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 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在财务方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些财务问题,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必要的措施。如何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成本的降低,为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提供准确、快速的服务,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丞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只是财务基础工作以及内部监控工作两个方面的加强,还需要对成本、资金以及风险等因素进行着重的控制和管理,这将是推动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特点有所了解。

1 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及特点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生产领域当中的货币关系体系。社会生产关系系统以及生产力系统共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生产技术,而生产关系则决定了生产的经济,所以当经济的形态以商品货币的经济形式出现的时候,经济关系就会表现为大量的货币关系,同样,经济方面也就表现为财务。货币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财务的最内在的本质,这一货币体系我们可以概括地理解成以企业作为中心,企业与国家、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的一种货币的关系体系。以上这些就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将有别于其他的经济管理,具有综合性强、灵敏度高和涉及面广的特殊性。也正因如此,要加强企业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把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切人点,处理好各个方面的财务关系。

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以企业再生产过程当中的资金运动以及其运动的全过程为主体对象。它是对资金运动的最直接的管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情况的良性与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另一个方面还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整个企业经济效率的高低。

另外,财务管理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预算、对象决策、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等环节。这些环节当中的每一次财务活动不仅仅与企业的全面管理息息相关,而且也是整个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的中心和重心所在。

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的管理当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当前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存在哪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和不足之处?

2 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

当下,企业的财务管理虽然不能用漏洞百出来形容,但也不是尽善尽美、完美无暇的。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财务管理上的小弊端和普遍存在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往往导致很多企业面临经济危机,甚至造成企业最终的破产。以下主要探讨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是建立健全和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最直接的责任人。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财务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不带头执行本企业的财务制度是造成财务管理不能发挥其公用的主要原因。部分企业的负责人在理财方面的意识相对较薄弱,只是单纯地关心财政经费问题,而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督、决算和支出等情况则是毫不在意;另外不可避免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专业只是水平上也比较薄弱,导致在处理企业账务的时候不规范,手续不完备,甚至出现账目不相符的情况。

2.2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会计的控制系统,没有将财务预算、会计的核算以及成本资金的控制几个方面的工作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无法实现对企业整体经济运行的计划和控制。

2.3 目标成本的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企业的目标成本根本没有真正地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可控费用的控制和分析力度明显不够。没有依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建立相应的中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之后不能够及时且有效地去制定采取具体的补救措施。

2.4 缺乏内外监督制约

相对于外部的监督而言,一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财务制度,但是在贯彻和执行的环节却并没有真正的做好,这使得内部的审计部门几乎是形同虚设;诸多的企业都缺乏对于财务内部的监管和内部审核问题的重视,内部的监管根本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财务内外牵制制度。

对于外部的监管而言,虽然我国早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财务外部监督机制,但是这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监督力度不足,水平不高,监督的成本高且监督根本不到位,都直接导致监督机制的效果根本不尽人意。

2.5 缺乏相关奖惩制度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不再多说,要切实现企业财务的管理,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是否能够行之有效地去开展相应的奖罚制度、以及能否真正按照该奖罚制度来执行。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考评机制还并不完善,考评的机构也不健全,考评程序也不合理,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奖罚的方式方法太多单一。

另外,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健全;资信以及贷款的回收和管理相对薄弱;对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及大宗原料的采购价格的监督力度不足;现有财务部门机制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的配备不够科学合理,这些也都是目前我国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说以上不管是哪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毒瘤”,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必定要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我们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呢?以下做简要讨论。

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本质上来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即执行主体“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管理和其它部门的职权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3.1 执行主体观念素质的改变

这里所谓的执行主体包括的对象相对广泛,上到企业的直接负责人,向下则包括企业的每一个员工,

首先,要从观念上实现最本质的转变,树立财务管理即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的观念,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切实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其次,就是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

质。作为财务人员,不仅仅要懂得会计审核,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巧妙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的职能。一般来讲,财务方面的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对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3.2 认清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

在现代的企业制度之下,根据产权明晰的根本原则以及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本质要求,财务部门必须要与会计部门分开。前者的职能是理财,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后者主要进行核算,侧重于对外提供企业的会计报表等。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明确地划分与企业的管理、生产、销售以及决策部门之间的职权,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明确分工,互相协调的企业管理的网络系统。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第一,企业的管理制度应以监理指标考核为中心。建立资本的保值、增值指标,防止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以保障出资人的权益;建立净利润指标,将税前利润、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以及短期费用进行相应分解;建立资金指标,其确定的原则是与净利润的完成率以及保值增值率直接挂钩的。

第二,生产管理应以预算为中心。企业必须建立包括财务、营业、专门决策三方面预算在内的完整预算制度,并保证全面预算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要通过全面预算来对资金的流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充分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严格按照“一支笔、两条线、三个会”的办公原则来管理企业的的资金。这其中,”一支笔”是指企业资金在通过的全面预算的前提之下,只能由一个人(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是总会计师)来进行统筹安排;“两条线”则是指企业要严格地实行收支分成两条线,即资金有财务部门来集中调度使用,从而确保生产、投资、经营等在资金方面的需求;而“三个会”则是在“一支笔”和“两条线”的基础之上,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召开资金平衡会、资金分析会以及资金调度会。

第四,成本的管理要以环节控制为中心。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必须要依照预期设计的成本进行控制。对于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进行分别控制,这才是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有效成本的管理,立足于控制论的角度,加强对于设计和采购成本的管理要比单纯地加强生产环节的控制更为重要和关键。

第五,非生产性开支要以期间费用的管理和技改投资的管理为中心。严格地制定并切实实行经营、管理以及财务费用的开支的范围以及标准,是通过管理实现效益的有效途径。另外,企业技改的投资管理,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但最关键的还是看如何进行引导、策划和组织。

第六,促销管理要以资金的回笼为中心。也就是说促销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岗位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规定每一个销售人员对于每一项销售业务,必须从合同的签订到资金的回收这个全过程进行负责。销售部门以及销售人员必须对销售货款进行回笼,以减少三角债以及经营上的风险,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关系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

1.企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是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存在,企业的根本宗旨就是盈利。盈利的实现,是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基础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企业不仅重视资本的盈利性,而且要重视资本的流动性,保持最佳的基本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按期偿付债务,避免有盈利但不能按期偿债导致的破产。

2.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及其正常运行的基础

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需要企业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并依据这些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其结果是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佳的配置。如果企业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是以产量、规模或其它非价值目标为中心,结果必然是市场机制失灵,资金配置扭曲。

3.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龙头”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种种矛盾中,财务管理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生产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需求、技术和设备管理等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其财务意义,都必须围绕财务目标开展工作,都要事先算一算财务账,可以说,财务目标是统帅其它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

1.超前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西方现代财务的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正在逐步的引进并加以积极的消化,财务管理的职能由着重于事后的反映而转变为以过程控制为主,继而强调事前的科学预策与决策,特别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职能分工,更是体现了财务超前性的职能,如投资项目的财务决策中普遍适用的现金流量决策方法就是生产经营的超前决策。

2.动态性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瞬息万变,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和反作用。企业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国家财经法规的前提下,在保证财务资料的可比、真实、连续、及时、稳定的前提下,按照零基思维的原理,灵活设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建立和完善与企业核算层次、规模、成本信息传递途径和控制系统,以动制动,以变应变,随时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问题重点解决,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3.全面性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投资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活动,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也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都可以用资金管理来“替代”和“控制”。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确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会计核算信息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纲领,就能增强公司的控制性和操作性。可见企业的所有管理都是一种变相的资金管理,也即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1.决策职能

要使企业的产品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确保企业永远充满活力和竞争力,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每一项决策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必要时,建立科学的数字模型,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所有项目经济业务的预测和决策。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才能,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具有决策职能。

2.控制职能

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层次高低,主要是检验其内部所有控制系统的“科学、严谨、有效”。财务管理工作应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现代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四化”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也是保证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功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3.反馈职能

企业财务“超前性、动态性、全面性”的特性,要求财务管理部门除按时、保质、保量对企业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被动反映外,更要求要迅速、准确保证把每一“有价值、有效益”的会计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或管理当局,使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适时的修正,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处于高效、可控的轨道之中。

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新认识

1.资金运作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在研究如何管好一个企业,把企业盘大、盘活,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就要求从资金管理着手,把资金管理当作企业的核心和主要矛盾来抓。

企业的竞争,终究是实力的竞争,实力除了人的因素以外,主要就是体现资金的“实力”,这个实力可以认为是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或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生存的能力,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能力都是企业“造血功能”的能力,是企业保证资金运转流畅,并在运转过程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保证资产的不断保值和增值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保证资金运动的循环性、增值性,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竞争。

2.成本信息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

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本管理,因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由其“所得补偿所费”后,争取金额的最大化,那么企业的全部管理都围绕在“所得与所费”这一目标上,不管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物的管理都有一个“所得与所费”的问题,也即是成本问题,而成本的管理又是一种信息的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叠加的过程。财务管理也只有抓好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体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严密性、科学性”,也才能真正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资产的不断保值与增值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企业物质财产的表现形式就是“资产”,如果把资金比作企业的“血液”,那么,则应把资产比作企业的“躯体”,“血液”的不断循环和周转,其目的是为了“躯体”不断发展与壮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资金管理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而其本质是对资产的管理。财务管理的使命就是为了使投资者得到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和投资回报。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最大化,而财富的代表和象征又是包括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等企业的资产。那么可以说,投资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他们所拥有的资产不断保值与增值。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是为投资者服务的,投资者的目的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所以,资产的不断保值与增值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范晓英.浅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6,04.

篇3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

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成功实施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五、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0,(9)

[2]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篇4

(一)企业信用评级

在资本市场上,信用表现为进行债务融资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风险,即债务人能否如期偿还债务。信用评级则是对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的评价。通常企业信用评级指的是,由专业的评级机构或专门的评估部门,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做出评价,并用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简单地说,企业信用评级就是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未来偿债能力及其偿债意愿的评估。

(二)财务分析

张先治等在《现代财务分析》一书中提出,“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简言之,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评价。

二、企业信用评级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信用评级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主要是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在评价企业的违约风险时,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企业信用评级是对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即信用风险的测算,虽然财务状况不是信用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但财务状况差、经营业绩不好的企业会存在流动性等风险,导致其不能如期偿还债务,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因此,财务分析一直是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里的财务分析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财务分析,即企业信用评级并不完全包含财务分析,它们之间无从属关系。由此可见,企业信用评级与财务分析虽有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一)联系

从内容上来看,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受评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收入和利润水平以及反映财务状况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同样是财务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信用评级中对财务状况的分析来源于财务分析,没有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就没有财务分析在企业信用评级中的应用。从分析方法来看,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垂直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企业信用评级通常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比率分析法。即财务分析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企业信用评级中的主要方法。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财务比率指标来进行分析。例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反映被评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反映被评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被评企业的营运能力,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反映被评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反映被评企业的发展能力。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使原本不可比的财务状况具有可比性。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依靠单独的数量指标很难判断被评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但如果将其换算成比率指标,则就可以进行相互比较,从而避免作出错误的判断。

2.趋势分析法。与财务分析中的趋势分析法相同,是根据同一企业连续几年的资料,以某一年为基础对相同项目或财务指标计算趋势比率,以观察各项目或指标的变动情况,从而对被评企业的成长性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趋势分析,可以从对过去的观察分析中了解企业在该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会采用趋势分析法来判断该企业资信状况的发展趋势如何。

3.结构分析法,也就是财务分析中所说的垂直分析法。是对企业财务指标中各分项目与总体项目相比较,从而得出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重要性、地位及变化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某一分项目占总体项目的比重越大,对总体项目的影响也就越大。

4.相互对比法,也就是财务分析中的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财务指标的相互比较来揭示各项目或财务指标的数量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企业信用评级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期、不同企业的各项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标准值,找出差距,以便进一步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进而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好坏。总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企业信用评级中对财务状况的分析都源于财务分析,是对财务分析应用范围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务分析的发展。

(二)区别

1.分析主体不同

哲学中将主体界定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在此,分析主体也就是分析活动的承担者,应该是指进行财务分析活动的实施者。通俗地讲就是谁来进行财务分析。从企业信用评级的概念容易得出,企业信用评级中的财务分析主体是信用评级机构,也就是说评级机构作为中介,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作为判断违约风险形成评级报告的一项依据。财务分析的分析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通常他们自己或请专业的分析师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基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企业整体或局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通常由企业内部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因此,企业信用评级的分析主体具有单一性,而财务分析的主体则呈现多样化。

2.服务对象不同

信用评级的产生源于20世纪初对美国铁路债券的评价,其服务对象是购买债券的公众投资者。到目前为止,企业信用评级已得到繁荣发展,但其宗旨仍然是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诸如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他们都是企业的债权人。因此,在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进行的财务分析也是服务于企业的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分析主体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服务对象的不同,根据财务分析的两类主体将其服务对象也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和债权人;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与企业信用评级的服务对象相比,财务分析的服务对象更广泛。

3.分析目的不同

企业信用评级中进行财务分析的服务对象是债权人,他们不仅要求及时收回本金而且要得到相应的收益或报酬,而本金收回的及时性和收益的大小与企业的违约风险相关。因此,分析的目的,一是看对企业债权能否及时、足额收回,也就是研究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二是看企业有无意愿偿还其债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财务分析的目的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所有者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资本能否保值、增值,因此,分析的目的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权益结构和营运能力,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2)从债权人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企业信用评级的分析目的一致。

(3)从内部管理者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是企业整体的运作,因此,财务分析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综合性的。他们既要考虑所有者的感受去关注盈利能力,又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运筹帷幄而去关注企业的资本结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财务风险等因素。

三、相关启示

本文在明确了企业信用评级和财务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企业信用评级与财务分析进行了比较,从中发现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随着企业信用评级的发展,评级过程中进行的分析除了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外,越来越关注企业现金流的分析。而财务分析通常未将现金流的分析纳入重点分析范围,从而使某些方面的分析具有局限性,在此,可以借鉴财务分析在企业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思路。

(2)财务分析的依据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而评级机构进行企业信用评级时不仅要看财务报表而且通常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规划、所有者背景等表外事项进行分析,以便考察报表不能反映的偿债能力。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时可以综合考虑信用评级的分析结果和财务分析结果,更加深入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篇5

关键词:

一、 前言

交易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电子商务交易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促使交易服务、业务服务、技术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采用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各项劳动因素,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最大化。而电子商务技术可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既定管理目标和价值。

二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作用

2.1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及其特点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它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作电子交易,主要是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的交易。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WEB进行的全面商业活动,如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核算、生产计划安排、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

2.1.2电子商务的形成和发展

电子商务起源于企业,早在70年代,电子交易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了。随着电子商务的形成,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电子商务市场日益活跃。第二,电子商务活动进一步带动了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业务,实现了电子商务发展在改变信息和通讯技术类商品出口的格局。第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互联网的普及进程,丰富了国际商务新的技术发展模式。第四、电子金融和电子付费业务迅速发展。目前95%的属于SWIFT的银行已经转换到SWIFINET,在发达国家,国内贸易金融已经普遍使用了在线服务。

2.1.3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快捷高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客户提供了快捷、灵活的选择平台,精减了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第二、节约费用。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费用、管理费用和人员费用。第三、高透明化。电子商务有利于信息交流和企业竞争。

三、 电子商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和制度,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

3.1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对企业财务管理发挥着积极而现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利于实现网络财务信息的共享。第二,有利于实现财务在线管理。第三,有利于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第四,有利于财务动态核算管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财务控制变得更为有力,财务管理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财务监控从间歇性转为持续性,从而使财务数据更富决策价值。

    3.2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各环节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各环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对资金预算管理的作用

采用电子商务系统,首先,有利于加强上级部门对企业资金的动态监控。其次,有利于企业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二,电子商务对收入成本管理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收入成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有效记录和确认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活动,保证收入的及时准确,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电子商务对企业资产管理的作用

采用电子商务技术,企业可以有效利用资产管理软件,实现企业资产的全方位动态管理。企业可以采用条形码技术对存货实行动态科学管理,以及采用身份验证、用户权限集中控制、权限审核和数据加密手段维护资产管理系统的安全,结合资产设备的静态和动态管理,加强资产核算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为断提高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第四,电子商务对企业投资决策管理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企业投资决策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可以运用电子商务的快捷、先进的优势,及时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动态,编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及时传递投资意向和相关信息,及时对投资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选择最佳方案,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为科学的投资和决策,实现投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四、 电子商务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4.1电子商务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4.1.1 网络环境安全问题

从宏观上讲,目前的网络环境安全有待加强,重点是电子商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法律瓶颈,包括制定电子合同法、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法、隐私权保护法、网上信息管制、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监管等法律法规。从微观上讲,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来保证数据和信息安全,以防止系统漏洞及黑客侵袭和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和破坏。目前国内网络产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安全因素比较突出。

4.1.2 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管理需要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为企业内部各组织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平台,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和信息传递,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费用、通讯费用等,使企业经营管理快捷高效,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和开发力度的原因,它只是满足了管理中的部分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的要求。在财务管理中,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标准不一,无法满足资金预算、固定资产、电子支付和结算、税收管理等多种模块业务的集成化处理和数据的相互调用等,无法形成数据和信息的高度合成处理。

4.2电子商务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4.2.1加强电子商务技术安全管理

针对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安全立法的同时,进一步肃清网络使用环境。企业一方面要通过人员培训,不断加大电子商务中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电子 商务技术应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软硬件的维护,加大对网络登录和访问的权限控制、密码使用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认证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远程共享和传递等方面的系统化、自动化监控,保证企业各项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可靠。

4.2.2推行ERP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集成化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推行ERP系统,一方面,可以保证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决策。另一方面,由于ERP系统具备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和管理改善持续化的特点,便于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求。

4.2.3建立信用制度,完善电子金融体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立个人与企业的信用制度。应尽快建立个人与企业的信用制度。由政府牵头,各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响应,提倡实名交易、诚信交易,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交易、信贷和结算体系。

第二,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清算体系。一是由中央银行牵头组建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资金清算中心,主要承担跨行之间的网上支付信息交换和网上支付资金清算职能;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支付网关和安全认证中心,统一制定一套规范标准,确保硬件和软件、客户应用技术和系统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兼容性,实现国际接轨。

4.2.4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因特网商业用户的急剧增加及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要不断提高商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加大对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通晓金融和法律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为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企业应具备全球化的竞争观念和战略眼光。

五 、结论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各国信息交流和发展的热点领域。对中国企业而言,大力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强化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序化和透明化功能,努力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不断适应当国际形势意义重大。然而,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无论如何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势不可挡,未来它将进一步融入社会各领域,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服务为企业及个人理财策划,实现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为加快全球信息化进程的统一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环境绩效; 财务绩效; 关系

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如何形成一个具有科学原理的互动与制衡机制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财务活动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不仅在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更应着眼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协调思路,对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要同时关注;不仅要看到现实的价值型环境事项,更要借鉴财务理论和环境理论新发展,将多元化的环境经济元素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经营资源的资产呈现环境化趋势,同时企业环境资产化迹象日益显现。本文拟对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一、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没有达成共识,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有支持环境规范等会削弱企业竞争力的传统观点与支持修正学派的环境规范等会激发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的观点。

(一)传统学派

以Walley和Whitehead(1994)为代表的传统学派根植于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污染治理措施将增加生产成本,假设边际成本不断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绩效提高会减少边际净利润,即高的环境绩效对应低的经济绩效,反之亦然。

一些学者认为,企业遵守环保法,环境规制会导致企业额外成本的增加,需要投资新型的环保设备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Luken等(1996)认为,在一个特定行业里环境成本在总的制造成本中的份额可能要比制造业平均成本高。Clift(1998)认为,造成环境成本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采掘业和生产型企业,他们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其相联系的生产活动附加值不成比例。Cohen等(1995)认为,有着更高环境规制成本的企业将面临竞争劣势,过去企业专注于末端处理技术来应对污染控制和环境绩效的改善,而环境投资却被认为是企业的额外成本。Palmer等(1995)提出了一个导致监管公司利润减少的激励环境管制的模型,环境约束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额外的负担,假定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机构采用排污费来鼓励污染治理,治理污染成本超过排污费用,企业宁愿支付该费用,尽管放宽假设以及考虑到污染者和制定者之间在博弈论战略上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效果,但他们认为这些结果被各种条件所限制,只是特例。

另一些学者认为规章可以创造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明显的关系,监管手段对于环境绩效持续改进给予强大的经济激励,环保活动会导致经济成功,这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顾客愿意为特定市场中环保产品承担的费用、该国环保和卫生条例、不同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

(二)修正学派

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环境规制可使社会福利和企业的利益得到双赢,而以往的“传统学派”忽视了创新动力带来的积极影响。Porter和van der Linde(1995)认为提高环境绩效是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这可能导致更有效的进程、产量方面的提高、更低的规制成本以及进入新市场的机会,面临污染活动高额成本的公司有动力去研究新技术和生产方法,可最终减少规制成本,创新型企业可通过出售给其他企业解决方案和创新点来获得先动优势,从动态长期的观点来看,创新和研发新型环保技术有可能是竞争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竞争优势相比有更大的推动力。Esty(1994)基本的论点是尽管规制是有经济成本的,但是实施环保标准、优化成本和刺激创新可弥补花费在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的成本,由于环境保护不是零和博弈,综合监管系统能解决空气和水污染问题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规制系统带来“双重效应”更加经济有效,可引起创新补偿,进一步减少规制成本和竞争优势,反过来增加社会福利。

(三)折衷学派

折衷学派是传统观点和修正观点的反驳,陈浩(2006)从演化经济学有限理性、多样化、随机因素和时间等基本假设出发,对传统观点和修正观点进行批判,指出传统观点的理论框架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而修正学派的动态分析框架,缺乏理论依据,进而提出了以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动态演化观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Simpson和Bradford(1996)争辩严格的规制只是在特殊的情形下才能诱发革新,而且不可能产生竞争优势,对实证分析和Porter假说可能存在反驳。Romstad(1998)指出规章有效的必要性,波特学说实证反驳就会从无效制度高成本入手,而不是环境规制对经济绩效产生的直接消极影响,由于减排技术受到潜在的影响,该技术具有可接受性和可选择性,不适合出口,条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情况,不一定具有普遍可适用性。

二、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企业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即事件研究(评价环境事件的市场反应)、组合研究(环境领先和环境后反映企业的模型组合与回报比较)及多元回归分析(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互影响)。实证研究对于两者关系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研究结论包括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和因果关系等。

(一)正相关

Feldman等(1996)采用环境管理系统ICF kaiser评级标准作为环境绩效评价标准,采用资本成本、公司Beta值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表明提高环境绩效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上升。Hart和Ahuja(1996)研究减少排放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制造业、矿业和生产型企业四年的数据,发现减少排放后销售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在以后的几年内会显著增加,但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来提高权益回报率。Russo和Fouts(1997)分析了243家企业,得出好的环境绩效(环境评级机构基于规章记录,废物支出减少等)对应好的财务绩效(用资本回报率来衡量),环境绩效的回报比高增长产业要高。Bhat(1998)用违反环境法规受到的惩罚来衡量环境规制,用边际利润来衡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边际利润有积极的影响。Dowell等(2000)把企业市场价值与不同环保标准相比,得出了拥有严格全球环保标准的企业对大自然的污染程度最小,而采纳地方环保标准的企业会对污染的程度加重,采纳严格环球标准的企业比不采纳严格标准有更高的市场价值。Elsayed和Paton(2005)使用汇集横截面动态面板数据估计值,尽管只有有限的证据来证明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显著影响,但却发现两者是正相关关系。Telle(2006)使用回归分析检验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缺点,忽略了不可观测变量和短时期的问题,尽管有公司规模、资本和产业这些控制因素,但是仍然有资本年限、管理质量与环境绩效相联系的变量,这样就会出现偏差和不一致的预估,他在以后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研究影响两者关系的潜在公司特征。Guenster等(2006)采用创新投资战略价值咨询评级机构评价环境绩效,该评级机构是基于评估公司能力的60项标准,使用较少的环境资源来创造更多价值,表明在环境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负相关

秦颖等(2004)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把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结合起来,借鉴意大利、荷兰和我国某地区造纸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可以验证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传统学派的观点。Br?覿nnlund等(1995)发现更严格的环境规制使企业在行业内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为造纸行业的实证研究提供有利的证据,对于联立方程系统的运用,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更适合传统的推论,虽然样本数据特定于造纸行业,但是这也不足以反对Porter假说。Cordeiro和Sarkis(1997)论证了以有毒排放清单数据衡量的环境绩效与美国523家公司每股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Konar和Cohen(2001)发现差的环境绩效(从有毒物质排放清单测量有毒排放量)与标准普尔指数500S&P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显著负相关,合法排放有毒化学物质对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有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10%有毒化学物质将增加3 100万市场价值。Molloy等(2002)分析了标准普尔指数500S$P主要来自制造部门的339家企业,结论是有毒排放清单对一年持有期回报没有显著影响,差的(好的)环境绩效对投资回报是正相关(负相关)关系,如果投资不对环境规章和避免惩罚作出响应的话,环境改善代价是昂贵的。

(三)不相关

Alexander和Buchholz(1978)以美国50家公司为样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水平和风险调整财务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Rockness(1986)用有害物质回收水平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指标,研究结论证明环境绩效变量12个财务指标不存在相关关系。Andreas(2007)检验了企业环境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系,也发现在特定行业中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四)因果关系

对于已经发现的联系还有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到底是环境管理促进财务绩效还是财务上的成功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绩效,这一因果关系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一些学者对“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杨东宁和周长辉(2004)从“企业是否值得绿化”问题入手,在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及激励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绩效评估体系来提高和促进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陈劲等(2002)从造纸、包装、印染、水泥、机械等行业选取55家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相互影响。王彩凤(2008)将环境利润作为联系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纽带,分析了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函数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建立最优化的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使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达到协调的双赢区域和最优点。Wagner(2002)认为基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契合点来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实证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特定行业以及联立方程框架的使用,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通过三次联立方程系统相互影响,以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回报率来衡量经济绩效,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来衡量环境绩效,选取公司规模、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等作为控制变量,得出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是相互影响的。Schaltegger和Synnestvedt(2002)认为环境问题影响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反过来影响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出“公司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现实”和“良好的经济绩效驱使环境绩效的提高”这两个假设。

尽管许多学者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述,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还是相互影响,应结合特定行业来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外有关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甚少,非常有必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产业经济特征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双赢的目标提供一定的指导。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二者关系的论述还没有形成共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针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环境绩效概念的界定不够深入,无法系统地了解环境绩效内部驱动因素的影响,忽视了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内在联系。

第二,环境绩效衡量的困难性,难以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有关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主要是为进行环境管理而设计的,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环境管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破坏,但未考虑到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投资者,也是外部环境的规制者,如何权衡两者的关系,有待商榷。

第三,企业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受到很多权变因素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单纯以静态的视角研究更有长远意义。

第四,由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不相关,可从微观的行业来探索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如何达到双赢的绩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Walley N, Whitehead B. 1994.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 June:46-52.

[2] Clift R.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added value along the supply chain,invited lecture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novation,Lisbon,1998.

[3] Esty D. 1994. The challenge of going gree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August:41-42.

[4] 陈浩.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演化经济学解释——对传统观点与修正学派的批判[J].生态经济,2006(2):38-41.

[5] Dowell,G., Hart, S.,Yeung,B.,2000.Do corporate global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create or destroy market value Management Science 46(8),1059-1074.

[6] 秦颖,武春友,翟鲁宁.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与模型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8).

[7] Br?覿nnlund R,F?覿re R,Grosskopf S.1995.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fitability:an application to Swedish pulp and paper mill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6:23-36.

[8] 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43-50.

[9]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1):107-113.

[10] 王彩凤.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社会责任;关系

一、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涵义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进行财务决策的指南,也是评判企业财务管理是否符合标准的最根本的准则。在财务管理发展不同阶段,出现过许多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的观点有: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要维持企业的稳定,指出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如何实现利润,同时还必须积极主动的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人提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占用了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外,还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因此,企业要行使对资源的权利就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讲,是指企业追求一种有利于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义务,而非经济和法律上要求的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篇8

一、财务和会计存在的基本关系

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值得分析,只有在明确二者基本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证实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存有紧密关系

财务和会计均属于经济核算制度中的关键,因此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虽然会计和财务都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他们会借助于货币执行相应的工作,因此货币就是其发挥出基本职能的手段【2】。运用货币履行各自的职能,同时监督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企业的运行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财务和会计均在管理领域体现出广泛性和综合性。

(二)独立性和联系性

财务和会计均属于财务领域,但是其具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类型,所以属于各自独立的相邻学科。财务和会计并不是隶属关系,因此会涉及到不同的工作内容,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两者是独立存在的。但是财务和会计也是相互制约的,他们在相互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财务和会计的不同点分析

(一)基本的含义不同

财务属于管理上的决策体系,其重点是对投资和融资等落实基本工作。财务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起到协调资金的作用,同时又能处理企业中较为复杂的财务关系。其主要是依靠着企业再生产过程财务状况诞生,属于经营管理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会计则是运用货币对经济行为执行核算并落实监督的职能,可以对企业涉及到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二)职能存在显著差异

财务会依照自身的业务协调各个环节的经济行为,通过分析资金的使用路径,确保人力、物力等可以节约,达到企业高效发展的目的【3】。财务所执行的就是决策职能,也就是对于所属行业市场行情变化落实科学化的分析。会计重点是对企业中的经济行为整个过程实现合理控制,主要是完成会计监督和计划的工作。此外,通过记账和报账等方式,完成会计分析工作。重点担负的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指导和控制等。

(三)负责对象各不同

财务对象就是资金的运行和组织、财务任务等。承担的任务则是给企业的生产和在扩大提供实际需要的资金,对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分析,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收益加以协调,彰显出企业及各个相关单位的关系。会计的对象则是资金运动,在反映资金运动情况的时候,落实必要的监督职能。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记录并分析会计信息数据,明确企业运营的基本情况,保证国家财产处于较为安定的状态下。

三、利用财务和会计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及时的区分二者责任

财务和会计在概念、职能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需要明确其不同之处,可以更好的认识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重要性。为了妥善的处理好财务和会计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应该重视记账单位的设置,明确机构和被单位的责任情况。会计责任主体就是单位,核算中心承担的责任就是记账,因此应该重视权利的严格遵循,不可越权。

(二)对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会计在改革中逐步的发展,关注的焦点落在了对会计假账的处理上。通过颁布的《会计法》,使得会计本身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能够得以明确,在适当的完善制度和准则的基础上,促使会计原则能够落实到位【4】。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应该明确财务和会计的基本含义,明确二者的平行关系,保证将会计的基础地位加以巩固。

四、利用财务和会计关系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

企业在完成财务工作的时候,还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细节,这是企业管理中相对重要的组成。不同单位设定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主张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应该重视基础性工作的落实,保证更好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将基础性工作加以巩固

会计核算中的基础工作就是获取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由此给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通过逐步的完善基本信息,比如说会计凭证、报表程序等,依照信息制定相对完善的资产管理细则,从而分析出财务核算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系统,给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起到积极的警示效果,保证将会计环境适当的优化,从而稳步的提升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逐步的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在具体落实工作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关条例和政策的执行,比如《会计法》的导向作用,可以督促企业中的会计行为符合国家的基本规定【5】。构建起科学且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很重要,这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趋向科学化的必要途径,管理体系中涵盖着较多的组成,如参与会计工作的成员权限及义务等等,强化员工们本身的责任意识,完善企业工作岗位责任制度,促使稽核机制可以发挥出积极影响力。

(三)稳步提升财务管理力度

1.确定科学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很关键,这是让财务和会计执行工作更加到位的依??,也是评定企业内部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指标。财务管理目标一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同时还会主动的做出调整,可以视为企业发展导向,属于财务管理实践的基本落脚点。企业应该重视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这是企业实现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确定财务管理的细节,需要明确与企业相关的联系点,为保证财务更加稳定,财政和金融应该确立更为细致的关系,在企业发生了风险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将风险程度合理的降低。

2.明确财务管理的对象

依照财政法规制度的相关规定,按照基本的管理原则,在企业组织相关活动的时候,妥善的落实经济管理的细节性工作【6】。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涉及到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会和财务管理密切相关,比如说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分配及管理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一般是根据财务活动内容加以确定,财务管理对象会呈现出多层次理财主体,不同资金运动确立相应的系统,凸显出复合结构的基本特征。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绩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F27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7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目标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企业不能仅仅考虑股东获得最大利润化的目标,还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由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随后有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方面的研究,直到目前,相关研究仍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则务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1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国外相关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看,存在三种关系,即正向影响、负向影响和无影响。通过相关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在三种关系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结果,由于是研究企业的财务数据,因此企业财务数据的来源大多是上市公司的数据。

(1)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影响关系。Wood(1984)选取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以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检验,相关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带来正向的积极影响。McGuir等(1988)的研究表明,企业如果有良好的财务绩效,企业更愿意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Ruf等(2001)用KLD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对比衡量,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社会责任的指标数据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数据造成同方向的影响变动。Schniete(2005)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处于市场环节不太好的时候,哪些善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公司的更能获得股民的支持,相对于不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而言,这些公司的股票下跌也较慢。危险时期的时候,那些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与承担少或不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相比,其股价下跌的慢。Bhattarya和Liio(2009)则采用向消费者进行调查的方式,从顾客的角度研究发现企业如果开展社会责任相关事宜有助于促进企业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2)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不存在相互的影响关系。持这种观点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Subroto和Hadi(2003)用印尼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对公司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他们发现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并没有造成影响。Matthew Brine(2007)等以277家澳大利亚公司为研究对象,用销售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并利用官方的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统计数据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3)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存在负向影响关系。Frieman(1970)认为,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这无疑会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Ingram(1983)等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就使企业增加相关的成本费用,这样在市场中会处于弱势。Jensen(200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造成影响,因此,企业不应履行社会责任。Brammer等(2006)应用股票回报率指标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存在负向影响关系。

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国外相关研究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之相关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学者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学者们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多研究表明二者间具有较好的正向影响关系,与国外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差异。如刘长翠(2006)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社会责任贡献率同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行业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有一些差异,但与样本总体上的分析结果还是比较相接近。李红玉(2007)用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每股收益作为企业的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较大关系。温素彬(2008)等利用利用相关者理论分析方法,结合2003-2007年我国46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正在逐步关注和履行社会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从企业开始履行社会责任的初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是随着企业持续的关注和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财务绩效会出现明显的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明显的正相关系。

孔玉生(2010)等选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6-2008三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企业的财务绩效也较好。赖徐捕(2011)则以信息技术类的上市公司为例,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孙长江(2013)认为农业上市公司当期良好社会责任表现会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前期良好的财务绩效又会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积极影响。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尽管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及财务指标有一些差异,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所选择的样本企业有一些差异,所研究的结论也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逐渐趋向于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选择食品、农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还不多,这与我国的农业企业、食品企业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现实有些出入,这方面的研究更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姜俊.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2:72-76.

篇10

【关键词】财务预算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绩效考核

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必须加强自身管理。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资金管理的具体体现,因此财务预算成为企业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财务预算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财务预算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基于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执行、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所裨益。

一、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指以价值为标准来界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工作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活动。财务预算主要包括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四个方面。营运收支预算体现的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资本收支预算体现的是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情况,现金流量预算体现的是企业现金的收支情况和资金融通情况,资产负债预算能够预测和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一)财务预算的特征

财务预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全面性、战略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四个方面。首先,财务预算是在全体员工的配合下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财产进行计划、分配、控制和考核的过程。其次,财务预算能充分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再次,财务预算涵盖计划、分配、控制和考核等纵向方面和各部门协调的横向方向,纵横联合形成了一个全面稳固的系统。最后,财务预算基础材料完整、计算方式先进、执行效率高,充分体现了企业对提前计划、控制的重视。

(二)财务预算的管理方法

财务预算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零基点预算方法,即以零为基础,在不计算现有基期成本的情况下制定企业的财务预算。这种方法能够缩减成本,加强对稳定性项目的管理,但是工作量大,重点不突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是滚动预算方法,即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预算分析,发现预算偏差,并及时调整方案。这种方法时效性强,进度快,但是只适合短期预算,对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意义较小。两种财务预算方法各有利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财务预算的作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财务预算下,企业各职能部门能够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对经营效益进行客观的统计,从而做到资源有效、合理、充分地利用,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提高管理水平

财务预算能够科学地汇总、预测企业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得到企业整体的财务预算,为企业决策和管理进行整体的把握,根据企业的目标进展及时地做出规划、布局和调整。因此合理的财务预算制度有助于建立恰当的财务约束机制,有效规范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量化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指标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来设定的,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工具,以企业预算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性作用。同时,工作业绩和预算指标的比较可以确定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的综合分析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员工的业绩情况,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四)有助实现企业目标

财务预算能够实现企业目标的具体化、定量化和系统化,全面综合地协调各职能部门、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强化企业的管理力度和强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加快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预算的优化建议

企业在实践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概念模糊,缺少战略目标的指导,缺少监控,执行力不强、人员素质低等。针对目前企业财务预算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健全财务预算体制

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责划分,形成分工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预算体制。具体来说,企业要明确财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各环节的考评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充分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保证财务预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为了保证财务预算落实到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把各部门、各层级工作人员的岗位绩效和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结合在一些,实现预算管理的统一化。另外,还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来合理设定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考核情况,切实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三)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应定期针对企业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深度把握会计预算和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需要。

企业财务预算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要深度挖掘财务预算的内涵,充分认识财务预算的现状,从制度、执行、人员三个方面加强优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赵萍.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J].中外企业家, 2014(36).

[2]韩丹.浅谈企业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 2015(12).

[3]曹静怡.企业财务预算的优化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3(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