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篇1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三)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一个极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字一个符号,更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里面有形象,有故事,还有古人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对联就很能体现汉字的组合巧妙之处,有谐音,一语双关等。明代著名的解缙就曾与一个权臣对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在林中嬉戏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而解缙则回说:“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与“句”谐音,“踢”和“题”也是一语双关,一个故意打击刁难,一个针锋相对有力回击。这样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故事怎能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2

【关键词】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形象性;娱乐性;文化性;问题途径

最近,我院针对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就古代汉语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近三百六十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惊讶的发现,真正喜欢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仅占36.72%,而回答一般和不喜欢学习《古代汉语》同学则高达62.43%。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平时课外阅读古文经典的同学仅占15.12%。总之,大多数同学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用在古代汉语方面的学习时间非常少,绝大多数除了课堂学习以及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外,很少再主动学习,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况且,古代汉语语句晦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加上课时由原来的每周四节课压缩至三节课,这使得本来就难以操作的古代汉语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在当今中国大学中汉语逐渐被忽视、被排挤,而英语被重视被追捧的社会大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举步维艰,教学效果令人堪忧。目前,中文专业师范生大多数不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更不要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进行高质量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了。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促使古代汉语教学逐渐摆脱当下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突出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的形象性、娱乐性和文化性,教学时既要“深入”更要“浅出”,尽一切可能拉近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一、注重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形象性塑造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历史演变,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因而难免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塑造,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比如教师在讲解“伐”这个字的时候,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伐”字含义的话,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不妨从“伐”字的起源入手,即甲骨文中的“伐”字,像以戈()击杀人()的头部。再配上《说文解字》解释:伐,擊也。从人持戈。一曰敗也。翻译过来就是:伐,击杀。字形采用“人、戈”会义,像人手持戈。一种说法认为,“伐”是“毁坏”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比单纯的定义化教学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会有明显的增强。

古代汉语曾经是一门活的语言,迄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些仅凭文字讲解,已很难让人了然,比如古代战车、多样的玉器、古代礼仪跪、拜、稽首、避席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形象化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配有大量与古代文化知识相关的动画和图片,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动画和图片的运用, 也拉近了历史与时代的距离,让人油然而生亲切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和娱乐性

纵观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但为何我们的课堂就如此死气沉沉,索然寡味呢?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的授课过程非常呆板,不知变通,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文选中的典故、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有关文化社会背景等等,再比如提到古代的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上台去表演展示等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娱乐性。再例如,讲到“汤”字的时候,可以联系古今。“汤”在古代汉语中是“热水”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是“菜汤”的意思,但是“汤”的古义不仅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而且吴语苏州话里的“汤”同样也保留着古义,比方说“面汤”在苏州话里就是“洗脸的热水”。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那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与此有关的历史典故。《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 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通过这样有趣的案例,老师不仅教得轻松,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的更加轻松,一举两得。

三、古代汉语教学应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诚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教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讲解课本所选经典文选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难免会显得过于枯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融合进所讲内容,就会使乏味的语言课变得趣味横生,妙趣无穷。因为有机地将古代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能消除理解上的隔阂,拉近古今的距离,尽可能地使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的背景下学习古代文献,增强语言课的趣味性。所以说,将文献知识和文化背景有机地结为一体,能够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例如《左传·齐晋鞌之战》中战争开始前齐侯说过一句话: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照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早晨一起床就吃饭,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难道齐侯要进行闪电战吗? 在这里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古代的饮食文化,即古人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因此古人的早餐比现代人要晚得多,一般要到十点左右才吃。齐侯这句话表明他很轻敌,希望速战速决,一旦了解了这一文化知识,学生就能理解《孟子?滕文公上》中“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意义,“饔”为早饭,“飧”为晚饭,没有说到午饭。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现在仍然是一日两餐,可谓是“古风犹存”。

在“汉字的构造”一节中可以借助“婚”、“娶”等字让学生了解古时的抢婚习俗。讲《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一句时有必要交代古代的“哭嫁”习俗。针对教材通论部分“古代文化常识”有关传统“六礼”内容可以请学生介绍各自家乡当前流行的婚俗,并与“六礼”进行对照,分析其传承与变异之处,可就“开门礼”、“上轿换鞋”、“传袋”、“撒帐”、“掀盖头”、“闹洞房”等习俗展开讨论,挖掘各自产生的根源。

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环节融形象性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变难懂为易懂,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日益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2).

[2]李秀芹.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结合[J].管理工程师,2011(1).

篇3

对多数中学生来说,文言阅读能力亟待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提升之法首推广撷博采,广泛积累高频出现的实虚词、文化常识等,便可厚积薄发,备考定当从容。

当然引导学生广撷博采,第一要务是引导他们重视积累。笔者喜欢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老师首要任务端正他们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载体,在数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言学习,受益匪浅。从长远看,学好文言文能增加我们见识,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修养我们的品行。从短期看,文言文是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总之,对于文言文,我们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好。唯有用心阅读,善于积累,方可领悟文言之妙,获得高分之策。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在兴趣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高中读本《晋公子重耳之亡》一课,有意要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当撤军,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学时先让大家猜一猜,“舍”当做何解?没想到,答案各异。平日不够活跃的文言文课堂一改常态,大家激情高涨。有人在我建议结合工具书查阅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来,也许是这个乍看不像长度单位的词有一份好奇。大家惊奇发现,舍是古代长度,指三十里,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看到大家兴趣正浓,我临时转换课堂内容,就势引导:除我们知晓的寸、尺、丈外,古代许多如“舍”一样长度单位饶有趣味,大家回顾自己知晓的文言文、诗歌,再结合手^资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别的文言长度单位,做有效的汇总。仞,指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黍,一尺为100黍。《核舟记》“高可二黍许”;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脚;步是一步,抬两次脚《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常,八尺为一寻,二寻为常《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些长度单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笔记本上。

积累有法,学会归纳,分类汇总,比较中积累。有些词的常见意思比较固定,记住这些基本的在错题本上分类积累常见关键字,并不时翻阅读记。虽开始积累识记较费心,但会一劳永逸之效。渐次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有了起色,学习兴趣也渐增。这之后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积累。意项比较固定一些常见虚词如:会: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刚;逮:到,及;迨:等到,达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阑:将尽;俾:使;犹:如同,还,尚且;尝:曾经;寻,不久。再如,皇帝有关的常见词。游幸:帝王出游;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多为帝王的代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车、御旨、御前、御书践祚:即位;登基。觐:朝见皇帝。表、疏: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识类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变,如服阙: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同岁:同榜登科;致仕:辞官退居,告老辞官;去官:离任;屏居,罢官退隐乡里;里居:辞官回乡。其他诸如官职任命、升降、罢免等相关词,皆可分类汇总,高效积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种熟悉感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

学会巧积累,还得善思善析。在阅读中,可重点解析一个字的意思,就能高效记住一些高频率的词语,有正如多米若骨牌的效应,攻克一个词就攻克一堆词。例如查知“听”有治理,处理之义,能容易记住与“听”有关的几个高频词。听事:处理政事;听政:处理政务,执政;听断:办理政务;听朝:处理朝政;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篇4

关键词 棋类游戏 幼儿园 教育活动 整合

棋类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竞技融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古代文化精粹。棋类活动在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极有益处。我们通过各种棋类游戏,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从激发幼儿参与棋类游戏的兴趣出发,尝试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棋类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品质习惯和认识能力,促进幼JL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1.游戏棋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全方位融合,显合力。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后,我们都会思考设计相关内容的游戏棋,如体育领域的《小兔拔萝卜》,通过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为孩子提供了另类的运动方式;社会领域的游戏棋《小心小火点》中,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远离火灾的自我保护常识。游戏棋活动的融入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而教学形式的变化也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2.积极创设幼儿棋类游戏的环境,关注棋类游戏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显特色。我们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棋类游戏环境。如在走廊、墙面设计了地面棋谱,利用天花板进行棋类知识宣传,还专门设置了棋类活动室。教师充分利用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游戏、餐后散步等时间让孩子玩玩棋类游戏,休息、调整一下。同时将幼儿分开活动,在人数上便于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幼儿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每次将棋谱带回家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玩棋,回园后孩子们都很雀跃自己的胜利,为此我们将这一话题放在了我们的晨间谈话活动中,大家对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胜利是多么向往和自豪。区域自主游戏中开设了“棋类游戏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活动区域自主进行游戏。

3.家长参与,亲子棋艺大比拼,展亮点。幼儿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度过的,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家长的工作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幼儿棋类游戏开展的有效保证。在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在家长们赞叹游戏知识点的丰富和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拉近了不同家庭成员间的距离,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同时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二、在收获中品味喜悦

收获总是伴随着辛勤耕耘者。我们在努力探索中细细品味着收获的喜悦。

1.棋类活动游戏加强了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幼儿棋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多接触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感受丰富的周围世界,让幼儿从生活中来,真正地提高幼儿的棋类游戏能力,幼儿变得大胆、聪明了。

2.棋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习惯。我们是以游戏棋为幼儿游戏活动的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教于乐。幼儿在棋类游戏活动中要有一定的持久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不气馁的精神等,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同时不同程度地获得智慧的发展。

3.幼儿棋类游戏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在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利用对我们的探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都说:“你们的这些活动不仅使孩子改变了许多,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如今,我们发现,我们农村家长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只关注知识的学习的现象减少了,而现在对孩子素质、能力的培养更为家长们所青睐。

三、在反思中提升质量

1.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既整合课程内容又不失趣味性、娱乐性。不管是棋的名字,还是棋盘、棋子的设计都要符合幼儿的心理,为他们喜闻乐见,使他们一听棋的名字或看到棋盘和棋子便被吸引住。

2.多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自选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能够激励幼儿主动探究。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能力差异,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成功感,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不用教师脑子中的固定答案衡量幼儿,不拿幼儿做横向比较。

篇5

海淀区清河第五小学的生源以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以前未开展过书法课教学,无书法学习基础的小学生却有学习书法的愿望。作为中年级美术教师,笔者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以四年级部分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每周书法兴趣组活动课为书法教学平台,开展了“以多样化教学法培养小学生书法学习持久兴趣”的研究,初步探索出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养成书法学习持久兴趣的一些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丰富小学入门阶段书法课程的有效教学法理论。

一、《书法纲要》指导思想及相关文献理论

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书法纲要》中阐明了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1]及“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2]。《书法纲要》推荐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历代楷书碑帖作为楷书碑帖临摹范本。对小学3―4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强调要掌握毛笔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书写用具常识,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基本方法,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并对临摹楷书教学法及评价法提出宝贵建议。上述书法教学理念成为本校开展书法教学的指导理念。

《书法纲要》还指出:“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以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3]由于书法课程教学内容以临摹实践为主要特色,又融入了书法欣赏与书法常识内容,书法教学有必要以体验乐趣、培养持久学习兴趣为原则。笔者决定在书法课上开展多样化教学法,即书法文化内容课采用直观法、趣味法,书体临摹课采用实践指导法。总之,不同教学法各有用途,相互影响,多样化教学法的选择与组合是灵活的。

二、结合案例,分析灵活多样教学法的效果

1.书法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

由于小学书法课堂教学普遍以直观形象的书体临摹练习为主要途经,离不开手臂等肢体动作临摹技能练习性学习过程,学生要依赖眼睛的“看”来感知直观形象的书法作品和练习作业,获取信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因而适宜采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为主的直观教学法。笔者在书法课教学上采用以实物投影仪示范(简称实投示范)和动画片演示作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采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

本校书法课采用实投示范方式进行入门书体笔画与范字临摹教学,向学生介绍执笔、运笔操作动作要领和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下面以教学案例分析实投示范方式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在欧体楷书临摹教学阶段运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

教师选取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帖中的“水”字,用实投演示放大,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字楷书短撇画与捺画形态特点。然后,教师继续用实投放大演示,示范书写楷书“水”字中的短撇画与捺画,引导学生关注毛笔笔杆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过程。示范后,学生便认识到临习欧体基本笔画短撇与长撇的提按用笔、捺画一波三折等书写要领,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观察获得的感受尝试书写临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教师对书法兴趣组成员开展“水”字临摹单元教学效果问卷调研(见表1)。

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多数学生愿意观察教师临摹示范过程,观察示范过程有助于自己临摹练习变得更容易,效果更好。我们可以认为运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开展毛笔临摹教学有助于学生初步学会楷书笔画和范字临摹书写的用笔方法,有助于临摹书写出欧体楷书笔画形态和范字间架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采用动画片演示教学方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乐于关注生动活泼、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动画片模拟物象。如果将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动画片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给予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在愉悦地观看动画片时调动以往脑海中的生活经历,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深加工,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益信息,体验学习乐趣。书法课程实施初期,笔者开展了“有趣的汉字”这一汉字起源文化课的教学,通过播放“36个字”象形字动画片片段,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而且片中呈现的许多代表常见事物的象形字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合作创作出了一幅幅以象形字为灵感的绘画作品(见图1)。从学生生动有趣的课堂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用动画片演示法对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和热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书法教学采用故事趣味法

趣味法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本校“欣赏不同风格楷书”一课采用故事趣味法教学,使无书法基础的四年级小学生对书法学习产生了深刻的求知欲。教师以幻灯片演示不同书法家成长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画面。同时,请四位学生根据演示的图文内容分别为全班讲述四位书法家的成长故事,分别为欧阳询“流连观碑”、颜真卿“拜师学书”、虞世南“睡前练书”、柳公权“心正则笔正”。学生们未曾听过这些故事,不曾了解这些伟大的楷书家学习成长的艰辛历程。当他们观看幻灯片演示以及听到身边同学讲的故事后,便对书法家有意义的习书与做人成长经历有了深刻记忆和感触。大家相互诉说感受,有的还发言表达了对书法家持之以恒和谦虚求教精神的钦佩之情,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可见,书法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故事趣味法也是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的有效教学法之一。

三、采用书体临摹实践指导教学法

长久以来小学书法课一直以书体临摹为主要内容,书法教师普遍以书体临摹作为实践指导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即由摹习过渡为对临是学生普遍接受的学习过程,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书体临摹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持久的想临摹、爱临摹的学习兴趣。

1.采用书体指导图临摹教学方式

本校书法临摹课教学阶段尝试选择篆书、欧体楷书作为临摹入门书体,以先进行篆书临习教学再过渡到欧体楷书临摹教学为途径,采用书体指导图资源进行临摹教学,以此作为书法课实践指导教学法应用方式。以大楷本作为学生练习用本,教师创设篆书笔画、楷书笔画与范字临摹图资源贴于大楷本中,便于开展对照临摹教学。

笔者从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中找到“水”字,发现“水”字虽然没有点、横画,但却包含“永”字中的其他笔画,在间架结构上与“永”字相近。于是,笔者创设了“水”字笔画及“水”字间架结构临摹指导图教学资源,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欧体楷书大部分基本笔画形态书写行笔特色的感受,获得欧体楷书笔画形态和“水”字间架结构的美感。临摹过程为:观察欧体楷书“水”字中各种笔画形态和间架结构――毛笔蘸墨在双勾图中摹写――在单线行笔图上对临――在米字格中直接对临笔画和“水”字。凭借指导图,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指导学生自主临摹练习,学生可以对照该图中的“水”字笔画双勾图摹写,还可以对照笔画对临。最后一课时,学生借助“水”字临摹指导图直接对照“水”字临习(见图2)。

2.采用书体指导图临摹教学方式具有积极效果

运用临摹指导图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进步感,树立学习信心。以欧体楷书“水”字临摹指导图教学为例,不难发现学生运用双勾及单勾指导图临习楷书笔画能够将楷书笔画形态书写得接近于观察对象,自然感到不难,这是对欧体楷书笔画形态美感形成初步感知的起点。不论学生对临楷书“水”字笔画效果如何,形态差距有多大,笔者始终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不要被形态上的变化所左右,要相信长期坚持临摹练习终会取得进步。

通过课后问卷结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欧体楷书临摹不太难。问卷中提及楷书审美问题,即“你是否觉得欧体楷书笔画和‘水’字看上去很美?”学生对此都有积极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只要方法正确并持之以恒,就会写出漂亮的毛笔欧体楷书,表示愿意通过长期努力临摹练习写出如欧体一样美丽的楷书字来。

笔者认为,不论是运用直观法、趣味法还是实践指导法,能否促进学生形成持久学习兴趣还需要看课程实施结束后一定时期内学生是否自愿坚持自主学习。这是了解学生是否初步形成积极持久的学习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四、初步形成书法学习持久兴趣

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书法课程结束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自愿完成的寒假楷书临习任务,以此验证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愿临习楷书,临习次数为每周3~4次。运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学生获得了笔者及时有效的指导和鼓励,学习兴趣更浓了。

总之,教师如果在小学中年级书法课教学中,灵活采用直观、趣味教学法及临摹指导图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他们养成学习书法的持久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上两段表述文字分别从“文”与“言”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审视当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传统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逐一作“内容分析”。

二是“言““文”割裂,顾此失彼。一种是重“言”轻“文”,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把文言文仅仅教成了古汉语;另一种重“文”轻“言”,脱离双基,抛开文本,大搞文学层面的探讨或者文化层面的演绎。

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功能极端功利化,仅仅将文言文课文当做考试训练材料进行训练,丧失了古文阅读教学魅力,学习内容干瘪,学生得不到人文滋养。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言”“文”剥离,“实”而不“活”。

追求“文”与“言”“和谐、相生、交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笔者探求以“文”带“言”,以“活”促“实”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言”

文,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文学艺术、文章章法等成分;言,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

(一)以古文化常识带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名人的字号、常见的官职、礼仪、习俗、制度、帝王的纪年、重要的文化典籍,等等。让学生整理并牢记体现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常用词汇,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另外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相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带动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相机介绍了古代官职尊卑与座次礼仪常识。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西—北—南—东(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我请学生排出《鸿门宴》中宾主座次表。在这个设计中,我巧妙地落实了古今异义词理解:“东向”即“朝东面向”,指的方位为坐落在西边;“西向”,即为向西,坐落在东;“南向”,即为向南,坐落在北边;“北向”,即为向北,坐落在南。那么鸿门宴中宾主座次由尊位到卑位顺序排序为:项羽、项伯(东向)—亚父(南向)—沛公(北向)—张良(西向)。

紧接着,由这个座次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一眼发现了:刘邦为客人,刘邦比项羽年长,项羽为主人,且比刘邦年轻很多,而这个座次既不符合宾主礼仪,也不符合长幼礼仪,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只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心来检讨的罪人,自尊自大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这个案例,用古代文化常识带出了文言文古今词汇的理解,同时又帮助学生窥探了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古代文体知识带动文言文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体时,要抓住由表及里的关系,找到事与理的契合点。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一些文体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一文就可以依据“动之以情”这个线索来学习了。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哪些“情”来动人的?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梳理了作者的几层感情: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深深体会到此文为作者真情流露,表达得委婉畅达。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或者诗集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吟咏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著名的《兰亭集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褒禅山”,即记述游褒禅山的行踪以及感想。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相当于今天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除了典型游记外,有一些古代的记,是相当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一类作品文学性较强,往往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情致。阅读这一类文体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和精神风貌。多数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类文体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分清楚哪一些是顺叙,哪一些是插叙或者补叙,理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生平,概括人物主要品质特征。这一类文章很多词汇是频繁出现的,例如古代人物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常见词汇,可以集中整理记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古代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带着文体意识,类化阅读规律,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以文意(语境)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看注解,直接查工具书,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揣摩推断文言文词义句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的开头叙述文字为“季氏将伐颛臾”,而冉有、季路向老师孔子汇报时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有事”代替“伐”,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下文的叙述,揣摩其心理、神态和语气,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交流,体会到:冉有、季路这样说,一是表明了有征求老师意见的意愿,也表现了他们顾及到了师徒名分,所以是小心翼翼地说。二是冉有、季路知道季氏“伐”颛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作为家臣参与其中,感到做贼心虚,将“伐”换成中性词“有事”,有点掖掖藏藏、蒙混过关的意思,想模糊问题的性质。

孔子第一次批评的话“何以伐为?”是什么意思?首先让学生梳理孔子第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颛臾是天子封主,不能伐;颛臾已是邦域之国,不当伐;二是颛臾是社稷之臣(属国),季氏也是社稷之臣,季氏无权伐;三是季氏有此糊涂想法,是错的;而自己学生作为其家臣,错在未尽辅助之责。因此,第一段中,孔子应是侃侃而谈中略带愤怒,“何以伐为?”一问,有愤怒,有指责,有义正词严,可以翻译为“还要讨伐个什么呢?”。随机让学生总结“何以……为”这个固定句式翻译模式为反问句:“还要……干什么呢?”。

(四)以文学艺术形象、手法分析带动语言领悟

古代优秀作品许多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刻画形象,描述场景,阅读教学这一类作品,不妨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赏析文言文。

例如《庖丁解牛》开头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作者抓住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刻画了一个精彩纷呈、和谐优美的舞蹈场面:杀牛的场景应是很血腥的,牛的哀号之声,挣扎之状,血流成河之景在所难免,可本篇的作者,为何避开那些惨景,而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取而代之呢?原来作者开篇是为了体现庖丁技艺高超,出神入化。这里运用了文学艺术渲染的艺术手法,采用了场景描写的角度,为下文张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运用文学的手法刻画了曾皙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孔子问话之前,曾皙在鼓瑟,当孔子向他提问时,他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舍作”表现曾皙回答师长问话的恭敬态度,见其温文有礼之态。这一点远在其他三人之上,其他三人都只是将以礼治国挂在嘴上,自己本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曾皙却身体力行。同时,这一句也体现曾皙做事很从容,不像子路那样鲁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是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这描绘出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曾皙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表面上来看,曾皙的回答无疑带有消极的思想,不像前面三位,希望从政来帮助国家兴旺,让人民得以富足。但换个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却是孔子主张的治国思想——礼乐治国。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礼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形象来教化其他人知晓礼乐。这也正好符合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全文通过描写曾皙的动作与言语,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俗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然空灵的内心世界。

(五)以古文字学的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

《庖丁解牛》一文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我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原先这个”奏”字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我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

文言文中大量的实词,都可以寻根究源,从甲骨文中找到这个实词的渊源,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可以加深印象,激活文言文课堂,增加学生学习趣味。

以“活”促“实”

“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强制性落实重点,落实规律,落实方法,可以收到实效,但是难免让学生感到厌倦。但是只“实”不“活”,学生不乐意,学得枯燥乏味;采取以“活”促“实”的策略,既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

(一)活读,运用朗读法,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身份,再现历史人物音容笑貌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变换读法朗读“老妇必唾其面”一句,经过比较朗读辨别,学生一致体味到,在“老妇”后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在她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有缺点的女性形象步下神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二)活导,让学生将文言文阅读材料转换为剧本,或者将描述性文字导演设计成画面,还原想象古代历史场景、人物

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这个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摄像技术拍摄画面,合理选择长镜头、近镜头特写、群众演员安排、服装、道具、音响设计,将文字立体化。

(三)活演,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原人物风貌,再现历史场景

例如,让学生表演樊哙闯帐的场面、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护主的将士形象,表演荆轲夜访樊於期将军樊於期义献首级的场景,揣摩荆轲的有备而来激将语气,樊将军的忠厚拙于言辞而侠肝义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艺术,要求学生事先设计人物表情与动作,然后派出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当读到“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学生以手狠拍桌子,将一个义愤填膺的烛之武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全班学生也被感染。

(四)活串,以现代流行用语、通俗用语翻译古汉语语,穿越古今

例如,将李白《蜀道难》开篇的叹词“噫吁戏”现代化翻译为“哇塞!”。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最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老妇必唾其面”一句中的“老妇”一词,有人说“我这个老太婆”,有人翻译为“老娘我”,经过比较,大家认为,“老娘我”这一自称更能够表现出: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极端反感让小儿子做人质的建议,于是不顾太后尊贵身份在群臣面前耍威风,斗狠撒泼以势压人的形象。

(五)活问,教师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落实课文内容理解

例如:荆轲于秦廷刺秦王不中,临终之前箕踞笑骂的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真是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文本中荆轲赴秦前有所待,以及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庭二人的分工安排,分析出荆轲实际剑术不高,最后的话只是个托词。也有学生依据开篇交代的战争形势,联系燕国当时的困境,以及历史上挟持而盟约的事实,认为荆轲旨在活捉秦王以挟持他停止进攻燕国,不在结果其性命,因而有所顾虑导致刺秦王不中。争论中,学生瞻顾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探究思维。

(六)活评,以审视的眼光,辩证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品评历史人物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一道论述题: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内容?

有学生道:“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居然也成了两个大国勾结起来攻打一个小国的理由,这不是太霸权主义了吗?

有学生称赞烛之武是一位有情感有血性的爱国老人:他也发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他更深明大义,愿意临危受命。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可信,也很值得学习。

有学生认为烛之武的说辞技巧而折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故意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好意,以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促销活动往往也重现着烛之武的这些言辞技巧。

有的学生还质疑郑伯和秦伯,认为郑伯的急而用人以及所谓的主动担责,疑似一种缺乏诚意的实用主义;秦伯的撤兵留将,则是心怀叵测,项庄舞剑。

篇7

一. 活动主题:

大学生“博之彩”人文百科知识竞赛

二. 活动意义: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同学们的视野,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是一次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人文百科知识竞赛。

三、活动背景:

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敏捷的思辩能力,营造理论研讨氛围,拓展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本着对知识的无限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联合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的相关兄弟社团,联合策划举办了这次活动。

四、活动方式:

1、以个人为单位,在各学校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报名后,在本校参加初赛,初赛通过后然后统一进行决赛。

2、竞赛的类型:初赛为笔试(100分制),决赛有必答题,抢答题,观众互动和附加题(如有平分现象)。

3、涉及范围为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学(古代文学知识)、哲学、艺术等各类常识题和相关专业题。

4、评卷方式: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根据标准答案评分;主观题要求书写工整,主旨鲜明,语言流畅有文采,对自己的答案能够自圆其说。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初赛时间:xx年11月12日 初赛地点:五教二楼

决赛时间:待定 决赛地点:甘肃政法学院

六、活动流程:

(一)初赛在五教二楼直接参加笔试,初赛通过后参加决赛

(二)决赛

1.介绍嘉宾

2.领导讲话

3.选手展示

4.比赛开始

5.必答题,抢答题,观众互动,附加题(有评分现象)

七、题目环节设置(决赛)

1.必答题

每人答一题(题目由主持人分发)

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加分。

2.抢答题

主持人揭晓题目,选手进行抢答。

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加分。

3.观众互动

出几个题目叫观众抢答,并发小礼物。

4.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八、比赛规定:(决赛)

赛手穿着整洁,可以带亲友团。

观众必须保持安静,若影响赛手答题,此题可以不算。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获奖证书及精美奖品)

二等奖:2名 (获奖证书及精美奖品)

三等奖:6名 (获奖证书及精美奖品)

优秀奖:10名 (获奖证书及精美奖品)

十、预算金额:

矿泉水 12-24元

互动奖品 6*1=6元

篇8

关键词:灯谜艺术;提高;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65-01

1 理工科大学生需要提高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不是技校,不是单纯地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全方面健康发展、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于文科大学生较弱,只有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出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人,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与和谐。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只是简单的技术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当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每个高校都应该考虑的事情。

高中时的分科是造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分科后的理工科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只注重于理工类的学科,对于人文的知识严重不足,缺乏人文素质的有意识的培养。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冲击也非常大,有部分理工科的大学生日常没有读人文类图书的习惯,网络的快餐式阅读成为他们的阅读主流方式。经典的名著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电视、电影、漫画等视觉文化培养了这一代人的阅读习惯。

就笔者对所在学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常识不熟悉,人文方面的文化素质欠缺,甚至有些大学生有严重的“重理轻文”的思想。由此造成了理工类大学生人文常识甚至不如高中生的现象。比如有在学生能把“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写一张简单的请假条有三四处错误等。

如何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学习人文素质的兴趣呢?笔者所在学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专业课之外,开设一些提高人文修养又比较实用的必修课,如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另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在学生小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把古老的灯谜艺术引进大学校园,组织灯谜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常识,提高人文素质。2 灯谜增进大学生的人文常识

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在我们很多的古典名著中都有与灯谜相关的描述。《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一合酥”和“门上书活”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灯谜,但却可以看做是灯谜的雏形。在我国的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中,也有大量关于灯谜活动的描写,并且作者把主要人物的遭遇通过判词的形式,以一种灯谜的手法进行表达。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有不少章回都写到猜谜和制谜活动,所选用的谜作,竟达七十之多。书中的第三十一、三十二两回,是智佳国“春社”挂猜的热闹场面。而第八十一、八十二两回,则是描述众才女在礼部尚书卞滨家的百人大会猜,猜射过程中夹杂着议论,活象一场有声有色的“谜艺研讨会”。这几个章节的描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清代中叶民间谜事活动的概况。

通过学习灯谜,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的人文常识。灯谜不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培养人灵活思维的一个好工具。

例1.“独退曹家百万兵”(影视人连称谓):张一鸣,制片人。

此谜面为《三国演义》中称赞张飞在当阳桥上喝退曹操兵马的故事,底别解为,“张飞一声叫,制住一大片人”,通过学习这条谜,可以培增进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对此产生好感,产生兴趣。

例2.“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5字宣传口号):做个环保人。

此谜面为《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底别解为,“孙悟空画出一个环来保护师傅师弟们。”通过这个熟悉的故事,得出一个现代的理念,看似无理,却扣合严谨。

例3.包胥哭秦庭(军事用语):申请退伍。

此谜面取自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谜底中的“申”指申包胥,“伍”指“伍员”,底中四个字,其中两个字实指人物,通过这条谜,让学生掌握一个小典故。

3 灯谜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学到了,一个人要爱国,起码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盲目崇洋,认为自己祖国的文化落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通过学习灯谜艺术,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字,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灯谜艺术作品中,也有大量的能激发我们爱国情怀的谜作,灯谜就像是盆景一样的艺术品,小巧玲珑,短小精悍。

例4.心化磁石,每指南方(称谓):慈母。

此谜使用离合手法,心+(磁-石)=慈,每字的下面为母字,合为“慈母”,扣合简洁明了,面却又化用辛弃疾“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诗句,从中似乎我们能看到文天祥那豪迈的正气,和他那对祖国慈母的忠心。

例5.“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三国人冠誉称):老将黄盖。

此谜面出自张明敏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那首《我的中国心》,底别解祖先老辈们已将我们华夏子孙的黄皮肤盖在我们身上。底中的老将黄盖四字读过《三国演义》我们都听说过,但是能将这个称谓与这句歌词巧妙连缀在一起,却需要一双能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

例6.“祖祖辈辈留下我”(成语):先人后己。

此谜面也是出自一首流行歌曲《黄土高坡》,底读罢令人忍俊不禁,“先人后己”之“先人”是指先考虑别人,底中却巧妙的别解为:祖先前辈的“先人”。“留下我”扣“后己”,自然引出。读此谜,使人想起祖先奋斗,令人不敢数典忘祖。

例7.大树缘何吹不倒?(党史名词):老根据地。

大树缘何吹不到?只因老根扎地里。面虽为杜撰,却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事物要想发展状大,必须有一个牢固的根基。我们的党当年能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此谜不论扣合还是思想,均为上乘。

4 灯谜寓教于乐,大学生乐于接受

灯谜艺术涉及到的知识广泛,融合性强,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融合各科知识有促进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灯谜不单单是属于古典文学,更能表现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大学校园内,新颖别致、趣味性强的灯谜活动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好的艺术是要与时俱进,灯谜也因为这种魅力被大学生广泛接受。

例8.“疑是地上霜”(猜周杰伦歌词一句):看不清对白。

面为唐诗,底为现代流行歌词,二者看似相距十万八千里,却被出谜之人看似不经意的拉扯到一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于白色的月光看不清楚,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条谜通过大家熟知的唐诗引出年轻的大学生比较喜欢的现代歌词,真可谓巧手牵古今。

例9.轻轻叫声母,双眼含热泪(软件名):QQ。

QQ是我们熟知的现代即时通讯软件,两个字母为底,委实不太好做,作者独具慧眼,将轻轻二字的“声母”调出,又将此二字母象形为含着眼泪的一双大眼睛,想像力很是丰富。其中的“声母”二字顿读突然,让人看罢不觉惊叹:“原来是这样啊!”。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例10.桃李满天下(学校职务):学生处处长。

桃李满天下,学生处处长。此谜妙就妙在一个“处处”上,猜谜的人要思路灵活,才能从“学生处处长”中能看到“处处”二字。

在我们组织的灯谜兴趣小组中,同学们都对灯谜表示出了很高的兴趣,每两周一次的活动,我们会先介绍一些灯谜的相关知识,然后每次出二十条左右的谜供大家猜,同学们每猜对一条谜,都要对谜语进行解释,这样既锻炼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以至每次大家都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我们每学期面向全校举办一次灯谜讲座和灯谜展猜,以吸引有兴趣的同学加入。灯谜虽然对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帮助,但它只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药引子,人文素质的概念还很大,不是灯谜能全部包含的。小小的灯谜之花对于引导学生走进人文学问的知识宝库,对于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人文常识起到一个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86-03

1导游词概述

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艺术的美从本质上讲是语言艺术的美,这种美的本质是静态美:导游词文字辞藻的生动、华丽、朴实、含蓄,或气势磅礴或委婉动人;这种美的精髓是动态美:导游词的口语化表达流畅、舒展,或深入肺腑或沁人心脾。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高度统一。

11导游词与导游讲解的关系

导游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导游词是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使用的全部讲解语言的总和。它涵盖欢迎词、自我介绍、天气信息、市情概况、沿途讲解、景点讲解、导游和游客的语言互动和欢送词等诸多方面。广义的导游词是文字性导游词的语言“活化”,在导游实践活动中,“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经常互相指代,即意义等同。

狭义的导游词是指“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的过程中,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文字”。[1]狭义导游词的本质是文字资料,是单个景区、景点、建筑或景观小品概况的文字具体化,指向性比较明确。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践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导游词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仅对导游员起辅助参考作用。导游员必须根据出团导游时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通过导游讲解对文字导游词进行语言表达的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由此可见,从狭义上讲“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是有本质区别的。“导游词”是文学化的文字资料,而“导游讲解”属于传播媒介,二者适用于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

从狭义的角度对导游词和导游讲解进行区分,有助于人们认清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出现的层面,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12基于语言逻辑的导游词模块结构

从语文的角度考察,导游词的篇章段落间具有语文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是伴随导游词的创作过程由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关系体现的,是串联导游词的文字线索,是真实存在于字里行间的,因此导游词的这种语文结构可以被称为导游词的“一维空间”即文字维度。

从语言传播的角度考察,导游词文字背后隐含“文字意象”。导游员在解说导游词的过程中将这种意象传递到游客的头脑中,并由游客在观看到景观时将抽象的文字意象具象化,由此形成游客对景区景观的系统感知。“文字意象”是系统化和模块化的,和真实景观可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为了便于游客顺利形成对景区的系统感知,导游词编写者会按照导游真实的带团游览动线来编排篇章段落,而“文字意象”就由虚拟的游览动线顺序串联,因此导游词的这种传播结构可以被称为“二维空间”即虚拟维度(如下图所示)。

导游词的模块结构是沟通文字导游词和导游讲解的桥梁。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与模块构成和逻辑顺序有一定关系。

2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

21正史“戏说”趣味化

正史中的史实和人物事件是保证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和导游讲解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基石,是导游树立“学识权威”的核心依靠。景区导游词中的正史描写往往没有感彩略显生涩,导游员在使正史生动化的讲解过程中常常错用导游技巧,偏离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反而丧失自我权威。这其实是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一种表现。

部分导游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时常基于历史过度“演绎”人物的生活,出现古代人讲现代话做现代事的趣象;亦有导游在讲述学术界尚存争议的史料时,夹杂个人的主观判断消除歧义来体现权威,引起高层次游客的反感;在涉及明末清初的人物讲解时人物关系错乱,电视剧中的“秘史”与“戏说”常被导游当做史实来讲解,趣味有余可信度不足。

22神话传说迷信化

神话本是一种幻象产物,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和解读,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2]传说亦是神话的一种,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3]实践证明,导游在做景区解说的前端部分,运用神话传说做铺垫过多过杂,游客的兴趣点难以向目的景观聚焦;导游时常借由他处或完全编造的神话传说夸大本景观的重要性;涉及史实人物诞生或往生的故事则充斥着“神”、“仙”或“鬼”的出现;“托梦”、“转世”甚至“附体”等含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具有宗教符号意义的景观解说不清甚至谬为迷信;诸如“八卦”和“风水”等属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导游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时而被理解为宗教,时而被用来解释迷信现象,进而出现重大常识性错误。

23借古喻今误导化

导游为吸引游客对讲解内容的兴趣,会将游客关注的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文景区的背景故事相联系作比较。这种由“实景描述”、“背景介绍”和“引导认知”三个层次[4]组成的讲解模式本身是导游词和导游讲解技巧高度融合的亮点,但在现实中也往往成为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灾区”。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和“帝王后宫嫔妃制度”常被用来和当代的婚姻问题与情感腐化相提并论,确有不良和错误舆论导向的嫌疑;热播后宫电视剧所引发的“后宫哲学”以至“厚黑人际关系学”也用来将古人的成败功过模式化、简单化,甚至和现代的“成功学”和“办公室哲学”等职场理论相联系,此难言为适当,对青少年游客危害甚大;很多导游在解说才子佳人故事和趣闻时“歌伎”与“歌妓”不分贻笑大方,内容含蓄但寓意却粗俗不堪。

3原因剖析

当前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导游员“学生化”和“年轻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暑期,一线导游员不足,旅行社利用旅游专业学生作为“实习导游”或“临时导游”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旅游专业实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景区导游词解说中的问题,在一线导游员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1导游讲解过程原因

(1)年轻导游缺乏生活体验。目前我国新生代导游员的年龄已经进入到“90后”年龄段。这群年轻导游不但缺少工作实践经验,而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对生活缺乏足够的体验,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极度缺乏。导游员对人文历史景区景点难以形成切身的内化体验,在将导游词口语化表述的过程中,不能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原到现实的景区景观和建筑上,而是臆造和想象历史事件的发生,情节离奇和不尽合理的故事便由此形成。

(2)导游员自身对人文历史缺乏足够兴趣。“90后”导游中间的读书风气较弱,导游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关注。流行文化对年轻导游的吸引力远大于人文历史对他们的吸引力。年轻导游利用讲解技巧来弥补基础知识不足的趋势渐强,这种导游讲解过程中“走捷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导游员的学习形成了反向刺激,鼓励了导游将兴趣点放在技巧上而不是知识上。

(3)讲解过程中的媚俗与讨好游客倾向。新生代导游间的竞争激烈,导游生存压力较大,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失衡导致导游员委身迎合游客的观念流行。导游讲解的底线越来越低,“存在即合理”的实用主义对年轻导游形成误导:只要游客喜欢的就可以说,只要游客爱听的就应该讲。因此讲解过程严谨性和道德感的丧失必然导致讲解过程的庸俗化。

32导游词原因

(1)模块结构比例失调。导游词其自身模块结构失调也是导致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的重要原因。有些导游词正史叙述过多,自身刻板晦涩难于引起导游的兴趣,通过解说的传播过程引起游客的兴趣就更加困难;还有一些导游词引述的故事流行于民间,口耳相传鲜见史料记载,神话传说怪诞神奇,玄学义理云山雾罩,本身也经不起游客的细细品味和推敲。在模块安排上,应该故事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应该故事淡出的时候没有淡出,导游词没有起到衬托和烘托人文景区主景的作用,历史模块、神话模块和旁白过渡模块的衔接生硬,不便于信息的便捷和高效传播。

(2)模块结构缺失。导游词在纵向篇章段落结构上,欠缺介于正史史实和神话传说之间的资料文献,使得导游词结构“骨感有余”而“韵味不足”。整体导游词文字的框架结构和逻辑结构完整,但是缺少饱满充实、值得回味和品味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完整的记载和出处仅见于民间传录,既不是虚无的神话,又不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趣闻,也没有被正史收录。这种模块的缺失,降低了导游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可传播性,实际上为导游员恣意庸俗化导游词解说提供了机会,助推了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现象的发展。

4解决策略

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旅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首先要提出解决庸俗化问题的对策和策略,只有沿着正确的策略方向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提供条件。

41增加年轻导游员的旅游享受体验

诸多“90后”导游员在从事导游工作以前,生活学习环境封闭,对旅游活动本身非常陌生,甚至没有过作为一名普通游客到人文类景区参观游玩的体验。学校、实习基地和旅行社应该三方共同努力在教学和培训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到人文类景区试玩,让旅游专业的学生体会到旅游活动的乐趣,从游客的角度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体验,接触社会感知生活并收获生活和社会常识经验,进而使学生能换位思考,把高质量的服务再反向传达到游客身上。

42重视语文和历史等传统文化课教育的创新

高职类院校旅游专业导游方向学生的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文化课的开设,有针对性地恢复并完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语文课程应重点向学生传授当地的诗词歌赋文化,并引导学生赏析文学,喜欢文学;历史课程应摒弃传统编年体式教学模式,以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和人物设计教学单元,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减少正史陈述,让学生辩证看待各种神话传说,增加民间传录、杂记等“野史”中故事趣闻的讲授,保证历史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增加课程乐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43重视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中的作用

所谓“野史”非杜撰的历史,亦非荒诞的历史。史学家谢国桢曰:“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5]野史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人文类景区导游词应该丰富史料来源,客观描述和评价景区,用野史资料来丰满导游词的内容,剥离并删减冗余的神话传说,压缩非核心内容的正史叙述比例,保证导游词严谨客观的基础上,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野史在导游词模块结构的安排上,应按照导游动线的顺序结构,在景区辅景、配景和主景的导游词解说中出现,即景物导游词应该是正史与野史的组合,而在景物前后的导入性故事和引申性故事介绍则可以是正史和神话传说的灵活搭配。单独出现的人物故事则可以积极利用野史,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全社会只有对人文类景区导游词解说庸俗化问题重视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把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导游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商崇梅试论神话传说文本中的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1):72.

[3]李建仓中外神话传说对后人创作及后世文化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123.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5-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历史影视资料之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它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历史影视资料开展历史教学,可以用更为直观、生动的视听语言代替教师的讲述,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丰富多彩的历史影视资料经过精心的编排和设计,往往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历史影视资料往往有着紧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组织,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后续观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历史关系复杂、知识点众多,且其中包含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因此,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内容不是很感兴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线索混乱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进行细致、有针对性的取舍与编排,截取其中的背景性片段。上课之初,笔者播放了课前剪辑的《三国演义》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课堂导入自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用在课堂教学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势必要借助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影视资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不同于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倾向于选用历史科教片辅助教学。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三节的《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纪连海系列》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又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讲〈史记〉》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在这两个案例中,笔者所选用的历史影视资料知识性强,与本课的学习内容关联密切,而影视资料中的专家讲述风格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由于引入了历史视频资料,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在课外活动时,实现历史教学的延伸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历史认知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历史课堂,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影视资料的优势,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为了更加深入地发掘历史影视资料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历史题材影视资料评论”“经典片段编演”“历史故事讲述”“影视手抄报”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

例如,教学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组织学生开展影视评论活动,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画面或者历史细节进行评论,同时强调在评论中要突出自身的历史感触和充分表达自我认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历史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提升。在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甄别,切勿使用包含错误历史观点、有明显历史常识错误、缺乏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影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