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的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
篇2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篇3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管理
我国目前的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发展滞后。另外我国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存在设备简易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的突出问题。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使得农户技术水平低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
1.设施农业的组成体系
设施农业的组成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这反映出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是代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设施农业的最高技术层次。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设施农业机械就是指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起步晚,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应用配套水平也不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我国综合设施技术中的薄弱环节。
2.1我国目前的耕作机械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所需作业机具有些还是空白,而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不够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存在适应性差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且作业质量也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这就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使得机械的使用效率相对提高,但是还存在喝多问题使其不能很好地推广。如外型尺寸及结构质量大,操作不灵便。特别是从露地简单转移到大棚内的机械,在设施内转向和转移都十分困难,而且边角地带无法工作,漏耕现象严重。另外,还存在生产率低,适应性差的问题,当土壤含水率较高时其碎土性能就会变差,耕作阻力变大。
2.2配套栽培机械种类
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各样,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配套栽培机械。
2.2.1移栽机
目前的配套机械主要有穴盘育苗及钵盘育苗设备、高效机械化制钵机等。移栽机能保证移栽深浅一致、间距均匀,有利于作物成活和生长。很多国家的小型移栽机广泛应用于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我国目前尚无此类小型移栽机。国家通过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的研究已研制成功自动钵苗移栽机及配套高效机械化制钵机,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目前还不能进入设施内作业。
2.2.2穴盘播种成套设备
地膜作物精播机和施肥铺膜播种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也仅限于露地作业。国产穴盘播种机主要是真空吸附式播种器,播种精度不高,而且大多数穴播机不能满足播种时行距和穴距可调的要求,急需开发小型精密或精量播种机,能达到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且控制准确适应设施内的作业要求。育苗播种成套设备配套的高效机械化能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有利于培育健壮的钵苗。
2.3其他机械
与耕作及栽培有关的配套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回收机和农作物嫁接机等。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而合理嫁接可培育优良品种,生产名优产品,有效提高设施栽培效益。目前我国的这些配套机械的研制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应用还不广泛。
3.设施农业机械的研究方向及发展重点
各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有差异,所以各个地方应该分别针对不同类别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了本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应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与设施农业的特殊农艺紧密结合,近期的研究方向及发展重点有以下几点。
3.1开发专用微耕机合理选择配套动力
设施农业机械要求机体和质量小、动力足,操作舒适,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这样才能有效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对设施环境的污染。
3.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
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便捷,能分别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多种作业,操作手柄能上下左右调整,以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
3.3开发穴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
在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该着重研究与微耕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先以半自动机型为主,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3.4研制播种机和地膜回收机
针对设施农业的需求,研制适合设施内作业的小型精密或精量播种机和地膜回收机。要求能达到精播机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且控制准确,能适应设施内的作业。兼顾露地作业,作业机械可用于蔬菜露地、苗圃及果园的作业。
4.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
由于设施农业的环境由人工控制,条件比一般大田简单得多,智能化仪器、设备和机器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所以智能化系统有可能在智能型温室中率先实现。智能型设施农业机械大量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传统机械无法作业的项目实现了机械化。未来农业工程的发展重点是农业人工智能化。智能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研究运用将直接推进智能型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设施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5.结语
设总体而言,我国设施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比较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另外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这与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所以加强机械化管理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 [科]
【参考文献】
[1]罗炳兰.加快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J].北京农业,2011,(09).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视觉识别技术;交互技术;会议展示;智能办公环境
在日常的企业办公管理活动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可视化地展示企业市场计划、新产品设计、数据分析报告等。尽管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在事前可以经由办公自动化软件处理,但处理结果却很大程度上只能由静态的PPT展示和说明。但很多时候,这些展示和说明往往是多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于是展示材料制作的水平和质量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参与者对所展示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很多复杂的问题或者设计的展示,如果能采用互动交互的方式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对所讨论问题更好的理解。这一点在常规的教育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证实,相关的数据和结果可以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同样,企业中很多方案的讨论,数据分析报告的说明其实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方案设计者或数据研究分析者对相关人员类似教学的过程。采用现有企业常规会议设备诸如投影仪、普通笔记本电脑、电脑摄像头配合相应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程序,我们可以将交互的投影演示引入到企业日常的展示讨论活动中,增强沟通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技术上同样的识别交互的程序配合上相应的员工面部特征的数据库,还能扩展延伸到考勤或门禁系统中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办公环境。对于以展示沟通为主的教育培训企业,通过配合一般人脸数据特征,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现场视频并识别其中人脸识别,记录现场关注展示内容的人员的数量,作为日后教学效果的自然客观的评估参考。
1目前办公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议演示文稿展示时多人交互型差
目前主流的演示文稿制作及展示软件主要大多都集成在套装的办公软件中,其中主要常见的种类分别是MicrosoftOffice系列中的PowerPoint、MacOS系统下的KeyNote、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Openoffice中的Impress。它们主要的功能都是对输入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进行编辑制作最后生成电脑上播放的多媒体幻灯片,尽管它们都具有强大的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能力,但最终制作的多媒体幻灯片在演示时都是“单向交互”的,即由播放者播放,而其中的内容及动画按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显示。如果使用Adobe公司的Captivate或Authware这样的多媒体交互制作软件则会需要有专人进行操作,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是配置专门的多点触摸屏幕,则一来屏幕尺寸有所限制,二来费用相对较高容易造成设备的浪费。
1.2传统办公考勤与门禁系统的弱势
目前企业常规的门禁系统与日常考勤系统往往是分离的,两个系统使用了各自独立的软硬件环境,其中门禁系统使用的是摄像监控设备采集信息并通过专人24小时值班,其主要职能仅仅是监控办公环境的人员进出并记录下相应的影像资料。而企业日常的考勤系统则要么采用人工签到的方式,要么采用人工打卡或者指纹打卡方式。如果采用打卡方式管理则需要添置专门的打卡机,这些打卡机多数是独立工作,对于员工的考勤则需要人工根据卡片记录情况统计。无论是员工自身打卡或者是统计考勤都是人工完成,有时还会出现错误和疏漏,同时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容易出现代人打卡等作假的情况。所以,在传统的办公考勤与门禁系统独立的情况下,两个系统各自记录各自的相关数据,同时投入两套不同的软硬件环境,有时这样的办公环境的信息化反而没有给人员带来便利,而是增加一项打卡签到的日常任务。
2对存在的部分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2.1传统演示设备缺乏交互型功能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硬件以及软件的条件约束,电脑的键盘、鼠标完成了95%以上的数据输入工作,单一显示功能的显示器投影仪也成了最主要的信息输出设备。所以常规软件设计和开发时都是把键盘、鼠标、显示器/投影仪的输入输出组合当做几乎所有使用情况下的模式。但随着触摸屏与多点触控硬件的出现,多点触控、屏幕的直接交互输入输出操作成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并且相对普通鼠标和单一显示功能的显示器用户交互体验明显提升,人机交互界面更友好直观。但是对于普通办公中使用的投影仪,由于其投影的目标位置情况多样,如果一体化的设计制造具有交互功能的互动投影仪其成本要比普通投影仪更高,对于解决互动操作的问题经济上不是最优的。而大面积的多点触控屏幕由于设备体积和重量的因素无法在需要灵活移动的新产品推广谈判等活动中使用,如果只是企业自身办公环境中做普通会议展示的效果改进,其投入产出的效率也不理想。
2.2基于传统输入输出设备的开发
由于长期以来人机交互都是以鼠标键盘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程序开发设计都只考虑这种单一的输入方式。但对于目前多媒体数据增多的趋势,这样传统的输入输出模式就存在着很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就需要单独使用设备,采集后再人工处理。而为了简化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录入主要基于键盘鼠标的录入,如果出现非键盘鼠标录入的数据则被要求人工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所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一些企业排斥信息化,因为原本带来效率提升与管理便利的信息系统,反而由于一些数据格式的录入要求增加了人工劳动。如果直接使用现实当中的多媒体类的数据则系统又缺少相应转换的功能。因为系统在考虑使用键盘鼠标录入采集数据时已经默认了操作者来完成数据录入前的标准化工作。但是实际上随着现代计算机视觉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过去无法识别的原始多媒体数据现在也可以由计算机识别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3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改善人机交互
3.1低分辨率识别情况下改善会议演示交互效果
采用现代的计算机影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可以用普通的图像采集设备配合程序识别影像当中的特定颜色区域的移动轨迹,并对轨迹做出判断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由于该识别只是需要识别图像中的特定颜色的区域的运动,而非具体的形状与细节,所以识别的难度相对不大,可以运用在会议的展示环境下,通过定位确定普通投影区域与特定颜色区域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图形图像的投影与变形运算,实现人与普通投影的交互。在环境背景比较清晰,图像采集设备分辨率与色彩分辨比较灵敏的情况下还能更进一步对人体肤色和手的几何特征进行识别,实现更加自然良好的人机互动交互,并且还能引入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算法,实现多人的互动交互,从而大大改善互动展示效果,实现更加人性化有效的沟通。特别在教育培训行业,在现有普通硬件条件下能够实现更加生动的教学讲解演示,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更多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3.2运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整合企业门禁与考勤系统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配合相对高分辨率的识别与人像数据库,企业可以采用现有的门禁系统的硬件设备配合相应的软件实现门禁与考勤系统的整合,以此提高企业办公环境的智能化人性化的效果,并对员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重要的是,通过人机接口的改进改变以往服务信息系统的面貌,让人在自然的环境下工作提高系统的人性化程度。同时整合门禁与考勤系统可以通过识别企业内部员工与外来人员加强办公环境的管理,而且在硬件上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软件方面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交互演示系统共用相同的图形图像处理内核,减少代码的冗余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可靠性。就目前的人像识别技术而言,已经在个人电脑的安全保护上得到了应用,所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也有了实际应用的例子。将该技术移植到普通的门禁管理系统与考勤系统中,只需要解决接口的数据交换就能实现,并且随着现代企业办公环境的要求,应用该技术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办公环境的智能化程度,并且通过门禁系统提取的企业员工考勤信息更加自然和真实,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管理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提高管理精度。
3.3具体实现方法与原理
为了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硬件设备,并使得附加的程序简单化,这里针对类似会议互动展示这样不需要细节识别的情况采用的是颜色识别的方法,即统计场景中的图像直方图,然后探测直方图上的变化,由于特定颜色的待识别区域的引入可以对整体直方图的特定区域产生峰值的变化,并且通过反向的直方图运算又可以确定特定区域的位置。而直方图的运算属于比较简单的图像运算处理所以能够在很多图像处理的开发工具中直接找到。并且对于细节识别要求比较高的人像的模式识别,采用以上的运算也能缩小待检测区域的大小,提高识别效率,并且人的面部特征采用色识别也能很快找到特征点(眼睛、鼻孔、嘴唇、头发以及头像边缘)。在前面通过色彩识别找到的检测区域中,识别出特征点,并测量特征点的位置关系比例,进而在和数据库中数据对比模式匹配找到最终结果。
4结语
在越南河内的机场,为了使乘客能在等待航班时有比较轻松的环境,在旅客的候机大厅专门安放了一台具有互动功能的投影仪,并将互动内容投影在地面,乘客可以在候机时与地面上的互动投影交互,缓解候机带来的单调乏味感。同样我们可以把它引入到日常企业办公会议或者是培训教育类企业的日常教学中,运用现有的投影屏幕和现有的设备实现多人的在投影屏幕上的互动交互讨论。而人像识别系统在单机上的应用也在很多商用笔记本电脑上得到了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人像识别的门禁系统也被应用到了办公环境当中,提高了办公环境的智能化程度;将人像识别技术结合考勤系统则在教育行业能够实现更为方便的考勤管理防止目前比较严重的代签逃课等情况的发生。随着现在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从日常情况采集到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还能为今后分析员工/学生行为做出数据的积累。这里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只是集中在人机交互界面的一些改进,其实对于IT技术而言这只是一小部分,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使用IT技术真正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的配合和集成。
作者:赵磊 邓世翔 刘德飞 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黎松,平西建,丁益洪.开放源代码的计算机视觉类库OpenCv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8).
[2]陈雪松.基于图像势能理论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李超,许春耀,潘林,余轮.面向投影环境的计算机视觉交互信息获取[J].电视技术,2013,37(11).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泛在环境;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44-03
Construction Strategy Research on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in Ubiquitous Environment//LIU Qian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ubiquitous environment,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personalization and sharing,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 model an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awar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The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 ubiquitous environment; sharing platform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当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职教师教育培训表征的是以教师为本的终身教育,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和专业有关的学习培训,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不仅仅着眼于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还应关注整个教师生涯的终身教育。因此需要以教师为中心,在培训前充分掌握参训教师需求,从而使培训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
1 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及设计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泛在学习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学习化社会和开放式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下,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平台成为首要之举[1]。传统的一次性面对面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存在培训周期短、成本高、时效性差等不足之处,知识共享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由一次性的培训学习过程变革为专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3]。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如教学培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由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泛在环境即“泛在知识环境”,也是“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以构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空间都能通信的“泛在网络”[4-6]。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泛在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共享平台是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广泛存在的数字环境,是学校存储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知识服务、开展交流和进行学习。因此,建设泛在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本校教学资源共享,还将促进学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个性化、共享性是泛在环境下资源共享平台架构设计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个性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学习者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层出不穷,服务推荐是在学习者没有提出明确显性需求或需求模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历史行为、偏好模式和当前情境来预测学习者可能感兴趣的服务知识,主动地向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2)共享性。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开放的,可以供各学校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知识创新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会在用户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的转变,形成一种交互式知识网络结构[7]。泛在环境下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实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形成共享平台的网络系统。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应制定开放统一且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接轨的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平台可按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学科分工,向体系内所有用户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
2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知识共享平台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
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泛在性和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为实现泛在学习按需、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研究用户在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特点,是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信息资源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内容需求、服务方式的需求和信息系统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信息内容需求分析 信息资源内容建设是师生信息需求的基础,需要关注学习者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有指引性和引导性地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分析学习者类别,针对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培训、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供相应资源服务,如学历教育、校本教研等。每个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工作与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教学互动模块,如项目讨论会、案例教学等,体现课程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
信息服务方式的需求 信息服务的展现方式是用户信息内容需求的体现方式。泛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推送方式。通过创建开放性、参与式、协作性的学习型组织,培植团队的学习意识。共同研讨的学术模式对于知识共享和创新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需求 信息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和易用性,即用户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个性化特征的一站式检索界面。系统应建立用户使用体验的反馈机制,同时信息反馈可以帮助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架构和功能分析
平台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用户访问层、信息服务功能层、数据源层。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门户访问层包括各种用户访问界面,如公共信息平台入口、博客、讨论组等。
2)数据源层包含各种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案例库、学习素材库等,包含教案、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多种丰富的文献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检索,比如教案用的模板文档、学术会议的演讲文稿或视频、教学课件等。
3)信息服务功能层。
①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可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文献资源。
②学术交流服务:提供团队交流与协作工具,为研究组等动态的各种组织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方便而充分地共享知识、讨论问题、协同学习。
③个人信息管理:要实现个人知识的良好组织管理与便利分享,还要支持团队知识的有序组织与协同创新,从个人知识管理与分享来看,帮助个人将拥有的各种资料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创新。
④个性化推荐服务:泛在环境下的个性化情境感知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及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界面、信息内容和功能的服务方式。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用户从被动地接受服务转向积极参与服务,学习者可个性化定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学习方式。
Schilit等人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情境感知的概念情景(context),也称情境、上下文。情境是指一组由周围环境状态如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状况等所构成的集合[8-9]。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状态不同,所面临的任务不同,其信息需求也将会发生改变。通过自动感知用户的情境(如人物、地点、时间和任务等)发现用户信息需求,向学习者提供适合当前情形的相关信息或服务就是情境感知(context-aware)服务。Froehiich等人研究设计Myexperienee,利用手机本身的传感器和采集手机自身的相关信息来得到用户当时的使用环境,从而有效支持研究人员的用户研究工作[10]。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系统感知的情境,根据个性化推荐规则,将更新后的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如下。
1)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门户信息导航,按照学科、主题来揭示各类学术资源。推荐学习者特定学科相关的培训资源。
2)一次性的培训教育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环境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教师兴趣时序的演变趋势,根据教师个人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分析学习的动态行为、学习习惯和趋势,推荐当前阶段相适应的培训资源,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模式。
3)泛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感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境,即学习者当前使用的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些情境信息向学习者推荐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如共享平台根据用户当前所使用的设备,相应自动转化为移动设备能够播放的学习资源格式。另一方面,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信息行为操作,提供个性化内容和界面。如根据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及偏好,建议参加哪些报告等;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假设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应该做什么工作,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流程如图2所示。
4 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许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
1)泛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共享将变得更为便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显性知识的共享,而隐性知识大多存在于人们难以言明的体会经验之中。知识共享平台如何感知来自用户的有价值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有形的显性知识,从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将是泛在环境下共享平台信息服务所要面临的难题。
2)与传统的网络化学习不同,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会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群建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中小学教师既成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成为资源平台的建设者,将新知识不断地回馈到资源共享平台内,通过知识的分享、整合推动知识的创新。
3)网络培训方式应和传统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4)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建立及时的用户评价反馈体系,通过教师对学习资源使用的评价和反馈,可及时调整平台的建设方向,对教师的学习成效应进行跟踪评估。
5 结论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提出个性化和共享性的建设理念。基于对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对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模型架构提出建设策略,并针对情境感知分析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文峻,吕卫锋.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3(20):9-10,44.
[2]欧阳剑.马来西亚泛在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9-112.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研究,2010(3):3-8.
[4]陈雅,李文文,郑建明.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构建[J].情报科学,2011,29(11):
1605-1620.
[5]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347-351.
[6]王娜.泛在环境下基于用户协作的信息组织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4):97-101.
[7]王娜.泛在环境下交互式知识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J].实践研究,2010,33(9):57-60.
[8]Davis H C, Carr L, Hey J M N, et al. Bootstrapping a Culture of Sharing to Facilit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2010,3(2):96-109.
[9]Hemandez-Leo D, Romeo L. LdShake: Learning design solutions sharing and Co-editio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篇7
一、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尖端科技,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它最早源于美国军方的作战模拟系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为各界所关注,并且在商业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实习、军事训练、建筑设计、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以计算机仿真和数控加工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来模仿真实的数控设备工作环境,形成了虚拟数控技术。如果将其应用于数控技术教学上,必将对整个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将计算机仿真运用于数控操作人才培训的教学之中,也出现了各种数控加工仿真教学系统,如上海宇龙、北京斐克、南京宇航、广州超软、武汉金银花等不同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上述这些教学系统,既能单机系统独立运行,又能实现在线运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具备对数控机床操作全过程和加工运行全环境仿真的功能,将加工过程用三维图形或者二维图形的方式演示出来;可以进行数控编程的教学,能够完成整个加工操作过程的教学,使原来需要在数控设备上才能完成的大部分教学功能在这个虚拟制造环境中实现。
三、数控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数控机床实际上是虚拟环境中数控机床的模型。与真实机床相比,虚拟数控机床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弥补设备不足
由于大部分的实训活动可以在仿真系统中实现,使用仿真软件,大大减少工件、刀具、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2.提供多种机床和系统
当前,数控机床的种类和系统厂家众多,数控仿真软件提供了当前我国数控加工中常见数控机床和主流的数控系统,教学时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机床和系统对学生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不同数控系统及不同数控机床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进入工厂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生产当中。
3.安全性高,便于学生学习
软件中不仅具有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些功能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测加工零件几何形状的精度,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4.方便教师授课
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互动教学功能,使教师可以以广播的方式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演示其教学内容,使所有的学生均能清楚地观看并进行模仿。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自己屏幕上看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实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5.在计算机上完成所编程序的检验,减少操作出错率
在实际操作前,学生可以在数控仿真软件上输入程序,将校验的步骤放在计算机上完成,观察零件的加工情况,最后将正确的程序通过键盘或数据传输方式输入到数控机床中。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加工中的安全性。
尽管虚拟数控机床具备如此出众的功能,但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只是加工过程的模拟,并非真实加工过程,它无法代替真实切削加工。因此,在进行虚拟仿真教学时,要合理安排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学习的阶段,严格按实际操作的要求进行,要求学生按照实际操作加工中的要求来做,如正确装夹零件,合理选用刀具及切削用量。另外,对刀的步骤和动作也要规范,让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养成正确的习惯。
篇8
关键词:新媒质转型;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艺术设计
20世纪80年代新媒体技术问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应用水平也越来越广。随着媒体性能的新变化,室内设计开始逐步扩大元素,从原来的静态设计到现在的动态设计,从单层次的设计到多层次的设计转变。新媒体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一个重大突破。
一、新媒体在室内环境上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我们发现,新媒体产生是与时间、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本身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许多公司由于大量实际应用,正在采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公共信息和建立企业文化。传统媒体主要指电视、电话、报纸等,在传统媒体的影响下,绘画等表达方式本质上是静态的,新媒体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处理技术,加强了声、电、胶片等专业信息的使用,并展示了多种技能。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我们可以改善现代人类生活,并提供及时的信息互动。在媒体的新时代,传统的设计流程和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图书馆共享的所有空间都因习惯和行为的变化而改变形状。目前,许多图书馆设计多是采用信息技术,其技术之一即为新媒体。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许多公共图书馆的作品,如分类、恢复、索引、目录、分发、管理等。设计人员必须创建具有高质量面向磁盘空间优化的现代库。为了实现新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室内空间分为知识服务空间、虚拟空间、学习与交流空间、空间功能(文化体验)与娱乐空间的空间集。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是图书馆必须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实现空间功能的新发展。具体来说,其实现途径是:在空间中创建开放空间,集成是空间最重要的功能,是图书馆空间可视化中的开放空间,没有视觉锁。为了提高信息共享领域的灵活性,需要一个具有广泛用户需求和个人学习领域、多用户研究领域、非正式学习的空间。除了为各种功能提供空间外,读者还需要一个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可调节的家具来改变不同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可以整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通过增加虚拟服务的数量和在室内设计中使用新媒体技术来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过结合声音、电、阴影和其他技术,为室内设计元素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在科技指导下消费者普遍认识到,新媒体在表达方式多样、信息存储和传输量上具有多种优势,利用强大的计算机功能满足设计需要。在内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同时传输各种信息,对有效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技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室内空间的整体特征
1.新媒体空间的多样性新媒体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室内设计通过设备控制和照明以多种方式显示各种材料和物品,因此备受关注。例如,在照明设计中,投机性反射和玻璃反射对与计算机光交互的各种应用使用精确计算,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并不断丰富与人的精神互动。2.新媒体空间与客户的互动性新媒体技术正被用于使室内显示器多样化,并产生更令人震惊的视觉冲击,使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室内环境多样化。通过与客户互动,我们实现了视频和音频的有机结合,从传统独特的设计框架中实现室内设计的动态设计,达到空间的多样性,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丰富客户的感官体验,满足视觉和触觉需求。
三、新媒体环境室内空间的设计在视觉导向上的体现
构图是用户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视觉对象和工具的主要单元。视觉方向是文本和图形的组合排列,可快速规划整个复杂区域。目前,图书馆定位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存在诸多差距,如方向标记模糊、视觉混乱、色彩混淆、功能不完善等。在知识时代,读者对视觉导向设计和视觉导向技术有着深度的需求,有趣、文化、互动、巨大的LED幕墙、指纹识别、图像识别等传统装置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视觉导向系统技术与技术、文化、喜欢互动等。交互式电子视觉和交互式视觉查询设备。图书馆必须提供独特的视觉设计方法,以帮助读者使用最新的技术。这不仅承认了定向系统的现代化,而且现代图书馆的整体装饰打破了独特的图书馆装饰的原始无聊风格,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和新的设计材料。视觉定位系统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区域多样性,为普通受众提供直接指导系统,设计者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和视觉领导系统创建未来的图书馆、清洁结构和同步视觉教学系统。现代和传统元素必须组合在一起。与传统的静态识别发射器不同,智能技术为设计库导引系统提供了新的方向,可用于手势、物理交互等技术,而智能指南徽标为用户提供了比传统图像下载符号更好的用户体验。图书馆可以在走廊、电梯和固定空间等关键位置安装人工智能定位栏杆。它可以连接到系统的指纹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等。在询问从当前位置到目的地的路线时,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机器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选择路线,显示2D平面路线图和测量空间数据图。不仅如此,用户还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条路线,以便获得完整的空间理解,方便查看其环境,为用户提供可通过蓝牙或面向机器人工智能连接的移动设备服务。智能技术是升级指导系统,创造一个未来图书馆共享空间,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和新的设计材料,打破图书馆整体装修原有的风格及装饰。1.室内空间由现实转向虚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室内空间的设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独特设计的墙体到彩绘墙的转换,空间的优越性得到了提高,空间互动体验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光电等尖端技术的帮助下,新媒体使用全息投影在真实场景中创建虚拟空间的真实呈现,从而带来梦幻般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在工业时代,室内设计给人一种不小的视觉冲击力,具有不同的视觉和空间显示效果,主要通过界面进行静态显示。现如今图书馆的室内设计正朝着虚拟化方向发展,虚拟室内设计采用3D可视化技术,用于图书馆室内和其他模拟不同室内环境和效果的复杂内部结构。展示性能可节省空间和精力,节省资金,并利用空间优化为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设计虚拟场景等逼真的场景也是当今室内设计的一种趋势。2.空间布置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动态设计是室内设计概念的主要方向,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在展示环境内部空间时,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最逼真的公共体验。静态的平面设计已不能满足当前内部环境设计的要求,二维乃至三维的动态发展成为主要趋势。3.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强烈的互动体验感新媒体技术使空间设计能够克服传统区域的局限性,让人们参与热爱艺术的过程,大大缩短了人与艺术的距离,使艺术更接近生活,新媒体虚拟艺术作为一种可见的表达形式,引领艺术设计在生活中的发展。互动设计促进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体验,将生活发展为互动式设计表演底板,为室内设计的发展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体验者可以使用此交互式方法使自己的体验更上一层楼。4.空间设计增强传递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内部空间模式,信息传播方式和广告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空间表现,提高新媒体传输效率,给体验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发展,引发观众的共鸣。
四、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为满足人们的心理、身体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展示空间的功能表明区域需要的空间划分,整体而言,显示、娱乐、通信、营销等服务是多样化的,取决于区域的特点。在通过新的智能技术设计图书馆的显示空间时,有意识地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捕捉人们微妙的情感变化,实现更高效的传输,显示空间设计在其他领域继续发挥作用,从展示最原始的静态物体到捕捉人们深刻的情感变化。旨在创建不同的空间组合,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展览。空间的风格和基调不仅取决于室内设计,还取决于不同的照明设计,使展示区设计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并增加了多媒体、性能和环境的构成。换句话说,展览空间的设计是艺术设计、虚拟技术和信息的结合。经验丰富的显示空间不是专注于特定区域或技术手段对显示空间设计的贡献,而是从用户的角度重建现有的显示格式,从而产生信息传输,而不是在一个方向上被动。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显示空间的设计施工中,在虚拟现实屏幕的视觉图像中,在大表面投影中可以集成到新的智能技术中,创造新的体验,将清晰的图像投射到具有出色视觉效果的表面屏幕投影中,并引导体验者使用虚拟技术。同时,设计者必须智能调整显示速度,以防止变得太快或太慢,以至于用户在体验中读得太快或太慢,产生不好的体验感。在智能交互式显示区,利用网络通信识别技术构建的平台可以实时共享和传输数据。显示区设计也可以集成到LED触摸屏中,使用户能够轻松、快速地了解相关信息。
五、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探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息交流空间逐步成熟和完善,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关注的焦点。通过公开信息交流,打破图书馆原有封闭服务结构,适应独立科研理念,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1.信息共享空间的总体架构根据图书馆科研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信息交换中心提供数据备份、软件安装、病毒杀灭、信息统计服务是图书馆网络运营商和校园网络中心共同管理的技术支持领域。提供信息技术课程,帮助读者解决常见的技术问题。在发展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供学生阅读期刊。主题区是一个所谓的娱乐区而图书馆的主楼则设有一个中心区域,提供包括获取信息资源、参考咨询、传播文献资料等在内的服务,以及大量的网络计算机,为许多人提供同时学习和互动的机会。其中,获取信息资源将信息恢复与传统借阅服务相结合,帮助读者在线查询信息,并支持远程网络服务。学习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二是研究。共享学习空间可以提供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网络信息中心的信息恢复等服务也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好地方。研究共享空间侧重于创造一个科学研究的环境,并配备了设备齐全的科学研究设施,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设施。2.信息共享空间的运作机制设计为确保信息交换空间的正常运行,图书馆分可为外部支持层、信息服务层和内部支持层三部分,调整了原有的人员结构和部门参数。其中一个核心部分是信息服务层,这是维持信息交换空间正常运作的关键。该层主要负责解决和反馈用户问题,不仅包括专业领域和信息技术人员,还包括多媒体专业人员,并在整合和建设信息资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内部支持层主要包括图书馆技术部、信息资源部、参考服务部等,主要功能是维护和导航各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内容的可视显示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直观的信息,而且有助于用户直观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感知,改变单调的文件信息服务模式,实现用户弱势群体获取信息资源的目标。3.需要分析和决策做辅助和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发现资源之间重要而必然的关系,即同时。当用户分析特定信息时,他们可以从图书馆的终端或服务器获得技术支持,并使用大数据技术协助分析或协助用户信息,以从复杂数据中获取简单、众所周知的分析结果,以便高效使用繁杂的信息。
六、结语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碰撞的结果,其功能基于各种技术的支持,是艺术美学与物质交流的完美结合。设计中使用的艺术工具跟踪用于探索、理性的发现美的艺术感知和美学特征。技术改进为设计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设计图书馆中创造空间,在整合新的智能技术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投资负担,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使用户能够得到舒适、互动、实用、丰富的视觉体验,使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欢乐和美感。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建设将更加完整和完善。所以,我们可以对图书馆进行一个从内到外的了解,将图书馆内的各个空间都合理设置,为读者建立一个比较安逸的场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志翔.新媒体艺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2]邓思然.新媒体艺术在商业空间室内中的运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
篇9
关键词:自主性;目标;学习;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10-01
一、E-Learning
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即e-Learning,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代名词。网格的广泛应用更催化了它的跨越发展,它通过屏蔽异构资源的差异和地理分布性,通过管理分布的计算、储存、网络等资源,支持各种应用的开发和按需服务能力,从而提高了教育投入和学习投入的效价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
二、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实施的学习活动,根据学习者的个别所需提供最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现有研究认为,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每个学习者能力与发展为目标。他们都强调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强调在个性化学习中,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不拘泥于固定的预设,具有灵活、可扩展和开放的特点。
三、目标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目标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模式(Target-Based Personalized LearningPattern,TBPLP),就是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实现、评价而进行的一种针对个性特征、适合于个人成长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注重结果(目标)又注重过程(达到目标所经历的步骤),是有效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方法,体现了自主选择、过程清晰、目标明确和个性化发展的思想。从中心的“开始”状态出发,可以实现若干个目标,对于每一个目标的完成,都涉及了若干个知识点,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学习者可根据获得目标的难易程度、时间安排、进度以及结合自身的能力,自主地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进行“攻关”。每一个目标/知识点和其入边(箭头指向它的边)都有明确、详细的说明:对于目标/知识点,给出建议的学时分配或日历安排、目的和要求、评价方式、掌握该知识点的标准以及难易程度等;而对于入边(即完成或掌握该目标/知识点的过程),给出其学习步骤、具体时间、所需资源、学习方式、难易程度等。为了方便叙述,本文把TBPLP模式的可视化全貌简称为学习进阶图,而把为实现、完成某一目标所经历的过程简称为学习路线。
四、技术问题
现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构建基于TBPLP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或系统成为可能。强调的是这种平台或系统不能单独存在,一般应作为教育服务网格平台中的一个子应用―它需要各种优质资源的支持、各种智能机制和推理机制的运用以及各种与学习、考核、评价等有关的应用之间的无缝互操作等。因此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要点包括:
1、教育服务网格中间件支持:用于实现大范围、分布式环境下的优质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2、语义支撑技术:包含资源元数据对象、对象属性描述、对象分类体系以及对象关联关系的支持,描述工具可以使用RDF或OWL本体等,以实现与语义相关的功能,例如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过滤,以及与现有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3、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整合信息库中的大量信息,同时进行各类分析、统计和推理,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智能测评,自动调节该学习者将来的学习进度,预测未来的学习情况,从而对现有目标或推理策略进行动态修正,对学习者进行更准确的指导。
结束语:本文提出的学习模式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总体上,TBPLP模式具有以下效果和优势:
1、整门课程(甚至整个专业)的知识架构、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的努力、步骤和过程都刻画于学习进阶图中,具有简单明了、过程透明的效果。对学习者而言,明确从当前状态出发(对初学者而言,当前状态可能是图中的“开始”,即空白;而对于非初学者,则是其当前的知识水平),在这门课程(或专业)里能达到、获得的学习结果(目标),以及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些目标的方法、内容和过程;然后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优势,选择最符合的一个或多个来攻破(能力强的学习者可在一个目标实现后继续选择其他目标),同时在每一步都清楚该位置与所定目标的距离,能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时刻充满动力。
2、学习具有自主性,不同学习者可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或采用最符合个人的学习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3、有效解决个性化学习的核心问题:完整体现个性化的四个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步调不一致、教师难以逐一给予指导的问题,承担教师一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使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引路人”,从而使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人而异的指导成为现实。
4、学习过程灵活,学习者可随时调整目标或知识点。调整方式有三种:(1)系统自动提出调整建议,引导学习者向另一个更合适的目标或知识点前进;(2)自主调整;(3)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当前情况,结合其能力和水平提出调整建议。
作者单位:宁夏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中心
篇10
关键词: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31-02
1 前言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例如,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于1998年,新加坡建筑师协会(SIA)于2001年开始每年对注册的会员进行强制性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对开拓注册建筑师的视野,优化注册建筑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注册建筑师的执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目前在我国得到积极的推行,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注册建筑师实行2年一次不低于80学时的强制性教育,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从其实效来看却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探讨我国建筑师继续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2.1 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陈旧,效果不佳
目前继续教育的模式大多是传统的大班制教学,对各层次不同水平的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没有分档次进行。参加继续教育的注册建筑师的阅历、工作经验和个体素质差异很大,有的工作了几十年,而有的才工作几年,近似“复式教学”的模式。甚至有时因请来教师的资历可能还不如台下的“学生”,不但使台上的老师讲课时有压力,台下的学生也有厌学情绪。这种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对老师来说,因台下学生水平不一,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而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注册建筑师来说,功底好的,觉得乏味,功底差的,又觉得太难,其培训效果很难得到根本保证。
2.2 学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学习被动
因为现行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带有强制性,大部分注册建筑师本人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本职工作繁重或家庭拖累等现实原因,使得注册建筑师抱着应付、被动的心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因而旷课、迟到甚至代学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受教育者本人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达不到继续教育规定的学时,从而使继续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2.3 教学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师资匮乏
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来源于高校,由于参加培训的注册建筑师人数多,培训的时间长,有时连续累计长达两个月,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本职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不愿耗费太多的时间在继续教育的“副业”上。随着每年注册建筑师人员数量的增多,这种师资匮乏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上主办单位培训经费不足,给予教师授课费用偏低,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授课兴趣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主办单位选择聘请教师的范围受到很大影响,师资质量随之亦会打折扣,必定影响继续教育授课的质量,并在很大程度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后劲。
3 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可行性组织管理模式探讨
3.1 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新的承办主体
目前国内承担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任务主体主要是各省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主体单一。因管委会本身不具备相应教学设备和相应的师资力量,难以确保培训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改革。
其实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拥有一大批掌握世界科技发展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大力举办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是哈佛大学正规本科生和研究生总和的三倍。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丰桥科技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都承担着为国家或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的任务。这些国家已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作为继续教育主力军的高等学校,面对终身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首先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有效地利用普通高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有效的开展继续教育,使高校为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继续教育网络
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传输、虚拟场景、远程教育等诸多方式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引入课堂,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大量使用和充实专业信息库,丰富专业理论和历史资,实现与全球建筑建设及学科发展信息的实时链接。这将使注册建筑师在继续教育时不出国门而融入世界,不进校门就能享受到高等学校同样的教育情景和环境,大大提高继续教育受益面,给受教育的注册建筑师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上世纪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来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把教育延伸到校外。据统计,在美国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就占60%。目前,美国有50%的高等学校向全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生约占全日制在校学生的36%。用高科技信息手段的远程教育,首先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的教育形式,将学习扩展到异地的教学点或移植到办公桌或家庭中,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和影响。其次解决了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一工学矛盾问题及成年人无法回避的学习与家庭矛盾问题。再次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将大大提高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辐射面,节约了社会资源。
3.3 坚持联合办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教学模式以外,管委会还可以采取与其它主体联合办学方式推行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辅助模式。联合办学是优化配置继续教育资源、实现继续教育优势互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手段。笔者以为,目前管委会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联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
3.3.1 与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办学。高校和科研单位是智力、人才、知识、原始创新的高地和实体,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只有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智力作后盾,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才能有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
- 上一篇:三农工作情况汇报
- 下一篇:工程监理的必要性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