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汇报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管理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管理汇报

篇1

集团是以集团公司为投资母体组建的国内大型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创业三十多年,从最初的无线电二厂,到电视机厂、电器公司,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多年以来,坚持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发展战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资本运营为杠杆,快速成长,迅猛发展,率先在国内构架并专注于家电、通信、信息为主导的3C产业结构,主导产品为电视、空调、计算机、移动电话、冰箱、软件开发、网络设备。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担十多项的国家级项目。年,对信息、人才、设备等技术力量进行了整合,扩建为集团研究发展中心,里面设有11个专业技术研究所,拥有1500多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到技术创新,力求在集成电路设计、网络设备与服务、新型电子显示等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

目前,在全国有20多个营销中心,200多个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分公司和办事处,10000多个维修服务网点。产品还远销到欧洲、非洲、东南亚、南美、北美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日本、巴西、美国、印尼、中东、澳洲、香港、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贸易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南非建立了生产基地,实行本土化经营。以创新就是生活为宗旨的计算机公司是在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和雄厚的科研支持下于年成立的。它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坚持知识就是财富,人才就是利润,向管理要效益的宗旨,充分发挥公司员工年轻化、知识化的优势,内抓管理,外争市场,发挥团队优势,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行业中的一只生力军。其产品通过国家电工产品认证(CCEE),通过全国28个省市区协作城市产品质量认证,享有销售免检权向消费者优先推荐的资格。产品可靠性指标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2000小时以上。1995年,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为的计算机的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技术中心不仅是的研发基地,而且是的新产业孵化器和人才培育中心。年月在中国电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审评中,计算机公司成为中国同行中在最短时间内通过认证的公司。近年来,计算机公司始终致力于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最新的科技产品,先后推出了商用、家用电脑与高端的图形工作站、服务器和网络产品。电脑曾荣获年首选购买品牌和年电脑实际购买第三名,其金箭99H荣获高档组四项测试第一名,金箭99V荣获中档组四项测试第一名,蓝箭获得廉价组八项测试第一名。其代表作海景回归海飞箭系列电脑和闪电系列图形工作站,在国家权威机构的多项评测和用户调查中名列前茅。

公司的服务承诺是:

1〉全国联保,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用户可凭《品质保证书》在最近的公司最近的各级维修部以及各个授权维修中心获得维护服务。

2〉在设有计算机维修服务站的地区实行三日内修复的服务。

3〉免费维修,在计算机不见保修期内且在正常使用下的故障,免收部件的成本费用和维修费用,超过保修期,免收服务费,只收成本费。

4〉保修期的第一年内,正常使用过程中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只需播打计算机公司设在该区的服务热线,即可预约时间,并且在预约时间享受免费上门服务。

5〉终身维护,为彻底解决顾客的后顾之忧,对于超过保修期的计算机,由用户和任何一家维修中心(站)签订协议,则可享受终生维护。

我实习所在的部门是技术服务部,主要从事地区的电脑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虽然我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但在电脑维护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而且从没给人做过计算机维修工作,所以一切都要从零学起。刚开始实习时,办公室的同事给了我一些有关部门运营和计算机维护的公司的规章制度,让我对公司运营情况和计算机维护--特别是系统维护有了一定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了一个重量级国家级企业单位对人事的重视,理解了我技术服务部的电脑维护工作虽然是企业部门运营的一个小侧面,但关系到企业在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企业参与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销售竞争的魄力及品牌亲和力。我们中有经验的大哥哥大姐姐还给我仔细讲解了计算机维护的每一款注意事项,经常领着我去进行顾客回访、产品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后来,又让我参与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约定顾客、维修单开立、对外宣传以及具体维护工作、。在部门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帮助指导下,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工作,我已熟悉整个电脑维护的流程,可以独立、熟练地维护电脑,比较准确地报出各种电脑故障问题。

篇2

一、围绕中心,努力工作,搞好全市信息化建设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化推进与信息产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取得了较好成绩。

1、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网站主媒体地位凸显,圆满完成了我市人大、政协“两会”的网上直播报道工作;积极做好全市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应时开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项目突破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月》等专题栏目;与国内知名媒体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城市频道》等实现合作,成功推介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文化旅游品牌,在新华网首页实现聊城政府网链接,开通了聊城走向世界快车道,搭建起聊城对外交流合作的新桥梁;积极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做好突发应急指挥系统的招投标准备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帮助各县市区建设推广政务信息公开系统,确保今年年底全面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

2、信息产业稳步发展。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了稳步发展,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0.38%,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5.99%,均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同时,我们还根据国家和省加大扶持创新型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会同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等部门,按照要求,筛选出一批信息产业项目进行扶优扶强,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信息产业扶持项目。

二、认真查摆,深入调研,找准存在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全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了一些突破。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局领导班子思想解放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改革创新的魄力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在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和实践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上大项目上,责任感、紧迫感还要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在行业发展上,近期目标与长期规划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对近期工作考虑的较多,与长远发展谋划结合的还不够。

2、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向深层次钻研、探索还不够。二是业务知识学习,存在着用到什么学什么、什么急需学什么的现象。三是对金融、法律、管理等辅助决策方面的知识研究不够。四是对国际上整个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外大公司发展战略的跟踪研究不足。造成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工作作风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工作开会部署的多,对如何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监督落实还不够。二是工作重点有时不够突出,对行业发展潜在的问题研究的还欠缺。三是深入基层较少。到基层,特别是到县(市、区)、企业调研还不够充分,向群众请教、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不够及时、经常和深入,对基层和企业了解还不够深。四是重大项目推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4、对信息产业企业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市信息产业企业的冲击,与企业的沟通较少,帮助信息产业企业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

5、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体来讲比较好,大家能够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在大的原则方面把握得较好。但是,还应进一步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相关制度建设,做到防微杜渐。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对于现今社会保险工作的需求,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对于企业单位来说有着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综合效益,从而能够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障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很多的单位在社保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想要更好的对企业单位的社保工作进行提升,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社保工作当中,这更利于我们的科学发展,而且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的社保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多方面的领域运用计算机作为基础工具,将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的方式,根本依据是数字化,传输的方式以网络化进行,其效率保证就是高效化和智能化,在多个工作领域进行有效的运用,并促进工作快速、有效的开展以及更好的管理,这就是信息技术。对于我国公民生活保障来说,社会保险管理就是主要制度,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社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庞大的基础数据信息,复杂的计算,以及超高的准确性等优势,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有效的支持信息处理和需求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

在社会保险工作当中,能够将社会属性很好的融入和渗透在社会保险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管理工作更具有程序性,从而促进各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1.信息技术能够推动组织管理,提高生产力信息技术在多方面领域都有涉及,它独有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对于数据的处理非常迅速,在信息处理和储存的过程中降低错误,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工作的重复进行,有效推动组织管理的正常运行,出现问题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对于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处理,让社会保障信息得到有效的构建。2.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服务能力,降低错误率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工作,在业务上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必须通过网络信息得以更好的实现。网络信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能够批量处理等优势,在管理上其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对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障。以往的工作中,管理操作系统上一般都是人工操作,工作量大,易出错,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降低工作错误率,提高服务能力。3.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保险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参保职工的相关信息等每个环节进行整合,从而让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在速度上大大的提升,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社会保险工作的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难度和优化对策

社会的发展让经济结构发生了改革,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当中遇到的各种难点也在不断的变化,想要有效的对目前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进行优化,需要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以及社会保险工作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协调。1.资源协调整合,确保信息技术的准确性高质量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有赖于基础信息的准确性,而基础信息有赖于社企联合,共同协调工作。首先人社部和各级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要构建统计的标准和平台,企业需要完善参保基础信息,且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从而让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2.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信息技术的真实性在企业社保工作的管控当中,对相关的人员的综合情况要进行高要求。这需要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在指导工作上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让职能进行转变,才能让管理流程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各级社会保险事业管理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保政策以及业务经办流程进行培训和强化,让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对社保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结束语:

对于社会保险工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开展工作,并且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代对先进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及社会保险管理流程的融为一体,才能让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并且实现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制度的规范化,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绍群.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煤矿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4(24)

[2]冯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9)

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 档案 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溧水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量在增加,管理也逐步完善起来,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一、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2013年底,溧水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63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了1.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1.04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万人。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十年来,溧水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1年就实行了五险统一征缴。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数据只能采用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部分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基金监管、数据上传、应用系统接口等,市,区、镇、村之间共享,几无可能。养老和医疗保险异地转移目前也有一定困难。

二、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分散,业务这块缺少专人管理,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面征缴和基金支付方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刷卡和报销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没有专职人员管理档案,现有的也都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社保系统中人员资源库信息有误

由于以前人员操作人员的不规范录入参保人员信息,导致部分人员的信息有误 。比如参保人的姓名的错误、身份证号码的错误、地址的不详细、电话号码的错误……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p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p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溧水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出于业务办理需要,在社保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证件复印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建立规范的经办队伍,按规范要求修改人员信息

从2013起7月份起,建立了一支由3人组成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修改人员的信息。人员信息的修改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人员的二代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关的证明材料,这样才可以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将相关的材料存档,以便今后的查阅。这样一来,每完成一次修改,就能确保一个人信息的正确性,为今后的日常业务经办带来了保障。

(三)按全国统筹的标准制定本区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按全国统筹的标准制定本区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可以为溧水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社保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社保号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区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区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参保人员自己通过网络查询档案,同时也可以查询各项待遇支付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四)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篇5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效性较低

一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面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潮流,对实体档案也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借助计算机系统浏览检索。但是缺乏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只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重藏轻用,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利用效能低下。

(二)信息保密性及安全系数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及使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风险不断增加,网络病毒和木马、网络黑客入侵、工作人员无意泄漏、电磁泄漏等都威胁着信息安全,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密性及安全系数较低。

(三)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中缺少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信息化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受阻。

二、推进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体制

建立起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需要创新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进行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二)创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服务方式

要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和的先进技术,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能熟练应用加密或数字签名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备份、保存,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进行。

(四)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加强信息网络安全控制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多、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资料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强化硬件防护技术,对电子档案当定期检测和拷贝,避免人为失误操作,防止数据丢失,确保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安全。

(五)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

篇6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极大方便了档案的查询和使用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只要输入关键词搜索,计算机上就会迅速查询出有关的资料信息,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还可以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化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促使新型的信息采集、管理服务职能取代了原来传统档案保管和使用职能,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提高了保险社会服务功能。

(三)可以有效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信息通过远程服务成为可能,实现了资源共享。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目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效性较低

一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面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潮流,对实体档案也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借助计算机系统浏览检索。但是缺乏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只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重藏轻用,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利用效能低下。

(二)信息保密性及安全系数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及使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风险不断增加,网络病毒和木马、网络黑客入侵、工作人员无意泄漏、电磁泄漏等都威胁着信息安全,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密性及安全系数较低。

(三)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中缺少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信息化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受阻。

三、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体制

建立起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需要创新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进行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二)创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服务方式

要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和的先进技术,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能熟练应用加密或数字签名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备份、保存,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进行。

(四)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加强信息网络安全控制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多、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资料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强化硬件防护技术,对电子档案当定期检测和拷贝,避免人为失误操作,防止数据丢失,确保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安全。

(五)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

篇7

一、概述

20*年,卫生局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认真贯彻实施《条例》,切实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了有关工作机构。我局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要求,确定连正郭副书记为分管领导,局办公室为具体承办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受理机构,并配置兼职人员和设备。

(二)落实了有关工作任务。20*年年初,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及时对本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具体组织部署,把信息公开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科室,编制了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方案、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整理并有关信息。

(三)建立了有关工作制度。我局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一是建立并执行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并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前审查制度;三是建立并执行信息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并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内部考核、举报受理、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规范了公开信息。基本上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或更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做到内容完整,归类正确。同时,按照“谁公开,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严格审查,并经相关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执行。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数量

20*年,全市各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主动公开2003年以来信息124条。

(二)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

20*年,卫生局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包括机构信息、政策文件、工作信息、行政执法、人事信息、公共服务、办事指南等几类。

(三)公开主要形式

1.互联网

20*年,将“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信息公开”网页的卫生局子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第一平台。

2.相关公文

卫生局发的各类文件及卫生信息上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信息和不予公开信息的情况

根据《条例》规定和市政府的要求,设置了本单位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和经办人员,直接受理申请人的现场书面申请。

20*年我局暂时没有收到信息公开的申请。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年,我局没有发生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年,我局未收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申请,没有发生因信息公开提起行政诉讼。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20*年我局信息公开工作主要问题

缺少专职人员;部分信息不够及时;信息数量偏少;主动公开的信息质量不是很高。

篇8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镇、街道安监所建设情况

目前,全市11个镇(街道)均单设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专门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在编人员总计30人,其中中层干部11人,其他干部19人。基层监管执法机构办公条件、装备、经费等基本到位。年初,制定下发了《市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实施暂行办法》,对委托的权限、委托的条件及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委托的行政处罚权限为:实施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实施对个人处以5千元以下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将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程序规定、案卷整理规则、执法文书等汇编成册(《市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资料汇编》);制定委托书,并由各镇(街道)安监所与安监局局长签署委托书。专门组织了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专题培训会议。同时,建立专门的行政执法工作群,各镇(街道)安监所落实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行政执法工作上传下达,确保行政执法工作有效开展。

(二)建全网络,加强责任落实创新

1、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基础调研工作,了解辖区内企业数量、行业特点,以行政村、社区、开发区等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区,以联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为责任人,做到“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目前,正在岳林街道试点调研。

2、探索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模式。去年,亭下水库实施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以来,亭下水库把安全职责划分为9大块、615个安全元素,每个安全元素都有相应的责任人。目前元素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亭下水库安全管理的工作平台和业务培训的平台,真正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去年该项目获得市委工作创新三等奖。为此,今年借鉴亭下水库做法,在市交通运输系统和市安监系统试点推行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做到安全生产监管“无缝隙”、全覆盖。

3、完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进行分解下达,市政府与各镇政府及安委会相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使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重点突出。

(三)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服务创新

一是按照主动上门去出诊,重特企业走急诊,疑难问题搞会诊,日常受理看门诊的“四诊工作法”,积极开展“进村入企”服务创优活动,主动为基层排忧解难。二是开展了“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年初充分利用各地各部门会议之机,走上讲台,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三是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培训、委托执法培训,当好指导员。将培训工作做为年度考核工作之一,提出了“新目标、新形式、新内容、新标准”的四新要求。截至目前,共组织培训基层安监工作人员50人次,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2072人次,安管员2427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安监所执法水平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四是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要求,通过行业示范点创建,以“树一批,创一批,带一批”的形式,梯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前,已有危化、矿山、规模以上等94家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2012年计划新增标准化达标企业200家。五是创建了“安全生产动态宣传阵地”。在市劳动力市场招聘现场,创办图文并茂安全生产动态宣传阵地,主要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起重机械(含电梯)、锅炉、压力容器和企业内机动车驾驶等危险性作业进行动态图版宣传。六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非煤矿山方面,完成了全市经营性矿山80%视频监视系统安装任务,对2家矿山进行暂时停产停业,并处罚款共计3.9万元。部署矿山应急预案演练,已委托专业人员正在制订演练方案,预计在5-6月实施。危险化学品方面,组织做好春节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会同公安局治安大队在1月19日-1月22日进行专项联合检查。对查获的非法烟花爆竹,先行保存700余箱,收缴100余箱,其中松岙汪忠伟案查获非法烟花爆竹587箱,为我市近年来查获数量最多的一次。一季度共开展烟花爆竹专项检查21次,严厉打击了烟花爆竹非法经营行为;对使用剧毒危险化学品的有关单位开展了清查登记工作,加强了对危化生产企业生产、运输的安全监管,督促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网格化管理示范、元素化管理示范、信息化管理示范、规范化乡镇示范和化工企业示范、矿山企业示范、机械行业示范等“7个示范”创建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利用5个月时间,突出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渔船捕捞等重点行业领域,采用拉网式办法,扎实开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基层安监所规范化建设。今年已通过委托执法培训、星期五大课堂等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计划在下半年继续开展各类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安全监管水平。

四是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效能。(见附件)

三、问题和建议

(一)镇、街道安监干部人员配备不足,流动较大。

篇9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转贴于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篇10

从文献的积累看,国外关于会计在公司治理方面作用的研究绝大部分选取了管理报酬合约(managerialcompensationcontract)为切入点。这一研究重心的定位源自于薪酬合同在美国公开交易公司中的广泛使用、现行SEC揭示要求下美国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委托一模型的成功运用为检验以会计数据为代表的业绩计量指标与最优报酬合同之间的关系所提供的可能性。此外,这一研究重心的选择也从侧面突出了财务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促进财务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配置一一不同的报酬激励合约不仅将维系既存的委托一关系、节约成本,而且潜在地决定了经理人员人力资本的不同投向。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

一、主要的研究路径

关于会计信息在管理报酬合约中的研究,大致围绕三种不同的途径。第一种最流行)借助于观察或统计估计得到的报酬一业绩的相关强度从横向检验委托一理论的预测前提(这一理论预测,为达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管理者与股东间的满意签约,需以可观察的、符合股东利益的业绩指标作为管理报酬的基础);第二种,没有直接讨论观察到的合约是否最优,而是把合约看成是外生的情况下,检验由合约结构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种,检验采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激励计划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其重在关注会计信息的治理效果。

第一种研究路径主要依赖于Holmstrom(1979)提出的“言息含量原则”这一原则直观地认为,在给定其他可获得的业绩数据的前提下,任何关于经理行动的、具有增量信息的、无成本的业绩数据都应当包括在合约中。然而,对于我们将在实际的合约中观察到什么样的业绩指标却没有给出直接的指导。为经验地估计报酬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人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一种为直接就企业报酬合约中明确采用的显性”业绩指标进行统计和解释;另一种则是在并不知道报酬合约实际采用的业绩指标的情形下,设定一系列变量,并通过回归,估计其解释强度。这些研究总体上得出了与预测相一致的结论即报酬与业绩相关,但在相关的强度上却存在争议。

第二种则源自“实证会计理论”(Watts和Zimmerman,1986)的有关文献,这些文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以承认会计数据在正式合约安排中具有价值的基础上,检验会计政策选择理论。这些文献的一个子集在将报酬合约视为外生的情况下,检验合约形式对经理人员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其代表为Heaty(1985)所作的年度奖金计划研究,它探讨了年度奖金计划中观察到的非线性现象,特别是在奖金支付有上下限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如何操控盈利以使自己报酬的现值最大化。其焦点在于分离出存在的盈余管理,但没有涉及薪酬合约设计的效率问题。这些文献被作为薪酬计划所引起的功能紊乱反应的证据在经济学文献中被引用(prendergast,Abowd,Kaplan,1999),但人们又提出质疑:为什么存在这些合约及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源自世界上最大的、最古老的企业,难道所观察到的这些企业的合约均非最优?所观察到的盈余管理的确是一种功能紊乱行为吗?对这一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似乎应当考虑经验观察的一个均衡前提一一如果观察到的世界反映了满意的经济行为,那么在合约设计者理性地预期到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并将其反映在合约设计中这一均衡条件下,盈余管理将内生地出现。此外,根据阿尔钦安(1950)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由生存着的组织系统运用的经营程序和订约技术是有效的,亦即盈余管理很可能也是企业有效订约的组成部分。

近期的一些文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存在着对盈余管理的均衡合约需求。由于委托人在管理交易中不可能承诺做到:不解雇经理人、不重新谈判合同、不棘轮般滚动提高业绩标准,因此盈余管理被作为一种信息抑制机制,通过这种信息抑制,可以缓解委托人上述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成本。(Arya等1998,Demski和Frimor1999,Indjejikian和Nanda1999)当然,盈余管理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信息抑制却可能在其他方面产生了效率损失如外部资源的误配等,这说明同样的会计行为在不同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一种会计信息可能对内部订约是有效的,但在外部决策上却是无效的,尤其在资本市场欠有效的情形下。

第三种着眼于特定的薪酬计划的采用,并检验了其对企业资源配置决策和经营业绩的影响。Larker(1983)发现采用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计划的企业(相对未采用的企业)在资本支出上显著的增长趋势,并且当宣布采用这一计划时,其证券价格呈现有利的反应。Wallace、Hogan和Lewis(1999)着眼于研究剩余收益,业绩衡量方法所带来的效应。Wallace(1999)发现相对控制样本而言,采用剩余收益业绩计划的企业,其新投资减少,资产处置、股份回购及资产周转速度(销售对资产的比率)增加。这些变化与剩余收益指标在激励计划中的使用能降低成本这一假定相一致,但它们也与一些次优决策联系在一起(如减少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以避免发生资本费用)。Hogan和Lewis(1999)同样证明采用剩余收益计划的企业在经营、业绩上有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发现相应的未采用剩余收益计划的样本企业在相同的期间内在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上也实现了相似的变化。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一所观察到的决策变化是否应归究于报酬计划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激励计划和公司决策的变化也许只是共同反映了企业环境的根本改变。基于此,有人认为,这类研究并未能指出所选择的报酬合约的内在优越性,而只是证明了合约与环境之间的满意配比。

二、会计信息在管理报酬合约中的运用及其趋向

有关管理报酬合约的研究表明:财务会计指标、特别是盈利能力指标在管理人员报酬合同中被广泛使用,最常用的有每股盈余、净收益和经营利润等。lttner(1997)年调查了317家美国企业1993—1994年度奖金计划中所采用的相关指标,发现有312家披露其至少使用了一种财务指标标。

此外,研究表明,过去30年来,会计数据在管理报酬合约中的使用呈现这样的趋向:1)会计盈利数据在决定高层管理人员现金报酬中的作用已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这些报酬计划已转向运用可选择的其他业绩计量手段;2)现金报酬部分在高层管理人员总体报酬中的份额也在下降,近年来管理人员财富对股东财富变化的总体依存度已为薪酬构成中的股票及股票期权所支配。一种源自标准的委托一模型下的风险及激励权衡理论对这一变化作出部分的解释:如果会计数据指标中的噪音”相对其他业绩计量指标的噪音”更大的话,那么就应该对报酬合同中的会计数据进行替代。不过,这方面的证据也是混合的:一些研究发现了转移(从会计信息向其他指标)的证据,另一些研究却没有发现。这可能表明样本所使用的经验数据并没有捕捉到噪音的真正构成,或者强调风险-激励权衡的经典委托一模型并不能完全描述合约环境。除这些混合的结果外,有关文献还揭示了会计信息在何种情形下具有相对多或少的订约价值:例如,有证据表明当企业成长机会增加时倾向以其他备选的业绩计量指标替代会计盈余;盈余在薪酬合约中占的激励权重随着股价所包含的盈余的强度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的大小)而增加;在决定年度奖金时,董事会将区别线上项目”、线下项目”等盈余的构成(Gaverl998)等。

三、几点值得注意的结论或启示

管理报酬契约研究从多角度、全方位反思了财务会计信息在这一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影响其治理效果的诸多因素、改进的途径等。以下,我们归纳了几点值得注意的结论或启示:

1. 企业规模因素对报酬一业绩相关系数的影响。

有些研究发现报酬水平的横向差异相比盈利,与以销售额为代表的企业规模更相关;大型企业中存在较低的报酬一业绩敏感系数。这被看成是经理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并用来解释80年代以来,西方扩张经理帝国”冲动下许多无效的兼并行为。但是,Baker(1998)等却指出:如果考虑经理努力的边际产出相对企业规模的弹性的话,则大企业中小的报酬一业绩敏感系数不一定意味着低的管理激励,因为经理人员努力的边际产出将随着企业规模而提高(通常控制的资源越多,同等努力的产出将更大)。因此,从理论上,实际的管理激励程度应等于报酬一业绩敏感系数乘以经理人员单位努力的边际产出。

2. 会计指标与股价指标在激励合约中的作用及相对权重。

在给定股东的目标是股票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为实现完全的利益相连管理激励似乎应当仅仅建立在股价的基础上。然而,证据表明管理报酬的支付实际上取决于主要由会计指标和股价指标构成的、复杂的业绩衡量指标的组合。这是因为在存在噪音的情况下,在传递管理努力的程度方面,多个信号的功能优于单个信号。在此,会计盈余数据实际上起到了屏蔽”(shield)管理报酬,使其免受市场范围内的整体波动施予个别股价的影响。至于会计指标(如ROE)和股价指标如股票收益率)在激励合约中的相对权重则取决于它们各自噪音的相对大小。盈余指标的噪音通常以盈余时间序列方差”、盈余的可持续性”等表示,股价的噪音则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方差”、布场系统方差”等表示。)例如,对于成长型企业而言,尽管对各种类型的激励计划都有更多的需求,但重大的投资机会往往意味着盈利指标在反映经理人员当期重大行动的远期效果方面是无力的,因此将更偏重于股票期权等市场性激励指标。

3. 影响财务会计信息治理效能的横向制度因素。

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公司治理途径所起到的经济绩效有着显著差异。这与财务会计系统所依存的其他制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1)审计制度。严格的审计制度有助于提高会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投资及经营决策的正确性,缓解经理对股东利益的侵害,减少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2)通讯基础。普遍、快捷、廉价的通讯方式可以促进财务会计信息被更多的人分析、利用,从而其效应成倍地发挥。3)财务分析团体的成熟度。财务分析团体的追随和跟踪将会促进会计信息的解释和传播,从而增强高质量会计信息所带来的经济益处。4)企业融资结构。来自证券市场与中介机构的融资比重决定着公开财务信息被依赖的程度,在倚重紧密的银企关系的融资体系中,不仅客观上较少依赖于公开信息,而且低程度的对外披露还是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维持这种关系的条件之一。(5)法律对投资者权利保障的程度。对投资者利益免受公司内部人侵害的法律保护及其他产权及合同权利的保障状况是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发挥治理效能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正当理由。6)企业活动所承受的政治影响。包括市场准入的成本、企业直接为政府所有或控制的程度、通过政治程序掠夺企业财富的能力和倾向等。这些均与财务会计信息所能起到的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小负相关。;)人力资源状况。教育程度及知识存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那些与会计信息、股价等指标相联结的、设计复杂的报酬激励合约及其他公司控制机制的理解与推行,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治理效能。8)其他制度特征,如行业集中度等,也将对竞争中的会计信息治理效能发生影响。

四、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被定位为一一在有关控制机制中使用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数据,以提高治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业绩。这种治理效能的发挥,在现代公司制下是通过与资本市场股价信息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因为若市场足够有效的话,则股价可以识别出经理人没有带来实际价值增值的操控性盈余;与此相似,会计指标则可以滤去各种非经济因素施予股价的异常影响。而这种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国别之间不同的审计体制、法律环境、对企业活动的政治干预等诸多因素。我们用下图直观地表达了这一过程:

  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各有不同。从传统大型企业的发展可知,早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政府许可获得行业准入证建立的,此后,企业先后通过品牌和营销、人才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而今后,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将更多的依靠以业务重组支持的价值链战略(类似于哈默和钱皮1993年提出的企业再造BRP思想),即通过与上下游伙伴的合作和企业独特性的建立,营造徤康的企业生态圈。从这一点看,BRP与ERP的应用有走向结合的趋势。

在目前正参与全国性竞争的中型企业中,民营企业为数不少。这些企业不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它们将会较早的考虑竞争战略,而独树一帜的竞争战略将是创新以及通过虚拟组织的方法实现规模的扩张,这些将引发中型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还将表现在降低成本和管理客户关系上。

信息行业更是如此,业务的性质、学习的需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大量使用数字化手段。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领域是金融服务行业,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同时降低服务费用,促使数字化手段不得不从以往的行业内部扩展到对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的服务上。归根结底,尽管不同的行业、企业在不同阶段,由于客户环境、竞争策略不同,信息化的程度和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比重会有差异,但是企业的竞争战略、业务创新设计必将与信息技术战略息息相关,要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符合自身要求的竞争策略,信息化将是必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