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再创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小学数学的知识承接下来,帮助学生运用小学数学中简单的学习思想学习初中数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启发着关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目前的数学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数学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必要。而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情况,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失。为了改变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将“再创造”教育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创造兴趣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对于刚踏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知识灵活不易理解、逻辑性较强、对思维的严谨度要求较高,大多学生很难适应,需要一个思维的过渡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大多容易忽视学生的思维过渡期,只注重数学课本知识的教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往往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对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课后作业时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再创造”的思想就在于摒弃数学教学中的陈规教条,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比如,在学习平行线这节知识时,因为课本上的概念讲解过于繁杂抽象,学生不能清晰地理解,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对其概念进行阐述。生活中处处都是平行线,数学课堂上同样也是。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让学生自己指出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更易接受的方式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
二、改变课堂模式,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较强、思维要求较为缜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直接选择向教师求助而不是自己思考,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思维也渐渐封闭。而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主演的角色,将数学课本上的知识照搬给学生,主动地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挑战,思维得不到发散。
创新思想的发展是“再创造”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改变课堂学习的模式。以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占用了很多时间,主导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失去了自觉思考的能力。虽然数学这门学科单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但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改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讲解出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初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再创造”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指导。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时,不能单纯地将它看作是一门学科,更要把它看作是一项技能。在以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教师所讲的例题,在课后却不能解决相同知识不同题型的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大多抱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没有根据所学知识养成数学思维,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依旧不能借助数学知识来解答,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与生活紧密联系。正如几何图形这一章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学习几何时,根据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几何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主动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理解图形。充分剖析“再创造”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数学逻辑思考的同时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创造知识,提高自己创造能力。
总之,“再创造”教育理论被提出以来,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符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再创造”思想的核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增加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创造能力,以更积极自信的状态学习数学,不仅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还增强了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篇2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健全人格感染学生,以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心理知识及科学的教育方法。
1.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状态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善于抓住一闪即逝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管面对任何学生、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不骄不躁,始终以平常的心态从容面对学生。
2.提高心理知识水平,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心理知识,如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的心理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日常学习,积累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以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找准渗透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整合,教材侧重心理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开端。教师利用好这一教材,就是把握了开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愿望和兴趣;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培养和调节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自身心理进行对照和反省,发现自身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
各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心理方面知识点,只要教师认真找准渗透点,就能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对父母的管教产生逆反情绪,使亲子关系出现不和谐的这一状况,可以结合“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抚助父母的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谐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子女双方共同对等协调才能维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束、管教,学会正确与父母交往。在初中三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担心不能继续升学而产生的惶恐心理,可结合“在不同岗位上担当改革发展的重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
善于挖掘心理素材,找准切入点、渗透点,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如果脱离教材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空洞乏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组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要设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或者是开门见山,或者是由具体例证引出,或者是组织社会调查了解意义等,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熟能生巧”,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开展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和体现,教师必须学会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开展教学和教育。最后,勇于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3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是一样的,仍然以实用和应试教育为主,因而英语课堂还是以统一的方式展开,英语课堂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较为突出,活动设计也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其次,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英语教学与学生智能的培养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因而在这种英语课堂中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提升其语言智能,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这样既阻碍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又阻碍了学生其它智能的共同发展,如:肢体动作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等等;最后,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由于很多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它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乃至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诸如:语言智能、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序进行有机地组合,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使得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智能都不一样。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在于如何让学生变得聪明,从哪些方面让学生变得聪明,而不在于学生的起点。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充分利用学生的其他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让英语学习带动学生其他智能的共同发展。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如下:
1.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促使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测量表对学生进行智能检测,并根据测验的结果了解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例如:班级学生共50人,则可以这样进行划分,语言智能组9人,数理智能组8人,音乐智能组4人,视觉空间智能组5人,运动智能组5人,自我内省智能组6人,人际交往智能6人,自然观察智能组7人。这种分组方式能够便于英语课堂操作,能够有利于实施不同的智能类型的教学,诸如: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朗读、编写英语故事和短文;讲述英语故事、谚语和轶事并让学生熟读;让学生做文字游戏;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来实施。
2. 英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智力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体验成功的喜悦,应用好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智能途径有如下几种:
第一,运用学生的想象力去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写作智能。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同一张画面不同的学生能够编出不同的、有创意的故事。例如:在学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时,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画面的内容编写故事。
第二,利用绘画等方式来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因此它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等方法,展示文中所要传达的内容,空间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促使学生贴近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时,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纸和笔,根据文中的描述设计地图。
篇4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1.创设情趣
“数学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故事很有必要。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
2.引导探索
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例和模型来讲解数学知识,教师正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吸引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由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而努力。例如让学生解一些二次方程,猜想其中的根与系数的规律,再加以证明。这样做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知识来激励求知欲。
3.确定目标
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需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补偿教学后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起点,因人定标、分类指导、分步落实,使中差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领悟数学之美,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改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掌握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能力等,形成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1.集中注意力
初中学生计算错误很多,其重要原因是“不会用心”,即不会正确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合理分配,解题草率、仓促。对此,可以训练学生在限定时间完成一组练习,或在课内做当堂小测验、小组竞赛等,培养学生专心。阶段测验后要分批找学生专心。阶段测验后要分批找学生谈心,指导学生真正学会“用心”。
2.激活思维
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置景,激起思维火花,培养聚合思维;促进迁移,突发思维定式,启发创造性思维;标新立异,广角审视思考,增强发散思维。
数学解题中充满了“转化”。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向的转化,使例题、习题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紧扣教材,进行变式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3.严谨踏实
初中生往往会凭直觉作出判断,由于缺少严谨的思路,而对一些复杂的算式和图形感到困难。此时学生仅凭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时教师应点明,直觉不能代替推理,只有严格论证才可靠。
引导学生追查运算错误,常常能找出基础知识上的缺陷。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看书习惯
看书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从七年级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2.笔记习惯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初中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
(2)要养成审题的习惯。
(3)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教育学生切不可为了应付而去抄袭。
(4)要养成作业反馈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必须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题目类型、解题方法、错点及错因、订正措施等。
4.语言习惯
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必须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的规范化,切勿为了形象、通俗、生动而随意歪曲数学语言,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
5.质疑习惯
不肯、不会提出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为了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要从心理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倡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培养健康的情感
初中生重感情而且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关键。情感因素是动力系,起到启动、催化的作用。
1.积累成功
初中生由于感情脆弱,不少人因成绩低而苦恼,因此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体味到探究数学知识的趣味,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身心融入特有的感情氛围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快,增强信心。
2.战胜挫折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向、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3.学会自控
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1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占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6
1听力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有的教师尝试将英语听力教学纳入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是由于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下,英语听力教学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反映:一听英语就困。甚至还有的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名义下,组织学生看电影。这种看似非常有效的英语听力训练由于缺乏专业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走入一个听力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听力的系统训练和提高。
2听力材料过于单一
在日常的英语听力训练中,笔者发现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主要材料来源是教科书后所附带的英语听力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在逻辑结构上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可是,由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局限性,听力材料相比而言也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学生对这些听力材料的兴趣并不高。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是指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相关学习问题或者学习难点,进行任务的设计与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安排。这种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任务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务型教学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习得,特别是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特点和规律的总结的基础上的。这一教学方法的创始人是在英语教学法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教育专家Krashen(1998)。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学习的习得也就是对语言主动地掌握与吸收是语言学习的唯一有效的渠道。我们通过幼儿的语言学习可以得到这一方面的论证。这种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的内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任务型教学法一般采用的是小班型,人数不超过15人,或者将大班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与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强调了学生的自动自发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要求中,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习得。也就是说,对于任务型教学目标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输入与记诵,而是在任务的引导下,通过思考与训练来实现自我在认知能力、认知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方面的应用
篇7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出发,两者有机整合的方法与注意问题,较为全面地解决了整合教学活动平台中的实践操作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教学的日渐普及,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初中地理教学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进而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它的教育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却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3.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地理CAI教学课件的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演示学习探究过程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2.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3.创设信息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意义构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个由教师预先创设的信息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信息资源构建成学习地理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由于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四、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多元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地理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元而广阔的教育平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要落实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钟万书.《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2009
[2]刘玉冰.当前地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08
篇8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生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对物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外界氛围与方法对其的影响来达到此目的,建议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通过初中物理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只关注于物理的学术性,从而导致学生只看到了物理知识晦涩、严谨、枯燥的一面,却忽视了物理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实用的一面。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强调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令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学习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神奇学科。例如,小汽车的观后镜是一只凸镜,它位于驾驶室的外面,这是专家们利用了凸镜的相关特性,即为光线遇凸镜即被发散,且凸镜具有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因此实物在凸镜中会被缩小,从而扩大人们的观察范围,进而保证了人们的驾车安全。
2.设立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情境人们总是对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越贴近学生自身、越新颖越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的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强时,可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请每位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测量其双脚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根据自身体重,计算自己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较为新颖的“教具”,在开讲之前,先为学生做些“神奇”的演示,引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解杠杆原理前,可以利用钓鱼竿、筷子、剪刀等生活用品作为“教具”来做演示给学生观察,这样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也可帮助其对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此外,现如今很多教室都已实现多媒体化,故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
三鼓励互动式学习
为使方案保持较强的可行性,教学仍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以组建学习小组互动学习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可以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氛围。通过交流、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以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为主、学习教材为辅,来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原理。教师可以此提问,如为何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汽水是被“吸”上来的吗等,这样可使学生乐在其中、夯实基础。
五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说能力 提高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 能力。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读写译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略听说训练 。因而不能充分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初中英语听说训练的问题,浅谈管窥之见,求教于大家。
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尝试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才能模仿,听得准。 才能说得对。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求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是 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笔者
认为:
1.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学生初学荚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听爱说的习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逐步养成先听后说的习惯,勇于用英语回答以及提问,模仿录音的习惯。教师则用流利动听的口语,配备上实物、图片以及表情动作,给学生造成深刻的语言印象,并努力使听说训练从小处着手。创造学生开1 3的机会。比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礼貌语言 : He l l o, G o o d mo r n i n g , I ’ m s o r r y , T h a n k y o u, e t c . 还可以从最简单的课堂教学用语着手,重复使用:Re a d a f t e r me, l o o k a t t h e b l a c k b o a r d …等组织教学, 学生听多 了,不仅听懂 ,而且也能说几句,好奇心就得到暂时的满足。因此, 抓好英语教学的起始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听说训练的重要一步。
2.课前三分钟讲英语热身。
把每节课开始后的三分钟固定为讲英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作简短的值日报告。具体作法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方法。值日生报告内容从短小浅易,分阶段逐渐过渡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这样做,首先应由教师编写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印发给学生,选定几名语音、 语调好一点的学生当值日示范,然后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报告内容可以是学校生活,小故事和自由谈话等。最初可按如下几个程式进行:“ I ’m o n d u t y t o d a y . T o d a y i s Mo n d a y . I t ’ s S u n n v t o d a v . We a r e a l l h e r e …随着词汇 、 句型的增多,学生还可按当天实际情况增加内容。教师要给予引导鼓励,并有计划地进行巩固所学知识的口语训练及一些交际性训练。这种简单的英语报告尽管仅占几分钟,但对渲染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不可低估 的作用,也为口语训练提供了场所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3.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法。
讲课文时,教师不仅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而且力图使自己的语音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或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新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大意进行复述或表演出课文内容。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课文教学还可坚持听写训练,听写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或课文缩写。这也是强化听力训练。
4.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加强语言听说实践。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课内活动小组,每四人一组,由前后两张课桌组成,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对话和表演。课外活动小组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在课后组织讲故事, 朗诵,猜谜语,学唱英语歌,英语文艺演出,出英语墙报,英文打字,举办英语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可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除上述各方法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每周开设一节听力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利用录音、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听说训练,扩展他们的语言环境。平时可要求学生之间试着用英语交流,以锻炼说的能力。还应改革考试方法,有笔试,口试。听力测验等内容。这样,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 ,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能偏废。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技 巧,排除学生在英语听说中的心理障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上课提问的技巧,应随时注意学生 的心理和情绪,提问时,面要广,又要有重复面。问过的同学还可再问,使所有 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特别对有害羞心理,不敢开口的少数学生,更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开口。总之提问的技巧,就是要争取照顾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场面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活跃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中学英语教学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中,初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与评价初探,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篇10
1.差异性教学理论的定义。在《汉语大词典》当中对“差异”一词的理解通常指的是:某件事物在其形式以及内容构建当中存在某些差异性的特点,也常意为“多种”、“有区别”“不相同”等含义。而对于教学理论当中的差异性则通常指的是在立足于班集体学生整合当中去寻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寻求去满足学生单体之间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2.差异性教学理论的作用。由美国著名的学者――汤姆林森所写的《多元能力课堂的差异教学》当中曾经这样说过:“差异教学当中的核心思想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将学生单体所存在的差异性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并且通过学生平时准备水平的不同、兴趣的不同以及理解程度的不同设定特殊的教学模式,从而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美国的另一位著名的学者――戴安?赫克斯也曾经在其《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当中这样写道:“在教学当中实施差异教学指的是教师要改变自己教学速度以及教学的水平和类型,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者的兴趣以及学习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差异性教学理论的主要作用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而对自身的教育形式作出改点,从而更好的传达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学习。
二、英语差异教学理论实施现状及必要性
1.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实施现状。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理论比较薄弱,加之工作繁琐很难有机会进修自己的学历,虽然对教学内容掌握的非常的透彻,但是却对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这两方面的知识欠缺,因此很难运用差异教学方法实施英语教学工作。
其次,对学生的忽略,初中通常采用大班教学,学生相对较多,而老师在对内容进行掌握和熟悉的同时往往很容易忽略区别学生,因此很难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便使教学效果仍较为欠缺。
2.差异性教学理论实施的必要性。差异性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当中得到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都会促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异性。这时候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教学,会使得教学的普遍性以及教学的特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仍然固守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并且缺乏一定的提升。运用差异性教学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捕捉,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自己自身的特征、优点进行展现,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英语教学中融入差异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1.设定层次性的教学引导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仅仅围绕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目标等,制定出明确的且具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依据所设定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设定学习目标,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和实现所设定的目标。其次,要求学生在学习当中形成对照模式,需找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调整。如:在牛津版7B Unit 5 “Amazing things”的Reading 当中,教师可以分别设定以下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本章节出现的生词、短语进行理解,并要求学生做到熟练朗读和默写;其次能够对Simple past tense时态的基本用法进行掌握等,由浅及深,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2.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互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外语仍然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语言,因此对英语产生一定的抵触、害怕的心理。长此以往,在学习当中所产生的弊端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甚至导致许多学生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更好的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和探索,并运用差异性教学理论,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并主动产生交流和探讨。
- 上一篇: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质控与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