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文化成就范文

时间:2023-08-24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古典文化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篇1

中西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如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园路等都是共有的,并且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将中西古典园林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古典园林中多以人物雕像为视觉中心,而不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作为观赏对象,一直到约公元1750-1850年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时期,才有自然形态的岩石出现[2]。相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材质多样,形态各异,工艺工程水平极高的石景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说到人物造像,除了寺观园林以外,极少出现。

中西古典园林都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遗产,都有许多自成体系的流派和类型。本文中以中国清代的北方皇家御园和江南私家园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庄园和法国宫园为对象分析石景与雕塑,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中西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集中了古典园林文化的精华。

一、两种要素背后的文化成因。

首先,中西文化发展主线的不同:

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思想主线,无论是哲学、思想、艺术都弥漫着浓重的伦理学的感彩。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与社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息息相关。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灵魂,希腊人相当早地将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脱离开来,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观察。在希腊的世界观体系中自然与人是二元对立的,哲学家们站在人的角度观察自然,既要客观地把握自然现实,又要理智地认识宇宙规律。

其次,对于自然、人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华文化总是在追求、执着于自然与人工,宇宙与社会人生的亲和、合一境界。在中国文化中,“天”具有多重复合的涵义:是以客观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之天,是万物生成和运转所依据的规律,是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不为人工伪饰的存在状态,是人未经凡尘俗垢束缚的本真天性。而“人”指代“人事”、“人工”、“人为”,即一切经人的主体力量改造过的事物或状态。

中国人认为,自然具有高尚的德操。“诚者,天之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藏也,日月无私烛也”[3]。天地自然把自己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赋予人类,人类又可以通过善性的道德修养去领悟自然之“道”,达到精神境界的至高无尚。

古希腊的宇宙观不但把自然万物看作是分立、间断的,也把人与自然分立开来,认为两者互不联系、独立存在。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十分弱小,人们把大自然看作是冷漠的、没有生命的,因而也是异己的、对立的。但是人们要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便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认知、探索和征服。亚里士多德总结这种现象时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4]所以对于自然岩石,西方文化中多是恐惧与敬畏,山石之间是异己的和恐怖的地域。西方造园家和旅行家对与自然山石也没有审美。

第三,对于园林的审美情趣不同。

中国人重视“德”的修养,认为自然天地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从而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把“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自然形态的石头是大自然的造物,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重要材料和途径,石头本身也是符合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审美对象。

西方几何形园林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和哲学基础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大多数是数学家,认为数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宇宙规律体现为数的和谐关系。关于美,他们认为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美的效果。这种以数为原则的几何审美观一直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二、石景与雕塑造园的不同的手法及其与园林整体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布局灵活,法无定式,游人可穿梭其中,领略峻峭山势;亦可从不同视角动态地观赏。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堆山叠石,这是我国独有的造园艺术手法,古代造园家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色彩、质地等特点,因石因地制宜塑造出具有峰、壑、洞、峦、涧等不同形状的假山。或在方寸之中造出名山大川之气势,或在围墙之内暗示自然山水一角,是对自然界真山真水的高度抽象和提炼。二是置石,这种手法根据石材的品质与在园林中的地位不同而分成特置与散置。特置法是是将单块山石竖向布置形成独立石峰,这种手法一般会以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峰为蓝本精心挑选天然石块,供人品评玩赏。散置法是于小径尽头、空旷之处、狭湖岸边、嘉树之下散置一定数量的天然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块看似无心散置,实则是经过精心布局的结果。三是与其他园林要素组成意境小品,在古典园林中,石景往往会利用石材结合其他造园要素组成各种独具特色的石景。如石与建筑结合可以软化建筑死角,使建筑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中;石与水体结合;石与植物组合等等。

这些造园手法孜孜以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便呈现出建筑犹如顺自然山势而建,石景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般的自然意趣。

与中国不同,西方雕塑很早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起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园林中,雕塑是点睛之笔。在布局上,与园林整体的规则对称相符合,与园林其他要素一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布置在建筑前的台地上,水池中心及四周,山坡上,或在林荫大道两旁成排展开……并在壁饰上、洞穴中都作有动人的塑像。

法国凡尔赛宫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纵向中轴线上布置着连续不断的壮观水景,在中心的两个喷水池中分别是拉托纳和阿波罗的神像,在两大喷水池之间的大道两侧也夹道排列着站立的人物雕像。在宫前两侧的横轴线和水池周围,也都有精美的雕像。遍布雕像可以说是凡尔赛宫园的一个特征。

从雕塑表现的内容上看除了神和英雄人物的单人塑像,还有宏大的叙事场面。用一组群雕讲述英雄的事迹或神话的故事,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三、自然风景式时期(1750-1850)及清代中后期的发展变化

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式的园林,随后对法、德等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转变是从文学界开始引导的,英国散文作家艾迪生,英国田园诗人蒲柏于1712、1713年先后发表有关造园的文章,赞美自然式造园,否定传统的规则式。至1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在英国基础上发起了启蒙运动。这种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思想很快反映在法国的造园中。[5]

欧洲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道路、水岸等都为自由的曲线,草丛、树丛配置自然。在峨麦农维尔(Ermenonville)园中,“偏僻之地十分自然,这部分有丘陵、岩石、树林和灌木丛林等,颇具自然野趣。[6]”

中国园林在清乾隆皇帝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学习中刮起了“欧风美雨”,在圆明园长春园(1751年建成)的北部边缘修建了“西洋楼”景区,总体布局规整,轴线突出,自成一体。同时规则对称的布置了大量雕塑,例如海晏堂西面就对称布置了十二生肖雕塑。然而园中的雕塑因为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以鸟兽鱼虫之类为题材,而非表现人体美的雕像。

四、现代城市景观中雕塑与石景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世界经济、社会、文化都呈现出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两种趋势。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西方的雕塑与石景都表现出多元的流派与风格。而中国城市作为后发者,受到西方现代造景手法深刻的影响。但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这座宝库更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环境创造适宜的雕塑与石景景观。

在现代雕塑运动中,可以用“生机论”(Vitalism)者来称呼的最突出的代表是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他说:“对我来说,一件作品首先必须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我不是指生活之生命力的反映,或运动、身体的活动、跳跃、舞蹈等等的活力,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能量,有它自身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并不从属于它所再现的对象。”[7]除了人体之外,摩尔喜欢从骨骼、贝壳、树根和卵形等生物形体中寻找抽象造型的依据。因此,他的作品不论如何接近抽象,都比某些较具象的作品远为有力地表现出生命力。在现代建筑围合成的城市空间,这种风格的雕塑显得非常契合。可以说这种抛弃了对人体的具象模仿,走上了追求精神境界之路的雕塑与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在某处会合了。

而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石景的理论和技法,作为它的发源地和创造者,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并发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新的形势与特点,一是在数量上迅速发展,二是多数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艺术,三是天然石材在新形势下更加短缺。所以要如何使古典园林石景走出“私园”,进入“公园”,是设计师们需要认真、谨慎地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一些小环境中,可以设计精巧细致的古典园林石景,供人仔细欣赏和品味。而在现代大型园林中,再进行古典叠山,则一是易成为古典石景的放大版,失去其“高于自然”的韵味而显得繁琐和空洞,二是如果大量采用天然石材,对产地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三是不经济,不实用。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运用人造仿石砌筑驳岸等基础的构筑物,而不是景点;或借鉴古典园林中“点石成景”的手法精心地将天然石材散置于园林之中。总之起到创造自然意境的作用,而不应咄咄逼人,或匠气太重。

在现代城市街道广场上,作为公共艺术的石质雕塑与天然石景已经不再壁垒分明了,少见到具象的雕塑,也难找到未经人工的置石。不过如何使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符合其“公共”的性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公共艺术将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注释: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P1。

[2] (日)针之谷钟吉著,邹洪灿译,《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西方造园变迁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P258。

[3] 《吕氏春秋・无私》。

[4]亚里士多德著,吴寿澎译,《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P5。

[5]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P187。

[6]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P196。

[7]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著,李长俊译,《现代雕塑史》,台北 大陆书店,1982年,P163。

篇2

加深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了解,弘扬古老的华夏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的世纪里,把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2、基本要求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如何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和糟粕,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教法设计]

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了解我国封建时代科技文化的辉煌灿烂。

[课时安排]

1-2课时

[导读提纲]

1、阅读p17正文段及p17-18小字材料,思考:请举例说明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怎样?并谈谈给我们什么启示?

2、p18分组收集材料:一组-人物,二组-作品,三组-景观,四组-发明(详细说明看课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要比中国晚得多。

讲解新课

三、独领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板书)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突出成就。(板书)

1)指南针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的,它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如:航海。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3)火药也是我国人民最早出现的。唐已能制,北宋火枪,南宋火炮。4)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造指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5)中国古代的数学十分发达。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第一人。6)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天置计算十分高明。7)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8)中国的蚕丝织品令西方人羡慕不已。

9)中国的瓷器早就名扬天下。10)中国的铁器产量和质量都令西方望尘莫及。11)中国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所瞩目。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2)中国农学。《齐民要术》

13)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也十分发达,如:万里长城、故宫、赵州桥。14)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世界上占有主要的位置……

15)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列举从1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2、中国的世界之最

1)建筑

最长的城墙--长城;最大的宫殿--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塔--中国杭州的六和塔。(初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毁,后经多次改建和整修,现存的砖构塔身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历时十年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塔刹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构塔式古代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呈八角形,刹高9.91米)。世界上建塔最多的国家--中国。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隋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2)经济

中国周朝"铲形"钱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硬币,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770年。最早的纸钞--交子

至今世界上所发行的纸币中,最大的是中国明朝发行的一贯钱钞票,票面宽为22.86厘米,长为33.02厘米。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瓷器最早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饮茶的国家

3)文化

世界上最古老的旗是公元前500年的一面旗。它是从中国湖南省长沙一位王妃墓中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历史图集--在河南洛阳编绘成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部地理名著--《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贡品和交通等情况。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所记载的内容已经变化,于是,裴秀便参考收集到的历史地图,结合晋朝的行政区划,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和疆域的基础上,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现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共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1408年编成。最大的出版物--《永乐大典》

4)科技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世界最早的关于彗星的记录--《淮南子·兵略训》中就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哈雷"的彗星。世界上最早有文字的太阳黑子记载-世界上流星雨的最早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骨笛,是公元前5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

世界上最古老的钟表--中国公元前725年制成的机械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战国甘德和石申合编的《甘石星经》。最早的地震仪--汉代张衡132年设计制造的地动仪。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比外国发明的电熨斗早了1880年)。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第一人--祖冲之。中国是世界上使用针灸医治疾病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唐天文学家僧一行。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的--宋代宋慈(1186-1249)所著的《洗冤集录》,这部书出版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

4、中国的世界遗产*

1)武夷山2)泰山3)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省北部)4)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省)5)庐山国家公园

6)黄山7)峨眉山和乐山大佛8)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省西北部)9)青城山与都江堰10)云冈石窟(山西省大同市)1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12)明清皇陵(明显陵(湖北省钟祥市)、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清西陵(河北省保定市易县))13)曲阜孔庙、孔林、孔府14)龙门石窟15)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16)莫高窟17)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省丹江口市)18)大足石刻(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19)秦始皇陵(陕西省临潼县)20)丽江古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1)苏州古典园林(江苏省的苏州)2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3)平遥古城(山西省)24)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25)天坛26)颐和园27)长城28)明清故宫。

5、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极为辉埋的一页。

6、阻碍中国古代文明的六大事件

1)秦始皇的焚书事件2)独尊儒术3)金元入侵4)明朝的统治、八股文5)明清的海禁和刘大夏的极端愚蠢

6)和的失败

中国的历史遭受了那么多次巨大的打击,还能够屹立不倒,本身就值得我们骄傲,毕竟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绝断的文明。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取代,公元前1600年赫梯人入侵,古巴比伦灭亡。元前6世纪,古埃及被波斯灭亡。而各类其他文明甚至整个族类被灭绝的也多不胜举,惟有华夏文明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持续了下来,即使曾经被游牧民族统治,却仍然以其强大的同化力量将之溶入了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因此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的文明和民族骄傲,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吸取前代的教训,将这类损害民族和文明的事件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并转化为动力,中华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顶端是我们完全能实现的。

[巩固总结]

篇3

[关键词]中国水墨动画 美学 艺术哲学

1、引言

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山水情》号称中国近二十年动画片之最。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大家之手。折服无数中外人士。绝对可以作为划时代的见证。

2、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史

1960年1月,上海美影厂拍摄了一部称为“水墨动画片段”的短片《小蝌蚪找妈妈》,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故事讲了一群刚出世的小蝌蚪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通过螃蟹、虾等一系列动物的帮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其中的小动物造型皆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当时这部片子横空出世,轰动世界,一举拿下国内和国外的若干大奖,不愧为中国水墨动画史上的瑰宝与传奇。

1963年出品的《牧笛》电是一部极富民族特色的作品,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歌。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牧童和水牛以及水墨淋漓的江南水乡情景极尽国画写意之能事。1988年的《山水情》更是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美到无以复加。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意,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威的山水之间。这部动画相较之以前的作品已经趋于完美,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八国画的写意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最后少年的一曲古琴,将动画推向了融入少年对老者敬仰和师徒之情的乐声带动着画面变化……让每个观众从内心感受到动画者们要表达的“山水之情”。

《牧笛》和《山水情》的创作者们深谙国画艺术的精髓,山水、花鸟、修竹、牧笛、古琴、水牛、游鱼等等这些古典的意象传递着灵动洒脱而又含蓄优美的古趣和神韵。小牧童的梦里飞舞的木叶幻化成美丽的彩蝶,让人想起“庄周梦蝶”的典故;渔家少女和老琴师乘流而下,成就一幕“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两部动画没有一句对白,贯穿全篇的始终是一段段优美的中国古典乐器古筝或笛子的旋律。晋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说《小蝌蚪找妈妈》完美的用水墨表现了动物惟妙惟肖的动作――赋予了水墨动画生命的话,那么《山水情》则赋予了水墨动画中国诗画般的心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

3、中国水墨画概述

中国水墨画,也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较早自成体系,表现手法主要有勾皴点染等,中国画追求形神具备、气韵生动的境界,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富含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他们追求细节明澈入微,用笔巧密而细致,要求呈现清新典雅、质朴隽永的画面,水墨动画风格的出现,成就了我国动画的辉煌时期。水墨动画片是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与新兴工业革命的产物――电影艺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电影的艺术新形式,要求线条高度概括,意到笔到,以少胜多,用含蓄的语境熟练地用笔准确的表现技法,表现一种安逸恬静、脱俗潇洒的意境,可以称得上是六大艺术之后的第七大艺术――电影艺术的又一大突破。流动的水墨画面蕴藏着一个隐喻的艺术空间,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在墨色晕染、虚实变化中悠远绵长,彰显着水墨艺术的感染力。

4、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生命的延续

传统的二维动画片都是用简单的线条结构来表现人物角色或场景环境的,就连新兴的电脑数字技术动画――三维动画也不例外,这些动画无论风格多么写实逼真或多么滑稽夸张,都有着清晰明确的结构轮廓,水墨动画则是把传统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运用到动画造型或环境空间里的,是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表现这些动画形象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它讲求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水墨动画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反映和体现。

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中国水墨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息息相关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衍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共同作用于传统艺术,从而适就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个性,它凝结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大绘画名家的灵魂与精髓,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种类,是其他国家存在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要从根源出发研究水墨。

4.1 儒家学说唯我独尊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中和”原则及艺术特征,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和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和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和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得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此外,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具有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虽然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不能用某一哲学思想笼而统之,但儒学独尊的局面,及其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仍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4.2 儒家道家 互相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日道”(《老子》第25章),庄子则认为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是为了阐发宇宙人生的真际,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中国人对‘道’的体悟,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表面看来,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八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补而协调。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 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因此,“‘道’的精神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的最初模型和传统艺术精神的基本框架”。

4.3 释家学说完善境界

“释家”,也既是佛教的别称,而“佛教”又是“佛陀教育”的简称,因此,佛教是一种针对人类思想的教育,严格说与其他思想教育没有根本差别,如儒教等等之类,都是为了导引这个世界的人们,能够用最智慧的方法去处世:或者涉及到您的辩题,导引人们用最智慧的方法“来治国为”。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色空、中道、圆融”等思想对中国水墨画发展影响深远,画家为此更讲求深度、空灵、无我,试图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5、中国水墨动画与古典美学

“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哲学,任何一种审美观也总会散发着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个性和气息”。因此,只有以我国的艺术哲学作为文化背景,并充分考量其绘画美学思想,才能品读出水墨动画的无限韵味。

5.1 至高境界气韵生动

中国古代绘画有很多画种,其最高峰是水墨画。“宋代文人‘寄至味于淡泊’,他们创造的文人画笔筒形具,离形得似,惟心所出”。中国古典绘画一贯讲求“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

5.2 和谐构图潜隐画中

中国画家从不以固定视角透视空间,而是眼神流动,飘瞥四方,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心中就将全部景界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这样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似是无人自足的境界,画家的人格个性也因此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其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之中。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出没太虚的自成文理的节奏与和谐既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构成了我国传统绘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日益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5.3 形神兼备传神写意

中国文化认为,只有仰俯自得、游心太虚才能“澄怀味像”。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将一切视线归结于一个焦点,是个按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来的三进向的空间幻影,而中国“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之说与之大相径庭,采取数层视点以构成阴阳明暗高下起伏的节奏化了的诗意空间。我们的视线在这一“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的空间中是流动的、转折的,只有“目所绸缪”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绘画作品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形和神的统一,也是画家主观之神与作品本身的交融契合。绘画创作必须通过外在形态表现内在精神,在似与不似之间游刃有余,将形和神统一于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也正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魅力之所在。

6、结语

篇4

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对“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更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的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的能力。

顾先生之学问如此容易使人迷恋,大概是因为他们拥抱了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即对人类有限之生活的悲悯叙写,和对无限之精神的执著追求。后者吸引着智慧,前者中存有着深情。这冲突的两端同样意味丰富并值得担当,可在负重前行的漫漫路上,很少有人能消化怨气和怀疑,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能力作为真正的人生成就。顾先生的一生都充满着波折,但在两难的境况下,学术却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过往文学因他们的阐释而能为当下提供支持,成为生活的真实注脚。

顾随先生生于最动荡的时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且在15岁时,母亲就因为婆婆的虐待而死去,所以他终生未能改变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其自号“苦水”大致也是因此。但由于能以哲学观照命运,顾随身经之悲,却转化成了他的作品对读者的抚慰能力。

有一位朋友从北大回到一座江南小城工作,阅读苦水先生的著作以为安慰。我抄给他《临江仙・送君培北上》:“去岁天坛曾看雨,而今海上秋风。别离又向月明中。沙滩潮定后,戏浪与谁同。把酒劝君君且醉,莫言我辈终穷。中原逐鹿几英雄。文章千古事,手障万流东”。这首写给冯至的词并不完美,甚至稍显粗率,但依然具有直接触动人心的力量。“沙滩潮定后,戏浪与谁同”那种现代经验中真实的落寞与“文章千古事,手障万流东”借古人之语自宽的夸张相平衡,便把夸张都变为了对友朋劝慰的拳拳之意。

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在中国文学的序列中,永远都有来自遥远时代的支持者,使我们的处境不致太过荒芜,何况顾随先生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实在是有太多重合与相似。

信意

顾随之可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生活和体验,却借助古典文学对之进行表述。看顾随在日记和书信中吐槽学校人事、发起同人刊物、呼朋唤友去吃羊肉锅子,以及讨论恋爱问题,渐渐会忘记他作为大师或前辈学者的身份,而将他视为一个未曾谋面的笔友。

顾随于1897年出生于河北清河县,初名顾宝随,后改名为顾随,字羡季,号苦水,晚号驼庵。今日南开大学的“叶氏驼庵奖学金”即据此命名。1955年,随在天津师范学院的《教职工履历表》里写道,他出生时,家里有一百亩地,开着一个银号,资本是一万吊钱。到二十岁时,家里已有地两百亩,资本一万元。那是1917年,而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工资才每月8元。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清代的秀才,所以顾随从小就被关在家塾里学文言文,直到10岁那年终于获得父亲的大赦,进入高小读书。18岁时,顾随毕业投考北京大学,校长看过他的考卷后,觉得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如此之好,似乎不需要再在中文系浪费时间,就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求中西贯通。于是顾随先到北洋大学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在自述中,顾随说他被关在家塾里读书时,对于“念古书,写文言”能力上虽能驾驭,情感上真不喜欢。谁知升入高小后,他并没有如愿解脱,反而发现了文言倒还是长处,数理化学起来更是一窍不通,得靠老师送分才能勉强过关。因为书信、日记和自传材料的缺失,顾随怎么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据可知,但以他1921年24岁时的一系列书信来看,当时在山东青州中学任教时的顾随已经完全是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社会生活的现代青年。于是,他一边体验着生命底色的悲哀,一边兴致勃勃地生活,难以入眠时便躺在床上默想出一首又一首小词。

这是我最喜欢顾随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我也厌恶背书,更重要的是,他从未将古典文化视为不可置疑的神圣信仰,也并不持守封闭的文化本位论,指望靠恢复古典来维持国本,拯救颓风。相反,年轻时代的顾随自认为是新文化阵营中的一员。他推崇鲁迅。当年就读于天津女师,后来成为河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王振华教授回忆说,顾随先生在课上讲《伤逝》和《娜拉走后怎样》,以至于满室呜咽。如今我们看《顾随全集》,还可以找到他的一系列白话小说,以及以鲁迅小说研究为主题的讲稿和论文。他曾经说过,“弟虽无著作天才,然若专心致志,与近日中国作者相见于文坛诗国中,敌手大约亦无多”,甚至希望同样在小说创作上获得成就。与此“专心致志”相反,顾随自述其诗词写作,却说是:“但不过信意读之,信意写之而已。”

我猜想,若让叶嘉莹先生来阐释“信意读之,信意写之”,她会说,此八字道出了小词之写作的精髓,就像晚唐五代的小词之所以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是因为文人以余力作词,并未想要借此进行言志或求道的自我剖白,所以反倒在最大程度上留有诚意,也为那些无可名状的幽茫心事找到出口。顾随词作感动人心的力量就藏在“信意”之中,因而难以着意模仿。

清醒

顾随的著作中真的具有太多新文学与旧文学、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矛盾。他的清醒与可贵也恰恰存在于这一矛盾中。

顾随自己是英文系出身,并借助别人的翻译广泛阅读日本、北欧、东欧文学。除提到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波特莱尔、夏目漱石、小泉八云等当时世界最新潮的作家之外,他居然在信中戏仿刚刚被赵元任翻译过来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现译《爱丽丝漫游奇境》,小朋友们虽然喜欢,成人读者却常常觉得此书甚为古怪,难以卒读。顾随读得津津有味,并号召朋友们:“这部书实在是一部好书,您暑假在家没事,不妨熟读,千万不要拿着当作消遣。”

翻阅《顾随全集》,我获得的印象是,顾随对西方文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与他同时代或稍早几十年的西方作品中,而不大涉及西方的古典文学。这大概是因为从生活经验上来说,顾随具有现代人的死亡焦虑、情感追求和生活趣味,所以他有能力欣赏和模仿从《红笑》到《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一系列作品。同时他也发现,现代生活经验及其带出的情感和思想,在其最普遍的层面上,也确实更适合用白话文来表达。他说:“白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古文表达不出来的。今日用旧体裁,已非表现思想感情之利器。”“青年人应该创造新的东西,不应该在旧尸骸中讨生活。”在这样的观点之下,顾随对他的弟子叶嘉莹说,研究古典文学而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除取经于楔形文字外,无他途也”,又说,“至少亦须通一两种外文,能直接看洋鬼子书,方能开扩心胸”。

顾先生的提醒深具眼光。当时年方22岁的叶嘉莹尚不知道她的人生将在巨大的L浪中鹏飞鲲化,但在70年后再予反观,我们不得不承认,叶先生也同样是因为将她所在时代的真实体验和思想资源注入古典文学的写作和阐释中去,才拓宽了诗词表现力的世界,并增强了古典文学对现代心灵提供支持的可能性。

近代以来所有有志传统学术者寻找到的道路中最为健康可行的一条即是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发展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并使它为现代生活服务。顾随先生未必有此明确的表述,但他的古典文学创作和研究却遵循着这一原则。由于“重新阐释”远未完成,而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者又层出不穷,“保存国故”的旗号下常常藏着专制王权的梦想,因此在这一波“国学热”之中,重新提起顾随,真的是一件适时而必要的事。

锐感

顾随的清醒还在于在文化问题上分清社会与个人的界线。他虽然从国民教育的角度反对教青年写词,认为“教青年人填词是伤天害理的事情,稍有人心者, 当不出此”,但这完全不妨碍他自己填词讲词。从他与学生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他常常以教师的身份劝导学生开拓阅读视野,写作白话文学,又像挚友一样与对方诗词唱和,并为对方的清词丽句击节赞叹。我想,顾随深深知道,对于养成现代公民所需的文化修养而言,白话是更好的载体,但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不满足于此,他们要求更精微的审美体验。这不是刚刚起步的国民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你恰好拥有这样的天资,那也不妨用它来谋取幸福。

因为是完全将读者预设为那些天生锐感的人,顾随的诗话词话甚至触及了一些不可言诠的人生与美学境界。

比如他说:“诗最高境界乃无意,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岂止无是非,甚至无美丑,而纯是诗。如此方为真美,诗的美。‘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陈与义《春雨》)亦然。”这样的话,听得懂的人一看就懂了,不仅看懂,还觉得自己经过或将要经过的无数个雨夜和黄昏都被他说出来了。可是深以为许的这些人,并不能再进一步将之演化阐释给不懂的人听。

篇5

不久前,“江苏符号”在全球征集,富有成效地展示了江苏的深厚文化底蕴,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使江苏的形象更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何更有成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次活动对我们不无启示。

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江苏符号,浓缩着江苏的发展历程,体现着江苏人的不懈追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知名都市无不具有让人耳熟能详的特定文化符号,比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巴黎的圣母院、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大英博物馆。江苏符号不让这些文化符号专美于前,以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这次评选出来的20个最具代表性的江苏符号中,既有苏州古城、明故宫等文化遗址,也有南京长江大桥、华西村等现代文明建设成就;既有《二泉映月》、蓝印花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南京民国建筑、总统府等建筑典范,汇聚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相得益彰,展现了江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这次活动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推动江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精彩亮相,让世界领略到江苏文化的历史穿透力和强大吸引力。透过江苏符号,可以让人们体悟到勤劳勇敢的江苏人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执着精神和进步历程,继而领悟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活动期间,地球村中的无数网友在江苏文化的大海中沉醉、痴迷。当选的江苏符号是20个,可是,谁又能计算出在征集过程中再次触动亿万人心灵的“符号”到底有多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全球征集江苏符号,彰显了江苏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江苏符号启发人们深入了解自己文化的起源、形成,了解自己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对自己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发展前景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担当起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江苏符号的产生,既是文化自觉自信的集中体现,又将进一步提振全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担当,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中更加坚信,江苏已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江苏也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

江苏符号预示着一种“新语言”、“新语法”。“中国声音”要加强说服力、感染力,就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新的话语体系,在纵向上,必须科学把握自己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在横向上,必须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大胆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与其他文化之间和谐共生的能力,使其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江苏符号征集将对话语体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江苏符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将其发扬光大,就应更深入地挖掘和传播当代文化符号,创造出更多的时代记忆。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江苏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对江苏的关注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书写更加夺目的文化符号,关键在于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着眼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创造出江苏文化新的辉煌。

创造反映时代特征、创新精神的崭新文化。当前,江苏正在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推进“两个率先”,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在这一进程中,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等“八项工程”齐头并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协调推进,各领域新的创造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比如,文化建设领域,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江苏的生动体现——“三创三先”精神、有全国第一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中国首部走进林肯艺术中心商演的整本舞剧——《秀娘》、有全国知名的美术品牌活动——“百家金陵画展”等等。文化领域的这些成果以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其他最新成果是江苏全面建成更好水平小康社会、开辟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应该广泛宣传和推广,展示好江苏蒸蒸日上的发展形象。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园林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53-01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不停地被提炼、升华,以符合当时时展的需求,创造出了许多辉煌成就。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取得光辉成就的三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世界高峰期。第一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补充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是唐宋时期,中华文化推动发展了整个亚洲文化。第三次是明清时期,精致的艺术品位,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而这些时期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进步,都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景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第一次高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汉董仲舒从政治上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标志着儒家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儒家思想的“仁”、“义”、“礼”、“孝”,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阶级伦理制度。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决定了当时建筑园林以皇家宫苑占主导地位,继承了秦代皇宫园林的传统,在保持其基本特点的同时继续发展、充实。西汉园林营建的思想原则“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则充分反映了这种阶级伦理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因此也造就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欣赏表达讲求“言不尽意”,追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

第二次高峰唐宋时期。唐宋以唐为盛,当时社会思想开放,政治上鼓励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欧洲、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传入,佛教的兴盛,大批拥有各自思想、风格、流派的文人雅士涌现,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主流价值观最开放的朝代。唐朝的诗句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样也影响着传统建筑园林的发展。建筑园林不再限制于皇家宫苑,开始出现可供平民玩赏性质的建筑园林形式,如大唐芙蓉园。唐朝相对宽松温和的政治环境,使文人可以在社会与自然、政治与田园及自我精神领域内找到平衡,追求隐逸的田园生活。这种时代精神使唐成为园林建筑史上最富有艺术才情的时代,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规划,形成其时代特有的“文人园林”。更加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的精神境界。

宋朝是一个战争动荡的时代,年年征战,抵御外敌,却并没有阻碍宋朝的园林建筑的发展。宋朝重文轻武的主流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文艺、词曲成就达到极高的造诣。温一中的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为了美学的中心。这种情感、心绪和韵味不是靠模拟、复写所能做到的,它进一步突出发展了中国美学的抒情,表现了民族特征。南宋皇朝偏安一隅的消极政治态度,却极大推动了江南等南方地区皇家、私家建筑园林的发展。亭、台、轩、榭、假山等,疏密错落,清单脱俗,其园林建筑形式多追求精致小巧。可以说,宋朝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第三次高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社会开科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主要价值观,虽巩固了封建皇权统治,但社会思想僵化,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发展。建筑多以四方轴对称形式出现,大气磅礴,装饰精美繁复,强调了专制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明清园林在积累前任丰富经验下也成就了极大的发展。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颐和园和以北海在内的西苑,均是金碧辉煌、巍峨秀丽的建筑风格。苏州、扬州、杭州等地区,私家园林择地叠石造园蔚然成风,私人造园出现前代未有的盛况。但这些私家园林仍是由一些官僚士大夫巨商富户深宅大院中所建造赏玩的精致园林池榭。因此无法脱离时代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为封建皇权统治服务的工具。

中国建筑园林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和熏陶。如中国园林更强调精致赏玩的浪漫主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有机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也表现着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渲染表达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的发展其根本还是依赖于时代的核心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由“入世”到“出世”,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由“诗文并茂”到“程朱理学”,每一个时代精神都深深影响了中国建筑园林在空间、规模和目的上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传统建筑园林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都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建筑园林风格。这也成为现代中国寻求最符合当今核心精神的中式园林建筑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为我们研究、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国风格提供理论依据。

篇7

产品文化化特性与内涵

“产品文化化”是有行业特殊性的。从文化的“人文性”角度而言,通常的“实体产品”和“服务产品”可分为“文化相关产品”和“文化无关产品”。民用消费品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如:烟酒、服饰、酒店,属于“文化关联产品”行业,其中,餐饮、住居、服饰这类是与人类基本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文痕迹浓厚,如:风俗、艺术,则属于高文化关联行业,这些都最容易实施 “产品文化化”战略。而工业品制造业和产业服务业,如:钢铁、煤炭、工业码头,则近乎“文化无关产品”行业,则难于实施“人文文化”或“文化化”含义下的“产品文化化”战略,其产业文化化的途径,主要是“企业文化化”。如:首钢“自然环保、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理念或价值观,通过其企业经营运作行为与成果(钢板产品)及其企业品牌(“首钢”)而承载或传播。

故此,所谓产品“文化化”就是给予或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或“文化含量”。在此,“文化”特指产品隐含、承载或向消费者倡导的“价值观、生活及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或“文化含量”有社会文化“自然积淀”和“人为赋予”或“主张倡导”两种。比如,饺子这种食品,在民间约定俗成地隐含和承载了“家庭”、“亲情”和“团圆”的价值观,本身自然具备了极高的文化含量,是春节的必备饮食。火锅则隐含和承载了“不分彼此、同甘共苦”的伙伴价值观,其用餐过程是同在一锅煮涮。元魏时军人以10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食为火伴,后写为“伙伴”。在重庆,“我们去吃火锅”,意味着我们要“交流情感”,并“建立亲密关系”。 而“今世缘”酒,则为产品赋予了“讲善惜缘”的价值观,为产品注入了博大精深的“缘文化”。

而产品中的“文化附加值”或“文化含量”所说的这个“文化”,还意味着哲学、文学、艺术、民俗、历史等狭义的文化要素。美食博士钟利文先生设计并领导经营的“食神锅奉行”品牌店,爵与鼎的应用,及其对中华古典烹饪文化的弘扬复兴,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火锅的文化内涵。例如:某家电企业则把世界名画这一艺术要素引入空调室内机,并使产品文化化;当前手机铃声的音乐化,也属于产品文化化的范畴。

产品文化化途径与范例

产品文化化的主要途径和成熟方法是品牌塑造。而品牌塑造的方法有两类。第一类是以传播为主,主要依赖广告和公关活动,并可能辅以一定的产品研发、设计来传播品牌文化,如:飘柔等日化产品、郎酒等酒类产品。第二类是以产品研发、设计为主,主要依赖独特的研发、设计,并辅以一定的广告和公关活动,主要以产品本身承载和传播品牌文化,如:哈雷摩托和苹果电脑等。

――“飘柔”飘出文化

宝洁在中国市场上的文化成功超过了其经济成功。其所谓经济成功,是指知名度、占有率和营业额的领先。而其文化成功则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的头发洗理习惯(如洗发频率);第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发型审美标准;第三,输出了一种美式价值观或宝洁品牌文化。

宝洁不仅仅销售洗发水,更输出一种文化主张:“积极自信、勇于进取的飘柔精神”,“没有头屑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头发飘逸是成功的一种标志”,“经常洗头可以洗出成功的自信”,提倡“发掘自身潜质,树立乐观、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等。其品牌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公关活动或事件行销开展的。早在湖南卫视超女节目推出10年之前的1994年,宝洁就在全国开展了“飘柔之星”选秀活动并持续至今。2011年6月6日 上海-宝洁公司旗下飘柔品牌联手东方卫视共同举行了飘柔《我心唱响》节目新闻会,继续演绎其品牌文化。宝洁公司大中华区洗发护发品类副总裁欧阳庆球先生表示:“作为宝洁公司明星洗发护发品牌,飘柔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缔造柔顺秀发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柔美的生活。此次,飘柔联合东方卫视推出飘柔《我心唱响》节目也是这一品牌理念的再度升华,飘柔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合作,为消费者们打造一个成就梦想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唱出心声,实现梦想,赢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飘柔始终伴随在消费者身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贴近每个消费者,力求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全民品牌’。”

――“哈雷”雷出精神

“不羁,NO CAGES”,这是哈雷官网首页的文字 。硕大的体量、闪亮的金属、震撼的轰鸣、奔放的线条、黑衣墨镜、潮且酷的车主、风驰电掣的哈雷巡街而过,引来行人关注。哈雷目前在全世界有150万车迷车友,并经常举行车友聚会。把他们凝聚起来的就是那“自由、激情、冒险、好生活”等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哈雷对于其车主车迷而言,不仅仅是一件交通工具,而是精神归属或精神崇拜。当哈雷销售到全世界的时候,美国文化也同时推行到了全世界。这就是产品文化化的极致。

产品文化化理论基础与模式

在飘柔、哈雷等成功的产品文化化范例分析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其背后的理论和共性模式。

产品二重性理论

产品通过品牌塑造或约定俗成而具有二重性――形而下的使用价值和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如前所述,饺子不仅可以果腹,还约定俗成地象征着“家庭”、“亲情”和“团圆”的意义;相同档次的洗发水和摩托车都具备类似的化学或物理功能,而飘柔和哈雷则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即品牌文化。产品通过品牌塑造或约定俗成所产生的象征意义,就是产品文化化的内在机制。

消费时代演进理论

通常的民用消费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产品匮乏时代、功能消费时代和体验消费时代。产品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缺,产品不可奢求功能多好,有就行。比如:当时居住的大杂院和筒子楼、所使用的润肤雪花膏和凡士林等。改革开放之后,产品种类开始丰富、质量开始提高,我们迎来了功能消费时代,产品不仅有,而且还要更好。这时的厂家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功能需求的解决方案。建筑公司开始为家庭提供自带厨厕并有起居室和卧室的单元式住宅。日化企业开始为洁肤护肤提供解决方案,开发和生产出各类功能细分的产品,如:止痒、去屑。现在,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了,在功能消费的基础上,人们还要体验产品的消费过程以及其品牌带来的意义。于是,各类高档居住社区产生了,住在哪个区域、住在哪个楼盘,都具有了象征意义。飘柔,也飘出了“成功、自信”等文化含义。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也产生了。所谓消费主义,就是消费者“我买故我在”,通过消费某个品牌商品,来获得生活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昕和黄平在其研究报告《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中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来源和不断追求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它在不断地制造关于什么是‘成功人士’、什么是社会品位以及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幻象。”

篇8

关键词:舞台表现;情节展现;情感表达;舞剧欣赏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高雅文化的代表。古典芭蕾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如《天鹅湖》中芭蕾演员们,用自身精湛的技艺,翩然的裙边,柔美的四肢,传神的足尖向我们展示了古典芭蕾的优雅、柔美、高贵与细腻。然而,随着现代文化元素与芭蕾舞剧的结合,现代芭蕾对舞蹈表演形式的开放,更强调精神世界的展示,向我们展现的可谓是一种“灵魂”芭蕾。《天鹅湖》与《新天鹅湖》需要欣赏者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去体会,其二者有如音乐剧与轻喜歌剧的区别一般模糊却又不容错认,古典芭蕾剧《天鹅湖》与现代芭蕾剧《天鹅湖》分别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柴科夫斯基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了阐释,在情感上忠实于音乐,都是不折不扣的《天鹅湖》。

一、舞台表现效果的角度

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的不同演绎效果,产生了新、旧《天鹅湖》在舞台表现效果上的差异。

在着装上,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女天鹅的着装都力求雍容华贵、高雅脱俗,洁白的裙装,翩然的裙边,展示的是清丽、唯美的画面。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则完全不同,对天鹅造型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颠覆,的上身,具有野性的羽裤,似乎是在回归社会本像,让观众忽视了性别观的存在,“他们只是一群天鹅而已”,剧情中原来的白天鹅、黑天鹅这对角色变成了雄天鹅、黑衣人。

在芭蕾舞蹈的展示上,女版《天鹅湖》中舞姿的展示严格遵守“开、绷、直、立、轻、稳、准、美”八字标准。当白天鹅与王子分离时,双臂如流水般滑过,缓缓退场的场景。柔和的月光,静谧的湖水,都抵挡不了即将降临的黎明,“白天鹅”用他精湛的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高雅气质。“黑天鹅”的32圈转,要表现的是“黑天鹅”对王子占有式的“爱”,对自身才华丰富的展示就是为了从“白天鹅”那里得到王子。剧中无论是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是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一系列舞技展示的安排都十分正式,技艺难度都很大。舞剧中的旋转与跳跃严格遵循舞台定点的规则,以多样的芭蕾技巧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向观众表达深邃而复杂的涵义,一切都符合古典芭蕾的审美标准与要求。

男版《天鹅湖》则打破了古典芭蕾恪守的陈规,采用现代芭蕾,以全新的城市背景,融入现代舞的风格,开放了舞蹈表演形式,没有严格的动作要求。现代芭蕾中曲腿甚至是各种扭曲的形态都是允许的,演员的集体动作参差不齐也是常有的,“弯曲”“错位”……变成了现代派思想的表现。最明显的对比在“四小天鹅”一段,把四小天鹅舞改成四只秃头、光身的大鸭子般的“天鹅”,表演着看似随意、滑稽的舞步。在传统《天鹅湖》中,这一段被是展现技巧的一段,但此处的张扬、夸张展现更应该说是现代芭蕾注重精神世界展现的一种思想的表现。

二、情节展现与情感表达的角度

新、旧芭蕾舞剧在情节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女版《天鹅湖》以表达女性“阴柔美”为主,男版《天鹅湖》以表达男性“健壮美”“野性美”为主。在古典芭蕾中主要角色大都是由女舞者来担当,男舞者的表演往往是为配合、支持女舞者的表演。男版《天鹅湖》颠覆式的演绎更加容易触动现代观众的心灵。

《天鹅湖》中,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奥杰塔和群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男版《天鹅湖》中,孤独的王子生活在外表堂皇而内里森严的宫廷之中,长期被压抑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潜伏着一种对自由的呼唤,一旦梦中闪现出那只有着雄健高贵身体的天鹅王子,他全部的激情就被天鹅男子们震撼人心的美丽所唤醒。少年王子彷佛看到了人生中最璀璨的光亮,梦醒后他向母后寻求内心的答案,却被母亲冰冷地拒绝了。他的幸福似乎只存在于梦境之中,梦中那只若隐若现的矫健的男性天鹅才能带给他一丝希望。最终天鹅在王子撕心裂肺中倒了下去,濒死的天鹅向王子无限依恋伸出手去,却被同伴们无情地撕裂、噬吞,王子的手高举、高举,又慢慢落下,眼睁睁看着所爱的天鹅从自己视线中消逝。两版《天鹅湖》一悲一喜,不同的结局给人异样的心灵感悟,前者大团圆的童话结局圆满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后者悲壮又美丽的情感带给人的撼动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的极力追求。新剧作者伯尼从“古典芭蕾往往表达永恒的人性,比如爱和背叛,善良和邪恶,并总要带一些神秘感和魔幻性。”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独特的《天鹅湖》。

《天鹅湖》中“白天鹅”始终是舞台闪动的亮点,她们出场时的轻盈一跃,轻柔的双臂,娇羞的神态尽显女性之羞涩。剧中的“白天鹅”、群鹅多次以单腿直立的姿势来表现高贵典雅的女性气质,女演员们或大或小的跳跃舞姿,都是在轻盈和优美中塑造女性的高贵“阴柔美”。在表现效果上,男演员围绕女演员的陪衬性表演使女演员所代表的优美、典雅、阴柔的传统女性气质成了舞台亮点。男版《天鹅湖》中男性成为舞台表演重心,对剧中女性也采取了否定的描法,放荡的“王后”,无教养的“未婚妻”。王子将生活中所得不到的爱全都给予自己的想象之中,王子渴望被爱与被保护,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与生活。 “白天鹅”精壮的肌肉所体现的力量感与安全感正是王子所一直梦寐以求的,无论它存在于现实还是梦境中,现实愈残酷,王子内心的渴求就越剧烈,它已俨然成为王子精神的寄托者。在王子将死之时“天鹅湖”畔灵魂拯救者“白天鹅”的出现,从“天鹅”开始对王子的警惕与排斥到最终翩翩起舞,王子与“天鹅”共舞也达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此版《天鹅湖》完全打破了传统形象中女版天鹅的轻巧、纤细,芭蕾不仅仅是阴柔的世界,同样可以展示和强调男性阳刚、运动,近乎跋扈的美。

三、舞剧欣赏的角度

《天鹅湖》中穿短裙的芭蕾女演员所表现的是天鹅划过水面的静态美,一百多年来,湖中柔美的天鹅形象已经在观众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男版《天鹅湖》的轰动与不俗正体现为,男演员扮演的天鹅不但保持了传统女性天鹅的优雅美,同时更具有了女性所无法展现的野性和强健,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使天鹅在舞台上被表达得更丰满,更栩栩如生,更真实。

传统芭蕾舞剧《天鹅湖》将音乐分成片段,每一段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配以华丽的舞蹈技巧完成对场景的抒写,以展现戏剧矛盾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画,但在这些舞蹈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情节毫无关联的表演性舞蹈,比如整整一幕用来表现王子生日的舞蹈。另外芭蕾舞剧中使用程式化的哑剧手势来进行对话和叙事,这些虽然符合古典芭蕾的固有结构形式但容易使舞剧呈现出松散的结构,注重了舞台画面的展现,但在剧情的转达上却不容易被现代观众理解。男版《天鹅湖》里不只注重舞蹈技巧的展示,而是将每一段舞都与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紧凑编排全剧。如剧中对王子少年、成长、恋爱、失落的系列故事的演绎。演员传统的舞蹈语言被打破,更加鲜明易懂,即使不熟悉芭蕾程式的观众也不需借助说明去看懂故事。创作者伯尼说:“来看我们的《天鹅湖》,观众只需怀着开放的思想和度过一个美好夜晚的愿望就够了。”此版天鹅湖在保持了音乐精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角色精神世界与剧情的展现。

对于《天鹅湖》和男版《天鹅湖》,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欣赏。两版《天鹅湖》虽然在舞台表现、情感情景表达与欣赏角度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其各自在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使二者都成就了芭蕾舞界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篇9

在日常教学观念中,语言及语文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了它,就会完善我们的思维能力、说话行为。这种实用主义教学观弥漫在教育的空气中,并且得到许多教学专家的支持,且在教学大纲中有着直接的体现。教学实践中,我们费尽心力地给孩子灌输各种实用知识,如语法规则、作家常识,并且经常以考试的方式迫使学生强化记忆,在冷冰冰的理想世界中以最理性的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生存,我们却忽略了向他们展示大干世界的神奇魅力与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文化本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在这种没有一点人文向度和精神维度的状态下呈现出疲软趋势,体现在学生写作中,则是学生想象力的枯竭与情感的冷漠。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对于语言的哲学认识的庸俗观念造成了。其实,语言的本质并非仅是人类生存的工具性,“而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的语言,同神话、艺术与宗教等一道构成了人类文化成就和精神世界。……符号世界的发现不仅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的重新解释,更导致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认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又重新发现了人自身――人,制造并利用符号的动物。”这是文化哲学的观点。语言是文本的本体,是人类存在的确证,这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语言是存在的家”。

只有从最基本的语言哲学视角,去审视语文作文教育,才能深化我们对语言的符号世界的认识,拓展我们对于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人自身诸多关系的理解,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语文教作文育的根基之所在。同时,也会使我们从一贯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窠臼中脱身,迎来作文教改的繁荣局面。

研究证明,原始人类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原初诗性,随着人类的发展,理性的增强,成了现在人类实用的理性工具,这种原初的混沌诗性在语言使用上被一种自动化理性语言取代,所言与所指一一对应,力求明晰性,体现为日常用语、科学语言的日益普及。而文学语言恰恰就是一种与之不同的“未成态语言”,它永远处于所言指向所指的途中,这“既是语言的本性,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的用法特征”,它“最大程度地突出了语言潜在伸长性”,“具有混整性和整体性”,试图努力回溯到语言的原初诗性状态,重新寻求其情感性、光照性、关系性的原初向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语言本体论的语言哲学观念,在语文与作文教学中,力求在关系性的语言事件中,彰显语言的情感质素与其作为符号的烛照我们的世界的特性,让学生在与语言的切身接触与实践运用中,发掘语言的文化本质,引以起自身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下文以这种本位语言观出发,结合写作实践,来阐述与之相呼应的新写作观念与切实可行的写作技法。

二、实践操作:隐喻语言与文字想象力

1.写作技法:隐喻视野中的文字运用。作为“语言表现和思维方式”的隐喻是实现未成态的审美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隐喻,从广义上说,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体验、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文化行为”。圈从这个立论出发,通常所说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都可涵盖其中。这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在写作思维上可以充分利用,且体现在写作语言上,可使用隐喻性的语言,使前后字句相互重叠关联,在具体语境中,“让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的不可捉摸”。此外,语句外在形式的相似性,也会使作品隐喻突出的诗性效果。雅各布森认为,“使各种组合之间的‘相同’,这种技巧除具有诗的功能的语言,其他语言均不能用”,阎即是说,语言形式的相似性是致使语言产生诗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典诗歌以对偶为代表的语言整齐形式所产生的诗性意味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未成态的审美语言,开拓了作品的审美想象空间,营造的朦胧意境,深切而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生存现况,文化心理。

以郑愁予《错误》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为例来加以说明,大多教师在讲课中,只能对此句中的把“容颜”比作“莲花”的比喻修辞津津乐道,认为以形象物比喻抽象事物,充满逼真性。但他们只能到此为止,却不能分析修辞底层的隐喻思维本质,也就看不到修辞语言背后的诗性本质,更不能让学生领会到言语行为下折射出的人类思维的原初诗性。就本句而言,其词句之妙,正是契合了未成态语言的隐喻诗性特征。写思妇由于对离人的思念,容颜在时日的等待中,由鲜艳变为苍老,用“莲花的开落”作喻,莲花从洁白的怒放到枯萎的凋零,恰似处于漫长等待中的思妇容颜的变化,透过莲花的怒放与凋零,读者在远距离的审美中,更能感受到的美之神秘及其内心缠绵哀怨之情。读者在阅读时,会打破汉字的空间切分性(即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字与字之间又明显的间隔,这与人类的思维的连续性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把这两个意象回环想象,冲击它们各自的原本独立意义,使二者意义相互交织,花的形象与人的面庞莫能分辨,语言的朦胧诗意就会跃然纸上,而这份朦胧诗意正是人类模糊的原初诗性思维的鲜明体现。这种语言选择在更深层次上突显的是人类的“隐喻的、把矛盾性置同一性中的思维方式”,其本源是人类的混沌诗性思维,其文化根基则是人类走不出的存在之结。

从上述分析出发,可看到文学语言的运用正是通过充分使用未成态的审美语言,使语言所指永远走在追逐能指的途中,来彰显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来冲击人类的思维惯性,力求探寻对人类的存在困境的把握与解脱。

2.具体操作:激发文字想象力。为了证明这种写作观念与写作技法的可行性,我们对三个习作例子进行论证。

花真多呀,红白相间、紫蓝并辉,可我们的兴趣随目光的触及而忽变,未免使这些花草无限寂寞了,这使现在的我因它们的寂寞而常生寂寞了。但花香是不易忽视的,或浓烈而深沉、或清香而醇厚、或淡然而渺茫,它们的名字虽常遗失于记忆之中,可那陶醉的样子却时时闪烁在眼前,如夜空中的明珠使人难以忘怀。

――《一路花香》

四周的墙壁堵住了我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出外》

同学们都有说有笑的回家了,而我却被母亲的手牵着回家的。――《长大后的感觉》

上述例子,第一个为笔者的习作。后二者是笔者辅导过的学生的作文中句子。这三个例子若说有什么个性值得大家审美的话,那就是在隐喻手法在语句运用与语言的形式方面存偶有体现。

例一,写人物对故乡路边花草的印象,有写颜色到花香。其中“花草无限寂寞”是个拟人句,突出花草的哀怨,更隐含人物对美景的视而不见而生的悔意;

篇10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传统动画发展的“黄金时间”。一部部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动画囊括了国际上许多的大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传统动画无论是在内容、题材、表现方式上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如美术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皮影与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以及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神笔》等。其中许多作品里的表演都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这种戏曲化的表演特点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中国的戏曲艺术本身在国际舞台上有着非常高的美誉,许多国际友人都喜欢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风格。当戏曲表演艺术通过动画这种新形式表现出来时,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鼓舞作用,同时,也创造出了国际上“中国学派”的表演艺术风格。③

动画片《大闹天宫》是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影片,堪称中国动画片的传世经典之作,是中国动画片民族化成熟的标志。它综合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精湛的表演技巧融入其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使中国传统动画艺术完全达到了一个高品质的审美境界。它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电影的叙事体系与戏曲的表演体系相融合,同时也在于它使那些不具备戏曲程式语言修养的观众能够顺利地进行欣赏。这部影片能够受到国外观众和儿童的喜爱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逐渐走入低谷。大量的日美动画充斥着中国动画市场,不仅占据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而且也占据了当今中国观众的心理市场,并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中国传统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前的中国动画大多是对国外动画的照抄照搬,几乎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丢掉了自身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品牌,中国动画至今仍徘徊在如何创作定位和内容表现的迷惘之中。然而,就在中国动画盲目跟风的同时,日本、韩国、美国动画却大量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日本疯狂抢注中国古典名著商标,光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就不下30款。美国不仅要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杨家将》《西游记》等搬上好莱坞舞台,其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创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也早已成为迪斯尼公司的新一代动画经典。目前,国内动画片可以说彻底“摆脱”了戏曲的影响,几乎离开了民族化道路,只剩下了并不高明的模仿。像1999年制作的影片《宝莲灯》,虽然仍是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但在其表演特点上并没有采用程式化的戏曲表演特点,缺乏自身的艺术风格。这些都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坚持把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融入进动画产业里,中国的动画艺术才会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2007年4月,改编自晋剧的戏曲动画《凤台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的出现,再一次打开了中国传统动画之门,中国民族艺术再一次与动画艺术融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也已启动,此次项目引起了国内外动画爱好者及戏曲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形象和经典故事,将会以时尚动画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中国戏曲动画的起步,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曾说过:“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是能让世界记住我们的‘中国脸’。戏曲动画能够使二者和谐统一,为动画的本土化提供有效的借鉴形式。”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戏曲动画并不是将戏曲生搬硬套地用动画来表现,目前市场上的戏曲动画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典型的就是荧幕上只出现一个简单戏曲角色的造型,表演单调,只是头和手的机械化的摆动,再将戏曲演员的唱段生硬地套进去。这样的动画不但没有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会错误地引导观看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能力,结果适得其反。“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虽然已经启动,但如何寻找适合动画表现形式的戏曲剧种和剧目,如何培养既懂戏曲艺术又懂动画制作的优秀人才,如何在保留戏曲韵味的基础上又有出色的创新表现,以及如何普及推广戏曲动画并在市场开拓中走出一条新路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