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的认识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实现。这就要有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2

1.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

高中物理新课改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在新时期,结合课堂改革需要,使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重要意义。比如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以学静摩擦力为例,我们设计一个提装满水酒瓶的实验。让学生提酒瓶前在装有洗洁精的桶里洗手,观察结果。再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提装满墨汁并在瓶盖上插有吸管的大可乐瓶,要求管液面不能上升。虽然实验失败,但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突出摩擦力挤压产生形变,随后在开展课堂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为此,高中物理新课改提出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可以分成A、B、C三层教学,对A层学生要能掌握基本理论概念,还要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所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进行融合;对B层学生要求能够学会基本理论,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和内涵,能初步进行引申;对C层学生要求可以就课堂基本理论,回答内容直接反映的问题即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辅导、作业布置方面的倾斜,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在考核方面也要逐步融入差异化,响应新课改提出的“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3.转变课堂教学思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篇3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

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教学的入门,通常安排在课程的开端(即大一或大二)进行。该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较多保持高中阶段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点,且基础会计学的课程内容一般以基本概念、理论为开端,内容较为艰涩难懂,与该阶段学生特点不符;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准则、会计技术、会计核算方法等都不断发生变化,与时俱进是会计学得以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对独立学院基础会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其教学效果,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亟须研讨的问题。

1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独立学院中基础会计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会计类课程与现实社会贴合度较高,但与刚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的学习观以及性格特点符合度低,许多学生难以快速转变认知风格与学习方式;(2)独立学院的财会教师多属于理论型人才,容易存在专业理论分析能力过硬,而实操能力与社会脱轨的现象;(3)独立学院中财会系教师科研能力强,但在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专业技能优秀,教学能力不达标”现象的产生。

2 独立学院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要点

2.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会计学属于应用型专业课程,而其中的基础会计学则属于会计理论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部分。因此,进行基础会计学教学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首先,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教师应高效完成会计学基本理论的传统教学任务。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1)从会计学基本理论框架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会计概念的基本内容、从属关系等,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建构;(2)结合实际案例对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讲解,选用案例应与时俱进,切忌使用年限过于久远的企业案例;(3)根据教材布置基础习题,以达到巩固课程学习的目的。

另外,根据独立学院教学宗旨、教学新机制等特色,以及该阶段新生的学习特点,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结合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模式进行教学。主要包括:(1)选取近期社会热门企业作为教学案例,根据基础会计学涉及的模块对该企业相关会计业务进行简化设计,并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该企业的基本会计工作,由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全局把握会计流程的能力以及实操能力;(2)开展会计技能创新活动,令学生自由分组并模拟组建公司,根据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课后调研,设计模拟企业的简易会计业务流程,此举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也能提高其基础会计学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具体学习情况灵活设计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基础会计学教学的有效性。

2.2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理论性趋向的课程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下,鲜见板书和讲解之外的其他教学手段。这种教学偏向往往难以激发独立学院学生的求知欲, 理论性趋向的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历史性的内容较多,具有烦琐性、固定性,容易引起学生烦躁情绪,不利于教学氛围的营造。

由此可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推动会计基础学教学中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键。教师可根据本独立院校的基础设施,灵活选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相关定律进行教学手段的具体设计。如使用power point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忌摘抄照搬大段文字理论;而应在图、文、声、像科学结合的基础上,配合幽默、风趣的讲解,以提高学生听课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会计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3创新教学渠道,完善培养模式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渠道,随着时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渠道并不能更高效地完成会计学教育的目的。因此,对教学渠道进行创新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会计学专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可根据独立学院的具体情况申请或开拓校企合作渠道,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为会计学教学提供实操平台。在对学生进行基础会计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其参与到具体企业财务系统中,从而促进其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进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

另外,除了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渠道进行相应的改革外,提高财会系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师培养模式也是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可定期轮派教师进校企或单位等机构进行实际财务工作,以提高教师本身的财会专业实操水平;其次,定期对该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从而能准确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培养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备的专业性会计学教师。

3 结束语

会计学集理论分析与技能操作为一体的特征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过硬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会计业务能力。而基础会计学作为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对学生融入该专业、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意识的养成等至关重要。且随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扩大和普及,提高会计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与时展相匹配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的提升更是会计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以上几点改革意见,望能与广大教师共同分享、探讨。

【参考文献】

[1]任郁楠.基础会计学网络课程构想[J].中国电子商务,2013(24):137.

[2]张晓琴.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设计[J].农技服务,2014,31(06):214-215.

[3]张艳平.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3(11):16-17.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电专业 高效课堂 学案教学法

一、“学案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其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打造中职学校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案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材料。“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编写时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标准,以教材为主线,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精神。笔者认为导学案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提出该次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梳理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学习反思:学生的收获、疑惑。譬如:笔者在编制机械基础课程“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应用与判别”导学案时,给出如下的学习目标: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特点;举例说明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掌握新知识后,思考如下问题:鹤式起重机、汽车雨刮器、飞机起落架等分别属于下列哪种机构?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铰链四杆机构模型实验,总结曲柄存在条件及三种类型的判别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预习,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新课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有效利用导学案

“学案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有效利用导学案,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每一环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最终达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和有效教学。

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发放аО福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导学引疑、自主质疑,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步,以学定教。课前教师对预习案有发必收,老师通过批改,了解学情,发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定教,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互动解疑,展示提升。课中进行,小组合作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进行班内解疑,含学生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探究及展示,教学合一。

第四步,精讲释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或情境式讲解给以解答(包括课堂生成的与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五步,当堂训练,达标测评。课中进行,10分钟左右,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小组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给出每一小组学习成绩,对优胜组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第六步,归纳提高。课中进行,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改进提高。

二、重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现有的中职机电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过大,内容重叠较多,重点过多、过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机械制造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而高速发展,教材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而编写校本教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鼓励教师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打破传统课程章节,跳出理论知识框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切入点,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恰当地安排到各项目任务中,不仅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并重,而且重视工作过程的学习评价,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2013年以来,《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实验教程》等多本项目校本教材投入高效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主编的《机械基础》世纪英才项目教材,共设置了齿轮减速器、铣床主轴传动系统、微调铣刀、空气压缩机、内燃机配气机构、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液压千斤顶、气动剪板机等八个项目任务,其中涵盖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动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为切入点,按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任务均有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情境创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任务学习评价等,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热情更高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深受学校主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机电专业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托项目任务,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件、视频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篇5

一、在课堂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感情发展

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师生关系体现出民主、平等、开放、融洽的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始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而学生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主人,师生之间呈现一种饱含平等、民主、友善、理解、信任的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合作关系。在和谐课堂中,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每一个学生都能毫不保留的敞开心扉,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知识和智慧的交流,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和理解。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他们在课堂中平等地交流、合作和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我们要破除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有决心革自己的命,曾说:“有破就有立”,所以我们务必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迎头赶上,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如果我们安于现状或固步自封,那只有导致落后。

二、以能力为重点,以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还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政治课的教学应该融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后,部分地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探究式学习早已有意无意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但很多地区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较少地把课外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课外活动是信息传递的渠道,是通过实践发展学生才能和个性的重要手段。它同时也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有组织管理、有教师指导的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组织及方法上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等优点。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经受各种实际锻炼,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造就出各种专门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课外活动由于是在课外进行的,它缺少一定的时空及纪律约束,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要做到:克服及纠正传统课外活动的松散、自发、盲目的不足,通过规范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活动内容;注意在课外实践中积累知识,掌握能力。对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处理,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或强化、或巩固,设计其中的活动内容以学生投身课外活动的形式实现。选择采取的活动方式有:调查报告、采访活动、收集资料形成手抄报、黑板报等,有的可以尝试网上博客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空间。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外的自主调研活动,使其心灵从中受到启发、震撼,这种自我教育活动的方式远比传统古板的“谈心”有效得多。

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书本上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的过程。

篇6

【关键词】时政资源;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读政治,完全被动地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然而,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不喜欢上政治课,但每次谈起国内外时政热点,却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由此,我得到一个启示:有效地将时政热点融入政治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实效。此外,可通过时政教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中学生从中了解近期内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进而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它既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考察要点,在课堂上对时政资源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1.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1 能够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和完善。政治形势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而教材编成后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性导致了政治学科教材对反映最新的现实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通过精挑细选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事例材料形成时政教育,更新教材内容,能够对政治教材的滞后性进行补充和完善。新的时政热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具贴近实际易于吸收。政治教材的设置,必不可少的是大量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学生往往也比较排斥。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贴近生活的时事政治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趣味中学习政治基础理论,帮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重要内容为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常见的重要题型。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案例,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政治敏锐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2.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2.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大家知道,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因而,课堂显得比较呆板、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这时的课堂犹如催眠曲,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关于“物价上涨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在学生熟悉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又受到供求关系影响的时候,启发学生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如果物价持续走高,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老师又适时引入时事:“你了解2012年8月份我国的总体物价吗?你了解8月份的CPI吗?你知道CPI上涨与银行利率的关系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笔者再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学生一道探讨了CPI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既深刻地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联系实际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利用时政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由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但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包括国家大事、社会热门话题等,只是他们没有把书本上的政治知识与此联系起来罢了。因为,时政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政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政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每每遇到抽象的道理时,我尝试结合时事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通过时事素材解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用课文中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哲学原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理内容后,笔者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2012年我国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的内容,适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限购令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限购令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限购令将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我国应对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书本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政治课的时政性特点,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去接触,更谈不上会主动认真去学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热点时事来取代旧材料,这样能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里,理论联系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理解并主动接受新的知识点。这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时政热点,挖掘鲜活的时政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讲授《经济常识》宏观调控手段时,结合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我首先通过提问“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什么”?对于该问题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一概念,这样,可以通过设问,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了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具体形式有哪些,并向学生介绍国家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释时政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政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既能发展教材中相对滞后的内容,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紧密结合时事新闻梳理课本相关的知识点。高中思想政治包括不同的学科,每一学科又有很多原理需要学生掌握。而同一时政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原理来分析。这要求教师善于把时事新闻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与教育。例如,经济生活中学习“市场配置资源”时,既可以运用价格供求和市场竞争的知识来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有关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的知识;面对市场经济的缺陷也可以运用公司的经营知识引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融合使用时政热点,不论是市场经济中的地沟油事件,还是染色馒头事件,还是三鹿奶粉事件,都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反映出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这些社会时政热点也可以在下一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以应用。

这样,既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又进一步巩固了课本知识,教会了学生运用时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3.运用时政资源激活政治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3.1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半桶水”,你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并理出其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治时事随之变化万千,教师平时养成读书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掌握的新鲜材料丰富多彩,这样才会在备课过程中激发灵感,由书本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相关的时事。而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材料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认真分析。

3.2 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时政热点,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也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材料,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信念和政治立场。

3.3 利用时政设问要巧妙、得当。只有问得好、问得巧、问得有的放矢,才能把时政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课本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果问题设计过于宽泛、简单,就会导致事例和课本知识脱节。因此,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围绕课本知识选定事例使用的角度,再以角度设定为指导层层深入设问,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加深对事例的理解,从而自觉归纳出课本结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深入浅出”。

其四,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利用时事资源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形势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邓浩,《高中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的运用与思考》,吉林教育,2008,第32期

篇7

在药学专业的教育中,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分析化学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基本的定量和定性观念,熟练地进行滴定分析操作,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仪器分析迅速发展,不断丰富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也使分析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各种光谱和色谱技术层出不穷,满足更多复杂样品的分析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该将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教学与分析化学前沿相结合。分析化学涉及理论十分广泛,从经典化学分析法到现代仪器分析法,但是课时有限,并且结合专业需要,我们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在经典化学分析的教学中,做到讲清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各种滴定方法在讲授时突出特点,讲出特色,不拖泥带水。

现代分析中,随着仪器分析的迅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并且在很多药物的质量控制、工艺设计、生产研究中大量使用。中国药典2010版比2005版进一步扩大了新技术的应用,除了在附录中扩大收载成熟的新技术方法外,正文品种中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的应用,药典化学品种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红外光谱在原料药和制剂鉴定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气相色谱法全面用于溶剂残留检查,总有机碳测定法用于注射用水的质量控制中,含量测定中仅HPLC这一种方法,药典一部中采用的品种从505种增加到1138种,药典二部中从359种增加到694种,由此可见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学时适当向仪器分析部分转移。在制订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仪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我院在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在后续学期开设仪器分析作为选修课,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部分内容作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内容,为以后学生的考研复习也提供了巨大帮助。

2结合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时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信息量,而且使内容准确生动,便于理解。分析化学教学中一些公式推导、计算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如滴定分析中的滴定曲线,仪器分析中的仪器结构、基本原理,色谱中的塔板理论等,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动画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我们提出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科研作风的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熟练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方法、尝试科学研究。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时设计开设了各种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化学分析部分,开设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滴定管的正确使用,熟悉实验条件的选择,能准确控制滴定终点,能对滴定结果进行相应运算,建立起定量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仪器分析部分,结合仪器分析的特点,采用小班上课,实验人数控制在每组8-12人,教师先讲解仪器操作方法,在短时间示范实验操作后,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相联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新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紫外法测定维生素B12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等,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去学习鉴定假药或劣药的分析方法。

4改革考核制度

篇8

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概念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E-learning,也称为在线学习或者远程学习)的兴起以及关于“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辩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根据美国ASTD的数字学习网站(LearningCir-cuits)的解释,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它是对网络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凯伊•索恩(KayeThorne)认为:混和学习是从网络化学习(E-Learning)发展而来的,它是将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是学习过程中最合理和自然的进展,为构建个别化需求的学习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2]。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E-Learning进行反思后提出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4]。综上研究,本文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将课堂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它借助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标。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呈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发展到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模式,又螺旋上升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二、面向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实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5]。

(一)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事前的需求分析和设计,事中的实施和控制,事后的考核评价几个部分。在这些环节中,事前的分析和设计环节尤为关键,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需求分析时,既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据此设计教学模式,以便因材施教。

(二)混合学习模式的构成。如前所述,混合学习模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在应用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以网络学习为主?如何在两者之间有效协调?本文认为,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下面探讨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仍然保留传统课堂的中心地位,目的是辅助于一定的网络教学活动,实现二者的高度配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的网络学习打下基础。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件或教学视频对课堂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增加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有必要设置实践操作模块,让学生在网上完成自主演练。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对一些观点的看法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解决,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解决。当然,要了解学习效果,还要有一定的考核环节,可以通过在线测试或者专题讨论等方式加以考核评价。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本科院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对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基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对会计学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习会计学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大部分。基本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如会计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方法是指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几个环节。基本技能是指从事会计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拓展内容是在基本内容之外适当增加的内容,如“会计案例评论”、“会计报表分析”等模块,主要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

(三)选择教学策略。会计专业理论相对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个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坚持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但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往往无法到单位中进行实地演练。因此,一些操作视频、实务录像可以放到课程网站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会计实务的案例情境或实际问题,加入到课程网站,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对整个教学过程预期目标的考核,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对混合学习模式的认可程度、对网络课程中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课程测试、能力测试的形式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设计、内容准备等方面评价,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学生掌握的程度、作业答疑情况等。评价和分析教学效果,既是一个教学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学周期改进和修正的依据,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保障

混合学习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网络教学的开展需要搭建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既要有稳定的硬件设施,还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通过硬件、软件的合理配置,构建有效的教学平台;另外,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才能保证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适合的教学环境与平台。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环境支撑,对于混合学习模式而言,既要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要有先进的网络教学,并且要将二者有效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室和专业的实验室,教师通过板书、课件、演示操作等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通过听讲、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学习。网络教学环境需要借助硬件、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技术,一般由教学系统、资源库、交流与反馈系统等构成。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在混合式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较强的业务功底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但是很多会计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不多,对网络教学无从适应。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提供高质量、有效的培训,并为其混合式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之间以课程组的形式形成合作团队,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共享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改进课程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学生在混合学习中的有效性。混合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对大量的资源、多种媒体进行选择,实现学习目标,有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采用混合学习的课程,应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内容的学习上,而不是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在教学设计时,应将教学过程适度结构化,如对每周学习进展进行事先安排,在课程开始时就告诉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时间、有多少次网络会议、面授时间多长、需要参加多少次测验、应该提交哪些作业等信息。学生不会自动变成科学探索者或者调查研究者。适度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似乎可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常规或习惯,容易维持教学活动。

篇9

1.色谱分析在药物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

药物色谱分析课本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色谱法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按课本顺序依次介绍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发展历史等,很难让学生觉察到这门课程有什么重要性,也很难使其对这门课程有足够的兴趣。学生已学习了药物分析,对色谱分析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程应该首先强调色谱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地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充分重视。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介绍:(1)用流程图的方式讲解从药品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各个环节中色谱分析的用途;(2)介绍色谱分析在不同药物种类中质量控制的应用,包括化学药物、中药、中成药及生物药物等;(3)对比各国药典,介绍药典中应用色谱法的品种数,突出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及其在药物定量分析、体内分析方面的地位尤其重要。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基本明白色谱分析的重要性,然后再介绍色谱法的定义、特点、分类、发展等。另外,不同色谱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也不同,柱色谱、纸色谱及薄层色谱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键合型色谱是重点,尤其是反相色谱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讲解中要讲清楚每种色谱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中是如何使用的,主要可以分析哪些药物,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较多地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将学习内容进行多元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内容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觉枯燥乏味,这种多感官的剌激也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介绍有关色谱仪操作时,先用文字的形式讲述一遍,然后再播放仪器使用的小视频,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另外,将各种多媒体技术合理安排,充分应用,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很多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而言是新鲜的,如用Flash动画、3D图片去表现学习内容,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建立群组与论坛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以下3个方面:(1)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讨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重点与难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2)网络上可以査找一些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一般课本较少提到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动态;(3)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可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4)这种课后的互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听讲,课后的讨论也能受益匪浅。这种网络上的学习,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教师是一个考验,要经常在群组中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触发学生互动的兴趣。

3.启发引导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能够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有关专业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已在药物分析教学上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可以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药物色谱分析的教学中,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边想边学,集中注意力,同时用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教与学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高效液相色谱时,要问学生在前面的章节,讲气相色谱时,为什么不说高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效果有多高?有没有分离效果更好的色谱?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基本掌握各种色谱方法分离效果的不同。

4.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药物色谱分析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讲解气相色谱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展示一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丁香吸入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固定相成分,如何进行程序升温,加入内标有什么作用等内容。案例教学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点。例如,讲解如何判定一种药物是否能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时,学生往往难以做出判断。课堂上通过对能用气相法分析的药物进行结构分析,并给出代表性药物,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些内容。学生往往对具体实例有较深刻的印象,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能很快回忆起所学知识,因此,案例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5.实践教学

药物色谱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药物色谱分析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通常要开设填充柱气相色谱实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实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及薄层色谱实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实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实验及毛细管电泳实验。这些实验大多都要用到大型精密仪器,所以要严格要求学生实验课前书写预习报告,实验课上认真听从教师讲解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规范操作仪器,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结果分析,以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在理论课上已经讲解了仪器的构成,但学生没有直接印象,可以利用实验课程,通过拆解仪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仪器的内部结构,并对每一个部件的详细结构,如何保养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述。实验课中所用仪器一般都有对应的软件程序,这个内容在理论课上是没有的,所以,应对每一种仪器对应的软件程序内容作详细介绍,让学生熟练应用这些软件。

通过一些实验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例如,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分、比例、流速、柱温等方式来改善色谱的分离能力。在实验课上就可以演示,如通过改变这些参数,让2个原本未分离的组分达到完全分离。待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后,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有学生对色谱分析特别感兴趣,可以让他们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课题,训练他们的科研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高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02-01

高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使政治课堂教学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师生的“互动的交流”,“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 —— “高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高效性?

1 编写高效三合一教案

高效政治课三合一教案的编写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符合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二是符合具体教学模块的要求,三是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四是符合教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高度负责,大胆整合教材内容,突出政治课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习题训练要分层设计,适当的迁移拓展,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仔细推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减少随意性的发挥,保证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创设政治课情境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各自扮演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课堂也应该有新的变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情境问题创设展开新课的教学,这样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但要创设政治课情境问题时应做到层层深入,理论到实际,书本到生活,这样便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材料难,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教学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高效性。例如:在讲《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笔者要求学生作了如下准备:第一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第二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外国古代名人对金钱的看法;第三组组负责回答收集到的我国当代人特别是一些名人、富豪对金钱的看法。

授课时设置了五个问题:(1)金钱是什么?是天使还是魔鬼?(2)金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3)金钱如何获取?什么叫取之有道?为什么要取之有道?(4)金钱应该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之有度?(5)你的零花钱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中国过年的“压岁钱”?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的回答来看,我们在授课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应坚持,“政治源于现实”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2)问题要以学生熟知的材料为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材料教学,体现了政治课的一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政治的兴趣。在选择的材料时要注意筛选,可以是时事热点,也可以是故事、寓言等。但一定要典型,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3)问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学习兴趣盎然,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政治课堂的高效性。

3 建立互动的合作方式

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问题合作的必要。对于部分学生单独不能完成,应建立学习小组合作机制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才是有价值的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做到:(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2)建立小组,让每个成员参与在学习中,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3)适时引导,教师也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4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媒体的应用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非常必要的。课堂要更多地呈现学生的精彩,同时教师要对相关知识胸有成竹,准确的把握教材和学生,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当课堂上出现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加以指导并做出相应答案。

5 坚持经常性教学反思

没有总结就不可能有进步,教师应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反思后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把问题解决好,不留“后遗症”,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教学的高效性。教学是否高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应始终注重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