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公开课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公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公开课

篇1

关键词:文言文;公开课;朗读;主线;亮点

文言文公开课该怎么上?上给学生听还是耍花腔给评委看?重“文”还是重“言”?通篇讲解还是截取片段?这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我认为不管你在课堂上侧重哪一点,一堂精彩的文言文公开课应该有自己的亮点。因为毕竟这是一堂公开展示课或者参评课,虽然源于平时的本色课堂,但是也应高于你的本色课堂,这就需要你的课堂有一些亮点,一些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所感受不到的东西。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本次大赛的参赛篇目要求全部是文言文,这次观摩收获颇丰,所以我结合本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谈谈该从几个方面在文言文公开课上亮出属于你的亮点。

一、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课堂

读,该怎样读呢?教师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指导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能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使学生读的能力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老祖宗的一些传统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学习的,在文言文公开课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节约时间把诵读的环节给压缩了,毕竟可以“熟读成诵”。

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读了,读好了,文章也就理解了。或者说,理解了,才能会读、读好。因此,指导诵读的过程和完成有关选文的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致的,相得益彰的,不是剥离的,更不是对立的。

在初见文本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在推敲重点句子时可以让学生个别领读,读出感情、读出停顿;在揣摩人物心理时可以分角色朗读。

在本次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宁波效实中学的顾乐波老师就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朗读郑伯和烛之武之间的对话,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

二、让多媒体扩大课容量

上文言文公开课,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容量、精练鉴赏、节约时间。当然,要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譬如,在解决字词问题时尽可能用多媒体。又如,在介绍文本故事发生背景时,可以在多媒体中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地图,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赏读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避免打断思路,割裂整体鉴赏文言文的美学氛围。

在本次大赛中大约有一半的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就用一书一笔一板带着学生走入文本,其实听课后我觉得略显单调。另外,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不能让学生眼到、心到地进行理解记忆,让上课的环节略显松散,也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

三、让一条主线贯穿课堂

公开课是一种展示课,要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教法,当然要比较全面,要学习字词和文本赏析并举。但是要有所侧重,字词学习主要依靠记忆,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重点字词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切磋寻问。我认为,解决字词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是“虚”的功夫。“实”的功夫需要习惯养成,“虚”的功夫需要开拓创新。但是,在赏读课文时不能天马行空,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就算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应该给其一个目标或方向,也就是说,在进行文本研读时,应该给你的课堂安排一条主线。

例如,舟山中学的张颖老师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紧紧地扣住“烛之武退秦师,到底是如何退的呢?”展开教学;瑞安一中的金锦友老师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扣住“面对的西山,柳宗元开始了”这一主线展开,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既概括了西山的特点,又理解了柳宗元游西山时的心情感悟,课堂教学显得重点突出。

四、抓住那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如果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文章的“亮点”,这个环节就可以“虚化”。很多时候文章的“亮点”是学生发现的,而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即可。

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有的学生发问,烛之武为什么对当时各国的形势及国君们的心态把握得那么准?他的外交才能是怎么练就的?而本次大赛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秦军出兵一趟不容易,得花费大量的军费,怎么就会那么容易退兵?

这可能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这个问题的提出绝对是学生思维的灵光闪现,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其实就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无疑是个不错的“亮点”。

公开课,总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遗憾,更何况是文言文公开课,我们要是能试着从以上四方面着手,寻找文言文课堂上的亮点,让课上得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既落实知识,又提升学生的能力,更启迪学生的思想,这大概就是自己理想的课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班会;问题;对策

1 班会课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 班会课“边缘人”的出现

本应试学生话语权彰显的班会课,近年来却在大学高职院校的班会课中出现了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和异化。班会课并非独立的体系,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声音,学生班会课中应受到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成长,将班会课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笔者的班会课上却出现了一群“边缘人”,同学们普遍认为班会课流于形式,学生们对班会课的认识不足,有应付差事、被学院规章制度拖着走、被动接受的心理。学生们没有意识到班会课正在为谁而开,班会课真正的主人是谁?这种心理由来已久,原因复杂。首先,笔者的学生素质不高,大多是艺术生,他们大多高中时就是后进生,通过临时“抱佛脚”高三开始学艺术“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艺术高考考到我院高职来拿大专文凭的,所以后进生一贯不参加班级活动、无集体荣誉感也就习惯性地带入了大学阶段。

1.2 班会课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第二,在开学之初、军训之后,教学进入了正常的秩序,前几次班会的召开都是由辅导员,也就是笔者本人设计并主持召开的。辅导员选择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站在辅导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很少有90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果遇到学院设定主题,那么学生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更是必然的。辅导员多是从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遇到传统节假日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及传播、学生的专业探讨、大二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临时通知和校园常规安全、卫生、纪律宣传教育等方面来设计班会主题和内容的。这样的设计有时候难免流于形式和呆板,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和兴趣。通过几次的辅导员主持班会,笔者辅导员采取了按全班学生学号轮流主持的方式来设定主持人。这样,既可以锻炼所有同学的当众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普通话,为他们今后的求职面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3 班会课的主持人自身问题

但是,这样做至今,也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是主持人选题不明、主持人本身无感兴趣的话题,主持人本人由于思想素质不高,对一些人生问题都充满着各种迷茫,他本身都有很多关于生存与发展得问题有待解决,更不要说提出自己清晰的正确观点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主持人不能选题,辅导员在与主持人交流沟通过后,主持的实际效果是主持人还是言之无物,主持人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讲述不生动、无激情、PPT下载照搬照抄来源于网络,多是生搬硬套,就连主持人自己也还没参透其中的真谛,全无改动,无本班特色,亦无主持人的个人风格。

在这样的班会气氛中,台下的同学们无反应、无互动,成为了班会课上的“边缘人”、无动于衷成为冷漠看客。各种玩手机、讲小话、心不在焉,台上台下无互动、全程无交流,气氛呆板僵硬。全体同学认为班会就是应付学院检查(我院学生处会来检查班会情况,学生会也会派外班同学来听会),班会就这样流于了形式。

1.4 不良班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在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上,辅导员和班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最近,笔者发现班干通过绝对的民主选出来的诸多问题,由于军训结束后,学院要求迅速选出班干,在辅导员和同学们都还是刚认识半个月的时候通过民主投票选出来的班干没有经得起长期的考验,经过具体工作和实践的应证下,许多班干思想消极、工作能力弱、遇到问题有敷衍甚至敷衍了事的处世态度。更甚者,有些班干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还被其他后进生所影响而退步了。

1.5 客观原因对班会课的影响

关于国家法定假日小长假放假前后的连续请假也是让辅导员头疼的一个弊端。由于我校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地处黔江区,黔江区是远离重庆主城长达4个小时的火车车程,而很多同学都是家在云、贵、川、渝的山村,同学们必须从黔江区坐火车到达重庆主城,然后再从重庆北站出发回到山村的家,全国放假三天,前后两天都在路上赶路,实际在家呆的时间只有一整天,所以同学们纷纷来请假,找各种真真假假的借口来延续假期。但是,学院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同学们都这么请假的话,学院的正常行课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学生上课。所以,学院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严防死守,严格请假制度,不许假期前后连续请假,除非是直系亲属死亡。这带来的直接问题一是学生的反感,认为学院和辅导员没有人情味;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准时返校后情绪很大,更没有心情听班会课,有的时候故意赶晚点的慢车返校,错过了班会的时间,返校的班会上辅导员还要做好学生返校人数的统计和“收心”工作,这种学生们不配合的局面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非常难做。在这种学生和学院的双重加压的态势下,辅导员只能是勉强维持稳定的班会氛围和局面。

1.6 不良学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这也是班风不正,班风不正直接导致了学风树立不起来。社会上曾经风传过这么一句评价高职高专院校的话:“这社会上多一所高职院校就会少一所监狱。”难道作为该类学院的教师真的要把我们的学生当犯人一样看守吗?当然不能!学生是由思想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学生们在观察着学院和教师,学院的决定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心是可以换真心的,辅导员要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们早晚会明白。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学生们只是迷茫、只是愤青、只是还不太懂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不同的声音和抱怨甚至给辅导员捣乱都是正常的,辅导员应该给年轻人成长和上升的空间,用发展得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2 解决各种班会课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角度,辅导员要严格请假制度,非必要特殊情况不批假,非必要和极特殊情况不准假期前后连续请假。辅导员要做好严格请假制度的思想工作,总个别总爱请假的同学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清楚为何学院要这么规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学院的规定和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2.从辅导员角度,辅导员要在放假前半个月提早宣传学院的请假制度,并发动班干帮助其一起宣传下去,一起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给同学们打好“预防针”,防患于未然。

3.从班干角度,班干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帮助辅导员做好制造文明请假气氛,严肃请假制度。

4.从技术层面角度,辅导员应该掌握我国铁路时刻表,尤其是要把黔江区到重庆北站总是晚点的车次熟记于心,强烈建议同学买中午的票返校,尽量避免客观火车晚点的情况发生。

5.从主持人选定角度,还是要本着锻炼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出发,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和发言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尽量由主持人自己选定感兴趣的班会主题,辅导员与其共同策划班会,讲授主持的技巧和经验。会后总结并鼓励主持人,找到主持的亮点,形成该生独有的风格。

6.从听众角度来说,和听众的互动很重要。班会的设计要有台上台下的互动环节,必要时可以设计几个游戏环节,寓教于乐,开展辩论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的方式,分组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等。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得参与度。辅导员可以当一个看客,把班会留给学生,只要有序进行,辅导员就不要多加干预。

7.从班风建设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军训和军训后的班干选举还是应该避免绝对的民主,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很容易给印象分,但是对于未来班干的工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都是未知的,这里有很大的风险,容易在一个学期形成不良的班风,再想纠正就难上加难了,一旦形成不良班风,再去纠正不容易,而下学期又没到班干改选的时机。应该利用班会课这一第二课堂的德育阵地来加强对班干的管理,在班会课后例行班干会议,加强交流沟通,解决一周以来的问题,班干可以起到很好地连接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Z]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11:3.

[2]梁刚慧.用活动体验点亮学生智慧[J]人民教育.2010:2.

篇3

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对事业忠诚,对学生负责,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努力做到树师表新形象,垂师德新风范。他们经常认真学习《师德规范读本》、《师德征文汇编》,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以身边人为学习的楷模,敬而思齐。《师德征文汇编》中有一文《不辞长作育花人》,介绍钱国雷老师克服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种种困难,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上的先进事迹。“常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华岩老师工作才6年,但班主任工作耐心细致,民主评议中学生满意率达100%。在他们的率先示范下,全体语文教师都化大量的精力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坚信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努力做到“促每一位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

学校有很多父母离异、单亲或成绩差、行为习慣差的“问题学生”,对此,我语文教研组开展“一助一”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帮助一名学生,以谈心、家访、资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开展的“扶贫帮困、关爱工程”活动中,全体语文组教师踊跃参加,为王奇、薛倩霞、诸国成同学捐款近三千元。我校语文教研组青年集体还被评为二00三年度武进区级“青年文明号”。

二、立足于常规贯彻

《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教研组始终以落实教学常规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习教学常规,领会精神实质。在每学期开展的“学常规、领精神”活动中,教研组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首先,要求教研组成员熟悉常规的具体内容,基本观点及目标要求;其次,在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中学语文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初步确立了教学目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成绩考核与评定、论文撰写、业务进修、课题研究等九项一级指标,使常规要求具体化,教学工作规范化。教研组在期中、期末配合教导处对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评出优秀教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2.积极“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努力探究新课程改革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新标准》、《课堂教学论》等理论及有关教学经验文章,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新课程培训,配合教科室对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新教师利用暑假、双休日进行岗位培训,走出去“取经学艺”,并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增强全体教师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于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为此,语文组狠抓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实”。

教研组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做到:①备课扎实,不仅吃透教材,还要吃透学生,按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②同一备课组统一进度,同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练习。至于教学方法,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③作业全收全批,提倡面批,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④备课组一周定时活动一次,共同备课,集体研究教材。同年级老师一周至少互相听一堂课,听后认真评议,共同探讨适宜的教法。

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课堂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我们特别注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每学期我组至少有10人进行公开课教学,其中包括老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课后及时组织评议,大家本着学习提高的原则,谈感想,提建议,热烈发言,毫无保留,教研风气浓厚。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无论是开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近几年,语文组老师相继退休,教师队伍迅速年轻化。现在语文组四十岁以上的老师只有三人,能否顺利完成新老交替,能否培养好一代新教师,这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具体措施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组织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协议书,规定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1-2节,师傅对徒弟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把关并听课、评课指导,徒弟要主动虚心请教,经常进行思想汇报,总结教学心得,上好一节汇报课。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张同江、袁莉娜、边慧等几位新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而且得到学生的爱戴。现在毕业班都有比较年轻的老师,各备课组长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

另外,支持青年教师外出业务进修。现在我组有2位老师在读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4位老师曾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大部分老师本科函授结束。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竞赛活动中展风采。

通过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我组青年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省前中杯”中学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作文)潘少波、王桂香老师分获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在“校级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张同江、华岩、陈洁等五位老师的课都被评为优秀级,受到区教研室庄焕方主任的好评。

同时,我教研组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

高二(5)班的钱华同学在“常州市中小学生传统诗词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内03年9月-12月,围绕课题“生活化、创造性高中作文“开展征文活动,收到稿件70多篇,有的被《常州晚报》录用;初一、初二年级举行”名言警句默写比赛;全校举行“钢笔字比赛”;04年4月配合政教处开展了“祖国明天更美好”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高一年级结合教材,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和以“自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潘少波、王桂香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风小较》、《口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五、专注于教学研究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我们语文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科学而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研究方面,全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由“维持学习”走向“发现学习”的研究》。全组成员参与武进市级课题《课堂目标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具体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改进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目标要能够体现发展差异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差异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建议老师少讲解一直是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方向。我们根据“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尽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加以适当点拨,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组成员还积极参与武进区级课题《初中语文开设课外活动课的研究》,这项课题已结题,获武进区评估二等奖,另外,高中组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12月份向区教研室申报,并按计划分步实施。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钱国雷、施孝丹、潘少波等老师开设作文公开课,探究新型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学习资源,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底蕴。认真指导学生创作,在多篇学生习作在《常州教育》上发表。

课题组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又扎扎实实地开展科研活动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语文教研组也蔚然成风。03-04学年各级论文评比中,有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另有多篇发表于报刊。

七、着眼于素质教育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应试型”人才转变的“素质型”人才的现代化教育观,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语文教研组积极倡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具体做法是: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篇4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篇5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已经试过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那几节课,我也确实体验到难得的兴奋。刚接触课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彩略有不同。《三国演义》的歌词豪迈中多了几分苍凉。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英雄人物的成与败都转眼间烟消云散,人只不过是历史潮流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在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厚人物的仰慕之情。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英名永存,流芳千古,因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已经死了,可人们依然记得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

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再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尝试我会在高三的教学中坚持下去。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获取。“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语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语文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但往往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过于形式化。如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争取举手的机会而明知故问,这种形式化的方式除了浪费时间外,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意图。这样不仅不能够锻炼教师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而且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