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1 13: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不需要华丽的词藻,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二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供大家阅读。
高二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本学期我担任理科高二(11)班班主任,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怎么充分的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潜力限度地发挥出来。我这个班主任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本学期高二(11)班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班上基本情况
全班共52人。31个男生,21个女生,32人住宿20人外宿,2名体育特长生。班上男学生比较多,要面对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检查督促。女生尽管少,然而要关注思想情绪问题。全班总平均成绩不是很理想,尖子生也不突出。
二、认清形势,做好班级稳定工作
从思想上给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高考的严峻形势。高二就像是一个跳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针对这种情况一要抓好立志教育,立志立大志,立坚韧不拔之志;二要培养学生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三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奋力拼搏不尽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方法引导、转化后进生。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班等活动;组织好每次主题班会团会;学习“校规”、“校纪”,切实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加强毕业前心理辅导。
四、采取的措施
1、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加强后进生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3、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教结合:经常保持与否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厌其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5、培养班级干部: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6、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7、抓好团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8、加强心理辅导:高二年级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分水岭,学生思想问题多,有部分学生很紧张,有部分学生高一基础不好,现在跟不上就有点自曝自弃,有部分学生自认为聪明,学习动力不强,原地踏步。在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找到问题所在,力争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总之,做好的本学期的'工作就能为下学期打下坚实的基矗认真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个学期,工作要走到前面,任何事都当成一件大事认真处理,尽量做好。
高二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南,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校政教处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长,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班上基本情况
本学期全班共有学生72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26人,通过高一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纪律、卫生上都有不少的进步,班级凝聚力增强。不过也有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调皮、较缺上进心,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
三、主要工作
(一)建立班委会
学期初要尽快组织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新一届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得到落实。这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思想教育
本学期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班会将行为规范训练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不赌博,远离有毒物品。在学期初段,结合学校的安排,整顿班风学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期中段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三)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在危险的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四)培优转差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现阶段就开始动起来,把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减少到最少,笨鸟先飞。对每一次考试成绩做好跟踪,把临界生的名单和人数把握好,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情况。鼓励勤奋好学,树立学习榜样,协同科任老师做好优生的培养工作,争取有较多的同学进入优秀行列,同时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采用正面教育安排班干部一帮一的方法进行转化。
(五)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经常性地做好校纪校规的检查督促工作,特别是迟到、追逐打闹、晚自习讲话等违纪现象,要及时教育,杜绝打架的现象。做好仪表的规范化教育,督促男生不留长头发,女生不化妆。配合政教处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依靠班干部管好班级的室内卫生及区域卫生。
(六)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个准备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们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班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导向”,“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经常化。力求使班级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习勤奋,全面发展”的班集体。
高二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的领导下,以突出体现学生主体为中心,巩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为契入口,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具有拼搏进取精神,为高考作好准备。
二、班级情况
本班为传媒班,总人数35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22人。本班学生在艺术方面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在文化课方面还是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观念:
1、轻视文化课,重专业。只要专业课学好了,拿到了艺考的通知书,再去主攻文化。
2、学生的心里素质还是很差,自己不够自信。
3、还没有形成班级团队意识,班级集体荣誉感差。
三、班风、学风建设
1、全面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学生从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挑战高三,在第一周,配合学校的校风校纪检查,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尤其是男学生的头发问题。使新的班级在新的学年中朝气蓬勃,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认真上好班会课,做到有备而上。利用各种形式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修养等。有计划地安排一些主题班会,提高每一次班会课的质量。
3、开学阶段,利用多种渠道选好班干部,对班干部进行职责分工与培训,实行班干部轮流值日负责制,严格考勤,严格控制自修课纪律。配合开展学校的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使人人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4、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立班级检查、考核、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定期反馈,赏罚分明。
5、关注各类特殊学生,通过谈话、家访等途径,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真实想法,疏通思想并竭尽所能地为他们解决困难。
6、争取各科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做好培优转差。确定好优生的培养目标和差生的转化目标。同时,通过月考及质量监控考试,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分析、思考与总结,合理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上课效率。
7、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校通,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各方面表现。对家长会有严格的请假制度。同时,树立安全意识,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与家长联系。
四、班级“三步走”实验性计划
为了克服班级所存在一些的问题(上文班级介绍中有提到),实验性地实施“三步走”战略计划:
(一)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
由于班级特殊的因素,本班有很多学生在自身的才艺方面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在节目表演和主持的过程中有怯场的表现。要求班级学生每天利用14:20—14:30和18:20-18:30的十分钟(除周一晚修前、周五下午课前)进行节目表演(内容积极向上、学生本人觉得最擅长的)。
(二)增强文化艺术内涵,提高个人修养
班级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传媒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勤练内功,不断在文化上丰富自我,多读书、多看、多观察,并且能够以文字或者表演的形式将所学到的东西充分的表现出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增加自己在传媒方面的经验上积累,也为20xx年艺术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篇2
2005.2.18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42人(男生28人,女生14人),英才直升生11人,新生直升4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生活习惯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差异很大。虽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文明守纪、团结协作,认真学习,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但也有少数同学,行为习惯不够好,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厌学情绪较严重,行为随意,影响了班级的整体作风。
二、要点与措施
1、针对学生现状,本着“成才源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的观念,狠抓理想教育、心态调整和培养自信等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制定新学期学习计划,尽快地摆脱假期综合症,力求很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2、选举新一届班、团委,定期召开班委会,及时总结工作,树立典型,有问题及时解决,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实施班干轮值制度,以此培养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确定班级精神--“向前冲,一班与众不同”。
4、注意环境的整理和卫生的保洁,创造出干净、整洁、舒适的班级风貌。
5、轮流写作《班级日记》,记心路历程、以小见大,记班级轶事、发微知著。见证班集体成长和发展,弘扬正气,形成良好舆论导向。
6、做好每月月报表工作,评选“班级之星”, 为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构建一种最优的、健康的班级环境。
7、发挥周记的交流功能,增进师生了解与沟通,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召开主题班会或通过下班教育的机会解决,若是学生有创造性地提出建议,或提出一个不可公开的私人问题,或对他人的秘密性的问题,则及时、个别地交流或引导。
8、主题系列教育。让学生组织、主持主题班会,在活动时,尽量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本学期,我们准备开展《新学期,我努力我进步》------寒假后收心工作,《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新一届班、团委主要干部民主竞选大会,《扬起理想风帆》、《心诚则灵:信心、专心、恒心、开心》------“五一”假期后的“收心”工作,《反思、学习、进步》------期中考总结及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的主题班会。
9、将老师的学法指导与学生的学法经验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但做到自觉学习而且主动学习,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
10、组织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创良好班风、学风。
11、积极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12、协调好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任课教师心情舒畅,乐于传授,学生课堂轻松活泼,积极进取,营造平等、和谐、融洽和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
1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规范升旗仪式,抓好每天卫生和两操工作,重视学校各项评比工作,争取学习氛围好,卫生达优,各项成绩优秀。
14、把三个集体(家庭、学校、社会)联系成一个教育整体,进行统一的教育工作,依靠三个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有计划的开好家长会,经常与家长打电话、写信沟通,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出现问题及时家访或与监护人联系并作好家访记录。
15、进行心理教育,研究学生个性,认真做好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行为偏差及个别心理偏差的学加强咨询、指导、纠正工作,在鼓励表现个性的同时,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着眼学生的长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
16、辅优补差促中间,养成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给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使之易于、乐于接受并化教育以恰当的行为,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发现其闪光点,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17、积极开展法纪教育,教育学生做守法有德的公民,指导学生健康有序的生活、工作,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与其他方面的特别能力。
18、施行案例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宣传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树正气,立榜样,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成长。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 《新学期,我努力,我进步》------寒假后收心工作。
2、 学习校规校纪,检查仪容仪表,清查零食、手机等。
3、 检查寒假作业,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假期总结。
4、 活动:《班级兴亡,我的责任》——我为班级献良策。
5、 主题班会:《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新一届班、团委主要干部民主竞选大会。民主评选出新的班委会、团支部,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量作用,讨论通过班级目标,班干部培训。
6、 制定值日制度,制定新班规。
7、 活动:《平安校园》------安全教育工作。
三月份:
1、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狠抓班级纪律,给每一名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主题班会:“压力让人更完美”。
3、召开《雷锋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四月份:
1、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美化、绿化工作。
2、学法指导活动:课堂、晚修学习效果反思。
3、《爱我英才》征文活动。
4、做好期中考试复习工作。期中考试动员及应试心理辅导和考前指导。
5、《反思自己、学习他人、共同进步》------期中考总结及学习经验交流会。
五月份:
1、《心诚则灵:信心、专心、恒心、开心》------“五一”假期后的“收心”工作。
2、《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工作。
六月份:
1、 搞好期末考前动员活动。“为自己找一个竞争对手”——确立目标。
2、 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迎接复习考试。
七月份:
1、 期末复习、考试、考评各项工作。
2、 安排好期末考试各项工作及放假事宜。
3、 教育教学工作小结,做好学生成绩单、学籍档案填写等工作。
〔说明:〕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就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已充分证实: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方面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线员工贡献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是相契合的。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和再开发的重要手段。
4.集团化办学是扩大校企合作广度、深度的重要途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职教集团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首先,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相、集团式的全面合作,这种全面合作是职教集团的基本特征。集团式合作几乎可以覆盖行业内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为行业提供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内从业者全方位的培训与学历进修。最终形成行业企业与职教集团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局面。其次,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院热,企业冷”的现象。可以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是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目标定位,以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企业的运行状况,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专业群内涵建设项目,作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经过连续3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社会效果。
1.以组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为契机,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广阔平台
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校企有效合作问题。尽管近年来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出现,但从本质上讲,职业院校还没有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模式,大部分企业不向职业院校投资,不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不向职业院校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与产业技术发展先进水平相匹配的实习岗位,使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一头热”的境地。集团化办学是在新的平台上重建校企合作的纽带。
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组建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这是一个以契约为主要联结纽带的多元合作职教集团。集团由职业院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成,地域涉及甘肃(天水)、陕西、山东、福建、内蒙等。经过两年的运作,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方面有了初步的效应。特别是在促进校企合作、密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跨区域校企合作的“蓝海模式”、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设计的“丝路模式”、工作任务定向及工学交替的“和谐园模式”和服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模式”等合作模式。
2.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1)利用集团成员的多元化优势和行业背景,制定贴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是“工作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由职教集团内部行业企业成员分析职业内的工作,以确定该职业的内的工作职责和各个职责内的任务。其次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阶段,此阶段由校外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展,以确定在一定工作职责内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能力目标并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是“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阶段,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成员配合校内专业教师完成。
(2)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为目标,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
在以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一体化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实现了由单一到综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例如,通过对旅游企业一线的大量走访、调查以及对天水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入分析,开发了天水两日游的旅游线路,该线路填补了天水旅游线路安排的许多空白点,以此产品为主线开发教学内容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也引领了天水旅游线路开发的新思路。
这种教学设计把导游实务理论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到每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直观的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完成每个项目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地陪导游的实际技能,使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一体化。
(3)以基于课程设计的典型工作情境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以项目任务模块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化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教育作用,而且使“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在校如在岗,课堂是职场” 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双重目标得以实现。
(4)以工学结合为主导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做到校内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企业各类、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校企联动就业共担。
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培养方式,时间上安排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5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学期安排一周的专业见习,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各校企合作专业人员介绍企业情况及其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2、3学期每学期安排2-4周的企业专项实习;第4、5学期主要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校完成实结和职业岗位评析。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深入了解的平台,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校企间的双向选择,为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打下了基础。
(5)以打造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能否真正建成“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使专业教学团队能胜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确定有效地团队目标;其次要培养卓越的专业带头人;第三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文化。
②注重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每年有计划分期、分批安排已有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③优化专职师资结构。学院有计划地从普通高校、社会和企业逐年招聘和引进部分教师,注重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力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 、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和优化专职师资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④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及技能标兵(服务明星)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二元师资队伍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传授的机制,以适应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6)以行业准入制度、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参照,实施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课证融通”,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在考核《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时,可以用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成绩进行置换,从而实现“以证代考”。职业素质类课程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技能大赛、工作任务完成展示来代替试卷考核;以赛场、职场等多种动态形式代替单一的静态考场。
3.集团化办学机制下的“中高贯通、协调发展”的实践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为主体,以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支柱,以专业建设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组建起行业性的职教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涵盖职业教育的多个类型和层次:有中职、高职,有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学历证书教育与资格证书培训等等,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和服务的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可以在集团成员院校中试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导,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基于学分互认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施分段式学籍管理等更加灵活的模式。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行业指导等十个方面的衔接,在职教集团内部得以有序实现。以此弥补中高职教育因办学层次、学制和课程结构配置的缺失而造成的单一与重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结合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助推器
政府以积极搭建区域共享实训基地和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遵守《集团章程》,实施产学研结合,形成跨地区、多功能、多层次的“自由联合体”,也是分工明确和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这一模式的突破口
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中对课程设计安排的限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
3.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实(培)训基地与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支撑
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流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建设校内学习型生产性实(培)训基地以及紧密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把校外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引入校内实训基地, 使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在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下, 把教育、技术、就业有机结合, 形成旅游人才培养产业链。这既是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同时,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与绩效考核,改变顶岗实习粗放式管理的现状。
篇4
[关键词]招聘外包;外包动因;实施步骤
[作者简介]韩志新,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博士,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F2A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011-03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招聘是人才争夺的第一战役。但是,招聘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现在许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面对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的招聘问题,不再亲历亲为,不再埋头扎进堆积如山的简历中,而是考虑把招聘外包出去。实际上,招聘外包是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受青睐的外包项目之一,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世界500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使用“招聘外包”。在我国,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迅速发展,“招聘外包”,这一当前国际流行的思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外包服务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一、招聘外包的含义
招聘外包,即用人企业将全部或部分招聘、甄选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的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利用自己在人力资源、评价工具和流程管理方面的优势来完成招聘工作的一种方式。人力资源部门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职能,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如果传统的招聘概念是“自己做”的话,那么招聘外包就是“请人做”。招聘外包是人力资源管理从综合化走向专业化的表现。以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招聘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事务繁杂,效率低下,现在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可以外包给专业的机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效率也提高很多。
招聘外包既有把所有招聘业务全包出去的,也有部分外包的。一般来说,招聘低层次的员工会采取全包的形式,因为他们与公司的核心业务关联度不大。招聘中高层员工会采取部分外包的形式,比如只是把简历筛选、笔试环节和结构化面试外包出去,而最终决定权依然在企业重要领导手中。人们熟悉的猎头公司就属于部分外包,即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向企业推荐几个符合要求的候选人,由企业决定最终人员的录用。
二、招聘外包动因
(一)招聘高级人才的需要
伴随着跨国大公司进入中国步伐的加快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高级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但这些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主动求职的愿望比较低,很多高级人才可能根本就不想换工作,他们也从不参加招聘会,从不看招聘广告,所以用一般公开招聘方法比较难以获得这样的人才,于是企业只有借助猎头公司来进行人才的寻找。
猎头在国外是高级人才市场的主导模式。与传统的人才招聘不同,它不登广告,不接收应征信,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直接与目标人物接触。换言之,是用人单位要什么,它去挑什么,而不是以往人才招聘中的来什么,挑什么。
在我国,猎头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有数量可观的从事猎头服务的机构。中华人才网、智联招聘网和前程无忧网等国内有相当影响的招聘网站将猎头服务作为其基本的业务。猎头公司正逐渐成为企业获取高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流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紧急、批量招聘人才的需要
今天的企业所面临的最艰巨、最重要的挑战就是以快得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速度招募和聘用人才。快速成长的企业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这正是很多企业将其招聘职能外包给在人才招聘方面确有经验的服务商的原因所在。例如,某国际知名快速消费品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搭建传统渠道销售团队,要求在50天内招聘30名销售主管及销售代表,工作区域分布在14个城市。如果由企业本身来做,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内招聘这么多符合要求的人才,而通过招聘外包,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组建了符合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销售团队。
(三)提升招聘的工作效率
实施招聘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商将协助企业了解各种招聘渠道及招聘服务商的状况,对招聘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充分了解企业状况的基础上,定制出适合企业情况和招聘难度的项目方案。进而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利用人力资源服务商自身的品牌号召力带动和提高自身吸引力不强的企业,影响目标人群,收集候选人简历。同时通过猎头模式直接发掘目标人群,并协助企业进行简历筛选与面试、笔试等基础性招聘工作。最终经过系列的考察和测评向企业提供候选人,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以相对节约的成本完成招聘工作。
(四)提高招聘质量
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招聘渠道往往较单一,而专业的招聘企业通常具有多种招聘渠道,它们利用庞大且能及时更新的人才收集网络,为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找到合适的人才提供一个基本保证和宽阔的平台。
另一方面,专业的公司会提供专业的服务。专业的公司具有资深的面试专家群体,这一群体大多来自跨国公司、著名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机构,这对人才的甄选提供充分的专业支持,有效保证人职的匹配度;专业公司与政府人事、劳动、教育、行业协会等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对政策法规有着细致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运作能力,为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奠定了基础;专业公司拥有比较完备的招聘流程、强大的人才测评工具,保证推荐人才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招聘外包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等。根据马特莱法则,如果企业人力资源部把大约80%的时间和成本集中在行政事务管理上,只能产生大约20%的附加价值。而在能够产生80%最大价值的战略管理、文化建设、员工发展等问题上,组织往往只花费20%的精力和成本。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招聘管理内涵的丰富,具体操作性的工作变得既复杂又不可轻视,外包细节化、行政性的招聘环节,将有利于保证企业核心工作的开展。
三、招聘外包的实施步骤
(一)招聘需求分析
招聘需求分析是企业开展招聘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明确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这需要企业首先收集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职责要求,然后和部门业务主管进行彻底的沟通,结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招聘需求进行科学、专业的分析,定位人才业务素质、个性特征、行为风格、专业技能、工作履历以及形象气质等方面的要求,最后制定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招聘需求的说明要尽可能明晰,这样招聘的质量才会有保障。
(二)作出招聘外包决策
企业在进行招聘外包决策时,主要考虑三个问
题:一是企业是否需要将招聘职能外包出去,外包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不能因为比较流行或者看起来简单而采用。二是哪些岗位适合外包给第三方招聘,一般涉及企业战略营运的关键部门以及技术核心部门的岗位外包的时候越要慎重。三是哪些招聘环节需要外包。典型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是由三大部分组成:招聘规划、招聘和甄选。一般来说,招聘工作和甄选工作的初期甄选环节最适合外包,而招聘规划和最终甄选应该由企业自己独立或者由自己主导、在第三方帮助下完成。
(三)选择外包服务商
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是招聘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提供招聘外包服务的服务商主要是三类:一是猎头公司,它们主要适合企业高端人才的招聘外包。二是各级人才市场,它们招聘对象主要局限于一些中、低职位人才,对于特定行业以及特定职位的人才甄选方面并不擅长。三是像中华人才网、智联招聘网和前程无忧网等招聘网站,它们在招聘渠道上有明显的优势。
(四)签订委托合同
在对服务商的各个指标和他们制定的方案认可以后,应该和服务商签订一个详细的招聘合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在中国刚刚起步,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存在很多的漏洞。为了防范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双方应签订的外包合同要尽可能地完善。外包合同能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对双方的利益都是一个保证。有些企业在合同的谈判上主要集中在价格条款上,对于服务质量保证条款则重视不够,这就为以后合同的执行带来了风险。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如保守企业秘密、几年内不得挖企业的员工、违反相关条款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等事项。在合同签订之前还应该请专门的法律人员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仔细审阅,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
(五)与外包服务商有效沟通,并监控项目进行
签订委托合同后,马上要着手启动招聘外包项目。企业需要选择内部级别较高、素质较强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高级别的管理人员可以提高外包服务商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从而安排经验比较丰富的顾问人员,或者将委托业务排在工作计划靠前的位置,进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和速度。
(六)人员最后甄选以及人员接收
招聘阶段以及初步人员甄选阶段结束以后,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及时按照计划参与到最后阶段的甄选与接收上来。在此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组织具体业务部门的主管参与进来,对外包服务商最终提供的候选人进行甄选。由于外包服务商在初选过程中会对候选人的业务技能进行测试,所以企业考察的重点是从全局上把握候选人是否适合本企业,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是否能融入到企业的大集体中。一个理想的候选人应该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企业有着相同的远景,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里发挥他的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否则,即使这个人能力再强、条件再好,他所做的事也未必达到企业的要求,从而可能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挫同时企业的利益又受到损害。
(七)招聘外包有效性分析
篇5
1.1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人才队伍现状
1.1.1机构设置情况除市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外,昆明市现有8个县区(东川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嵩明县、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116个乡镇中,保留乡镇林业站47个,合并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69个。除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和东川区、富民县、呈贡区林业科技推广站有技术人员外,其他县区虽挂有推广站牌子,但人员编制几乎为混合性编制。
1.1.2专业技术队伍现状1)数量:昆明市林业系统共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793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5%;高级工程师36人,占4.5%;工程师360人,占45.4%;助理工程师及以下人员393人,占49.6%。2)分布:占昆明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81.6%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县乡级,其中97%为初、中级职称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0%。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市级,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县乡同比的4.3倍。3)学科带头人:昆明市林业系统拥有一支科技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5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
1.1.3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需求及特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林业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活动,是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和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的主力军。与一般林业员工相比,其在个人素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1)个人素质较高,普遍具有林业专业特长,且乐于学习,能自主更新知识;
2)成就欲望比较强烈,渴望通过主持或参与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展现个人才能,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工作结果注重事业成果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相应的成果奖励,如同行评价、学术声誉和影响、社会尊重和荣誉以及科技推广创新奖励等。
1.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现状
目前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薪酬体系、职务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及工作任务等方面。
1.2.1薪酬体系林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薪酬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和分类管理原则设置。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2部分。绩效工资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额调控和政策指导。
1.2.2职务(职称)晋升制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云南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资格评审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各级评委会只负责评审任职资格,聘用由各单位根据岗位设置及空缺情况决定,实行评聘分开制度。
1.2.3考核制度林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定性)和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定量)方面,考核的重点是以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为依据的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聘任、薪级工资升档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1.2.4林业工作任务目前林业科技推广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通过自上而下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工作任务为主。由于基层单位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偏向于生产任务类。
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机构不健全,混岗使用现象突出
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直接面向林业生产一线,是林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昆明市县一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站率仅为57.1%,全市116个乡镇中林业站保留率仅为40.5%,且乡镇林业站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林业站大部分工作主要按乡镇政府安排从事行政管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不了生产一线的指导服务作用,更谈不上高科技含量林业技术的成果转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乡镇林业站仅是归口管理,对其林业工作无法考核,出现管理工作上的断层现象。
2.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
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结构比例为高∶中∶初=1∶9∶10,与国家对林业行业的结构比例1∶3∶6相比较,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小,高、精、尖人才稀少。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市级事业单位,县、乡级则以中、初级技术人员为主。特别是很多乡镇基层一线林业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无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3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
市级林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人数仅占5%。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昆明市共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10名,林业系统仅有7名,占1.3%;农业系统18名,占3.5%。全市有科技创新团队40个,林业系统仅1个,占2.5%。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导致开展项目研究及推广的创新能力不足。
2.4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知识更新不足
目前只有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及经费,且大多集中在市级单位,难以全面实现知识更新。基层机构普遍存在10多年没有进人,且经常面临抽调、借用人员现象。乡镇之间、县乡之间交流难度大,培训时间少甚至没有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导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2.5平均主义倾向严重,长期激励不够
由于全市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制度、标准和政策,在事业单位最重要人的因素方面管的过宽、统的过死,导致分配上严重的平均主义。唯一用来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占工资30%的奖励性绩效,基本上都是待年终考核后按各自标准计算出来的金额兑现,这种以资历论薪酬的分配方式使按劳分配成为表面形式,绩效与经济脱节,无法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价值,更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薪酬的激励机制几乎失去作用。
2.6工作定位不明确,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没完全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特别是事业单位实行评聘分开后,由于缺乏专业岗位履职聘后管理,一方面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但为了解决矛盾、平衡关系,仍然聘用在岗。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明确的科研及成果推广任务,加之本人不重视学习,主动性、研究能力不强,导致缺乏从事林业科技项目研究及推广工作创新的动力和热情。
3对策及建议
3.1深化改革,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目前全市的林业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于昆明市区,乡、县中、高级人才力量薄弱。要建立健全乡、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真正落实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以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相关部门应针对各基层工作站的需求给予人力及资金支持,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激发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创新热情,并以各基层站的优势资源为基点,发挥乡土特色,走出各具特色的科技型林业发展路子。各级部门加强对基层工作站的深入调查,探索建立市、县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异地交流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3.2注重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林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是林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重要抓手。针对林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采取科研经费资助、安排学术交流、免费培训等方式细化培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等培训,进一步掌握林业科技推广的核心理论,了解林业科技推广的新趋势,逐步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知识技能。采取轮岗和异地交流、挂职锻炼、对口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人才,如:每年争取一定名额选派年青科技推广人员到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跟班学习;将上级林业部门具有管理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人才派到基层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将现代林业理论传递给生产一线的同志;将县区林业工作人员选派到市级林业部门跟班学习,在工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
3.3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把生产实践作为创新激励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出成果、出人才。积极申报林业科技推广研究项目,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或参与项目;坚持倡导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以及下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等。既解决了昆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又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事业发展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和成长发展的机会,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逐步培养科技推广创新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3.4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绩效给予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激励方式。要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个人的能力、业绩与职务、职称、荣誉、待遇等挂钩,形成一个有序的动态运行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由农民群众、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政府3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机制,将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有效促进技术人员从单纯完成任务切实转移到对成果转化和“创新”的全身心投入上来。
3.5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例如:探索实施首席专家、项目主持人制度,设置相应的首席林业科技推广专家,负责全市相关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培训、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等,为林业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各县、乡探索实施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制度,按照谁争取、谁主持或下达项目、竞争主持的原则,以实际能力,通过一定程序竞争确定主持人,打破项目经费、个人待遇等方面的平均主义;建立林业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每年选拔培养2~3名中青年林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林业科技奖励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奖励基金,每年对为昆明市林业科技进步(取得成效和影响力大的科技成果、林业专利、地方标准编制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3.6注重思想教育的激励作用
思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激励的首要前提,要加以重视及合理利用。创新激励最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其自身的兴趣和科学理想,这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思想教育要强化自我激励,引导其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领会,坚持开拓、争先、勤勉的品格,追求敬业乐群的精神境界,树立“崇尚创新、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成为热爱林业、具备专业技能与科学道德的人,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林业科技推广生产实践中的优势作用,积极服务于林业科技推广事业。
3.7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良好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增强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能使科学价值观与创新激情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承。成功者在组织内发挥积极的示范与鼓舞作用,能形成一种激发创新努力的无形压力与动力,更好地激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很多创新的想法是在与同事们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的,而且大部分创新成果也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努力营造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创新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3.8加大荣誉表彰力度
荣誉表彰历来都是对知识型人才重要的精神激励措施。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及很高的创造性和自由性,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优秀表现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尤其是高级别荣誉的获得,会产生非常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要充分尊重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创造性的工作成果,适当增加荣誉表彰的种类,提高荣誉表彰的人数比例,以满足优秀的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真正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和风气,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9发挥各级部门服务职能,优化环境催生人才
篇6
1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职教发展
随着新兴产业的形成,辽宁省在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基本完成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型。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占比超过一半,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各个企业招募的技术人才在逐年递增,因此,要加强对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各种人才的培养。产教结合是区域产业转型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探索产教结合新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职教发展良性互动
2.1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1)统筹发展,建立职教管理机制。第一是统筹管理,加强规划协调。辽宁省政府对此开展了相关工作,对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工作计划。第二是对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如果各个学校之间独立,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因而政府明确规定,凡是进行大规模的学习、培训、实习等活动,都应该在就近的职业学校进行,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2)统筹经费,建立投入机制。自2000年以来,辽宁省在职教经费的投入上已经达到了上百亿元,这些经费来源主要是包括政府下发的经费投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而这些经费也主要用于对职业学校的建设,接近一半的经费都用于修建职业学校,剩下的则主要是用于对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以及招聘各类高级人才作为教师培养学生。(3)建立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辽宁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所有教师必须要持有相关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并且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的把控,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争取达到与学业证书同等水平线的程度,进而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2.2优化职教体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人才的培养
辽宁省政府对职教体系合理的统筹,使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地方特色。以辽宁省大连地区职教为例,年招生人数近1.6万人,开办专业大类15个,专业布点数近120个。结合大连市工业转型战略部署,以产业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不断发展,201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增长了43.5%,而与此对应的专业占据了开设专业的33%,符合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密切的教育结构体系。
2.3职业院校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增强产教结合的吸引力
(1)以地方产业结构为依托,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对目前的专业设置进行梳理和调整,有计划地开设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和复合专业等,打造体现出服务地方新兴产业的特需专业、特色专业。(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教学改革。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组建以行业专家为主的“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团队”等,根据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和企业在发展中所需新技术的需求,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3)搭建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互通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从社会或企业引进学校紧缺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社会或企业挂职锻炼,了解社会或行业的发展动向,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篇7
中高管:看有无行业观
在近日召开的“酒店餐饮业”招聘会上,某五星级酒店一位20多岁的年轻HR正在面试一位40多岁的求职者。该求职者有10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应聘餐饮部经理。
“目前我们酒店正在筹备中,预计下半年正式营业。若你担当餐饮部经理,目前你会安排哪些工作 给予哪些建议 ”面试官问。
“招聘部门员工,进行员工培训等。”求职者答道。
“我的意思是你对于餐饮部门的设置、各楼层的餐饮特色定位、客户需求方面的总体规划是什么。”面试官提醒道。
“这个……很复杂了,我会做些市场调查。你要让我说具体的设置,这个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再说我就算和你说了,你也不明白。”求职者为难地答道。
求职一点通:
中层管理者的面试问题一直是老大难。由于是重要岗位,企业格外重视,面试内容五花八门。求职者虽然有备而来,但是大多只是抓住了表层技巧,而往往忽视了职位的本质。
中高层作为参与企业发展决策、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者,对行业整体结构、行业特性与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行业资源、战略眼光、市场趋势预测等方面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于是针对高管的面试,考官的侧重点就是要求他们结合企业现状,给予战略性的建议并附上操作性强的方案。然而很多求职者的回答含糊不清,不是“太复杂”,就是“一下子说不清”,给面试官的感觉是“雾里看花”。对此,求职者应该在面试前和面试中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行业研究。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不应只专注于眼前工作,要在把握行业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日常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招聘的不仅仅是一位有经验的执行者,还要是有判断力、决策力的人才。遇到这类提问,应积极表现出行业眼光,而不是闪烁其词。
2、锻炼表达能力。有些有经验的中高级人才拥有行业经验和想法,然而总觉得问题涉及面太广,很难三言两语表述清楚。就像上面这位面试者,觉得提问“大而全”,所以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给出具体操作方案。其实,这类问题关键是说思路,说框架,不一定要具体到操作细节。
3、尊重面试官。当面试双方年龄相差悬殊,且面试官又不懂专业技术时,求职者很容易产生“鄙视”或“不屑”心态。记者多次在招聘会上遇到这种情况,如一位年轻的面试官向应聘“财务总监”职位的中年男子提出专业问题时,求职者回答“这个太复杂,说了你小姑娘也不懂”,或当场指出面试官问题中的“纰漏”。这样的面试只能是不欢而散。
技术岗位:看是否诚信
在近日召开的“IT/电子/通讯行业”专场招聘会上,某IT公司的技术面试官面试一位java工程师。
“你是否接触过这类大型机的研发工作,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面试官问道。
“对不起,虽然我以前是做保险行业软件研发的,但我并没有接触过大型机的研发工作。我想进入你们公司,也就是为了熟悉这一行业,让我对金融行业的软件开发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相信以我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应该能很快上手。”求职者真诚地回答道。
求职一点通:
篇8
和北京、上海、广州这样有着众多人才储备的大城市相比,惠州实在是“无名小辈”,华为为什么要在此摆台,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问这话的人也实在是外行,内行人可一眼就看明白了:惠州不正是TCL的大本营吗?此前的5月15日,华为已经在东莞举办了一场现场招聘会,东莞是珠三角重要的通信电子生产基地,而诺基亚手机的生产基地就设在那里!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抢人都抢到家门口来了。TCL悬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就在华为驻守惠州的这两天,TCL移动公司组织了惠州本部的主要技术和管理骨干以及全体研发人员前往山清水秀的南昆山旅游,南昆山距惠州大约150公里,坐豪华大巴需要2个小时的时间。据说TCL移动董事长万明坚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正如TCL的研发人员自己所讲,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研发的紧急关口,却倾巢出动,游山玩水。
明眼人不用细想就明白了,这是TCL给华为唱了一出“空城计”。华为傻了?!
TCL真的悬吗?面对华为来者不善的挖角意图,真的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李东生、万明坚这些精明的TCL的掌门人,就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华为在自己家门口抖威风?当然不是。就在华为人力资源部鸣金收兵不久后的第三个星期,6月2日上午,广州著名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TCL集团近十位高层齐刷刷地一起出现在新闻会的主席台上。一场人才新闻会,全国各地所有的知名媒体全部到齐,仅是记者的住宿、飞机票的开销上,就近20万。
不仅如此,似乎已经淡出媒体很长一段时间的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率领TCL集团七大事业部首脑、集团人力资源部高层十分难得地坐到了一起。李东生是刚刚风尘仆仆地从国外飞回来。不管这样的人才招聘新闻会的实际效果如何,但从TCL集团高层的重视程度来看,这是TCL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据悉,从今年4月份开始,TCL移动就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行动,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深圳、美国纽约、新泽西及旧金山硅谷等地举行现场招聘会,数千余个中高级岗位虚席以待。而同时,为了避免“招来女婿,走了儿子”,TCL移动部门也进行了大幅调薪。一位部门经理的工资可达1万多元,加上奖金等奖励,年薪可达30~40万元。这一收入令同处惠州的其他企业员工羡慕不已。
华为也真是犯“傻”。你要去抢人家的宝贝,却偏偏一路高举挑战牌,“我来也”,人家能不早早做好防备吗?而且“挖角”这种事,都是私底下通过第三方猎头公司而进行的,那些有一定职位的中高级人才,他们是不会轻易去“人才市场”上去主动叫卖的。因此,华为的无功而返其实是早就注定的。
华为真的“傻”吗?当然不!华为打“人才战”可是鼻祖,早在国内众多企业还没醒悟时,华为就用高工资“囤积”了一大批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此次华为去惠州等地招聘,也许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计划中,原本就没有设想过通过这两天的行为能有实际的收获,只不过是给那些潜在的求职者们放出口风,“华为的大门向你们敞开着”,“华为欢迎你们”。华为是想和TCL玩一场心理战。
这边厢华为和TCL打得热闹,那边厢海信和方正的交锋也颇有看头。
同样是一个“龙虎计划”,就在几个月前,2004年4月5日这一天,海信正式宣称“周险峰等人已在重组的海信数码任职”,方正集团助理总裁周险峰协同方正科技骨干加入海信的传言成为事实,周险峰担任海信数码有限公司CEO,原方正科技消费业务事业群总经理吴京伟担任海信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其他骨干也均被委以重任。
针对此次事件,媒体争相报道不说,海信竟主动在央视作了一场“领导秀”的广告,为人低调的周厚健协同周险峰成为这场广告的男主角,一场集体跳槽被演绎成“海信最佳人才秀”。
相对于海信的得意,方正高层对此事的答复是:“地球离了谁都转,走了10个人在哪个公司都很正常。” “这只是方正集团旗下二、三级公司个别头头的正常淘汰”。听不出明显的失意,但这次事情明显让方正失了势,也失了人心。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企业间人才流动当然是正常的,但是企业高层对待骨干人才的心态,如果认为是“一切正常”或者是“无所谓”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就花了一千两金子把马骨买了回来。
篇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赣州市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对构建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主要因素即体育健康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健康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
健康能力
赣州市
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科技兴国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因此,作为学历教育的高层阶段——大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工作在不断加强,而体育工作则是薄弱环节。体育健康能力是指各种与健康相关联的体育运动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以获得健康为目的,并能够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锻炼的能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高校当前在校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现状,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和在校大学生年龄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运动和锻炼,沿着体育健康教育的形成轨迹,为实施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 、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健康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分别对赣州市四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了体育健康能力诸因素的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运用主因素分析法,对构成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各因素,采用9、7、5、3、1共5级分值评判。
从调查结果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现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适应能力和科学锻炼能力处于最低水平,这说明适应能力、科学锻炼能力是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说明赣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
(二) 对体育健康认识能力状况的分析
对315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90.2%的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有初步的认识,认为体育健康对自己很重要,但自觉进行健康锻炼每周两次以上的只占37%,表明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存在着不一致性。同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三)对身体运动能力与健康水平自我评价状况的分析
本文中的大学生身体运动能力指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速度、体力、力量等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身体素质综合测评。调查显示:56.6%的男生和42.8%的女生的运动能力为较强以上。在身体健康水平达到健康以上,只有2.8%的男生和3.5%的女生经常生病,说明赣州市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总体多数呈良好状态。其次女生身体运动能力“不太强”和“有时生病”选项的比例均略高于男生,这与学生实际情况符合。
(四) 科学锻炼能力状况分析
科学锻炼能力是指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它包含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每周锻炼的频度,锻炼效果的评价,解决锻炼所遇到的问题能力几方面。调查显示:赣州市在校大学生对科学锻炼能力不理想。说明:一方面是大学本科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只重视大学生的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锻炼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走访得知,在锻炼的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只要锻炼就可以增体质的观念,轻视体育锻炼的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才能真正起到强身检体的作用。
(五)适应能力状况的分析
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生理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当地气候水土的适应性及季节变化引起的一些流行性疾病的抵抗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36%的大学生由于对学校当地所处的气候环境不适应或对季节引起流行性疾病不能抵抗而经常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表明在大学生中有着相当比例的学生的生理适应能力较差。这种较差的胜利适应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医疗手段是治疗疾病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但预防疾病增强免疫能力的根本还是应加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因此,高校应家大学校体育氛围的浓度,满足大学生锻炼的需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二、大学生培养自身体育健康能力的意义
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中的“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也会严重地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今天的体育健康活动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之必要,而且是保证人们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另外,大学生具有从事科技生产、发展知识经济的极大优势。社会中快节奏引起的心理不足,以及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心理疾病,在知识分子中也是严重存在的。加强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具有迎接战的良好体魄。有助于大学生今后继续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体魄。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三、学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 转变培养观念,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为了适应对未来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了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作为在今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高级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能力教育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的要求,从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研究生体育健康能力,作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特色学科群;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5-02
一、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更注重对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学科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对于经管类大学,优势学科群打破了行政体制性壁垒,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平台,使多学科的师资、课程、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研资料等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一方面避免了“麻雀式”的重复建设,让以往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存量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用到最有效用的地方,实现增量资源及时有效扩大。因此,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庆工商大学立足本校经管类特色学科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二、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
重庆工商大学是以经管文为主的经管类特色院校,拥有重庆市高校规模最大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在新形式下,重庆工商大学提出了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打造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团队和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学科体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要求,使本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是:第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第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第四,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人才“四位一体、交融互动”国际化培养模式。第五,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创新、五项任务”的建设内容,即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制和机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发展一批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出产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成功推进一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瞄准成渝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内相关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围绕企业价值链,构建学科生态链。强调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并突出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专业,以及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等专业。
2.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积极探索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规律及其对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特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于专业间的协同提高本学科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协同相关院系的发展。全面整合科学研究和教师资源,统筹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学科规划规范相关专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发展计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科的发展,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3.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监控机制,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教学资源库,升级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评估机制、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工作站,完善校企联盟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工作模式。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多渠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培养1~2个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外高级人才为团队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争取引进国外高学历人才1~2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优势教学科研团队。形成5~8个优势教学科研团队,每年推出8~10名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出国交流、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拓宽交流渠道,拓展教师队伍视野。每年派遣2~4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使50%左右的教师有国内外学习访问的经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遴选和培养企业与社会实践双师型、专家型教师8~10名,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的发展。
5.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6.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服务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本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标准,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将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纳入到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中。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发展机制,加强统筹,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创立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使其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7.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科发展工作计划,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资格认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同时,要努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制定科学的留学生培养计划,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围绕着激发和调动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