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医学文化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医学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

篇1

一、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材的选文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国语学习的重要范本,也是学生获取文化养分的重要来源,更是学生形成整体体素养的基础保障。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注重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文化价值是我国语文教科书选文由来已久的传统。纵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如下现状: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注重语文教材选文的文化价值一直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传统,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材已然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二)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越来越重视。

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教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文化在考试中分值的提高也是国民注重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传统文化教学逐渐从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广泛进步以及政府的文化建设作为,国民传统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本文由收集整理,传统文化参与的主体不断扩大,学生、老师、学校、社区、社会各方面,全民参与,传统文化教学已突破课堂教学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二、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从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成效,都取得了可喜得成果,但是不难发现,繁华深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传统文化功利性教学与学习。

首先,学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轻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其次,中学生过多倚重工具书,缺乏传统文化学习自觉性。中学生几乎每人必备一本古文学习工具书。古文学习是很多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为了应付考试抱着工具书看,考试一完书一扔,很少有学生自觉读一些古典文言名著,最关键的是离开工具书就读不懂,可见中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再次,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丰富,但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名篇,高中语文教材分设必修和选修,选修中增加传统文化名篇,这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视野,但是,由于教师对传统文化内涵缺乏系统理解,自身传统文化总结积累不足,在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系统讲解和文化熏陶,遇到什么文章就讲什么,很难做到引申讲授和系统讲解。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深远,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餐式文化盛行,社会传统文化氛围淡薄,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够,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缺乏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饱受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年轻的中学一代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也迎合世俗的文化取向,进而也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且兴趣索然等等。

(三)传统文化学习与日常生活脱轨严重。

新课标明确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是语言和言语训练的工具;还要教给学生人文与文化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教育,是个体整体素养构建的基础。而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一样广大,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功能只有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才会大放光彩,发挥它应有的教化作用。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尽显传统文化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是构建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意,也是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的必然要求。青年一代,特别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及文化认同感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中学生一代,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很有必要的。在系统教学的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在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学中应有意识和有系统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引申和拓展,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和课外能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科学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有效组织传统文化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之所以没有取

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科学整合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组织教学。

1.注重古典诗词及文言积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是对语言和言语的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尤其学校系统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语言和言语来实现的,因此传统文化教学要注重古典诗词及文言的积累。古诗词和文言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祖先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名篇,题材广泛,从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原传统文化的面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广泛诵读和积累古诗词及文言知识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兴趣和自觉性,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有很大作用。

2.创设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首先,就教材内容而言。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一方面教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还原语中、文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的东西。在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创设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语文教学多点文化和人文气息,还原那个时代所固有的文化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 ,国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和文言名篇都属于国学范围。民俗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节日文化、书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无处不在。在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要立足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国学学习中去,提倡诵读国学经典;同时,要借助教材学习所涉及的民俗文化,大力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再次,优化校园文化教育环境。 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园环境、教师资源等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实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三)提升传统文化教育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教学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强化教育育人理念

为人师表,教师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对于开展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领路人。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站在人文关怀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课堂教学法 项目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重要。然而,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观点却长期占据国人的心灵,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只注重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和英美文学等入门的介绍性课程,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常常被忽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鉴于此,多数学者在英语教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著书立说。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于2002年参加工作第一年起,着手准备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版教材的编写工作。笔者于2006年教授中国文化(英)这门课程,本门课设立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儒释道等流派的主要思想与流变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拟比较两种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以期对英语教育者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中有所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国人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精神境界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极广,神话、历史人物、宗教哲学、文学、医药、美术等广博的知识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临体系庞大而内容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有限的48学时内高效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十年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查资料、想办法,为使英语专业学生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性地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以笔者为例,2006年开始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那时市场上还没有大量出现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教材,所以主要从零星的素材和网络上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最初开始时主要以讲授中国文化的各个独立的史实性材料和背景知识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各个流派的主要思想等篇章。在讲授中逐渐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有如下特点:(1)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此时的教师角色以专家型和权威者主导课堂。(2)教师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以练习题为手段,以考试为目标,整体推进,章节联系紧密,教师有利于实施教学内容。(3)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简单地记忆和复述老师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记忆以事实性知识为主。

在随后讲授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的弊端如下:(1)在教师传统讲授的情况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浮光掠影,一个学期下来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肤浅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知识。(3)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体验,难以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深刻的震撼,更不用说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俗称“填鸭式”教学。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2009年引入“项目型”教学法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项目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欧洲。“项目型”教学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某一特定的项目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在“做中学”,真正主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完成某一特定项目,最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某种形式的成果展示。“项目型”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变现状。

在实施项目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发现,项目型教学法有以下特点:(1)教师从传统课堂专家型和权威型的角色转换为课堂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主要从方向引导和总体评价作出评判,另外,教师对必要的核心观念和内涵作出分析和评价。(2)教材的内容以“项目”或者专题形式展开。针对某一项目,与其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再是互不相关的碎片知识。(3)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者PPT成果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从事科研的能力。

笔者在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若干个项目。例如: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孔子学说、老子和庄子学说、墨家学说、佛教、王阳明心学、雷峰塔与白蛇传、林语堂与京华烟云、寒山文化等项目;将一个教学自然班分成与项目相匹配的兴趣小组,通过“项目型”研究教学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教学环节主要通过项目布置、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展示、教师总体评价与细节把握、调查问卷与访谈等环节进行教学。从十年的教学效果看,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点如下:(1)教师从传统课堂以权威者和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同事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不再单一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和细节把握。(2)教材的内容从以往以单个事实性知识和介绍性知识为主(主要是记忆性知识),转变为介绍性知识和反思、阐释等项目型的有机整体知识。(3)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按兴趣学习,体验知识,探索知识体系。学生主动学习,以体验知识和阅读大量材料为前提,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习到独立开展学习、合作学习。(4)目标评价也有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主,没有课程教学中的过程评价,而项目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重构知识起到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作用,和期末成绩一起对学生起到综合评价作用。

综上所述,将近十年的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文化失语症”现象,有效地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项目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项目,达到深刻体验中国文化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呼吁解决英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个途径。正好契合了主席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话精神。尽管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传统教学法的长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学生完成项目进行PPT口头汇报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纰漏和缺陷,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补充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竹青.“项目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学研究,2002.

[2]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

[3]朱长文.《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知识文化项目的分析研究――以《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中国文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4.

[5]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2.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三、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大师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我国是文化大国,蕴含五千多年的文明。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写作品进行鉴赏,让他们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发扬这些文化,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也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性。例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同时在历史课堂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体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唐朝的李白、杜甫等人诗流传至今依然受到很多的追捧和赞叹;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等词句依然让人读取朗朗上口;还有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用来临摹和学习。教师要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把他们创作的思想领会到。再如,书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欣赏到王羲之的高超的书法水平,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学不要仅仅限制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进行延伸和拓展,老师要搜集与课本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特别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文化精神,那就是我们劳动人们的勤劳、能吃苦、智慧、善于创新,而当前缺乏也是这种东西,从而文化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更加真实,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从而理解其中真正蕴含涵义,并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成武. 浅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考试周刊,2015,97:139.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价值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满足病人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掌控和调节的能力对于做好医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医疗科学水平和医务人员情绪智力水平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1]。

特殊的专业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而我国医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格塑造。再者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投入不够,有些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经常感到压抑消沉,处理问题固执偏激[2]。医学院校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

有调查报告显示,医学生的成就感、现实检验、压力承受、感染力等方面都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水平;而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高风险、高技术、高付出的职业,这些都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她已深深地融人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传统文化则为高校、尤其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2 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3.1 文化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这就注定了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生长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其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2 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的,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都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颂。比如: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还有屈原、文天祥等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坚贞品格更是值得当今大学生所崇尚和学习。所有这些教育学生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围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3.3 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4 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4.1 利用中医院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理论及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等理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相当积极影响。因此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的传授予学生。

4.2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中医院校里,中医文化气息浓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和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中医课程,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

4.3 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多、要求高,其压力较其他的大学生重,同时没有合适的职业发展指导、人文知识补充及情绪压力管理方面的教育,这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人才教育要求[4]。因此,对于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已迫在眉捷,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上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批判并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一举措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

生人文素质教育阴.医学教育,2005(6):42―3.

[2] 彭秋香.浅谈医务人员情绪智力培养[J].福建党史月刊。2009,04:56-57.

篇5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文化;互动;影响;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者来说,其关系特别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互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儒学、道学、佛学三大文化从自身角度给中医学提供智慧,给中医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也为中医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了有利的指导。反之,中医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的实践基础,其作为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使其有效的载体。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成为一种互动关系。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置入中医学,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具深远影响,同时让中医学发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对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业十之八九近视,我也不例,这时我想到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古人的智慧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找到了中医学针灸,只针灸了几组穴位:阳白、太阳、翳明、臂膈、太冲等,明显减缓了我近视的加深,让我叹服于中医的神奇!中医爷爷轻描淡写的说:“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脏的经络,眼部供血畅通,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中國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1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导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思想共同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这种空间结构是: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医认识论,方法论,生活观和中医药的基本问题,儒学主要构建中医理论体系,解决话语权力问题,释家的思想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力补充。

儒家哲学己成为中医药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严密的中医药科学体系,成为中医药“话语权”的代表。释家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处方,保健等等这些对中医药的影响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学和严谨的儒家哲学,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深刻思想。严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释家学说纳入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辅助影响。

1.2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1)春秋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与奠基。在春秋秦汉时期,随着我国政治趋于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也迎来了繁荣时期,此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雏形奠定了中医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说,春秋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两晋至隋唐时期出现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在两晋与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交融特点,此时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开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为我国此时的历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时的中医也开始呈现出这一特点;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我国中医与西医的思想开始出现碰撞,并且出现一些明显的两极分化,甚至一些西医思想的引进使得我国医学领域开始出现临床医学的雏形。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化交融是中医学分化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的推动力。

(3)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理学思想争鸣一一中医学学术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呈现出多种思想流派,其中理学思想占据领导地位,也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现象,使得我国中医学领域也开始出现多种流派,譬如现在流行的养生学流派就是在明清时期兴起的,还有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也都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这为中西学领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线,是中医药进一步改进,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无论中医理论的建设还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医理论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中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慧启示,不仅可以作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经渗透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学的纲,它辨证的思想体系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中医的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不断的经验积累来完善中医学理论。可以说,中医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临床疗效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明显体现。

2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了解我国传统成语文化对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信息,还述说着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医内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内攘外”、“肝胆相照”等。

2.1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医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为我国自然与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医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专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因此不应该从单纯的医学角度来看到中医学,而是应该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认识中医学,将中医学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来展开研究。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艺术 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8-0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智能手持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以及网络技术成熟推广,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持设备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各地消息。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很喜欢追求看似时尚革新的东西,盲目追求和向往国外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外文化盲目追求并不能真正将其作为自身艺术修养提高的养分,最终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我们民族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我们身处如此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我们要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真谛,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

1.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艺术各个专业属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学科,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学生来说,艺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这种录取方式对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过硬,文化课成绩并不重要,然而在很多艺术院校中常常发生不道德的事件,学生容易冲动,行为过激,这并不是艺术创作的需要,究其原因是艺术学生自身文化修养不过关。所以将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渗透对加强高校艺术生文化、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现实意义。

2.促进高校艺术发展

在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同时还能拓展艺术生的创作视野。任何艺术的抽象表达都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后备支撑,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作者个性化的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和高校艺术教学属于一个文化范畴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两种形式相互交叠,相互融合,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1.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我需要我们重点攻克的难题。传统文化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前提下,艺术生只有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准确把握艺术生的动态。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讲解自己的对一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底蕴,这样保证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更好的渗透。

2.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努力,需要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开设专门的课程用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艺术生的文化素养,保证艺术生能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也能更好的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当然艺术教师也需要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更好的吸取文化营养,充实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3.协调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艺术理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独特文化元素可能和现代艺术行为有着很大差异性,但是他们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都是本身所崇尚的事物成为主流。所以在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协调好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保证学生能更加懂得艺术的本质。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又存在很大的联系,属于同一个文化范畴,如果艺术生的文化素养较低,这名学生也很难有艺术修养。艺术的创作不在于形态,而在于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寄托。中华民族文化独具一格,旗袍、太极、生肖、诗歌、水墨画、毛笔字、古玩、京剧、昆曲、儒家思想,如此众多的民族艺术近些年在国际艺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和文化竞争作用。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艺术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艺术生艺术创造力,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让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引领。

结语

总之,在进行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提高学生对高校艺术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高校艺术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I

[1]邵杰.通识教育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10)

篇7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16,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15,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01):71-72. 

篇9

中医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努力创造并赖以保障健康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们作为母体与子体,相互刺激,不断完善,所以历代名医们一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故其医学观点能另出手眼,轶超前人。徐昂在《图注八十一难经》序中说:“通乎儒不通乎医者,容有已,未有通乎医而不通乎儒者也。徒通乎医者,庸人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故历代医家多以明医的标准要求自己,王纶甚至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明医杂著》。

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依赖现化试验及人体解剖,所以对接受了十几年数理化教育的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难以接受中医的思维模式并不奇怪,但不接受中医的传统思维模式,守成犹难,更何以创新发展。在大谈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重温一下古人如何推陈出新的治学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近年来,刘力红《思考中医》、卢崇汉《扶阳讲记》的相继问世,人们对“火神派”的学说有了较多的关注。而对该派思想的形成加以探讨,可以对中医学术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有所了解。’火神派的鼻祖是郑钦安,其思想由来与继承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而能有所创新,是有联系的。

1 郑钦安的学术成就及其以阳为主导的思想

郑钦安,名寿全,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刘沅先生,对《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之,奠定医学理论基础。继复博览医书七十余种,加以融会而贯通之。行年二十有四,即悬壶于成都,因其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医德亦冠绝侪辈,踵门而求者常络绎不绝,声望日隆。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伤寒恒论》,三书均各有特点,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应用,一时为广大医家视为济世活人之鸿宝。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序中描述自己的学术历程: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余蜀南临邛人也,迁居于成都省城,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览医书七十余种,每多各逞己见,亦未尝不讲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参差间出,使人人于其中而茫然。近阅闽省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谨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与夫气机盈缩,内因、外因,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医理真传》除综述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外,治病先分辨阴阳,列举阳虚证、阴虚证之特征,并各举数十例加以阐发印证。其中心论点则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故善于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量重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而被人尊称为“郑火神”。

《医法圆通》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及处方活法圆通之主旨,“采取杂症数十数,辨明内外,判以阴阳,经方时方,皆纳于内,俾学者易于进步,有户可人”。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治多种疾病。

至于《伤寒恒论》一书,特点亦不在抄袭前人陈说,而是紧密扣合临床实际,即情言理。其“自序”亦谓:“兹将原文逐条一一剖析,不敢与前贤并驾,但就鄙见所及,逐条发展,虽不敢云高出手眼。此亦救世之本心,聊以补名贤之不逮,亦大快事也”。

郑钦安及后学多局限于川滇一隅,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著《研究伤寒论的流派》加以阐明后,始确认郑钦安与恽铁樵、曹颖甫等同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其中消渴一节,引用郑氏之言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证,宜从阳虚论治,应导龙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

2 郑钦安受刘沅槐轩道的影响

郑钦安早年学医于刘沅,郑钦安论述“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的渊源,与刘沅有关。

刘沅,四川双流人,字止唐。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咸丰五年(1855),享年88岁。刘沅生而颖悟,沉潜嗜学,随其父兄读书,7岁成诵。乾隆五十年(1785),以冠军人为双流县庠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拔贡中试举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会试, “屡荐春闱不售”,乃决意留籍奉甘旨,归家养母。其间邂逅果圆老人,授以心性之学,研习终身,遂汇通儒释道三学,“有如镜烛犀剖,八面莹澈”。道光六年(1826),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安贫乐道,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寻乞假归,遂隐居教授”。《国史馆刘沅本传》称:刘沅“知行合一,以身教人”,“平日裁成后进,循循善诱,著弟子籍者,前后以千数,成进士登贤书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熏沐善良得为孝子悌弟贤名播乡间者,指不胜屈”。其受业弟子遍于巴蜀,而其学术则有遍及西南各省与大江南北之势,“学术界人士,不少以得游其门庭,为高尚其事也”。其学术流传在其身后尤以闽浙为盛,以至闽人称刘沅为川西夫子。

刘沅所著集成为《槐轩全书》。其中哲学著作除《四书恒解》、《周易恒解》、《诗经恒解》、《书经恒解》、《春秋恒解》、《周官恒解》、《礼记恒解》、《孝经恒解》、《大学古本质言》外,还有《子问》、《又问》《约言》等。

刘沅认为,真正的圣学圣道至汉代以后,已经弄得面目全非,并且认定韩愈、周敦颐、张载、邵雍、程朱的思想都扭曲了孔子、孟子的真义,致使圣学不传。他在《槐轩约言》中说:“吾以圣人之道定百家,不以百家之谬涸圣贤”。俨然有王阳明“我注六经”的气魄。

刘沅详注《四书》、《六经》,为之作恒解,表明“欲存其义”,回到儒家元典,弘扬儒学元典精神,以致“发先儒所未发”,成“一家之私言”,终至创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他“以老子每多误解,明瞿昙氏亦有人伦”,认为佛家与道家的真知灼见均与孔孟之道相合,而不能超出儒家元典的范围。

所以《槐轩全书》可谓是一部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汇通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融道入儒。会通禅佛,而归本于儒,用以阐释儒、释、道三家学说精微,揭示为人真谛的学术巨著。这部著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博学多才,不仅所涉领域十分广博,而且在学术上和方法上自成体系。李学勤先生在为《槐轩全书》增补本题词中指出:“双流刘止唐先生于清嘉道间授学川西,一本儒宗,兼通二氏,影响深远。惜其遗著湮没不彰,鲜为人知”。

刘沅承理学之传统,融会诸学,并自创儒道结合的民间学派“槐轩道”。总括刘沅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大致有四:一是仰承庭训。其父刘汝钦,精于易学,洞澈性理;二是究心儒学元典,“以孔孟为师”;三是受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深刻影响,其主要哲学观点均与两宋理学针锋相对;四是他青年时邂逅李果圆,“示以穷理尽性内外本末之功……往来启导,七载有余,稍知省躬苦学”,这就使刘沅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得以进一步精研覃思,终至成为“名震当世”的一代大儒。

3 结语

篇10

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跟国际接轨,所以在关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方面,同时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本国在国际间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礼仪课程的教学正在慢慢的走向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同时对于高职院校中礼仪的课程也开始慢慢的出现并且有些来自学生和社会很好的反响。

一、目前各个层面关于礼仪教学的态度和认识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中国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国际上不仅仅有着“礼仪之邦”的赞美和赞誉,并且那些古代经典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知书达礼”以及“礼尚往来”等都没有离不开“礼”这个字。从历史中古代时期人们在见面时会进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头的举动就这可以看出这些特征。而目前我们的当今社会人们也会在见面时候使用握手问好,或者是相互拥抱等一系列的举动来突出反应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礼”字。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这些行为不会成为生活交际中的多余现象,而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尊重他人、举止文明、关心他人、相互谦让善于合作、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这些也是一种有教养的体现。

关于礼仪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刚刚出生到开始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关于礼仪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种行为应该遵守的行为习惯还是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学生应该有的礼貌,长大工作后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单位对待上级和下属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与其他公司人员交流时候应该做到的并且可以为别人对自己带来好感的行为。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在每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目前的社会形式和我国的国际形式来说,礼仪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是不可胜数的。不仅仅是古代智慧对于儿童启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普遍接受的四书五经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体现。书中对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兄长的礼仪,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事项和伦理要求,在学堂里对于教书先生和同窗同学之间的礼仪,还有在社会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应该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当严格的要求和体现。对于这些礼仪的出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这些礼仪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的规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没有客观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长期的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民族的成员都有着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点。这些不仅仅是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于人的影响,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种和谐和合乎规范的环境之中。换句话说,只有这样充满和谐的社会才会给人工作和进步的动力。

在另一个方面来讲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我国古代不仅仅在书籍中体现,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在社会风气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启蒙小故事。包括最为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的文学作品都深受当时魏文帝曹丕对其推崇。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在孔融幼年的时期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非常聪明的天赋,而且在生活礼仪上还表现出来了注重兄弟之间的礼仪以及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还是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敬长辈让出好的物品表达自己内心的关爱。通过这些历史上一直代代流传的故事不仅让当今社会的人民越来越感受到了礼仪的教育所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那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所蕴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关注与深思的。

二、我国目前社会对于礼仪教学的态度的表现

目前我国对于礼仪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突飞猛进的,不仅仅在学校里可以听到关于礼仪的课程和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规范,同时在企业和工作单位也有关于礼仪课程的培训学习,尤其是一些涉外单位和外资企业,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的课程讲解。可见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会对于礼仪方面进行学习和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社会和谐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物质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培养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国家和政府也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在今天,对于今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礼仪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会导致为了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协调和谐以及和睦的状态的形成和构建。相反,即使经济的水平还不太发达,有了礼仪,有了道德和和谐的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会给整个民族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三、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上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倡导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成了许多院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成为了很多院校在平时的运营指导中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礼仪教育成为了众多学校关于德育工作中开展中的主旋律。现在社会上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就受到了过多呵护和来自家长的溺爱。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会交往中常常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仅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体谅其他人,有时候还在一些事情上体现除了缺乏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同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礼仪教育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有机的结合,或者仅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和教学工作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曾经辉煌灿烂过,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还需要,然而在礼仪的教学管理和内容之中,不应该再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习惯和方式传入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倡导在生活中的国际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之中满足国际的礼仪规范,而不是通要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国际礼仪只是礼仪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优秀的礼仪文化不仅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历史原因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否,怎么样进行保留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然而在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上的体现,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方面,并没有使这些文化层面的传统进入到课堂的关键部分。对于礼仪这个比较新同时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学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新的。面对着目前需要沟通和交流并且这些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特征,进行或许国际礼仪和风俗习惯的学习是特别有必要的,但是这个部分仅仅是礼仪教学的一个分支。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发展自己中国对于各国的吸引,许多的外国友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在礼仪上的体现都丝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仅仅无法向外国的朋友介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难堪和尴尬。

四、我国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新思路

1.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对于礼仪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仅仅将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话。学校要在行动上落实,并且要提高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的教学结合的重视,将传统文化课纳入礼仪教学计划,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在礼仪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一是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教学的知识点,充分的发挥礼仪科目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结合礼仪专业知识讲授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时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部分试讲,进行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作用的评估,最后在进行完善和修改,将这些手段作为礼仪课程必修课有益的补充;三是要进行多层面和多形式的举办将中外礼仪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等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于礼仪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

2.加强礼仪教学方法改革,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同时在十的报告中进一步的对于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也要求在进行记忆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时刻充分整合与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对学生开展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创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开辟网络教育方面的新兴阵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礼仪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出现的,有效的时间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寓教育于活动当中,使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积极开展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自觉的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4.加强礼仪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建设,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传统的礼仪文化的教育不能单纯只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潜在的巨大作用影响着一代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滋润了大学生的心灵,也对大学生如何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当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