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必修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

篇1

第一,纵向看,五大模块之间没有梯度,没有体现“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同)中的“有序”这个理念。就算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总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尊重一般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提升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一个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层级吧?拿第一册来说,首先应考虑到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跨度不能太大。但是现在的教材没有体现这一点。

此外,不仅五大模块之间没有梯度,每个模块各个单元之间也没有梯度,没有任何联系。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第二,横向看,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没有明确的可供检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各自明确的教学重点,甚至没有比较明晰的类别――每个单元话题的拟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选取这些话题?依据什么编排这些话题?依据什么编排五大模块?文本的选取和编排,看上去缺乏相对严谨的科学性。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必修阶段几乎不接触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基本没有进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实践。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形式上“学生修满必修的10学分”,实质上也不应该“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也不能算“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话题和文本的内在联系不大,有的话题甚至模糊了文本的教学重点,降低了文本的思想境界。如,第五册第一单元话题是“人生的五彩梦”,而两个文本《沁园春・长沙》《离骚》(节选)的主旨都不是追求个人的多彩梦想,而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勇敢探索,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显示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这两个文本放在本册第五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的话题下更合适。

还有的话题内涵空乏,且不能涵盖所有文本。比如,第四册第二单元“美的真谛”这个话题,下放《滕王阁序》《米洛斯的维纳斯》《新诗二首》(《雨巷》《错误》)。什么是“美的真谛”呢?三个文本怎样体现“美的真谛”呢?“真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美的真谛”就是“美的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如果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新诗二首》能够某种程度地体现这个话题,那么描绘滕王阁的美、赞美与滕王阁有关的人、抒发作者的一些人生感慨的《滕王阁序》,就和“美的真谛”距离比较远了。

篇2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2年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河北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完整的一轮实践。三年来,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考新课标(宁琼卷)基本没有对选修课程的考查、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仍保持传统的应试的观念等原因,导致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名不副实,处于凌乱与伪装的状态,目前在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两大问题尤为突出。

1.对人教版选修教材教学,选修课程必修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推行了配套的语文选修教材,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基本成了点缀。很多学校就以人教社现成的选修教材充当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学校选修课围绕着高考展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习、强化课甚至把选修课上成了应考的辅导课,造成选修课程严重的“必修化”。比如很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是在完成必修一到必修五后,时间集中在高二,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两门,下学期开设《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没有被定为“必选”的选修课模块,各中学和一线教师要想法设法从高考方案中寻找蛛丝马迹,择其重者而教之。这些选修课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使高中选修课违背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并不能达到通过选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的目的。非但如此,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方式也“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语文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等,不同能力重点带来的教学方法不同,这样选修课也少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呈现“非选化”状态。

2.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9年秋季开学河北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我省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仍不够到位。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要顺利开展选修课教学就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慎重考虑,选修课要围绕语文课程的目标开设,“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1]。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题才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最了解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无疑是一线教师,一线工作为他们开发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提供了条件。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2]显然,课程改革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并逐步成为开发的主体。因此,近三年根据学校实际,我校语文教师开发出一系列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并将开发高中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补充完善,构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体系。

我们重点开发了课程拓展型、应用型、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并在相应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1.拓展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的拓展开发。必修课是课程的根本,语文课程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通过开设必修课来实现,“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必修课围绕统一的教材展开,因此必修课难以在语文课程的深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选修课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通过对语文学科某一方面的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选修课又不是游离于必修课之外的独立课程,它是有选择地对必修课的某一方面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展开,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因此选修课既要区别于必修课的均衡性而突出其专门性,又要围绕必修课强调其基础性。实质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语文学科上的“点”与“面”的关系。

从语文选修课内容设置看,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比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开设《唐诗鉴赏》课程,也可以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写作”模块可以开设《议论文写作》课程等。以阅读鉴赏为主的选修课要尽可能留足时间让学生读原著,以表达应用为主的选修课要多安排实践环节。总之,语文选修课应该精选学习内容,留足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更透彻,力争达到以一当十、以点带面的效果。

2.应用型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研究方向为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开发与文理学科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学科涵盖量相当大,包括字、词、句、段、章、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大的知识量仅通过必修课的传授很难使学生掌握广泛的语文知识。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目前人教社出版的选修教材很多,有16本,例如散文,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而高考必考、选考都不是这样分类的,单选任一本都不能满足要求,多选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选修课的设计应该是既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又不与高考的备考有较大的冲突。于是对选修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系列校本教材。

3.地方特色型高中语文校本开发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校本教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宣化历史悠久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开发《古上谷郡——走进宣化》校本教材,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在三个年级推广完善好的校本课程,每年根据情况开发1—2门新课程,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三、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这就是要求如何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最具活力的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习得了自学的能力,知识面及其深度的拓展与研究、创新能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几乎所有的选修课内容类型都可以在必修本中找到。所以,选修课知识的扩张主要是量而不是质的增加。而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增加知识的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改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式,则效果会大不一样。

2.重新整合的选修课开设模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现有的选修教材重新整合,或者把现有的选修教材整合到有地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中,既符合学校教学实际,又没有加重学生负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3.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开设课程,建立并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选修教材就很多,学校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也很多,各种课程取名不同但交叉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完善、重新组合甚至淘汰一些课程和教材,才能节约经济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时代在前进,学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师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1.区分开“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含义

高中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各个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通常,在我们的思维定义里,选修课仿佛就是必修课的对立面,必修课是必修,那么选修课就是无关紧要的了。这种概念是错误的,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的前期就要明确选修课的必要性。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论述得十分精辟:“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由此可见,选修课和必修课有着同等级的地位,广大师生应当正确认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转变之前的错误观念。

2.避免盲目教学,选取正确的教学模式

不少的高中教师盲目地模仿大学的选修课教学模式,脱离了高中教材的规范性和内容难易性,随意扩展,脱离实际,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中教师需要注意并改正这一点,大学和高中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在学识认知水平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大学教学模式的优异性有时并不能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高中教师在借鉴大学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分析高中生的学习状况适当地修整一下借鉴来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为学生思考,为学生服务。

3.不可过于注重目的性,扭曲选修课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把选修课强行转变成语文复习课,严重扭曲了选修课的实际意义和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历年高考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而这种应试性的教学模式却大大折煞了语文选修课的培养目标,结果也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理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注意语文选修课教学形式

1.避免盲目追求全面,防止舍近求远

每次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要钻研一两个问题,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切记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如果追求得太多,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说,在每次的讲解中,教师要有选择性的确立所要讲解的重点和方向,全程主要围绕这些进行教学。另外,语文中是有很多“点”可以展开学习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多加注重“点”的训练,不要过分追求“面”的学习。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避免被动接受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延伸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度。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修课需要学生乐于并且主动去学习,真正地做到自主学习。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3.丰富选题内容,避免单一重复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也不可单一重复。选修课更注重的是扩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所以,在选择选修课的讲课内容时,每个课时都应该在选题上有所改变,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细节上的一些变动。每次的选题可以有很大的转变,以此来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性和热情。

三、语文选修课的实施注意点

1.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难点问题并不是就代表着重点问题,这一点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所以在日常的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选择课题的难易度,不要专攻难点问题,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需要重点掌握和延伸的。另外,难易课题交叉教学可以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力,让学生们学娱结合,让学生们在难易程度适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实现语文选修课程教学。

2.精选课堂内容,浓缩语文教学

高中生都要面对的就是高考这一大难题,所以,普遍的高中教学课程量都很大,并且教学时间很紧迫。面对时间少但课程量大的教学难题,教师应当理性正确的处理。首先,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肆意地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应当给予学生的休息时间需要正常休息。这样,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适当地放松学生的紧绷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全面观测,找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重点内容,放弃重复或者无意义的教学内容。

3.师生共同努力,分担语文学习压力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着同样大的压力,教师在担负自己责任的同时更需要提高教师的修养和素质。准确的说,高考是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应该共同努力。所以说,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也是重大的,教师的备课量大,同时又要讲究教学方法。因此,高中教师应该跟学生站在同样的位置,和学生一起努力。

篇4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76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古诗词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难点,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突破教学瓶颈,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非常大,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来记住古诗词,只是大概地给学生分析一下词意,并没有深入讲解,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中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以至于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时,学生一定要有独特的想象力,在阅读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古诗词进行独特的认知和鉴赏。但是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学生自己人生经历不够丰富,以至于最终影响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没有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古诗词教学也只有教师讲解、布置作业等单一的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状态非常消极。高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主线就是翻译、背诵,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情感,从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学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教师若从词汇开始讲解,会给学生一种非常乏味的感受,因此一定要创新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带着丰富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咏怀古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边塞的歌曲,将其当作教学背景,给学生讲解昭君出塞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学好古诗词。又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望海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朗诵的视频,伴以充满感情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设计朗读环节,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一种体现,其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感情,比如愤恨、舒缓、愉快、凄凉等。教师要认真引导,让学生将古诗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古诗词。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基础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应该怎样划分朗读的停顿,朗读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词汇上,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古诗词的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找到问题之后进行改正,再次朗读,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小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中心思想。总而言之,朗读是一种外在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能够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个深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

(三)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宝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一定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方面的价值,更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在创作中应用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形式。这些内容都会在古诗词当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古诗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词的表面含义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该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而古诗词的价值层面有很多,教师可以应用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奥妙,让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古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非常好,如果将古诗词的字音转变成音律,让学生进行朗诵,他们就能在朗诵中体会到古诗词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角度的入手点,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不断探索,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三、结语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将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意境等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朗诵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B.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2015(6).

篇6

一、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单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策略系统性提升的重要表现,有利于高中生以语文教材单元为中心,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同时,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重点与主题,在单元教学模式下,每一个主题与重点都被有效凸显出来。教师还可以将每一个教学单元连接起来,达到知识点的横向串联与纵向并联,不仅加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经过了多次修改与编撰,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繁杂琐碎,教学重点分散。教材内容单元化使零碎的高中语文知识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所有教学重点进行整合分类,方便教师在每一单元中进行深度教学,结合单元中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模式的改革,实现讲课方式的变换。

单元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高中文化课程数目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在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点讲授过程更加着重于对单元主体的深化以及单元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能够在单元式课堂上享有更宽广的教学资源。

同时,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片面的价值观念。而单元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单元式学习过程中享受更完整的语文资源,在课程数目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完善学习体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教学的作用

1.提高模块性

单元式教学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模块化,每一个单元即是一个教学模块。就高中学科课时安排来看,语文学科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既定课时,通过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单元化教学在提高课程模块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迁移,达到整体性的进步。

2.提升系统性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重点层次性越来越模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识点遗忘速度快、理解层次浅等现象。单元化教学不仅能够将知识点模块化,还能够将其系统化,提升学生的系统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习的整体性,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发展态势。

三、单元教学策略

如今,单元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仍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在进行单元化教学创新时往往没有教学模板来参考借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自主创新。

1.创新内容编排方式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单元化形式存在的,但是每一单元的内容设置与主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优越性。教师切不可生搬硬套教材模板,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来选择单元的设置方法,做到自主创新,自主编排,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把握。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它主要表达对青春的赞颂与热爱,单元内容的主题过于单一。因此我将其与单元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适当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享受青春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完善。

2.合理分配资源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课堂资源数目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在新时期语文课堂中面临如此多的学习资源,难以有效区分并高效实践。因此,为了强化单元化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学生懂得高效学习,融入到单元化的学习氛围中去。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2001

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认识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更细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有具体的载体,比如饮食、服饰、建筑、文物等;社群文化则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规则等;精神文化则指的是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史记录、宗教体系、医学积累以及书法艺术等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形式

从小学到大学设置的语文课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有效载体,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高中语文具有承上启下、系统学习的作用,它不同于小学的初级形态,也不同于大学的自学形态,是由语文教师进行系统传授的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选取以及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都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具体如下表。

传统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

古代文学必修的古代优秀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选修的《先秦诸子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历代诗歌散文欣赏》

传统学者文章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传统艺术书法欣赏、绘画欣赏

传统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

具体解释为,传统语言文字包括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行书等传统文字与书法;古代文学则如表中所述,包括优秀的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等,比如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涉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水浒传》《红楼梦》等典籍的诗篇;传统学者文章则有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意味,比如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传统艺术指的是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传统民俗文化比如凤阳花鼓、社戏等。

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我国传统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主要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形式以及普及的接受度有很大关系。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冲突的一面。

思考一:多元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有其可取之处,内在文化也有值得珍惜的精华。韩流、美剧、欧洲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浸染,使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予以传承发扬,内外兼修,平衡发展。

思考二:教师教学功利性的问题。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随社会风气,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不考的不讲,高考之外的不讲,只讲高考重点区域,完全失去了对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之心与责任,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高考看总分的问题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难以走上正轨,应该确立单门课程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就可进入大学的通道,为偏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榕嘌高水平的继承者做储备。

思考三:学生兴趣的引导问题。由于社会功利性、世俗风气以及手机、网络游戏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专注于外在的炫耀,丧失了内在涵养的培育。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引导学生欣赏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4).

篇8

[关键词] 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119-04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新的高中课程打破原来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既设置必修课程,又设置选修课程,且突出了选修课程的比重,给学生的选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满足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其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针对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开设亦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有效推进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顺利实施。

1 学校层面

1.1 加大经费投入,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起有自 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首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这里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如果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与选修课程的联系则更紧密;从操作层面来考察,也更切合选修课程的教学和需求。调查表明,课程资源短缺是制约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1]。因此,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物质保障,经费可投入到组织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上,尤其要组织教师成立研究小组,对课堂教学资源、教材活动资源、专题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提高语文选修课程水平。

其次,“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5个系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特点,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的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选修课程,开发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不同需要的课程资源,建立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

1.2 加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保证选修 课程质量

首先,实施选修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语文专业素质决定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学校需要考虑到教师的特长与专业优势,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高等院校联合,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制定相应方案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于部分刚毕业的新老师,更是要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其对选修课程的驾驭能力,保证选修课教学达到良好效果,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次,选修课程是一种专题性学习,以专题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专题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在课程的灵活性上,灵活性使选修课程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上的综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可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或是将不同学科内容的课程综合在一起;二是学习方式的综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更为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性与综合性均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素养,在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化。因此,学校要加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典型案例研究等交互式培训,并加强校际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1.3 加强选修课程组织工作的有效落实

1)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确立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时间。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室等具体情况,可以上完必修课再上选修课,也可以在上必修课的同时开设选修课。但一定要注意考虑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有效衔接的问题,要有序且渐进的进行,这样才可将语文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也要考虑其他学校的安排,便于学校之间进行选修课教学的研讨与交流[3]。因此,学校主管部门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来确立开设选修课的时间。

2)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好选修课选课的组织工作。学校可以根据各个科目成立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针对语文学科而言,首先,应组织学校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充分调查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与意向,在开设选修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教务处帮助协调人数,安排教师,制定课表;其次,编制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语文选课指南》,做好选修课和选修模块的介绍说明,让学生对课程有充分的了解;最后,针对学生对部分开课老师的特色不甚了解的情况,学校可组织老师在开课前,提供平台让教师和学生交流,便于学生在选课时作出理性的选择。

2 教师层面

2.1 语文教师需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需要学校方面从外部入手,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之外,关键在于需要语文教师自己从内部着力。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让选修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教师需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拥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应涉猎更多的领域,在对自我的磨砺和行动中实现专业成长,特别是针对语文选修课程鲜明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特性,要自觉学习并储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开拓视野,克服困难,提升专业水平,这样一来不仅为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还可以促使语文老师成为真正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实现其人生价值。

2.2 语文教师应在学生选课时给予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同必修课程一致,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5个系列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时,各有所侧重,如“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新闻与传记”偏重工具性,而“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更侧重人文性,但这一侧重只是相对而言的。而高中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多凭着兴趣去选,忽视了所选课应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按照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等方面,结合学校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情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合理选课,使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的学习中真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2.3 语文教师要探求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1)将教学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继承和发展,选修课教学的难易应大致相当于必修课教学的难易,而又应适当地有所提高。“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4], 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选修课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的实际水平”,“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2)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必修课程注重公平发展,选修课程更注重个性发展,加之语文选修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发展,多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面向充满生气的自然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真正体验和感受。通过学生亲身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体意义的建构,并使得整个课程真正充满生命力。

3)根据不同的选修课程系列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5个系列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尽可能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要让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新鲜感,保持其学习热情,如邀请地方名人做讲座、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文学资讯、带学生参观文学名家在当地的故居、指导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学校语文教学名师等,让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可实实在在学到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2.4 语文教师可开发适合校情的选修课程教材

选修教材应该结合校情和师情,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的不平衡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些余地,必须将“保证基本目标能实现”作为前提,让不同水平的教师能够在使用该套教材的时候有的放矢,留足能让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语文选修课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要因校制宜,语文教师应自觉建立创生型的选修课程意识,可试着开发适合本校教师优势和学生特点的教材,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专题性和研究性较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把握好难度与深度,对教材内容要进行适当取舍,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课制宜。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应该学会聆听学生的意见,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发相应教材,例如在教材的选文上可以更加丰富多彩,题材可以多样化,从纪实文学到学生感兴趣的武侠、科幻类文章,甚至高中阶段较敏感的爱情题材文章,只要有利于学生提高的都可择优入选。

2.5 语文老师可探索切实有效的语文选修课程评 价体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选修课程评价有比较明确的建议:“选修课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但由于受到现行高考体系的影响,选修课程评价关涉的问题包括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虽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理想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余,可操作性却不强。因此,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针对选修课程,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较深层次的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适当考虑区分度。

3 学生层面

3.1 重视选修课程的学习,明确语文选修课程开 设的长远意义

由于现行的高考评价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高中学生有着很重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只是必修课程的附属品,其开设可有可无,因此不愿安心投入选修课程的学习。基于此,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宣传,让学生明确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长远意义,不仅有利于拓展知识与技能、促进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语文素养循序渐进的形成,对今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彼此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者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5],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选修课程的学习对于升学考试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学生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保持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探究语文的独特魅力。

3.2 根据兴趣和发展合理选课,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要清楚自己语文学习的兴趣所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发自内心的参与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在明确兴趣点之后,还要分析所选课程是否有利于自身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此时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选课,了解所开选修课程的具体情况,再分析自身实际,将二者有效结合,有规划的选课,避免一味选择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模块。根据兴趣爱好并结合自身发展选课,保证了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真正有所获,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3.3 在具体的选修课程学习中,学会体验、合作、 探究

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相互作用。因此,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在具体的选修课程学习中,要学会体验语文选修课程传递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课堂上与同学多合作、多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和教师一起去发现、去探究,在体验中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进一步将课上所学的内容迁移并运用至实际生活中去,真正达到语文选修课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此外,国家层面探索有效的高考评价体系、家长层面的全力配合、社会层面的大力支持均是保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长效开设、推进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高中选修课制度改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更应自觉投身新课程改革,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有效推进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贡如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3):95-98.

[2]桑志军.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5-17.

[3]郑国民,尹逊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语文建设,2005,(11):4-7.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趣教学;学习兴趣

G633.3

近年恚随着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持续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下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中学习阶段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甚至关乎到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被人们赋予了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语文是高中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情趣教学模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趣教学的重要性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自身的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语文是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实用性非常强,涉及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想要学好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却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多做题、多训练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略显呆板,与当前高中生的性格特征不符,也不是新课改目标所追求的。如何采用有效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才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情趣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与素质教学要求十分契合,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学有机结合。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上去了,语文成绩必然会有所提高。语文课程是一门与情感相互融通的课程,其精髓都体现在字里行间中,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教师通过情趣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及所表达的含义,从而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沟通,这样,就会对文章、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情趣教学理念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是在情趣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学习得更加出色。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是相当重的,就语文这一门课程而言除了要学量的教材内容外,还要做大量的课外拓展,另外还要加强作文的写作训练。虽然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只走这条老路在语文的学习中是不会有所建树的。语文是一门颇具情感的课程,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对错的逻辑关系。语文是可以用心感受的,通过用心感受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获得许多无法言传的感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情感倾向不一样、感悟能力也不同,教师只能把教材的基础知识及自己的情感感悟讲授给学生们。想要真正学好语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深刻体会、感悟。四是情趣教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1]。

二、促进情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

1.挖掘教材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高中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挑选,最终选出的文学精髓,是学生学习最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资料宝库。此外,高中语文题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古代诗词歌赋、文言文、人物传记以及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可谓包罗万象。由于教材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主要资料,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将这些资料利用起来,使其内容及精髓尽可能地被学生们吸收,进而转化成自身的知识以及情感上的认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所以,抓教材这一基础,挖掘教材内容是情趣教学的一个重要打开方式。比方说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情感为思路,充分渲染这首诗词的主题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其感受到诗词的动人之处[2]。

2.增强课外拓展趣味性

教材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课外拓展是扩充基础的重要方式手段,基础固然重要,但课外拓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强调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学习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最终考的还是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的效果。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做课外拓展的时候没有任何情感,只有一些背诵记忆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课外拓展变得毫无趣味性可言。课外拓展的内容比较多,如果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失去耐心,进而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这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切实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逐渐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在讲解《再别康桥》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做,让学生用心感受诗歌的美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当前,许多高中生都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只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场很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去体验,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这样,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情感的宣泄就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出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高中三年学习的重点内容,对高考有着重大影响。想要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水平,就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应用情趣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其语文成绩,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全红.语文教学情趣化探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4:104-109.

篇1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