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明朝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中包含大量多样的历史故事,对这些故事进行有效的利用能够使初中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这一学科,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初中历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不是为了应对所谓的考试,而是让初中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什么是故事化教学

1.故事化教学概念

故事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在所授课程中加入一些相关的故事,进而达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让其在故事中感悟真谛。

2.故事化教学的实质及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是极具科学依据的一项改革,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能够在故事中充分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积极思考的习惯。故事能够使初中生充满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的小故事应该生活化,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听课效率。

3.故事化教学中的注意点

历史故事不能与课程内容产生脱节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及实际条件进行适当的挑选。主要分为三种形式:(1)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讲述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其中包含著名人物、事件以及特殊的历史故事;(2)历史老师还可以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人物虚构,从他们的视角及经历讲解课堂相关知识;(3)为了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老师还可编制简短精练的小故事。

二、故事化教学方式的策略

1.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欣赏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对初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课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授课的艺术性。在初中历史中,教师要懂得运用不同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在这种艺术性教学中学习知识。这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获得对历史文化美的感触。因此,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改善课堂氛围,还要将历史知识完整地、精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并对历史产生兴趣。

2.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合适的课程内容中插入适当的故事,使初中生在其中有效地感知历史。举个例子,在讲解二战期间的内容时,教师可利用这一事件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在此期间所受的苦难,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意识以及对战争的厌恶,换句话说,老师应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利用故事围绕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说,在讲解四大发明时,教师能搜集发明者创造发现的小故事,让初中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的发明对现在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3.使故事化教学更生动

历史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其中的故事也趣味良多,但如果我们将历史课本变成一条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死板的知识点,那就背离了学习历史学科的初衷,学生也会对历史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只有把它们变成人人皆可讲述的故事,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并讲述,即使某个学生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完整,也算不上流畅,但是学生敢于站起来讲,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勇气及信心,尤其是那些平时不怎么讲话发言的学生,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质能力提升平台,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故事便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它使课堂有了乐趣,学生有了勇气,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4.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所在

历史就像现实的一面镜子,它里面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人生哲理以及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时代精神。学生在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中感受先人的情感及精神。对历史的有效学习,可以增强初中生的爱国意识,形成自豪感,那些优秀的人物,都可以给初中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其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秀品质。这对青少年今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时,就运用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来实现情感教育目的。

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找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这两个事件,在学生熟悉了解后,让其在班内进行演讲活动,讲述结束后,历史教师对其中的精彩讲演进行了点评及嘉奖,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都没有提及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呢?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积极地投身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所含的哲理及高尚品德有了深入体会。由此观之,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方面有着必要的作用。

将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尤其适用,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在喜爱的故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更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更好地学习历史。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长期坚持,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必定会有新的突破。

篇2

关键词:历史;课堂效率;教学实践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反应,通过历史,人们可以了解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历史,人们也可以预测到以后社会的发展。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不重要,觉得没有意思,尤其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其实,要想了解国外的东西,学习国外的历史,首先要学习的是中国的历史,咱们自己的历史,只有先知道了自己的历史,才能去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历史。初中历史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等。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是记忆,记的内容多了,历史自然就学习好了。诚然,背诵的多了,自然记住的也就会多一些,但是学习历史并不是只有背诵这一个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很多,需要教师多多思考。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必然的了。

一、有好的开端

任何一堂课,能够在上课之初就吸引到学生的眼光,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同样,历史也是如此,有一个好的开头,学生的兴趣也就来了。教师要用心设计开头,既有新意,又能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欲罢不能,既想听教师的讲解,又有自己去一探究竟的想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开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好了,课堂的氛围也就有了,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的导入可以是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明朝历史的时候,可以从讲朱元璋的故事开始,也可以从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的故事开始,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一下就记住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课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如,在讲的课程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氛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产生?同一时期还有其他的什么事发生?”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也就自动地参与进了课程中,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有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比较浅显容易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学生自己学到了东西,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比较深奥一点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讲给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或是书中寻找答案,然后进行讨论;枯燥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跟现实中的例子相结合或是用俗语、顺口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方法各式各样,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的质量也会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

三、要有好的结束语

课堂小结在课堂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课堂小结总结整堂课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深化,让整堂课的结构、条理等一目了然;好的课堂小结也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好的课堂小结也会顺便带出下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进行预习,自己去寻找知识点。教师要不断地去寻找课堂小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来与新的教学需求匹配。如,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课堂小结时,在总结完知识点时,可以顺便提问学生:“既然是第一次合作,那是不是还有第二次合作啊?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出了什么问题吗?”

四、多多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味,同时运用有图片和声音的设备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眼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深奥、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搜集到足够的图片或声音资料,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也可以在图片或是声音资料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图片和声音资料可是使教师上课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抗美援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用影片资料来刺激学生,还能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堂有效的历史课才会出现。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正式的课程;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积极的思考,认真地回答问题;课后,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复习,自己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有了学生的参与,加上教师的讲解,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

历史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有效的课堂效率既可以让教师省力,又可以让学生省时。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学生要积极地进行预习、复习和总结;教师则要运用好的导入情境、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小结和新设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自主学习

近年来,课改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有效的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我好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动学习,才会激发其内在动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学的知识才能持之以恒,在学中讲究提问艺术,这是各学科都惯用的手法之一。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注意此点,面对创新的压力,历史知识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提问艺术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又要符合知识的难度。因而培养兴趣是提高教学的前提。

1.精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门户,是成功的关键,在有限的时间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当面对多种多样的导入时,要学会因课而导,因时导入。如,在讲述“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利用现代工具播放一首诗《敕勒歌》,可以先引领学生闭目聆听,为其营造草原的景象,感受无边无际的原野,一同领略草原风情,逐步过渡到草原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由于有导入做铺垫,自然地过渡到他统一蒙古扩充领地是草原赋予的构想,这样利用情景联想的交叉,让学生身临其境,充满着疑虑带问而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初步地认识成吉思汗这一人物,可以说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2.开展竞赛

传统的复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记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适当开展竞赛可以使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或几个组或者自我找寻竞争对手,进行历史知识大比拼。这种模式既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创设情境

新课改要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然后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在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时,学生在探究“锦衣卫”时,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朱元璋、大臣、锦衣卫,表演朱元璋派锦衣卫监督大臣的一个片断。这个角色扮演活动效果很好。因为历史角色的台词把锦衣卫的职能融入人物语言。学生也喜欢参与这种类似于“穿越”的活动,同时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1.合作探究

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然而教育也是开放的,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见解和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联系实际

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3.整合教材

教材的编排是烦琐的,知识分散,学生掌握较为困难,尤其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更是一部探索史。这成为初一学生跨入初二的一大转折点,梳理变得尤为重要,可结合数字记忆法,将有效的知识浓缩起来,最后归结为:一性质、两矛盾、三线索、四阶级、五制度、六列强、七条约、八人物、九运动、十战争。利用关键词引领学生找寻答案,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扩充了大脑的容量,又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实践证明,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加强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自主学习中面对历史教材和史料,首先要迅速浏览全文,抓住主体内容,关注标题。精读字句,学会圈点批画、做记号、写批注,学会抓住关键词和重点语句,把教材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知识。

2.积累方法

学习历史是需要大量的记忆,而积累大量的学习方法,则可以大大提升自学的效果。比如,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谐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强化训练

篇4

一、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欠合理。首先经济史的课程内容由于不同的知识选择,导致不同课题内容设置存在着较大的轻重反差。有的课题内容偏少,教材编写也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等课题。有些则内容厚重,造成教材繁杂。如人民版教材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此外,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内容包括“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课标对此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与课标相比,人民版这一课内容显然多出许多,如阶级关系、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对土地制度却讲的不够详细。我们如果忽视对课标的理解,一味地依据教材,可能就会混淆主次,偏离学习重点。教材除这类游离于课标内容要求的偏差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不清、文字表达含糊,甚至体例结构不清等缺陷,这些教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史教学的难度。

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客观上造成了知识断裂,人为割裂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层面的知识依托,成为了经济史教学中的障碍。

2.初高中经济史教学严重脱节。整体而言,初中历史课程存在着重政治史,轻经济史的倾向。从课标看,初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4个单元,共65个知识点,经济史仅占13个,占比只有两成。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要求明显偏弱。当然,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是相关联的,但这也说明了初中阶段经济史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而高中经济史的专题史体例和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这种初、高中经济史相脱节的现象,导致高中经济史内容偏多、偏难。

3.师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贫乏。尽管学习经济史在现实层面具有经世济国的重大意义,但经济史对师生而言毕竟属于比较专深的知识内容,教或学难度较大。经济史内容涉及了诸多深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概念,往往超乎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样,许多教师也存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变经济学专业知识储备与高中经济史课程要求相脱节的状况,是许多历史教师需补上的一课。

了解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是进行经济史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学思考,希望对提升经济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经济史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课标。经济史教学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标为依据。对课标的把握,除熟悉经济史的课程地位、基本理念、体例结构外,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内容的两个层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层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层是历史认识的要求。如: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采用两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识记相关史实,然后进一步提升到理解和应用层面,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此,教师应对识记层面的“了解、简述、知道、列举”,理解层面的“总结、概述、说明”,应用层面的“分析、探讨、认识”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区别与把握,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活动。

2.依照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如:两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则可细化为(1)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能列举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火车等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的形成;概述电、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史实。(2)探讨工业革命如何促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等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目标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的内涵(即每个知识点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外延,避免对课标知识点要求认识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标,要有准确把握课标的能力。

3.依据主流史观梳理经济史。高中历史课程以文明史为核心,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理念,并以这些史学理念贯通古今,联系中外,串起各个模块的知识脉络,经济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史观出发,梳理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及其规律,按不同史观的要求,对经济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二者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而已。如果说,现代化主要从纵向角度演示人类的近现代文明进程,全球化则侧重于横向角度强调人类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因此,只有认真研读经济史模块的课标,准确把握、理解课标的思路与要求,教师才能依据重点,简化教材,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理顺基本内容。由于教科书的叙述存在着或过分简要,或容量过大,甚至条理不清的情形,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旨及重点,依托新课程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编织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首先,要将基本史实条理化,复杂过程简约化。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体系”,教材内容即可要点化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美国为中心)、两个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三大组织(IMF、WB、GATT)等三个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课知识条理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对单元知识及大、小专题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整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大跨度地纵横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三步一回头”,达成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经济史教学量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讲清楚,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故授课中要坚持简约知识结构,理顺基本史实的原则。

(三)讲清基础概念、讲透理论分析。经济史中涉及的经济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抽象。历史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中的这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观点,切不可冗长。(1)历史概念力求讲清、讲白。如“海禁”与“闭关”,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时期都实行过,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贯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台湾后都开禁)。而清朝的闭关则是长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此外,还有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积累等概念间的区别。这些都是学习经济史中绕不开的基础概念,它们是学习理解经济史的重点,是历史思维的切入点,往往也是考试命题的着眼点。不少同学在考试中选择题丢分严重,其因素之一就是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要讲全、讲透。如“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证这一观点:(1)首先,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终形成,工业生产大范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各资本主义大国通过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掠夺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据本国利益为转移的国际分工体系。(2)大规模近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联接世界的铁路网、海运、公路交通网络及通讯系统。(3)世界贸易以空前规模发展起来。(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伦敦成为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国公司。(6)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的铜、橡胶、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资源,而这些正是欧洲国家缺乏的。这加剧了它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引发了列强瓜分世界,东西方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总之,经济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深入浅出地讲授经济史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注意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史相关内容。

(四)教材内容简则增补,繁则简化。教材内容编写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种诠释。由于课标的语言高度概括与浓缩,使得教材编写者在理解与把握课标中难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课题篇幅往往繁简反差较大。以人民版经济史教材为例,专题六第3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表述“言简”但“意不赅”,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学习要求,第一层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侧重于史实的铺垫,主要以美国为重点,让学生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而第二层次“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侧重于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的概括提升(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及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显然出入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课内容包括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四个子目,不仅内容编写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当艰深,如美国的“新边疆”、“伟大社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师生理解显然困难;而有关课标的主题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未予以明确指出。人民版此课内容编写较明显地游离于课标之外,造成了教材内容的繁杂,对此需要化繁为简,否则将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一些教材篇幅过于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课题内容,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