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技术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审计技术和方法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备到较完备逐渐发展起来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基于评价内容日益复杂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客观要求。归纳起来,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20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系统导向审计(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风险导向审计(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现在)。
(一)账表导向审计。账表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为了查错防弊,以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事项为主要审计内容和过程的审计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审计基本没有重点或重点环节。显然,审计工作的早期,这种思路是行得通的。
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思路便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这种审计技术和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每一笔交易从原始凭证的记录到与交易有关的各类会计文件的形成,及其在会计系统内的周转过程,对此进行详细检查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在大型企业中即使进行10%的抽查,也意味着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核对、计算等。而这一艰巨的重复性劳动的目标则是为了寻找一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技术性记账错误;2、即使采用有限制的抽查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不了解,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有问题项目的事件;3、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开展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也不能追根溯源、堵塞漏洞、避免重犯。
(二)系统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是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该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在这种审计模式下,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都不再是毫无目的的大海捞针,而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
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一大突破,主要表现在:1、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定审计的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控制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3、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常的做法是向管理当局提交管理建议书。
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系统导向审计方法也不是万能。如它对无规律的业务就很难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现,以系统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存在着一种危险的趋势,即由于审计人员特别强调对于系统的检查,因而给管理部门造成错觉,认为控制方面的缺陷只能用控制来弥补,这就容易形成为了控制系统而加强控制的状况,其结果是控制系统的确是加强了,但是系统所产生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改进,造成这种危险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在强调控制系统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因素。系统导向审计还存在一项更大的无法解决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在当今这个审计风险大爆炸的时代,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人员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系统导向审计必然要被更适合现代审计环境的新的审计模式所代替,那就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从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发展的过程中,风险的种子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因为当时大多采用测试和抽查的方式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是用检查一部分事项取得的证据来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这就必然存在意见偏差的可能性,一旦不当的审计意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审计人员就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审计风险也由此产生了。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确定审计性质、范围和时间的一种审计思路。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价,还要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风险导向审计按审计发展模式可以分两个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做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3、风险评估具体方法不同。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而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 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二、我国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现实选择与趋势
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系统导向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此法一般适用于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庞大、分散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二是以账表导向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该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民营企业,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单一,管理层次较少。但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审计目标的变化,引用风险导向审计已是大势所趋。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更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必然会在审计中成为主流审计技术和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风险导向审计已被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表明我国审计将要经历西方发达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所以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是大势所趋。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子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以及特点分析[J].财会通讯,2011.11.
篇2
屈方方厅长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努力完成目标任务。严格按照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逐项对照检查,抓紧研究方案,一一抓好落实。要努力克服审计业务管理制度贯彻不够彻底;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项目数量较少,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不平衡;审计结果的宏观利用有待加强;移送案件线索数量较少等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业务实施和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
屈方方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我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部署,着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促进科学决策管理,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完善金审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五大体系”(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五大系统”(OA系统、AO系统、审计分析系统、移动办公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到2014年底,使陕西的审计走在西部省份的前列,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全省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努力完成好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一是要正确认识形势任务。清醒认识我省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短缺、部署进展慢、应用水平低、经验成果少、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审计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力切入点。坚定信心和决心,认真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边部署、边应用,已完成“金审二期”工程部署并通过审计署验收,计算机审计方法、经验和应用实例逐年提高,在审计实践尤其是去年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和今年的社保资金审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等成绩和经验,克服畏难情绪,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使审计信息化工作尽快取得更大的起色。二是要切实抓好人才建设。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才问题。立足现有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尽早培养出骨干人才队伍。着眼应用,采取下达任务指标、进行考核评比、健全评价奖惩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计算机中级和中级后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充分发挥核心骨干的先锋和引领示范作用。设法选调或聘用人才,建立外部专家库,充实现有专业人员力量。三是要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争取党委政府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认识到,思想真正重视之后,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要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倾向,在立足本级财政解决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出成绩,搞出特色,争取中省财政的支持和奖励。坚持统筹规划,处理好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规划与分类实施、安全性与方便性、适用性与创新性、规范性与灵活性、集中统一与纵横交互、行业性与全面性、团队与个人、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和走回头路,少花或不花“冤枉钱”,切实提高投入成效。省厅要集中搞一些全省层面的项目,供市县审计机关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各市县也应加强借鉴,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和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屈方方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确立科学审计理念,扎实开展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和“三问三解”等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继续完善职业能力建设的扶持、激励机制,加强财政、投资、绩效和计算机审计等专业培训,积极参加省厅举办的造价员(师)等培训和以审代训。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认真搞好审计文化书屋建设和使用管理及省《审计志》的编纂修改等工作,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从严治审”,搞好目标责任管理,堵塞漏洞,解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审计机关的生命线,完善权力分解、风险排查等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八不准”、“四项补充规定”。严格预算执行,模范遵守财经纪律,加强内部财务、建设项目招投标、办公设备和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招待费等“三公”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严格中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按照规定用途合理开支,确保使用效益。
篇3
【关键词】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技术 审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相继尝试运用如“废物最小化”、“污染预防”、“无废技术”、“源消减”、“零排放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消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指导下,清洁生产无论是概念、理论还是应用实践仍然处于不断的丰富、深化与拓展过程中。
1.清洁生产概述
1.1清洁生产的由来和发展
1.1.1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单传统的工业是以追求高投入与高产出为目标的单向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其结果是资源利用率低、消耗大、排放物高、污染严重。资源过度地被消耗,环境越来越遭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可归纳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平衡。
清洁生产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危机都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密切相关。环境与资源问题,也必须是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1.1.2清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和欧共体工业发达国家从1984年至1990年相继开展了“废物最小化”、“无废工艺”、“清洁工艺”等示范项目。美国环保局在1984年提出了“废物最少化”,要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随后处理、贮存或处置的有害废物减少到可行的程度。”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综合各国的预防污染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污染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是环保战略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一种转变。
至此,一种新的环保战略――“清洁生产”诞生了,并在1992年的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各国政府认可。
1. 2清洁生产的定义
国际上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1.3清洁生产技术
实施清洁生产战略的核心是让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替代原有的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改造老装置、建设新装置,在生产的源头削减污染物的生产量,甚至消灭污染,使生产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采用高新的清洁生产技术是实施清洁生产的核心,大型的生产设备是先进技术的体现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采用先进的清洁技术的结果是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污染物产生量减少,治理负担减轻,环境效益明显。
1.3.1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
制定有利于清洁技术开发的政策,使科技开发的管理法律化;继续科研体制改革,坚持绝大多数科学研究院与政府分离的方阵;工业未来发展主要是靠革新、挖潜、扩产,有选择性地引进技术、建立合资企业;优化工业结构,调整产品构成;开发大型的生产装置与设备;企业开发清洁技术;加强重点污染行业清洁技术的开发;逐步建立综合性跨行业的工业园区;提高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装备制造人员的清洁生产意识;思维创新,建立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
1.3.2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在新建装置、新建企业的采用。清洁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要“盯住”新建的项目,杜绝落后的严重污染的工艺技术的使用。应该指出,在新建装置、新建企业采用的工艺路线是清洁技术的第一类,是完整的最先进的清洁技术,是一条完整的工艺路线,不是局部的技术改造。
清洁生产技术在改、扩建企业中的采用。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不是看他有没有技术水平、效率水平。经济发展主要地要靠大量的现有企业的革新、挖潜、扩产,即用先进技术,用清洁技术改造现存的企业;不能单纯依靠生产装置的叠加,尤其决不能靠一般技术水平装置重复,更不能让落后装置简单复制。只有现存的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只有现存的企业被清洁技术改造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鼓励乡镇企业、民办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乡镇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就要考虑技术的清洁性,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必须要选择清洁技术建设新装置。对于污染严重,治理费用大于生产利润小型化工企业,那就不是采用什么技术的问题,而是尽早关闭的问题了。
切实加强科研成果的工业化推广。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除了意识、体制、管理方面的改革以外,应制定更加有利于成果推广应用政策,完善技术市场体系,体现技术的实际价值,加大经济上的奖励力度,使实验室的清洁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发挥作用,创造财富。
2.清洁生产的审核
2.1清洁生产审核概述
实施清洁生产战略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清洁生产审核中,经过宣传、培训,建立审核队伍,预审核,审核,提出清洁生产的方案并进行经济、环境的可行性论证,然后逐步实施,以达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生产的目的,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生产,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清洁生产审核作为实施清洁生产战略的最主要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实验企业的清洁生产。
2.2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
筹划和组织。审核准备是清洁生产审核的第一步,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获得企业领导的支持、建立清洁生产审核队伍、制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等,这些内容主要有企业自己完成,必要时可请专家协助。
预审核。在预审核阶段要开展下列活动:确定审核的重点区域,包括主要的污染源、低效率的资源与能源消耗的操作单元,根据审核计划的总体目标设定审核重点的具体清洁生产目标。
审核。审核是对预审核中以确定的清洁生产审核重点的物料投入、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和废物产生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通过建立清洁生产审核重点的物料平衡、水平衡以及污染因子平衡等,找出物料流失环节和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并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较,最终提出清洁生产方案。
方案的产生和筛选。本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根据原因分析和对应的预防措施,产生一套完整、综合的、可行性的清洁生产方案。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目的是通过方案的分析比较,选出技术上可行,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方案。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环境影响可行性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方案实施。主要包括:制定实施计划、筹措资金、方案实施、清洁生产报告的编写。
持续清洁生产。其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最后阶段。目的是提高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的执行清洁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暖通工程;预结算;审核
引言:暖通工程建设以渐渐成为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新时期暖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的扩增,各种暖通工程建设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同时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有单位建设成本也在增加。必须要加强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这样才能为相关的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避免因为造价成本控制水平较差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预结算审核是暖通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所以对暖通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及方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暖通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合同管理
工程建设签订的合同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在工程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合同的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得工程造价具有合理性以及合法性,避免因为签订的合同不合理导致纠纷的造成,使得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从而提升对于工程造价控制的成效。对于合同的签订,需要考虑的内容众多,其中包括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这些内容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都需要尽可能的显现出来,合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准确,不要存在模糊的内容。
(二)加强对预结算资料的控制
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预结算资料的控制,保证预结算资料的全性和真实性,要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对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对于相关暖通工程造价有关材料的真实性要进行合适,按照暖通工程建设图纸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暖通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手段,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工作人员才能对与预结算核算工作认真负责,客观并且高度真实的对暖通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中的预结算进行编制。其中还需要注重的就是掌握好最后的审核工作,要到工程建设的实际现场进行深入的考察,从实际现场获得信息数据,从而确保工程建设预结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隐蔽性工程验收以及工程设计变更控制
暖通工程建设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很高难度系数的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若是没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对其进行制约,必定会导致暖通工程建设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工程建设成本也会增加。暖通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必须要以施工图纸为重要依据,进行施工工作的落实,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金花费。工程的变更必定会导致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所以在建设过程对于暖通工程变更需要严格的进行控制。对于暖通工程必须要进行的工程变更,需要做到预先进行工程的资金花费预算,在预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暖通工程的变更,在暖通工程变更发生时就需要计算因暖通工程变更导致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对于工程造价要进行实时的监督和了解,以免到工程建设完成后所有的事物都积攒到一起,同时对于暖通工程造价变化也不能实时的进行了解。
建设单位委派到工程建设现场的代表人员需要监督好施工单位做好相应数据的记录,暖通工程建设是非常复杂的,其中需要注重的就是对隐蔽工程的相关信息记录还有签证工作,对于非常特殊的暖通工程在进行设计变更时需要进行变更审批工作,当变更的内容得到审批后才能够进行施工。以往因为对于现场签证管理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为暖通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还导致工程建设成本过高,使得工程建设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例如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暖通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没有相关的了解,同时在脑海中也并没有树立造价控制意识,特殊季节暖通工程施工增加费用等内容实际存在,这些费用属于双方签订合同中的造价内容,在实际过程中重复计算的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对于现场签证的控制,就是在暖通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1]。
二、针对暖通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对策
(一)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是暖通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审核形式,该方法以暖通工程建设施工图纸为重要的依据,还有签订的合同等相关文件和资料,全面性的对于暖通工程建设资金的花费进行审核。这种方法工作量很大,通常适用于建设规模较小的暖通工程建设全面审核方法具有的优势是,对于暖通工程建设资金的花费进行全面性的核查,使得预结算工作变得更为细致,审核效率和审核质量得到良好的保障。但是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行全面性的核查会使得预结算审核的工作量很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工作。目前我国很多的暖通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暖通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该审核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重点审核方法
重点审核法与全面审核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是要求工作人员对建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审核。虽然该种方法与全面审核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却也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于审核内容的范围。重点审核方法审核的是重点内容,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侧重点,该种审核方法在我国建设规模较大的暖通工程预结算审核中非常适用,经常会选择工程建设资金花费较多的施工环节。例如暖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混凝土工程,会重点的审核施工材料的资金花费与实际定额标准是否一致,还需要加强对定额单价的控制,避免单价混淆对审核工作落实造成不良影响。重点审核方法所具有的优点就是工作量较少,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少,但是却是能够获得良好的预结算审核成效[2]。
(三)对比审核法
相应的暖通工程预结算审核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当前建设区域内存在的相类似的暖通工程,其中包括暖通工程建设的规模、暖通工程建设的结构样式等,如果这些内容都具有一致性那么这两个暖通工程建设需要花费的资金投入也不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暖通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人员在对众多信息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的找寻相同暖通工程建设对于建设资金花费的规律,并且需要对众多的结构不同、建设区域不同的暖通工程造价指标进行整理。然后根据整理的信息资料与目前审核的暖通工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寻符合暖通工程建设投资规律的内容,并且对此内容进行重点核算,查找导致暖通工程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比审核方法中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方造价控制方法,与相同类型的暖通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的对比,查看二者平方米范围内暖通工程建设成本的经济性,并且积极的找寻造价不合理的地方。第二种就是工程建设材料消耗指标,也就是没每平米各项建设施工材料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语:对于任何的工程建设而言造价控制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造价控制管理,才能使得工程建设应用最少的资金得到最大的收益,促进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审计调查前加大数据采集量,加强数据转化的可靠性
审计调查前,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非常关键。随着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业务数据,这些均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调查的基础,在对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调查中,取得业务数据尤为重要,因为业务数据量大、面宽,是该金融机构的主要资产,这自然也是审计人员审计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一)全方位取得金融机构后台数据库表和数据字典。首先,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审计人员过去只是被动得到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分户账,对公存款分户账等少量数据库表,对其整个的综合业务系统了解甚少,经过探索学习后,对了解掌握金融机构整个业务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去年3月末,在对某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前调查时,要求该机构全面提供其使用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全部后台数据库表400多张,随即索取了全部的数据库表目录。全面分析后,有针对性地采集了拟审计调查的某设区市各县区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分户账、对公存款分户账、担保登记簿、抵债资产登记簿、分录流水账等50余种数据库表。其次,拿回全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后台各数据库表的设计、字段含义、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等诸多方面的详细解释,对于开展审计前的数据分析十分重要。利用它将已获取的各种原始数据库表翻译成可视账表,经分析进而实现种种审计思路。做好以上两项工作,不仅满足了审计调查项目需求,更重要的是基本掌握了被审计调查金融机构数据系统的全面情况,为开展更全面的信息系统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数据采集及转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经调查了解,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为Informix,审计组与计算机信息中心人员积极合作,从该软件管理的后台数据库中提取纯文本形式的业务核算数据,对数据输入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了清理和调整,再将其库表逐张分别导入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库软件中,使数据字典表与业务数据库表相连接,初步完成了对拟使用的数据库的表名及表字段的汉化。为了验证已转换数据库表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人员将各分支金融机构的电子数据报表与已转换数据库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核对,使用了结构化查询语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两家分支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3月末业务库表数据大于电子报表数据,其中某县、某区的差异数额分别达5,000多万元、1,500万元。找出的原因是这两家分支金融机构因票据兑付到期却未能及时销账。
二、将数据分析方法贯穿于审计调查整个过程
在对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调查现场实施前,结合审计目标对所辖全部分支金融机构业务数据,尤其涉及客户关联互保贷款、多头贷款等予以重点关注,优化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调查方案的针对性。如对于关联互保问题,因为数据量大,必须全面运用结构化语言(SQL查询语句)分析。在某计算机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用SQL语句筛选形成贷款担保人担保情况表,再对贷款担保人担保情况表进行自连接,最终形成贷款关联互保表,使初步分析出的问题均在实际的审计调查过程中得到证实。
在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根据新信息,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挖掘。经与被审计调查的某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交谈,根据提供的情况,审计人员发现一些数据库表中的个别字段含义对审计调查极有帮助,从而大胆、积极运用这一成果,结果成绩凸显,比如某分支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分户账的数据库表中有一个“客户号”字段,该字段如果以“01”开头时,后面数据则代表贷款户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审计组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运用EXECL电子表格强大筛选功能分析筛选,最后核实,该分支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中存在违规发放异地贷款4万多元的事实。并将此做法推广至其他分支金融机构的审计调查中,结果核实发现某市所属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违规发放异地贷款金额高达2.5亿元。审计人员还以贷款分户账为基础,利用结构化查询语句筛选形成了疑似发放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贷款明细表,经进一步审计调查核实,2008年至2009年一季度,某市所辖分支金融机构向5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7亿元,余额4亿元,为房地产及相关的建筑、建材、装修等发放贷款20亿元,余额16亿元;对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职工贷款情况筛选、统计和分析,均查出违规问题。
审计调查现场结束后,对汇总的所有分支金融机构的问题及情况,以贷款分户账表中的“科目控制字”字段为限制条件,运用结构化查询语句,分析发现各金融机构农贷指标被挤占达19亿元,其中存在违规个贷公用贷款1亿元。“对公存款分户账”库表中,经延伸审计调查,发现某县滞留巨额应上缴财政收入的问题。在结束现场审计调查后,对各分支金融机构问题及情况进行了汇总,但并不是简单具体问题的叠加,而是根据现场计算机对审计数据分析的成果,以整个市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数据为基础,分析重点问题。例如违规发放多头关联贷款问题,利用结构化语句分析出一些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多头关联贷款跨若干个县区金融机构。
三、利用计算机审计调查的构想
(一)联网审计。在近几年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审计中,目前已实现了经审计组所有审计人员的笔记本电脑全部现场联网,实现审计数据共享、打印机共享、电子数据互传等自动化办公功能。由以前单兵分散工作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如今的计算机协同作战,较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但也只能称作小联网审计。真正意义的联网审计,是指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库接口技术,将被审计单位备份的后台数据库直接通过网络迁移到审计专用服务器上进行集中批处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预警系统和报告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变事后审计为事后与事中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利用ODBC进行数据迁移。在尚不具备大规模联网审计条件下,审计组可以要求被审计调查对象在其信息系统创建ODBC数据源,利用该数据源将其业务信息系统中的有用数据分不同时段移到审计组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篇6
关键词: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 符号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根据数学理论与内容采取的一定的途径、程序、手段。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教授一种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建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等。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在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渗透符化思想。我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这样设计:出示(3×5)×4=60和3×(5×4)=60。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回答都是3,5,4三个数相乘,结果都等于60,所以(3×5)×4=3×(5×4)。
师:等号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乘时,顺序一样吗?
生:很容易看出左边是先把3和5相乘,积再与4相乘,而右边是先把5和4相乘,积再与3相乘,但不论如何,结果都等于60,即相等。接着,师提出质疑;师问:是否任意三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组数让学生验证,通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老师的质疑有道理的,也是正确的。即:三个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来表示任意三个数,你能写出刚才发现的规律吗?学生根据刚才的规律,结合同桌讨论、交流,很容易形成共识,最后师板书:(a×b)×c=a×(b×c)。
用符号化的语言来描述数学规律,这就是符号思想。在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来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用字母表示数是符号思想的其中一种形式,它可以很清晰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书写简单、方便。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是教学中第一次尝试,为今后教学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小结和习题计算中常用到转化思想。在同分母加减法的练习中常遇到这样的题目: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生答: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师:这是一个整数1减去一个分数,怎么办?生:不说话。师:如果能把1转化成一个分数就行了。生:说是。师:我把1转化为一个什么分数呢?请同学们的分母是几?生答:是8。生说:老师我知道了,把1化成,原题就化成了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转化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策略,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而且经常在练习中使用这种方法,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就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思想,他们就不自觉地就使用他们来计算,提高了解题能力。
第三,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中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这样设计:出示:计算。师:你会计算吗?通分感觉很麻烦,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师: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强调单位“1”相同。)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是指数量关系,“形”是指空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数与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内容上相互联系,方法上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上面这个题目的计算是借助正方形面积图,使比较复杂的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用面积图的方式直观来分析,使问题简单明了。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具有选择性,即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差异在不同年级渗透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我们广大小数学教师要做教学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让学生通过现实活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数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篇7
关键词 水利普查;水利行业能力;数据;问题;审核方法;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03-02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对象为辽宁省境内主要从事水利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乡镇水利站。具体单位类型包括:水利行政机关、水利事业单位、水利企业、水利社会团体、乡镇水利站五大类,普查时点是2011年12月31日24:00,时期为2011年度。开展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全面查清该省水利机构的性质、从业人员、资产、财务和信息化状况等内容,为分析水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是重要的水利基础数据。因此,要加强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要求作为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的生命线,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数据处理、审核汇总和上报的全过程。要利用有效的数据审核方法,对数据处理阶段进行层层把关,确保普查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为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工作提供质量保障。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是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此项普查有利于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在该项工作中,数据是决定普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和普查成果的主要体现,利用有效的数据审核方法保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处理阶段的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1 水利行业能力普查数据审核简介
通常的普查数据审核可以理解为普查数据以手工或光电扫描录入到计算机后对数据内部存在的逻辑差错和合法而不合理差错进行差错改错的过程,此种认识比较粗浅[1-2]。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审核,是指对水利行业能力普查数据进行表内、表间以及调查对象间的逻辑及数量关系审核,审核对象包括已填报的清查表、普查表等。审核内容包括普查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等。全面性主要指普查对象是否漏报;完整性主要指普查数据项是否存在漏填;规范性主要指普查数据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取值范围、计量单位、表述方式和符号要求进行填报的数据项;一致性主要指清查数据与普查数据、普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的相同数据项是否一致;合理性主要指普查数据所反映的普查对象规模、能力或效益大小是否符合实际;准确性是指普查数据填报的真实性。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审核是全方位的审核,这就需要运用多种审核方法来满足普查数据审核的需要[3-4]。
2 水利行业能力数据常见的问题
由于普查报表设计或者是习惯方面的原因,在普查表填报时,有些地方或指标非常容易出错。
2.1 普查对象的判断
县级普查机构更关注本县掌握的或单位名称具有明显水利活动特征的系统内单位,对于隶属关系为地市级以上且从事非水利活动的系统内单位容易排除在普查之外。
2.2 上级主管单位的填报及单位类型的判断
对于部分单位的二级单位,其上级主管单位容易填报为主管单位的上级单位。对于新成立或者从事多种水利活动的单位,在单位类型的判断上容易出现单位类型填报错误的情况。
2.3 供水指标的填报及数据录入
此次普查仅限水利工程供水且供水价格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核算的单位填报,自来水公司及水价未经过核定的供水单位容易填错此项。此外,数据录入上,还容易出现计算机上录入数据与普查表填报数据不一致的情况等。
2.4 财务指标及从业人员指标
填表人很容易把普查表“千元”的计量单位当成“万元”来填。对于水利社会团体容易出现将单位会员人数按照年末从业人员填报的情况,对于乡镇水利管理单位容易出现按专业技术职称与按技术等级重报的情况。
3 水利行业能力数据审核方法
开展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审核工作,主要按计算机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全面审核与抽查审核、重点审核相结合,基础数据审核与汇总数据审核相结合,普查表数据审核与空间数据审核相结合等原则,综合利用计算机审核法、资料比对法、经验判断法、地区对比法和奇异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
3.1 计算机审核法
该法主要是指利用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专用系统和数据审核辅助软件,对普查基础数据进行全面审核,并将计算机审核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及时提交给数据审核人员进行分析、确认和处置。利用该方法可以保证普查必填项不空项,同时通过设置审核关系能够排查出部分合理性问题,如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为4位数字,资产合计等于负债合计与净资产之和等。该方法是保证普查数据填报完整性、一致性的主要方法。
3.2 资料比对法
该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料对普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检查普查基础数据和汇总数据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可靠性。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资料对比法主要是利用辽宁省统计年鉴资料、辽宁省水利服务业统计资料及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等与普查数据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异常数据,如通过与水利服务业统计及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统计的水利单位数进行对比,可以判断普查单位是否漏报,而通过与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进行比较则可以判断不同普查区域内人员与财务指标填报的是否合理。该方法是保证普查数据填报全面性、合理性的主要方法。
3.3 经验判断法
该法主要是指根据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对普查对象和普查数据情况的了解,判断普查基础数据和汇总数据质量,如按照工人技术等级填报的从业人员就不应该再按照专业技术职称填报等。
3.4 地区对比法
该法是指依据地理、气候、水资源等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条件相似普查区的各类普查对象的数量和分布、主要普查指标的绝对数或相对数(即相关普查指标的比值)进行比对,分析其合理性和匹配性。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地区对比法主要是将辽宁省所辖地市级区域内各类普查对象的人事、财务等汇总指标或单位指标(如人均工资福利)进行比对,分析其合理性,如将各地水利机关资产合计进行汇总,找出相差较大的区域,对其上报数据进行核实。
3.5 奇异值分析法
该法主要根据各类普查对象数据特点,通过分析普查对象的分布规律、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指标值的变异性特征等,找出基础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并对异常值进行重点审核。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奇异值分析主要是对人均计算机台数、人均工资进行分析,如人均计算机台数超过3台的单位认定为奇异值,需要复核。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数据审核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对水利行业能力普查数据进行全面审核,把可能出现的差错消除在普查的各个环节内,从而保证了水利行业能力普查数据的质量。
5 参考文献
[1] 乔根平.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J].中国水利,2010(10):64-66.
[2] 常河,徐波.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要点[J].中国水利,2011(18):28-30.
篇8
关键词:经济效益 审计 方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赵卫中钱红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__年第5期。
[3]刘艳玲,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新思考,商业研究,20__年第11期(下半月版)。
篇9
1 火电厂能源审计技术和方法
在实践中,各类学科都在发展自己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体系。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体系。根据《热力发电厂》和《审计学》的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可以描述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应用热力发电厂原理和审计学方法,对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属于技术性专项审计。
从传统审计学角度,审计方法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模式、程序、手续、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涵盖了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取证的技术手段。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在审计分类上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性质上属于技术审计的范畴,是传统审计科学的工程化,见图1。
研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方法论体系必须注重能源审计的实务和操作性。在火电厂能源审计的实务工作中,从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3个方面切入,可以把火电厂能源审计方法具体分为:考察物理过程,依托热量法、作功能力法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热力学方法;考察财务过程,依托以账户为基础的会计系统的审阅法、核对法等会计学方法;考察管理过程,依托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检查法、对比法等管理学方法。
2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及内容
2.1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
审计学认为,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是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迹有序运转的保证。只有先确定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程序,审计人员才能选定适用的审计方法,高效地实施审计和实现审计目标。不同类型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程序需要解决3个问题:审计程序的一般规律、影响审计程序制定的制约因素和不同类型审计程序的特点。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论,对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专门事项开展节能分析工作。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可分为初步能源审计、重点能源审计和详细能源审计3类;根据审计实施主体不同,分为实施基本项的企业内部能源审计、实施规定项的社会(行业)能源审计、实施选择项的政府能源审计3级。综合有关能源审计的研究成果,虽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有不同类型和分级要求,相应的审计程序会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步骤,可以归纳为l2个环节,详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如图2所示。
2.2 火电厂能源审计内容
针对上文所述,火电厂能源审计关注的是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以及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等目标,应用热力发电厂、审计学等原理分析其合理性;根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规定、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规则、行业标准化中心制定的行业导则以及各大发电集团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等考察其合规性;评价其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带来的经济性;分析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能力,挖掘其潜力,构成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的核心内容。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具体包括:
(1)立项。包括确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拟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计划;成员组成和分工;必需的设备与仪器等技术条件。
(2)数据采集。确定火力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及测点;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能流图的计算及其数据采集;查阅能源数据台账、主要参数报表和有关数据信息。
(3)调查测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调查大纲;火力发电厂的用能概况、能源管理现状;必要的能源检测以及确定重点等。
(4)能量平衡计算。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费指标(如供电煤耗率、水耗率等)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和分析。
(5)能源物理过程分析。锅炉热力系统、管道热力系统、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主要设备或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6)能源财务过程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电、热产品财务成本指标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耗、价格、成本数据核定,以及小机组发电量指标交易补偿的节能量等。
(7)能源管理过程分析。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检查能源管理、计量、统计等的合规性。通过火电力发厂节能潜力的计算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型电厂的先进水平作对比,改进能源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技术维护水平,健全管理制度。
(8)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是本项工作的标志性成果,要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主要内容有能源审计概况、依据、结论、决定、从管理和技术途径提出建议以及必要的附件说明。
(9)制定整改措施。根据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
(10)无/低成本项目。通过能源审计,可以确定的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技术项目优先实施,有的应该即知即改。
(11)重大项目。火力发电厂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是节能的根本措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环评分析以及提出进度表等。
(12)能源审计回访。为保证能源审计效果,检查和回访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是必要的,可以参照后续审计的准则进行。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能源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4号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能源审计工作底稿应该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底稿类似于节能减排专项工作的热力计算书、调研分析报告、热力测试报告等,是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报告的基础。
3 火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体系
一般审计方法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和可支配的审计资源,针对具体的审计事项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依据审计证据去证实审计事项与审计依据的相符程度,就审计事项的性质作出审计结论,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企业。火电厂能源审计是针对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经济运行水平、能源管理现状以及节能潜力分析所开展的专门检查和评价。根据火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运用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获取在火电厂能源审计规定期限内相关的技术数据、文本文件,或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通过“三图三表一报告”技术分析体系,实现火电厂能源审计目标。“三图三表一报告”是开展火电厂能源审计的简捷评价方法和实现途径。具体为,绘制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火力发电厂能流图;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1)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是热力发电厂实现热功转换热力部分的工艺过程图,有原则性和全面性之分。火电厂能源审计以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为基础,相应的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为依据,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的编制,计算并绘制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最终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2)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清晰、简明地表示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绘制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方框图,或能源审计期限内的能源平衡网络图。
(3)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通过计算,绘制出与动力循环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物理过程一致的火力发电厂热流图和质流图。
(4)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能源统计是开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统计学原理,围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按能耗分类采集数据,确定能量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
(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是以火力发电厂为对象,研究各类设备的能源收入与支出平衡、消耗与利用以及损失的数量平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依据DL/T606《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的规定设计表格,进行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计算与分析,计算技术经济指标,编制能量平衡表。
(6)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根据会计学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是关于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电量和热量交易及其资金流的收支平衡和计算的事务。设计的能源财务分析表要包含购入能源消耗(实物)费用、产值能耗及能源成本分析、企业自用能源费用、能源单价以企业平均结算价计算等内容。
(7)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火电企业能源管理、能源统计的体系和制度;火电企业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能源利用效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技术改造的财务分析和合理化建议等。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要尽可能利用电力企业已有的相关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计算机能源审计。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16-01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具体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系统。通俗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应用计算机设备和配套的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会计工作的过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开展,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和准则、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改造,是国内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内容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电算化审计的内容和难度加大:由于软件行业的发展,会计软件也朝着复杂化、专业化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结构也日趋复杂。但是,目前我国的软件公司在开发财务软件时,仅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极少兼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故当审计人员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发现缺少数据接口,也不能进行数据转换,很多本应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现不得不人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也会产生不应有的差错。
审计人员需要对财务软件进行审查:因财务软件是根据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报表,故一旦公司财务软件受到攻击,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均可能产生相关漏洞,这就为某些不法之徒侵占公司财产提供了便利。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公司的财务软件进行细致的审查,以检查其是否被恶意程序修改,产生的数据是否真实、合法、安全、有效。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是审计的相关要素,如今会计的工作方法发生了改变,由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发展,故审计的相关要素也发生了更改,其旧有的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也不适用了,势必需要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能与现有的会计环境相对应。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关于电算化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出台,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需要加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相应的审计准则和方法。
2 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算化审计软件还不成熟,不完善:由于我国软件公司在设计会计软件时未能考虑到审计的需要,没有设置相应的电算化审计窗口,以致影响了审计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向用户提供的是一个“黑盒系统”,既不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由人工来完成,光靠软件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
二是会计软件未能预留审计测试通道。审计人员经常要进行穿过测试,在系统不提供审计测试通道的情况下测试数据很难清除,极易破坏客户的数据文件。电算化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
3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对策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会计系统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相比,相应在审计内容、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购置的会计软件还是对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内容上都需要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审计方法或措施有所不同。
3.1 需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其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了相应提高。在手工记账时代,审计人员只需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即可,但在会计电算化时代,由于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引入,需要设计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能分析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
3.2 审计人员需要在现有的审计基础上研究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新的事物的产生必然需要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例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这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加快审计工作的进程,也将对目前各种不同的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相应的规范。
3.3 为适应电算化审计,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手工记账相对应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达到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其审计风险也日益显现,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进行审计,原有的审计线索和审计数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形势要求审计人员加快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范围也扩大了,电算化审计不仅需要对数据的输入及输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等进行审计,更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程序进行检查,已确定其未受攻击,计算过程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崔健民.独立审计准则操作指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托马斯・波特.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6]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
- 下一篇:趣味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