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古文基础知识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广泛的引用多媒体辅助技术,优化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着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模式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网络信息的共享,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1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内容特点,在教学时往往会因为课堂教学过于枯燥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的内容学生没办法很好地吸收。当前的高中语文以课文为主,教师通过黑板和课文对学生进行教学,枯燥的古文教学在这种方式中无法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是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和掌握更多基础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要求教师对传统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对基础知识掌握要求较高的课程,学习语文要求学生一步一步的积累和掌握,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的进行阅读和作文的学习。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较高。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外,还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有着一定的要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足,学生的思维都是教师赋予的,学生阅读和作文中展现出来的情感都是教师告诉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情感感悟方面没有和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效果。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是近年来在教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个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将当前发展迅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网络、多媒体等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枯燥的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化,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带领学生的思维一起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那个,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一个吸收他人写作精华的有效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他人优秀的写作技巧,并通过阅读对自我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从而进行自我的提升等。

高中阅读学习包括古文阅读学习和现代文阅读学习。古文阅读学习的重要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生涩的字句、能够准确的翻译出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另类字词的含义和词性等。而现代文阅读则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古文的内容是比较浅显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对古文中所使用字的含义不了解,不能够做到字字对译,从而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等。如2013年广东高考的古文中“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这些字学生都是认识的,但由于在古文中,每一字往往代表的是一个词,而词性又会有所变化,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困难。如“苟”是“如果”的意思。“活”是“养活自己”的意思。字句的难度不高,但要求学生在学习时的专注和认真。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黑板和课本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将色彩丰富的图片、可爱的卡通,以及有趣的视频等与枯燥的课本结合了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有趣的课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视线,帮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气氛中,从而一步一步的学习和积累,掌握古文的阅读基础和技巧。

现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难度相对于较高,除了简单的教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我的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与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与信息量丰富的互联网网络联系到了一起,教师可以运用相同的情境进行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融入到现代文阅读所构建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将现代文阅读构建成了一个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的情境,并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其他网络资源等将枯燥且抽象的知识变得生活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关于“文言文”版块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往往蕴涵丰富哲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考中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总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板块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相关的文言文章还呈现数量大、篇幅长、题材丰富的特点,这便给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考验。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注重文章诵读、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营造情感氛围这四个层面出发,简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加诵读

文言文向来以韵律著称,引导学生对其多加朗诵,可以呈现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相关的辞赋骈文诸如《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将进酒》等,适用于学生诵读。以《将进酒》为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悲愤抗争、自信狂放的情感虽已在字符中呈现,但想要使得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还在于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诵读,通过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诵读”,并非真正的诵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意义的文言文诵读,还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为其设置任务。比如,学生在诵读文言文《陈情表》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所陈何“情”?为何要学陈情?陈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读硬背。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教师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识的总结。

这类知识拓展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向学生推介《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相关书籍,使其对古文词句有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学常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以介绍,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左迁”和“右迁”,前者表示官职降级,后者表示官职升迁;此外还有“拜”“除”“擢”“牵”等字,皆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以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扮演着“翻译官”与“记录员”的角色。这种单向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相关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关文章背后更是充斥着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介绍,可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随即离去,阁中众人发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个字。于是众人纷纷揣测,有人说该填“水”字,有人道填‘独’字,却都觉得不够到位,于是当地都督遣人快马追上王勃,讨要该字,王勃的随从向来者说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写了”。当地都督果真携带千金,亲率一众文人前往,请王勃补全该字,王勃故作惊讶:“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众人诧异:“那不是个‘空’字吗?”,王勃说道:“对,就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虽然戏剧,但对调动学生兴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空”字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心智,鼓励其在文言文板块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具备较大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辅资料和发达的网络技术,对相关文言文的基本含义和文章脉络进行自我学习和梳理,当然,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拨,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词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疑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选择将基础词句的翻译和解读作为绝对的教学重点,把文章背后的人文情感放在了次要位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的人文情感。

篇3

[关键词]师说文言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32

一直以来,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论说文《师说》都被各类语文教材所关注采用,可是因槲闹幸恍┚涫降墓虐隆⑹贝背景的遥远,学生对其进行解读时难免出现遗漏和歧义,给该文的阅读带来了不利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通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以丰富知识做准备,用多样方法做尝试,并在阅读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庶几能够廓清文言文阅读的障碍。

一、以丰富知识做准备

准备工作的第一项内容是文体知识储备。学生所接触的文言文以说理类、叙事类散文为主,说理类散文里面有《劝学》《六国论》一类的文章,而叙事类散文里面则包括了《鸿门宴》等千古名篇。本文所举韩愈所作《师说》,是说理类散文中的典型代表,它主要论述的是从师学习之道。当学生明确了说理类文言散文的特点以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准备工作的第二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储备。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继续提升的,否则不足以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如学生在此阶段需要明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大致区别,了解古文里面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假借等用法,还要对常用句式、特殊句式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进入正式的文本学习之前,这些知识是一定要率先架构起来的知识储备根基,只有把这部分工作做稳妥了,学生后期的选择性学习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用多样方法做尝试

其一是自主化阅读。在教学古文时,教师应当把“引”与“导”的两项功夫做足。可是放眼实际,一些教师在做“引”与“导”两项工作时,往往随意将活动变成了自说自话的“导演”,这样是无法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师需要明确一个亘古不变的教学真理,那就是如果学生心理是静止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静止的,只有让学生积极动起来才是教学成功之道。其中,基于基本学习目标前提,使学生做积极自主的文本研读,便显得顺理成章。如有学生在《师说》这篇文章中进行自主分析,指出文章的基本认证思路:先说明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反面论证,再正面论证,最后总结写作原因。

其二是对比式阅读。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仅仅依靠自主阅读,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到古文文本内容的丰富与魅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这名学生可以把握《师说》在整体结构上的特点,而那名学生则可以率先发掘出《师说》中的正反论证手段,甚至还会有学生说出文章的起承转合思路。大家从不同角度阅读此文,并产生不同的收获,学生间如果能够实现对比式的阅读交流,则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收益。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做好学生间的交流协调工作,以保证阅读过程中的有序性。

其三是合作式阅读。合作式阅读和对比式阅读有相似之处,其中对比阅读强调了学生个体分别体悟的交流,而合作阅读则强调了学生间共同的阅读研究成果,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对于合作式阅读来说,应付那些难点任务显然要合适得多。比如《师说》里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很多学生会出现误译,其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两个“之”字的准确用法。此时教师可以再拿出一句“何陋之有”,要求学生借助自主合作式的阅读探究手段,发现这三个短句的区别,学习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三、用有效反思强化思维

篇4

一、指导思想

随着专升本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考试模式、新命题角度对升本语文备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升本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我校文综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xx年我校专升本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普及阶段(7月1日-8月31日)

学习任务:

1、掌握专升本语文教材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学习古文字、词、句解释,对文章整体把握。

2、初步了解专升本语文考查方式,大体把握语文选择题和翻译题。

3、初步学习作文写作。

阶段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

2、读透古文,把握古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注意关键字词的解释。3.开始锻炼写作能力。

2、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9月1号---11月31号)

本阶段教学计划:

1主要学习语文教材的重点及考试中的难点,解决大部分同学经常面临的问题。

2.强化古文实虚词解释。

3.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基本做到语文教材全面掌握,对大部分知识点做到长时记忆,解决语文选择题

2、重点学习古文,了解古代文言知识和方法,了解古文翻译题。

3、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本阶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教学深入:字音,字形,病句,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技巧,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写作技巧。

(一) 字音、字形、病句

这一部分是2012年专升本考试语文试题新加的考试题型,使得专升本考试更加接近于高考出题模式,也给广大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应考,作为精英学校的语文助教,在此提出这样的一个教学计划,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勉。

1、 注重平时积累,说普通话

2、 养成不会就查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放过一个可疑字,模糊音

3、 多做练习,增强语感,

(二) 文言虚词、词类活用

这部分是每年考试必考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把握程度,针对这类型的题目,我计划从以下方面做出学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能够知道题目出自何处

2、 重点识记课文后所列的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知识

3、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确定字义

(三)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有五道题目,基本涵盖了文言知识中的重点字,词,尤其是词的活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翻译基本是直译,即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的翻译,也有的句子会要求意译,即在不偏离主要意思的基础上,使句子语法通顺,便于理解。对于这块考点的复习,我建议根据具体的试题进行讲解,结合实例,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翻译技巧。

(四) 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发现在这一部分中考的频率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既是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例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此外,修辞手法也是常考题目类型,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及区别各类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

(五)写作技巧

基本是材料作文,分析材料时一定不能偏离材料主旨,学会从材料中挖掘题目,拟提要新颖,简洁,作文主题要围绕所给材料来定,切不可偏题,跑题,这部分的教学会结合具体的范文来进行讲解,

三、具体教学策略

1、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2、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3、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4、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5、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专升本作文命题趋势,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训练题(即小作文)由语文助教老师自定;统一作文训练由大课老师制定。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四、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

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五、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

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2、立意3、选材4、构思5、行文6、拟题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1)材料丰富

(2)善于描写

(3)形象丰满

(4)意境深远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篇5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

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加以重视,探索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这

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及今后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与个人发展。

一、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新课标还要求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转化,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是要提倡问题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二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掌握它。教师要善于设疑,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如在讲述《项链》一文时,“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要安排一个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相会的场面?为什么要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个事实?”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是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多维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增添学习的乐趣。如教《赤壁赋》一文时,可以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这样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清晰的理解课文,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古代诗文阅读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共五册,“阅读鉴赏”部分79篇文章中古代文学作品达42篇,涵盖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众多经典之作。古代文学作品比重如此之大,可见新课程表中是十分重视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所以,在新课改下应高度重视古诗文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汉语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诗文相关知识、包括字词、文体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很难很好地阅读古诗文。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有关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册)中的“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唯大王命之”(《荆珂刺秦王》,第一册)中的“唯”亦是此义,而不是唯一、只的意思。这与当今语境中试用的“唯”字的意思就有区别。

还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宜皆降之”(《苏武传》,第四册)中的“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通假字更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两首》,第二册)中的“匪”通“非”,“不是”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种通假情况,把“匪”理解为“土匪”,无疑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偏离。

其次,要向学生传授古代文体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文体的古文,如论、序、表、传、记、赋、诗、词等。学生如果能对相关文体及一般何种情况下使用此类文体有明晰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此类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其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较为有利。

三、新课标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创作的,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也更加反映现代社会面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更具有现实性。因此,应该重视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做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首先,要提倡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与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现代文学作品的产生时间较为晚近,对作品的意蕴往往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且,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要求。

其次,要重视对人物的多维分析。任务是文学作品中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任务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多维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的分析往往是批判他的凶残和虚伪,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但是,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中,是可以看到真诚的,包括对年轻时浪漫的留恋,也有遗弃鲁侍萍的歉疚,还有良心对于犯罪的谴责。说明,他本人在心底依然有未泯的人性和良知存在,这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对待人物,这种多维的理解人物的方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也是事关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关键。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根本标准,探讨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篇8

高中语文早读课好似成了领导、老师和学生最不重视的课,高中生对待语文早读课的态度与兴趣同初中、小学相比反差极大。早读课变得单调、乏味、无序、低效、功利。早读课上的怪现状令人堪忧!

已经是高中了,要重视阅读和写作,要重视思维训练,早读课不必太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老师和部分学生的真实心态。老师和学生认识上存在着这一误区,于是早读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老师到教室后闲庭信步,放任自流。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应付班风检查在课代表的带读下人人大声朗读,表面上阵势浩大、情感投入而实际上很多滥竽充数,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空空消耗体力,为“读”而读。细心观察会发现部分同学早读完毕又困又累,累得爬在书桌上小睡一下为的是恢复体力。

早读课该更名为早看课,教室里不再是琅琅书声而是沉默的世界。不少学生看着流行读物,一些代表着快餐文化的读物,为的是轻松片刻,获得些许幽默、些许快乐、些许哲理。如此他们还认为就对得起早读课,对得起语文老师。

早读课该更名为讲练课,勤奋敬业的老师见缝插针充分利用着可以利用的时间,唯恐早读因为无效的“读”而荒废,或自己在讲解教材中某篇文章,或自己在讲着课外某首古诗的内容该如何把握之类的,或让学生做着自己设计好的精短语文练习,语文在这类老师眼中可以速成。

早读课上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他们或许很爱早读,但由于缺乏科学引导,有时读完了教材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信手翻开,兴趣所至才入情诵读。

或许会碰到个别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他干脆放弃早读,或随意迟到,或利用这个黄金时段做做数理化题目过过瘾,专心致志地背诵英语单词透透气,老师要问问其中原因,他会冷冷答到:语文早读,没劲儿,没意思。这种回答太让老师寒心,生气,但也有老师马上当做什么事情也未发生一走了之。

有些学校还开设数理化早读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文早读课的可悲现状,它的存在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高中语文早读课不该褪色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如此。

美好的一天从早读课开始,早读课心境直截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

其实高考语文高分也是“读”出来的,这是一位省级重点中学名师的经验之谈。

早读课是早早读的课。日日利用一天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通过诵读或吟读等方式,可以储备让自己都佩服的难以估量、难以想象的海量语文资源,但错过了就很难追回。

早读课是专门用来“读”的课!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眼睛所感知的文字与耳朵听到的音义符号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有刻入骨髓,直击灵魂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

中国文字,音、形、义皆美,需“读”来细细玩味其三美。汉语言作品,特别是古文学作品,大多长短相间,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说理形象,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而对于诗、词、歌、赋、曲来说,“读”是必须的选择,唯有“读”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

早读课利用好可以达到超越技巧、超越方法的效果,形成至美境界。学生将从题海中走出来,其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才能真正感悟到语文的大美、小美,发现和创造语文色彩缤纷的新天地。

(三)高中语文早读课满园春色从何来

早读课不单是班风班貌的一次检阅,更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执教品格。

早读课是语文和外语的专利。语文老师该捍卫语文的尊严,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不欢迎、不同意早读课被其它各科所挤占。

高中语文早读课不同于初中和小学,要适应高中生的特点,高中教学的实际,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的经验与思考,希望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目标明确,全员参与。每日每周的早读任务要具体化,有硬性规定的,人人都得落实的,也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最好有课代表提前写在小黑板上或老师以文件的形式打印出来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明确明日早读的须完成的目标。

二、管理到位,及时检测。要分工明确,确保任务的具体落实。可把班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长负责督促检查;还需老师利用早读时间抽查,另外还要一个周或一个月以笔试的形式检测一次,以便掌握真实的情况,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

三、精心选材,系统筹划,全程指导。高中学生学习潜力大,学习视野开阔,不满足支离破碎的知识,喜欢成系统的全面知识。所以语文老师应该针对整个高中三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体系,针对本校学生世界,选择文质兼备的真正适合诵读或记读的材料,编制一套系统的语文早读教材,要有包括大纲中背诵的篇目,要有经典作品,要有语文基础知识,要有学生自己的作品。这个工程浩大,最好学校语文组老师全体参与共同攻坚。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39-01

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关键的阶段,是帮助学生从文学所构筑的语义世界和文化世界来认识社会、历史和人文的重要途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我们的人生要不断地去追求好生活,人们把“好生活和好品行是与幸福等量齐观”,事实上,人们向往的好生活和幸福,是一种价值观。我们都知道,真善美是我们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作为最能体现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矢志不渝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追求真善美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个问题,高中语文新课标上也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但是具体怎么开展和实践,却还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和重要性。作为人文教育重要阵地和手段的语文教学,除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分值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咱们都是中国人,难道不还会说中国话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会说中国话并不能证明语文就是不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学科目了。列宁就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单一地理解语文教学,认为只要会认汉字,能说中国话,这就够了,这是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生活品质最不负责任的态度。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和教授语文,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个基点,不然,语文就被简单化了。

语文是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语言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杂文里读到的是历史和思想,从古典诗词中读到中国人诗性的审美情怀,从莎士比亚的悲剧和戏剧里读到情感和社会,这些都是通过语言来展示的。很多语文教学活动把语文课讲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讲古文就是字词句的意义和翻译,加点作者背景介绍;讲说明文、议论文就是条分缕析地讲文章结构,文章背后隐含的审美的情趣这个读懂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钥匙被有些人丢掉了。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基本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进而领悟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

其次,语文老师必须把审美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来看,抛开一些基本价值性追求,纯粹以应试为目的,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比如高考全国卷的基础知识部分,语音、语义、病句这些问题总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并不是我们平常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少,而是单纯的知识和技术性的能力并未能被学生掌握,因为单纯地学习语音,中国这么多汉字和词语,短时间内肯定记不住、记不牢。语义则更丰富,仅是成语一项内容,就不是短时间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好的。病句问题则更突出,我们总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成分,但学生还是做不好类似题目。原因在于,学生并不想从这些问题的内在去理解性学习,也就难以达到对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了。

事实上我们知道,汉字是一种建筑性的文字形态,每一个字的结构和意义都带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同时,字音也体现了汉字的特点,字正腔圆朗朗上口,特别是结合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汉字的生命力就体现出来了。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反复诵读,移情入景,就能透过汉字的张力,进入到如梦如画的诗境当中去,在情景交融中才能真正领会诗歌的魅力。而诵读功夫,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当然,也关系到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至于现代汉语,现代文学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本,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品读,才能获得对汉语的真正掌握。

篇10

立德树人,培养大爱大德大情怀

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大写的人。阅读部分的内在核心始终围绕情感化育、道德培养、人格完善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如现代文《把河流蹬在身后》语句平实却深情感人,从儿女的视角出发,刻画典型的父亲形象,体现积极向上的家风传承,表现平凡劳动的人们如何创造并汇集起新时代的伟大,让考生充分体会到脚踏实地又胸怀高远的理想主义精神。两篇古文阅读材料,一传记一信札。前文传主廉政奉公,主政地方且真正做到关心民生,抗暴除恶,体现出中国古代士人君子的高洁与勇毅。后文作者身居庙堂高位,却时时心怀乡土乡民,重民生,重实德,反对铺张浪费和浮名虚誉。选文充分激发了考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立足语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彰显了语文的学科特征,从字词的锤炼到语境的设置,从语用的得体连贯到文学语言的赏析,都充分体现了对考生语言能力的考查。例如,“用语得体”的辨析一题,语料源于日常交流短信,创设了真实的言语运用的情境;又如,对“羡”释义的考查一题,必须结合文言语境来推断;文学语言的赏析、词句的运用,则从微观层面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语文关乎文化传承,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试卷以辛弃疾、韩愈等人的诗文开篇,恢弘大气。李贺的诗句英气勃发,特别贴近考生的情感世界。诗歌鉴赏部分选取唐代包何的《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表现出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精神气象。两篇古文,内涵丰富,处处闪耀出传统美德的光辉。

科学合理,延续新高考命题思路

试卷严格按照语文科目考试说明命制,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整卷分为积累应用、阅读和写作三大模块,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层级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对于上海新高考改革以来的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延续性。考点分布科学合理,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试题注重发挥不同文体的考查功能,如社科类现代文《幸福是相对的》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文中的引用论证是否充分;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赏析。阅读部分针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命题,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

积极引导,促进“招考教学”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