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作品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形式;审美形式;艺术形式;内容
“形式”是美学问题中的一个概念。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4种根本原因,即事物由以产生并始终存在事物之内的质料因,如塑像的铜、酒杯的银;陈述事物本质含义的形式因,如决定音程的二比一的比例以及一般的数;动静最初根源的动力因,如出主意的人;事物所“为了什么”的目的因。“形式”被亚里士多德看作是事物的存在。在此之后,古典美学形式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观念纳入到对艺术创造过程的解释中,而“审美形式”则成为西马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古典美学形式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感性形式显现理性内容
在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诸种形式观念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外在的感性形象,它不但能显现美,而且构成了艺术美存在的理由。黑格尔认为,美的理念只存在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然重要,但不能仅仅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该化成有血有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如果艺术作品不遵守这个原则,那么,艺术的想象和感性的方面就变成一种外在的装饰,而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融合了。他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个自由的统一的整体。”[1](P87)在这里,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首先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艺术形式是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内容与形式相互转化的思想。黑格尔没有把形式理解为外在于内容的东西,而认为形式是内容的形式,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内容自身包含着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总是体现和反映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将一个物体分为内容与形式一样,二者都隶属于事物这个统一体。
黑格尔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进步性,尤其是他把内容和形式、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等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为德国古典美学的主题思想划上了句号。
二、西马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审美形式”
马尔库塞在其晚年的《审美之维》中,曾多次运用“审美形式”这一概念。在谈到艺术与实践的关系时,他说:“艺术与实践之间的根本冲突,就消解于巧妙地运用艺术的双重意义:作为审美形式的艺术和作为技巧的艺术。”[2](P215)这段话显示了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概念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与内容相对的形式诸因素,这一形式概念就是西方近代文论中所说的技巧问题;二是从艺术作为形式这一本体论层面来运用这一范畴。他更多地是从第二个层面运用“审美形式”这一概念的。马尔库塞认为:规定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只能是形式。他指出:审美形式是指把一种给定的内容或事实变为一个整体所得到的结果。艺术作品由于具有审美形式而获得了它本身的意味。
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形式与内容相比,前者更加重要,因为构成作品之为作品的东西并不是内容,只有形式使作品成为作品。一方面,内容只有借助形式才能存在,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特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作品之所以能从现实中分离出来,进人到它自身的现实之中,都是由于形式的存在。这也就是说,形式成为了艺术本身的现实,成为了艺术自身,同时形式也是艺术感受的成果。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因为具有独特的形式才使自己独立,艺术形式成为了艺术的本体存在。他指出:正是由于审美形式的存在,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被赋予了一种异在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审美形式的存在,才会产生新的意识和新的知觉。在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形式”这一观念在马尔库塞的艺术理论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 转贴于
尽管马尔库塞非常重视形式,但他并没有否定内容的重要性。他在分析了构成了艺术的主要成分,即语词、色彩和音色之后,认为艺术的这些成分都是依赖内容而得到传递的。同时,无论艺术怎样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无论它表达内容的词汇或语言有多么不同,这种变化都始终是围绕它的内容进行的。
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概念一方面强调了形式在艺术中的核心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这应该说是他对艺术理论所做的重要贡献。
三、艺术作品应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完美结合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既包含着对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入艺术家的知、情、意。在具体作品中,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题材和主题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要素。[3](P306)艺术作品的内容来自主客观的统一。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结构和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作品形式的最基本的要素。[3](P315)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艺术作品就本身而言,有自身的内容。作品的内容就是作品的内在含义,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和要表达的意义。内容具有主导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形式,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的选择和确定都应当以能否恰当地表现内容为原则。另一方面,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但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内容的表达和体现,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民间习俗,每当逢年过节或乔迁新居时,都要在大门的门框上贴上红色的对联。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陕北农家少女翠巧家的门框上贴了一副没有写字的红对联。其实,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对联这种形式本身已经蕴含了一定的内容,或象征喜庆吉祥,或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所以,尽管对联上没有字,但它已经和某种特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
四、结束语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讲过:“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里,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个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 [4](P42)。可见,对于艺术作品这个有机的整体来讲,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当从理论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时,又可以将作品划分为内容与形式两类构成要素,并对它们逐一加以研究和分析。
责任编辑:陈达波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来源于/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来源于/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现作品内容;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造成摄影艺术作品的平庸乃至失败。比方说我们要表现花的艳丽,就不能用黑白的表达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的充分、感人,有的则不然。往往也会出现同表现一内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极具冲击力、震人心魄,有的却表现平庸;也往往会产生同一内容甚至同一现实主题,由不同摄影家去表现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源自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不同、风格不同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
篇3
作者简介:胡知凡,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200234.,
回 应
(7)选择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比较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创作技巧。
·确认在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特定的人、事物或经历的。
·反思在视觉艺术中运用视觉和空间元素,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
综合能力
批判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
(8)认识和描述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图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视角对照和比较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
·描述和比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响并创造出不同效果的。
·当艺术家为观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了解其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技能。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听说读写、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诠释视觉艺术作品,并对澳大利亚、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视觉艺术发表评论
·讨论社区中视觉艺术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环境、过去与现在的。
·描述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反映关爱、尊重和负责地对待他人和环境的价值观的。
探索和解释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美术、工艺和设计作品其社会与文化的含义。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三至四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四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学生认识到选择题材、材料和工艺,以及观念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学会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五至六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与同学、老师、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制作和回应视觉艺术作品;研究与表现在现实世界里所见到和经历的创作题材;利用现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包括素描、色彩画、雕塑、版画、数字作品等;学生对自己、同伴和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学习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含义;学习谈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各种技能;认识到不同的人(艺术家和观众)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1.五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依据想象和对世界的不断认识,尝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和立体物
·根据个人的经历.知识与个性,创作各种图像和立体物。
·探索视觉艺术家如何从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种思想来源。
·收集各种材料,用各种方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了解他们所见到和经历的现实世界。
·从独特的视角探索个人和社会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各种议题、活动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2)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术,探讨各种视觉艺术的观念
·重点关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或改变视觉效果的。
·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术时,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媒介、材料以及工艺。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选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潜力。
·运用不同的艺术概念,例如在解释作品创作的题材时,运用色彩、色调、明亮、比例和抽象之类的艺术概念。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发展艺术创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种媒介以及视觉艺术的手法和观点根据特定目的进行创作
·创作和解释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考虑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习俗和道德准则,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时,规划和记录新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创作过程、材料和技术,例如创作一幅热带雨林的拼贴画,可结合数字技术制作热带雨林环境的图片。
·调查各种艺术创作的技术,探索和发展各种技能,包括传统的以及现代的数字技术、媒介、材料和工艺。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4)使视觉艺术作品作为自我以及跨越地区.时代、文化和社会的体现
·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会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创作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装置、设计与绘制壁画、制作视频等。 ·调整和改进各种抉择,应对创新挑战。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5)分享视觉艺术作品,用研究和回应的方式将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观众,从视觉和空间的角度分析视觉艺术作品,重点是对作品的细节、创作意图和技能进行分析。
·选择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社区或网上举办展览进行展示。
·为使艺术作品能有效地进行展示,要做好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主题、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实或虚拟的空间展示作品时,还要考虑作品的布局安排。
综合能力
计算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术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6)结合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通过视觉艺术交流意图
·用数字技术创建、复制或重新考虑艺术内容,了解不能抄袭他人作品的规则。
·研究更广泛的受众方式,如邀请网络上的观众“进入”艺术作品,促进创作的过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探索各种视觉语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探索线条和尺度等。
综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媒体艺术、舞蹈、戏剧、音乐、数学
回
应
(7)在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研究其价值和含义
·比较和对比各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唤起回应的,注意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图。
·分析艺术家是如何构建各种创作意图以及认识各种技能、工艺、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偏好原因时,应运用视觉和空间的术语与原则。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8)确定并讨论各种视觉艺术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诠释的
·研究视觉艺术作品中的传统和习俗,例如各种风格和技术,以及适合于表现的各种主题等。
·讨论视觉艺术作品的诠释是如何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响的。
·当表达和评论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时,要顾及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权利与责任。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土著人历史和文化
(9)识别与分析代表澳大利亚、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社会、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学会分析和看待在视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流露的感受、传统、表现方法和创造力。
讨论在社区和各种环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
探索视觉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时代和地区形成新的看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听说读写、个人与社会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与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
历史
2.五至六年级的成就标准
到六年级阶段学习结束,学生会运用各种技能、制作过程、材料和工艺来创作和展示视觉艺术作品。学会规划、反思、提炼和记录视觉艺术观念和制作过程。
学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所回应。会用视觉艺术的术语,将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建立联系。
(四)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
在七至八年级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发展知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并能将对自己各种做法和想法的认识告知他人;与同伴、老师和学习共同体一起,独立地进行创作和回应;学习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艺去创作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实践有特色的艺术传统;学习探讨材料、媒介、工艺与技术和制作方法的关系;理解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有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学习认可不同人的艺术观点和不同的诠释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意义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级学习内容说明
创 作
(1)探讨视觉艺术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关的各种想法
·选择和运用各种策略、程序或传统做法,创作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图像、立体物和空间。
·组合和改变不同来源的图像,依据自然和人类世界所获得的经历进行诠释。
·结合过去和当代的技术,想象和完善视觉和空间世界的表现。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个人与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
(2)设想与规划时,研究绘画、工艺、设计中与影响审美和表达意图有关的各种策略和观点
·探索各种意图和审美的决定时,研究不同的视角,观点和观众。
·了解各种想法是通过各种惯用的手段融入在实践中而产生的。
·在设计、制造和构建视觉艺术作品时,采用安全和可持续的做法,发展和改进技能和技巧。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计算能力
跨课程主题学习
可持续发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实践过程,认识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
·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创作意图,通过制作文字或数字期刊、页面,论述如何审美实践与可持续的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相联系。
·研究问题时,可从图像、文本、风格、流派和文化方面着手。
·了解利用图像、文本、风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责任、各种观点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能力
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信息交流技术、跨文化理解、计算能力、伦理行为
跨课程主题学习
篇4
【关键词】摄影艺术学艺术作品构成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现作品内容;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造成摄影艺术作品的平庸乃至失败。比方说我们要表现花的艳丽,就不能用黑白的表达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的充分、感人,有的则不然。往往也会出现同表现一内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极具冲击力、震人心魄,有的却表现平庸;也往往会产生同一内容甚至同一现实主题,由不同摄影家去表现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源自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不同、风格不同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
3.内容形式相互统一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是通过形式而存在的。内容与形式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他们不能相互脱离而地理存在。摄影也是如此。只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有机结合统一,我们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思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发展机遇;盗版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而来的,利用数字、移动、网络等各项技术,同时对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进行合理应用,为用户提供影视作品的一种新形态。[1]因此,新媒体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新媒体时代,在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盗版问题
盗版问题是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面临的最严重的一项挑战。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面临的盗版问题尤为严重,虽然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盗版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盗版问题仍然十分严峻。[2]
(二)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影视制作者主要依据出售版权的方式回收成本,而购买版权的电视台主要依据广告方式营利。而观众缴纳电视费、网络通信费并不会使影视创作者获益。新媒体环境下,因为缺少合理的管理体系,影视艺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其发展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制约。
(三)内容创新不足
新媒体时代加快了影视艺术的发展脚步,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对其他影视艺术作品进行借鉴,在具体创作中,合理地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应用,能够提高影视艺术作品的质量,这原本应是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一条有效途径。[3]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类型的影视作品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后,就会出现大量相似的影视作品。例如,近几年宫廷戏大火,各种不同类型的宫廷戏层出不穷,作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一些作品中融入的独立元素有限,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存在抄袭的情况,这对影视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迎来的机遇
(一)影视创作门槛低
传统时代下,影视制作的成本高,并且运行过程十分复杂,这让许多影视工作者无法继续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影视作品的出现。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许多低成本的作品也取得了成功。例如,“陈翔六点半”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新媒体时代使影视创作成了“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梦想,只要是具有影视艺术创作能力的人,就可以在影视艺术创作中一展身手,通过不断努力、尝试,获得成功。
(二)影视作品创作多元化
许多在传统时代无法走进大众视野的影视作品无法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播出,而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具有不同特点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新媒体上传播,这给影视作品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影视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创作,具体创作可以依据自身的见解和兴趣展开。新媒体时代下,艺术作品创作的限制条件相对更加宽松。
(三)播放渠道更宽松
传统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从制作到发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也会导致受众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这就是影视制作方需要承受的巨大风险。新媒体时代扩宽了影视艺术作品的发行渠道,营销也更加多元化,在效果上也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好。传统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者单方面地将作品推给观众,最终得到的反馈十分有限,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具有控制权、选择权,同时,创作者也可以与观众进行适当的交流。发行方式的转变,使影视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
(四)判定市场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度
传统媒环境下,通常通过票房、发行量、收视率衡量一部影视作品是否被市场接受,以及市场对其的接受程度,而新媒体时代下,出现了一个衡量影视艺术作品受市场青睐程度的新标准,即“点击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获得大量的点击量,点击量高也就意味着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创作者也就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5]此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网民的评价、点赞也是衡量影视作品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衡量、评价下,影视作品受到市场的青睐的程度将会变得更加透明。通常来说,衡量影视艺术作品是否成功,可以以下两项标准来判断。一是作品的市场反应情况,也就是作品得到的市场关注、欢迎、接受程度。二是作品自身的艺术程度,也就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两项标准缺一不可。在新媒体时代,对于艺术作品的“叫座”与“叫好”一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新媒体时代下,对影视艺术作品质量的提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进行全面考虑。新媒体时代下,影视创作者应对新媒体简洁、轻松的特点进行合理应用,寓教于乐,从而使思想性的传播变得更加轻松,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第二,加强对艺术作品艺术性的重视。影视作品最终的艺术性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者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创作者功底是否深厚决定了影视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造门槛有所降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允许艺术水平低的作品进入市场,这也不是低水平艺术作品泛滥的理由。浮躁、功利态度导致一些影视创作者在自身能力还较差的情况下就进行创作,结果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情况,引来骂声一片。[6]新媒体时代下,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影视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并且,要对影视工作者的价值观、艺术观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功利、浮躁的大时代中静下心来,创造出不仅有市场,而且有艺术性的高质量作品。第三,做好对影视艺术作品市场化程度的把握。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就是一种商品,其拥有自身的受众。影视艺术作品播出后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受众群体定位是什么,这些内容在影视艺术作品拍摄前就要明确。一部影视艺术作品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有明确受众的定位,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创作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6
一、引言
摄影艺术具有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研究,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比,摄影不仅仅需要摄影师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摄影技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而言,专业的技能和审美观是必备的素质,在对摄影艺术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艺术的实用性,然后再考虑摄影艺术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体现出摄影艺术的本质美。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中,摄影作品既要展现出自身的立体感,又要向人们彰显一种内在的价值,摄影艺术具有着独特的造型语言。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摄影艺术的现状以及摄影艺术造型语言的美学价值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摄影艺术的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摄影艺术造型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摄影艺术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艺术,但是从更深一层次来看就是展现摄影艺术空间感和质感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很多摄影艺术者都注重摄影作品的商业价值,却忽视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笔者认为对于摄影艺术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摄影艺术能够彰显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造型,无论是质感还是形式感方面都会充分的展现出摄影的内在价值。
三、摄影艺术造型语言的美学价值
(一)空间感
空间感是摄影艺术造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一般的摄影艺术者而言,空间感并不是容易掌握的一项摄影技术,因为在对不同景物或者是事物进行拍摄的时候,都需要充分的考虑摄影艺术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两方面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摄影艺术要想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感就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拍摄,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拍摄,才会更好的突出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和空间维度。由此可见在摄影艺术中空间感是非常重要的。
(二)摄影画面的立体感
摄影画面的立体感主要就是彰显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摄影画面的立体感与摄影技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摄影过程中对于生活没有认知,就不会拍摄出更多具有韵味的画面,也不会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摄影技术作品。摄影画面的立体感需要拍摄者对于造型语言有着一定的认识,否则不会拍摄出立体的画面,很多时候欣赏者在观看摄影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会从中发现一些内在的美,而内在美就来源于摄影画面的立体感,只有具有立体感的画面才会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让欣赏者从中观赏到画面的另一面。例如在拍摄黄山风光照片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感受到黄山的立体感,就是因为摄影者注重对黄山立体感的拍摄,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彰显出黄山的魅力。
(三)摄影作品所表现的物体的质感
摄影作品表面的质感就是造型语言的最主要表现力,对于我国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在拍摄艺术作品的时候,如何拍摄能够更好的彰显出其内在的艺术魅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质感的设计不仅仅需要拍摄者具有一定的技术,更需要摄影爱好者对艺术作品有着深深的热爱之情,只有从内心深处对摄影作品有着热爱,才会将摄影艺术的质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摄影艺术作品自身具有着造型语言,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商业模式的,很多摄影艺术作品需要依靠摄影者自身的审美去进行设计,不同的摄影艺术作品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为了能够更好的凸显出摄影艺术作品中的质感,摄影艺术家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观察生活,这样才会对于摄影艺术造型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表现动感
摄影艺术造型能够给人一定的动感,从科学角度上来看,在拍摄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都希望能够透过画面的本质来展现更深一层的内涵,这也是所有摄影艺术者想要表现的一种形式,在摄影行业中,造型语言的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造型表现力,才会给人的视觉带来更多的张力。例如第十三届全国影展获金牌奖的《银鱼》,将近百条银鱼巧妙的排列成漩涡性曲线,从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仅仅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震感,也会在心灵上为人们带来大自然所的特有的魅力。
(五)节奏感和韵律感
摄影艺术如果失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必将会失去灵魂,实际上对于摄影艺术作品而言,其内在的美需要节奏感和韵律感来维护,只有具有鲜明的主体和个体才会更加真实的彰显出摄影艺术的自身价值。有了节奏感才会让摄影艺术更真实的表现自身的魅力,只有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摄影艺术作品才会耐人寻味,摄影作品是选用曲、直等各种线条组成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摄影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摄影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所以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随处可见具有张力的摄像艺术作品,这也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优雅的情趣。
四、结束语
篇7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拟就内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予以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相关制度的出台有所裨益。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整理。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篇8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气韵;重要性
随着目前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而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更好发展十分必要。在目前的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中,相关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气韵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气韵进行合理地把控和应用,使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实现艺术领域更好地发展。
一、气韵的概述
所谓气韵,其分为气与韵,其中气所指的就是精神气以及气势,而韵通常所指的就是神采及神韵。在古代社会,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人物神采,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气韵内涵也发生着较大程度地变化。当前,气韵的内涵不仅包括人物神韵及神采,而且在不同专业及领域内,气韵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在文学艺术中,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文章的意境,以及文字所营造出的境界;在美术艺术中,气韵所指的主要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趋势。所以,在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中对于气韵需要充分地把握及掌握,从而使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能够得到更满意的效果[1]。
二、气韵在艺术创作及艺术鉴赏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艺术创作中气韵的重要作用。首先,气韵的形成对于艺术修养的提升十分有利。对于艺术专业人员而言,气韵属于其重要的外在体现,这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因而需要艺术专业人员使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升,对于相关艺术理论知识要能够系统掌握。同时,要大量阅读相关艺术理论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我有效提升,并且需要积极进行思考,对于比较优秀的一些艺术作品,要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可逐渐模拟,从而使高超艺术手法得以形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其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气韵形成与艺术实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通过开展实践能够使艺术创作人员将各种技法充分掌握,并且能够使其对这些技法进行熟练应用,通过开展大量艺术实践可使艺术创作人员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同时,气韵的形成对于艺术专业人员进行艺术创作,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使艺术专业人员能够在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有利于自身艺术创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使艺术创作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成果。再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气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当前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创新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也是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的需求,通过艺术创新才能使艺术创作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可使新颖的艺术作品得以出现,使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追求得到更好满足。在艺术创作的创新中,气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形成独特气韵的情况下,艺术创作人员能够依据自身气韵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也就能够使作品的创新真正得以实现,从而使艺术创作取得更加理想地发展。(二)气韵在艺术鉴赏中的重要性。首先,在艺术鉴赏中,气韵属于十分重要的准则。对艺术作品而言,其所能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就是气韵生动,在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过程中,首先就是需要注重作品蕴含的气韵,而作品的内在韵味以及神气所体现出的就是作品的气韵。在实际进行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对于作品中的气韵而言,应当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注重:其一,鉴赏人员应当注重作品气韵生动性,通过外在造型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在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过程中,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及感受需要充分把握,需要从整体层面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其二,需要注重作品气韵的内涵,这一点也是艺术作品鉴赏中的关键。其次,琴韵有利于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对于艺术研究人员,在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在对作品气韵进行较好把握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对作品各个方面的情况充分了解,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作品分析,使作品鉴赏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实现作品鉴赏水平的有效提升[2-3]。
篇9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技能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不同的美术作品都会通过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向欣赏者传达作品的深层意蕴,这些深刻的内涵都体现了艺术作品的艺术精髓,只有理解了艺术作品的情感、灵魂以及精神,才证明欣赏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这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手段。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感目的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他们热爱艺术、向往生活的内心感受。艺术作品反映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生活中的人或事也是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新课改精神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以及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初中美术欣赏课需要通过对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赏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进行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美术欣赏课的终极目标是情感教育。
二、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当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之与学生的主导作用进行完美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把实践融合到课堂当中,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整个美术欣赏的过程,教师需要按照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增长见识,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最终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艺术欣赏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它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底蕴,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上,欣赏每一幅绘画、每一件雕塑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且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内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道德修养,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从而达到欣赏课的情感目的。
四、艺术来源于生活
篇10
关键词:艺术 时代 文化心理结构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或是拖在时代后面,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着,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形态与艺术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艺术只有通过由时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理想化写实风格,中世纪宗教艺术的神权至上风格,以及宗教对个体灵魂的自我克制、压抑的体验。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无序感,对复制形式的追求,以及后现代艺术的虚拟、拼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每个时代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必然深深反映了它的时代特征。
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脚步,更无法决定艺术的去向。但是,艺术作品需要我们观众——整个时代来给予自己的解释。当代艺术朝着多样化发展,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今天的艺术。我们要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接受:艺术必须紧跟时代,时代性的才是世界性的、全球的。
- 上一篇: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任务
-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