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言之,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降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检索查询比较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在传统的检索方式下,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可以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等查询方式中选择最佳方式,迅速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
3.扩大了档案服务范围,因为在信息化的管理中,档案信息可以进行拷贝,总的信息占据的空间较小,而且档案信息的传输比较快,能及时将档案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员,为社会了解企业提供了基础,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化使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地加强。
1.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企业的档案管理正在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得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都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量逐渐增加,开放途径也越来越多,使得信息资源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
3.档案管理系统虽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仍没有形成完善的规模和体系,实现不了对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同时,由于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也不够完善,所以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4.企业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知识有限,并且操作能力较低,不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工作,但是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双套制问题
尽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大面积展开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旧是对纸质的档案心存依赖,认为电子化的档案不安全,所以在很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对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中,都规定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2.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及时的接受现代化的培训以至于技术水平有限,不利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既有相当程度的档案管理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这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标准和规范问题
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并且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档案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意识较差
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不同,多包含密级文件,因此重视对档案的管理就至关重要。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并且一旦被窃取很容易在网络环境内大面积传播,这不仅会造成在档案信息管理时重要信息的流失,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档案管理的安全工作是档案信息化的保证,因此,加强档案管理所在网络环境的安全建设就尤为重要。
四、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档案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对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切实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确保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使其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针对在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四项主要措施。
1.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管理工作都处于一个落后的阶段,面对这种局面,应重点加强管理者在观念上的认识。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在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档案作为全社会最大的共享信息资源,在经济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人才机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还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档案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复合型档案管理队伍。
3.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档案信息化标准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它贯穿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要统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必须要依托国家行政的力量,打破各个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国家政策法规和各种业务规范。
4.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制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保护屏障。一方面,在企业档案管理的建设初期一定要注意纸质档案的保存,防止档案的遗漏损失,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的自动备份、网络系统的病毒防范、严格的查阅权限和安全的加密保护功能都是企业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总结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保障。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需要企业高层从思想、战略、管理、技术等各个角度进行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在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文.关于档案信息电子化问题的研究[J].管理方略,2009(12).
[2]王敏,蒋贺.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12).
[3]王立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J].管理科学,2011(04).
[4]孙冬云.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信息技术,2011(12)
[5]路鑫.刍议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2012.
篇2
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各方面材料的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企业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心化建设内容,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的科学规范的发展。本文就此谈谈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国政府部门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高度关注
信息化建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只有实现信息化的建设才能与世界接轨,才能在世界发展中具有发言权,我国目前的发展已经是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信心化工作。
(二)信息社会的到来
目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档案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得到重点的保护和管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快速地行动起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国企业的运作保持在信息化的环境和水平之中。
二、企业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努力,特别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在市场经济的催促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对档案管理的信心化建设重视不够
企业的领导忙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企业的档案资料的管理,对资料管理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概念和管理理念。很多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的发展中,档案资料的管理不是很重要,没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关注档案管理,因此忽视了档案的管理,下属的员工同样会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更是不够重视。管理的方式陈旧落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帮助解决,很多时候就是得过且过。
(二)缺乏统一的引导和规划
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引导,没有统一的计划统筹安排,盲目的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没有掌握优秀的管理办法,员工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有限,加上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工作不到位,计划组织工作欠缺,宏观的指导不够深入具体,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任务模糊不清,职责不够分明,员工们遇到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合理分配,往往是各种问题拥挤在一起。
(三)企业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设备差,人员和技术缺乏
由于企业领导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因此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硬件设备不足,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同时人员的自身水平和技术的缺乏,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而是遇到档案需要管理的时候才会叫其他部门的员工过来帮忙,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管理的水平不高,资金、设备等配套的不完善,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档案管理设备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物质基础,大量繁琐的档案资料仅仅靠人工无法完成,需要借助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例如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设备才能快速地完成。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档案管理工作的衔接经常出现脱节。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跟企业的发展同步进行。
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实现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档案资料的特点制定完善的制度,通过专业的工作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解放思想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人员的思想很重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对企业档案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很重要。因此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陈出新,在工作中发挥成员的积极能动性,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三)加强保障体系的建设
随着企业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档案的利用方式逐渐增多,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保障。因为档案的安全工作很重要,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安全保障体系,做好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要做好员工的保密思想,加强员工的保密管理手段,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要求,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完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多种方式的改进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方敏.浅谈信息化下的企业档案管理[J].
科技传播,2011,(06):25-32.
[2]刘丽敏. 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
才智,2011,(32): 188.
[3]刘兵. 试论档案信息化建设[J]. 机电兵
船档案,2004,(05):40-41.
[4]田瑞锋,程瑞芳,林耀川.企业档案管理
篇3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企业管理; 信息化; 管理效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1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14- 02
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求管理者不断挖掘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充分利用各项信息资源,积极开发管理程序,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增加档案的效益意识,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在减轻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快速高效地处理档案资料,同时在查询和统计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1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1) 方便检索工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各种档案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料,将信息技术融入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助于各项检索工作的展开,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高,减轻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2) 方便保密工作。一直以来档案资料都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企业档案资料一旦泄露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更有利于企业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封闭式的局域网络可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同时可以运用多重加密操作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密性。无纸化的信息录入,可以随时检查信息是否缺失,相对于过去的纸质保存,其保密工作更加便捷。微机管理企业的档案资料,可以轻松控制查看资料的人员,通过加密的方式,可以避免资料遭窃取或外泄。
(3) 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档案管理信息化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无论是档案的建立还是档案的调取过程都比以往简单得多。运用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计算机可以对载入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而调取查阅时也只需通过选择相应的信息类别即可实现,从而使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轻,企业所需要的档案管理人员数量减少,一名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熟练地掌握档案信息存储、调取、查阅和统计等各项工作。
2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高效完成,因而在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定期组织相应管理设备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由于档案资料的录入微机化,因而我们需要培养管理者新的档案管理观念,随时查缺补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及时进行归档工作,学会各种信息检索方法,方便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2) 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也是施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深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在实践中,企业需要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真正用科技武装自己,提高管理者的操作能力。随着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性能的不断提高,对于计算机硬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企业需要对网络服务器、计算机、录入设备、输出设备等硬件做好调查,为档案管理工作者配置较好的硬件设施。
(3)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信息化不应仅仅停留于档案管理培训中,更需要企业经费的支持。因而为了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的彻底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是必要的。由于现代化电子设备的费用较高,而电子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检修以及日常维护工作,因而企业应对档案管理部门有一定的经费投入,积极更新设备,从而保证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3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未来展望
(1) 建立专家咨询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趋于复杂,而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也会更加丰富,因此,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对于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解答成为未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趋势。专家可以帮助企业选择与其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管理软件,革新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资源共享的实现。资源共享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在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更轻松地获得企业的档案资料成为档案管理的一个目标,防止档案资料的泄露的同时保证需要范围内的档案资料共享,成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相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定会通过完善操作系统实现安全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3) 服务方式的革新。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的社会服务内容之一,在未来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深层开发成为服务革新的方向,如何更好地归纳总结企业的各项成果,如何配合企业战略目标,如何帮助企业发展,都是档案管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才能向企业乃至社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气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革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极大地简化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提高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然而要实现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应当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重视经费投入三方面出发,不断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社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媚. 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广东档案, 2010(6) .
[2] 胡丽清,徐慎元. 档案管理现状与改革研究[J].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6(4).
篇4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息化;提高;发展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十报告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业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现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力,使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及各种数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社会中的经济、企业的运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进了实体经济。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体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中。这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国家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限,经营成本偏高,随着需求拉力的减弱,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面对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实施信息化的小微企业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业实施了,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个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比较单薄,相对信息化,他们更关心业务、成本和利润,而且实际上,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具体部署和实施当然也无从做起。
我国一直把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例如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它部委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缓解融资难等难点问题,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信息化预算投入有限,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投入较少同时又能满足其全方位需求的产品。
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难点
1.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部门引导与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足,虽然存在着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具体化不够。其次,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政府内部管理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难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合理的引导和指导。最后,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2.针对小微企业的外在信息化服务滞后
最近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电话等)之间无缝切换”;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可从高灵活性的架构和众多整合选项中显著受益,轻松实现扩展,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从而全面满足企业各流程、各部门的应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说,达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针对小微企业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不从小微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相符合,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变的情况。而且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也不到位,小微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3.小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信息化”还呈现出种种疑虑。他们既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成的IT信息系统其投资回报周期有限且无法适应企业形态的快速变化,又怀疑IT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其独特的、复杂的应用需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的本质是信息化观念不强,随之便会导致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环境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小微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其次是内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体系、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比较完善,拥有较多的大型管理软件支持,因此各个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更容易实现。而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业务、人员、流程和IT设备都很杂乱,这就导致企业信息化实现起来存在诸多难题。
三、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政府在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例如北京2012年联合中国联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通过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管理升级计划、育林计划,为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应用推广、免费建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笔者认为,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加强组织引导。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建设规划;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引导小微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支持等;政府通过调研,主导开发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软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再次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新闻媒体受众面广、传播渠道通畅的优势,组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培训、政策宣讲和案例宣传活动;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免费培训或必要的补贴;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服务机构。最后是加强平台服务。建立地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下服务平台,提供建设专业服务及日常相关专业服务,维护网络运行。营造地方网络诚信平台,让企业通过诚信的通道实现盈利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设,做强诚信绿色信息通道。
2.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务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量统一起来,通过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资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实力,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顺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英特尔公司、中国银联等5家合作伙伴在广东共同发起“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创新联盟”,旨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获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资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共有超过100家中小企业在此次创新性的跨行业联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近5000万元。
3.小微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内外功的结合,内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就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团队重组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否则,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陈旧僵化,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也只会失败,不会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系统是信息化运作的基础,软件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服务,软件系统则直接为用户服务。小微企业如果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需要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统搭建方案。在选择时切忌贪多求全,或者盲目选择高端产品,而是应以适合企业情况为最大前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信息化建设 高职高专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1.企业信息化定义。企业信息化是指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依托,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软件技术,在企业纵向和横向业务发展上实现数字化扩展,对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所需的详细准确的数据,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传统的“人治”向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控制进行转变,同时信息化要求数据信息的准确和高速共享运转,弥补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的不足。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自身的门户网站,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产品研发、规划建设等信息通过互联网门户向全世界,在最短时间内加速了企业信息流通;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进销存等生产、销售环节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实现企业在人事、财务等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管理者理念淡薄。中小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和上升阶段,需要资本的支持,企业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和销售经营,以期为企业发展打好经济基础。随着时间推移,决策者更突出重视企业发展实用性和短期效益,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长期效益,企业信息化管理经营理念渐渐淡薄。部分管理者理解信息化建设为计算机简单应用和操作,不理解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项目,仅仅对软硬件的完善就认为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人才缺失。中小型企业受规模小、业务单一的限制,很少能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因为待遇问题,也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信息化建设人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企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了,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很难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任务。同时,外包软件企业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公司内部状况,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3.企业管理不规范。中小型企业多数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管理规章,经营管理多采取传统模式,人为因素和凭经验做事情况较多,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科学决策的制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阻碍。
4.客观条件制约。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投入费用,中小型企业因自身综合实力较弱,在长期的建设维护信息建设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此外,国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病毒、黑客等系统统计企业也心存顾忌。
三、高职高专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我国对高校职能的普遍认识有三个: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中小型企业对高层次大学人才吸引力很小,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培养的人才重要去向就是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理应在地方科技发展中发挥科研带头的作用。近些年,高职高专院校和中小型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解决更好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比如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认为高职高专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增强交流,提高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实践证明,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仅仅是信息化建设方案和进程有所差异。中小型企业要保证科学持续发展,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为管理和经营提供极大的帮助。高职高专应主动联系当地中小型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向企业管理层传输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企业认识,帮助企业制订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明确目标。
2.高职高专加强对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社会和高校近年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但实践证明,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很难培养,如果培养不到位,复合型人才可能就是对几个方面都懂一点,但都不精深的技术人员,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强化对“专才”的需求:企业管理的专才,营销的专才,信息化建设的专才等,发挥整个专业团队的合力推动企业发展。在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规划之后,培养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多数才能补充到企业IT团队中,解决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
3.企业走进高职高专,主动寻求提高科学管理的方法。中小型企业也要积极联系高职高专院校,充分吸收高校在企业科学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建立企业自身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和权责,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只有把管理和经营各环节的关系理顺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体系才能建立起来并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这样的交流也能让高职高专院校认清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流程,明确企业需要,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管理和信息化人才。
4.高职高专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面临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和信息化发展有待完善的问题,通过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也能得到较好解决。高职高专院校以项目开发、团队建设为基础,由高校的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维护、长期规划等工作提供支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费用。高校专业团队开展的科学研究,可帮助企业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和网络防范、电子商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同时锻炼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结语
通过研究,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早一步规划、实施,就能占领发展的先机,面对困难和问题,只有迎难而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无法回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而言,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和锻炼是重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既能帮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又能促进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质量的提高,是一条双赢的途径,也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的途径,如何克服实际困难,具体实施,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在秉承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企业档案部门要把握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的新思维、新模式,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档案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扎实有序发展,完善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及时调整和扩展企业档案信息的接收范围,尤其对那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字材料建立电子文件的归档办法,完善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 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制度,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数据储存及利用的安全。
二、更新观念,多渠道开辟档案信息资源
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档案信息要格外予以重视,适当扩大档案收集对象和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与档案关系密切的各种资料,对枚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资料也要注意收集。同时,企业档案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电子手段,从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以拓展,档案保管重点要转向企业自身形成的材料和与企业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文件。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各种适销对路的档案信息。如:企业为了定价,就必须知道市场状况:为了制定促销策略,就必须了解产品销售周期性及市场竞争状况:为了发掘新产品,就必须全面了解生产厂家,如此等等。如果档案人员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及时提供真实、详细的档案资料(数据、文字、图表等),就会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是高级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好档案管理工作软环境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档案工作领域和工作手段与工作方法带来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工作利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利学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在岗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培训,让管理档案的专业人员历经时间积累和沉淀的能力,就会让档案为社会各界有效利用,并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与机制,加快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及时予以调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要挑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事业,具有一定企业管理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
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档案工作者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开拓思路,勇于进取,超前介人企业管理流程,全方位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自身有机融人到信息系统中,使档案工作与五处业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流程想衔接,以加强对企业各种类型文件材料运行的监控。档案工作者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贯标活动,实现文件、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主动配合企业计算机人员,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必须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渠道获取及综合处理各类信息,并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五、积极推进,尽快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档案工作者不能观望等待,要主动出击。首先,在行文不规范的企业中,尽快完善文件制度,为各种机读档案目录的建立及管理软件的编制做准备:其次,根据企业馆藏特点,结合行业通用标准,及时编制出索引工具,以实现档案的自动化检索功能。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人类社会的真实记忆。历史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都在档案中留下最可靠的印记和渐变。时间越久远,档案的历史价值就越发突出,档案也越显珍贵。对于酬统档案数字化过程的加速,也是刘这些传统的有效保留和传承。
六、加强横向联合,为档案信息共享做好铺垫
鼓励在最大范围内统一档案的管理方式,统一编号分类原则、统一主题词表、尽可能统一软件功能设置。对于已经归档的同一类型不同版本的档案数据要做好升级转换工作。要收集和保管好相关的应用程序和历史数据,以便将来能为企业各有关部门查阅和利用,档案部门要与企业的业务、技术部门搞好协调,避免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重复。
篇7
关键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
一、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时代的到来,受乡镇企业本身和外部条件的束缚,乡镇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张从教育入手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中关于信息化内容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及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度的扶植举措,目前,乡镇企业中基本都引入或采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软件等。作者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锦州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走访。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配备了相应的互联网系统。同时,财务信息化软件如金蝶的财务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成。但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经验或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乡镇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杜娟等在“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了合理化信息开发方式,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信息化人员等建议。在走访中作者发现乡镇企业信息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在岗人员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局限于在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积累,只有少量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人员则完全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目前受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和企业资金的问题,乡镇企业的企业培训形同虚设。在走访中75%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企业的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现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只有大力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才能提高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乡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率,进一步推进其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内容
1.信息化基础培训
信息化基础培训包括两个部分:围绕计算机的使用展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开展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企业和员工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技能。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日常多媒体(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编辑和应用等。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是一个广泛的基础概念型培训,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企业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方针、内容、实施方法、风险规避和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概述、常见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案例分析等。
2.专业化培训
专业化培训是针对乡镇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展开的,基于所从事专业管理职能的信息专业化培训。依据所从事工作管理职能,专业化信息培训包括:销售与市场信息化培训,和生产相关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生产信息化培训、包括采购、收货、库存控制和发放等管理活动的物资供应信息化培训,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培训、包括人员录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聘用等业务的人事信息化培训,以高层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处理系统培训。
3.个性化定制培训
个性化定制培训以乡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如针对企业新近信息化设备进行的使用培训等。
四、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借鉴已有的企业培训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短期集中培训,小范围实战培训,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和学习交流社区等。企业短期集中培训是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多为广泛系较强的基础性内容培训,主要问题是需要再用乡镇企业的生产时间或员工休息时间。其实针对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极为重要;小范围实战培训具有一定或较强的针对性,是开着专业化信息培训和针对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载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是近几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包括大型的在线课程、基于信息共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内容,由于其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接入方便、免费学习以及内容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深受在职工作人员的欢迎,是主要的自我学习模式;学习交流社区是在乡镇企业内部开放交流学习的场所,并配以专业的指导人员,是一个自由的可交流环境,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五、结论
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ERP系统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到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但信息化的意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率更是制约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问题,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研究势必会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19.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企业信息化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21世纪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正影响着社会的运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在我国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时代,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功,中小企业也开始信息化建设,为何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却屡遭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总体认识不够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赶时髦的事情了,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说,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管理者对系统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有一个很方便的系统能帮助他们管理公司的各项资源,把信息化当成一个纯技术问题,自己不重视不参与;员工信息化认识更少,在实施系统时他们不能很好的配合系统分析人员与技术人员,从而影响系统实施效果。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过程中对管理咨询重视不够
ERP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它在实施过程会给组织带来大的冲突和变化,企业的资源、人员的组织方式都将发生改变。国外企业实施ERP的过程大部分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确定其信息化需求从而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并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培训,成为企业用户与IT公司的桥梁,是有效实施信息化的有力保障,但我国企业对此却不够重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愿意花钱请管理咨询公司,只由软件开发商或销售商来实施,进行简单的操作培训,最终既使成功实施,其效果也不太好。
(三)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企业员工信息化素质不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应用面偏窄、企业间差距较大,信息化进程较慢,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产业和技术服务业还不够强大。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中,只有38.1%的员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50%的员工只能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操作。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而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奇缺。
(四)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管理界普遍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是将先进管理思想融合于先进信息技术中,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我国企业目前管理上还相对落后,采用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管理上组织效率低下,反应缓慢。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是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还包括人的思维模式的变革,要建立起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则要求其执行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综合分析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在问题,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泛信息化人才、员工信息化素质低,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养企业自身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二)员工行为对ERP实施成功具有反作用,必须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路线的转换,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这样往往会引起员工的抵制。ERP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抵制行为。同时系统在组织内实施与应用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为了尽可能发挥ERP的功能,需要了解ERP软件的企业自己的人员主动积极去钻研ERP的先进思想、灵活运用软件的其它功能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需要靠企业自身的不断的培养
目前社会信息化人才供应不足,学校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主要偏重于信息技术,而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业务流程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和各个阶段对不同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员工在一定的认知情况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搞高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有力保障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大量的精力用于信息化实施调查上,其目的就是寻找信息化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普遍认为企业实施ERP的核心问题是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ERP系统本身,而是ERP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一)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化人才概念的提出已经不存在异议。但是,对概念的界定仍有争议,或立足于“高度专门化”,或立足于现实中所发生的“泛化”。前者特指信息本体学科人才,强调学科性特质;后者广泛为只要一般性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即可归属,强调与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某些相关性。本文就企业应用角度提出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等;另一个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试图实现管理自动化,就是各类信息系统。因此应用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种为掌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如熟练掌握CAD、CAM,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另一种为具备高信息化素养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懂得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的人才,本文所讲的主要为后一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信息化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信息,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明确本企业的服务与经营目标,制定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方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开发机制,增进信息化人才开发的实效,包括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测评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合理设计信息人才结构,并注意信息人才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将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放入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分阶段分层次的对员工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逐渐培养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可分如下阶段进行:
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派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参加MBA学习,对低层管理及全体员工也鼓励加强学历的提升,如参加一些大专学校举办的成教学习。
2.开发前期,加强全体员工信息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所有员工提高计算机水平及信息系统理念的学习,让全体员工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具备计算机机操作能力,中高层管理者能很好了解信息化的意义及信息化将会给管理与业务流程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备员工能很好配合业务流程改革,系统分析与设计。
3.系统开发设计阶段,加强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请相关的专家和其他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座,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借鉴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信息化建设建议,密切配合信息化建设。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4.信息系统实施阶段,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培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业务流程的进一步解释,让他们识别业务流程,了解系统的总体结构,用以确定自己工作内容,以及了解其工作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及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5.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阶段,信息人才的形成阶段。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后,企业的各方面的运作都通过信息系统来管理,它要求员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这时候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改变,比如说仓库管理者的侧重点由以前的保证安全库存的反复盘点转化为对库存信息管理,仓库管理员要学会应用现代的决策模型来辅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阶段即为信息化人才在实际的操作中进一步的培养与形成阶段。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有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并且能够培养出一批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和成长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两者是相互融合的。企业应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和能适应信息社会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同时注意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聪敏.企业信息化急需的三类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
[2]张虹、张贺利.企业信息化呼唤实用型人才培养.现代技术.2005(7)
[3]刘晓欢.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王军.关于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探析.三峡大学学报.2006(7)
篇9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信息;可靠性;安全性;私有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对应的英文是“Cloud Com puting”,普遍认可为由Google的Eric Schmidt于2006年8月在搜索引擎会议上首次提出。关于“云计算”的定义,IT 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对“云计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云计算”的定义:
Cisco:云计算是基于整合的架构下,利用虚拟化的资源,通过 IP 网络提供规模化业务的实现方式。
IBM :云计算是一个术语,既可以用来描述平台,也可以用来描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云计算平台能够按需动态的提供、配置、重配置、撤销服务器。云中的服务器既包括物理机,也包括虚拟机。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云计算是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与访问的可定制的 IT 资源与能力池,采用按需使用,按需付费的模式,其中IT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笔者比较认同NIST所给出的描述。云计算将计算能力、存储、网络和应用池化,构建资源池或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安全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最终使用者。既然云计算是通过网络以服务的形式,将资源池中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应用软件等池化的资源提供给最终使用者。那么资源池对于最终使用者必须是透明的且具备可伸缩性、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而网络则应该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二、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
(一)云计算技术的可靠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通常是网络信息技术人员通过建立企业的主服务器,使大家共享主服务器或使用服务器共享和传输数据,企业的数据通常存储在企业的主服务器上。这种主服务器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一旦发生服务器遭受物理破坏,如火灾、洪灾、雷击等事件时,主服务器被破坏,则企业数据将可能无法恢复,甚至永久丢失。
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时,云计算下的企业相关信息都通过网络存储在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器上,服务器由云服务器提供商专门维护和保养,企业所有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权限,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云客户端访问云服务器,不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开发和建立数据库。
(二)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云服务器的安全性能远远高于普通的企业服务器,而且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系统不担心数据丢失,一旦云服务中的数据被侵袭或破坏则自动建立备份,省去了数据丢失的后顾之忧。企业或用户将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委托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运行数据时,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或运营商对企业或用户的数据的安全性能负全部责任,因此免去了企业数据遭黑客窃取的后顾之忧,而云服务器通过SSL 和 VPN 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性能较高,因此企业不用担心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三)云计算技术的高效性和共享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企业采用云服务器建设的云服务,使企业有信息利用需要的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从云服务器中获取所需数据,提高了信息化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采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的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的疑问时,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登陆信息服务器,下载最新的产品目录和产品介绍以及相关信息,使销售过程更具竞争力。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购置服务器、搭建企业网络平台、和购买相应的软件系统,以及支付大量的维护费用,在云计算中,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要购买云计算服务,而且无需花费大量的服务器维护费用,节省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支。
三、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及效果
(一)技术架构确定
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采用机架式服务器加存储的方式构成,为保证信息系统安全,通常采用增加备份服务器做双机热备,每个信息系统都使用独立的磁盘阵列存储作为数据存储介质,这样的系统架构导致服务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单机运行的系统资源平均使用率小于 30%,双机热备的系统资源平均使用率更是小于 15%,同时众多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也不利于信息系统的管理。
经过对多个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对比,Vmware的 ESXi 平台成为了最终选择,该技术相比 VmwareESX 剔除了基于 Red Hat Linux 的服务控制平台,使
VMware 可以直接在 VMkernel 上运行。由于脱离了对基于 Linux 的控制台操作系统的依赖,整个软件平台的尺寸由 ESX 的约 2GB 缩减至不到150MB,并消除了底层 Linux 系统可能带来的安全性和稳定患,而获得授权的第三方模块也可在VMkernel 上运行。ESXi 同时使用了新的管理控制台 PowerCLI。
(二)私有云系统搭建
某公司搭建虚拟化平台使用三台IBM 3850 X5服务器搭载Vmware EXSI 4.1 平台构成,存储介质使用现有的EMC DMX950存储阵列,服务器与存储通过SAN交换机连接。为了集中管理和监控虚拟机、实现自动化以及简化资源调配,使用虚拟化平台创建一台虚拟服务器,配置为系统管理服务器,用于安装VMware vSphere套件中的vCenter Server管理软件,对3台物理服务器及其上的虚拟机进行统一的管理。
1、系统平台测试
为检验虚拟化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极限测试,第一个测试是硬件故障测试,将虚拟化平台的其中一台服务器直接断电,该服务器上运行的虚拟机自动开始迁移,三分钟后迁移完成,虚拟服务器运行正常,数据完整;第二个测试是压力测试,在虚拟化平台上创建并同时开启30台虚拟服务器,使得硬件服务器的资源占用达到80%以上,经过15天的不间断运行,系统稳定,未发现异常;第三个测试是负载平衡测试,在三台物理服务器的其中一台上启动10台资源消耗较大的虚拟服务器,触发了虚拟化平台的资源负载均衡机制,自动将3台虚拟服务器迁移到了其他服务器上,达到了负载均衡;同时利用其他测试,通过对服务器CPU、内存利用率,系统I/O,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可用性,宕机率,应急处理,灾难恢复等多种指标分析,虚拟化平台的性能都明显高于传统信息系统平台,尤其在系统灾难恢复和宕机率方面虚拟化平台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2、系统迁移
Vmware 虚拟化平台提供完善的系统克隆软件VMware Converter,该软件包含两部分工具,一部分是把一台物理计算机Physical Machine原封不动转换为一台虚拟计算机Virtual Machine的一种工具VMware P2V Assistant,另一种工具是VM-ware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而推出的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虚拟机映像转换为 VMware的映像的一种工具VMware Virtual Machine Importer,利用P2V技术可以将正在运行的服务器平滑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上。
(三)实施效果分析
利用虚拟化的技术整合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三台物理服务器可以代替二十余台物理服务器,系统建设成本大幅下降,系统集成度大幅提高,电力消耗节约80%,系统管理效率提升80%。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拓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加速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适应国际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1]。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中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比率以及应用范围远远的落后于大企业。
并非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对企业的重要价值,而是信息化建设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让它们望而却步。这些中小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上马信息系统。这样盲目上马的结果导致了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反而造成了企业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些先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案例也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让许多企业从此远离信息化。
1信息系统规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通过对建设信息系统的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企业现状分析不够,没有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而是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不能有效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的信息系统设施,从而导致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甚至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混乱,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工作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其信息系统建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温州79家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信息化实施效果和满意度的一项调查中表明,企业信息化成功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领导重视和信息系统规划;而对信息系统规划不满意的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3]。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相比大企业来说虽然比较小,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依照制定的科学的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能让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建设,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2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大规模终结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资本量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内部管理水平欠佳、组织关系不稳定等方面[4]。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实施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其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也就不同于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在适用实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同时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信息孤岛。要改变信息化建设中粗放投入和重复投入发展的现状,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5]。新晨
3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就是从本企业战略研究开始,通过分析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接着,对企业信息系统现状以及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了公司信息系统将要发展的阶段,从而得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然后,在分解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后,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且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得到了企业的信息需求,再使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从而提高了信息系统规划的针对性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宫伟建,吴洪波.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6,(1):45-47.
[2]杨焕春,施晓秋.温州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信息导报,2006,(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