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教育理念

篇1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感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在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或现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下,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我校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经营,一校多品,办书香艺术名校,培育阳光少年,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的理念(简称“幸福奠基教育”理念)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我校被评为“江门市心理健康示范学校”,为区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示范作用。

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舒心、幸福

1.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就是指学校的建筑布局、校容校貌建设、学校内部环境建设,这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生走进一所学校,能感受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喜欢之情就油然而生,学生在喜欢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自然快乐幸福,也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的书香园、“和谐园”、修心园、杜鹃园、励志园、“幸福源”文化广场、经典文化长廊等,不仅是学生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

2.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指校园文化。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向名人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让学生学得快乐;另一方面,学校想方设法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优良的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处受到这些优秀精神文化的影响,奠基美好的人生。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注重家长学校对指导和帮助改善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作用,组织家长到学校开会、上课,向家长传授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领悟了这些科学的方法理论,就有可能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改进家教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我们不仅做好校内家长学校的工作,还主动联合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定期在居委会、社区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对家长进行家教以及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培训。家长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学习了科学的家教方法理论,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运用在日常的教育子女的实际中,改善了亲子关系,使孩子更易于接受教育。因此,许多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这就是孩子家庭幸福感的来源。

二、全员培训,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从教师的关爱中获得幸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心理教师的事,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大影响。

1.全员培训。我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理论等知识的培训,近两年完成了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资格培训,有四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B证资格培训;曾邀请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张旭昇等教授亲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去年寒假期间,派出两位教师参加由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短训班学习。通过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全面,没有私心。事实上,有些教师存在“私心”,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让学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有些教师青睐成绩好的学生,对待自己任教的学科成绩不够好或不够喜爱的学生,往往视其为不爱学习,不能包容和全面评价学生,导致学生“受委屈”,逐渐产生对更多学科的厌学、对老师的反感等心理倾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注意避免这种“私心”,还对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进行交叉教育。交叉教育是指教师教育喜爱自己学科或相对学得好的学生努力学好其他学科,鼓励学生均衡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尽可能地发掘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不够喜欢或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和学习其他学得好的学科的闪光点,不会“一棒子打死”。教师以这样公平、全面的评价为切入点教育引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每个教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都有辅导的责任。我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实行心理干预不是只依赖心理老师,更多的是依靠全体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甚至是干预。学校明确规定,每一位教师都是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当发现学生心理有障碍时,教师必须给予疏导、干预,有效避免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发展,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品质引上健康的轨道。

4.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孩子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育中获得幸福。事实上更多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还是各学科的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科老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干预,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去促使学科教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三、德心结合,培育幸福阳光少年

人的思想和品德就是“德”。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性格能反映其品德和世界观,拥有健康性格的学生,往往也具有优秀的品德。我校积极推行德心结合,一方面,教师们十分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个性表现,发现不良的言行或不良的个性表现,能及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能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教育;另一方面,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会带学生到学校的“励志园”“五邑名人墙”“论语堂”等校园人文文化景点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志向得到激发,觉悟得到提升。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他们就会有较高的觉悟,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就会理智地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了不良的心理状况和言行的产生。学生心理健康,个性自然就阳光。

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友爱、和谐的环境中倍感幸福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感受到社会交往的幸福。学生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1.建设一支关系融洽、阳光和谐的教师队伍。学校教师中人际关系融洽,有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兴旺和发展,并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师生关系和谐则班兴校兴。

3.关爱每一位学生。我校校长每次在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时必讲的一句话就是:教师关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关爱他人的孩子,即每一位学生才是无私的大爱。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把每一位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时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得到幸福。

4.帮助学生建立友爱、和谐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建立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和教育的效果,我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间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做出了表率,学生之间的相处和谐了,矛盾就少了,不愉快的事情少了,生生间互敬互让,和睦相处,人人都感受到集体的幸福。学生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生活,自然幸福、快乐、阳光。

篇2

“德慧智”三个字,既是德慧智经典诵读独有的教育特色,也是德慧智经典诵读与社会上其他经典诵读所不同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是德慧智经典诵读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

“德、慧、智”三个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德”为统帅、为根本,来带动“慧”与“智”的和谐开发启动,达到培贤育圣的教育目的。那么什么是“德慧智”呢?

“德”既具有品格性,同时具有能量性,是营养思维、心理等精神系统的重要物质,是慧识和智识同步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最佳营养,是大慧和上智的能量源泉,是仁慈大爱的乳汁。

“慧”:是指以道德心灵为体,右脑慧识为用,从而产生的思识,也称之为“慧识”。它包含着灵感思维、潜在意识和直觉的透发。

“智”:是指左脑智识对皮层意识的直接应用,其中含有禀性意识、习性意识,以及通过善、正、真的教育而获得的正觉与正念。

通过对“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的学习,我在我所教的5个班开始了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实验,我先制定了诵读计划,贴在每个班的教室里,确定了诵读的内容,主要诵读老子的《德道经》,还有培养孩子品格的《弟子规》。我和5个班的班主任沟通好,让七年级的学生每天的早读课前诵读三遍《复兴道德心愿词》和《德道经》双一章,即老子的《德篇》第一章《论德》和《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我教七年级5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每次在诵读前,我要求学生以感恩心、恭敬心来诵读经典,在诵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道德思想教育,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文明礼仪,在诵读中汲取经典的人文营养,在实践中修养自己的道德心灵。

随着诵读的深入,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德道经》的双一章背会了,同学们很有成就感,刚开始诵读时,句子不好读,老子的文章很深奥。就这样每天坚持课前的五分钟的集体诵读。还利用阅读课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多媒体课《德的内涵》,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知道来了“德”字的内涵,很多学生说没有想到一个“德”字有这么多的含义,解释起来,就是一心一意地去执行十种善行、四项行为准则,为众人服务,为民族服务、为国家服务,这就是"德"的完整意思。我给学生讲老子的《德道经》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一部宝藏,它既具有能量性,也具有品格性。能量性是指它具有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所需要的上善能量,品格性是指它能引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朝着仁、义、礼、智、信五德方面进行完善,直至完美。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用我的思想品德课给学生上了一堂德慧智经典诵读的课,我上的是《学海无涯“慧”作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经典诵读有了更深的体会了。很多同学表示要好好诵读《德道经》,开启慧性头脑,慧智双运。

我要求学生每天诵读,我自己也每天诵读《德道经》1-----45章,有时和学生一起分享诵读的体会,诵读了一段时间,我要求学生写一下自己诵读的体会,学生的体会交上来,我一看,学生真的是写的很好,我摘录两段:

2011 年10月26日陈雯雯:

星期三,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课,是“德的内涵”,对《德道经》的诵读也就更用心了。

学了这一课,我知道了“德”的意思,众人要一心做到十种善行,四项行为准则。其中十种善行是:“忠孝心、仁爱心、勇猛心、博爱心、忍耐心、和蔼心、慈悲心、教化心、好善心、平等心”,四种行为准则是:非德勿视、非德勿言、非德勿听、非德勿行。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对“德”有了了解,明白了德的重要性。我决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我要坚持诵读《德道经》,俗话说“贵在坚持”,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2011年12月22日张艳格 七(1)班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读《德道经》,我的学习进步很大。老师讲的东西记的也快,背单词的时候只要读几遍就会,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这道题我记得老师讲过的,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想应该是我的心情太急躁了吧!我就在心里默读复兴道德心愿词和《德道经》双一章。等读完后我再一次看这道题,我一下子就写出来了。这一次考试我很轻松,所以我每天做作业的时候,心里就会默读一遍,这样心里平静下来,做题的效果才会出来,每次读完后,心情就会很愉快,很轻松,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篇3

>>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 CDIO与CMMI融合的计算机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研究* IPR-CDIO环境的计算机工程教育研究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法研究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CDIO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与研究 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理工科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导论的课程改革与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整体战略及“做中学”的CDIO模式[J].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5):13-23.

[3] IT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坛[EB/OL].[2010-04-01]. /itpeixun/itzt/itgjhrclt.htm.

[4] Crawley E, Malmqvist J, Ostlund S,et al.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M]. Springer,2007:5-20.

[5] 王硕旺,洪成文. 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 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6] 杨祥,魏华,刘海波.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科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0):94-96.

[7] 石林,高峡,张选波. 计算机网络协议原理实验教程[M]. 北京:锐捷网络大学,2008:219-279.

篇4

李振村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精选了二十一位名师的讲演,他们在教学上各有各的妙招,正如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所言:“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但我还是从中总结出几条名师的共性:

一是这些名师都十分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爱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们都在教育刊物发表过论文,有的还出版了好几本专著。他们确信“亲其师、信其道”,对孩子的教育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教师自身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二是他们都重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陈琴老师的素读,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于永正老师的抓住读写两条线,薛瑞萍的琅琅书声……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一致——让孩子读书,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这样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其实,关于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学生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看来,这些名师都深得苏翁教育理念的精髓。

三是这些名师都深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12岁之前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都很珍惜。古语道: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正如书中孙双金老师指出的:“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2岁之前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则。

四是他们都注重中华民族经典的传承。正如书中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的是伟大的人文典籍。”本书的二十一位名师都注重对孩子们进行中华经典书籍的引领学习,这些讲演录也是李振村老师组织的每年一届的全国新经典大讲坛里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

常丽华老师的“在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把中华经典诗词融入民俗中,让孩子们了解民风民俗,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这样的课堂怎一个“好”字了得。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让学生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诚如倡导素读的陈琴老师所言:“化整为零,寒暑不变,如有所诵,各个击破。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篇5

[关键词]校固主题文化;特色高中;学校管理

当前,许多普通高中拆掉了老校舍,修建新校舍;或者易地重建,焕然一新。这些校舍,大多是火柴盒式的建筑,形象趋同,缺少特点。教育建筑文化迷失,造成了“千校一面”。然而,造成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缺少校园主题文化。一些所谓有特色的、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名校”,名与实不符。许多学校虽然搞了许多文化活动,文化的含量是有的,但因为缺少整体的构建,只是凌乱的铺排,缺少学校文化构建的凝聚点,没有鲜明的、整体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文化方向的迷失。因此。学校文化的迷失,是目前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普通高中必须确立自己的“主题文化”,因为这是特色高中的文化制高点。

一、从学校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主题文化”

什么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学校的“主题文化”是根据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准确定位,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时空里通过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体现在精神、行为、校园景观和制度等方面并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的;没有主题文化的学校,是缺少个性魅力的学校。学校有了主题文化,就有了生命的底色,就有了教育神韵的凝聚,就有了教育情感的释放,就有了教育生命的鲜活,就有了鲜明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有着80年的建校历史。从学校办学传统来看,历史悠久,积淀雄厚。新海高中以人文教育见长,在8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人文传统。从普爱中学到新海高中,经过了近80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解放前的普爱中学的师生在抗战和中抛头颅,洒热血。报效祖国,是民族经典文化滋养了他们;解放后新海中学一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经典文艺作品的排练演出、经典文化学术报告、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以民族文化来凝聚师生员工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所以,以“民族根”文化教育为重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新海高级中学的历史传统。

从区域文化来看,连云港市有山有海,处处掩藏着人类远古的活动踪迹。有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有昭示东夷部落生活形态的藤(中国整理)花落遗址,有二千年前秦国在此立石的秦东门,有徐福东渡出海的海口。此处,这里还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这些都是厚重的地方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从现状来看,像我们这样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学校,是不是可以说“特色学校”?或者说以“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显然不能。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确立一个“主题文化”,文化建设停留在一般性的“散点”建设上,缺少整合,缺少主题,因而对学校的引领和拉动也远远不够。

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很好地回顾并总结了新海高级中学80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从历史或办学传统中挖掘提炼,分析聚焦学校既有优势,形成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定位:培育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进一步促进学校成为“特色学校”。我们师生员工的行动口号是:“做一个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所以,学校的主题文化是传统经典文化。

二、围绕主题文化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梳理,我们思考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提炼出“校训”“教育理念”“核心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研制“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发展愿景”“学校精神”“教师誓词”“学校使命”“学校宣言”,并进行阐释和宣讲,用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为了适用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我们发动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大讨论,重新提炼了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这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此,我们首先提炼和明确了校训:行健。校训出自《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统率了两方面内涵: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是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内核,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规范全校师生员工思想作风和行为的训律和戒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校训,能够为师生员工打开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一把金钥匙,为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奠基性的理念,具有理解上的抽象性和影响上的根本性,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和其他理念的方向和选择。我们提炼出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发展奠基”,核心理念是“生本”,这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下来思考的结果,“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对中华民族“民本”“仁民”优良传统的合理扬弃,又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在新时期的体现。新海高级中学原来的“三风”是在80年代中期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团结进取,文明创新”的校风,“科学严谨,高效出新”的教风,“勤学多思。探索求新”,的学风。在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主题文化的定位,学校经过讨论重新提炼出新“三风”:校风是“厚德、明志、博学、力行”;教风是“正德、厚生、精业、求是”;学风是“弘毅、笃学、切问、日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三风”融古通今,推陈出新。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蕴含了对现代文明的创新。以校风为例,“厚德”源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所以,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作风正派、崇尚正义、豁达开朗、心胸坦荡。“明志”出自诸葛亮的《减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我们要目标明确,志向高远。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要善于制定具体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博学”语出《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行”出自《补记·中庸》中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其他的如学校形象定位、管理哲学、办学目标、办学要略、科研追求、办学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宣言等都一一提炼和研制,这些关于理念和精神方面的研究,围绕着“民族根”传统文化去思考,并提炼和阐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管理哲学,我们提炼出八个字:“以人为本,终极关怀”。所谓“以人为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是一切文化事业之根本。一切文化事业都是由人来开创、推动和发展的,因而都必须依靠人,依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一。其二,人不仅仅只是开创、推动和发展一切文化事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切文化事业最根本的目的。一切文化事业及其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怀,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目的”,即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要是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终极关怀”便无从谈起;反之,要是没有“终极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便失去了其最深刻的意义。

学校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是学校主题精神之魂,没有教育哲学和精神文化的普通高中是不可能获得并拥有屹立于品牌学校之林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课程来推进主题文化建设

“主题文化”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才能成为提升学校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动力。学校应通过学科课程来突出主题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通过研究性课程彰显主题文化、学校应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中凝聚成一种精神特质。这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为例来说明。

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等;又如“文化论著与专题”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外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姥子》选读、《=庄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是惟一跨越“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人文地理等内容也是进行传统地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和历史属于“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有利于突出主题文化。在“科学”领域,如“物理”系列I,由两个模块组成,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可以突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生物”选修Ⅱ中也有“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在“艺术”这个学习领域,经典文化的内容则是相当多的,是突出主题文化的重要领域。

在学科课程中,建立生命化课堂,讲究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讲究“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讲究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的人文性。

新海高级中学的主题文化定位在“传统经典文化”上,围绕这个视点来设计活动课程,就可以设计“系列”:文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文化经典读书报告系列、史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绘画艺术经典读书报告系列、音乐经典读书报告系列、中国经典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中国名山文言游记系列、中国名水文言游记系列。又如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可以发挥《校报》《校刊》的思想与文化传播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宣传;建设好学校的门户网站,设计好网站设计的公共模块,搞好校园文化模块;尤其是要链接“中国古曲网”“少儿读经网”“国学网”“故乡网”“国学宝典网”“中华古籍网”“中华文史网”“百家讲坛”等经典文化网站;进校、离校、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等,这些古典音乐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学生中正平和的愉悦积极的性情,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配合课堂教学,突出主题文化,学校还开辟了主题文化新空间。把办公楼前东西花园建设改造为唐诗苑和宋词轩,目的是增加物化载体。这些苑亭轩由于置放的环境和欣赏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某种明显不同的特质。并且,作为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们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并集中反映着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这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设,要从材质、色彩、体量、艺术风貌、表现手法等方面,请园艺专家在调研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悖离与融合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悖离

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积极探索并推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专业教学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国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生碰撞与交流,使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惑,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大众娱乐性为导向的新媒体文化取而代之的窘境。与此同时,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断被压缩、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师队伍不断缩减、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整体教学缺乏配合和持续等诸多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教育原则走向了悖离。1.教育观念沿袭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与当今时代对创新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文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和其他意识形态混沌包裹在一起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往往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注重文学史基本常识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然而,从时代呼唤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讲,却是过于狭隘的认识。因此,从文化大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文史哲不分家、近现代与古代相延续的回归意识,更有利于在宏观背景下准确地人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古代文学在今天的传承意义。古代文学经典自身文体发展的局限性,及其与当下时代及话语氛围的差异,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困惑和不解。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及时修正和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误区,从而发挥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教育模式呈现知识灌输和模式化的特点,无法真正起到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的重担。然而,在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迅速崛起下,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载体却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误解和冷落。长久下去,必然导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沦入狭隘的恶性循环,原本活生生的文学课堂成为了僵死枯燥的文体讲授和知识传授。现有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隔膜感日益严重,使青年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3.教学测评形式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成果古代文学教学受制于传统的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的评价上往往直观、机械和单一,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困境,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高低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旧观念,更多思考古代文学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熏陶和养成,在把握当下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向素质鉴定观念转变。

二、创新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浸透在血液里的经典

伴着西北大地初冬清晨明亮而温暖的阳光,记者走进凉州区洪祥镇王家庄小学。正对校门三层教学楼内,传出的是孩子们稚嫩而清脆的歌声、朗读声和课堂问答声。金色的阳光落在楼门正中的“明德小学”几个铜字上,灿烂而耀眼,铜字旁边是王永庆的落款。

洪祥镇学区教育管理服务站李永德站长告诉记者:“王家庄小学2007年申报为明德项目小学,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明德小学是台湾王永庆先生向中国大陆捐建的项目学校,王家庄小学从2007年开始实施明德教育项目,6年来,王家庄小学不仅成为洪祥镇最漂亮的学校,更重要的是在明德理念引领下,学校在全人教育、学科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学校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鲜明、争创一流’这一总体发展目标,形成了以‘中西方经典诵读、中高年级数学分层测试教学,低年级攀登英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办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全校师生的整体素质。”樊作林校长说。

樊作林校长亲历亲为了明德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为王家庄小学经典诵读的开展付出了大量心血。“项目实施以来,学校认真贯彻明德小学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大力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勤劳朴实、高尚道德的民族精神。”樊作林说。

樊作林自2001年起就担任农村小学校长,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十二年的治校经历,让他对农村学校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一个好学校其特色是鲜明的,它有自己的个性。”他说,“明德项目的核心应是诵读经典,能够对乡下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应该是书香校园。”

樊作林告诉记者:那一年,在完成项目前期工程之后,学校面临的是后续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他不等待、不畏惧,以实际行动来寻求突破,一边抓教学,一边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他记不清楚自己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不但完成了明德教学楼后期设备装配,而且修建了孩子们的宿舍和食堂,新砌了校墙,硬化了地面,增添了电教设备,覆盖了校园广播系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樊作林校长说:“为了能凸显特色,我们首先坚持做好诵读氛围的营造,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绿化美化校园,增添学校的文化气息。”的确,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即便是冬天,但校园内苍松翠柏挺立,充满绿意。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育人空间,文化墙上展示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名人故事”,经典警句、圣贤名言、励志标语等,随处可见,触手可得。可以想象,春天来临的时候校园里绿草红花、蜂飞蝶舞、书声琅琅,是怎样的诗情画意……

在学校图书室,记者看到了《中华经典诵读文库》、《西方经典诵读文库》,看到了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经典诗词篇、现代诗歌篇、西方经典篇、名言警句篇等。

董兴堂是学校教导主任,他告诉记者:“我们把经典诵读融入了日常的教学活动,每天早晨要保证上好20分钟的诵读课,要求语文老师亲临课堂有计划地指导朗读。”

这样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这些代代相传的经典品,这集结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观最高表现的瑰宝佳句,这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一点点渗透到孩子们的血液里,王家庄明德小学还要求各班利用早上、下午大课间活动前的5-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背诵展示。

“我们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在自己的教学班内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每一年的五月都会举办全校所有孩子参与的汇演展示活动。”樊作林校长说。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全体参与诵读比赛和汇演展示,激发了孩子们的诵读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年时光,让经典一点点浸透在孩子们的血液里,影响了他们的知情意行,明礼诚信、勤劳朴实、至善至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开花。

分层分出了自信

促进所有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是明德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明德项目要求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行“分层测试卡”,坚定不移地贯彻“分层”教育思想。

洪祥镇学区教育管理服务站李永德站长说:“分层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要关爱学困生、智障生、顽劣生,要诱导激发儿童向上潜能,充分享受在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

王家庄小学数学教师许平宗向记者介绍“分层教学要充分把握课堂训练的不同层次,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状况调整训练,充分把握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训练,大力实践分层测试法,要求实验班级在课堂上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分层测试卡,当堂完成一、二层或三层题目,充分用好评价中的3个‘100分’,让学生在分层测试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并不断积累、进步,跨越学习中一个个阶梯。”

记者看到,数学分层测试卡看似与一本普通的多套数学习题集没有区别,但它每一套习题都分为低、中、高三个难度等级,学生每次做一套,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会分别为三个等级的试题打分,一套测试题会有三个成绩。

“低难度的题学生们都会做,基本上都能得到满分,即使其他等级的试题不会做,也会得到一个满分,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他们接下来就会主动要求老师辅导。”许平宗老师说。

为落实分层教学理念,许平宗曾先后多次参加省、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课题负责人及数学教师培训,在兰州、北京等项目学校进行过教学体验和实践。

“进步就是成功”,这是许平宗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他说:“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成功者。前天没说话,昨天开口了,今天说对了,就是好样的,我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有目共睹,如同过街之鼠,喊打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是一个具体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面对这样的工程减负行动往往显得无多大成效,而且减负有越减越重的迹象,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深感无奈。

其实,在沉重的学习负担背后,是一部分孩子“吃不了”,另一部分孩子“吃不饱”。

许平宗老师说:“推行分层教学,就是要因人施教,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表扬和鼓励贯穿始终。”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策略,关注到的是学生的点滴进步,结果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蔡文宇是许平宗老师的学生,因学校合并来到了他的班上,刚来时,这个孩子自卑而孤立,说话没有底气,连走路都直不起腰来,是典型的学困生。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许平宗老师给予这个孩子“特殊”的照顾:先是约谈亲近,消除隔阂;接着有意安排容易完成的事,让其体验成功;然后在全班同学中公开赞扬,树立自信心;最后,发挥其特长委以重任,促其成功。

一学期之后,学校师生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樊作林校长说:“进步是显著,人开朗了,自信了,也融入了集体之中,彻底摔掉了后进生的帽子。”

一个孩子一旦拥有学习的自信,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也会一步步地提高,学习便会成为“快乐的负担”。

攀登,从零开始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部,较重的武威方言不仅影响到汉语普通话的学习,也影响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凉州区丰乐镇明德小学李世德校长说:“学生存在英语朗读时发音不标准,很难找对发音器官的准确位置,更无法掌握发音规则。”

凉州区丰乐明德小学并未就此而放弃英语教学。丰乐镇地处武威城西,是典型的农村地区。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丰乐镇丰乐小学于2008年申报立项为明德小学,2009开始了明德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根据明德项目要求,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5节攀登英语课,安排专业英语教师任教。

就城区来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也并不多见,对于农村孩子,这样的探索几乎是从零开始。除了方言的因素,更大的困境还在于这些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许多家长长年外出务工,父母无法指导孩子的学习,“隔代”监护又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家庭学习,即便有一小部分的家长在学生身边,但也由于能力水平和时间的限制,不能正确地指导自己的孩子。家庭学习环境的缺失是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又一障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丰乐明德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进行了“攀登”。

在北师大“攀登英语”项目组支持和热心帮助下,学校成立了攀登英语课题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各种制度,并努力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将制度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在英语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先提前观看教学光盘,熟悉教材,并进行了集体备课,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攀登英语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李晓梅是丰乐明德小学英语教师,对“攀登英语”有着深切的感受。“在攀登英语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多元化的评价,小老师和小组长的培养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攀登英语”重在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丰乐小学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攀登英语的教学原则,对于“English only”原则循序渐进地从“有—少—无”,并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沉浸在英语学习的乐趣中,在轻轻松松看动画听歌谣模仿表演中学习英语。在课堂上,主课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张口说英语,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为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学校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记者看到,丰乐明德小学老师亲手制作了各种形形的图片,涂上了鲜艳的色彩,张贴在孩子们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这些问候语、日常对话让孩子们在欣赏美的同时开口练英语、说英语。

学校在教室后墙设置了评价专栏,开展英语争星活动。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在早、中、晚时间段播放攀登英语歌曲和歌谣,在班级文化展板中展出构思巧妙的英语手抄小报,让记者切身感受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在开展攀登英语实验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家校协同工作,具体来说有学期初的家长说明会、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开展的家庭学习活动实地调查和反馈活动。”李世德校长说。

三年多的攀登英语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农村家长的发展,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他们变得更加关注孩子、更加注重欣赏孩子,并学会了理性教育孩子的策略,拉近了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距离。

丰乐镇学区教育管理服务站李长明站长说:“更重要的是,随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和提高,爱学、主动学、想方设法学,成为丰乐明德小学孩子的最大的特点,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激发和连带起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

的确,教育就是这么神奇,学生的变化会进一步推进和促进教师的改变,让教师不再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如今,凉州区丰乐学区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不知不觉地渗透了攀登英语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不管是中西方经典诵读、中高年级数学分层测试教学,还是低年级攀登英语教学,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全面发展。这些探索中,经典诵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无可替代的。凉州区教育局苏万俊局长说:“明德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让一个孩子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经典,广泛涉猎中外名著,练好童子功,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与文化的双重底子。”

篇8

新年伊始,紧张而又充实的新学期已拉开序幕。xx五小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及早落实,确保开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及早安排,规划全局

2月8日全体行政成员到校,召开新年第一次行政会。孔校长高屋建瓴地指出世界需要五行教育,xx五小更需要五行教育,并规划出五行教育创新发展阶段的路径。同时明确了本学期的发展目标,硬件方面:投资500余万修建现代化的操场和室内运动馆。软件方面:做好2016年度“五行风云人物”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宣传推广工作,发挥榜样的作用;完善“五行教育研究院”和“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等等。

在2月9日的教师大会上,孔校长讲解了2017年学校工作要点,与大家分享了成功人才的必备要素:雄才、大略、气度、人格、资源、智慧和能力,提出了“做实在人、做实在事、用实在人”的原则,激励教师们沉下心来做教育。随后,教学、德育、后勤各部门分别提出了开学各项具体工作要求,老师们思路清晰了,干劲更足了。

课程管理中心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大课间活动”和“两操”正常开展。学生成长中心积极组织各班进行家校联系,关注学生返校情况,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后勤服务中心购买发放办公用品、维修教学设备,加强教材管理,切实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12日学校检查了班主任计划、教学计划、教师备课本,各部门通力合作,开学准备一切就绪。

二、营造氛围,浸润人心

1.校容校貌整洁温馨。2月10日,老师们对学校卫生进行了彻底打扫,并对教室、办公室进行了消毒处理,确保校园整洁卫生。教学楼上悬挂着“高高兴兴回校,快快乐乐学习”等迎新横幅,教室内迎新黑板报和标语醒目而美观,xx五小用整洁温馨的校容校貌喜迎新学期。

2.开学典礼特色鲜明。2017年春季开学典礼于2月13日早上举行,本次开学典礼以“传承经典文化 谱写五行华章”为主题。典礼上,学校赠送每个班一套文房四宝,希望在新学期里同学们能不忘经典,传承经典,带着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品德,走上漫漫人生路。

3.德育作业创意无限。今年寒假,学成中心为全校同学提供了实践活动小超市,包括诵读红色经典,捕捉朗朗书韵之声 ;弘扬良好家风,捕捉和谐文明之声;参加社会实践,捕捉城市发展之声;体验传统民俗,捕捉民间文化之声;红领巾送温暖,捕捉快乐童年之声;关注“中国红领巾”,捕捉新年的声音等六项内容,每位学生自选三项完成。学成中心评选出优秀的德育作品,制作了“捕捉新年声音”的寒假实践活动展板。

三、规范办学,阳光收费

我校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设置收费公示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做到规范、公开、透明、具体。在新学期教师会议上就对大家约法三章:严格收费标准,不以任何名目加收任何费用;严格工作纪律,不以任何借口强制收取教辅材料费;严格从教行为,不接受家长馈赠。学校将自觉接受社会、家长监督。

四、多层管理,安全稳定

2月9日学校行政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校园、教室、教育设备设施进行排查,确保学生的在校安全;还对校园周边安全进行排查,为师生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各班主任利用开学第一课、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13日开始,学校实行校级领导负责制和中层行政责任制,加大对上下楼梯、课间活动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事故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五、打造品牌,文化兴校

在五行教育创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依托课题引领,进一步推广“五行教育”品牌。在“十三五”省级课题《基于五行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深入挖掘五行元素的内涵,突出时代特征,提炼出五行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拟编撰并出版专著《五行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读本》。还将积极开展“五行校本教材”研究,完善“五行课程”,为“十三五”市级重点课题《基于五行教育理念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提供保障。

同时,实施行政执行校长和教师执行校长的管理制度,充分放权,让行政干部和普通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为学校“创新发展”助力,将“平衡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篇9

老教材的受欢迎,其实只反映了人们对现行教材的不满和无奈。长期以来,国内中小学教科书、教学标准、教学要求是全国统一的,这些“大一统”的教科书只是向学生们灌输意识形态观念和大人们思想理念的工具。近年来,虽然教材不再全国统一,但僵化教条的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和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教科书中的内容都是教育者想要学生们了解的,而不是学生们想了解或者是应该了解的,这样的教科书自然很难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国内有人将现今中小学教科书的问题归结为4个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可谓是说到了要害处。

西方有人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你有了翅膀。”教科书是用来教学的范本,但却失去了大众的信任。如果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体制和僵化呆板的教学方式不改变,就不可避免地会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受教者,把教材看做成人意志的传声筒。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编写出孩子们喜欢的教材,4个缺失也不可能填补。就算真有好的教科书,如果按照应试教育体制下“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一样感受不到其中的真、善、美,一样无法喜欢,也很难从中收获教益。

我们需要的是叶圣陶那样把孩子当做平等对话主体的理念,那种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而不仅仅是叶圣陶的教科书。叶圣陶等人的教科书固然是经典,但是却不是解决当代教科书问题的出路。如果不能直面现实,逐步解决中国教育的系统性问题,只寄希望于过去的经典教材,指望前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

篇10

论文关键词:人文精神,通识教育,英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造成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遗留的政治原因,又有当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既有对科学技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又有对大学教育、大学精神的理解误区。人文精神缺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品味和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缺乏健康的教育目标,只教给学生知识而不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出来的人要么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要么是“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又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人格残缺;毫无诚信可言等。人文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和精神,是善和美,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文化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高等院校应该坚守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大学应该成为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的中流砥柱。D. W. Allan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二、引入通识教育理念

面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诸多问题,通识教育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不是让学生“样样通、样样松”,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它所关注的是人在生活上、道德上、情感上和理智上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不仅对当今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通识教育理念观照下的人文精神培养和“高级英语”课程的有效结合

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人文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级英语课已不再只是一门语言技能课程,而是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以高级英语课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并以课文为依托,将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教学中,将课程内涵从单纯的知识层面扩展到知识中蕴含的智慧。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提出了以实施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教育目标的新课程框架。立足于专业技能型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合格的世界公民”。为了给国家输送能够从事科技、商务、文化、教育、翻译等相关工作的外语人才,我们要求毕业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走向、言谈举止。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价值取向上的正确指导,通过课堂和课后的阅读增加其人文文化底蕴,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通识教育

“高级英语”课程是语言技能课的主角。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该课程中所授文章涉及到美育、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科技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把握,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以“高级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教材选用文章大多是经典名作,经典是智慧,经典是人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传递出文化的精髓。学生们在阅读这些经典名篇的同时,在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语言魅力的同时,还能领略到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增加古老的经典名作对于当今学生的吸引力、还原经典的光彩,更能使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与大师进行对话、探讨甚至研究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框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从狭义上讲,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单纯复述者,教师需要首先参透教材,再把信息进行整合归纳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理解和利用教材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适当地运用英语语言规范,指导学生通过语言资料的阅读了解英美文化特点,比较中西方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规避跨文化交际中因差异带来的冲突和交际障碍。因此,教师应坚持针对教材中所涉及文化内容做有意义的传授与讨论,并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在国外经历恰当地扩充和引申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得到新信息,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在教法方面,我们首先针对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删减或补充。我们还就具体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授课时讲练结合。我们不仅补充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历史事实,也提供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从而为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提供广阔的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既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重结合其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有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也有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点,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辐射性地扩大阅读范围的活动,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内容,更有讨论、陈述、报告、演讲、辩论等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此外,本课程还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语言环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既能有效解决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既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交际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又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经典与时效的关系,做到既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延续,同时又能符合时代要求,同时还能在有限地教学时长内立足于教材并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角色;针对学生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与阅读课教师联手,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导,加强课外阅读,在增加语言输入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及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动员各种力量,开设各类讲座,使学生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和多样化;成立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型课题的研究,并进行展示,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用武之地”;加强课程介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并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低年级时“量”的累积转变为高年级“质”的飞跃,从简单的语言技能扩展到综合的语言素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我们将一节本来是线性、简单的课程演绎成信息丰富、结构立体、富含人文知识的课程,并将平面性的教材立体化、人性化。

结束语

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播过程,尤其不是一个知识的普及过程,更不是一个把深奥的知识浅薄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此,我们以“高级英语”课程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人文通识教育。此框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证明,不仅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提高,学生也在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因此,该教学理念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弥补了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不足,改变了学生综合能力较弱的局面,更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李建盛《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