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总体上讲,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在有些地区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证体制,经费保证缺乏仍是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进步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更大范围内加快建立体制更加合理、机制更加有效、管理更加科学、保证更加有力的司法行政运行体制,已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的重大问题。依照上级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县司法行政经费保证情况,近期,县司法局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县的司法行政经费实际保证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证的现状
目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县司法局局机关共有行政编制22人,县法援中心及县公证处两个,二级单位共有事业编制11人。全县辖11个乡(镇、街道)共有司法所11个(年前为10个乡镇,10个司法所)全县共有司法行政专项编制43名。近年来经费保证的基本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时加强。县司法局无论是办公经费还是业务专项经费均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基本运转毫无保证。年后,县财政逐步加大了对专项业务工作开展的支持,专项经费从年的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3万元,每年均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现有保证体制之下,相对有效的保证了司法行政机关基本业务的开展。除县级财政加大支持外,中央、省、市政策性转移支付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如中央装备款、办案经费、省财政配套资金、市财政司法所建设补贴资金等,一些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改变了过去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完全无保障的情况。
(二)办公经费一直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目前,县财政对我县司法行政机关的保证还仅仅是建立在基本业务开展的基础之上。多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基本办公经费从未列入财政预算,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既要保障运转,又要办业务,造成司法行政机关在经费开支上时刻捉襟见肘,这直接导致了整体工作的运转困难。
(三)基层司法所基本无任何经费保证。司法所纳入了县司法局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依照收编文件规定,收编后司法所人员的办公经费、福利等仍由乡镇政府负担。由于收编后人员管理与经费划拨脱钩以及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再加上局部基层领导在思想上有“重打轻防”习惯性思维,忽视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和不可替代作用,司法所运转所需经费从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司法所日常开支只能靠临时向县司法局和所在乡镇政府汇报来解决,事实上大部分得不到解决,极大的限制了司法所业务开展。诸如社区矫正、安排帮教、人民调解等一些重点工作开展起来都十分困难。
二、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证存在主要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不时加大经费投入,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保证水平得到不时提高,办公条件也得到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个完善的经费保证体制在鱼台司法行政系统仍未建立起来,影响了司法行政机关正常有效的运转和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现阶段,县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在经费保证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财政困难。工业基础单薄,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较大,县财政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费预算上,需要保工资、保发展,因而绝大部分党政机关的办公经费都得不到保证。这是县司法行政经费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司法行政系统公用经费保证制度得不到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在年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制定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证规范的意见》提出要从加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执政能力的高度。其他省份都已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落实了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证规范。但山东省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将文件精神向下传达、贯彻和落实,文件棚架在省一级,导致基层经费落实无依据,申请无办法。自年起,县政法机关中公、检、法三部门的公用经费均已落实了中央两部门的文件精神,唯有司法行政系统没有落实,给司法行政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困难。这是当前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困难的关键原因。
(三)上级有关业务经费的文件精神落实情况不好。对于司法行政重要业务工作的开展。安排布置相关业务工作开展时,都对经费保证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出台了专门文件。如在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安排帮教、法律援助等方面都提出了经费保证的具体要求。但从我县情况看,这些文件精神落实状况不好。有的落实规范低,有的方面多年来就一直没有落实。究其原因,有地方财政困难、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力度不大等因素,也有上级主管机关督促检查力度不够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只止步于文件发了从未检查督促过文件的落实问题。这也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当前经费保证问题的建议对策
没有基层司法行政经费的保证就没有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强有力的经费保证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努力解决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证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证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时提高经费保证水平,不时改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条件,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为解决我县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困难问题,结合鱼台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落实公用经费保证规范。尽快落实财政部、司法部《意见》精神,尽快制定落实我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证规范。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我县公用经费保证规范实及施计划,切实满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经费需求,维持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
篇2
一、基本情况
X镇位于上高县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总面积173平方公里,辖25个村(居)委会,X个村民小组,
我镇有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X所,中学1所,在职教师X名,在校学生X名。
二、工作措施
一是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全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以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为目标,认真贯彻教育有关政策法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涉及教育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把教育工作分解到各村(居),学校;坚持把教育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增加了考评的权重,定期对各个学校开展督导评估,年终严格按照责任制考核奖惩到位。
二是始终把财政投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努力保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镇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展战略,在积极落实教育投入“两个比例”,实现“三个增长”的政策方面,尽了最大努力,基本保证了教育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保证了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截止2020年10月底全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928万元,连续四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突破1800万元,已拨付教师工资福利1545.84万元,同比去年全年增加40万元,今年先后拨付中心小学宿舍工程建设费、幼儿园工程费、中小学乡镇工作补贴等资金1750775.24元。
三是始终把尊师重教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营造尊师重教、崇尚教育的社会氛围,为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镇领导多次对各学校进行走访慰问,每年教师节举办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教学教研突出的学校进行奖励,评选“镇优秀班主任”、“镇十佳优秀教师”、“镇优秀教师”等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增强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坚持每年开展大学新生座谈会,邀请全镇考取一本及贫困户中考取二本的优秀大学新生互动交流、分享经验、畅谈未来,同时发放奖学金及其他助学物资鼓励大学新生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四是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改革提升学校分年级管理的方式,实行年级管理和处室管理两条线考核管理,加强教师值周值日管理;坚持以“红色教育”为主题,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特长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X中学连续三年中考考取上高二中人数超过70人,统招人数超过全县农村学校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中考有三位同学考入二中零班,创造该校历史最好成绩,学科展示活动连续三年获得综合奖;X中心小学多次荣获学生核心素养市、县奖,为县内各中学输送多名优秀学生,袁珍老师获市“支月英式”好党员殊荣。
三、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 问题;对策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迎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图书馆事业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县级图书馆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时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以为经济是硬任务,文化是软指标,因而重视不够。按照国际标准规定,平均2万人左右要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2册。现在贫困地区是几十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藏书量很少,人均藏书更少。虽然经过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有所促进,但差距依然很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贵州省遵义平均62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与国际标准相差31倍,藏书总量72.6万册,人均拥有藏书0.0975册。另据铜仁市公共图书馆评估专家组关于铜仁市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情况汇报,铜仁市十个县级图书馆中,藏书量最高的碧江区图书馆也才10万册,人均藏书0.263册。藏书量最低的沿河县图书馆只有1.5万册,人均0.024册。是政府没有钱买书吗?我看不见得,一些县每年公款接待、公车消费要花上百万,却不愿意花点钱买书。这里的根源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错位的“政绩观”。
2、地方财政困难,购书经费投入少。客观地说,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有限,大部分县市要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地方政府思想认识的缺位,购书经费没有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这就造成县级图书馆图书藏量少,人均拥有藏书少。通过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推动,多数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经费投入,但主要是用于馆舍、设施设备的改善,而对于文献资料的投入仍然很少。有的县级图书馆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正常开支,根本无钱购书。因而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都明显偏低。而在这些县级图书馆的图书藏量中,旧书要占60%左右,更新率很低,满足不了读者要求。
3、设施设备落后,离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甚远。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县级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设备、视听及音像控制设备、文献数字化加工与复制设备、图书防盗设备、文献消毒设备、流动图书车、缩微制品摄制、冲洗及阅读设备、视障和老龄阅读设备、装裱及文献修复设备、自动借还设备、书架、阅览桌椅、目录柜、出纳柜台等家具设备和其他设备12类。但目前很多县级图书馆只有几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书架、桌椅,离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相去甚远。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且编制结构不合理。由于县级图书馆属于财政供养单位,因而成了一些领导照顾关系的首选单位,这就使得县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以及编制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素质不高。由于有相当部分人员是照顾进来的,大专以下学业的人员要占30%左右,而大专以上学业的人员中,多数是学非所用,长期属于图书管理的外行。二是思想素质不高。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没有进取精神,工作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是业务水平不高。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有的人员连基本的分类编目都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会使用计算机操作。一些县级图书馆真正会计算机操作的人员只占30%左右。这种编制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县级图书馆存在的普遍现象。四是服务层次不高。目前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由于馆藏文献不多,加之设备落后和人员素质不高,因而服务内容单一,只是按时开馆和普通书刊的借阅,未能拓宽自身应有的服务空间。
二、解决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应把对西部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列入扶贫计划,对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给予重点帮扶。目前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状况之所以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是得益于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国家给了这些县一定的补助资金,并促进地方政府的投入,从而解决了这些县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但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离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技术设备还相当落后,还需要给予扶持。
2、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县级图书馆建设。现在的情况是,在一些县,政府借口财政困难就可以少给甚至不给图书购置经费。如果有了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县级财政每年必须将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规定一定的比例,要求县级政府必须执行,并将其作为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党委政府每年年度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就能够保证县级图书馆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县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本县图书馆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一个县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综合目标体系,是一个全面发展、共同进步过程,这里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如果离开共同发展的要求,那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因此,县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制订本县全面的发展规划,把图书馆建设作为本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本县图书馆建设规模、藏书数量、人员配备、人均藏书量、文献资源的采集和分配等,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领导和部门,从而保证图书馆建设落到实处。
4、提高县级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收藏图书信息资料供人们阅览、参考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职能。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其职能作用发挥的大小,都取决于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一是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理论教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为指导。因此,必须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教育,通过理论教育,使图书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针对目前许多县级图书馆业务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文化部门应制订出对县级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的计划,定期培训业务技术人员,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篇4
一、需救助情况
全县今冬明春因灾需救助人口3.9355万户、8.733万人。需口粮救助人口3.9355户、8.733万人;需取暖救助人口3.9355万户、8.733万人;需衣被救助人口1.2555万户、2.473万人。其中,无自救能力户1.2555万户、2.473万人,有部分自救能力户2.68万户、6.26万人。
1、需口粮。无自救能力户每人每月15公斤,需口粮296.76万公斤,有部分自救能力户每人每月10公斤,需口粮500.8万公斤,全年共需口粮797.56万公斤。
2、需取暖煤。无自救能力户每户需取暖煤1000斤、有部分自救能力每户需煤500斤,全县共缺取暖煤12977.5吨。
3、需御寒衣被。无自救能力户每人需衣被一套,共需御寒衣被2.47万套。
4、需资金。缺口粮797.56万公斤,每公斤按4.5元计算,需资金3589.02万元;缺取暖煤12977.5吨,每吨按850元计算,需资金1103.09万元,缺衣被2.47万套,每套按200元计算,需资金494万元,共计需资金5186.91万元。
二、已救助情况
1-11月共下拨各类救灾款570.5万元,救灾物资1310件(套),累计救助受灾群众5.262万人次。2012年1月下拨冬令救灾款133万元,购置救灾煤1600吨、口粮75吨;2月发放上级拨付的御寒棉被褥230床,棉衣裤230套;3月下拨春荒款77.5万元,购置口粮170吨。冬春期间共救助灾民1.43万户、2.45万人;8月针对低温冷冻灾及时下拨应急生活救助资金60万元,救助灾民0.5万户、1.1万人;11月遭遇雪灾及时拨付救灾资金300万元,其中,安排24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购置救灾煤3000吨,重点解决6000户受灾群众及困难户的取暖问题,目前已安排2280吨煤,已由乡镇组织发放到户,共救助4560户、8982人。已安排救灾款60万元,购买粮油米面及御寒衣被,走访慰问特困群众4000户,同时发放了上级拨付的救灾棉被200床、牛绒衫100件、羽绒服50件、旅游鞋200双、毛衣100件、专用棉裤200条,共救助259户、259人。以上各类救助确保了灾民冬春期间和灾后应急期间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煤烧、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今年受灾较严重,救灾任务十分艰巨,救灾过程中势必存有一些困难与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救助资金有较大缺口。我县是农业大县,连年受灾,群众自救能力非常差,再加上财政困难,通过自筹可解决救灾资金2823.9万元,救灾资金缺口还有2363.01万元,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二是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还不健全。我县现有的救灾物资储备库设施不完善,不方便救灾应急物资的管理、调拨;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救灾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救灾款发放管理中还存在滞拨以及救灾和救助不分等现象。
四、今冬明春救助工作安排
虽然前期的救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期的任务更加的艰难,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安排,切实提高救助效果。一是提高认识,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冬春生活。要把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精心制定救助工作方案,多种渠道解决问题,通过政府救助、帮困扶贫、爱心捐赠、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妥善安排好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他们安全温暖地度过冬春。二是核准对象,及时发放救灾款物。要在前期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力量核实确定实际救助对象和救助款物,编制花名册用于实施;要特别注意做好交通不便、又因灾相对封闭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救灾工作,切实把所有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部署到村,落实到户,不漏一人;要把灾区重灾户、三无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作为冬春生活救助的重点,加大救助力度。另处,我们将从县级配套救灾资金中支出16万元,通过政府采购救灾棉被褥700床、棉大衣400件,做为灾民的御寒储备之用。三是加强监管,完善救灾款物发放机制。要严格按照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发放标准和办法。救灾资金使用要坚持“款物专用、无偿使用、重点使用、分类救助”四原则;救助对象确认要严格执行“受灾户申报、村委会评议、乡镇审核、县民政局批准”四程序;救灾款物发放要严格实行“资金来源、发放原则、补助对象、救助标准”四公开;救灾款物管理要做到“手续完备、账款相符、专账管理、专人负责”四要求。冬春生活救助资金,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要通过“一卡通”打卡到户,采购粮食、衣被等救灾物资的要通过政府采购完善程序并及时发放到户。在救灾款的发放上,实行《救助卡》管理制度,凭《救助卡》领取救助款物,确保灾民能及时准确足额地得到救助。四是跟踪救助,按时上报信息。县民政局是实施冬春生活救助的主体,要加强领导,加强指导,认真组织受灾乡镇落实好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从2012年12月份第一周起各乡镇每周填报《冬春生活救助情况统计周报表》上报到县。县民政局要对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每周五汇总冬春生活救助情况上报到市民政局。我们还要组织力量,采取实地调研和抽样调查等方式,对乡镇的实际救助效果进行绩效评估,重点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好的做法和经验。五是积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元旦、春节来临之际,县乡组成慰问组,对农村五保户、无自救能力户、重点优抚对象、建国前老党员进行一次普遍走访慰问,每户发慰问金300元,确保特困群众过一个文明、祥和、愉快的节日。
篇5
“没有PPP,两徽高速公路只能停留在想法上。” 指着墙上的一幅甘肃省交通地图,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
“PPP让两徽高速至少提前了5年建成。”陇南市两当县县长郭省军则说。
两徽高速,主线起于两当县杨店(甘陕界),与陕西省规划的太白至凤县至杨店(甘陕界)高速公路相接。经灵官峡、柳林镇、银杏乡,止于徽县李家河,以枢纽立交与十天高速公路相接。两徽高速公路主线全长53.4km,全线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km/h。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的话说:“两徽高速是甘陕高速网络的咽喉路段,也是陇南通往宝鸡、西安方向的咽喉路段。”
这条高速项目的估算总投资为75.3亿元,而徽县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9.2亿元,两当县更是不足9000万。这便不难理解两位县领导的感慨以及对PPP模式的认可。
对甘肃而言,两徽高速的故事是延续多年的交通领域传统建设模式发生变革的生动写照,这不仅实现了甘肃省交通建设领域PPP项目建设零的突破,并且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最为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方在其中发生的角色变化。
示范项目概况
甘肃PPP模式首批公路试点项目,每公里造价1.4亿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关意见,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了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两徽高速这一重点项目,并将其列为全省交通行业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的首批公路试点项目。2015年9月,该项目被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在西北地区尚属首次。
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甘肃交建集团”)为项目PPP实施机构,主要负责PPP项目的准备、采购、监管、移交等工作。
记者注意到,这个项目在前两次招标中,都因为没有足够竞标方而流标,在2016年6月22日的第三次招标中,经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确定甘肃路桥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五环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甘肃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为社会资本投资人,项目建设用地由陇南市人民政府以土地入股形式进入项目公司。
项目实施方案显示:该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建设―运营―移交(BOT)+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建设,项目资本金30.12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40%,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自有资金共同组成;国内银行贷款45.18亿元,占投资估算总金额的60%。
值得一提的是,两徽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桥隧比达到58%,每公里工程概算造价达到1.4亿元,投资巨大。“积极引入央企中交集团和省企合作的社会资本投资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同向合力,推进项目建设。”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该PPP项目中的一大亮点是公路建设基金的支撑作用。甘肃两徽交通投资基金由甘肃交建集团、甘肃交通投资基金及社会投资人共同设立,目前已投放基金5亿元,该基金将全部用于两徽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甘肃交通投资基金为“合伙制私募基金”,由省交通运输厅与中交基金共同发起,基金总规模为400亿元。
虽然相对传统建设项目,PPP项目增加了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实施方案报批、社会资本的选择、绩效评价、项目移交等环节,但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建勋看来,这很重要:“PPP项目实施方案如同项目的工可报告,实施方案的批复即PPP项目的立项批复文件,物有所值评价是PPP项目的通行证,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论证是PPP项目获得可行性缺口补助、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入门证。”
甘肃交建集团总经理赵发章说,“这个PPP项目实质就是基础设施上的按揭,提前消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利于提高效率。”
示范项目意义
促进地方发展,调动政府部门积极性
无论是群众还是官员,建设中的两徽高速,无疑是条盼望了很久的路。
“(通车)将把从徽县到两当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而从徽县去陕西宝鸡,4个小时的车程将缩短至一个半小时。”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徽县司机王师傅如是说。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这条路的三大意义是方便当地人出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红色旅游资源。“这是县里最大的民生工程。”
而在这条高速的另一端、陇南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两当,对这条公路同样盼望已久。“这条高速我们想了七八年,但没能力做。”两当县县长郭省军直言,“这不仅是高速路,也是扶贫路、致富路,这条大通道的建成,将对我县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意义深远。”
如果说两徽高速通车后为地方带来的变化还是一种憧憬,那么项目参与者角色上的变化已是现实,这也是按照PPP模式建设的两徽高速项目,给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最突出感受。
刘建勋说:“以前的传统模式下,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大包大揽,对项目的规划、立项、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养护、管理等全过程负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按照PPP模式,政府除负责规划、立项和多种付费模式外,采用绩效评价的手段在前述过程中实施监督管理。”
在徽县副县长付小龙看来,PPP模式跟传统模式对政府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原来是只有想法,现在效率提升;原来被动,现在县里以建设用地入股,配角变主角;此外,施工企业都是大企业,成本降低。
身份的转变,调动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徽县和两当正在以超大力度和超常措施,为这条路保驾护航。
徽县副县长付小龙说,徽县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目前有20多人的团队“全身心投入”高速公路建设:一是随时解决有关问题(拆迁、群众工作);二是配合设计单位,开展前期工作;三是积极筹措征地拆迁资金;四是营造舆论氛围;五是指定常务副县长专管这项工作。
在森林覆盖率超七成、有志打造“深呼吸小城”的两当县,正在举全县之力做好项目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等工作。“我每隔几天就要去现场看看。”两当县县长郭省军说。
两徽高速项目公司总经理武志奎显然对政府的“配合”非常满意,他对记者表示:“项目(高速公路)上有事我可以直接给县长打电话,协调效率要比传统模式高多了,真的是特事特办。”
示范项目瓶颈
社会资本方谨慎,相关政策不配套
毕竟是甘肃省首条PPP高速项目,各方都倾注了极大“关切”。两徽高速公路自2015年3月开展前置性手续的办理工作,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办结项目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11项全部前置性手续。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坦言,这是部门重视、特事特办的效果。“7个月时间全部手续办结,传统模式可能需要两到三年。”
然而与政府一路绿灯的畅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资本方的“谨慎”。甘肃交建集团财务部负责人郭真已记不清项目前期经过了多少轮谈判,甚至签约仪式前两天还在和各方解释沟通。印象最深的,和社会资本方光条款就讨论了三天,“(社会资本方)就是怕吃亏,不过十几个亿真金白银投进去,有顾虑很正常。”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前排右二)听取两徽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汇报
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正是PPP模式的初衷。这对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财政能力有限使得交通行业项目落地难的甘肃而言,尤为明显。“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甘肃省公路交通项目投资回报大多在二三十年,多数项目收益不能覆盖成本和合理回报,需要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引进社会资本比较困难。”甘肃省财政厅PPP管理中心主任武晓岗坦言。
甘肃交建集团董事长乔松青说:“交通PPP项目收入来源主要是使用者付费与政府补贴结合,在项目自身收益低、政府补贴存在风险的情况下,民营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两徽高速项目历经三次招标才落地,且社会投资人均为国企,已经佐证了武晓岗和乔松青的观点。
武晓岗认为,民间投资在PPP的社会资本结构中占比相对较少,这一直是做PPP项目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信机制。二是融资难度。由于绝大部分项目还是靠银行贷款,现在融资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是开发性金融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而民营企业很难从这些机构获得贷款。
在PPP这场联姻中,以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如何对更大层面的社会资本方更有“吸引力”?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牧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需要政府采用较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发现价值的功能,解决政府资金困境。”
篇6
一、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书记、省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花了极大的精力来抓这项工作。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情况汇报,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8月11日,市委二届二次全会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安排。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工作督导,推进工作落实。纪检监察部门还就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出台了专门的纪律规定,对推进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在前阶段的工作中,全市各级党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认识统一,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有力,整个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各地各部门按照市上统一制发的统计表,采取逐宗土地、逐户、逐人、逐项清理登记的办法,对全市1999年特别是1月1日以来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安置情况进行调查,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截止9月30日,全市按法定程序征用土地16001亩,应补偿27846万元,实际补偿27846万元;农户拆迁应安置2560户、312690平方米,已安置2307户、294285平方米(含货币安置),正在安置253户、28322平方米。城镇拆迁应安置8371户、111平方米,已安置7955户、1057400平方米,正在安置416户、54600平方米。因征地应农转非26730人,其中符合劳动力安置的16117人,已就业9044人,未就业5033人;应参加失业保险4176人,已参加失业保险443人;对符合条件享受低保的5626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其中,1月1日至9月30日,全市新征用土地7294.28亩,应补偿10058.64万元,已全部补偿到位;农转非劳动力5309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就业1133人,应参加失业保险4176人,已参加失业保险443人。总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前段全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各地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工作进度也不平衡。同时还要看到,征地补偿住房安置工作量大,时间紧迫,资金短缺,任务非常艰巨。在具体工作中,还暴露出有些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滞后和不配套的问题,急需通尽快健全完善。因此,我们对前阶段的工作和成效不能估计过高,各项工作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下步工作的几点意见
下步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继续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攻坚破难,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今年年底前基本解决地拆迁补偿安置中的遗留问题,力争实现“五个100%”的工作目标,即:征地补偿资金到位率100%,农民拆迁安置率100%,无违规征地、拆迁率100%,符合低保条件的参保率达到100%,符合失业保险条件的参保率100%。
(一)深化认识,精心组织。一是要深化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总体来讲,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及部分群众,但局部影响大局;从个体来讲,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是具体的小事,但小事连着民心。各级党政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作为践行“xxxx”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作为当前全市各级党政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带着责任,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二是要深化对任务艰巨性的认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遗留问题多,利益关系复杂,加上财政困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从调查摸底的情况看,无论征地补偿还是住房安置,无论搞好社保还是促进就业,任务还相当艰巨。
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切不可掉以轻心。三是要深化对时间紧迫性的认识。省委12号文件规定,今年年底前要基本解决问题,这个目标不能变。从现在到年底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大家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意识,倒排时间表,尽量往前赶,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力量,搞好协调。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切实负起责任,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有力、工作上更加扎实、落实上更有成效。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住房安置、征地补偿和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住房安置。坚持“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超前进行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原则上不搞过渡房;确需过渡的,落实安置方案和措施,保证被拆迁人在过渡期间的基本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城市规划区内,实施城市规划的农房拆迁安置过渡期不超过18个月,超过过渡期的按规定及时计发安置补助费。农房拆迁原则上采取还房方式,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一规划、统一修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小区。对已拆迁的,其安置房建设务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确保明年6月底前竣工并使拆迁户搬进新居。农民自愿购买商品房的,采用货币方式安置。对自建房,要在落实宅基地的基础上,落实安置补偿费用,搞好规划,加强建设指导,尽早建成入住。拆迁农户自建住房的,享受“7.8”特大洪灾灾后重建优惠政策。
第二,征地补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和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对已征收和收归国有而未补偿的土地,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实施补偿。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像省委学忠书记要求的那样,“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举债”,也要确保拖欠的征地补偿费用在本月底前足额兑付到位。
第三,社会保障。按照中央、省关于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生计问题的总体要求,努力构建失地农民“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长效保障机制,保证“失地不失户、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市本级在11月10日前,各县、市、区在11月底前,对1月1日以后新产生的所有失地无业农民,务必按照川委发〔〕1号文件和川劳社发〔〕6号文件规定,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市、县两级都要按不低于土地收益的10%的比例从土地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征地调节资金,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和补偿遗留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不足部分由当地财政垫付,再从土地收益中逐年归还。市、县财政部门要在11月20前牵头对政府土地收益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清理,对未按规定使用土地收益的,限期归还。
第四,促进就业。从长远来看,促进就业是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生计的根本出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失地无业农民真正做到既“安居”又“乐业”。要切实把失地无业农民纳入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扶持的范围,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新增就业岗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失地无业农民。特别是对“零就业”户,今年底前要帮助其实现至少一人就业。这里还要强调,在抓紧解决各类遗留问题的同时,绝不能发生新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不落实的问题。省委、省政府要求,这要作为一条严格的纪律坚决执行。
篇7
现就我县《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平罗县地处银川平原北部,辖七镇六乡共128个行政村(含原陶乐县),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134人,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
《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施行以来,在区、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传染病预防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县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网络、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和防治预案,切实提高了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概况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目前已形成了组织健全、功能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网络。受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县卫生防疫站具体承担《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均设有防保科,指定专人负责本乡镇及本单位传染病管理工作,聘用了具有卫生专业知识的村级防保员共56名,目前全县从事传染病管理和监督相关技术人员120余人。2003年,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100%;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和五苗覆盖率达99%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97年的394/10万下降到2003年的272/10万。白喉、脊髓灰质炎已分别19年、15年未发病;麻疹、结核病、流脑等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管理的各项相关指标达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标准要求。几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先进集体”、“全区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免疫先进集体”、“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界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认识和了解,我们采取不同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纪念日,就《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坚持将《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据统计,近年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多万份,悬挂横幅100多副,刷写宣传标语1000多条,接受咨询8万多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人员达8万多人。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传染病防治法》的了解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防治传染病的意识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防治技术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为正确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
为切实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县人民政府把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专门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县卫生局把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卫生工作计划,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县卫生防疫站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了分片包干,明确责任,监督员经常下乡督导落实工作;同时每月集中召开防疫专干例会,安排部署传染病防治工作,交流经验,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分级管理,确保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三)多路并举,提高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结合“非典”和人间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预案》、《发热病人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和《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预案》,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组成了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若干分队,为传染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为满足“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观察鉴别,筹集资金在县人民医院改造建设了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房,在原县中医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备60张病床的医学隔离留验观察站(可随时启用)。四是在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张病床,配备了先进设备的传染病房,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各类传染病人的科学、规范救治创造了条件。2003年全县先后共出动疫情应急出理350人次,组织调查处理传染病疫情26起,对258名可疑症状者和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集中医学隔离留观、家庭留观人员3614名。
(四)强化措施,认真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1、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枢纽,村级医疗站为依托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传染病填卡逐级上报制度。自开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来,全县上下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相关制度,实行了“非典”和人间禽流感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县卫生局和卫生防疫站设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开通了“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专报系统”,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各医疗单位还指定专人监督本辖区(单位)传染病管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病人进行门诊登记和可疑病人筛查,对传染病依法进行填卡报告。通过实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了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杜绝了漏报误报现象。
2、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制度。全县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为中心的县、乡两级计划免疫管理体系,拥有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计划免疫工作队伍和设施齐全的冷链运转系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与辖区所有适龄儿童家长签定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健保偿合同,对儿童进行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管理,实行每月集中免疫接种。县卫生局建立了儿童“七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监测制度,定期对全县计划免疫工作效果进行监测监督,促进了儿童计划免疫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县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水平和接种质量走在了全区前例,先后圆满完成了全国计划免疫三个85%的目标评审验收,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等多项重大免疫接种活动的实施,受到了国家、区、市卫生部门的表彰奖励。
3、深入开展了以环境整治、改水改厕、防鼠灭鼠和卫生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2003年,配合“非典”防治工作,全县组织开展了“防非典、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利用广播、电视、传单、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预防非典知识,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坚持每季度至少一次制作宣传栏和宣传橱窗,对群众进行经常性卫生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防护工作。消毒防护、预防院内感染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卫生局将其列入对卫生系统各单位的综合目标考核,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学校等相关单位的执法监督和规范管理。县级医疗单位设立了质控保健科,负责对消毒防护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建立健全了消毒防护管理相关制度和操作规范,坚持对医疗及公共场所的空气、器械、重点部位进行定期定时消毒;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认真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院内污染源对周边环境的危害。2003年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幼托机构共进行消毒工作监测采样175份,消毒合格率达70%。
(五)强化监督,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力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县卫生防疫站专门设立了传染病防治监督科,组建了由7人组成的传染病执法监督员队伍,制定监督计划,坚持对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自“非典”防治工作以来,先后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消毒管理、医疗废物污物的处理、禽流感市场监督、学校晨检等大型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活动1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00多人次,处理各类违法案件10多起。执法监督专项检查活动的开展,打击了违法行为,促进了全县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配套建设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克服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了预防保健事业经费的投入,保持对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经费的足额拨款。坚持将农村预防保健经费10万元和结核病控制经费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及时足额划拨。加大跑项目、引资金工作力度。自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县医院、中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楼和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翻建,使全县卫生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和购置了大量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心电图机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医疗诊断条件和诊疗质量,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近年来,我县在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基层群众认识了解不够。
(二)农村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待遇太低,队伍不稳定,基层预防保健工作质量不高。
(三)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依法管理的大气候没有真正形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政府行政支持。
(四)全县医疗机构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有待进一步规范;村医疗站和个体诊所传染病报告制度落实较差,且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措施。
篇8
雷 克 啸
(国家教育部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北京 100816)
摘 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切切实实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教育创新方面成果丰硕。同时,陕西民办高校仍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后就教育创新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教育创新;政策性建议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我们调研小组一行4人,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了考察。先在省城西安听取了省教育厅的情况汇报,而后实地考察了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石油学院东方亚太分院。我们一共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调查会,每到一所学院,都深入到学生宿舍、食堂、课堂,仔细察看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学院的领导、教师、学生交谈、讨论。考察时间不长,但所得材料不少。许多新鲜事物为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确实使我们耳目为之一新。总的印象是:陕西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省情出发,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使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切切实实成为了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省里的规划,到2005年,要努力使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公办高校在校生规模的50%。从陕西看全国,可以估计,在我国“十五”期间,在新世纪头十年、二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生事物的前头,我们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以教育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与经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因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
陕西省共辖107个县(市、区),1739个乡镇(街道办),3605万人口,20.58万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660.92亿元,财政收入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1984年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开始。经过18年来的艰难历程,全省在教育创新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有民办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66所,在校生15万人。
全省民办高校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类学校共有10所,在校生2.7万人。这类学校按照国家计划,学生入学需经过高考统一录取,毕业生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二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以这类考试为主体的学校共有42所,在校生5.4万人。这类学校由省教育厅组织考试录取学生,学生所学课程分别由国家、省、学校各按1/3比例组织考试。毕业生由省自考委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三是高教自考助学类型。学生入学不限,宽进严出,参加全国统一的自学考试,在校生6.9万人。
陕西省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形成固定资产15.3亿元,其中仪器设备价值2.61亿元。实验室918个,计算机16810台,语音室251个,图书252.1万册。学校占地面积990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民办高校4所,占地面积在150—1000亩的民办高校11所。1997年以来,全省共有37所学校因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办学规模大、管理科学严格、教育质量高,社会信誉好,被省教委评为“明星学校”。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每所都超过万人,有的已近3万人,占全国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总数的50%。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民办高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中的“超级大校”。
面临全国普通高校连续三年扩招的压力,全省民办高校生源不但没有萎缩,反而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校生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增加到7.99万人,2000年达到10.74万人,2001年增加到13.70万人,2002年增加到15万人。2002年比1998年增长157.7%。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各级领导重视支持,省内高教资源丰富。陕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办高校,在职教师2万多人,退休教师1万多人。省内和周边省市区每年有近百万高考落榜生可以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民办教育家、实干家,大胆进行教育创新,不断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则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
陕西省107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有50个,省级贫困县27个。国营企业比重大,军工企业也多,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有人提出,在陕西这样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西部省份,何以民办高校这样迅速发展?似乎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实际上,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利用省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一些民办高校创办者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育资源的重组、创新,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利用西安钟表元件厂搬迁机会,以200万元低价买下位于终南山下的土地和厂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建起了一座大学城。西安外事学院则是在鱼化寨农民投资修建的游乐场无法摆脱困境的时机,先和农村联合,逐步发展与企业联合,与全日制普通高校联合,与国外大学联合,将学校建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的学府,被誉为“西部教育传奇”。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是利用一家养鸡厂的厂房发展起来的,如今成为景色宜人、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学校。一批民办教育家、实干家的开拓创新精神,加上有胆有识,在经济环境并不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创新的尝试,终于闯出了新路,开辟了民办高校的新天地。
教育创新的丰硕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成果显着。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陕西民办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着西安欧亚职业学院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职业学院召开了第二阶段发展模式研讨会。
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院长黄藤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民办教育是在民办教育理论准备不足、条件不够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办学者的热情、勇气和历史责任感,顺应历史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但是,当民办教育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进入到更高发展阶段的时候,就迫切需要系统、深入的理论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针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实,他们提出了“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他们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设得更加开放,分别在西安、上海、北京设立了三个分所,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协同进行学术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计划每年出版一套开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丛书,每年定期编辑《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目前,已有《外国私立教育》、《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国外私立教育评估研究》、《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民办教育导论》等7部着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他们还设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创办了《民办教育研究》杂志。
陕西几所着名的民办高校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西安翻译职业学院院长丁祖诒提出并坚持“第二希望工程”的民办教育理念,在校生已达2.9万人,积累资产5亿元。西安外事职业学院院长黄藤提出了“多元集纳、综合创新”的校训,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学校已拥有固定资产3个亿,校园上千亩。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院长胡建波提出了“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拓进取,坚持与公办院校、企业和国外合作办学,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西京职业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任万钧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倡导以“奉献、无畏、创新、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园占地1320亩,校舍30万平方米,校产超过3.5亿元。
2.在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上的创新成果突出。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
陕西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民办高教发展的新体制。在省一级成立了民办教育管理中心,有专门机构,有编制,有计划,有活动,使民办教育发展有专门领导机构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省
民办教育的发展。
在民办高校已经逐步形成管理体制多元化和办学机制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校(院)委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少数民办高校实行主办单位(含企业、社会团体、派等)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陕西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正式组建了党委,并在其他民办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达到100%。制多元化和办学机制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多数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校(院)委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少数民办高校实行主办单位(含企业、社会团体、派等)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陕西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正式组建了党委,并在其他民办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达到100%。
许多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积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中包括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快速决策机制,自筹资金的资本运作机制,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引进人才的自主聘任机制,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等。
陕西通过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开发。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为高等教育拓宽了筹资渠道。受教育者每年投入教育直接费用已达15亿元。另外银行也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仅农行就已给予30亿元信贷额度,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已和农行签订合同,一次贷款就达5亿元。二是为大批高考落榜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18年来,全省民办高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7万余人,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5万余人。三是带动了当地建筑、饮食、商业、邮电、通讯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仅2002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投资达4亿多元。民办高校每年学生间接消费超过6亿多元,为7500多名劳动者提供了从事后勤服务管理的就业机会。
3.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陕西民办高校数量大、类型多、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省教育厅为了促进它的健康发展,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原则。一是对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设,并定于2003年由省上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一年多来,各院校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分别召开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把提高教育质量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校纷纷对照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两年来,10所民办高职院校分别投入购置教学设备的资金近千万元。二是对高教学历文凭试点院校,结合实际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决定从2002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试点院校进行评估;同时组织专家对校考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审定,更换和修订了教材。三是对高教自考助学机构,要求在完成规定考试科目教学计划的同时,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专业设置上,他们充分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扶持各校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根据各校条件,在现阶段尽量不设和少设需要昂贵教学设备和仪器的专业;结合全省公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开设发展基础较好的专业。在审批专业时,他们既考虑各校的人员构成和现有实力,又考虑避免重复设置,合理划分专业布点,着重在扶持高校办出特色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以充分体现各校特色为目标,以外语类、电子类、管理类、经济类、医学类为主体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格局。现在全省民办高校共设置专业174个,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57个,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专业31个,高教自考大专层次的专业69个,本科层次的专业17个。由于各民办高校质量意识的增强,加之这些学校的学生择业观念比较现实,吃苦精神较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相对较高。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自谋职业、不需学校推荐,大部分由学校召开人才交流大会,利用人才市场推荐就业,就业率可达90%以上。
4.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辛勤工作。陕西省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干部任用标准,着重加强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目前全省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学历基本达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龄在35岁—45岁左右的博士、硕士生成为办学的骨干。5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院长的平均年龄为48岁。高学历、年轻化的领导班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民办教育实干家,思维敏捷,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改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薄弱的状况,他们提出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的目标。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对专职教师的招聘、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明显加大。民办高校现共有教职工11585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650人,兼职教师6115人,行政人员3820人。在不断扩大教师数量的同时,各校加大了教师培训提高的力度,仅今年接受短期培训的专职教师就多达900人次,还有百余名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5.在加大对外开放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坚持面向国外、面向沿海、面向涉外企业的外事特色,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1999年与澳大利TAFE南悉尼学院联合建立TAFE教育中心,按照TAFE的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全英语教学。主干课程均由澳方教师承担。学生毕业考试合格、愿赴澳深造者由TAFE南悉尼学院推荐到高一级大学续读学士、硕士学位;今年与马来西亚英迪学院集团(INTI GROUP OF COLLEGES)开设联合教育项目。学生可通过双联课程及学分转移,进入英国赫特福得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并获取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4月,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向该校授权筹备开展普通教育课程,成立西安剑桥教育中心。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面向世界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已与法国、美国多所大学联合,互派学生。
西京职业学院在扩大国际交往中,目前已与加州人文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列治文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商业学院、香港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塞乐文考试中心合办国际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Cisco公司思科网络学院合办国际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与美国微软公司合办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与荷兰Adobe公司合办中国认证平面、视频、网页设计师培训,与君悦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开设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同时正在与比利时世界知名企业杨森公司磋商开办医药学院。
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已与美国等几十所社区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01年9月,美国20所社区大学的45位校长、教授和英国3所大学校长来到这所学院进行交流,集中签约建立了院际关系。
6.在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面进行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们在所到的几所民办高校中,实地看到这些学校都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西京职业学院,我们看到,它的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标准教室276个,联合教室20个,多媒体教室28个,语音室18个,计算机2100台,教学设备、仪器总价值3600万元,图书馆藏书71.5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1万册,并与各大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实验中心、语音中心、技能培训中心等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承担学校多学科的教学、实验任务。
在西安外事职业学院,我们看到这所学院建有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拥有微机1500余台,语音教学设施800余台(套),驾训教练车50余辆,电化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13个,语言、语音实验室9个。电视新闻演播、会计模拟、电力拖动、电子线路、汽车原理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实验室11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20万元。
7.在为当地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最典型的是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学院设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装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培训部、中专学校、自学考试辅导中心。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主干专业,并根据国家对人才的急需开设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室内装饰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法律、财经、文秘等本科、专科、大专预科、中等专业40余门类。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高、中级职称以上者占80%。
学院重视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服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服装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艺术纺织学院联合办学,互派师资和留学
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贴近社会需求,已与全国8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养就业协议,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多数已成为企业和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及领导干部。
学院地处秦汉古都咸阳,咸阳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咸阳市委、政府将办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纳入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要将办好这所学院为龙头,进行产业改造,创造品牌的中心环节,除了拨地700多亩以外,还贷款3.7亿元,帮助该院引进最先进的制衣工艺和设备,以改变过去有布无衣的现状。这所学院开始为振兴经济做出贡献。
教育创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议
教育创新是个动态的进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尽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社会及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国家现行政策对其支持力度不够,民办高校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考察后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公办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加盘活了教育资源,扩大了教育规模,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人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当前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上现在对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相当不了解,包括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强舆论宣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靠决策层,要靠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要引导各界人士用宽广的眼界来观察和认识民办高等教育。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国际的眼光。从历史的发展上,我国民办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必将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政府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做为缓解财政困难、社会压力和市场需求的一项国策;因而积极扩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机制,如哥伦比亚、日本、菲律宾、比利时、巴西、孟加拉、荷兰等国在私立大学或院校就读学生人数均达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学)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国的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2.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强化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要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给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以同等待遇。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赞助、捐资、投资等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向民办高校捐款的单位或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税收减免;民办高校享受同公办高校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民办高校分为非盈利与盈利两种类型。对非盈利民办高校实行免税、对盈利类型的民办高校按政策规定交税。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信贷支持,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加大商业信用融资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期限,允许民办高校用校产进行抵押或相应提供信誉担保。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享受国家和省市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优惠政策。对民办高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土地征用享受国家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高校的发展,对招收计划内国家统招学生的民办高校,政府在经费许可情况下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3.依法保障民办高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民办高校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社会保险、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应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教职工同等对待。教职工在民办高校工作期间,连续计算教龄和工龄。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参照公办同类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按照公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的标准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组织评审。民办高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评选先进、乘车购票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同类、同层次学生同等对待。民办高校的贫困学生可获得国家所实施的助学贷款。
切实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民办高校可以面向社会自主聘用教职工。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由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公安部门负责审批落户。也可按“户口不迁,身份不变,来去自由”的原则进行管理。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流动。公办高校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办高校兼职。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民办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公办大学建立培训学院,加大对民办高校管理者、教师的培训力
度,加强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要鼓励民办高校引进外籍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到民办高校任教。
4.要经过考核按条件支持民办高校“专升本”。
支持民办高校申报创建重点学科、试点专业、名牌专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项目。
我们所调查的几所民办高校,都强烈要求“专升本”。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有关领导部门要考虑并批准他们的申请要求。因为这有利于他们的招生、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家到民办高校投资。
5.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调整、巩固和提高,创建一批能带动整个民办教育发展的名牌民办高校。
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进行优化组合,适度压缩学校校数,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民办高校做大做强做优,形成集中优势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陕西省教育厅计划经过引导和支持,到2005年,使陕西形成10所万人以上规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这对全国其他省市也可以作为借鉴。
6.民办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要提高质量意识,将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为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要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并完善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考核、奖励等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7.大力改革自学考试内容、方法,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中的“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占很大的比重。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70%是自考生和学历文凭考生,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则占73%。全国民办高校中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很大比例。“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它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另外,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师反映,自学考试中出题、评卷中的问题很多。如出题的范围和难度的波动很大。在一门英语自考中,同一个学校的考生2001年的通过率为90%,2002年的通过率只有7%。有的学校反映,有一份英语试卷,把对研究生的试题,原封不动地搬到自考的考卷上。另外有些自考科目指定的教材,如计算机教材,已经非常陈旧,可至今照常在用。建议对自学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等做进一步改革,使它切合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
8.建议加强民办高校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对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机构设置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管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高教司管民办高等学校教学,相当多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理顺。而陕西则不然,在教育厅下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这一“中心”有专门编制(9人),它是事业单位,同时根据教育厅的授权又有行政职能。我们走访的六所民办高校,对这个机构反映很好。这一机构办事效率高,为陕西民办高校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问题,建议认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解决领导体制中转换的障碍,以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