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危化品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危化品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危药品;药物管理;医院;安全性
作者单位:450008 郑州,河南省胸科医院护理部
保障患者安全是对医疗机构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最重视的课题之一。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表了《犯错人皆难免:构建更安全的医疗卫生系统》《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 health System》一书,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美国每年因医疗差错致命的人数在44 000~98 000,在除疾病外的各种死因中排名第一,用药差错是医疗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1]。用药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高危药物(high-risk medication)的使用。中国医院协会自2007-2010患者安全目标中均提出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但高危药品是近几年才提到,医务人员尚缺乏认识,在管理上急需完善。
1 高危药品的概念
1995~1996 年间,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对最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致死或严重伤害的药品差错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2]。ISMP 将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3]。2003 年ISMP 第一次公布了高危药物目录。2008年公布的高危药物除原来的19类高危药物外,还包含了13种高危药物。ISMP 确定的前5位高危药物分别是:胰岛素、阿片类、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和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0.9%)[4]。
2 高危药物管理现状
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都建立了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每所医院都有符合本医院实际的高危药品目录清单。但我国医疗机构普遍还没有确立高危药品的概念,我国内地的医疗机构多数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一些医院有高危药品说法,但概念不一,尚无统一的管理模式[5-7]。卫生行政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加强高危药物的管理,但整体而言,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医务人员通常都有高危药物意识,但概念不够明确,如有的医务人员认为高危药品即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品;也有认为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国际医院管理标准(JCI)中对高危药品没有强制性规定,医务人员对高危药物相关知识相对缺乏,根据对三级医院98名临床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84.7%的医务人员不清楚高危药品的概念,93.2%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常必要学习高危药品管理知识。
3 管理对策
3.1 制定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种类和目录 针对高危药品建立医、药、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应根据本医院具体用药的情况和既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立本医院高危药品的种类和目录,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目录和干预措施,对高危药品实行规范化管理,并负责高危药物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做好药物不良事件收集和处置等工作,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完善管理制度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对医务人员高危药品知识的培训 医院综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医师、护理人员、药学人员分别进行培训。特别针对直接操作或接触高危药品的医生、药学人员、护理人员重点进行培训。对护理人员应着重培训高危药品常用剂量、极量、用法、禁忌、注意事项、严重不良反应等,使护士掌握更多的药物知识,不再盲目机械的执行医嘱,对有问题的医嘱有能力及时提出质疑,建议医生修改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新入科的护士加强培训,以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8]。在处理和执行医嘱时加强核对,及时堵塞漏洞。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强化医务人员高危药品风险意识,使其牢记该类药品潜在风险和注意事项,重视风险控制。在给药时,严格执行给药的“5F”原则,即患者对(fight patient)、药品对(fightdrug)、剂量对(fight dose)、给药时间对(fight time)、给药途径对(fight route),以确保正确给药。
3.3 专柜存放 设置警示牌 对高危药品应专柜存放,为提醒医护人员注意, 应在高危药品区域内设置黑色警示牌或在药品包装加以区别[5]。对不能直接静脉注射的高危药品, 如10% 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等, 在专柜设置醒目红色标识予以警示性提示。对外观相似的药物进行特殊标记,如10%氯化钾注射液和10% 氯化钠注射液均为10 ml 玻璃安瓿包装, 在其标签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避免错误使用等。
3.4 实行电子处方 电子处方会降低纸质处方的差错,如可避免纸质处方笔迹不清因转抄而犯错;通过对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率等重要选项值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处方的安全性;电子处方还可减少医疗及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效率;另外,计算机化能确保临床决策系统的实施,如药物过敏核查、药物相互作用、剂量过高以及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年龄和肾功能推荐合适剂量[4-5]。
3.5 设定高危药品限制措施 高危药物的管理应贯穿于医生开具处方、电脑录入;药师调剂、药物领取;医务人员给药等整个医疗过程。高危药物警示措施可从最大安全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禁忌证、妊娠期用药、严重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环节进行干预,如建立药物最大安全剂量警示系统,设置药物每天最大安全剂量,当医生开出每次剂量和给药频率时,系统会自动计算,若超过每天最大安全剂量时,电脑出现警示画面,请医生再确认或修改处方;对于给药途径不当会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药物进行给药途径的限制,避免给药途径错误导致的差错。
3.6 建立安全使用操作流程 从领取、储存、调配到使用,建立流程图,每个环节严格查对,确保使用安全。
3.7 对患者实施安全用药健康教育 制订高危药品风险告知流程,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向患者告知潜在风险,从而减少因沟通不良带来的医疗纠纷。护士应详细告知患者用药的名称、用法、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或对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及时向医务人员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发现差错,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 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Health Syste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2] PATIENT SAFETY ALERT. High-alert medications and patientsafety. 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1,3(4):339-340.
[3] High-Alert 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 [J/OL].The Jointcommission,1999,(11).[2008-11-12]. http//省略/sentinelevents/sentineleventalert/sea_11.htm.
[4] 张波, 梅丹. 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 中国药学杂志, 2009, 44(1):3-5.
[5] 孙世光,李秀敏,崔杰,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4):256-259.
[6] 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国药房,2009,20(22):22-23.
篇2
关键词 手术药房 术中用药 退药 特殊药品 高危药品 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2-0068-03
我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全院共有床位1700余张,手术室46间,每年手术治疗患者出院近3万人次。随着手术室工作量与日俱增,手术用药的不可预知性因素也有所增加,确保术中用药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4月我院于新手术楼启用之际,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第一家手术药房,通过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手术室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来确保手术用药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 有利于手术室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退药是长期困扰药剂科科学有序管理药品的问题。在我院,术后退药几乎占住院药房退药总量的50%。为-缓解术后退药多而频繁的问题,手术药房针对不同病种手术的用药制定手术室基本药品目录和基数,各手术间、诱导室、苏醒室、抢救车储备一定品种、足够数量的药品。普通药品实行基数补充法,每日由药师按照手术系统药品出库信息单进行审核、调配、核对,并送至各手术间。为满足手术患者个体化用药的需求,我院在手术室推行“先用药,后结算”的模式,目前设立4种手术药箱(介入手术药箱、神经外科手术药箱、血管外科手术药箱和移植手术药箱),并确定相应的药品基数。除移植手术药箱外,其它手术药箱每日由药师在规定时间送到指定手术问,交给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护理人员清点、签收、保管、使用、记录用量。手术结束后,由药师到手术间核对药箱内药品剩余数和使用清单记录数相加是否与基数一致,确认一致后,由药师登录手系统,按照实际使用量记账。药箱收回手术药房,药师再次核对是否与手术系统信息一致,确认一致后,方可进行调配,补足药箱基数,备用。如有移植手术时,由手术医师提前通知手术药房,药师收到通知后,按照移植手术药品目录基数进行调配、核对,然后按以上操作流程执行。
以往由于手术用药的不可预知性,每位手术患者需要由病区从住院药房领取足量药品带至手术室,术后再将多余药品退回住院药房,这样的流程耗时3~4d。由于退药存在时间差,当患者出院而撤走病历后,药品费用无法退回其账户,给患者造成损失。药品一旦离开药房,往往缺乏有效监管,特别是需要低温保存、避光保存的特殊药品,其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对于退回的药品,药师只能简单地对外观、批号、有效期进行检查,而无法对药品内在质量进行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溯。
如今,药品始终在手术室的洁净环境中流通,温度、湿度、光线等适宜且稳定,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得到保障。术后,药师能根据患者使用药品情况及时记账,避免药品漏记、错记、多记或少记的现象,患者用药便捷、经济得到保障。手术用药的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纰漏被逐一填补,逐渐形成一种科学、有序、严谨、规范的动态化管理。
2 有利于加强手术室特殊药品管理
特殊药品是指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参照品管理的药品。门、急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的特殊药品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已趋规范,而手术室作为医疗机构特殊药品用量较大的科室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药学专业人员未能直接参与管理。囿于对手术室运转情况了解的局限性,监督执行医疗机构品“五专”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办法》和《处方管;理办法》的难度较大。信息与处方不符、空安瓿与使用数量不符、麻醉医师用药后委托护师代为开具处方、特殊药品白天存放不加锁等现象时有发生。
手术药房建立后,特殊药品统一由其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特殊药品“五专”管理制度。特殊药品储存在手术药房的保险柜内专柜加锁,实施24h红外线防盗监控。由具备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经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考试合格的专人(双人双锁)负责管理。建立特殊药品专用账册,进出逐笔记录日期、品名、生产厂家、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凭证号、领用部门、发药人和复核人。每日早、晚清点特殊药品各一次,做到账物相符,日清日结。
针对手术需求,我院设立4种箱:常规箱、急诊箱、移植箱和内镜箱。常规和急诊箱加锁置于药车中,每日7:00由药师发放给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品处方资格证的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清点、签收后负责保管。麻醉医师使用后及时、准确开具专用处方,登录手术系统记账,并将专用处方、空安瓿、剩余药品放回箱中,供药师整理和核查。药师整理前一日回收的箱,逐一审核处方,对符合规范的处方再次核对手术系统特殊药品出库信息与处方、空安瓿种类、批号和数量是否一致,确认一致后方可进行调配,补足药箱基数。空安瓿回收后由专人登记日期、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并与特殊药品专用账册核对并确认一致后,送至指定地点监督销毁,并做好记录。每日麻醉专用处方由药师根据分类编号装订,保留3年备查。药师将患者姓名、病区(包括床位)、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发药人、复核人专册登记。每日下午,药箱由药师清点后确认使用数和剩余数并收回,留待次日整理、调配、复核。移植和内镜箱在有相关手术时由药师交给麻醉医师签收、保管和使用,麻醉医师操作规程和药师操作规程与常规箱的情况相同。
自从药学人员直接参与手术室特殊药品的管理以来,手术室特殊药品准确、合理、便捷使用得到保障,规范和加强了关键环节的药物交接程序,限制了无关人员接触,做到了特殊药品空安瓿种类、数量、批号三者“账物相符”,有效杜绝了特殊药品的滥用和外流。
3 有利于加强手术室高危药品管理
美国药物安全使用协会(ISMP)将高危药品定义为:由于错误使用而有很大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危险的药物。而我们国内医院目前对于高危药品的定义尚未统一,常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混放在一起,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医院屈指可数。特别是对于需要迅速、准确用药的科室(如手术室),若高危药品分类不清晰、标识不醒目,因误拿、误用而危及患者的隐患始终存在。
根据高危药品定义,结合我院基本药品目录,本院将一些常用的、风险因素高的品种列入手术室高危药品目录,进行分类管理,主要有以下6类:高浓度电解质;吸入和静脉;细胞毒性药;抗凝溶栓药;肌肉松弛药:胰岛素制剂。手术药房制订并严格执行高危药品
管理和操作规范:在手术药房设专柜、手术间设专用药箱和药盒存放高危药品,避免与普通药品混合存放,并设置醒目标识;每天由药师进行基数检查和药物补充,调配、发放均实行双人复核制度,确保准确无误;药师定期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开展高危药品相关资讯宣教;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定期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后,在有效提高医院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药准确性,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
此外,住院患者常规细胞毒性药通常由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完成冲配,而介入手术使用的细胞毒性药在手术室中冲配,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护师在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物时会因长期低剂量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口腔摄入)抗肿瘤药物而对健康带来危害。经过药剂科、护理部、设备科等多方协调,手术室护师得以在净化室、生物安全柜、隔离衣等防护措施齐全的环境中负责细胞毒性药的冲配。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加强了职业防护,保障了护理人员的健康。
4 有利于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手术部位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在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术后连续多日用药与术前短期足量用药相比)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反而增加耐药菌株产生和菌群紊乱的可能,同时亦加重药物不良反应,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手术药房临床药师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对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作了规范要求,建立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的处方权限,并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考虑手术种类、部位、术中可能污染伤口的病原菌种类等因素,从以下方面评价和判断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用药适应证、药物品种、给药起始和持续时间、给药方式、给药剂量、术后停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等。强调综合性防治措施,摆脱对抗菌药物的过度依赖,重视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简便、经济的传统措施。
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后,清洁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术前给药时间
5 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以往药品在住院药房、病区、手术室之间的多次流通(反复领取和退回)制约了各部门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以介入科(22病区)为例,以前术中用药领用流程涉及医师、药师、病区护师、手术室护师、工勤人员等多个工种,每日约需7h。新的术中用药供应流程只需药师和手术室护师每日花费1.5h,医师、病区护师、工勤人员的劳动力得到解放,药品在手术楼内的“小流通”与原先在医院内涉及各病区、住院药房、手术室的“大流通”相比,医、药、护等各部门人力资源得到集中优化配置,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6 结语
我院1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设立手术药房、对手术室药品进行分类有助于加强对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抗菌药物等重点门类药品的监管,对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术中用药大有益处。各级医院建立适宜规模的手术药房,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手术药房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希望与兄弟单位就如何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更多的探讨与交流,在不断实践中改进和优化术中用药的现有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手术药品管理,降低医院运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药学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慧英,王春颖,张捷,等,我院住院病人药品退回情况分析,医学信息,2008,21(12):2296-2299
篇3
[关键词] 护理站;抢救药品;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c)-0137-03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escue drug management in the ward nursing station of our hospital
WANG Qing-xian MA Yue-j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Mater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Tongzhou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Beijing 1011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industry,the rescue drug management in ward nursing st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rug manag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tandard measure of medical level.However,i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daily management work.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rug management of ward nursing station,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s medication.
[Key words] Nurse station;Rescue drugs;Management;Prolem;Countermeasure
药品是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其是否安全有效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1],因此,对药品质量的管控在药品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病区护理站药品管理是药师对药品的最终管理,是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前的最后一次关口。一般情况下,医院药剂科仅负责药房以内的药品管理,病区护理站的药品则由护士自行管理[2],其配制操作质量及其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将会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因此值得本院药师高度重视。
采购到合格的药品并对其进行养护管理是关系到药品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应坚决杜绝和排查假药品进入药房[3]。药品在存储过程中受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会发生质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药品的治疗效果,轻者药品无效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再者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使病情加重,更严重的是患者服用了不治病的药而致病。长期以来,护理站都有一些必备的抢救药品,即基数药品。护理站抢救药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效果,其养护管理更应该引起重视。
由于本院护士对抢救药品管理知识掌握不够清楚,再加上对抢救药品管理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导致病区护理站抢救药品管理比较混乱。为确保本院各个科室的每一名患者都能使用到安全有效的药品,2015年1月以来本院药剂科与护理部加强合作,每月定期、定时对病区护理站抢救药品管理进行检查督导,查找抢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所在并积极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保证本院病区护理站抢救药品的安全管理。现将本院病区护理站抢救药品在配制操作、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归纳如下。
1 药品管理制度和法律不健全
1.1 存在的问题
1.1.1 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 本院大部分科室没有建立抢救药品管理制度,由此导致医护人员对病区护理站的抢救药品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及健全的管理体制,在管理细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抢救药品未能做到专人管理,没有定期的药品检查记录,抢救药品目录不健全等。
1.1.2 法律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药品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法规模糊不清,在具体操作中不注意规范行为。
1.2 对策
1.2.1 对医护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教育工作 药师参加医院的质量查房,将病区药品的管理列入药师质量查房工作;每周对病区护理站的抢救药品进行检查监督,协助护士落实药品的保管、使用等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抢救药品质量检查制度,明确临床科室中的护士长为所在科室药品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其对科室药品进行监督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定期检查科室内的抢救药品。
1.2.2 规范法律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加强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规范护理行为,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利用举行讲座、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宣传药品安全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重要性,同时定期组织护士、药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中的内容[4],使全院医护人员对于药品管理有一个彻底的认识。同时,要在各个病区选择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承担抢救药品的领取及管理工作。
2 品种与数量管理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几种药品混放 由于要节约空间,个别科室的护士通常把不同规格、不同批号以及不同的抢救药品混放在一个药盒或放在同一个抽屉内,需要用药时再去药盒或抽屉里找。这一方面容易拿错药,另一方面不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药品,因此存在严重的安全用药隐患。有些科室还会将一些抢救用注射剂放在其他药品的药盒内,且并未对药品品种及规格进行分类管理,例如阿托品注射液由于用途不同,其规格也不相同,检查时发现同一个药盒中0.5、1.0、5.0 mg的阿托品注射液都有,或者氯化钾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混装在一起,紧急状态下这样存放很容易发生差错事故[5]。此外,由于抢救药品是随时补充的,添加的无秩序性导致同一种抢救药品出现诸多批号,近效期抢救药品不能及时消耗,未体现先进先出原则。
2.1.2 高危及易混淆药品摆放混乱 高危药品大多数是急救药品,护士接受此类药品管理的专业培训比较少,摆放混乱,如果使用时不注意,极易发生医疗事故。
2.1.3 毒麻、一类管理不规范 本院毒麻药品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临床科室在使用毒麻、一类时也存在节余情况[6],特别是儿童,应加强对毒麻药品的使用管理。
2.2 对策
2.2.1 规范药品的摆放 对所有抢救药品进行彻底清查、调整、退换。对于因业务调整、使用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基数药品停滞不用或经常用不到的情况,应将基数取消;对于使用量下滑的药品,基数应尽量调整到最低;抢救药品尽量更换成同一品规、同一批号,以方便检查和登记;纠正多规混放现象,尽量使用原有包装盒存放,并且每种药品均配有说明书,不能保证原包装存放及无说明书者,应复印原包装封面及说明书加以完善;在每日清点数量的基础上,再新建立基数药品[7]和抢救药品登记本,每月一次对抢救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质量情况等项目进行逐一登记,对每个药品的性状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本着先进先出的原则,在药品补充方面,按照批号或效期摆放,从里到外(针对整包装药品)、从左至右(针对一盒内的零散药品)码放,使用时先外后里,先右后左[8]。
2.2.2 规范高危药品管理 根据高危药品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管理,标识醒目,设置全院统一的警示标志,放置在抢救车内的高危药品名称应当用红色标签注明;其他高危药品放置在专用的药柜中,并在专用药柜上贴红色高危药品字样,以随时提醒护士取药时应注意;外形、包装盒及药品名称听似看似容易混淆的药品绝对分开放置[9];严格执行“三专一检”制度[10],即专册管理,专柜加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做到用旧储新,先进先出的原则;调剂实行双人复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确保调剂准确无误;对于一些不用或少用的临床药品,应予以精简或撤销药品品种,药品的品种控制在50种左右[11]。
2.2.3 规范毒麻、一类的管理 制订严格的毒麻、一类使用交接制度,建立合理的贮存基数;建立“毒麻药品使用登记本”,完善使用记录;药房设专人管理毒麻药品,专人定位定数,专瓶上锁管理,以确保账物相符;实行班班交接,钥匙随身携带;实行“日清日毕制”,节余的毒麻药品必须在24 h内退返药房,同时进行登记,不能使用的药品应当集中销毁;注射用的毒麻药品,必须凭医师处方及空安瓿才可换取备用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瓿破碎等意外情况,当事人应提交报告至科室护士长护理中心药房管理者。
3 效期管理
3.1 存在的问题
由于抢救车内专门用于抢救的药品用量小,周转率低,个别抢救药品真正用到的很少,部分品种甚至从未用过、动过,导致效期临近但还处于备用状态[12]。
3.2 对策
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的规定,未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不标明有效期或擅自自行更改有效期的、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按劣药论处[13],因此,为使抢救药品可以及时消耗,对于近效期药品,应及时通知药剂科,如有需要可在全院范围内调拨使用,并在登记本上做好标记,重点监控。如果药房采购到远期药品,也可随时到药房进行更换,由药房统一监管调配近效期药品,到期后统一回收销毁,这样在临床上就不会出现过期药品,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 贮存方式
4.1 存在的问题
护理站虽然都配有空调、冰箱等温控工具,但很少有人定期监测温度,致使有些冰箱的温度在10℃以上都不为人所知。此外,手术室、产房和婴儿室的温度常年偏高,这些均不适合抢救药品的存储;还有个别药品柜临近于暖气的位置,温度也远高于一般药品要求的25℃以下的存储条件;维生素K1注射液、氯丙嗪注射液等未避光储存,极易引起药品见光变色而失效。
4.2 对策
将存储条件作为质量监督员每月检查的必查项目;为护理建立温控登记表,包括存储间温、湿度和冰箱温度登记;手术室、产房及婴儿室内的药品移到温度适宜且方便取用的地方,尽量压缩存储量;一般药品应按说明书的要求储存于室温,并低温、阴凉、避光、干燥、密闭状态下保存。“阴暗处”是指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阴凉处”是指不超过20℃;“冷处”是指2~10℃[14]。每月在检查的同时对护士进行药品养护存储知识的培训,对冷藏、阴凉处保存、常温下保存、避光保存等存储条件[15]及涉及的相关药品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与药品养护相关的内容均要求护士掌握,逐渐培养护理人员的药品质量安全意识。
5 讨论
护理站抢救药品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护士与药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因此应意识到护士与药师对护理站抢救药品均有管理的权利,要明白双向监管不是分摊责任,而是管理上的加强。为了更好地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对工作方式进行以下调整:①对于基数药品,在基数核准、药品保管以及使用情况等方面,药剂人员有权提出自己的标准;②药剂人员为病区护理站限定的基数药品仅限于满足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取药时使用;③药品应该处于流动状态,树立药品留取越少越便于管理以及药品集中管理等观念;④重新修订护理站抢救药品保管制度;⑤护理站的抢救药品,在所有权上属于药剂科,但保管责任在各病区,所以两方面要协同管理;⑥责任护士应每天对抢救药品进行查看,包括数量、效期及存储条件等项目,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或通知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人员进行处理[16]。对工作方式进行调整后,抢救药品的流动性得以增大,品种不再繁杂,检查和登记不再是一件繁琐之事。目前,本院药剂科质量控制员每月对全院护理站抢救药品进行巡回抽查,并对责任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从而使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本院病区护理站的抢救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后,护士的专业素质与药品的质量得到提高,避免了毒副作用的发生,减少了用药差错。
6 小结
综上所述,病区护理站抢救药品管理中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质量问题,其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即引起护理差错、纠纷或事故,因此建立完善的抢救药品质量检查制度,明确医、药、护人员的职责十分重要。通过本院药剂科和护理部联手对护理站药品的储存、保管、使用各个环节坚持不懈的监督管理,已初见成效,目前,护理站抢救药品摆放井然有序,严格按药学的要求进行存储,杜绝了用药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本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韦健.医院药品管理与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7):94-95.
[2] 梁海珊,张新平.我国药学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5):43-45.
[3] 彭永红.加强医院的药品管理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 24(2):703.
[4] 谢学渊,潘理平,衣淑珍.重视病区小药柜管理保证临床用药质量[J].护理杂志,2004,20(6):67.
[5] 谢晨,蔡周权,罗军,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药业,2012,21(12):77-79.
[6] 吕翠萍.病房药品管理中的护理差错隐患[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67-68.
[7] 于培明,黄泰康.不良反应概念的合理界定[J].中国药房,2007,18(5):392.
[8] 冯习坤,王科兵.临床药学与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66-67.
[9] 梁万年,彭晓霞.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研究现状及其对策[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4):179.
[10] 张明发.有效期是衡量同品种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J].中国执业药师,2008,5(8):38,52.
[11] 朱丽青,沈丽平.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5):35-37.
[12] 李寅超,赵宜红.构建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的思考[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6):474-475.
[13] 刘云霞,潘川疆.浅谈我院病区退药对药房药品质量产生的潜在危害及防范措施[J].当代医学,2011,17(4):26-27.
[14] 郭荣.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确保用药安全[J].吉林医学,2010,31(17):2757-2758.
[15] 钟利.医院药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4):68.
篇4
选取2014年1月—6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5d~15d的患者496例,年龄23岁~73岁,平均48岁。其中产妇196例,子宫肌瘤74例,妇科炎症52例,异位妊娠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8例,纳入标准:意识清楚,能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自愿参与者。2组患者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QCC管理方法,通过圈员间的互相协作,按照PDCA循环([Plan(计划):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Do(执行):对策实施与检讨,Check(检查):效果确认,Action(处理):相关指标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的程序实施,预防和干预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降低高危患者跌倒率,具体措施如下:
2.1组织培训
2014年1月,护理部选派人员外出参加QCC的相关知识培训后回院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本科室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对QCC知识进行了相应培训。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考试,对圈长、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实施应用能力考核以评价培训效果。
2.2组圈
根据自发自愿,将护理人员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人。观察组6人组成一个圈按照品管圈模式对观察组的病员进行跌倒预防干预管理,选举该组的责任组长为圈长,组织QCC小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分析调查结果;圈员5人,负责为圈活动建言献策,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分派到的各项工作;推选护士长为辅导员,负责指导监督品管圈活动,并评价活动效果。
2.3拟定计划
2.3.1确定主题
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了需要改善的问题,并按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分别依照5分、3分、1分进行评分,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改善的主题。选出了本次活动主题是“降低住院患者的跌倒率”,实施日期为2014年1月—6月。
2.3.2现状分析
圈员们对我科2009年—2013年住院患者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常见因素有7个,其中护士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全面、健康教育不落实、预防措施不得当为要因。
2.3.3拟定对策
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针对妇产科常见疾病情况及疾病性质讨论制定了相关制度及预案流程。分别是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预防跌倒的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措施、患者跌倒应急处理程序、患者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住院患者跌倒预案流程等。
2.4对策实施
2.4.1及时准确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或转入24h内即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65岁、视力障碍、体弱、服用镇静药等患者按照自制的《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评估表》立即给予跌倒危险评估,评分≥4分者评估为跌倒高危患者,给予持续评估;首次评估<4分者,暂不做持续评估,若发生病情变化(特别是产后、麻醉术后)、增加特殊治疗及使用特殊药物后出现了危险因素,及时再次评估;辅导员及圈长对评估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对评分≥4分的高风险病例进行重点预防,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2.4.2注重效果的健康教育
①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和陪护做好入院宣教,介绍室内相关物品使用注意事项,使其熟悉病区环境。②病室内张贴形象生动的“防跌倒十知道”宣传画,并将“十知道”的具体内容对患者和陪护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③反复强化防跌倒重点环节。如:起床“3个30秒”再行走;在活动中若有眼发黑、头发晕、行走不稳等情况时应立即蹲(坐)下,呼叫他人帮忙;若床挡已拉起,患者下床时应先将床挡放下,切勿翻越。④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克服不愿麻烦别人或不服老的心理,有困难及时求助。⑤定期评估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对掌握程度较差者进行反复宣教,直至完全熟练掌握。
2.4.3切实落实干预措施
一般措施:①环境干预。提供充足而适宜的灯光;清除过道障碍物、保持地面清洁干净;走廊和卫生间安有扶手等。②患者常用物品安全易用。呼叫器就近摆放,患者“呼叫器”响时,尽快做出回应;坐椅、床边护栏、轮椅定期检查。高危患者预防措施:①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评估单上签字。②建立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登记本,并列入交接班重点。③患者的床头挂“防跌倒”的警示标识。④患者活动时有陪护在场搀扶,产后及术后第1次下床时有护士在旁搀扶。⑤患者服用易引起头昏/低血压等药物时,做好解释和观察。⑥对极度躁动的患者如子痫患者恰当使用约束带等安全工具。⑦安排高危患者邻近护士站,各班次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需要。跌倒患者的处理措施:发生跌倒事件后,立即启动病员跌倒应急预案,及时上报。
2.5检查相关制度、措施、流程执行情况
辅导员及圈长定期检查评价圈员们对住院病员跌倒评估、预防措施、流程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
2.6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促进标准化的建立
本次活动将住院病员跌倒评估、防跌倒流程、跌倒预案等纳入妇产科住院患者护理常规,予以标准化;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质量。
2.7评价方法
自制预防患者跌倒相关知识问卷,对2组护理人员进行住院患者跌倒相关知识的考试测评(100分为满分);统计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2.8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有形成果
观察组护士对防跌到的认知测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高危患者跌率为38.46%。观察组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为5.8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无形成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改进。
4讨论
4.1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
比较2组护理人员对预防跌到的认知测评分和高危跌倒患者跌倒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管圈活动中,圈员们采用头脑风暴法认真讨论,共同查找患者跌倒的要因、预防跌倒的措施等,促使护理人员对跌倒的高危因素、预防跌倒的措施、流程等的认知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护理人员亲自参与制定跌倒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制度、流程、预案等,一改以往由主管负责人解决的管理方式,不但能提升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改善对策也较易被员工所接受,从而使执行过程更为顺利,圈员在落实住院患者跌倒的评估、预防、干预管理中执行力增强。一是对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更为全面,准确性提高,降低了跌倒高危患者漏报率;二是对高危跌倒患者主动及时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保证了各项跌倒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有效低降低了住院高危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4.2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管理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临床用药;安全;标识;护理管理
临床用药安全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是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有效措施。有研究报道:在美国,住院患者所受到的医疗伤害占3.5%,其中因用药疏忽或错误占7%[ 1 ],我国一项研究显示,与用药安全有关的缺陷占所有护理缺陷的33.5%[2]。护士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护理管理者监控的重点。几年来,护理部始终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作为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来抓,建立安全用药管理考核登记表,对患者给药前、给药中、给药后的质控进行分析统计,完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护理用药安全教育和培训,加深了护理人员及医师用药安全意识,提高了知识水平,规范安全用药行为。减少了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措施
1.1 成立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护士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药上的失误,轻者影响治疗,重者危及生命,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如何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是有效增加患者信任度,有助于构建和谐关系,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护理部在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成立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组成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考核标准、方法、程序,负责对临床护士进行安全用药的教育、培训及定期督导等,最终达到安全用药规范。减少了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1.2 护理用药安全隐患的查出
对实施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三年来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查找出直接及根本原因,如下:
1.2.1 医嘱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医护缺乏沟通、表现为医嘱下达后,医生未及时通知护理或护理未及时核对,造成医嘱遗漏;医嘱下达有误,护士未能辨识出错误或虽有疑问,但护士缺乏用药知识或责任心不强而盲目执行。
1.2.2 每天到药房领药过程及科内药物保管存在的问题 药房发错药,与取药护士核对有误;科内药品不规范冷藏、避光等;药品管理混乱,存放过多,药品过期等;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未分开放置,没有醒目标识;物未加锁专人管理;不定期清点核对。
1.2.3 给药及巡视观察存在的问题 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混淆,护士在执行过程中三查八对不认真,导致用药有误;不严格按规范操作,如:不戴口罩、不用消毒砂轮锯瓶颈及反复对瓶塞穿刺等,无形中造成药液微粒污染;需避光药品未采取避光措施使用等,降低了药品疗效;不掌握药品的安全有效时间,如:青霉素等抗生素不现配现用,放置时间过长;给药时间和给药方法不遵医嘱,如:甘露醇,医嘱为“q12h”,执行时间应为8AM、8PM,而护士提前或错后给药,影响用药疗效;药品配伍不当,外观虽无变化,但药效已降低;还有静滴速度不合理,有的护士不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及药性能调节滴速,造成不良后果。
分级护理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发现液体外渗及药物不良反应现象;护士对药理知识掌握差,缺乏向患者宣教药品知识的能力,缺乏对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1.2.4 安全用药管理监督存在问题 护理部对护理用药监管不到位,护士长缺乏主动上报不良反应/事件的意识,对存在的问题未及时分析与改进,不能及时发现苗头并及时纠正以避免重大过失或事故的发生;药品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危药品的管理机制。
1.3 设计并制作药品标识卡
医院组织用药护理安全小组成员到外院参观学习,与药剂科一起学习药品管理相关法规,由医务科、药剂科与护理部联合制定高危药品目录、高危与高浓度药品标识[3-4]、近效期药品标识卡及药品管理卡等,通过在两个科室试点应用,进行修订,推广到全院,最终确定各类标识的颜色与规格。高危药品标识卡为白底黑字塑料牌、高浓度药品为白底红字塑料牌、近效期药品分3个月与6个月内两类,3个月内近期标识为白色底黄字塑料牌,6个月内近效期标识为白底蓝字塑料牌。各类塑料牌大小为5cm×9cm,分别定位黏贴或悬挂。药品管理卡为3cm×3cm大小的硬质底卡,内容有药品名称、剂型、有效期。
1.4 各类药品标识的规范使用
高危药品与高浓度药品单独放置,专人管理,并贴有相应标识。除原盒存放的药品必须使用药品管理卡,散装口服药将纸卡用橡皮筋捆于棕色药瓶外,药剂科每半年统一回收处理科内过期针剂与口服药。注射用药按失效期先后次序摆放,有效期在3个月内或6个月内的药品必须摆放近效期标识牌,高危药品单独摆放,并用醒目标识标明药品名称[5-6]。
1.5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部制订护理工作手册,人手一册,包括:护理各项工作制度,突出核心制度、护理工作流程、护理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流程及常用护理操作规程等。重点组织护理人员学制度,认真落实“三查八对”制度,严格执行药物查对制度。调整排班模式,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中午、夜班的双班及新老搭班的制度,减少单人操作时的确定性风险[7]。并制订核对提示卡,用红底黄字牌(你核对了吗?)透明塑料三角架,放在治疗桌及治疗车醒目位置,随时随地提醒操作护士。在核对患者身份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让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保证用药对象的准确性,消除护理用药差错发生,力争做到零缺陷。
1.6 完善护理人员临床用药培训制度、提高其安全意识
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随着医药的快速发展,护士在校所学药理知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建立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临床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临床用药安全、新药用法、药品不良反应等专题讲座。制作统一的管理手册,保证全员熟悉各类药品使用、标识及管理规定,减少用药管理的盲目性,确保护理安全。
1.7 加强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的监控管理
护理部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完善护理用药缺陷分析收集渠道,每月根据护理安全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科室,护士长组织科室成员进行认真讨论,找出原因、分析,制定完善、可行的整改措施,跟踪指导,落实到位,每一个用药环节严格监控,应用科学管理手段,保证临床用药护理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对发生缺陷的科室,立即组织召开分析、讨论会,总结经验教训,让其他科室引以为戒,不再发生同类错误,警钟长鸣,使临床用药安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2 效果
2.1 降低了用药差错发生率(见表1)
2.2 降低了用药缺陷发生率(见表2)
2.3 减少了药物过期发生率(见表3)
3 讨论
3.1 实施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用药差错与缺陷的发生率
结果显示,实施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后,降低了用药差错及缺陷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实施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减少了药物过期的发生率药物的分类放置,定期进行整理、更新,悬挂及黏贴3个月及6个月近期失效标识,保障临床各类普通用药、急救用药的完好率,有效减少了过期药品的发生率(P
总之,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核心目标,确保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薛素兰.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14):718.
[2]白月玲,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16.
[3] 环晓锋,吴玲玉.护理标识系统在安全管理中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9-750.
[4] 韦秀芬,李慧敏.产科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91-292.
[5] 赵丽丽.用药警示标识在我院用药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J].海峡药学,2011,23(4):231-232.
篇6
1常见的问题
1. 1药品的储存条件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有严格的储存条件,常见的储存条件为阴凉干燥处,或避光保存等,但有些药品可能需要4℃冷藏保存。若不严格按照药品的储藏要求储存药品,药品可能会分解,氧化变质,甚至转变为另一种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
1. 2药品的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管理混乱不同生产批号的药品其性质、储存条件等可能不完全相同,同批次生产日期的相同药品要求有详细的标签,放置特定的位置。因医院药房是医院用药的核心基地。管理人员工作繁忙,往往为提高工作效率,未将已过期、将要过期、未过期的药品分门别类,导致供应药品出现混乱,未按照先进先出,近期(将要过期)先用,的原则发药四。导致一些将要过期的药物过期变质,影响医院的效益。
1. 3药品的采购与供应之间关系不够协调药库中应有一定的药品储存,一定的药品储存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临床供应,一般为两个月的供应量,但医院药品用药频率有很大不同。医院药库未及时做出调整,造成不常用药的长期大量库存,频繁用药的储存不足,还有未协调好药品采购时与供应商之间稳固的供应关系。造成供货不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 4特殊药品的管理存在不当对麻醉、精神、毒性、高危等特殊药品及贵重药品的管理是医院药库管理的重点之一。由于这些特殊类药品要实行专册登记、专帐消耗、专用处方和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不能与普通药品放置在一起共同管理。药库管理人员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存在管理不当的现象,应加强这方而的管理。
2解决对策
医院药房为加速周转、减少库存,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在医院顺利运转的前提下应平衡药品供应商及患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医院药库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下。
2. 1建立药品监察小组医院监察小组建立严格的监察计划,监察组每周抽查一次药库部分药品是否按照标准操作进行管理和储存,每月进行一次彻底监察。所有药库管理人员以及医生、护士等医院职工都应按照规定标准章程执行,并制定监察记录表,对药品的入库、库存和出库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程实施,详细记录药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
2. 2健全和完善药库信息系统实行药库信息系统对医院庞大的药库信息进行详细的管理,药库管理人员要积极配合药库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降低药库工作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使药库管理更科学有效。健全药库信息系统包括药品名称、分类、医疗用途、规格、剂型、厂家、价格、储存条件以及注意事项等药品基本信息,一些特殊药品如精
神病类的药物需特殊管理。
2. 3协调采购和供应之间的关系
医院药库是药品供应商和医院药品供应之间最为重要的枢纽。医院药库在采购前首先对药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评估,并进行相应的预测,然后对所需的药品进行供应商调研。医院药房采购药品需坚持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在招标的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稳固的关系,保证药源的充足,同时要权衡好采购与供应之间的效益关系。
2. 4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对药品实施更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医院应定期对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以更好的管理医院药库,提高工作效率。
篇7
【关键词】护理风险;原因;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89-02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性的行业,而护理工作又是临床一线工作,不可避免的,护理风险事故时有发生。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管理和防范策略以减少,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医院利用较低的成本,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效方法。
1 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按照事件发生是否由护士本身引起,将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1],直接原因是指护理风险由护士本身引起,间接原因是指风险事故由医院环境或其他部门引起。某院2006 年1 月~2007 年6 月各护理单元呈报的145 件护理风险事。件分析数据显示[1]由直接原因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占77.48%,间接原因引起的占22.52%。
1.1 直接原因引起的风险事件。
1.1.1 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差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出现各种错误,包括医嘱处理错误或遗漏,执行治疗护理出错;刺激性药物输注时渗漏,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输液时液体内有絮状物或橡皮屑,特殊药物应用时剂量不准确;护士态度不端正,工作疏忽大意、敷衍了事,延误治疗或抢救时机;缺乏临床经验及正确判断能力 ,对各种抢救技巧技能掌握不好、操作生疏、相关知识缺乏宣教失误等;
1.1.2 给药错误:主要发生的原因是护士在执行医嘱和操作的时候没有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操作过程中存在有定势心理,缺乏与医生的沟通;药品混装,没有实行药品规范管理,使外包装,剂型相似的药品拿错用错;没有正确意识到本职业的高风险性,存在漠视和侥幸心理;护士职业素质不达标,没有较高的药品用法用量等常识;医嘱转抄、核对及执行等操作步骤较多,较杂乱。
1.1.3 病情观察缺陷: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不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过分依赖机器显示数据,临床经验不足,存在思维定势,缺乏对疾病变化的预见性,对病人病情不能做出正确评估,处理不当;工作较繁杂,护理巡视次数不够。
1.1.4 沟通欠缺:整体护理得不到充分的实施,单纯的因执行医嘱而操作,缺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态度冷漠,言语不当,没有尽到相关的告知义务,使得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和健康教育不能顺利进行,病人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1.1.5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经验,风险意识淡漠导致质量管理不佳,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病人安全的最大威胁[2]。目前管理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岗位设置不合理,护士配备不足,与工作量不成正比。临床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疲惫状态,护士严格遵循常规制度工作的人力、精力得不到保障 ,少数护士由于过度疲劳,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工作状态不佳;基础护理落实率低,一些工作流程被简化 ,使得护理服务质量下降,病人的认同感下降。另外,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危重病人的增加,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其次,管理不科学,风险事件处理不当。管理者对风险事件,不去找原因以防范类似的事件发生,只是一味地重罚、追究当事人的过失和责任,其结果一是造成人心惶惶,加重护士的压力,二是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免于受罚,护士相互推卸责任,不利于内部团结和发扬团队精神, 三是会导致护士为了避免出错,能少做就决不多做,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下降。
1.1.6 其他:由于在收集病人资料过程中的信息来源不同,致医、护对病人的病情记录不相符,医嘱开具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不一,滥用口头医嘱过后补漏,病人病情变化时医护应答不及时[3];标本错误,随着医疗技术检验水平的提高,需要由护士采集的标本较以前多,就很有可能在核对,采集,分送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差错;投诉,主要是因为护士自身的态度和言语不当引起;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合同制护士大量增加,实习护士,新毕业生,进修护士流动加大,使得护理职业的多种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可能导致风险事件发生而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4]。
1.2 间接原因引起的风险事件。
1.2.1 药物性因素 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造成药源性疾病,造成不良后果。
1.2.2 医院环境及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护理设施不安全是发生最多的风险事件,还有保安问题、皮肤损伤、摔伤以及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如医疗护理仪器维护、检修是否及时,设备状态是否完好,一次性物品的质量、消毒液及消毒灭菌设施的安全度有无保障,供电、供氧情况及食品有无污染,洗手间的扶手、呼叫系统、通风状况及热水器的性能情况,病房地板干净和平滑与否、光线、噪音、病人使用的物品拿用是否方便。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室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的操作都存在风险,如果管理者疏忽大意,要求不严,管理不当,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不仅给患者带来损害,也给医务人员带来危害。
1.2.3 患者和社会因素:病人的病情严重、特殊、复杂或目前人类对该疾病的无能为力,当因病人或家属的相关知识有限,又对医护人员有过高的期望时,往往会误认为是医疗护理行为不当或医疗措施不得力而引起纠纷。病人心理不良,在出现健康问题后很容易出现认知与情感的心理危机,如没有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有效心理支持易产生纠纷,可视为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公众对医院的关注逐渐增加,新闻媒体热衷于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又由于某些媒体工作者医学知识欠缺,导致报道的片面性,诱发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甚至激化医患矛盾。
2 护理风险事件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实际上是把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风险事件前的积极预防[5]
2.1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1 护理风险的识别:护理风险识别[6]就是指我们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的文件,对现有的临床资料及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过程。护理风险识别考研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第一种,就以往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临床资料进行全过程分析,归纳总结发生风险事件的高危科室,高危时段及高危人群,据调查[7],高危科室分布于外科,内科,产科,急诊科。高危时段一般是交接班时,夜班时。高危人群是指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进修护士和护生,需对上述环节进行重点预防;第二种,就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流程分析,确定发生护理风险的高危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第三种,调查及报告表,大多数医院的管理制度中,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通常与个人和科室的奖金绩效挂钩,就可能导致有的科室漏报隐瞒部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但就如法律的作用是预防犯罪而不是惩罚犯罪一样,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是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鼓励工作者积极填写调查及报告表,确保风险事故识别的全面性。
2.1.2 护理风险的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对已发生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危险程度,发生可能性,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及危害程度的量度分析和描述[8]。风险评价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完成,其中期望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某个特定风险损失概率风险损失概率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频率、幅度小的损失标准差小,频率低、幅度大的损失标准差大[8].通过护理风险评价,使管理者有效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医院效益。
2.1.3 护理风险的处理 是对护理风险事故进行了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处理的意见和措施,对于潜在危险,可以进行风险预防,了解护理风险的现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和演习等;对于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就采用风险处置方法,李亚洁、张立颖等将风险处置方法分为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医疗机构将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和责任自我承担和消化,称为风险滞留;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如保险公司或是整个医疗行业机构,称为风险转移。另外,还包括相关管理者所做的法律应付准备,妥善保管,按要求封存患者相关资料,因此,就要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不得杜撰,涂改和漏记。
2.2 护理风险防范策略。
2.2.1 建立理想的风险管理环境 要养成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日常工作中互相监督,互相指导,要克服冷漠,轻视,侥幸等应对风险事件的不良心理;建立护理风险事件预案,指导护士正确识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发生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10],提供护士的心理安全保障,减少高危风险的发生和风险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伤害和医院的损失,保障护士自身和病人的安全。
2.2.2 设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部组织临床经验较丰富的科室护士长设立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到各临床科室对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及护理环境进行检查,纠正和规范各环节的不足和差错;根据调查表和科室风险事件报告,精确地对具体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价,总结出高危事件,高危环节和高危人群,重点管理,并制定院内统一标准操作手册,由各科护士长带领学习,保证落实;管理小组要建立直线式信息反应系统,对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要做出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最大程度减轻事件对患者及当事人的影响[3]。
2.2.3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部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符合医院具体情况的相关规定制度,如《病区安全管理制度》,《病区药品管理制度》,《节假日护理安全制度》,《护理安全责任制制度》等[4]。目的在于:第一,为整个医院的护理管理提供统一的标准,将细化,具体化的制度体现在各种护理工作中,约束护士的行为;第二,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的处理环节上,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指导风险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4 加强教育由护理部或各科室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士对自身的认识,法律的认识和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和防范等,护士自身的认识是指护士通过对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分析是否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如粗心,情绪化等心理素 质是不适应护士的工作需求的,是需要改进的,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还需要有相关科室常见病的病理生理和药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法律的认识是指要在对我国普通法的了解基础上,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掌握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此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哪些事件,哪些环节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预防。
2.2.5 规范护理行为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繁琐的工作,现在许多护士的工作趋于机械化,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规范的护理行为的发生难以避免,因此,要提倡整体护理,其优点在于:第一,充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疾病和心理状态等特征,准确记录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第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感和同情心,自觉规范护理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进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并根据考核是否合格,适当与个人的绩效奖金挂钩,勉励大家积极主动的熟练各项操作。
3 小结
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除上述内容外,还有许多未知的危险相关因素,因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侵入性和局限性,护理风险不可避免,但是并不意味着护理风险防不胜防,最重要的是,本着白衣天使的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全方位为病人着想,才能有效的将消极处理变为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秀华 胡 霞 .临床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 当代医学,2008,143(6):117
[2] 陈梅芳朱丹.全面认识临床护理风险原因以增强医疗安全[J].现代护理.2006,12(19):1781
[3] 付菊.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46
[4] 刘会领.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和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2008,(12):9
[5] 苗青. 风险管理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05,(02):63
[6]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7] 李晓惠 邹晓清.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2005,40(5):375
[8] 孙玫 杨翠芳. 护理风险管理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02):28
[9]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李利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篇8
【关键词】医院 口腔 医院感染 管理
由于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牙科器械与口腔组织接触频繁,污染机会多,更容易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1],因此口腔科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口腔医学界和牙病病人重视。为此我院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使口腔科工作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现就我们在2007年―2011年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口腔科的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合理布局,配备专职护士,增添必要设备
口腔科有独立的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候诊区和诊疗区设有实际屏障,采光通风良好。设置了足够的洗手池,配备了小型快速压力蒸汽灭菌锅、牙科手机养护仪、超声清洗机、封口机,增添了相应数量的手机及口腔器械等。配备专职消毒护士,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 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完善了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操作流程等,进一步修订了《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使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监控小组随时做好自检,控感科每月检查、监测及不定期抽查、市疾控中心每季度做重点监测。每季度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科室,并与科室奖惩挂钩。要求科室针对存在问题,做好整改,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3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及自我防护意识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医务人员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器械运转造成的气溶胶,容易使医务人员成为HIV、HBV、HCV感染的高危人群[2]。为此我院利用岗前教育、业务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行全员培训,定期对医院感染知识进行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及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1 加强诊室环境管理①每日做好诊室清洁工作,加强通风换气②诊室按标准要求安装紫外线灯,每日2次用紫外线照射③对治疗区的操作台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④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
4.2 落实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应养成戴手套和勤洗手的习惯,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佩戴防护镜,诊治每一位病人后认真洗手。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治疗过程中避免戴着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对于照明灯开关使用一次性覆盖物。
4.3 重视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手机是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口腔器械,手机表面和机头内部涡轮组件及管道系统在使用后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原体污染,具有高度的传播危险性[3],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一人一手机,用后的手机严格按《手机消毒灭菌流程》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其余手术治疗器械以及其他各种接触伤口和血液、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其他口腔诊疗以及检查器械,应做到一用一消毒。
4.4 做好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科室每月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压力蒸汽灭菌锅要做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定期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日1次,保留监测试纸一个月,监测细菌含量必须
5 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及贮存工作。
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内的器械,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废弃的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器,用后应置于标准的锐器盒中,密封后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统一运至医疗废物处理厂处理。
6 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以上管理方法,严格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三年共采样监测24次、166项,其中不合格仅3项,合格率达98.2%,无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参考文献
[1] 陆玉娣。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29-1130。
[2] 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李亚华。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
篇9
1一般资料
我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设手术室、门诊、急诊科、ICU及6个病区。展开床位300张,护理人员177名,其中科护士长1名,护士长10名,护士166名。年龄21~48(29.35±7.23)岁;工作年限1~35年,中位数为4年;学历:本科39名,大专138名;职称: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44名,护士118名。
2方法
2.1建立医院与科室二级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由医院安全领导小组和临床护理安全小组组成。
2.1.1医院安全领导小组由科护士长和3名病区护士长组成,科护士长任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安全领导小组职责:在科主任领导下和护理部指导下,负责全科护理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包括安全领导组长职责、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职责、病区护士长安全职责、病区安全员职责;参与安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评价标准的拟制;深入病区指导病区护理安全制度落实、专科护理风险预案以及工作流程的落
实,发现隐患及时反映,并提出整改建议;制订科内安全管理的培训考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参加科内疑难、危重、死亡病历的讨论;积极参与院内外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和护理科研。2.1.2临床护理安全小组由病区护士长、护理骨干、护士组成,病区护士长任组长,护理骨干任安全员,护士为组员。职责:在病区主任及护士长领导下,负责本病区护理安全工作;制订本病区安全风险预案、工作流程、评价标准;积极参加护理安全培训;负责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良事件与缺陷主动报告制度;建立缺陷隐患记录簿,每周对缺陷进行评价;积极参加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分析会和全科工作讨论会,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和护理科研。
2.2建立并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2.2.1实施重点患者身份识别标识管理重点患者(例如:手术、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输入血液制品、入住ICU、急救的患者)佩戴腕带标识,腕带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科别、病区、血型)齐全,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对床头卡、治疗卡、腕带进行核对;护士长不定期检查佩戴腕带情况及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科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
2.2.2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前1日核查:病区护士核查患者腕带信息,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手术中核查:麻醉开始前、术前和离开手术室前3个环节,手术医师、麻醉师与巡回护士3方核查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等;手术后核查:手术室人员与病区护士做好病情、药品、物品交接,填写转运登记本,双方签字,病区护士将核查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单。
2.2.3执行危急值管理流程危急值(CriticalValues)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2。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值时,检验科立即通过危急值管理系统通知病区护士站,护士站在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提示后,即刻确认相关危急项目及结果,并转告责任医师。护士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后,立即将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和结果、接收报告日期和时间(精确到分钟)、检验科报告人员姓名、备注等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并在计算机危急值管理系统页面输入工号及密码确认接收报告完成。接收通知的护士完成报告记录后,必须通知责任医师,并由该医生在护士的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确认签字,注明签字时间(精确到分钟)。病区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在30min内完成上述流程。
2.2.4落实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基数药、毒麻药、一类精神药、急救药、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用药工作流程(例如:发放口服药流程、静脉输液流程等),严格执行医嘱制度、查对制度等。
2.2.5护理技术操作安全制度包括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例如:气管插管术后并发症、置管术并发症等)、压疮的预防及处理、感染管理制度等。
2.2.6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及安全隐患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项目及报告流程、不良事件的奖罚制度。发生不良事件后,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将损害降到最低。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有意隐瞒、不按规定报告,事后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并纳入绩效考核。
2.3制订并落实安全管理预案(风险预案)
包括: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例如:停水、停电、火灾等),临床护理工作中意外事件风险预案(例如:跌倒、坠床、管道滑脱、患者自杀倾向、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用药错误等),患者病情变化伴并发症风险预案(例如:开颅术后躁动、误吸、癫癎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等)。风险预案制式评估单应用于高危患者,根据评估单查找风险事件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个体化防范措施、挂警示标识及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发生风险后的处置、报告流程。
2.4对安全管理内容的培训与演练
①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安全文化教育、安全制度学习、风险预案培训、模拟训练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的应用及报告流程。②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讨论、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以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③定期考核:通过培训构建护理安全文化,使全体护士树立安全第一的信念和价值取向。④在行动上自觉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2.5质量控制
2.5.1制订安全管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规章制度的落实、风险预案的实施、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情况、安全培训的参训率5个项目,每项之中又有若干小项。
2.5.2定期评价安全领导小组对各病区安全问题每月质量检查1次,每月召开1次安全问题分析会,对安全问题进行质量分析,对不合理的流程加以改进,并进行3个月的安全质量追踪。临床护理安全小组每周对护理缺陷进行评价。各护理单元及时、据实登记病区的护理缺陷,由本人登记发现缺陷的经过、原因、后果及对缺陷的认识。缺陷发生后护士长对缺陷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缺陷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认真分析,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定期对病区的护理安全情况分析探讨,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3体会
3.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后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1)。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护理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质量控制等管理规范化。使护士长、护理骨干、护士明确了自己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流程。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科室的护理安全文化逐步形成,认识到落实护理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护理安全的基础。护士把患者安全目标始终贯彻在护理全过程;通过规范化培训,护士防范风险的护理技能提高,患者的安全目标得到落实。通过安全管理预案的学习,将发生不良事件事后的被动处理,变为不良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4。对护理安全问题实时分析,护士长转变观念,以找出管理者存在的问题及管理体系的缺陷为主线,例如:组织结构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员、强化设备、药品管理、及时评估护理体系和护理安全等,努力为护士建立一个和谐、流畅和安全的护理流程,因而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
3.2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医院;药品采购管理;应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概述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医院药品采购具有种类多、资产高的特点,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保证。考虑到采购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内部审计能够监督医院的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监督和评价作用,才能够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审查,通过查缺补漏降低管理风险。具体到药品的采购上,风险管理审计能够保证采购活动科学、合理,提高药品的使用效率,重要性有以下三点。第一,能够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第二,能够对采购、管理等部门进行审查,评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同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发挥警示作用,降低风险损失。第三,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包括思路、内容、职能等要素。和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改进。在医院中,内审部门是独立的,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站在客观、全局的角度上,通过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药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医疗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占据85%以上的市场。基于这种背景,医院作为买家在药品市场中占据优势,因此药品的采购存在较多的安全风险,成为管理漏洞形成的首要因素,常见问题如下。
(一)采购金额大、折扣高
医院对于药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在购买数量和资金上高,成为药商的公关重点。针对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调查显示大型医院通常在40%左右,基层医院则占比70%以上。另外,在购买途径上,大多包括生产企业、批发企业、中药材市场等渠道。供应商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就会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常见如商业折扣。其中,明扣能够上交医院,暗扣的受益人则是院方领导、医师、采购经办人员等。较高的折扣降低了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长此以往会对药品安全性产生影响。
(二)采购计划不科学
不科学的采购计划,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部分医院在药品采购上,缺乏完善的计划方案,或者药品的购备和临床应用有出入,体现为常规药品库存量大,特殊药品供不应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医院在确定药品的采购种类和数量时,往往以差价大小作为依据;二是部分医院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喜欢采购新药,或者药商上门推销的产品,因此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在以药养医的认知下,个别医生喜欢开具大处方、高价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不利于药品合理使用和科学采购。
(三)采购操作不规范
药品在采购环节上的操作不规范,会导致采购风险的发生。举例来说,为了提高买卖双方交易的便利性,或者出于药品让利考量,部分医院在采购资金的支付上选择现金,可能出现盗抢、上当受骗等情况;而且由于药品质量无法在现场进行检验,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另外,药品采购人员往往也是出纳人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发生舞弊行为,难以保证采购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性,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采购合同不完善
采购合同自身不完善,或者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这样很容易带来采购损失。例如一些医院对于采购合同的重视程度低,将采购工作交给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员,就可能忽视合同的签订;或者药品采购只提供类型、数量、价格,没有按照合同内容规范履行;又或者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对于双方的责任规定不明确,体现在缺少质量保证条款、安全事故追究条款等。如此,违约现象和质量问题的发生率高,但责任赔偿的归属成为一个难点。
三、药品采购管理中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一)完善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其前提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各个岗位职责。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组建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把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组员则是各学科专家;对于院内涉及用药的科室,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工作任务如下:一是指导临床用药;二是制定并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三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四是针对用药差错现象及时有效处理;五是定期药品风险信息;六是评估新型药品的临床安全性,对高危药品进行替换等。而岗位职责的落实,能够保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化,对于药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识别风险因素
对于内审人员而言,应该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采用有效的方法判断潜在风险,例如决策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实现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目标。具体来说,在采购计划编制环节,分析计划的合理性,看是否依据药品目录进行编制,看需求药品是否全部覆盖,看采购资金和预算规定是否相符等。在申请审批环节,要求审批手续齐全,按照审批采购计划执行,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验收入库环节,依据质量标准进行药品检验,严格执行各项验收制度,保证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岗位相分离,并且对入库单准确填写、存档。在药品领用环节,要求采用定额控制、限额控制,领用过程要有相应的记录,保证流程的规范性。在盘点处置环节,要求对药品定期清查盘点,检查核对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亏损、盈余是否按照规定处理等。实践管理经验表明,准确识别风险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应该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以风险因素作为依据,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评估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就是针对已经明确的风险因素,对影响严重性进行等级划分,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必须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以保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不会因为个人主观因素导致评估结果盲目、随意,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经验表明药品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点,在于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具有充分的评估依据,保证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相一致。
(四)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识别和防范,都是在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打基础,在具体的措施上,一是可以组建药品质量验收小组,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减少验收异常、验收舞弊现象的发生;二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进行全程监管,避免药品出现严重积压、断档等现象,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为了保证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制定期间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防范措施要和药品采购的实际情况相符,从医院的经营管理特点入手,能够和医院管理制度保持一致,并有机融入药品的采购环节;二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应该具有可行性,确保采购管理部门能够接受,而且管理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保证合理;三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可以对采购风险实现规避、分担、降低的作用,能够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五)风险审计报告
对于药品采购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风险审计报告是最终结果,在报告内容中,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发现其中的不足,为下一步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采购金额大折扣高、采购计划不科学、采购操作不规范、采购合同不完善等方面。文中分析了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药品采购中的具体应用。要求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及时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继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完成风险审计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加强药品采购管理质量的目标。
作者:李燕芳 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王佐德.医院药品采购管理审计浅析[J].中国药事,2012,(3):301-302.
[2]雷铎.风险管理审计在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71,81.
[3]李榕.加强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与成本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224.
[4]张超.发挥药师职能,确保药品采购管理与安全用药[J].海峡药学,2012,(1):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