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与课程论知识点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工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职院校电工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选用教材问题分析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采用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教材,而编写教师总是有一种编写的容易了怕使用的老师觉得没水平,从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里公式的推导使用了大量的高等数学甚至数理分析的知识,这部份电子学教材,普遍是注重理论分析和结论,不注意联系专业或实际,阐述更加简明扼要、概括浓缩,强调从“概念一工作原理、特性一具体应用”,不作深入分析,对具体的公式推导也一带而过,在信息、通讯、控制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关于现代科技知识在专业技术中的应用涉及得很少,教材中实用例题太少,习题通常停留在单纯计算水平上。

(二) 理论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在教师教学态度的问题上,据调查可知,一部分的高职电工学老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近年来教学计划把课题缩小,造成教学任务相当重。这样老师认为能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就很不容易,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自学能力培养过程,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他们认为教学效果主要责任不在于老师。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是因为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不够,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理解不深而导致的。有理论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性。多数的老师理论内容驾轻就熟,讲求循序渐进,体系完整,但对于实验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内容也大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而且一再压缩实验课时,没有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更不注重引发学生兴趣。

(三)实验实习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实习教学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实践教学资源数量的短缺、质量的低下,使得电工实践教学质量下滑。第二是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实验条件较差。第三是双师型教师普及不高,难以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重要。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一)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选用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坚持适应性原则,根据职业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选用教材内容,力求降低知识的难度。要适量性原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可接受性,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有很强的弹性。坚持实用性原则,所有教材内容的编写要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进行。

2、设计电工课程模块

电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与提高应用能力,将电工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训练和计算机仿真结合,以学生动手操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使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机电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电学和磁学理论知识,它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应当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宜采用“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日常生活、专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实行“启发式”教育,要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牢记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交互的,要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规律,允许学生展开讨论或争论,让学生感到是作为老师的合作者学习的,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与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理论和知识和学习掌握电工技能的窗口,电工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工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电工课程兴趣,夯实了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就业方向 社会需求 实训教学 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如今,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响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有:1)机械学,2)控制论,3)电子学,4)计算机科学。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有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现有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来设置,不能跟周围大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没有很好的突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3)现在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很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4)有些课程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前后脱节以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6)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

(7)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方向、主线:社会需求——就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一教学评价——结果(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根据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1)应确立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2)课程设置应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并结合本地区企业的需求。因为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在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上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这也就决定着因服务面向目标的不同从而使各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必须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4——5门核心课程,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加以强调,另一方面要与实验、实训相配合,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

4)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出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由此可见,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

5)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该专业的主干平台课程学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

6)采用项目化教学,结合周边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重点介绍,并进行相应的实习、实验、实训,使教学和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篇4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摘 要】分析了高职《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介绍了微视频学习资源平台应用现状以及微视频教学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工科类技能型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新型资源平台,借助网络这一新型教学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 微视频;学习资源平台;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技能型课程;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宋福林(1984—),男,学士,湖南省职业技术能手,数控车技师,研究方向为数控维修、机电设备。

近年来,作为“微时代”学习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资源产物——微视频便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微视频是一种视频教学资源。时间短(通常是几分钟、十来分钟)、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形象化、精确化是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最大特点。编者针对《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开展微视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构建满足《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实际教学情况需要的微视频教学平台;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并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微视频学习资源,为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条件,同时,也为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是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该课程资源基本上是采用PPT多媒体教学课件、现场实践操作演示和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的网络资源,记录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操作演示,并以视频的形式保存供学生回放和复习。视频有着文本、图片等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向学生直观展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可重复播放,便于理解和记忆。然而,传统的视频课程播放时长约为40-60分钟,学生经常因为要学习一个很小的知识点而重复拖动时间滑块,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也很难集中精力去看,很容易造成厌烦情绪,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以麻省理工大学教学视频网、网易的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微视频在教育方面的研究相继出现。微视频教学资源随着教育界和商业界传播和共享课程知识的放大,人们可以通过访问视频网站极其方便地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尤其是知名企业优质课程和体育、舞蹈等文化课程的教学视频。微视频以其精彩的内容、逼真的画面、较低的门滥和极强的交互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从国内外微视频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微视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多侧重于微视频具有的交互性和娱乐性,在教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贫瘠,通常用于一些文化基础课程比如像音乐鉴赏、诗歌等,像数控技术这类对专业技能型的课程基本没有,很多人也认为不是很适用于这些工科类的课程。

微视频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针对《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开展微视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构建满足《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实际教学情况需要的微视频教学平台;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并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微视频学习资源,为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条件,同时也为工科类技能型综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内容

主要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微视频教学资源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依据教学规律针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发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微视频教学平台、相关的配套微视频资源库以及具体教学应用方案,具体如下:

①分解重构《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关系网络模型。

根据课程标准,将需要讲授的知识,按慕课长约5-15分钟的要求,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难易程度、重要性等进行详细描述。以便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也便于老师考核。重点建立各知识点间的关系网络模型,将所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分块、分组、分群,对梳理出来的每个小的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提供灵活、便捷的多线程学习模式。

②研究设计与构建满足我院《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实际教学情况需要的微视频教学平台。

借助于湖南省教育厅推广的“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空间平台,建立一个中心平台,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课程信息,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平台中,每节微课中除提供微视频外,还开设与之相关的在线同步测试、学习攻略、课程讲义、答疑及评论专区,便于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

③开发《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微视频教学资源库。

选取课程部分内容与学院和企业的专家进行深度的探讨,对该内容的微视频建设的具体方案,涵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碎片化进行确认,对照实际教学规律完成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由于每一个微视频都是针对某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编制,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生只要输入主题关键字,便能调出相应的微视频。

④研究如何利用微视频资源来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过程的安排合理高效地利用微视频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本课题将选取部分内容,在部分的数技专业班级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微视频教学应用模式。

⑤通过部分的实践,将微视频教学应用模式逐步扩展到整个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设并申报学院的教改课程建设。

3)微视频教学资源平台的创新之处

微视频教学资源平台是适应当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发展趋势根据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专业技能学习的规律出发,结合微型学习理论、富媒体教育、翻转课堂和课堂动态生成理论,探讨《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微视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指导思想创新:能力本位,教学资源微型化,符合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规律;

课题开发途径创新:企业专家、教师、学生携手研究与开发;

课题内容的选择创新:①注重各知识点间的关系网络模型的建立。将所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分块、分组、分群,对梳理出来的每个小的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提供灵活、便捷的多线程学习模式。②借助网络这一新型教学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相信经过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一定能够为高职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参考文献

[1]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2011(11):33-35.

(上接第235页)[2]范福兰.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24-28.

篇5

1工程的概念

目前有关工程的概念很多,但意思相近。普遍认为工程具有造福人类社会的目的,分歧是它究竟属于科学还是艺术范畴。目前有学者认为,工程既不是单纯的艺术,也不是单纯的科学,而是沟通艺术与科学的桥梁,存在于科学、艺术与社会的交界点之上,不是三者简单的叠加[3]。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范畴,工程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性,即造福人类。

2工程教育的本质

工程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由工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全面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预期培养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3-5]。它除了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属性。

1)实践性:工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2)复合性: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

3)伦理性:工程活动必须符合法律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4)全球性:工程应具有全球视野,即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全球大环境的需要。

3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为了与全球工程教育接轨,我国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要求[6]:1)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的技能;5)了解国家对本专业职业和行业导向,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的影响;6)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8)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从我国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来看,就一门单独的课程而言,成功的工程教育必须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工程过程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本文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2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强,需要良好的基础知识

要想较好地学习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学生不仅需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知识(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理论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对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知识点,紧跟教师的备课思路,就必须对这些现行课程有良好的认识和理解。

2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繁多

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机构原理、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动力学计算、结构设计、运行维护、故障诊断、总体方案设计与选型等。每一个知识点似乎都涉及一门独立的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听课时似乎很难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做出敏捷的反应,极大地影响课堂的互动气氛。3知识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过程流体机械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与工程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其理论水平远高于实际,可用于指导流体机械在企业生产应用中的稳定操作和运行,以及机器的技术改造与新机型的开发。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课程的学习,势必要学生开展一定的工程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让学生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欠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学时短缺而被逐渐砍掉。有的课程(如流体力学)虽在开设,但由于学时短或为选修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学习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如内能、焓、熵等)都不知道,当涉及一些运用基础课程知识点来理解工程问题时感到非常吃力。这就导致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出现死记硬背、不善于理解应用的学习局面。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似乎是工程教学的通病[7]。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必备环节,对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工程性极强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而言,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就本专业的实习而言,目前主要集中于化工设备制造厂和化工产品生产车间的参观和学习,基本上忽略了有关流体机械制造厂的参观和学习,导致学生对流体机械没有感官认识。而且实验学时在不断缩减,目前仅开设往复压缩机示功图测试和高速转子静平衡两个实验。离心泵汽蚀实验被砍掉,导致学生对离心泵主要性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2)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加强。鉴于一系列原因(比如工程热力学知识的欠缺、有关流体机械书籍和标准的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毕业课题仅局限于化工设备设计,基本上很少布置有关流体机械课程方面的毕业课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流体机械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

3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目前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评价基本上是“一锤定音”——期末考试,忽略了大作业的训练和热点研究方向文献的阅读和总结。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也很难及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和弥补。

4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法改革思路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工程教育也是如此。大约二战时期,工程教育从工程实际技术教育过渡到工程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涉及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类似“学徒式”的教育,即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方式仅适用于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很难适应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方式。为此,发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的、学习式的教学方法,即将学生视为教师的角色[8]。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过程中隐性地获取知识,而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开展有效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模糊,二者有效地完成自身的任务,即教师良好的教学任务、学生有效的学习任务。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是沿着该思路进行的。针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阶段工程教育的目的,下面从课程的准备、课程的讲授和课程效果评价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课程准备

首先,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必然要求教师大量查阅和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与过程流体机械有关的国内外专著和书籍),弥补所选教材的缺点。查阅资料时,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转换,查阅资料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更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而不是为了个人学习。教师通过大量地阅读文献,将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组织和编排,以最合理的顺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不是照本宣科。其次,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弥补存在的问题,避免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在前期课程学习上存在的差异,这样分组讨论学习时便于优良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克服个人因前期课程学习不足而对本课程知识点理解带来的障碍。再次,鉴于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教师的讲解和订正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制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要告知学生:1)每节课要学的教学知识点;2)理解知识点需具备的基础知识;3)学生需要查阅的书籍和准备的内容;4)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中和工程实际中的重要程度。可以说,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备课必须要做到备内容、备学生和备方法。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而是教师根据备课时制订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教学内容,避免学生消极被动地思考教师到底在讲或者要讲什么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讨论,发现和记录教学存在的不足,便于课后进一步的思考、改进和反馈。教师上课时应做到:1)上课时,教师首先要给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2)教师要给出每节课的“引子”,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每组学生给出的讨论结果;3)最后教师要给出总结,要评价本节课程内容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余隙容积”这个概念,如果仅是书上给出的解释“活塞行至终端止点时气缸剩余的容积”,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想象这部分空间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将其与盖房子用到的“公摊面积”类比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二者对于用户来讲都是有害的,但是必须具备的,只能尽力减小,却不能避免。

3课程评价

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发现和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课程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绝不能是仅以考试为基准“一锤定音”。为此,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对知识点理解的评价。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系列反应,如面部表情、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释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课程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和弥补不足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测试教师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明白师生间对知识点理解存在的偏差和分歧。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反思,对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编排和阐释,以便改进教师本身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实训、大作业、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并将存在的问题汇总和分析,弥补教学存在的问题。总之,教学评价是个连续的过程,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

5教学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简单的讲,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学生获得的技能基本能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具体体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提问和讨论,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交流技术;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讲解,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责任感;3)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大作业的分组准备和讨论,教学在团队内相互进行,学生改进和具备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4)通过“教”这一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组,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5)通过一定的工程训练,学生对待工程的态度和信心发生积极的变化,增加了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理解;6)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理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养。

6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微课;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

1 “微课”的含义

微课在教育界短时间内的推广,使很多人对其理解各执己见。“微课”当然首先还要是“课”,拥有和“课”一样的性质,它和普通“课”的区别就在“微”字上。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微”体现在时间上。普通一节课是4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间取决于所录制微课的专业课程特性。微课比赛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第二,“微”体现在知识点上。普通的一节课都有一个较大知识点,在这之下有很多小知识点组成。微课的知识点小、精、难,有计划组合在一起,可以把一整门学科串联起来。

2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微课设计原则和知识点网络结构

微课介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意义重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有其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该美术课程的对审美感觉的培养更加重视。相比技能而言,审美更加重要,这是国家幼师标准决定的,在专业能力方面,只有环境创设与利用和美术课程相关,因此审美感觉尤其重要。其次,该美术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学习深度浅。主要分为美术基础和幼儿园实用美术两部分,美术基础又分为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和儿童画三部分;幼儿园实用美术分为儿童故事插图创编、手工和幼儿园环境创设。最后,该美术课程实用性很强。两部分课程内容都和幼师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美术技法紧密相关。

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众多学习科目填满了大部分课余生活,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微课教学具有的实践操作性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是高职教学的新利器。制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微课要紧跟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针对性。并非课程中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开发微课,微课针对的知识点要同时满足几个特点:短小精悍的、有代表性的、不容易掌握的特点。如一个章节大知识点有三个,那微课中三个大知识点的分知识点都要涉及,且分知识点是学生普遍认为有难度的,不容易掌握的,连起来又能组成总体架构的。微课要选取这样的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来保证微课学习的节奏和效率,针对解决一个疑难困惑去设计,就更能切实解决学生实际的疑惑,同时要注意内容与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相一致。

第二,启发性。不要因为微课的“微”,而摒弃很多传统教学中优势环节――问题启发。微课时间短,展示内容有限,如果还想达到各知识点串联效果,须利用提问将不在微课中涉及的知识c进行启发引导。通过先向学生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然后抓住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的共同性进行启发提问。

第三,辅。微课自身性质决定其辅助身份。教师可将新课的预习做成“微课”,也可将学生共同的困惑做成微课专题、亦可以将课后的延伸做成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有效课堂。

第四,幽默性。微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了学生不愿学的问题。吸引力是微课必须拥有的东西。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幽默的语言和特别的画面效果必不可少。

第五,渐进性。各个模块的微课知识点应该由易到难,疑难问题的微课应由简单的微课做铺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不理解,追根求源是很多基本的概念法则没有搞清楚。因此,微课知识点整体架构不能忽视基本的概念问题,这些同样是教学中的困惑,在整体知识架构的时候,一定要把难度循序渐进,尤其是一些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混淆的,粗心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进行比对式讲解,逐步分析,层层深入。

第六,实用性。微课需要对美术技能实际操作有很强的指导。因此,知识点的选择要更容易转换成操作,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讲解要透彻,语言要容易理解。微课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学生使用的时候是否对学习有直接的帮助。

要根据这些原则来制作微课,必须先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知识架构规划好。由于此研究还在初级阶段,知识点的框架结构内容着重在《美术基础》的《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上。《素描基础》主要的微课知识点为素描含义、构图、透视、画直线、素描打形、素描大关系、素描写生人物线描临摹、装饰线描。《色彩基础》主要的微课知识点为色彩基本含义、常用的色彩工具、色相环解读、补色、色彩的情感、色彩的迁移、装饰画。

3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微课在教学中的使用初探

这些微课的使用主要在课中和课外。

在课堂上,一些微课可以使用在一堂课的导入之中,但是要注意微课的类型,技法演示的微课就不适合,欣赏和含义类的微课适合放在此部分。微课可用在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当中。因为在巡回指导之前,教师理应做过技法的示范,而后进行实际指导。然而课时有限,学生多,微课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学生不懂,求助的选择就多了。教师的亲自指导无法满足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然而微课的利用恰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课外,微课可用来预习解惑,亦可用来温故延伸。温故可以用来查漏补缺,加强理解。微课可以弥补课时不足的压力,能有效解决和处理课时少,难点重点不宜讲授透彻的矛盾。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把相关内容充分展开来讲授,微课可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预习可以让教师把最重要的内容在课时不足的课堂上最大化的展开、强调。很多大的知识点是由小知识点组成的,这些小知识点中也会有相对重要的,亦是相对不容易理解的。通过微课预习这些内容,将大大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也有助于教师更充分的指导。

为了让这些美术课程微课更好地被学生接受,研究还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

第一,无ppt。当下,教师上课离不开ppt,这种形式已越发的失去其吸引力,美术微课取消ppt,全程采取铅笔手写的形式,增加现场感。

第二,标注。这里的标注分为文字标注和图片标注结合的方式。

第三,背景音乐。音乐美术同属艺术领域,微课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做不到音乐匹配,然而舒缓、愉快的感觉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时间控制。美术微课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讲解更集中,持续时间更容易接受。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课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趋势已势不可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因此在微课设计上有很多区别于其他专业之处。如微课类型要更丰富,起到预习作用的需要概念理解微课,起到查漏补缺的需要技法型微课,起到温故延伸作用需实验型的微课等,这样才能最大化体现出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微课 中职会计 教学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应用到中职会计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会计专业的意义。会计这门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性,需要面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计算,同时会计作为与资金有直接关系的职位,需要对资金的支出以及收入进行统计,这个项目也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大量资金流入支出的同时就等同于增加了会计职业的工作量。需要不断计算的过程便是在会计教学中需要直观面对的难题,大量的数据计算、乏味死板的教育课程、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中职会计教学的成果与效率。而微课的出现,较大程度的缓解了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消除了乏味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微课的概念

简单来说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一般来说,微课是由课堂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多个环节构成的辅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为学生营造了整体性与划分性的知识环境。在视频教学中,只会通过简短的时间来对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相对传统的教学来说,没有复杂的课程整体灌输,反而是将其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简单的知识点。看起来与大体毫无关系,但却在对其进行学习的同时走进对应的教育课程中。在“碎片化”的知识点内,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只针对特定的知识内容,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且细致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二、微课的特点

(一)教学时间短

充分的利用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整体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内容。通过微课的视频教学对其进行一一讲解。首先视频内容不会超过10分钟,能够充分的使学生对知识点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进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引起学生对其的持续关注。

(二)教学内容较少

基于时间限制,微课在视频课程上只针对一两个问题进行讲解,将课程中的难点以及突出点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针对其进行教学的视频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课程,微课的教育模式具有针对性和简洁性。

(三)资源容量小

通过网络之间的相互传递,微课的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观看和学习,不受学校以及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提升教育效率。

(四)反馈及时

通过微课的便捷性程度,使学生可以快速的通过视频来进行学习课程,同时,相对于时间上的限制,可以在学习完毕快速的向教师进行反馈,无论理解与否,能够与教师进行沟通,在细节上由教师进行讲解,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现况

(一)缺乏针对性

在微课应用与中职会计教学的处理,由于教师对微课的本质并未完全了解,从而对课程教学上没有针对性,尽管采用了视频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传授,但就知识点本身的重要程度没有理解透彻。在传统教育的备课方案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承上启下相互连贯的会计知识进行授课,从而面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熟练,导致教学效率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了解程度、学习特性、知识内容、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标准的视频内容,一边提升对于微课教育模式的使用程度。

(二)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在中职会计教育模式一直都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策略都已经根深蒂固。随着微课模式的出现,教师之间仍旧习惯的采用传统教育进行对学生的教育。一来出于教师自身的熟练应用程度,二来传统教育传承多年,教学效果明显。对于微课,存在着不熟悉,也不够重视。因此在勉强的使用微课进行教育的同时,自然会漏洞百出,既有微课的教育模式,又有传统教育的影子。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都承受着传统教育的限制,严重的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微课对于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帮助,在使用微课教育的同时与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划分,使二者对彼此的限制消失,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微课在中职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一)激发学习能力

利用微课的特性使学生面对会计课程时保持着精神的高度集中,会计本身的课程相对枯燥,在传统的教育中,便是由于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学生学习情绪不高。而利用微课的教学模式,不仅针对枯燥的学习内容进行改变,使其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有效的提升学生面对会计知识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模型

构建模型可以说是互联网的特性之一,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出适用于学生学习的知识模型,使学生根据模型来拟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面对会计专业知识自主性。

(三)学习主题突出

讲解的知识点内容明确,一般针对会计课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在一个视频中不会出现重复以及多个知识点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程度对课程中相对交较难的课程一一列出,并加入视频教育的内容。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突出性,对于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

20世纪以来,数学改革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而我国随着这一潮流,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刚要》,新时期教育改革方案也随之启动。在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今,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与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挑战。改革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在学生的学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新课程的改革,造成了很多高中生不能将知识点完美的衔接起来,因此,挖掘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二、新课程提出的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综合国力和未来的国际地位。不论从政治,经历,文化等各个方面,二十世纪都是突飞猛进的一个世纪。在国际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前提下,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荷兰”等一些国家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再加上中国之前的教育都是围绕分数来进行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引起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反思。最终,国家教育部决定实施教育改革,并为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两个新的理念。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完美,难易梯度明显

如果把初高中当作整体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知识点还是内容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可以说初中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而课本出现较多的是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只需要学会套用公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但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知识变得更加抽象,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掌握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上的转变,譬如,初中学习的是平面几何,而高中是立体几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空间,这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授课,而迫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自己独立探索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很被动,而这样的教育只会将知识固条化,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将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压缩了原有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也都成为了应试下的牺牲品。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死板,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老师上课的方式依旧是黑板板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老师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这样不仅省时省力,多媒体教学还能调动课堂范围,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四、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既然初高中的数学难易跨度比较大,高中老师就应该结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然而然的,对高中老师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掌握高中知识,更要求老师熟悉初中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知识,为现在的知识点做铺垫,循循善诱,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现在的知识点。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假设,对于错误的假设要慢慢引导,切不可一票否决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要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更多的与初中知识相结合,减少二者之间的难易跨度,使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授课。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课,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而研究也表明,养成这样习惯的学生成绩普遍要好,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这样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自己的课堂内容要再三审视和设计,坦诚的教学,真切的表扬,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要设置相应的问答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思维发散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等资源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借助一些外来道具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打造出趣味课堂。而老师也要在课后不断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以上就是针对现有的教学问题提供的解决对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数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譬如学习概率的时候,可以去一些抽奖活动的现场进行调研,加深对概率的理解;针对于某件商品了解近几个月来的销售情况,得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新课程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将初高中知识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调动课堂氛围,这也要求着老师要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好的教学质量。而本文对于新课程指出了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希望可以借助此时的教育改革,整合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04-104.

[2]顾飞.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72-173.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 MOOCs 视频 APP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61-02

Based on the MOOCs form of “Automobile Structure”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Wang li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8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MOOCs.“Automobile structure” course relates to the automobile system, structure, a large number of parts, combining thes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MOOCs, has made many new teaching reform: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shooting video sites, piecewise method adopts a novel video, set exercises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points, equipped with a self testing system, establish the excellent course forum. Sharing of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on the“automobile structure”course of study interest, has obtained the very good teaching effec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course.

Key words:Excellent course;MOOCs;Video;APP

当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使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给高校教育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2012年,MOOCs出现以后,引起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的变革。所谓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开放式网络课堂,也称慕课[1],是指主讲教师有责任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课程[2]。

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重要标志就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成果,且在进行专业建设中最基本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汽车构造》课程是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涉及大量的汽车系统、结构、零部件,涵盖机械、化工、电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汽车构造》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利用MOOCs,进行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改革。

1 拍摄视频地点选择恰当

《汽车构造》课程涉及大量的汽车实物零部件,为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教学班的授课试室选在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MOOCs的视频拍摄地点就选在了这样教学条件丰富的汽车构造实验室,力求将汽车各结构和零部件的实物图通过视频清晰完整的显现出来。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时,就可直观的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对零部件结构有清晰且形象的认识。

如图1为上课时展示的曲轴结构图,直观、三维立体,且演示了曲轴的拆装过程,使得学生对曲轴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

2 视频的特点

传统的精品课程配备的视频,时间长,知识点多,画面模糊,声音不清晰。MOOCs的视频拍摄时,设备精良,拍摄画面和声音高清,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再是传统上按章节拍摄一段视频,而是按学习时的知识点来拍摄视频,即一个知识点拍摄一段视频,这样每段视频的时长一般在10 min左右,视频短小精炼。图2为制作的《汽车构造》精品课程的MOOCs的知识点划分。视频后期制作完成后,提供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感兴趣的知识点、学习时间等来自由选择相应视频来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3 设置习题,配备自测系统

每个知识点讲解完之后有相对应的作业练习,练习题由易到难,题型多样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一个章节之后也配套自测系统,学生可模拟考试,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一套试卷,检测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也可找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薄弱环节,这样可有重点的加强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4 论坛活动

建立了《汽车构造》精品课程论坛,大家在论坛里自由讨论。如图3所示,论坛非常活跃。任课老师也能从大家的积极发言中收到启发,找到更能接近学生理解程度、方法和例子,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老师教的更受学生欢迎。

5 课程设立APP

现在通信网络非常普遍,校园里面也已经覆盖了手机wifi,手机上网无处不在。《汽车构造》精品课程设置课程二维码,扫一下,随时可学习汽车构造相关知识,并参与讨论。

MOOCs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对传统高等教学模式、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等的新的思考[3-4]。利用MOOCs形式,建设的《汽车构造》精品课程,共享了《汽车构造》的优质资源。新颖,自由,高效,具备现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提升了学生对《汽车构造》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汽车构造》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 王左利.MOOC: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9-20.

篇10

关键词:细化理论 微课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微课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出现是微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胡铁生在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从中可以看出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适用于微课的“知识点”如何确定?微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顺序如何安排?

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简称ET)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奇鲁斯,主要用于学科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顺序的安排。本文基于细化理论讨论传统的课堂(45分钟)所授的内容如何以微课的形式出现,为进一步利用现代移动技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供参考。

二、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主要用于学科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顺序的安排,最早提出者是瑞奇鲁斯,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七”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具体内容如表1所述。

表1的策略1是针对某门课程的内容,在本文针对一节常规课(45分钟),表1的策略2在本文中针对是一节微课。

三、基于细化理论确定微课知识点及组织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将以“数学实验”课中专题训练“分形”为例,介绍如何将一节常规课改造提炼出若干节微课。

数学实验是是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组的重要研究成果。数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从问题出发,借助于计算机,通过学生亲手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该课程开设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软件平台的介绍,二是基础实验,三是专题训练。“分形”是该课程中专题训练中一个,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形的几何学,掌握用迭代手法形成分形图形的过程并用计算机软件实现。

1.确定知识点

细化理论将学科知识分为三类: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原理性内容(说明“为什么”),据此,可将通常的一节课按所授知识的类型概要性分为几个部分,作为微课教学所关注的知识点。专题训练“分形”主要围绕什么是分形图形(概念性内容)及计算机如何画出分形图形(过程性内容)而展开的,因此可将该常规课划分为两节微课,知识点分别是分形图形的概念及分形图形的生成。

2.内容的细化

充分考虑细化理论的环节1和环节2,分别给出上述两个知识点给出概要设计与细化设计,如图1和图2所示。

表2的内容可以整理成文本素材供学习使用。

3.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细化的结果(图1和图2)可确定知识点介绍的顺序,第一节微课应先绍什么是分形图形,第二节微课介绍如何画分形图形。结合图1和图2,充分考虑策略5、6、7,两节微课教学组织顺序如表3和表4所示。 上述结果仅仅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而不是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知道教学设计包含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查尔斯.M.瑞戈鲁斯,杨非译.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指南[J].开放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