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篇2
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其商务模式主要有在线展览、电子采购、网络商品交易、网络贸易、在线支付等。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电子商务在步骤上更简单,帮助外贸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外贸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外贸企业如能在信息竞争上取得优势,则会提高其获得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核心能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成为新的竞争规则,速度己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另外,电子商务环境催生了“虚拟联盟企业”,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其出现促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电子化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竞争方式也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式竞争,即为竞争而合作。
二、现代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尚有滞后与不足。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交易平台、交易形式等与传统商务活动有很大区别,商业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电子证据、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合同生效时间、电子签名认证等的确认,都对现行的传统的民法、商法提出了挑战。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已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该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行却是滞后的。我国1999年出台的《合同法》,率先公布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拥有法律效力;2005年4月1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才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上述提及之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其他完整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实际操作中,网上交易纠纷的调解,电子支付安全,网络犯罪的法律界定包括欺诈仿冒、盗窃、网上证据采集及其有效性,隐私权保护,与纸介质书面形式的法律如何衔接,争端发生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职责进行公平、合法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健全,导致消客户、企业之间引发很多纠纷,也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2.网上交易流程的安全性尚待提高。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传递,电子商务使得外贸业务没有国界并到处充满贸易商机。能否在金融系统交易与交付中保证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完整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是电子商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重要前提。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性,网上交易可能随时面临着来自于企业、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软件供应商、黑客、电脑生产商等各种不同群体的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风险,引发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如商业机密的泄露与窃取、商业信息的篡改与破坏、身份的冒用滥用、网络钓鱼式攻击等等。其中,核心及关键问题便是在线交易付款的安全性,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和法律的问题。有些用户不愿进行网上交易,正是源于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完全信任。因此,能否构建安全可靠的在线支付制度,直接关系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各方的利益,也是用户所关注的焦点,这需要组织专门力量加以解决。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如没有强大的网络防火墙,银行的电子储蓄系统密码一般仅能设立6位数字等,这些薄弱的技术防范措施给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内的进一步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3.外贸企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仍处较低水平。在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相对于国内传统企业,我国外贸企业一直走在前列。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连接了国际互联网,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基础阶段,应用领域非常局限。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外中小企业通常为3%左右,而我国中小企业此比重超过1%的不足30%。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主要用于缴纳入网费、购买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用于日常维护及业务的咨询费用很少。信息化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外贸企业一般通过内联网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查询,但多数企业对内部网络建设不够重视,建设缓慢且业务管理网络化比例低,一些企业甚至还处在单机与互联网相连阶段,相互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在外联网的使用上,外贸企业通常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广告来宣传企业及产品、进行一般的信息查询、通过邮件收发相互联系,多数局限在网络推广与营销的低层面上。而利用网络传输订单、完成国际贸易整个交易流程,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只占少数。目前这种“在线洽谈,离线交易”的特点,反映出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商务往来的能力和层次急需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体系。近年我国已颁布了电子商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前期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问题进行了规范,促进了电子商务健康良性的发展。但是,针对当前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其稳健有序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要以下述两个方面为重点方向:一是为适应新形势要对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二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操作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新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必须具有以下法律功效:能有效地规范交易的流程与行为、能切实保障交易的公平与安全、能清晰地界定所属的责任。建议参照联合国国际委员会制定的统一通用规则———《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与国际法保持一致的比较规范与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通过法律加以规划引导,力求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组织各方参与对话与协商,倾听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保证法律法规的合理、透明与公平。其次,法律法规不仅要适用于目前情况,更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对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修改和补充。最后,电子商务政策既要与国内诸如在电信、竞争等方面的政策相协调、不互相抵触;又必须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切实保护电子商务活动中我方的合法权益。
2.加强网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安全涉及到每个商家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安全。首先,应建立需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思想,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的认识。个人用户要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等安全上网的习惯,企业用户应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体系以防数据被窃取、伪造和破坏。其次,我国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在中央层面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统一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建立网络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约束进行电子商务贸易的商家和消费者。最后,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强化网络技术创新。我国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上相对落后,一些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对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支持与投入,进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开创行业内培训与资格认证机构,加强国内外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的、高水平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对策略
一、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据中国商务部的调查统计,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增长率为35.48%,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2015年我国股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而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从2008年的0.8万亿元增长到6.5万亿元,占整个外贸规模的19%,年均增速30%。以上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模式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较于我国低迷的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具有优化国际产业链、加快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作用,由此看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起着拉动经济新引擎的作用。然而,比较世界各国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的能力,明显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近年来虽有快速发展,但总量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少,且在国际上总的占比较小。且像天猫国际、京东海外购、聚美急速免税店、唯品会、一号店等等,这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头也面对重重困境。而且我国大部分企业依靠电子商务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做法单一,仅只是广告、信息、进行电子查询,然而很少有企业能完成网上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交换文本及单证,网上支付等一系列工作。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管理方式不适应、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亟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二、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全新交易模式,在被国际贸易广泛应用,并促其迅速发展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缺乏完善的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系统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例如支付宝、余额宝、贝宝、财富通、99bill-快钱、网银在线、首信易支付、云网、环讯IPS、微信钱包等,虽然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国外应用并不普遍,且世界各国的电子支付方式都各不相同,国内外通用的电子支付工具也不多,导致支付和结汇环节一场繁琐。
(二)我国的跨境物流发展滞后
依托跨境物流将包裹送到消费者和终端市场手中,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才有可能继续进行。但我国传统跨境物流,转运物流价格高、时效慢。且一直存在种种弊端,如配送时间长、包裹无法全程追踪、不支持退换货,甚至会出现清关障碍、包裹破损、丢包的情况,售后服务难和退换货难。我国跨境外贸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国际物流发展却还没有跟上节奏,势必会带来很多隐患。
(三)供应链不稳定
海外商品供货渠道不稳定,价格难以控制,供应链长,环节复杂,各地区文化和商业环境有差异,打通各环节难度大。
(四)跨境电商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易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形成蹩脚之势
一方面是跨境电商规模的持续扩大,另一方面是传统零售业绩一路下滑。据《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但根据东方财富数据,截至4月9日,A股零售板块已经公布业绩的29家上市公司中,16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占比达55%,净利润也大降。无疑跨境电商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造成打击和威胁,传统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此涨彼消的困境会制约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欠缺专业人才
跨境电子商务需要复合型人才,其应具备英语交流、网络营销与策划、国际支付、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还应懂得运用相关搜索引擎,了解多过文化,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在我国,这种复合型人才存量不多,有经验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又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来不及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进行调整,故产生巨大的人才缺口。这样一来,便会制约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
(六)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1.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出台,经济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中也缺乏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条款,现行的法律条文无法规制。且跨境电子商务衍生出许多问题,如通关、商检、退税、结汇、消费者权益、交易纠纷、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都需要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我国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健康发展。2.管理机制需完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目前以中小额交易为主,且B2C电子商务市场的产品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大量低附加值、无品牌、假货仿品充斥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这些问题涉及到海关、国检(检验检疫)、国税(纳税退税)、外管局(支付结汇)、商委或外经贸委(企业备案、数据统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但目前我国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仍存在一些各自为政、扩张权限、重复监管的问题。且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更新速度不如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速度。
三、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系统建设
政府应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推进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支持境内银行拓展境外业务。多为企业提供优惠措施。支持我国的电子支付手段向欧美等先进国家看齐,支持我国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各国交易方式对接。此外由于各国的消费方式不同,加之涉及国际交易中的货币兑换等问题,我国还需加强电子支付工具的建设,企业要尽量做大国内支付工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努力在国际电子支付中占据重要份额。我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多的使用我国的各种电子支付软件,应在使用过程中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搭建跨境物流体系
国家应开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计划,建设物流大通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物流基础基础设施,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以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让运输不再遭遇“囧途”。尽早规划建设尽可能完善的跨境物流体系,并加强海外仓建设。还应简化国与国之间的检验检疫等通关环节,加强管理创新,在通关环节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此外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抱团到国外建立海外仓,避免承担单个建仓的高额成本。加快我国国际性跨境物流大企业的建立。
(三)打造建议稳定供应链
企业应积极与海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当地的文化、市场环境、货物的供应流程,寻找受国内消费者所青睐的海外商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供货渠道,并以合适的价格达成协议。
(四)加强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要加强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全方位、高效发展,打造智慧化全产业链,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外贸企业被动环境,企业应积极做好体系完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数字化工厂、实现智能化生产,促进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有实力的国际性品牌。
(五)加强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鼓励各类企业、培训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培养掌握商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型高端紧缺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引进高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其次,企业要学会将拥有传统外贸经验的人才注入电子商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在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等常规外贸流程提供帮助、提供包括退税、融资在内的金融服务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改进和优化,有助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高等学校可加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尽可能多地开设与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课程,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落实就业创业和人才引进政策。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个人应努力提升技能,适应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1.国家应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监管,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交易活动。企业和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是应遵循电子商务法律条款,且应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支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完善。2.国家应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管理服务。坚持促进发展、规范秩序和保护权益并举,防止措施失当导致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走歪路,丧失发展环境。政府和企业应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国家、企业和专业人才之间要尽可能更多地开展相关讨论工作。
四、结束语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普遍放缓,传统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的环境下,它展现出拉动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优势,同时,对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存在着模式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安全与法律问题、人员素质问题等各方面问题,这需要我国政府、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共同探索和研究,加快完善电子商务之一新兴业态,让其真正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引擎、新优势、新形式。
参考文献
[1]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中国与全球化,2014.
[2]蔡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5.
[3]TECH2IPO.目前最详细的对国内跨境电商的纯干货分析,杨露茜,2015.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目标;对策建议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或者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政策。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自由贸易曾成为一种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利益,但是与此同时,自由贸易也在冲击着各国的民族产业,这种具有双刃剑性质的贸易政策从本质上决定其具有保护性和不稳定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催化剂,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及新形式的贸易保护方式频繁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一次盛行。
一、我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
(一)我国成为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对象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总数呈历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大多数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经过立案调查后都得到实施,给我国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4年1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最终确定对相关出口企业征收高达32%的反倾销税;2014年11月美国商务部认为来自中国进口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存在超额补贴的现象,拟对此类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中国轮胎出口企业将被征收惩罚性关税17.7%81.3%不等,涉及金额高达30亿美元;类似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还有很多,相关企业甚至对涉案行业的出口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态度。
(二)我国同时遭受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在发达国家中盛行,同时诸多发展中国家也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印度作为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自2006年对中国的丝绸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以来,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诉讼年年上升,而且涉及到各行各业,给相关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事实表明,不只是发达国家会歧视发展中国家,而对其出口产品制造门槛,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其较强的国内企业保护意识和完善的对外贸易保护法律和措施。
(三)贸易保护主义突破传统形式,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兴起
以环境保护为名的“绿色壁垒”和凭借技术优势构建的“技术壁垒”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一些苛刻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陷入困境,尤其是我国家电产业由于环境质量指标和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连连遭受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
二、 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诸多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在国际诉讼中屡遭失败,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外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符合国际规则有关,有些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自相矛盾,相互抵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外贸相关法律法规。在WTO法律框架协议下完善对外贸易立法,既要顾及国际惯例,又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当产品或企业遭受国外贸易救济时,企业能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政府、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作用,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应诉。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走品牌出口战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变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尴尬境地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品牌出口是改变其境地的重要战略之一,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具有高端的质量,是否具有创新的因素。我国的企业应该敢于突破,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和优秀人才,定量投入资金到研究项目,加大创新力度,真正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企业生存的脊梁。品牌出口战略,既要企业自身的积极创新,又要政府的积极扶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走可持续出口战略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要想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必须以低碳化的产业为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首先,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目前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这得益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如今,当低碳经济革命来临时,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比较优势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一直想以廉价劳动力占据国际市场,必然遭到发达国家的报复,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对某些进口产品征收碳税,如美国在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节能安全法案》就明确的提出了征收碳税的条款。为了避免遭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把低碳理念深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其次,要抓住机遇,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我国的企业要向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必须拥有后发优势,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能在低碳经济的模式下获取大量的利益,企业所创造的后发优势必须是符合当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以节能环保为理念,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普遍被看好。摆脱传统的高碳经济出口模式,我国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出口战略。
参考文献:
[1]冯巨章.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趋势、国别分布及产品结构[J].国际经贸探索,2010,(1)
[2]王中美.新自由主义将衰于当前的经济危机[J].国际经贸探索,2010,(1)
[3]邓敏,王清.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贸法律法规回顾[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篇5
关键词:国际物流;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资进入我国物流服务领域,如德国邮政、九川急便、日本通运等都在我国迅速扩展业务等。外资的入驻对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国国际物流业只有不断发展完善才能应对冲击与挑战。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规模小,配套性、兼容性差。对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国际贸易的各种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重路线,轻节点”式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此外,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在运输设施方面,运输路线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工具的增长,道路堵车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交通网的运输效率;在仓储设施方面,大量的仓库过于陈旧,防火、防潮、防盗性能较差,运用高科技手段储藏现代化的商品难度较大。
2.国际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之落后的管理体制,使得我国缺乏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作了若干规定,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业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现行法律已无法对其进行监管。入世之后,国内物流业者纷纷进入国际物流业,由于从业者本身素质的良莠不齐,国际物流行业管理存在隐忧,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
3.国际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开展各环节标准化工作,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等。虽然目前我国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卸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4.国际物流运输能力不足
国际海运船队数量看似庞大,但船队结构不合理,大吨位的船舶少,新船、高科技、高性能船型少,散货船占船队构成的大部分,油轮和集装箱的数量偏小。这既不能适应我国大量进口原油的需要,也不符合世界船队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另外我国港口不足,影响进出口货物及时的流进流出,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远远满足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5.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低
EDI、条码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国际物流系统的3大信息技术,这些高科技产品为国际物流全球化、无纸化提供了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其中EDI的应用更为突出。我国EDI的应用相对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之间。EDI以及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应用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物流速度,增加了成本。
6.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国际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国际物流较为传统物流更为复杂,它融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信息技术、货运、国际贸易、运输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目前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外贸、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
二、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对策我国国际物流业必须向着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来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理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逻辑脉络,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应特别注意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修改与国际法、国际惯例、公约相抵触、相冲突的法律法规。为此,必须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组成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清理和制定系统的物流法律法规,保障国际物流业的顺利进行。
2.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改造,加快建设高起点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如,充分发挥现有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仓库的作用;在港口建设上,要提高港口、站场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设备的配套性,提高港口、站场作业环节之间的协调能力,努力建立起以海港为核心的国际运输枢纽。
3.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理论是实践的根本依据,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理论的探索,用先进的理伦指导实践。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指导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物流专业和课程,积极培养国际物流领域的高级人才,使之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推动力量,以知识、智能推进我国国际物流的高速发展。
(二)企业方面
1.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
物流企业要建立全球物流信息系统,就需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子公司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物流企业必须准确、及时、高效的捕捉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才能科学的指挥国际物流的高效运转。建设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及时”供应与分销技术,降低存货成本,增强对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优化选择,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加强国际物流合作
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一个焦点。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繁荣。我国加入WTO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也为我国企业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内物流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机会,利用其先进技术与经验,加快自我发展,促成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处于初步阶段,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共同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长春,顾永才.国际物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伍景琼.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1-2.
篇6
一、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的认识理解
(一)知识产权的内涵理解
所谓的知识产权,又被称为知识财产权。顾名思义,是指权利人享有的一种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所带来的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权利。知识产权和权利人享有的其它的权利一样,合法的知识产权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同样,我们没有经过权利人的同意,也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一般都有一个有限期,在这个时间段里才现有相应的权利。知识产权包括的内容种类也很多,比如有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
(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保护知识产权的非常重要,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鼓励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有益行为,知识产权是作者享有知识智力劳动成果所带来的效益权利的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创作的发展。其次,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鼓励人们的创新,创新力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从个人发展到企业经营,再到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创新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人们的或者企业,再或者国家的创新的成果。第三,在现代多种经济发展形式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类型,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向。最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三)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关键是看有没有知识,是否有文化,具体表现为有高的学历文凭,有专业特长,有创新意识能力,懂技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现在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这也就提高了人们的整体知识水平,这也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视野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其次,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所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第三,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比较难认定,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难度性。最后,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四)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正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是既有利又有弊端的。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体系,这种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就是对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就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且,国际贸易中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与完善。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知识贸易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贸易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主要是指智力劳动成果间的贸易。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容易造成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经济产业发展,往往会以知识产权为由设置贸易壁垒,不让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二、对国际贸易有关内涵的理解
(一)国际贸易的涵义
国际贸易的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Trade,也被称为通商、世界贸易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界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主要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这两方面组成。国际贸易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古时的丝绸之路等所进行的商品贸易交换。
(二)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
在当前的形式下,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国际贸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如信息的贸易、服务的贸易等。贸易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劳动力的贸易、知识高新技术的贸易等。(三)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及类型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来料贸易、补偿贸易等,这些贸易方式也有自身的特点。而在贸易类型上,主要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这两种类型。(四)国际贸易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需要一定的贸易机制体系,而这些机制体系的维护、运作、执行需要一些国际贸易机构。当前国际上的主要贸易机构组织有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CCPIT等,这些国际贸易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三、当前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
当前,虽然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还是有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或者是这些国家无力也无从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他们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原材料、农产品等低级商品间的贸易,知识贸易等高端型的商品贸易是少之又少的。甚至,他们还希望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途径使知识贸易流入于自己的国家,提升自己的知识科技水平。
(二)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对知识产权过渡保护,从而对国际贸
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家间的经济贸易都可以说是一种交流,因为经济贸易中的商品就包含着贸易国的许多文化内涵、风俗习惯等,只有促进这些的交流,才会加大在世界上的影响,比如韩国的韩剧对提升韩国的文化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流,具体表现文知识产品的交流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这种知识高技术产品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但是一些国家出于自身私利,而对知识产权过渡保护,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知识、技术性领域的贸易少之又少,而发达国家主要以高新技术、知识型经济的贸易为主要商品,这样,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整体发展。
四、现阶段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进行的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国内创新力度不够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国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国际贸易额,以此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国内的创新力度。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内创新力度还不够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并且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主要是以低廉的价格取胜,自己得到的利润非常少,与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品获取高额利润相比,还相差甚远。
(二)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日益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但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甚至对有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例如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产权。我国在立法、执行、定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我国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国际贸易额越来越大,但是知识贸易占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却很小,这就说明我国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还急需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水平相对低下,需要我国尽快做好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知识贸易的发展。
五、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要善于运用有关国际贸易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跨国际间的、专门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国际间的贸易不可以不产生争议、矛盾,要公平合理地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里解决,就要发挥这些机构组织的作用,只有在大家都信服的第三方仲裁机构里进行贸易仲裁,这样才会有利于贸易争端的解决,促进世界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根本性手段,对于国家来说,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正地做到依法治国。同样地,在国际贸易中,也要遵守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够合理之处,这需要世界各国来共同努力,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依法贸易”。
(三)对一些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打击惩罚措施
对于一些违法的贸易行为,就要制定相关的制裁措施,只有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手段,让违法者承担相应的责任损失,这样他们才会有所克制,因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四)要加强国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间的合作
篇7
一、框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关规定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相关规定。(1)GATT第2条规定成员国可以按照自己的环境计划,自行决定对进口产品征收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环境税费。(2)GATT第11条规定可以实施数量限制的三种例外:其一,输出缔约国为防止或缓解粮食或其他必需品的严重缺乏而临时实施的出口禁止或限制。其二,根据环境标准或环保要求,为实施国际贸易上商品分类、分级和销售的标准及条例而必须实施的禁止进出口或限制出口。其三,为保护国内生态环境而对本国农渔产品实施限制的同时也可对进口产品实施限制。(3)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中对有关环境问题的规定。凡下列措施的实施在条件相同各国间不会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或者不会形成伪装的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则不能妨碍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行如下措施:(b)为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用于保护可耗竭的自然资源的措施,这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一同实施。虽然该条款没有直接使用“环境保护”一词,但实践中各国均将该条款作为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依据,因而第20条的序言和(b)、(g)两条款一起被称为“环境例外”条款。
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的相关规定。(1)各国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环境可制定技术性标准和法规,只要不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不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2)各国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可以不适用有关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
3.《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协议)的相关规定。SPS协定的第2条规定:不应阻止各成员采取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应违反非歧视原则,也不能构成变相的限制。其第5条第7款更进一步引入了“预防原则”,即在找不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时,成员方可以根据获得的有关信息,临时采取某种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
4.《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相关规定。TRIPs第27条第2款中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或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对某些发明可拒绝授予专利权,并可以制止这类发明在该成员地域内进行商业性使用。
上述条款都只是一些概括性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引发了许多争端。而且在上述条款中,对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大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较差,对名词或概念缺乏解释,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没有明确界定,为贸易与环境的冲突埋下隐患,这也是O中因环保贸易条款而引发多起纠纷的原因。
二、我国贸易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立法上的缺失
(一)贸易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出口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发达国家更是采取了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这些环境贸易壁垒对中国国际贸易的波及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它几乎涉及到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造成每年相当于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约20%的损失。
2.引进外资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严重。伴随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使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由发达国家转入我国,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转嫁本国的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垃圾废物的出口,二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转移。西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费而无法立足,往往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对有关产业的不利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环境服务无论是服务范围、服务质量还是专业水平和服务装备都存在较大差距,并存在法制管理薄弱、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等问题。我国已经承诺开放国内服务市场,一旦服务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国外机构及专家可能会凭借其服务周到、效率高、适应市场运作的优势,垄断我国的环境服务领域,因此提高环境服务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
4.对有关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保护国内环境,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我国可能扩大的木材和食品进口将会给动植物检疫的管理体制提出挑战。为保护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需要完善动植物检疫措施的管理体制,制定适当的符合O的技术规定和标准。
(二)立法上的缺失
1.与贸易、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统一和完善。作为一个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环境标准的制定更加落后。环境标准不健全,不被发达国家承认,不仅会阻碍我国产品的出口,而且直接打击开展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技术指令体系,全国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之间协调而统一的市场也正在建设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正在建立,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2.缺乏出口商技术信息协助和服务机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设立相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机构,负责对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进行通报和咨询。目前我国尚未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的窗口,尚未开展对国内出口企业的信息传达和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欧盟是最早认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壁垒的地区,同时又是对环境最为关注的地区,因而欧盟的标准化工作和各种认证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美、日、加等国家的极大关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还专门向几个欧盟主要国家派出了代表团,对它们的技术法规情况和标准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三、我国应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
1.完善我国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深入研究我国签署或加入的国际贸易及环境协议,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既要履行相关的国际义务,同时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例外规定和特殊待遇,制定出我国的环境与贸易发展的法律规则,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贸易壁垒。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国要充分利用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提出的建议应能综合地体现我国国家贸易政策及法规,维护自身合理的综合权益。同时要加大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和完善工作,加强环境与贸易立法的科学性。
篇8
[关键词] 绿色壁垒 国际贸易保护 环境保护
1947年《关贸总协议》第20条中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对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的规定。因此,集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于一身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重要的贸易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界定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境壁垒,生态壁垒。对于绿色壁垒的概念,理论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比如说:“它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政府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对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原则”;“绿色壁垒是指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为名,通过制定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标准,限制或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等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知绿色壁垒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绿色”仅是表面形式,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中人民对环保和健康的更高要求以及规避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其实质是一种更新、更隐蔽、更有效的国际贸易壁垒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它比传统贸易壁垒更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要求,迎合广大消费者心理需要,因此绿色壁垒也就逐渐成为取消关税壁垒后各国采取的最主要的一种国际贸易保护手段。
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绿色壁垒应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当然由于各个制定国立法技术的不同、具体规定内容的差异以及操作方式和程序设置上的区别而造成符合或违背国际贸易基本准则两种后果,因而被区分为合理与不合理两种形式,但其限制进口,保护本国贸易的本质是无可置疑的。
至于合不合理,笔者认为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因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为了保护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规范进口行为,这些措施虽然客观上也会造成限制某些产品进口,但根本目的不同。这些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国际贸易中必需的,也是符合贸易基本原则的。
二、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受了来自国外的绿色壁垒障碍,出口严重受损。而由于我国绿色标准的门槛过低,又导致国外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产品长驱直入。绿色壁垒的冲击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管理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
所以我们应在充分认识绿色壁垒二重性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保护我国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绿色壁垒,保护生态环境、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国内的民族产业。
1.跨越国外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在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方面我们可采取以下法律应对措施:
(1)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加强贸易谈判
绿色壁垒的背后隐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加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资金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发达国家以前对其他国家殖民掠夺造成其环境破坏恶果的延伸和继续。所以,在环境保护上,我们应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由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也应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过渡期。我们应秉承这一原则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谈判,突破壁垒。
(2)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建立“绿色贸易信息网”
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成员方所实施的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令、条例、司法判决、行政决定都必须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及贸易商熟悉它们。因此,我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根据透明度原则的要求,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建立一个“绿色贸易信息网”,收集各国与绿色壁垒有关的信息,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完整的有效信息。
(3)认真研究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善于灵活运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
认真、深入研究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非歧视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谈判机制,主动申请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壁垒纠纷案压制在磋商阶段解决,使我们的损失最小化。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培养熟悉WTO实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专业律师。
(4)根据WTO的规则完善我国现有的环境经贸法律法规,促进与国际的接轨,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①将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具体化、法律化
近几年来我国虽签署了十几项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环境公约,但是,有的公约在国内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即使有的公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但很多是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层次上,其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
②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的不足
我国有些法律规定和WTO的原则有出入且相关法律没有很好衔接,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一些法律规定。
③加紧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
当然,应对绿色壁垒仅靠我国现有的几部法律法规肯定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需要一整套涵盖产品本身及其生产、包装、检疫等全过程的完整绿色壁垒法律体系。
(5)推广环境认证,完善绿色税收制度,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环境标志的相互认证。完善绿色税收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征污染物排放税、环境服务税、污染产品税、生态环境税等税种,利用绿色税收手段调节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补贴实行清洁生产的污染控制和自然保护措施,以此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方式,研制环保产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跨越国外绿色壁垒。
2.我国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另一方面,我国在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的绿色壁垒的同时,还应合理利用符合国际贸易基本原则的绿色标准,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国内的民族产业。
(1)加快我国的环境标准建设,构筑起我国自己的绿色环境标准
现在,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建设相对落后或不完善的情况,将其产品和一些在本国受到禁止的污染项目推向发展中国家。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以往因缺乏相应的绿色壁垒的保护而每每吃亏。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绿色保障系统,防止我国的产品和一些弱势民族产业遭受发达国家的打击。
(2)对现有的贸易和环境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把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体系
我国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应着眼于长远利益,注重环境因素,对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环境标准适用的进口商品和引进项目,应要求贸易对象国适用其本国标准,防止污染向我国国内转移。严禁在审批时简化甚至取消有关环保的审批程序、任意降低环保标准、免征排污费等行为,将重污染项目、设备、产品拒之国门之外;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污染严重的投资坚决制止。
(3)加大环境违法惩罚力度,强化环境执法
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加大对外资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此外,应加强环境行政管理的专业性,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直接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水平并影响到我国履行WTO有关环境权力义务规则。只有各部门科学分工,职责明确,制定的环境标准也才会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通过使用征收环境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经济手段来构筑我国合理的绿色壁垒制度。
总之,只要不违反非歧视原则,WTO允许各成员国设置绿色壁垒以维护本国甚至全球环境,所以,我国也应利用这一权力有效利用与环境有关的规则,在相关领域设置合法的绿色壁垒,保护我国的贸易与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淑萍: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叶汝求等著:环境与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那力何志鹏著:WTO与环境保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杨飞龙:绿色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02
[6]李树: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经济问题,2001.04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 主要问题 对策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突破了区域的限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倍加关注的问题,而我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自然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就不容忽视了。在我国十七大报告中,主席就知识产权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这对我国健康稳健的发展对外贸易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一)对我国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在各国普遍的获得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划分知识产品公共属性和私人塑性界限并调整知识创造、利用和传播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工具在各国得到了普遍的确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扩展、丰富和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当今国际经济已经处在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知识产权也逐渐的成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实施市场垄断的主要手段。
我国在2005年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不断的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行政或是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组成的。
(二)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现状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而现在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个部分组成,从而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同时,我国也不断的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我国从19世纪起就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保护的协议或是条约;近几年来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严厉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行为,并且针对违法行为严重行为,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等进行规范和制约。
二、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在20世纪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和商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对于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来不及转化为知识产权。
(二)知识产权的管理结构不健全
我国的有关部门在大力支持成立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协会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知识管理产权部门和国内的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疏远问题,之间缺乏沟通,所以造成了信息不流畅,再加上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所以即使在企业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保护的时候也不知道要如何做,造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结构尚不健全。
三、针对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经济要参照WTO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定。此外我国还要加强对我国主要贸易国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实践规定等进行了解,掌握法律规定,立法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维护我国的自主科研成果。
(二)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
鉴于我国的大型企业和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于知识产权的注册,应用等意识比较淡薄,即使有的企业本身面对侵权的行为,但是害怕诉讼会对企业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而放弃诉讼的机会,这样就很难维护自身的知识产产权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我国要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我国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也针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总结。可见虽然我国已经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还是不够健全,相关的企业对于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我国应该转变学习观念,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此外还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以及建立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加快我国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 董勤.外经贸工作中的专利问题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
[2] 罗飞.中国企业如何走出“专利”陷阱[J].法律与生活,2007.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WTO国际贸易行政法院
1建立中国国际贸易行政法院的必要性
1.1履行我国入世承诺的需要
我国在加人WTO的法律文件中承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并维持审查庭,联络点和程序,以便迅速审查所有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第10条第1款、GATS第6条和《TRIPS协定》相关规定所指的法律、法规、普遍适用的司法决定和行政决定的实施有关的所有行政行为。此类审查庭应是公正的,井独立于被授权进行行政执行的机关,且不应对审查事项的结果有任何实质利害关系。”“审查程序应包括给予须经审查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进行上诉的机会,且不因上诉受到处罚。如初始上诉权需要向行政机关提出,则在所有情况下应有选择向司法机关对该决定提出上诉的机会。关于上诉的决定应通知上诉人,作出该决定的理由应以书面形式提供。上诉人还应被告知可进一步上诉的任何权利。”
1.2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在在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中位列第三,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贸易实力的增强,中国和别国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加。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从传统的反倾销发展到反补贴、安全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卫生、防疫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对于进口贸易摩擦,我国国际贸易救济立法与实践成绩斐然。现在基本上建立了以《外贸法》为核心,以《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救济法律体系。这对维护我国公平的贸易秩序,保护本国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国际贸易行政救济措施,但司法救济措施却只有2003年实施的最高院的三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我国法院开展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的司法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司法审查的需要。
1.3我国现行的法院体制不能充分满足变化了的涉外行政诉讼需要
人世以后,我国行政诉讼工作将日趋复杂而严峻,主要表现有:
(1)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不断扩大。根据我国的人世承诺,凡是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终局等原来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最后都要纳人到司法审查的范畴。
(2)涉外行政诉讼的增多。人世后,进出口贸易额大增,大量的外国企业、公民涌人国内市场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数量和范围的扩大,这使得涉外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日趋增多,案件类型五花八门,诉讼当事人更为复杂,涉及的法律法规更加复杂。
(3)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复杂化。我国承诺国内法律要与WTO规则保持一致,所以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将被清理、修改、废除,如果是由于法制工作的相对滞后,将造成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法律适用上的模糊和混乱,由此也必然造成我国行政诉讼的错综复杂。
2中国国际贸易行政法院之管辖权
中国建立国际贸易行政法院是出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将来建立的中国国际贸易法院的受案范围应以中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贸易争议为限,但并非一切的贸易争议均由中国国际贸易行政法院所管辖。具体来说,就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政府行政行为所引起的贸易争议交由国际贸易行政法院所管辖,而把因合同争议所引起的纠纷排除在国际贸易行政法院管辖之外。这是因为第一,我国2007年的进口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同时我国也成为全球与别国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如果将外贸合同案件也交由国际贸易法院管辖,那么国际贸易法院就会因案件过多而无法承受;第二,我国已实行统一的合同法制度,若将内贸合同案件与外贸合同案件交由不同的法院去审理判决,可能会影响合同法的统一贯彻执行。因此,由外贸合同争议所产生的纠纷仍应归由普通法院所管辖,而应把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案件归由国际贸易行政法院管辖。具体来说,人世以来,虽然中国努力把命令干预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引导型政府,但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政府干预的痕迹依然很明显,这显然与中国的人世承诺不符。如果单靠政府自身意识之转变来兑现人世承诺,没有外在的监督力量,这个转变的过程将会是非常漫长而且缺乏效率的。因此,通过建立国际贸易行政法院,对政府行政行为行使司法监督权将会极大的促进这一转变的过程。
-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汇报材料
- 下一篇:县财政困难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