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案;教学;实践;思考
目前,学案教学法是很多学校比较普及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有学习目标而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学科学案教学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各种弊端,主要包括:(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所考的历史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高中历史学案设计与实践
在高中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中进行开发研究,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引导性原则。高中历史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提高教学的质量。(3)方法性原则。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单纯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例如“开辟新航路”的学案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自主学习】
一、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出现。
(2)社会根源:_____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寻金热”)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欧洲出现了地圆学说,而且_____技术和_____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1.结果
_____和_____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_____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新航路开辟的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总而言之,学案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成绩的好坏,我们要加倍重视学案教学的利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引导下,除了考虑如何教学生之外,更多的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案例主题】
教学内容:房龙的《〈宽容〉序言》
目标设计:①以个体阅读为经,以情感体验为纬,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蕴,体会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山民这三类人各自价值及其功过是非,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树立基本的评价尺度;②认识到对现实认识上的封闭、偏见、愚昧、守旧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创新与守旧的对立与转化。
【实施背景】
①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宗旨,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来体验文本的真情,容许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锋,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真善美,张扬大写的“人”字。在课堂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深化与升华。从理性的角度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从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升。
【片段描述】
学生:(解读全文之后,再次朗读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
老师:同学们读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作者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先作一个发言:无知山谷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今天依然在发生,明天也许还会发生,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悲剧的不断重演。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体感悟,激感。)
生一:我认为,先驱者走出山谷,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举,为了发动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来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旧老人运用律法的权威以及那些无知的山民打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们为这位先驱者的英勇壮举而敬佩而自豪。
师:说的多好啊。
生二:先驱者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发出的反叛声音,演绎的悲壮故事,开创的开拓精神,却永存于我们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无知的山谷,守旧的老人,也将遗臭万年。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如果我们中的哪一位是守旧老人,哪一位是先驱者,哪一位是无知山民,那现在会产生什么想法呢?现在我们分小组,以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讨论,同时准备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并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组(守旧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们,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也为了维护山谷的秩序与尊严,鼓动山民杀死了走出山谷又回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离开山谷的人。这是我的罪过,我错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乙小组(先驱者身份(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代表一:你们不要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其实我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先驱者有这样的结局并奇怪,人类的历史就是要许多这样的人。当时你们都不会理解,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要我们这样的人做铺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唤醒人们,使人们能勇敢地抛弃陈旧的思想,这是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并以此为荣。
甲小组代表二:先驱者的眼光敏锐,以至让人无法想象。他居然说,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怀疑圣书,怀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从自己的知识、眼见,以及圣书的记载是无法想象的。
丙小组(无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山这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圣书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们生活得很满足也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山那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腾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厦,有甜蜜的生活。难怪我们听说以后,我们以为他们是在骗人,是在散布谣言,妖言惑众。他们也太大胆,居然怀疑圣书,对抗智慧老人,于是,我们拿起石头,砸死了他们。
丙小组代表二:作为山民代表之一,我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归结为山谷的封闭与落后。山谷与外面的世界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封闭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见,偏见杀死先知。
师:(适时点评)对,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要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要交流。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
乙小组代表二: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很不幸,但我们流芳百世。中国古代不是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吗?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鲁诺否定地心说,在火柱上被活活烧死的事吗?
师:(补充事例)是呀,我们中国当年提出计划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结)由此看来,人类历史就是在先驱者的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前进,没有流血的先驱者是不存在的。人类接受一个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后来人为先驱者的死怎样的捶胸顿足,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宽容,屏弃偏见;倡导理性,宽容异己;倡导开放,抵制封闭。
(总结)房龙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倡导人们要宽容相待,摒弃偏见,让不同的思想都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理解万岁,宽容无价。社会在先驱者的指引下迈向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唤醒民众、走出封闭、脱离守旧的职责。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学片段试图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悟,激感;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诱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他们交流讨论,深入思考,独立解读,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学片段显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篇4
“导学案”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及物理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导学案”并不是简单的学案,也不是教案和学案的简单结合,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实际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等,设计相应的学习流程和内容,并借助教师的额外补充推动师生共同完成导学任务。“导学案”教学以教学案作为主要教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还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因此,探讨“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高中物理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容易因为得不到好的学习成绩而呈现厌学情绪,导致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降低,以致物理成绩不断下降。“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导学”,在于将物理知识按相应的规则划分为多个层次,例如,将知识点根据难易程度划分为多个层次,然后让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知识学起,从而规避直接接触高难度知识而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核心和主体,学生只有将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出来,才能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导学案”教学模式借助导学物理知识,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能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导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分析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掌握基本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认识到自身能力存在缺陷时,会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来进行弥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以往的知识,还能掌握新知识,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导学案”主要由课堂准备、课堂学习及课后巩固三个层面构成。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为学生创建预习性任务,使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更加显著。例如,在高中物理苏教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发一个课前准备导学任务,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等。这一导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就有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而为课堂学习提供支持。
(2)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让学生借助课前自主预习结果进行补充学习,师生共同完成导学案的设计。例如,在高中物理苏教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几点递进性的教学任务: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2)定律中的“一切”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物体,是否存在特殊物体;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题目;4)通过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关于惯性的题目;5)设计关于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生活性物理题目,如防止因为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的规则为以下哪一项?(A.桥梁设计限重标志,B.车辆靠右行驶,C.严重超速超载,D.保持车距,E.系好安全带。)
(3)巧妙设计导学任务,促使所有学生获得提升。“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作业设计不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统一性设计,否则容易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任何提升、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现象出现。对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层次性和递进性的作业,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推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例如,在高中物理苏教版“电流的磁场”教学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认知状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对于低层次学生,可以布置“电流的磁场观测方式”作业;对于中层次学生,可以布置关于“电流磁场的基本应用”作业;对于高层次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关于“电流磁场”的具备一定难度的习题。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可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实践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规律和地理特征,案例内容可以从多种多样的地理情境中获得。地理案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互补性和师生的互动性的原则,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案例中提供的地理背景材料,容易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与情境的碰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空白或者令人奇怪的地方,留给学生去发现:空白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或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某些结论部分,或者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假设等。例如:在教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就引入在二次大战中,为什么英国及其盟军要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但是英国舰艇在此却屡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让英军损失惨重。那么德军潜艇是怎样在地中海地区神出鬼入的呢?这个案例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积极地寻找答案。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来剖析案例,因为通过对案例的正确评价,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以《京都议定书》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大气中的保温气体会使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地理学界存在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肯定大气保温效应的观点,另一种是否定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这个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反映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例子,此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索大气污染的问题,并能提出治理的方案。这样对案例进行拓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论证地理学中的规律。
在有关地理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剖析,并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原理,也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一般的例证,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论证意大利的新工业区时,就可以选择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乡镇企业来论证这个问题。这一案例不仅能生动论证新工业区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选择地理案例时最好选择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例子,平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地理知识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理论,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在旅行中的见闻进行分析。比如从潍坊到北京与北京到乌鲁木齐,在沿途中所见到的地理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登山,那么从山脚到山顶和从山顶到山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有些带有童趣或幽默的故事等案例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课堂中轻松、活跃的氛围也能促使学生对热点地理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它引发的海啸波及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很多国家,有16万人丧身,是极为惨痛的海啸大劫难。于是我就根据地理课本中的《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设计了一个案例――《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讨论得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普遍关心这个问题,想获得有关的背景知识。于是,我就结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出《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作为案例来研讨,还发动学生参与以“人人参与,公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自编手抄报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实践。
现实生活和地理教学联系密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能真切了解到生活实际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智、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形式,如果学生能围绕一个地理案例搜集整理资料来案例中的问题,就一定能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例如:针对当前河流污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趋势的问题,结合课本中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策》这一案例,在教学前就围绕案例设计四个问题给学生思考:①调查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污染物有哪些?②采访年长的人,了解二十年、十年前河流环保情况。③分析引起河流环境恶化的原因。④面对当前河流污染状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走访,搜集各种信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在相互交流补充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学生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除了课本中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他们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了农村有了自来水后,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河流被生活用水污染了;大量的养殖业和洗浴业和医院、诊所等场所也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
参考文献:
[1]刘涌,高爱.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8,(1).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变式教学 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究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新课程标准。事实证明,变式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许多数学教师仍是沿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苦不堪言,新时期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用变式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进行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变式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给出了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数学变式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其次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去的进步,最后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发挥知识应有的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的发展到最佳的高度。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改善,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目标导向原则
在教学前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比较切合实际、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式,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启发、引导,高标准完成制定好的教学木匾。
(三)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原则
众所周知,数学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从这一层面讲,数学教学在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运用变式,要求教师在对变式问题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把引入问题做为学生认识和发现知识的出发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然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景,有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添设思维的阶梯等一系列的手段,这样一来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
(四)探索创新原则
教学民主化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热情,为形成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民主化的教学环境能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学生是学习的创造者,勇于反驳权威,带着问题去学习,充满自信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变式教学具体案例分析
(一)“已知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的案例
此案例是在教育实习期间,某校优秀教师执教的一个教育片段。
课例整理
教学目标。一是掌握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特别是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理解并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几种常见的类型。二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要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不同的方法求取函数定义域。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几种常见到的方法;其次要练习到位,注重课堂的实效性,狠抓基础,狠抓落实。教学难点:正确求解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复合函数的定义域问题;解不等式组。
教学过程。首先复习性引入问题:①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函数的定 义域?②以前学过的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分别是什么?③一般的函数的定义域该如何求解?
方法讲解。教师讲明函数的定义以及求定义域的基本方法,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f(x)=1/(x-5).⑵f(x)=(2x+3)1/2.⑶f(x)=2(2x+3).⑷y=2x2+4x-7
例2:求函数y=ax5+bx3+cx的定义域。
例3: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2,2],求函数y=f(0.25x-1)的定义域。
小结。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依据。
(二)课例点评
在例题的设计可以看出,例1中都是一些基础的题目,巩固已学的函数知识加深记忆。例2,例3在巩固函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学会灵活运用已学的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但是从解题思路上看都是换汤不换药,基本相同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为了加强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建立,教师可以 为学生提供适当合理的变式训练。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一定 的做题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正确、有效地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这也有利于利用变式教学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变式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也要遵循整体优化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原则、探索创新原则以及学生主动参与过程的原则,通过变式教学,增加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模式多样化,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钟晓静.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诱思策略[J].科技信息.2010(24)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具体利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呢?
一、进行学案的设计、编制
在设计、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地理考纲、相关高考试题、练习册,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并提前一周组织全组教师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然后由负责教师结合现有学案设计编制的实践经验,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以“新课程理念”“目标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分章节进行设计、编制,形成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构成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制定学习目标必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既要切合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基础知识,把握难点和重点;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来确定,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习程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反思归纳、自我检测”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学案导学”的具体实施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互动探究反思归纳当堂检测。
上课前,老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课上要完成学习任务,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再通过相应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状况。
三、“学案导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引功能,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导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学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
篇9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 案例 实践
[作者简介]李英艳(1968- ),女,吉林梨树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研室,副教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税务核算、税务筹划。(江苏 南京 21118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53-02
审计学是高职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的学生在修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相应课程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对学生的相应知识基础要求比较高,这就造成了审计学在教学中的难度较大。在审计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理解能力。
一、我国高职审计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存在的问题
1.直接引用外国案例。我国高职高专审计学教育时间不长,从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来看,资料的积累是不足的,相应的案例教学资料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很多高职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选用的教材是本科层次的,而我们知道本科教育中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往往都针对本科学生开发,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很多本科教材的案例是直接引用国外的成型案例,因此造成了高职审计学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层次较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际的审计学教学中,授课教师本身也没有相应的审计经验,因此造成了在上课解释教学案例时,教师对于案例本身的理解不足,就造成了很难将案例解释清楚,学生越学越迷糊的情况。在教材中出现的国外审计案例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所区别的,学生们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自编案例与教学内容衔接度不够。审计学教学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编写教学案例。面对审计学案例匮乏的情况,审计学的授课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加上授课教师自身没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因此导致编写出来的审计案例往往不能够与教学内容完全衔接。如编写现金审计的案例时,往往会穿插很多应收应付款项的审计要求,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
3.案例偏向习题化。在实际的审计学教学中,为了方便提升学生的专项审计能力,很多教材中教学案例都是参考相应的财务会计习题,然后进行一定的改编,这就造成了很多审计学的案例偏向于习题化。由财务会计习题转变而来的审计案例,往往都比较浅显,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很多案例在实际情况中很少出现,这些改良型的习题案例往往教学效果不好。习题化的审计案例由于篇幅所限,导致很多审计环境要素的描述不到位,就使得最后的审计结果往往很难准确,出现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增加。
4.案例编写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审计学案例编写确实下了很大精力,但是这些案例常常关注了实际情况,因此案例编写得相当繁杂,对于接触会计不久的高职学生来说,能够读懂案例中的会计核算就很不容易了,但对这中间可能存在的财务核算漏洞,以及如何审计出来,学生往往都无可奈何。我们在编制审计学的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知道我们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该知识,因此我们在编写教学案例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切勿好高骛远。
二、提升审计学教学案例适用性的对策
1.提升案例的编制水平。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提升审计学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案例教学,因而审计学案例的编写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审计学的案例编写,相关授课教师就要注意通过网络和相关期刊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然后加工成为能为学生使用的案例。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证券类网站、上市公司网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署公告来收集相关财务舞弊和查处的方法,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收集和提炼,就可以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编写相关案例。我们还可以让教授审计学的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和事务所进行实践,通过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收集一些资料,来编写相关案例,这样会更贴近现实和学生的需要。编写案例除了要关注案例素材的收集,也要注意案例的语言描述。由于审计学案例大多数都源于实际工作,因此案例的描述中,工作术语较多,这样就会给处于对实际会计工作没有经验的高职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编写案例过程中,要注意将相关的工作术语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案例编好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然后在案例的修订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编制案例的水平。
2.丰富案例教学的手段。案例编写出来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结束了,我们还需要对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加以思考。案例教学并不是仅仅将案例讲解给学生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审计能力是我们审计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大审计学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案例的精华吸收。审计学的案例教学在硬件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案例制作时不仅仅出现文字资料,还要注意多出现一些图表,最好要设置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学案例进行动漫制作和影视制作,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制作这些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审计学教师与相关人员合作,要想让这些不懂审计学的人员在制作过程中将案例的精要呈现出来,案例设计教师要进行浅显化的讲解,这不但能提升教师的案例讲授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案例的讲解中,可以先由教师对整个案例的发生背景和相关的审计环境进行一定的设定,然后对案例的发生过程和具体环节进行讲解,然后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对案例的理解。
3.合理地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不意味着学生上课就不需要教师的理论讲解和传授。如果这门课没有相应的理论讲解和传授,就不能有效地提升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就容易造成学习的目标性不明确。我们在进行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合理搭配。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建议相关教师在每个专项审计项目的教学中,第一步用一个案例引入,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理解第一个案例的审计问题。第三步再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再将前面的知识点一步步地展开,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些探讨。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让学生理解该部分内容所要说明的审计原理。这些步骤不是在一节课完成的,而是在每个审计专项中完成的,在我们审计专项中子项目较多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上述步骤有针对性地重复使用。
4.案例要注意更新。案例的编写过程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这中间往往会耗费相关授课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知道,我国的会计实务在不断地更新,审计的实际工作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如果我们已经开发的案例不进行同步的更新,就会使得我们所编制的案例慢慢落伍,最终会成为抑制我们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的障碍。在对相关院校的相关系部的考察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将审计课程的案例更新作为一项教研课题进行申报,这样教师在更新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励了相关授课教师对案例的更新。教师更新审计学教学案例,首先方便了自己的教学;其次,可以形成教学成果,利于职称的评聘;最后,还可以通过学院教科研奖励的方式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校方面,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升工作积极性,学校也能积淀一定的教学成果,还能解决物质奖励的合理分配。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借鉴。
三、提升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1.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审计学是一门实践工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因此传授审计课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我国的高职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这些学生出身的教师,教学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经历过实际的工作,往往动手能力不强,对一些会计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审计方面的知识更是不足。提升教师的审计学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将教师送往审计工作的第一线。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方法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相关企业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建立教师工作站,并且要采用实际有效的方法,让教师能够投入到审计工作的第一线,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除了企业工作站外,学院还可以让教授审计学的教师参与本院的财务审计工作,这样也能提升教师的审计实践能力。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库的时候才能设计出贴切实际工作的案例。
2.加大相应的审计教学设备投入。审计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要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的教育。学生的实操教学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情景教学设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贴切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在部分审计学教学工作做得比较好的院校考察时,部分院校将审计学的教学放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部分学生在进行会计模拟训练,学习审计的同学就在一旁,进行相应项目的审计检查,经过实际的审计检查,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同学们能很快地掌握相关审计项目中所谓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对于审计能力的提升有了很好的实践环境。
3.审计学课程教学和会计实训融合。要想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审计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实现小班化的教学。现在开设审计学课程的专业在高职中主要是会计学、审计学等专业。审计学的课程开设往往都是在高年级。这些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往往都会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些课程往往都会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将高年级学生的审计学实践教学环节和低年级的相关课程实训结合起来,在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基础会计或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时候,高年级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在实训教师和审计学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的会计实训进行实时的审计,这样就能有效提升高年级学生的学校兴趣,也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麟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高职审计教学探讨[J].商业会计,2011(28).
[2]唐文君.关于审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前言
高中地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它更加注重课堂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由于高中地理课堂与实践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从生活中来获得地理思想。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地理课堂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的三大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对于学案设计者来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依靠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足够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及动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设计以及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不断吸收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学生的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最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2灵活性原则
由于每一节教学内容不同,此时的学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使得学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并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
1.3探索性原则
学案教学的目的要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从而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分散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中,设计以及编制学案起着核心性的作用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师要对地理教材、地理大纲、高考试题以及练习册进行认真研究,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便于教师查找到相关的材料。学校要在提前一周及时组织教师集体进行备课,然后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负责人设计以及编制学案。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时候,学校要不断强化地理老师的责任以及合作意识,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分工以及协作,从而使得学案向着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在设计以及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案,逐渐形成与本学校自身情况相符合的学案模式。在地理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以及学习程序这三个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在地理学案的学习目标中主要包括了双基内容、锁定重点、突破重点以及对接高考这四个方面,并且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相关的目标整合出来。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是否将双基内容落实到位。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通过图文来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联系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而且要让学生知识学案中的哪一块内容是基础内容,哪一块内容是难点,哪一块内容是重点。
在“学案教学”模式中,学法指导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以及具体学情来确定学法指导,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了:学生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建构完善的体系这四个部分。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一条思路明晰,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设计“调整心态以及引领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要创设有趣的情境,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学案中,“积极思考,共同探究”是一个核心部分。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以及可操作性体现出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教师要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摘引一些重要的资料,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体现出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以及高效的使用学案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案的导引功能,并且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案的教学目标来看书。与此同时,通过学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地图资料来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并且要及时分析以及总结,在完成这一项工作之后,学校要安排全体教师研究谈论其中的问题,反思学案中的不足,通过谈论不断改进学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教学模式得以改进,而且有利于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学案教学”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案教学”的模式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2009(25)
[2]. 吉斌.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
[3]. 张新建.新课标下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及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