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结构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23-02
实施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崭新局面,但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新的问题,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失当、滥用多媒体,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明显下降,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势在必行。教师要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引导、优化教学训练着手,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实践探索,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优化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轴线,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行为,因此必须注重提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适切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预想结果。
(一)创新教学情境。现在,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多媒体、白板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变化。由于多媒体、白板等辅助工具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主动探索意识。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通过生动讲解、故事导入、课堂演绎、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触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适度性,过度使用多媒体势必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三维性”,这是目前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时,很多教师常常是照搬照抄现成的目标设计,忽视了教学目标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教材学习内容,更要观照学生接受实际,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还有自身特点,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参数因子。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学情调查,给出多种思考判断,这样才能形成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学目标需要体现三维性,但教学目标不能贪大求全,最好能够从小角度展开教学突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一些学习收获,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拿来主义》时,教师在上课之初,利用大屏幕展示教学目标:了解文本写作背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意识;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鲁迅的文章有特定的写作历史背景,从了解写作背景展开学习,可以顺利切入文本内容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为解读文本思想做好铺垫,学习比喻等论证方法自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课堂教学正式启动,学生学习顺利展开。
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并对相关目标内容进行解释,为学生规划了学习路线,因为清晰明了,学生自然掌握了学习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操作是常规思维做法,目标设计范围、难度适当,其教学效果便值得期待。如果教学目标过多,教师急于赶目标,教学过程难免会仓促,课堂教学自然难言高效。
二、优化教学引导,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优化教学引导是指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整合,以及对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以期获得教学最优化配置。
(一)精选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多重教学引导,因而要对众多教学方法展开优化选择。自主阅读、教师讲解、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课堂演绎、自由讨论、集体对话等,都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展开个性化设计,以提升教学方法应用的高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展开多重优化调整,以满足课堂教学实践需要。
(二)调控教学节奏。课堂教学由众多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属于一个节奏点,因此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传承契合,使教学节奏合理顺畅,从而避免课堂拖沓、窝工、散乱情况发生。课堂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对各个环节衔接做好充分预设,对学生学习进度有正确预计,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实现有序化、高效化。
例如,在学习《宝玉挨打》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没有进行细致讲解,而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给出质疑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宝玉挨打片段中也有偶然性情节,这些情节出现有什么作用?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宝玉挨打是孤立事件吗?为什么会引起轩然大波呢?然后教师筛选相关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合作学习快速展开。课堂教学互动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教师发动学生进行质疑活动,然后整合质疑问}引导学生集体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环节安排紧凑,张弛有序,动静结合,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依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控课堂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训练,提升语文素质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减少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化操作是课堂训练设计优化的重要诉求点。
(一)注重实践训练。设计课堂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实践方面的强化训练,多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性训练内容,督促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学习认知。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不妨从文本朗读、课文复述、段落赏析、质疑释疑、课堂演绎、信息搜集、社会调查、习作训练等方面进行设计,给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主体意识相一致,也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吻合。
(二)升级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改革点,升级课堂评价体系,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主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导者,学生难有参与评价的机会。新课改之后,为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会给学生更多鼓励性评价,却让课堂教学评价陷入新的思维窠臼之中。课堂评价是一种教学激励手段,但不可走向极端。一味批评和一味表扬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而是要对学生学习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是科学的、高效的。
篇2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
篇3
其实,不管是竞赛课还是研讨课,无非在于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机巧与灵动、学法的传授与实践,异构的前提是相同的,即“三本”――课标、文本和学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应试指挥棒的磁场下,语法传授甚少。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思对即可。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可见,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中关注点除了读准文意、读准情义、读懂技法,还在于读懂文化。落脚点在于文言学法的指导和阅读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怀高度的引领。
《鸿门宴》是高中课本中经典传统篇目。从文学角度看,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真实且塑造手法多样,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从文化角度看,辩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进与退、显与隐的生存智慧。但要让学生真正吃透就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读懂节选部分事件及人物,收集刘邦、项羽鸿门宴前后的相关经历,历史上及现在对两人的不同评价。按照对文本及相关素材理解的层次来看,第1课时是对节选文本及《史记》常识的了解,第2课时为刘邦形象的鉴赏,第3课时为项羽形象的挖掘,第4课时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刘、项的评价及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历史、对《史记》中建构的文化、精神及生存智慧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基于衔接背景的考虑,我们确定了如下衔接点:1.特殊文言现象(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初中相关篇目的回顾;2.塑造人物手法之一――正面描写,主要分析刘邦这个历史人物;3.塑造人物手法之二――侧面烘托,延伸拓展,勾联初中文本《陈涉世家》及《项羽本纪》,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的文化精髓;4.评价与反思――收集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养成思辨意识,形成独立见解。结合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研讨课的题目:“成功逃生的刘邦”、“以显衬隐,话霸王之‘不忍’”、“多维评价,彰显时代需求”。
现将研讨课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篇4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你院陕高法研〔1989〕35号《关于重婚案件的被告人长期外逃法院能否中止审理和是否受追诉时效限制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同意你院意见,即胡应亭诉焦有枝、赵炳信重婚一案,在人民法院对焦有枝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后,焦有枝潜逃并和赵炳信一直在外流窜,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复〔1988〕29号《关于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应宣告中止审理的批复》的规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关于追诉时效问题,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焦有枝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对于赵炳信,只要他同焦有枝的非法婚姻关系不解除,他们的重婚犯罪行为就处于一种继续状态,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随时都可以对他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如果公安机关已对赵炳信了通缉令,也可以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他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附: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重婚案件的被告人长期外逃法院能否中止审理和是否受追诉时效限制问题的请示
陕高法研〔1989〕35号
最高人民法院: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自诉人胡应亭诉焦有枝、赵炳信重婚一案能否中止审理及追诉时效问题请示我院。
该案的案情是:自诉人胡应亭(男,47岁,镇安县人)1969年同焦有枝(女,40岁,镇安县人)结婚,1983年胡应亭因拐卖人口罪被判刑劳改后,焦有枝曾提出离婚诉讼,因故未离。后焦有枝与赵炳信(男,40岁,长安县人)在长安县斗门乡骗得申请结婚登记介绍信一张,于1983年12月29日在长安县引镇乡登记结婚。此后二人长期在外流窜。胡应亭于1985年以赵炳信、焦有枝犯重婚罪向长安县法院起诉。长安县人民法院经审查,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条之规定,认为赵炳信、焦有枝的行为均构成重婚罪,决定对赵炳信依法逮捕,对焦有枝取保候审。但赵炳信一直在外流窜不归,下落不明,逮捕无法实施。焦有枝也在取保候审后逃跑不归。致长期不能结案,自诉人胡应亭又坚持不撤诉。这种情况的案件在其他法院也有。对这种情况的案件能否中止审理?经查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复〔1988〕29号《关于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应宣告中止审理的批复》规定:“刑事案件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法院审理期间潜逃,人民法院应决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我们意见,对这种情况的案件,也可参照上述最高法院批复的规定中止审理,俟被告人追捕归案后,再恢复审理。关于追诉时效问题,我们意见,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的规定,除对被告人焦有枝追究刑事责任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外,被告人赵炳信在决定逮捕之前已在外流窜,可以由受理法院通知执行逮捕的公安机关通缉令缉拿,通缉令即可视为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对其追究刑事责任亦可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
篇6
【关键词】家庭因素;中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中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学习的基础,还是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塑造不仅仅在于学校,许多时候家庭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家庭不良因素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思想观念出现走偏的现象,与当前的语文素养教育相脱轨,严重地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十分坏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文化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状况要进行及时地完善和引导,确保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逐步形成最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同时,虽说中学生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认知,但是其行为习惯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各个方面状况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果不注重这一层教育,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加强家庭教育,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完善的人格魅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与家庭因素的联系
良好的语文素养,指的并不都是语文文化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思想教育。很多良好语文素养的源头都不是书本,而主要是家庭,而且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对家庭有着较高的依赖性。语文素养首先包括文化素养,指的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法,以及本身所拥有的文化基础。这一层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只起到入门的作用,想要深造和改善,还需要家庭对其进行有效地辅导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将家长拥有的秀文化知识传授给孩子,逐步强化其文化素养。语文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指的是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中的各种优秀品质,使学生找到成长的方向,进而逐步打造而延续自身优良的品格素养。语文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引导中,学生只能在语文课本上初步加以了解,比如,在学习《背影》后,学生应当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而这一思想观念的实现就需要在家庭中得以落实。在这时,如果家庭因素不和谐往往会导致孩子感到伤心难过,不利于语文道德素养的培育。最后,语文素养还包括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孩子的主导教育,全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各个家庭因素引导着孩子得到健全的思想教育。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长的金玉良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在斥责自己的孩子,而且话语十分难听,这样的教育即使孩子当时不敢说话,但是内心却是不认可的,也会逐渐造成生活中的阴影。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心理还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为此,家长应对孩子进行理性地教育,以己及人,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进行改正。中学生的常识与教育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候的教育绝对不应该是硬性教育,而应该加强语文道德教育,把各种道德思想贯穿入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中,许多时候不用家长开口,孩子就会受到间接的影响和教育,理性地培育自身的语文道德修养。中学生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思想,为此,家长可以认真揣摩孩子的内心想法,在适当地时候对孩子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充分地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在乎他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和表现心理十分强,他们会为了父母的嘉奖和在乎努力实现学习的目标,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庭教育的道德思想贯穿
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内容,如诚心、感恩、孝顺等,每一项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德素质思想,都来源于语文课本,但是却是对孩子核心的教育,需要切实地让其在家庭教育中开花结果。中学生阶段正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主要阶段,要想进一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道德思想教育贯穿于家庭中。通过父母合理的行为表现切实地影响孩子的内心,比如,父母要以自己为表率,积极完善自身优良品质,对于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健全地打造和谐家庭,语言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使用不文明的话语,孝顺父母,给予孩子良好和谐的家庭基础,进而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全面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教育,对自身的人格品质进行完善,打造良好的家庭基础,帮助孩子获得逐步地成长,进而高效培育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林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延安大学,2014
[2]成晓景.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 应用写作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成为衡量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许多员工安身立命的重要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应用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课程。那么何为应用写作呢?应用写作就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养,并逐渐转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笔者所在院校针对社会这一需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常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笔者就教学过程的探索谈谈对应用写作教学的认识。
一、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1.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本科院校只针对部分专业开设专业性写作课程或者应用写作选修课,开设的学期在大一或者大二,总课程大约30课时。现有的应用写作课程教材一般涉及的文种不少于20个,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应用写作的掌握只限于表面,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很多院校尽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但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学到应用写作的知识,写作课程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学习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文体的写作,应用文作为常识性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应用文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没有记叙文的有声有色,议论文的深入浅出,抒情文的强烈感情,学起来相对较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3.在教材建设方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可选的教材版本很多,但这些教材始终没有突破介绍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写作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题这一传统的编写思路,内容庞杂,重理论、轻训练,例文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职业需求,写作训练单一、陈旧,无法开拓学生思路。
4.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写作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模式“知识传授+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任课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例文分析总结写作格式,最后出题让学生仿写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貌似循序渐进,实则弊病很多,收效甚微。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学以致用,应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探索。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因而应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明确,它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是职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岗位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是学术定位: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较广的社会人文知识和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在借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应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课程理念,突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知识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依据“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项目任务为载体”的思路,按照“职场需要、按专业发展优化、按照职业成长”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基于项目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对接校园活动、对接职场、对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学改革思路。
三、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索
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实际、实用、实践”和“必需、够用”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结合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把应用写作分为校园类、职场类、其他应用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这一学科需要的实际情况,按一定顺序讲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先讲校园类的应用文,如求职信、个人简历、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接下去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需要到的职场类应用文,如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合同等,最后其他应用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顺利对接职场需要,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并用于实践之中。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文体情境,以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用需要为目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搜集写作材料,确定写作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如学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运动会、学代会等各种比赛活动,还有日常班务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工作需求,收集各类写作素材,学会写作通知、简报、计划、总结、个人简历、自荐信、海报、议案、演讲稿等应用文种,把枯燥乏味单调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团委的社会调查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而且让枯燥的应用写作变得鲜活起来。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文文种不同,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学院的硬件设施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项目任务创设情境,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评教学法等。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任课教师给出调查报告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方法,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形成调查报告。总结和报告的写作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是事务性文书,报告是公务文书,两种文书分属不同的类别,在格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总结和报告的例文让学生明确其区别。在语言掌握上也是如此,应用文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区别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语言的错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例文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然后掌握应用文的开头、结尾等专门用语,并用于写作之中。
应用写作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具备写作能力,任课教师无论是任务的设定还是案例的分析,一定要明确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有具体真切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4.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和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文学院培养的教师,他们语言功底深厚,熟悉写作理论,但缺乏对专业课程深入的了解,没有行业实践背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专业实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职业需求无法体现,结果是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模仿例文,无法动笔进行专业写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院校意识到这种教学的不足,由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能弥补语文教师专业的不足,但由于他们写作知识不系统,过于强调内容而忽视理论知识,背离写作教学规律,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要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应用写作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鼓励语文教师通过顶岗锻炼深入行业一线,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增强教学的专业职业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水平,强化教学效果;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水平,使教学活动符合写作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这一职业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风平,等.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应用写作[J].2007(2).
- 上一篇:交通事故赔偿的法律规定
- 下一篇:巡察阶段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