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重点

篇1

一、劳动价值理论

作为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他经济学原理的基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相区别的基本标志。除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经济学理论,这些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没有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因为建立的价值理论基础不同。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否认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自然也否认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劳动价值论阐述了价值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弄清楚价值方面的问题,才能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其他的经济学问题。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地位得以体现。

通过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分析,能够引申出另外两个原理,分别为价值原理、劳动价值运动规律原理。价值原理主要包括价值形成、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形式、价值量等内容,这些构成了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观点是“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运动规律的原理也是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的原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清楚了解现实经济在竞争、价格、供求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并从中总结客观经济规律,明白如何遵循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并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政治经济学理论。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之一。从马克思个人研究层面上看,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要深于社会主义经济,因为他本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真实实践,提出的相关理论还不完整、系统,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是后来的者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发展,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一种模式。在现实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体化,不再抽象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政治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没有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不完整的;第二,当今世界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制,若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是理论的一部分,就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在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基本原理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发达社会主义采用何种经济形式等内容;第二,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理论研究的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公有制应当采用怎样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结构特征等内容;第三,分配。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理研究的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问题,如分配方方式的性质、特征、基本结构及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处理等。

与其他基本理论相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是单纯的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依据形成的,结合了当代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其他基本理论没有结合当代实践;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以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成果为基本内容,其他基本理论不是结合中国实践与相关的理论成果。从以上两个方面能够看出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结合了具体实践,是一种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

三、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另外一个重大发现,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在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把其看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进行了揭示,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特别是对于资产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等内容阐述都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研究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完整、成熟的理论,要想正确把握经济学理论,就要准确认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理论,足见它具有很大的普遍适用性。对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也要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还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原理,主要包括:第一,剩余价值生产原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生产问题,如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劳动力商品特殊性、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二,资本流通原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如资本周转、资本形态循坏等;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分配问题,此外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收入来源等。

将剩余价值理论当成是政治经济基本原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把剩余价值这一基础理论具体化为基本理论,并与社会主义当代实践发展结合起来,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提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虽然也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为基本条件,但还要符合另外一个条件,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为此,应当加深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相同经济条件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背景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样可以积极促进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发展。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既要搞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也要充分结合实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经济学发展,然而现实中作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定义教学 知识归纳 实验探究

高效课堂是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同的理念,是教师的一种价值追求。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是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关注的目标。

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质的跨越,多数学生仍沉浸在初中简单的传授式教学和一题多练的学习模式中,而高中知识量大且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中老师更注重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性。这使得高一新生不能及时适应、消化新知识,造成部分高一新生成绩直线下降,出现心理障碍。这需要高中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知识调整的过程,现就我在高一任教两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高一学生进入校园首先要适应的校园环境,并与新同学交流。只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新的大家庭中,才可以让学生更易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克服高中知识量多,知识接受时间有限的困难。这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所有科任老师也应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做出调整。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能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比如在高一氧化还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可提出一些问题:

(1)什么物质之间可以发生此反应?

(2)生活中削皮的苹果很快变色,钢铁生锈是否都属于此反应?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的物质都会变得不利于生活啊?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肯定,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的奥秘,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只有通过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转化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模式,才能让学生更易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三、注重细节教学、定义教学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注重重点知识理解而不断地灌输各种题型,却忘记学生对最基本知识定义的掌握,学生做题时往往是因对那些最基础定义未明确而做错。因此教师可停下讲来,仔细分析学生中的共性问题,抓住细节。学生同样对自己的错题要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改错。

如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教师一般是介绍正确的操作,有时学生没有搞清楚,出现阴阳极接反的现象。其实,将反接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以很好地充当教学素材,作为教师理论解释的依据。一旦反接,铁丝作为阳极会迅速地腐蚀,U形管出现浅绿色的絮状物,所以将错就错,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事实说明铁丝接电源负极而受到保护的结果,当然选用铁丝而非石墨,是铁丝的导电性比石墨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不仅接受新知识,而且能够在错误的环境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定义的准确掌握。

四、注重课堂知识的归纳整理

高中化学知识内容量大,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知识需要学习,学生往往是从开始听到结尾,下课了却忘记整节课的内容。如何温故知新,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消化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每节课堂中对本节知识进行重点难点的归纳整理。

老师不仅要课堂总结,还要定时进行专题归纳,让学生更条理化和系统化地学习,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根据现在高中教学条件多方面的限制,多数化学老师仍采用的是演示实验,仅有少数前面的同学能够仔细观察到实验现象,基本是将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创造些上实验课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奥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之前课程总体目标中的“双基”变为了“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便把促进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从实质上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孔凡哲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

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的过程中积淀,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奠定基础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材料的感受,进而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对学习材料的“同化”程度。因此,能吸引学生投入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真切地回忆生活经验,丰富认知表象,进而自豪地表达生活经验,阐述所知所想,从而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奠定基础。抓住学生生活经验中的相关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案例1】 《24时计时法》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下面请你听一下片头,猜一猜它是什么节目。

(教师播放录音。)

生 新闻联播。

师 没错。老师也喜欢看。你知道它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吗?

生 7点。

生 下午7点。

生 19点。

生 晚上7点。

师 到底是19时还是晚上7时播出呢?

(教师播放录像。)

生 上面的19点就代表7点。

生 不对,19点代表晚上7点。

师 也就是说,19时就是晚上7时。这里,我们发现19时是另外一种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24时计时法。

(教师板书课题。)

这里,教师通过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巧妙引出计时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一种新的计时法。

二、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供载体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数学学习不只是听

教师讲,也不只是看课件演示来模仿数学发现或创造的过程,而是真正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亲自参与的过程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载体。

【案例2】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加上你们的巧手,就可以做出一个或是两个长方体。要做得又快又好,就需要小组合作。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制作材料有方形纸板、萝卜、塑料小棒、插口、刀、刀板、透明胶等。制作时,小组合作,边观察边制作,边看书边修正;小组讨论时,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全班汇报时,介绍制作所用的材料、方法以及你们的发现。学生动手操作。)

师 刚才同学们做得非常投入,现在是不是很想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呀?

生 (同步展示)我们用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

师 切出这个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

生 6刀。

师 切6刀是因为长方体有——

生 6个面。

师 除了切的,还有其他的吗?

生 (同步展示)我们用12根小棒、8个插口插出一个长方体。

师 12根小棒分为3种颜色,同一种颜色的长度——

生 都相等。

师 也就是说,这12根小棒不是任意的12根小棒,而是分为了长度分别相等的3组。

生 (同步展示)我们用6个长方形纸片拼贴成一个长方体。

师 用6个长方形一定会围成一个长方体吗?

生 我觉得,相对的面要相等,可平行地贴上去。

师 用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这6个长方形有特殊的要求,即可以分成3对长方形,每对2个,这2个长方形——

生 完全一样,也就是完全相等。

这里,教师让学生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动手操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制作出不同的长方体,并互相交流、讨论、修正、完善,从而充分感知了长方体的特征,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表象。

值得一提的是,能够把“做”中体验发挥到极致的当数“综合与实践”这一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发现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问题、转化得到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呈现解决问题的成果、让同学和老师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引领系统的反思迁移,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指引方向

小学生好动,且更擅长具体形象思维,因而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常常把“做数学”狭义地理解为“动手操作”,只注重“做”的形式,不关注“做”的实质。这样的认识是残缺的,常常造成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实质无效(低效)的状况。其实,真正有价值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向理性的。如果学生的思维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提炼、积淀理性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肤浅、狭隘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引领系统的反思迁移,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提炼自己是怎样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技巧等,积淀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经验,并进行适当的迁移运用,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案例3】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生 我一开始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是感觉太烦了,因而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

生 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

生 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要剪出三角形,也可以剪出梯形。

生 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了错误。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

(教师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 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然后就有学生开始画一画……)

生 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生 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

……

这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充分的反思,接着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转化的活动经验拓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计算中,从而对相应的理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提炼与积淀。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实践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积淀,他们才能不断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因此对于学习群体而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于是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仅需要学生个体的实践体验和反思积淀,而且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碰撞。

篇4

一、情境创设要注重发挥主体性

在进行二年级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之前,笔者针对班上学生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商店a.有18个足球,b.有20个篮球,c.有13个排球,d.卖出12个足球,e.买进18个篮球。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自己设计问题。学生填了许多问题:(1)选ad:还剩多少个足球?(2)选be:现在有多少篮球?(3)选abd:共有多少球……这道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种带有“弹性”的预习题,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4只小动物的推车比赛,赛车的车轮各异,有圆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动物们的滑稽表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情绪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愉快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三、情境创设要着眼学生发展

如《认识钟表》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延伸和拓展,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一是认识变形钟。二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一份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情境教学不可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地再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同时,还可以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让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

四、情境创设要贯穿数学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一些生活题:“六一”节,小英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价值99元的《百科全书》,你认为小英可以怎样付钱?哪种方法最科学合理?探究这样的生活题,学生很有兴趣,争论也很激烈。在众多的方法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首选的方法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加上留下的是37元。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数学思想,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速算方法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在生活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应用。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化学技能 电算化教学 课堂路径 教学探究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与理念是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不了解的,甚至是在此之前没有听过的,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出现教师讲解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的局面。多媒体教学以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直观的感受,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缺陷和不足,在教学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课堂。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是学习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多媒体实时交互的特点使学生发挥了多种感官的联系,主动获取相关信息[1]。电算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来说,不论是制作的时间成本还是其他成本都是比较高昂的,在实际应用上部分教师将电算化教学束之高阁,不愿意采用。

化学技能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起来往往非常困难。化学技能教学最佳的方式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从更直观、动态和整体等的角度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达到传统教学环境下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2]。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以下步骤与之搭配才能更好地发挥电算化教学的作用。笔者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例,以这一成功的集体实施步骤进行阐述,希望给被这一问题困扰的教学人员启发、借鉴。

一、研究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

首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了解学生对于要学知识点所拥有的相关技能及技能掌握程度,再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必要的查缺补漏。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需要大量计算,通过对全班学生的摸底了解到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弱,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涉及计算,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弱的问题,笔者专门给任教班级上了一堂所谓的“数学课”,帮助学生解决数学上的计算问题,为后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中的计算铺平了道路。当然此堂“数学课”不是要真的把所有数学的计算问题解决,而是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为重点实施的。

二、提供模板,让学生明确教师如何进行相关操作

在攻克了数学计算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例题作为模板,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操作,让学生了解到这项技能是如何有步骤地实施进行的。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效帮助学生发现具体的实施操作及操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什么地方。最后要让学生回忆教师的所讲所写,对这一操作过程的步骤进行总结,在回忆中总结,在总结中体悟。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流程的系统化说明

在教师演示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还要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流程的系统化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时制作好的课件真正派上用处。展示一个化学方程式,以这个化学方程式为模板,按照教师在黑板上的步骤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只不过讲解过程由动画展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有的教学者认为这只是教师演示的重复,完全没有必要,是可以省略的。笔者认为,此步骤不但不可以省略,反而应该多次循环展示。因为教师的讲解只有语音的刺激,显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通过一两次的讲解就让大多数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而多媒体的展示则是多方面感官的刺激,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在实际生活中,技能的掌握靠的是实际训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技能。同时,多媒体的展示还可以进行循环播放加深印象,加强掌握,这比教师一遍又一遍的枯燥乏味的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更有效。如果在多媒体展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关解答和补充,这样,就有效地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到一起,更好地把传统教学和电算化教学结合起来。

四、后续训练,强化巩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运用多媒体展示具体步骤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习题训练行成解题思路,将这样的技能方式刻蚀到学习者的脑海之中,起到强化的作用。有的学生可能到这一步都不太会运用步骤解题,那么可以将上一步的课件演示进行再次播放,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根据课件展示的步骤进行解题,如此循环,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通过上述过程强化,笔者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接受测试的班级中,在化学方程式技能的配平问题上,失分仅为4分(共计16分),而没有经过该项训练的学生化学方程式配平上失分远远的大于4分。可见这样的训练是比较有成效的。接受此项训练的班级授课时间为1至2节课,该技能全部完成,而未接受此项训练的班级,采用小步骤方法用掉了5节课,但是效果不同。

此项方法的一个有效之处在于有利于大面积施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适应面积广,可覆盖到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学;二是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运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育的规模会不断扩大,方式会越来越完善,并且互联网资源的相互共享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笔者认为从化学技巧上来说,电算化教学只要按照上述路径进行,就能够有效缩短教育教学时间,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0.引言

问题情境教学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设计或引出具有生动形象或情绪色彩特点的教学场景。通过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生理机能发展的全新教学方法。在这些方式中创设问题情境,都潜藏着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1.高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

1.1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高三阶段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开展问题情境教学。开展问题情境教学能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开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能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1.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问题为教学的重点,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思维创新及科学探究的空间[1]。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开设问题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创设出问题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急中,经过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还提高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2.高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数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少不了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不但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问题情境,还能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还能让学生清楚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真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2]。

2.1改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改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为高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所以教师要思考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如何充分地了解高中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高中生对哪些生活问题情境充满好奇,以及如何很好地将这些数学教学内容应用到整个教学问题情境中[3]。

例如:教师在高中数学中的“指数函数”这一章节中,可以先将这个指数函数改换成图形的比较模式,然后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指数函数和图形很好地用比较问题的方式来体现,可以通过找几个同学一起来讲述生活中有关的问题情境,等等来对指数函数进行理解,这样可以很形象的让高中生在课堂中明白指数函数的含义,也可以让高中生明白这样的模拟场景也是解决数学题的一种方式。

2.2创新数学提问技能,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创新数学提问技能,为高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引导,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教师就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对高中生制定一套实施可行的提问引导方案:第一,在高中生遇到问题时,要正确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这样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见解之后,教师再将问题解答,会让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二,教师要善于将数学问题联合生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来找到真正让高中生能够接受的提问方式[4]。

2.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有利于在高中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可实施的措施,来好好引导学生在用心发现问题后,勇敢地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鼓励高中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相互讨论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学生也能可以相互转化各自的角色来想问题。其次,对于勇敢提出问题的高中生,教师要第一时间肯定他们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和民主的学习范围。

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圆”有关知识教学时,可以直接给出圆的几何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几何问题,有: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之间如何转化,在讨论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可以很自然的将下一个问题插入性的提出来,“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圆的面积?”等等。

3.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给学生营造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将问题情境教学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开展问题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同时,实践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学伟.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9(22):2064-2065.

[2]赖荣华.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13(11):128-129.

[3]崔正万.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293(28):314-365.

篇7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教师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情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 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 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通过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可设计如下情境: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 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急切地想给每个队打分,但是有的队答错的题比答对的题还要多,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二、引用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创设知识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 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三、通过动手操作创设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在“圆周角”一节中,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① 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② 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③ 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④ 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四、通过趣味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即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构建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情趣. 如在学习完“有理数的运算”一节时,如何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如果做大量枯燥的计算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24点”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有理数的运算,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如“从不同角度看”,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

五、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真实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例子很多,如果我们能创设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的话,可以说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思考,细心总结,不断积累,逐渐优化,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控制电路的重要元件是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调节电阻值的一种变阻器,结构如图1所示。表面涂有绝缘漆的电阻丝密绕在绝缘管(瓷管或胶木管)上,电阻丝的两端分别接在绝缘管两端的接线柱A、B上。电阻丝与滑片接触的地方,绝缘漆已经被刮开,以保持滑片内侧触点与电阻丝连通。滑片P可沿金属杆左右滑动,金属杆两端装有两个接线柱C、D,无论选择C、D中的哪一个接线柱,效果相同,即C、D为等效电势点。

滑动变阻器的基本连接方式:(其中Rf为测量电路的负载,R0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U为“+”、“-”两点间的电势差)。

1.限流式接法:如图2甲所示,连接滑动变阻器的导线应接其同侧端或对角线端(图2)。

电路特点:电路简单,能耗少,但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小:负载Rf 上的电压调节范围:Rf U/(Rf+R0)≤Uf≤U;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U/(Rf+R0)≤If≤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一般用于负载的电阻小于变阻器电阻值或与变阻器电阻值差不多时,用作控制电路。通常限流式接法选较大电阻值的滑动变阻器,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需要。

例1 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x的阻值,现在实验器材如下:

A.待测电阻R:范围在5~8Ω,额定功率1W;

B.电流表A1:量程0~0.6A(内阻0.2Ω);

C.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0.05Ω);

D.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3kΩ);

E.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15kΩ);

F.滑动变阻器R:0~100Ω;

G.蓄电池:电动势12V;

H.导线,电键。

为了准确地测量,并保证器材安全,电流表应选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并画出电路图。

解析 该题既要选择线路结构,又要选择仪器。先确定测量电路,额定电压Um=PRx=8≈2.8V,应选电压表V1。额定电流 Im=PRx=15≈0.45A应选电流表A1。由RARV=24.5Ω>Rx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00Ω>10Rx知,应选择限流方式电路,其电路图如图3所示。

2.分压式接法:(图4)如图乙所示,与滑片相连的电路和变阻丝并联分压,必须上接一端下接两端。

电路特点: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大(可以从零起调):负载Rf上的电压调节范围:

0≤Uf≤U;

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

0≤I≤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①通常测量电路中(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的最小电流,需要用分压式;

②当负载电阻远大于变阻器阻值(Rf≥R0),负载分压所得到的电压几乎与负载无关,仅由与负载相连的滑片的位置确定。

③要求尽可能高的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是,(如校电表),必须用分压式。

例2 如图5所示为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

(1)待测电阻Rx(约100Ω);

(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mA,内阻50Ω);

(3)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

(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内阻不记);

(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

(6)电键1个,导线若干条。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本题的实物图上连线。

解析 该题中仪器已给定,只需选择线路结构。

解1:先确定测量电路,由R0=RARV=500ΩRx 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5Ω<Rx/2知,应选分压式电路;最后画出电路图如图6所示。实物连线如图7所示。

解2:测量电路Rx/RA=100/50=2,没达到内接要求,又因为RV/RA=5 000/100=50,所以电流表用外接。控制电路若用限流式电路,当开始使用最大阻值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i=E/(R+RA+Rx )=4/(100+15+50)≈0.022 4A=24mA,已超电流表量程,所以为保护器材,必须用分压式电路,且开始时触头滑到最右端,使流过电流表电流最小。

连线时应先连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两端,再连电流表电压表。

总之,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仅由滑片位置(即滑片移动时的电阻值的长度)确定,可以连续改变电阻值,选用的变阻器电阻值越低,单位长度阻值就越小,滑片移动时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率就越小,使得电路控制也就越精细,越方便。因此,在实验许可的范围,应尽量选阻值低的变阻器。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学已经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渗透进各行各业,数学不再仅仅是专业的人员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它需要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它给广大的中小学生一个不小的压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生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将数学融入生活,而不是将数学作为一种考试的学科,要得到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增加。但这种要求却在农村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没办法得到满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一、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度、学习方法的好坏、学习努力程度的多寡便成为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度量方式。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什么?如何学?花多少心思去学?这三个问题成为整个教学活动能否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

现针对南充市某农村中学初三学生进行调查,共110人。提出以下三道题涉及对学生在学什么?如何学?花多少心思去学?等三个方面进行的调查。[单选题]

(1)你喜欢课堂中的哪部分教学内容?

选项人数百分数

A复习课3733.6%

B新课讲解2825.5%

C习题讲解4540.9%

(2)你经常使用下列哪种学习方法?

选项人数百分数

A自主学习4238.2%

B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3027.3%

C被动接受学习3834.5%

(3)每天一般花多少时间学习数学相关知识?

选项人数百分数

A半小时及以下1816.4%

B半小时到一小时4137.3%

C一小时及以上5146.4%

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关注考试方法而忽略知识技巧的学习,并且使用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不愿意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缺乏创新性思维的锻炼。但农村学生更能吃苦、更有恒心,愿意发长时间进行积累不断进步,这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掘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并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只有进行探究性和合作学习才能建立健康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增加学习兴趣。

二、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软件设施,虽然教师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他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能带动整个群体走向正确的方向。但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现在的物质基础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带领学生素质提高,就必须做好:

1、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关心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中小学生都是一群懵懂的青春少年,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关爱,把师生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对他们不理无问,甚至批评责骂,那么他们就会害怕教师,疏远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

教学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数学教学是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应该得到警示: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提高自身基础素质,加大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巧。

长期以来,教师只习惯于“教”教材,对教材的使用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熟悉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这就要求: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对编写意图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三、学校

如果说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软件设施,那么学校就是硬件基础。不过农村中小学不仅缺乏经费、缺乏教学设备,还由于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学校需要加快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应改革教学计划,营造学习氛围,是学生处于争先学习的状态中,其次要积极争取外界交流的机会,提高本校教师的素质,建立创新思维观念,如组织本校教师外出学习等。

四、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中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导致家庭教育责任的严重缺位,家庭教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家长素质偏低。比如有些地区甚至具有重男轻女的现象,认为女孩子没必要读书,更没必要学习数学的错误思想。因此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注,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观念,引导孩子走好学习数学的第一步。

五、结论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手段是多样的。只有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才能达到目的。只要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善于引导,尽力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来实现教学目的,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在意识。学校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农村中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目前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策略.江西教育科研.

篇10

2.争分夺秒,鏖战百日,百日冲刺,成功在望。

3.成功在你脚下,未来在你手中。

4.立志才有梦想;明理才会做人;拼搏才更精彩。

5.同一个梦想,同一份汗水。

6.成功是对执著者的一种馈赠,失败是对追求者的一种考验。

7.人生如梦,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能想。

8.金鸡报春,志士嗟日短,争分夺秒,努力实现大跨越;战鼓催阵。

9.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0.勤在寒窗苦读时,乐在金榜题名后。

11.人不可有傲态,但不可无傲骨。

12.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

13.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14.冲刺高考,决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