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的教育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智慧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医疗、教育、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在通用技术领域可能尚不能替代人类,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智能将会淘汰现有的劳动力。在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战略,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策略。“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潮流,引发了教育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热”。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大量研究和应用催发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目前梳理学术上关于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于: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机一体”将成为未来新的教育方式[1],由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所应运而生的智慧教育[2],将对原有教育进行改进和完善。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手段和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出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新体系,从而真正触及教育的根本[3]。

(二)关注技术的革新。机器深度学习、智能学习的算法、视觉识别以及智能语言识别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三)探究教育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业测评、交叉学科、角色变化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教师角色内涵也将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存中发生改变。AI监课系统能够数据化、可视化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评分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新技术融入教育并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技术具有变革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能力。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获取或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所拥有的特征、优势与功能,使其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到教育领域?如何通过教育变革来促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实现教育深层次革命等问题,是目前需要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背景

1.1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具备的强大能力

人工智能最早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于1956年提出,其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实质是一种自动感知、学习思考并做出判断的程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推断与革新的能力,推动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同时具有理性判断力、超强的工作力,只要电力供应不断,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工作下去,而且适应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它的超强能力,源于三个重要的技术: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强算力。

1.2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精力、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以及进化力等方面与人类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在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普通民众可以享受更为高效、稀缺的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诊断领域诊断质量不均衡、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数据支撑;极大拓展了教育研究新视域;使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教育手段和环境方面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均发生改变。然而,看到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推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首先,人工智能专家大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现有的依靠非脑力劳动为生的劳动力,需要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不太成熟使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应用在儿童教育领域,再者,人工智能潜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缺乏法律制度规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时代将对社会结构以及人的地位构成挑战。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教育需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突破和飞跃,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育人成人的发展目标。

2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2.1人工智能与教育目的的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不仅影响人类未来如何发展,而且极大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类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是何目的。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目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工智能可能会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这源于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丧失将会导致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可能导致所有基于自由主义的想法破产,转而人类所拥有的价值和尊严可能转化为一种“算法”,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主要是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工智能剥夺人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将协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有利于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寻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有利于使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大致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价值追求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教育跳脱“知识为本”的陷阱,发挥“立德树人”的正向作用。

2.2人工智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也称为深度结构学习或者深度机器学习,是一类算法的集合。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尊重了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挑战。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倡学教并重、认知重构、反思教学过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区别以往传统班级课堂授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享受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是指人工智能基于对个体学习进行快速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特征,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快捷、科学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反馈;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

2.3人工智能与学习环境的变革

首先,有利于搭建灵活创新的学校环境。不仅可以使空间规划更具弹性,而且可以调节性增强物理环境。其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区别于以往传统教育强调的统一秩序,更注重个体的用户体验。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环境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的空间环境与学习支持将改变目前学习的学习空间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对话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普及,有利于实现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时交互。VR、AR等技术的同步协作也有利于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一系列要求。脑机互动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实现将人工智能植入人脑,从而改变人类自然语言的交流方式。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即时、准确、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进行精准且个性的学习评价与反馈。人工智能将综合收集所有同学的学习记录,互相比对、优化,从而进行综合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情绪感知,学习状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科学化;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的出现,为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将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3D打印、模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个性化教育服务、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环境等产生根本影响。2018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本)指出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而影响教育阶段的不同过程。具体见表1所示。

篇2

关键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 实时系统 挑战 展望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写是AI。它主要研究、发掘应用在延伸、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科技。“人工智能”一词刚开始,由195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莫学会上提出的。自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由于智能概念的不确定,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1机器人、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学科的出现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与整个科学体系的演化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是自然智能(特别是人的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即研究“机器智能”,也开发“智能机器”。如果把计算机看作是宝剑,那么人工智能就是高明灵巧的剑法。

1956年夏季,在美国达特摩斯大学,由麦卡赛、明斯基、香农等发起,由西蒙、塞缪尔、纽厄尔等参加,举行了关于“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正式采用“人工智能”的术语。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为期两个月之久的学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新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可以把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相结合,以单片机硬件电路为专家系统的知识来源,建立单片机硬件配置专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以提高纠错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到了计算机网络领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常用技术是防火墙技术,而防火墙的核心部分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入侵手段也在层出不穷,单凭传统的防范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领域,大大提高了它的安全性。

2学科交叉带来的挑战

实时人工智能是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相互结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时人工智能系统是一种在动态的环境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可靠地完成关键性任务的系统。目前大多数人工智能规划和问题求解系统都试图产生一个完全的精确解,但是在资源限制的状态下, 快速地产生一个近似解将更有效。Anytime算法能够折衷解的质量和计算时间,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实时环境中的有效技术。由基本的Anytime算法构成实时人工智能系统的关键之一是如何给基本算法分配时间, 从而可以获得系统的性能描述,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时间分配算法,爬山算法仅能找到局部最优解,如果组织问题满足局部组织问题的条件,它能够找到最优解。对于不满足局部组织问题的条件的大型组织结构,爬山算法不能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遗传算法适合于寻找全局解,但搜索效率取决于一些关键参数的确定和算子的操作机制选取。

智能主体是智能互联网中的生灵,它是一种智能的软件实体,能够在智能互联网中自由遨游,为用户提供各种智能服务。所谓网络智能软件是面向智能主体的研究方法所设计、开发的软件。网络智能软件技术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的结合。

3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实时系统的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是认识与模拟人类智能行为。传统人工智能研究往往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对人类单个智能品质如计算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搜索能力、直觉能力等的研究与模拟。然而,由于人类智能行为是各种单个智能品质的综合体现,因此传统研究方法往往无法充分刻画或恰当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把人看成多种智能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智能体(agent),综合考察智能体的各种智能行为与特征,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者共同的愿望。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离我们的目标还很遥远。但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发展极其迅速,专家系统、智能控制在短短的10余年里就发展成熟。目前的焦点,如分布式和协同式多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方法、硬软件一体化技术以及并行分布处理技术还有MAS的研究,也有望在下一个5年内也会成熟。根据AI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现有的规划,将AI未来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快地,向着人类智能的方向逼近。

4总结

人工智能这门科目的出现、发展并非偶然,它和整个科学体系进化和发展进程有着紧密关联。21世纪会变成智能革命的时期,信息时代的特征分为三个方面:联结、符号和行为主义,在信息论启发下,达到统一和谐,在每个领域交互研究与发展中,一定会发生一场智能革命,真正意义达到人和机器一起协调思考的新时期。

篇3

关键字:人工智能;案例教学;学科分支;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前沿科学,它的出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

人工智能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正在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得到迅速提高。目前,国内外重点大学都非常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许多重点大学都有自己独立的人工智能研究所。

本文通过多年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对人工智能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中央民族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摈弃传统讲、学、考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既从计算机学科本科的教学理念出发,从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特点出发,以计算机学科分支的角度认知人工智能,组织教材的知识架构并进行教学。用计算机学科的观点分析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时,重点强调的是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与其他的计算机分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强调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不同点是强调人工智能的本质。本文就针对我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初步总结。

2 从计算机学科分支的角度认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分支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涉及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数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所设置的人工智能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以什么角度组织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技术,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

人工智能处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处理则需采用知识表示。因此,若以计算机分支的角度也就是用计算机学科的观点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知识为主线,以知识表示和搜索为基石进行组织。反映到实际教学中,就是人工智能的各个分支的介绍,这包括知识库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规划、机器人等。总之,教学内容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逻辑表示与归结推理方法、搜索原理,知识表示(包括产生式系统、语义网络、框架)、推理(包括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机器学习。第二部分是实用技术,包括知识库系统、高级搜索、自然语言理解。

3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双语教学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学科,在1988年前,国内外均未见有教学大纲和教材,开设本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和推理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两个部分。前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后者讨论几种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规划和机器视觉等系统。这些内容只是给出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初步框架。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也从符号(逻辑)主义一枝独秀发展到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多家争鸣的新局面, 模糊计算和神经计算作为新内容列入到人工智能课程,充实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人工智能研究和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及时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把人工智能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应用部分。

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考虑到本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以及相关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高校提倡双语教学的环境下,将《人工智能》教材逐步改为全英语教材,这样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与国际发展趋势接轨。Nils J.Nilsson教授所著的《人工智能》教材是美国Stanford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教材,该教材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这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适合作为该课程的英文教材。

4 注重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在经贸、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绩效,然而目前工科专业还较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人工智能的每一部分内容均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被动“听讲”;并且涉及很多的数理逻辑知识,有些显得难以理解,并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渐渐淡薄,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逻辑推理技术和搜索技术这两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参考教材《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并利用其中基于JAVA的教学开发工具包AIMA进行案例设计和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AIMA中的案例来讲解,使比较枯燥的知识以有效、实用和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搜索技术时,以“八皇后”问题为案例,结合AIMA中的设计实现,以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等算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状态空间的产生方法,而且能设计算法、实现算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神经网络、模糊逻辑、进化计算等方面的内容时,我们主要借助于Matlab提供的相关工具箱。

5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富有战斗力的教学队伍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人才资源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们组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对考试方法的改革。一方面这样可以打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结合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加强平时思维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大量采用写读书报告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得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左右,杜绝依靠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状况。这样,既迫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思考,也减轻有些学生想通过考试作弊完成学习任务的侥幸心理。

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学辅助教育;教育资源

[DOI]10.13939/ki.zgsc.2016.36.197

1 中学教育现状

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学教育乃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中学生处于青春的成长期,各项综合素质逐渐完善中,中学教育意义和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仍然需要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考”“高考”,中学教育很大程度左右了学生的未来。

目前的中学教育资源,分为公共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私人家教、补习班等,有如下两个特点。

1.1 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足

学校班级结构的构成是:一名班主任教师,多名科任教师。在大多数学校中,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科任教师,均会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教师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加上“中考”“高考”的上线压力,教师往往会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关注在所有的学生上,每个学生得到的公共教育资源并不多。

1.2 学生获取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公

学生若在学校无法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转向社会教育资源去求助。据统计,学生参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成本在200元/小时,学习费用成本过高,进一步造成普通学生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无法获取。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通过人工智能这一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使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2 智能辅助学习

2.1 人工智能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能够对人的意识、思维等信息过程进行模拟。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成功应用,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冲击力。以谷歌围棋机器人“阿尔法”、微软助理机器人“小娜”等为代表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具备超过常人的智能。

在国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现得越来越活跃,尽管人工智能并不是为教育专门研发的,但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的智能化一直是教育界和教育技术领域的理想和目标。

2.2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其表现形式是能够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虚拟教师。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与虚拟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咨询虚拟教师各学科的问题,并得到有效的学习辅助。

该智能辅助学习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2.2.1 虚拟教师跨学科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专一某一学科不同,虚拟教师并没有学科边界划分。只要学习系统研发出某一学科的学习算法,该虚拟教师就能够获取该门学科的能力。

2.2.2 虚拟教师深度自学习

虚拟教师的“智能”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学生基本信息档案,该档案涵盖了从小学教育开始的学科成绩、综合能力、爱好特长等,虚拟教师得到学生的人物画像。二是虚拟教师对学生的自学习,每一次双方的沟通交流,虚拟教师都能够不断更新发展学生的画像。三是虚拟教师对学校课堂内容的自学习,虚拟教师并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存在的,而是作为学习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虚拟教师能够掌握课堂进展、作业部署、考试动态等信息。

2.2.3 接近自然语义的沟通

学生与虚拟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自然语义的语音和文字进行沟通,如 “今天数学作业第2题不会”“《荷塘月色》全文中心思想是什么”“Lets start a conversation”等。其他计算辅助手段为补充,如上传某道数学题图片,虚拟教师通过图形识别匹配,给出该题的解题思路和讲解。

2.3 优势分析

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有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即学即问”,相比目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只有有限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中学生将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与虚拟教师互动,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

二是“定制教学”,相比目前的教育形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不可能专为某个学生定制教学方案,在智能辅助学习系统虚拟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虚拟教师能够更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最佳学习方案。

三是“受众广阔”,相比目前的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社会教育资源费用昂贵,智能辅助学习系统一旦推广,受众学生可无限增加,边际效应非常明显。并且计算机系统设计特有的水平扩展能力,能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支撑广大的学生辅助学习。

2.4 前景预测

笔者比较看好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落地前景,除了前文所述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中学教育带来的价值外,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非常有利。

第一,未来10年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会大幅增加在教育信息化产业上的投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规划相继出台,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投入,人工智能+云计算是重中之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必将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风口,根据前瞻产业研究《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大约为479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504亿美元。这个持续迅猛增长的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意和资本,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也很快会成为热点,涉足其中的高科技公司也会越来越多。

3 结 论

本文通过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探索了人工智能在中学辅助教育中的一个应用。虽然没有介绍具体的技术实现、系统研发,但对现状痛点、应用前景做了综合性分析概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融合开放,本文探索的这个应用将实现于市场,使广大中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何维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3(6).

[2]王斐.人工智能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4).

篇5

关键词:价值功能;应用型人才;教育观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了重大变革,国家的发展战略对于社上的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兼具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观。在就业的大导向下,根据市场和教育规律,坚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人文教育为重点,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功能及素质结构

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科学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为社会创造出各种价值和财富。为了使他们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价值,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价值。这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能,又要具有获取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有就是要求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为社会为人们服务的精神,且可以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从总体上来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功能与素质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

1.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并重

新科技革命使得科学与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得从事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界限逐渐模糊,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实施者,应用型人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最新要求,它为今后的人工智能代替手工劳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特征的生产是创造思维的价值体现。所以说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应用型人才的更深刻含义。

2.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举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结合的产物,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即是科技的证明,又是革新的主体。所以说应用型人才掌握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程度决定着技能水平,同时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劳动者对科技的探索和创新。因此应用型人才自身含有的科学精神局盯着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程度,甚至影响着自身价值的发挥。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人才的培养方面划分的也十分详细,这导致了我国的人才精而专,但是缺乏综合素养。理科生和工科生是应用人才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形成人才专而精但是不全的现象,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要把道德、人文精神等渗透到科学技术活动领域当中,有效提升应用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树立科学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也煞费苦心,进行了不少的改革,但是仍然不能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导致对于人才培养出现漏洞,相关人员对创造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各高校需要抛弃旧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高度的服务社会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把我国严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口优势。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应用型人才价值的体现主要依靠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因此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就是要依靠社会现实需求,开展针对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从培养人才的理论上来说,各高校应当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一切的教育都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转变成应用型人才。

2.以市场规律为参照,以教育规律为根本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需要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与社会信息的通畅,紧密配合市场规律,才能够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跟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发展国家经济能力为目标。当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生产逐渐朝着综合性和整体性方向发展,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出现了大批的新型较差学科和边缘职业学科,职业性应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汤学俊. 试论PISA对大学生评价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5).

[2] 张永胜. 学生评价改革的困境与反思[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篇6

【关键词】 钢琴教育;育人功能;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80-01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教育功能的研究从初始至今仍有不同争议。在教育诸多功能中,根据不同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最基本功能,也有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才是基础,更有人提出在现代社会文化功能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也称之为本体功能或发展功能,是本文讨论重点。豍而关于教育能为性质,有研究者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功能,即教育的正功能、教育的负功能和教育的零功能。目前儿童培训活动火热的市场上,存在不少幼儿钢琴培训班、钢琴音乐训练等机构,儿童钢琴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本文试图从教育的育人功能角度出发,探讨钢琴教育在儿童早期阶段的影响以及其是否具有育人功能所拥有的三个具体正、负甚至是零功能等问题。

二、儿童早期钢琴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钢琴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

赫伯特·齐佩尔说过:“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教育育人功能也称之为本体功能或发展功能。豎有研究者指出儿童学习钢琴的价值包括了开发智能、陶冶情操、提高记忆力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等。豏钢琴对于儿童来说是个新奇的事物,对钢琴的接触有利于激发起好奇心、开发其认知能力。弹琴过程是复杂的,即在同一时间里需要眼看、耳听、手弹、脑想,要求高度协调统一,注意力必须是高度集中、思维灵敏活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二)钢琴教育中有利于发展儿童兴趣

由于钢琴是技术型练习,需要不断的重复和积累。一般来说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支配,行为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一般时限为10-30分钟。因此每次让儿童练琴的时间应以20分钟左右为宜。对于注意力集中能力差的幼儿,长时间的练习会产于厌倦和厌恶心理是难免的。这也就体现教育的负功能。产生负效果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教育方法不当,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教育负功能或负效应是指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或事与愿违的作用。一旦教学方法不得其所,造成儿童不愿练习,想让他们学好钢琴是不可能的。教师这时候可以改用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或玩手指击键游戏,消除学习中的枯燥乏味。

(三)钢琴教育有利于儿童培养倾听能力和手指小肢体动作发展

首先在钢琴教育中,孩子需要听从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培养孩子注意倾听的能力非常有益。4岁的幼儿还未能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安静、耐心地听别人的讲话上,且不易记住讲话内容。但安静的钢琴教育课室里则不同,多数是一对一教学,降低了嘈杂、玩闹等影响问题。儿童在认真倾听下才能明确接下来该怎么做。

其次,在钢琴弹奏中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时也需要快节奏的手指动作。这对于肢体协调能力发展还未完善的孩子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三、对当今社会儿童钢琴教育的启发

(一)良好的钢琴学习环境需要社区和家庭的力量

不仅限于家庭氛围,更有涉及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就联系到了社会的功能。一旦家长和老师有所放松,就不能坚持,以至于半途而废。可见,成人必要的干预与引导对儿童学琴来说是必需的外部支持条件。

(二)市场并非主导幼儿钢琴教育的指南针

教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文化选择功能,两种明显不同的取向分布是按社会需要选择文化和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社会跟风现象,笔者认为就是按社会需要选择的表现。甚至是家长价值观喜好选择的结果。个别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特长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正在学舞蹈、我们就去学钢琴;”“别人的孩子国画学得可好了,我们也要把钢琴学好。”以至于将钢琴教育当作是孩子的任务,强迫学习,教育负功能也由之展现。不适当教育还可能导致幼儿手指甚至身体骨骼发育受损。不满4岁或刚刚4岁的孩子,其骨骼尚未发育完全,骨质偏软,长时间的弹奏会给孩子的手指骨骼发育带来过重的负担。一般来说,孩子在学前班开始学琴比较合适。

(三)不要低估儿童的能力

其实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学习,一般孩子可以掌握很多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技能。甚至超常儿童表现出来的能力超乎成人意料。成人更应注意的是采取合适的教育管理方式。孩子天性贪玩,端正坐着的练习有时会激起他们想逃跑的欲望。

篇7

[关键词]认知语境;推理;关联理论;制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2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57

[本刊网址]http://

引言

语境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语境对于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传统的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活动的固定不变的知识。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特点与过程出发,将交际视为一种认知活动。他们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是客观事实、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因此,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时时刻刻地影响、制约语用推理过程,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语境对日常话语的语用制约。

一、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而这些概念表征的集合就构成了认知环境。当交际者在接受新信息时,会从大脑的认知环境中调用相关信息与新信息结合并进行推理,得出会话含义,而这些被调用的语境则称为认知语境。Sperper和Wilson曾表明“一个人的认知环境就是他能感知到或推理出的现象以及所有对他来说是明显的现象,具有明显性就是要具有感知性或推理性。一个人的整个认知环境就是其物理环境和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他不仅由在他所处的物理环境中他所意识到的所有现象组成,还有在其中他意识到的所有现象组成。”认知语境包括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三个方面的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地选择,不断获得新的信息,进而对原有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也就是说,认知语境不是在交际之前预先设定的,而是交际者根据具体的情景因素不断选择完善的。语言的交际过程实际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根据话语的语境效果不断改变语境假设的过程。

二、话语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将已有信息与新信息的融合,通过心理感知,语言解码运用综合知识进行推理,因此,“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言语交际受制于交际场合的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说话人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及推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从识别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然后在语境的作用下以最少的努力不断完善、充实才能符合所期待的关联,即获得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关联理论的理解过程是:a.在推算认知效果时,遵循的是最少努力的省力原则;b.一旦找到所期待的关联性,理解过程就停止。

三、认知语境对日常话语交际的语用制约

语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复杂性,因此话语意义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变化,那么在交际中,听话者应该如何进行推理获取交际者的话语意图就依靠语境来判断。正是由于不同的交际活动依赖于不同的语境,因此语境对话语交际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同样的语言单项从现象上所反映的语义差异和同样语义在表述中的语义差异,都是由语境差别所决定的。

(一)从说话者的角度分析认知语境

明示信息分为两部分,一是话语的字面意思,另一部分则为话语的暗含信息,说话者在表述时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重要的一点是他需要考虑听话者的认知语境。为了成功实现交际意图,说话者要分析需要给予听话者什么样的语境信息。比如:

A:奶奶,不跟你聊了,我去淘宝看看衣服!

B:淘宝在哪?远吗?

此交际就是不成功的,由于奶奶并不知道淘宝是一种购物软件,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回答。由于说话者不清楚听话者的认知能力,造成交际无法继续,这就是认知语境对于话语的制约功能,所以对成功的交际而言,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语境判断十分重要。认知语境是动态的,因此说话者可以尽量让双方的认知趋于一致,比如,A在奶奶回答之前就解释一下淘宝就是在网上买东西,这样交际就会顺利进行。除了说话者对于听话者的语境判断外,说话者本身的认知语境也对话语交际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为说话者的认知语境影响着他对话语的组织和表达,不合逻辑的组织,不明确的表达当然影响交际的进行。同时,在表达形式上,认知语境同样对话语具有制约功能,说话者在说话前需要考虑自己与听话者的熟悉程度,社会地位关系等等因素。比如:

A:您好,打扰一下,请问附近哪里有电影院?

B:您知道附近哪里有电影院吗?

C:电影院在哪?

这三句话都是向别人询问电影院的地点,但是采取的语言形式却不同。A比较适合对陌生人讲,而B则通常是向上司询问,C则为一般朋友,同学或者家人。因此,说话者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

(二)从听话者的角度分析认知语境

语言交际就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除了说话者的明示,听话者的推理也极为重要。在推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听话者的语境假设,话语理解实际就是听话者根据新信息改变语境假设的过程,并且听话者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交际意图就需要选择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这就体现了认知语境对交际的制约。比如:

A:晚上去看电影啊?

B:我明天有考试。

在这一对话中,B并没有直接回答A明天是否想去看电影,表面上看属于答非所问,但实际上A对B的回答进行一定推理便可知道答案。A需要扩大自己的语境假设,B明天有考试,有考试今晚就需要复习,需要复习就没时间看电影了,所以B今晚不会去。这是和B回答最关联的语境假设,以便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另外,同一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It's cold.

A:当有人要外出的时候家人说出这句话,那么意思就是提醒听话者多穿一些衣服。B:当有人进屋忘记关门时听到这句话,听话者就应该理解为他需要把门关上。

C:当一人邀请另一人逛街的时候听到这种回答,那么听话者就需理解为这是一种拒绝。

篇8

关键词:职成院校;地位;育人功能

职成院校是职业技术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的合称。职业技术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特别快,这就更要求人们不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一、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职成院校从其功能来说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说职成院校是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基地。然则,职成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国民心中的地位与职成院校本应该有的这些地位既不相符。我们从理论上的地位、实际中的地位,应该享有地位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理论上的地位

在理论上职成院校应该和本科院校是并列平行的,是构成国民高等教育的两个要素。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职成院校侧重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两个虽然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同属国民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因此,没有上下之分,优劣之别。

(二)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实际中的地位

在生活实际中职成院校往往被认为不如本科院校,主要表现在,(1)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考生往往更向往本科院校,在高校录取中,考生以本科院校录取为荣,他们选择就读职业院校是处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2)在毕业生就业中,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普遍比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岗位也普遍比较优越。(3)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学术型人才,他们在招聘不顾岗位需求,片面的认为学术型人更适合一切岗位。职业院校及其毕业生对自己的优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不能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得职成院校在实际中和人们心目中地位比较低,远逊于本科院校。

(三)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有的地位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职成教育更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动力。职成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具有高技术的生产者。提高人的生产实践能力,特别是对生产工具的使用能力,因此职成院校应该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基地。技术型人才必将受到尊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地位应该是战略性的。从人受教育的形式来说,学术教育是阶段性的教育是没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教育,即人在接受了一个阶段的学术教育,再没有必要对同一专业同一阶段的学术教育进行再接受教育,但是职业教育不同,即使一个人的专业技术很熟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更新,原先很熟练的技术也会变的不适时宜,这就需要再一次接受相关技术专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反复性的,是终身的。职成院校为人提供了生存技能,职成院校是人类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二、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一)职成院校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

职成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型人才。学校的育人功能具有客观性,即学校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学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实现。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那么无论培养的人才多么优秀,它也不能实现育人功能。社会发展中需要的人才概括起来有两类: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职成院校就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动能。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教学院为例,近几年共开设本、专科专业46个,其中有面向专科起点的应往届毕业学生的本科专业,而专科主要面向的是初高中中专起点的学生、农民、产业工人或技术人员,受训学习人数达到5200多人,其中乡村干部的专业学习人数达到1200人。无论从人数而言,还是从技术的覆盖面而言,都为社会提高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职成院校培养受教育者的开创精神,助推社会创新的风气

职成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更注重生产技术,与社会生产实践相比,它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有关技术理论的科研。因此职成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较更接近实际,与实际相比更具有理论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它能更好的把理论付诸于实际,更能把生产实际中的成功的有效的生产经验,总结上升成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技术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操作,二者缺一不可,并且更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知道职成院校有独特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优势,因而,它相对于社会生产实践和本科院校更具有创新的优势。还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开创性的办学方式把这种开创精神融入到学校的各个环节,比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成人教育上发挥开创精神,开设特色专业,免试招收南通市历年退伍士兵到大专各专业学习,配合南通市政府组织部“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要求五年内每个村干部学历达到大专水平。最主要是培养了大批农村干部、农业类的技术人才、农民企业家。通过这种方式把开创精神推向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实际中。

三、总结

职成院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与本科院校应该并肩齐驱,但是由于现实中各种原因导致职成院校的实际地位不如人意。职成院校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既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开创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书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篇9

通过分析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并结合法制教育实际内容,体现出法制教育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法制教育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健全的人格

是现代社会优秀人才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就要有意识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领域来探讨健全人格,专家学者则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始于青少年时期,可见,该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的法制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知法、懂法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其健全人格的重要奠基石。既然人格是随着一个人心理的日益成熟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就要从青少年阶段开始,通过学校等组织机构以及家庭熏陶等方式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避免青少年在不成熟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做出过激的违法行为。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至关重要,是我国现代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快速形成,令其在融入社会以后能够在其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指引下,做一名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用的优秀人才。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内容

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质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社会各方的努力以及法制活动的开展,来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青少年各项能力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发展较为开放,很多青少年在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律思想意识没有形成之前,过早地接触社会,往往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对于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需要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来完善教育体系。在我国实际推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进程中,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相继结合了各自的教育状况,积极开展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尤其是我国某省在经过了五个“五年普法”教育以后,青少年群体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同时,各地区中小学校加强了与学生所在家庭间联系的紧密度,构建了学生健康法制教育的平台,以便于及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向。

二、法制教育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渗入,我国步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像。在其成长过程中,要面临融合社会的难题,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很可能在法律意识淡薄、漠视组织观念的情况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而法制教育在帮助青少年正确思政观念的形成、犯罪率的降低、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可以将其运用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工作中。

(一)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有帮助

1.法制教育起到了完善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功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整个人生当中十分关键的时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即将或正在经历一场巨变。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的编排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展开,围绕着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所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来推进法制教育。在这一人生阶段中,青少年的求知欲增强,人际间交往需要增加,同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虚荣心极强,且乐于幻想,做事易冲动,情绪化较为严重,尽管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及生理不够成熟,但其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这就可能会在其片面的分析判断思想意识之下,做出不理性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不良的犯罪事件。基于此种情况,需要通过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对我国青少年群体施行法制教育,从点滴的普法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其误入歧途,给自己及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到,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有帮助。

2.法制教育对于降低青少年群体犯罪率有帮助

从社会总体法制建设的角度来看,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12岁-18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案率的增长较快,尤其是侵犯财产型犯罪与犯居多,且团伙作案的数量有所增加。这就不得不因其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的力度,进而辅助青少年建立健全的人格,这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就当前的法制教育情况来看,尽管中小学校等机构当中,大多开展的法律教育课堂,或是进行过普法教育,但其效果不够明显。事实上,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是了解了一些法律条文,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因此,需要法制教育的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教育跟踪,通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等活动,时刻提醒大家遵纪守法,为其敲响警钟。与此同时,对于青少年而言,要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自我修养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这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形成十分关键,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已然成为现代人独立人格当中的一部分内容。

(二)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更好地融入多元社会有积极意义

1.法制教育能够提升青少年对复杂事物的认知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当中思想不够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在看待事物、判断事情发展趋势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青少年在面对复杂事物时的决断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一些青少年往往就会在感性情绪的助推下,做出不合理或是不合法的行为举动,很可能就会给其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带来威胁。通过法制教育的过程能够使之产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的兴趣,法制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都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紧密。从实际教育过程中了解到,我国中小学机构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教学采用的是传统单一式教学模式,也有部分学校采取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教师要能够找到法制教育与社会新生事物间的微妙关系,从而激发其对社会复杂事物及各类人群身份的领悟能力,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游说,误入歧途。从现代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来看,通过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有关青少年犯罪等法律案例的教学,能够促使他们的心理更为成熟,加深其对法律内容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在正确思想政治观念以及价值观的引领下,能够有助于青少年把精力放在积极地探索未知领域之中,吸收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相信新一代青少年的青春时光将会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2.法制教育的开展为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融入社会助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法制教育不仅仅能够提升青少年对复杂事物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对培养其健全人格以及融入群体组织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社会是由一个个的社会群体所构成,而这些社会群体的类型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了解到,社会群体在生活中都有着近乎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及较为类似的工作和家庭背景,正所谓“人以群分”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如此,为了能够让青少年正确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当中的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人的行为所能够带来的影响,则法制教育是扩展青少年视野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其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策略,这对于他们在日后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 功能论;知识经济;成人教育;必然性

收稿日期:2006―01―12

作者简介: 1.朱利永(1980-)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2.朱 蕾(1982-),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一种新的经济悄然兴起,引起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需要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便受用终身的做法从观念到实践已成为过去,这就是知识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为主导,信息为支柱,创新为灵魂,人才为核心的经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将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经济功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财富的源泉,所有的财富都是知识的凝结;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波及性、共享性等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将获得更高的报酬,哪个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哪个国家获得更快速地发展和强大。知识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经济,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的掌握,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利用,知识的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去实现。

一、知识经济下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转变

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成人个体和社会迅速、健康地发展。其中,促进成人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成人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是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成人教育的功能所在。而今,新世纪的大门已经开启,一个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正向我们走来。在21 世纪的知识社会里,不难预料,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才更适应赋予竞争与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多知识的国家才有可能拥有更强的综合国力,可见,成人教育担负起了一些独特的功能。

(一)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平台

1.成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教育关怀

教育关怀是指政府为代表的所有利益主体或利益人,从教育的途径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所有人的人生预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家庭条件的优劣,造成了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成人教育具有补偿性这一特点,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持续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弥补由于外在条件的各种差异而造成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成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首先,成人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扬弃了传统的“一支粉笔”的形式,使用了现代网络技术。其次,成人教育通过卫星电视进行教学,可以获得大量信息。第三,成人教育通过光盘,录音带进行教学,可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第四,采用双向视频教学,建立同步课堂,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

3.成人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

成人教育涵盖开放教育、函大、夜大、成人大学、自学考试等等,具有体制相对灵活,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等特点,知识信息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流入社会组织和学习成员的家庭,从而把学习、生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

(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载体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重要的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到发展;人的需要得到全面丰富和满足。

成人教育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成人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学历层次,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都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为社会的稳定提供智力支持

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强化国家机器和完善国家法律;另一方面要加强国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具有缓冲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下岗职工再就业任务艰巨,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广大劳动者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成人教育在当前知识

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审时度势为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二、从教育全球化趋势看成人教育的发展

教育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衍生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它表现为跨国界、跨地区的力量,它所强调的是世界教育整体的行为和国际规范的作用,它所寻求的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一般方法。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国际化,一般指国与国之间的教育交往,而并非教育全球化的全部。首先,教育全球化表现为全球教育价值观念的整合与更新,教育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其次,教育全球化表现出成人教育的新特征:其一,现代化特征。教育全球化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新技术全球普及的趋势将给成人教育从教学科研、管理到基础设施,甚至学校的形式带来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成人教育在相互交往和发展过程中,要更新传统陈腐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观念现代化,并在教学手段、科研手段及管理手段上现代化。其二,开放性特征。与封闭性的教育相比,在教育全球化形势下成人教育更具开放性。体现在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交流空间更为扩大。其三,多元化特征。教育全球化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有不同性。它们各自制定自己的教育法律和规章。同时,成人教育的多元化还表现在每个国家内部的教育主题多元化、教育对象多元化和教育方式多元化,包括教育投资主题多元化和教育行为主题多元化。

需求推动发展,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推动下,成人教育显示出了它特有的功能。

三、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成人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崛起,要求我们尽快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从一次性的学校学习转向全社会学习的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强调人的学习是终身性的,而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支撑点就是强调人的未完成性。因为人的未完成性,所以人的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必然是终身的。所谓终身性,它涵盖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从出生到死亡连续不断、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过程,是像日本的一些学者所讲的“从摇篮到坟墓”所受到的全部教育过程。目前,对成人教育促使个体发展的功能一般理解为个体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即通过促使成人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或更多地说是职业的需要。实际上,当成人教育逐渐突破学校教育范畴的时候,便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更多地强调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学习成为成人个体一生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的时候,成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也为成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的人格的发展、个性品格的完善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服务。

四、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要发挥重要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强化国民终身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给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得更为充分,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知识形态的高级专门劳动力,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表现出了重要作用。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也显示出对充足的人力资源的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型劳动者和大量的智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任务。继续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全力拓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及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将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科技人员的素质,从而直接提高科技的发展能力、推广能力和转化能力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促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这都充分显示了成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相对独立的教育门类,成人教育以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殊经济功能而显示出其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迎接知识经济社会,适应教育全球化趋势,构建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宏图,需要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其现实及潜在的功能。深入理解现代社会成人教育对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能使我们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对成人教育功能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使成人教育结构发挥出整体优化功能。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人教育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形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是我们成人教育在新世纪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茁,梅国荣. 论成人教育如何在构建我们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J〕. 成人教育学刊,2001,(6).

〔2〕耿文侠.对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目标的思考〔J〕. 浙江师大学报,2000,(6).

〔3〕葛建华等. 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