有交谈艺术以朋友的身份多陪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尽早想出解决办法。最后,多陪孩子做一些健康上进的游戏和公益劳动,培养孩子健康上进的精神。
1 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制度管理,落实责任到位
学校不仅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场所。许多学校已经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安全制度,但是是否落到实出就是一个未知数!许多安全预安可能是型同虚设。(1)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同样得从心理健康抓起。首先,学校必须每学期请司法人员进行两次以上法制讲座,让学生对法律有所了解。其次,学校应该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及任科教师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铺垫。最后,教师要做到育人在前,教书在后。做到教良心书,育健康人。(2)义务教育学校应该只配备一个分管教学领导,其他的都尽可能配备成安全领导和政教中层领导,学习的全提是先跟进思想,思想到位其他的自然到位。其次,让教师的‘一岗双责’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校期间时时事事有人看、有人管。(3)领导和班主任要有安全预见性,完善各项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加强日常安全检查,规范校内公共设施管理,严格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和安全保障。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明和文化建设,优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2 加大校园硬件和资金投入,堵注外来流动安全隐患,确保未成年人在校安全
进几年不法份子把苗头对准学校里的未成年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譬如:围栏防盗报警系统、校园访客机等等,这些有强大的阻挡和威慑作用至少可以让失去人性的不法份子望而生畏。另外,精简中层领导,聘请保安人员,做到校门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关卡。进出校门做好登记手续,
3 加大全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力度,落实到人头
3.1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父母和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就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面向未成年人,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权益观念和自护能力;面向与未成年人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动他们在各自工作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面向城乡基层,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未保法宣传律师社区行”等活动,加强社区等城乡基层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3.2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制度保障。围绕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相关政策,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必要的公共资源。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当地实际,尽快修订地方性未成年人保护的法规和政策。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3.3 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把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到实处。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式,积极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要求的工作模式。
3.4 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监督。发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切实抓好执法检查和个案监督等法律监督工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自我监督,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对下级职能部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自纠自查。调动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积极性,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解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
3.5 积极为未成年人服务。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动员全社会参与,有针对性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和实际帮助。做好重点群体的救助保护工作,根据孤残、流浪、留守、贫困等未成年人群体的身心特点,强化服务手段,提高监护能力,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医疗和精神关爱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虐待、忽视以及网络成瘾、心理偏差、体质不良等突出问题,培养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青少年传媒和文化产品,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力量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最主要的场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那些雇佣童工、赚黑心钱的网吧的加大处理力度。
总之,未成年人的保护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责任,而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倍呵护才能完成的事,如果大家都用一点爱关心、爱护他们,我想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矫正对象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如果对这些未成年犯一律采取剥夺自由的监禁,会给未成年犯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严重伤害,妨碍其正常人格的形成。而社区矫正能够避免监禁刑罚的诸多缺陷,是更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刑罚执行制度,更容易达到促使其悔改、重新融入社会的目标。但是,由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狱刑的一种方式,在当前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遇到的法律制约问题尤为突出,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司法部将社区矫正试点列入了司法行政工作六大改革任务之一。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六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年将社区矫正试点规模和范围扩大到了18个省(区、市)。至今,社区矫正工作已在我国全面展开。从社区矫正实施的情况看,我国多数地区并未对未成年人适用不同的管理制度。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没有规定对于未成年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应适用不同的管理制度。从司法部回收的社区矫正问卷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认为对青少年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论文写作,刑罚执行。从全国社区矫正的实施情况看,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社区矫正的专门规定,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方面的立法更是空白。为弥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两高和两部联名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无论是两高两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还是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只是解决现阶段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依据不足矛盾的一种暂时性替代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深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瓶颈”制约问题。上海市在矫正试点时制定了《上海市少年管教所未成年人假释辅导站暂行规定》等政府规定,但全国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执行的双主体模式直接影响了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矫正教育的工作成效
根据《通知》的规定,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监督与考察权均统一归于公安机关,但同时又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实施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是“执行主体”,而司法行政机关是“工作主体”。双主体模式要求公安机关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但繁重的社会治安工作和刑事侦查工作已使基层公安机关不堪重负,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上并未引起其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无权管理刑罚执行工作,致使相当多的司法行政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赋予其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双主体模式容易导致公安机关“有权管不了”,司法行政机关“想管无权管”的尴尬境地,造成实际中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未成年矫正对象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脱管现象严重。
(三)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
目前,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未成年犯和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到2005年底,我国司法所队伍共9.4万人,专职司法助理员队伍5.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41%;此外还有近万人兼职从事司法助理员工作。司法助理员的主要职责是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现在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重任加在他们身上,必然会出现人员难以适应的情况。由于这些矫正工作人员缺乏长期的实践能力,导致其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不能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开展工作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够合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其自身的法律知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与未成年犯矫正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未成年犯矫正工作还要有一支稳定合格的志愿者队伍,但是,目前的志愿者缺少相应的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这些问题致使未成年犯矫正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契合,工作效率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四)法定的社区矫正措施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一方面是严肃的刑罚执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过程。要达到高质量的矫正效果,必须有科学、完善的未成年犯矫正措施。从社区矫正实施情况看,目前各省市对于未成年犯的矫正措施在刑法的相关规定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但措施无非是进行集中教育以及参加公益劳动等,无法满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并且大多数地区根本未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成年矫正对象区分开来进行矫正,而是将他们一样对待,更没有开展适合未成年矫正对象特点的矫正措施。
二、关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建议
基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不足,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立法步伐,制定《社区矫正法》,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依据
没有法律支撑的社区矫正就无法可依,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很多工作措施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国社区矫正应尽快出台一部完善的特别法,即《社区矫正法》,构筑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网络,对于统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是十分有利的。建议在制定该法时应将成年犯的社区矫正与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分开执行。因为实行针对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制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社区矫正法》要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性质、方式、内容、程序、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论文写作,刑罚执行。
(二) 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地位
我国现行的双主体模式对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权力没有理顺。因此,从有利于建立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行刑权的配合和制约机制出发,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应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制定《社区矫正法》时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独立的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职权,负责成年犯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司法行政机关利用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能够推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以志愿人员为辅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要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以志愿人员为辅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在岗的司法助理员进行短期滚动式培训,培训科目多样化,包括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并在工作中优胜劣汰,对不适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责令其不再担任社区矫工作。第二,面向各高校招收符合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要求的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人才。我国大学生人才资源丰富,这是解决未成年犯矫正人员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当然,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需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或吸收在校期间大学生参加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活动,缩短他们的适应期。第三,大量吸纳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的志愿者加入到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工作中来。社会志愿者通常对公益事业有很高的热情,具备专业的知识,他们的加入能协调社区居民与未成年犯的关系,并起到表率作用。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尤其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作用更为明显。
(四)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犯矫正措施
从我国目前矫正实践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矫正措施很少。因此,设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的矫正措施势在必行。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入对被害人的赔礼道歉活动
在被害人能面对加害人的情况下,可由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会面,引导他们之间的交流,让加害人充分认识到他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肉体、精神及家庭的创伤,这样更有利于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真心悔过。如果能和到被害人家中免费劳动、给予被害人的生活帮助等结合在一起,相信会比单纯的公益劳动的效果要好。
2.增加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指导措施
未成年人的心理指导措施在未成年人的改造过程中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不稳定,易于受环境及他人的语言刺激,故对其良性的引导是必须的。该项措施工作者应对未成年人有定期和不定期的会面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及不良状况,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3.加强限制自由的措施
虽然社区矫正本身已对罪犯进行了一些限制自由的措施,但这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依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一些限制自由的措施,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以前的不良人群与不良习惯隔离。如晚上不准外出、不得进入酒吧等场所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其重新犯罪的机会。实施办法也可采取定期汇报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居民、保安监控的方式。论文写作,刑罚执行。
4.将学校纳入社区矫正的机构
未成年矫正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如果简单地将他们开除学籍,则会失去一个重要的矫正渠道。校园的良好环境,浓厚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老师的特殊教导与关爱都是未成年人得到矫正不可多得的条件。论文写作,刑罚执行。因此,学校加入社区矫正是必不可少的。必须配备素质好的指导老师和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监督与咨询,不公开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身份,不歧视矫正对象,经常对其进行法制教育,为未成年犯营造良好的矫正环境。加入社区矫正的学校应当与矫正机构签订合同,以保证矫正工作的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问题通论[M].法律出版社,2004.
2、吴宗宪.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司法,2004(7).
3、梁盟.试析社区矫正在和谐社区中的保障理念[J].贵州法学,2005(9).
4、林小培.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3)
篇4
[关键词]乡村学校少年宫孩子们的乐园后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102
2014年,我校有幸创建了乡村少年宫,现在已经进入试用阶段。作为一项新兴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为满足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这项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办?如何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我有幸参观了县域内几所乡村少年宫,也多次观看了上级配备的乡村少年宫DVD碟片,对乡村少年宫的后续发展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推进目的
少年强则国家强,孩子们的事情比天大。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终于找到了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这条有效路径。自2011年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各级文明办和财政、教育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工作,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进力度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五年来,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国已建成25000多所,2000多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乡村学校少年宫被誉为少年儿童的好去处、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同学交流的好平台、师生沟通的好场所、家长放心的好地方,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大实事工程和响亮工作品牌。
二、功能发挥
1.活动方面要搞出特色,满足孩子们真正的渴望。乡村少年宫作为公益性项目,不向孩子收一分钱,自是农村孩子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好去处。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象棋、篮球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充分满足了农村孩子对素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必将为他们放飞人生梦想提供更多支撑。如果有学生说,这里有他最喜欢的乐器,这里有他最喜欢的书法练习,这里有他最喜欢的棋盘,这里有他最喜欢的剪纸活动,等等,这个少年宫就有吸引力了,孩子们就会在这里找到真正的乐趣,这里就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2.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孩子们的高尚道德品质。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围绕“做美德少年”、“我们的节日”、优秀童谣传唱、网上寄语等,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培养乡村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
3.搞好少年宫管理员队伍建设,确保乡村少年宫高效运转。乡村少年宫要有一批业务精湛、服务意识较强的辅导员队伍和责任心强、有专业水平的管理员队伍,这样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如果乡村少年宫管理松懈,管理员庸碌无为,业务能力低下,即使乡村少年宫一时红红火火,人气旺盛,如果出现工作失误,安全管理有问题,或者验收合格后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少年宫建设就成了摆设,那么乡村少年宫就会成为孩子们生活的“苦园”而不是“乐园”。
三、加强领导
1.加强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要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之中,摆上工作日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多种措施,不断改善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条件。
篇5
[关键词] 网吧监管 五老义务 未成年 绿色上网
中国互联网的启蒙和普及都是从网吧开始,网吧这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中,有也有低谷,网吧出现的恶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相关多个部门出台各种整顿措施也是层出不穷。网吧问题之所以成为近年来一直关注的热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吧屡屡出事,祸及青少年,多头管理,却没有一个部门能真正管好。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由于网吧性质的特殊复杂,牵涉的部门较多,突击执法始终无法使网吧步入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除了相关部门执法力量之外,有人认为社会力量更有优势而且收效快,保持久。很多地方的社区建立“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深入网吧进行巡查,帮教未成年戒除网瘾,联合社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健康的文化娱乐等活动,也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但是义务监督员真的能将网吧监管常态化吗?未然,首先大部分的监督员都是老年人,由于电脑不通,很少有人能正确判定进未成年人上网所浏览网页内容是否健康,参与的网吧运营是否合法,所玩网络游戏是否符和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次这些监督员并没有执法权,没有权利检查上网人员身份,他们除了劝阻和举报之外无法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更无法干涉网吧业主接收未成年人的经营行为。因此网吧义务监督员同样存在着困境。
要想真正杜绝未成年人的进入网吧所引起不良影响,就要加强网吧自身的行业自律,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绿色上网环境。
首先强化网吧自律机制,对网吧实行分级管理。通过对经营性网吧进行定期评议,按照评出的A、B、C三个等级实行级别动态跟踪管理,促进网吧不断提档升级。首期A、B、C三个等级的评定,将由文化执法部门,依据评定标准,结合对网吧的日常执法情况,对所有城区网吧综合评审后,公开公布。网吧分级管理制坚持奖惩兑现的原则。A级网吧若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的,年终评为先进单位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同时依据其信用等级,在日常稽查管理中对A级网吧每月检查2次以上,对B、C级网吧则分别每月检查4次以上和每周检查2次以上,出现违规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网吧分级管理制还实行优升劣降的管理办法。B级网吧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且达到A级标准的,经综合评定,晋升为A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C级网吧在一年内无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发生且达到B级或A级标准的,经综合评定,晋升为B级或A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A级、B级网吧在一年内出现接纳未成年人和其他严重违规行为的,则相应降为B、C级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年底将把网吧分级管理等级评定结果,作为申报"文明网吧"的重要依据,优先评比表彰。
其次坚持“倒扣分”管理制度。按照网吧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每个网吧每年设定基本分100分,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的网吧,除依法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外,还对不按规定设置有关标识、擅自变更经营事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安全防范措施不力等七项违规行为采取倒扣分措施。对一年内累计扣分达到50分以上的网吧,分别给予停业整顿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的处罚,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一年内倒扣分累计达到100分的网吧,该网吧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将被列入文化市场管理“黑名单”,有关从业人员永远不得参与本辖区文化市场的经营。
通过这种自律方式管理加强网吧竞争力,淘汰恶性网吧,让网吧业主自主的拒绝未成年人上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上网环境。
网吧杜绝未成年人上网,不是让青少年告别网络,对其望而却步。毕竟网络知识更加广阔,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正面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充分利用好学校、社区、家庭的网络资源,满足未成年人上网的需要。如在节假日规定免费向青少年开放一定的时间段,鼓励青少年为网吧做义务网管,一方面让青少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让守法经营的网吧业主尽一点社会责任;可以组织青少年正确上网教育讲座;开展健康文明上网征文比赛;组织中学生观看《网络少年》等网络教育电影。让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到了迷恋网络的危害和养成正确上网思想观念。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学生大会给学生讲清上网的利与弊,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上网,抵制网络中不健康内容对自己的侵害,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指导、心理咨询、智力开发训练、解题指导等,使自己能够在信息时代健康地成长。
篇6
近年来,新建县人民法院涉少刑事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暴力型犯罪居高不下。该院反映,新建县辖区未成年暴力型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暴力犯罪案件逐年上升。从该院审结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情况来看,2010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8件70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19件44人。2011年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35件83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28件76人。2012年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44件107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35件90人。
2、罪名所涉及范围有所扩大。抢劫和故意伤害犯罪仍占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绝大多数。2010至2012年新建县法院处理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抢劫、故意伤害犯罪案件分别为13件30人,16件29人,33件75人,所占当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的比例分别为68%,57%,94%。同时未成年暴力犯罪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呈现出罪名多样化的趋势,除抢劫、故意伤害外,还涉及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杀人、非法拘禁等罪名。
3、以共同犯罪为主要形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绝大部分是以共同犯罪的形态出现的,他们结成或大或小的团伙,成群结帮地实施犯罪。这种情况较成年人更为常见,虽然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没有成年人犯罪集团那么严密的组织和计划,但一般也有首要分子、积极参与者,而且他们的纠合过程十分简单,对象一般为老乡、同事、同学、共同租住的室友等。从新建县法院2010年至2012年受理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分别为63%、76%、 87%。
4、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高。当前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所持的态度是从轻或减轻,因此对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适用缓刑或轻刑的较多。因种种原因,这些未成年人在服刑期满后或缓刑期满后又犯罪的现象较多,不少未成年人属于二次或三次被追究法律责任。比如一抢劫案的被告人万某在16岁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缓刑考验期内,又参与聚众斗殴。
二、未成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特殊的心理因素。从未成年人本身来看,未成年人特别是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的“多事之秋”,由于孩子成长的需要,会有一段“离经叛道”的心理历程。这个年龄段,是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凭身强体壮,易冲动,好动感情,自制力能差。他们和成年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很可能会不计后果,铤而走险,踏上违法犯罪之路。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行为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自控能力弱,逆反心理强、情绪易偏颇,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和侵蚀,尤其是在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得不到释放时,就有可能采取暴力方式。另外,由于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过度宠爱,在性格和心理上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并表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冲突和挫折就会把这种不良心理表现出来,最终有可能酿成校园暴力。
2、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暴力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低,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把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施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家长迫于生计,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却没有从精神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家庭暴力日益严重,主要是夫妻暴力和家长暴力。这种家庭主要表现为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大声呵斥、打耳光、打屁股、推推搡搡等,而自幼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其经历教会了其攻击行。正是因为家庭的不睦,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爱或母爱,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3、学校教育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凸显的教师暴力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应试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率压得喘不过气来,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对“双差生”的帮助、沟通和交流,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和不平等的感觉,从行动上自然而然地游离于“好学生”群体之外,并与之站在对立面,尤其是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特别是教师的暴力行为,由于没有完成作业、上课说话、或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同时又有激怒老师的行为,有些老师很可能压抑不住怒火,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摔作业本、扔粉笔头、扯拽学生、殴打学生等等。最近媒体报道老师往孩子脸上刺字、用刀划学生的手心,虐待甚至女学生的事件。学校本是一方净土,但有些教师的暴力行为却潜移默化地诱导着孩子,当孩子在与他人特别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交往而不顺利时,很可能仿效教师的暴力行为。另外一些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许多未成年人不学法、不懂法、进而不守法,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金钱至上、贪图享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错误观念和思想深深影响着未成年人,使得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目的,不顾一切地勒索同学的钱物,如果得不到钱物,就实施暴力行为。还有,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的腐蚀和影响,一些未成年人更是由于交友不慎,结交了不良朋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与之效仿,结果走上了暴力犯罪的道路。
5、媒介暴力的影响。文化传媒的误导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报刊、网络等文化传媒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思想观念的一个窗口和重要途径。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性格正处于形成时期,故文化传媒的信息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发展,我国未成年人接触到媒介暴力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可轻而易举从成人节目、录像、电影、报刊、电脑游戏中接触到暴力。电子游戏中的射击游戏、动作游戏、冒险游戏、多重角色扮演游戏等均充满了暴力。这些游戏误导孩子们漠视生命,以游戏的态度来应对生活中诸如生命、尊严等很严肃的问题。媒介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其接触了大量的暴力节目后会储存在记忆里,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模仿练习学习到的暴力行为。有些意志力不强的未成年人若回忆到暴力行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在遇到相同境遇时,便会不顾后果模仿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其次,未成年人观看过多的暴力表演,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以为现实世界充满了暴力,单纯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暴力使对方屈服。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难以抵挡住诱惑和影响,结果他们的头脑受到了严重的腐蚀,使他们丧失了意志、泯灭了良知,埋下了犯罪的隐患。
三、解决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的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不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对国家的前途、社会的稳定具有极大的潜在破坏力,因此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品行端正,注意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方法要得当,要懂得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给予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时,既不能百般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要注意循序善诱,避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真正做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爱,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使孩子对人、对社会有爱心,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篇7
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继续开展以创建“安全学校”活动。各校要根验收的标准,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的活动中。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要坚持安全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安全知识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所和设备,增强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提高自防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游泳安全、外出活动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期初有布置、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有督促,期末有评比、有总结,努力减少和遏制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
4、通过学校宣传栏、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学生大会、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系数高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
1、各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全面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坚持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载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教进程。首先,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建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其次要以“四民主两公开”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也是搞好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各校要定期与不定期对学校及周边治安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对学校内部的治安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内部安全和治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得力,教育是否落实,设施是否过关,特别是要对学校内部的重要要害部位(食堂、宿舍、电教室、办公室、财务室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联合相关部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继续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力度,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治安秩序保持平稳。
篇8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增强在校青少年、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法制观念,了解法律知识,明辨是非,提高法律素质,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遏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势头,并促进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重视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整顿和建设,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体教育网络,为实施依法治区,保证社会安定提供必要条件。
二、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精心组织
为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依法治校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决定成立陆慕高级中学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校长、书记**同志为组长,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两位主任和团委副书记**及**三位年级组长为组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分工负责的依法治校工作网络,从而为全面开展依法制校工作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依法制校工作的实效性,我校依法制校工作的任务是:1、结合学校实际,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照章程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并依法自主管理学校。2、坚持以法治校,切实提高办学水平。3、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4、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以法治校水平。5、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依法治校,做到“普”、“治”结合。
三、继续抓紧实施方案的落实,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法制建设工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深化岗位责任制,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得到落实。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将学校管理和事业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2、坚持依法管理,规范教师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坚持学习法律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员学习《宪法》、《刑法》、《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使广大教师依法治教。
3、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4、在法制教育经常化的基础上,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年龄特点,组织不同内容的学习,高一年级重点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高二年级由政治教师组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等;高三学生则增加专业法的学习。
5、举办“模拟法庭”活力,积极转化后进生,强化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并利用多种渠道,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将法律知识渗透到每个家庭,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6、进一步规范师生行为,强化师生实践。一方面对全体教师师德要求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行为的检查考核,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行为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检查指导、强化实践行为,如带领新生到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和训练、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组织开展扫幕、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等。同时为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进而规范行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值日,全面参与学校的全员管理。
四、突出重点、形式多样
篇9
2006年,我校安全、普法、综治和“未保”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定社会大局、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宗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四五”普法和依法治校进程,为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继续开展以创建“安全学校”活动。各校要根验收的标准,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的活动中。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要坚持安全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安全知识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所和设备,增强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提高自防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游泳安全、外出活动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期初有布置、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有督促,期末有评比、有总结,努力减少和遏制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
4、通过学校宣传栏、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学生大会、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系数高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
1、各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全面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坚持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载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教进程。首先,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建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其次要以“四民主两公开”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也是搞好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各校要定期与不定期对学校及周边治安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对学校内部的治安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内部安全和治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得力,教育是否落实,设施是否过关,特别是要对学校内部的重要要害部位(食堂、宿舍、电教室、办公室、财务室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联合相关部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继续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力度,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治安秩序保持平稳。
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许多困难,各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贯彻“两法”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尊重和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努力做好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要继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学生严禁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要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别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隐患的打击力度。三是突出重点,切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后进生,各校要继续坚持帮教制度,要定人、定时、定责任,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毫不松懈地做好控制流失工作,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附:月活动工作安排。
罗镇乡中心学校
二00六年二月十二日
2006年安全法制月活动工作安排
月份工作内容
二月份1、各校组织修订和完善学校各种安全防范制度,制定学校普法、综治、“安全”等工作计划,健全学校安全保卫组织机构,明确各种安全岗位人员职责;
2、组织开展师生安全教育;
三月份1、各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3月28日);
2、开展安全及法制教育;
四月份1、各校组织学期中安全大检查,并整改安全隐患;
2、组织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五月份1、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一次以道路交通、游泳、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月活动;
六月份1、开展“世界禁毒日”活动教育(6月2日);
2、组织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开展“消防日”宣传教育活动并开展一次消防专项整治活动(6月11日);
3、布置学校期末安全大检查;
七月份1、组织暑假学校安全工作检查;
2、开展校舍安全检查月活动,及时整改校舍安全隐患;
3、开展安全及法制教育活动;
八月份1、做好学校暑假安全防范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2、各校修订各项安全责任书,完善各项安全防范制度与措施;
3、组织开展“反”宣传教育活动;
九月份1、学期初安全检查;
2、各校组织各教师、班级、学生及其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十月份1、各校组织师生开展冬季森林防火、消防知识及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2、在师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组织学生参加市安全法制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
十一月份1、学校组织“创安”自查自评及总结工作;
2、做好迎接各级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评;
3、组织学习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4、组织开展“11.9”消总结;防宣传教育活动;
篇10
来自校园的害案件,严重损害着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社会影响恶劣。我校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特建立防范校园害案件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生开展预防害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
一、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师德教育
一些教师之所以走向犯罪,往往与其法制观念淡薄有关。生活中,除非是自己遇到了法律纠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
1.
我们将引导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通过法制教育,让我们的教师了解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未成年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及所受到的专门保护,了解教师所享有的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模范守法的意识,提高其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预防教师性犯罪问题上,要让教师熟悉与害相关的法律条款,了解相关罪名及违法者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让教师认识到保护学生免受害的重要性。
2.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标准,深入学习,强化师德建设,对教师开展师德教育,结果列入个人年终考核,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预防害教育
1.
根据教育部于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2.
着力让未成年学生了解隐私权、身体自主权、害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
3.
让学生明白,对未成年人实施害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
4.
向学生传授防范害、实施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教育学生,陌生人或熟人都有可能是害的加害人;外出、上学或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在无人的地方停留;和异性独处时不能关上房门,不要独自去异性的宿舍;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在他人欲对自己实施害时要大声呼叫,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在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1.
教师应尽力避免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体育课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保护除外),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是如此;
2.
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
3.
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只能在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且不得关闭房门;
4.
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不得在教室、办公室或其他相对封闭的地点单独留下异性学生进行谈话或辅导;
5.
放学后留学生应当事先征得学生的家长的同意,并通知班主任或学校领导。
四、正确处理校园害案件
如果不幸发生了未成年学生在校遭受害的案件,我们学校将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1.
保护现场,立即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案情,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法律的尊严、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
2.
保护和帮助受害学生。在上报案件的同时,做好对受害学生的保护工作。不向无关人员泄露受害者的姓名及相关案情信息,防止其受到多重伤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未成年保护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