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的核心

篇1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光韵的消逝

纵观人类的历史,要说究竟是什么解放了人们的双手?18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无疑是最好的回答。工业革命后,机械工具开始取代手工工具;19世纪初,平板印刷术的出现,使机械复制技术进入新阶段,“使得书写和绘画艺术第一次以巨大的数量和日新月异的形态被销入市场”。不断加快的图像复制工序给予人们极大的冲击,照相、摄影、电影等新形式给予人们极大的震撼,这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一、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光韵”

(一)何为“光韵”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曾指出,由于机械复制在现代艺术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艺术品原有的某些特点和属性便会消失,其中最重要的是“光韵”。

“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在机械复制理论中,光韵作为对艺术核心价值的修饰而存在。所谓“光韵”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对本雅明整体思想的认识过程中,光韵的影子频繁的穿梭其中,它是一把理解本雅明的钥匙。

(二)对“光韵”的否定

对“光韵”否定的过程即是对传统艺术替代的过程。伴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进步,机械复制循序渐进的逼近着艺术的“光韵”。在机械介入复制技术之前,复制手段对原作的呈现只是简单的复述,并没有威胁到原作的“光韵”,原作的复制品无法摆脱原作而独立存在,而在机械作为复制手段后,所获得的复制品与原作便有了本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建立在机械对艺术本身光韵的否定。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攻破了传统的“光韵”艺术堡垒,导致了传统“光韵”艺术的消逝,迎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非光韵”艺术。

(三)“光韵”消失的表现

机械复制时代导致传统艺术核心价值“光韵”的消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艺术品原真性的消失。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品也无法拥有艺术作品在诞生那一刻的独一无二性,更别提拥有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了。艺术品复制类型的改造虽不会威胁到艺术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复制的艺术品完完全全的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

其次,表现在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上。艺术最早起源于巫术,当时的人们常常将早期的艺术作品雕刻在隐秘的岩石上或者是挂在教堂的墙壁上,用来取悦于神。拥有这种“光韵”的艺术作品对于大众产生礼仪化的凝视膜拜功能。但是,“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便扩大了艺术品原作本身的实用性,使艺术可以被大众所欣赏。

同时,由于机械复制艺术,大众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艺术品的复制品。“光韵的衰竭来自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以克服原物的距离感。”于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由凝视的崇拜转化为娱乐的“消遣”。

二、中国的“机械复制时代”

中国的艺术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复制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最初的复制,仅仅出于对珍贵的书画真迹的保护和欣赏,人们通过临摹等方式对原作品进行保存与传播。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唐代用双钩填墨的方式摹下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宋代所临摹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精美的复制品,而且通过临摹的方式,原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越发精湛。本雅明挖掘到的机械复制时代大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商品性”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也激烈地上演着。各类作品不断更新翻拍,大量书籍被改编登上大屏幕舞台,一部青春小说《何以笙箫默》竟被电影和电视剧同时“看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神雕侠侣》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员重复上演。改编的剧情、无厘头不符合原著的台词,已经远远脱离了原著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人们在茶余饭后更多关注的,是吐槽改编的狗血剧情、演员的毛躁演技,垃圾文学的抄袭桥段。却很少人真真正正的去关注这些“复制品” 究竟还保留了多少原始作品的真谛,还是仅仅占着原作的噱头增加关注度而已。

当今的大众解读艺术作品,不再拘泥于其所蕴含的宗教神学元素,而是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到艺术品本身,体味其传达的艺术家思想。本雅明通过剖析艺术品从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变化,得出了“光韵”的改变是大众与艺术品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这也正是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的最有价值之处。

参考文献:

[1]周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

[2]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舞台艺术;设计理念;审美文化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舞台艺术的欣赏中,观众对那些以独特方式表达出来的舞美设计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恰恰符合他们内心世界的审美需要。一个舞美作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观众的认可度,只要设计符合观众的欣赏心里,满足了他们的审美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对作品产生出一定的兴趣和喜爱。从更深的理论来看,舞台艺术谁的优劣,就是以观众的喜好和贬低来决定,优秀的设计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促动他们的思维发生一系列丰富的联想,反之,则会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为什么会这样?这与设计者的艺术创新是不无关系的。

1 舞台艺术设计的演进简叙

在演出史上,舞台艺术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最早出现的是同表演关系最直接的化装、服装和道具。在西方戏剧的源头──希腊戏剧中,服装、面具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时一出戏的演员只有二、三人,要靠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扮演各种戏剧人物。东方戏剧若以中国戏曲为例,造型艺术也是首先集中在人物的装扮上。不过中国戏曲主要采用涂面化装,面具多在装神扮鬼时用;服装上的图案先是画的,后来改用刺绣,成了具有鲜明的装饰风格的特种工艺美术。布景是较晚的发明。它有一个从剧场背景向剧情背景的演变过程。剧场背景是在观众由四面围观改为三面围观时出现的。古代中国戏曲的演出,大都用一块幕幔来起掩蔽、装饰作用。用造型手段来描写剧情地点的尝试虽亦由来已久,但直到中世纪的宗教剧中,基本上仍是近似于大道具的局部装置,它们可以单独用,也可以联并使用。利用整个背景对剧情地点作大面积的描绘,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宫廷剧场中开始的,随后传入英国、法国等许多西方国家。这些围在演员身后的绘画性布景,虽或具有倾动一时的观赏效果,但还没有真正做到同剧情的密切结合,对于演员的表演也缺少直接的帮助。所以到了19世纪,它又向着逼真化和立体化发展。进入20世纪,人们对于剧情背景的观念已由狭隘趋向广阔,既可以逼真的描绘,也可以暗示、象征,这就带来了布景艺术的多样化。西方布景是在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灯光是最后参加到演出中来的造型因素。早先的戏剧演出均靠自然光照明,近400~500年间戏剧普遍地进入室内演出后,才采用人工照明。先是蜡烛和油灯,19世纪初开始用瓦斯灯,19世纪末期改为电灯。现代舞台灯光已成为剧场机械设备中用作统一性和说明性力量的最主要也最灵敏的一种手段。进入到现代,新技术催生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舞台艺术具有了生动、鲜活、逼真的特质,符合现代人欣赏的习惯,同时也为提高舞台艺术的影响力、艺术效果的传导力。艺术作品的审美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 传统的艺术设计意识促进了舞台艺术设计理念的改变

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布景装饰属于舞台整体艺术构建的一个部分,它们不可分割地存在于设计中,并且紧紧依附在的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在舞台艺术的设计中,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融合到艺术设计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各种因素的优势,突出了各种因素的融合与和谐,这样就使得艺术舞台体现出整体美感。整体性思维意识在舞台艺术设计中虽然脱离不开传统艺术设计的框架,但是就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说,对艺术的表达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实现这种艺术的整体性,对媒体技术在体现艺术的效果和作品的质量方面就具有十分巨大的能量。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舞台美术效果更能得到充分体现,观众在整体性艺术的影响下能得到审美激励。每个舞台美术设计者都清楚,舞台美术设计需要将空间的每个部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要素相互支撑、各种美术元素相互映衬的关系,他们是整体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舞台美术设计者,在涉及中要将整体性思维意识运用在舞台设计理念中,一定要有舞台艺术表现的全局视野, 将舞台空间、色彩搭配、灯光设计等做有效的调配,

将独立设计的艺术元素思维转化到整体性思维方式上来。让舞台美术设计突出整体艺术效果,提升舞台艺术的质量和内涵。

二、舞台艺术设计利用传统理念展现微妙的意境

虚实交替在艺术舞台展示,能让人感受到舞台设计所给予的朦胧之美,其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艺术意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一旦运用到舞台设计理念中,自然会给人以色彩斑斓、出神人化的意境之美,这种意蕴之美彰显了现代对媒体技术的魅力,给观众留下的是更加深远的意境,向他们传递出文艺作品的深度内涵来,让观众体会到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纵观我国艺术发展,传统文化意蕴具有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 凝聚着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它渗透在舞台艺术设计理念中,体现出具有想象力的空间, 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 引发人们更多地思考。以形传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尚的文化精髓,它在舞台艺术设计理念的运用, 就是将传神的意境以舞台艺术形式的方式展现出来。以静的舞台体现动的精神, 舞台便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物体, 在吸收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展现微妙的传神意境:

3 现代舞台艺术设计理念中传统艺术的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戏剧故乡,其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民族化的写意性的特点, 因此在舞台艺术设计中讲究虚拟性手法,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让舞台空间突出虚实结合的特点,向观众传达出生动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在突出空间感和作品主题的氛围中中,表演者在现代技术营造的意境中也会将自己融人其中,使表演更具真实感,从而带动观众的欣赏心里发生微妙变化,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引发深刻的思考,采用高科技技术将一种器具变化为不同的形状,既可以节省有限的空间又节约演出时的成本。虚的布景原则是在实的基础上。两者相结合,通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提示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方式应用在现代舞台艺术设计中有利于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它启示舞台设计的理念要以人为本,将布景、服装造型、空间设计、色彩等充分考虑欣赏者的习惯,在空间布局中,以突出写意传神。

一个成功的舞台美术设计的作品,始终会依赖观众的文化价值认同存在。就好比一个时代接受音乐的熏陶一样,总要经过一个认识――认知――认可的过程。观众所接受和所创造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对艺术设计感觉的不同。任何一种舞台美术设计体风格与设计者的思想观念、知识素养不无关系,不管如何,只有让观众接受,并且能够深入人心,才是成功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赵瑞平;分析舞台美术中的情绪色彩[J];电影文学;2009年12期

[2]薛颖;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5期

篇3

关键词:移动学习;传统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01-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的快车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有线网咯的普及、3G无线网络的广泛推广及即将到来的4G无线网络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教育领域并深刻地改变影响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广泛应用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促使移动学习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

1.1传统教育的内涵特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虽然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和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1.2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专业的教师团队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对象组织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

1.2.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式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采取面对面的教与学。所谓言传身教,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2.3 系统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自成系统。这种模式的系统性能够教师把知识也构建成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

1.3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就是“填鸭式”教学,采取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讲。这种模式遵循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评判、学生答卷、教师评分的基本程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的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这就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既脱离了社工作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重视于理论知识,而忽略学习过程和方法,忽略了能力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抑制了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2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移动学习的广泛适用

当今社会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将逐步实现并将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1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无线通信技术(3G、4G)的运用为人们生活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大运营商2011年的财务概要,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9.997亿,其中包括1.436亿3G用户。根据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达5.13亿人,为世界首位。通信设备的普及,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快速地进行数据地分享与发送。

2.2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在当今教育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借助网络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也日新月异,技术人员及专家将丰富的学习资料上传自网络,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在局限于纸质材料。

目前各个专家对于移动学习还没用共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移动学习就是借助网络,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无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根据自己需求自愿获取知识。

3 移动学习在现代教学中的利弊

3.1利

3.1.1轻松的学习环境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在严肃的教室中学习,学生通常有一种紧张的情绪。可见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威严。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同处于一间教室,难免产生相互比较学习效果,这也无形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通过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学习。这个地方可以是室内咖啡馆,也可以是户外草坪。这种学习环境是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想象的。

3.1.2 灵活的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灵活性也是现代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一大贡献。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最佳学习时间有所不一样。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的时间。除了自由调控整块的学习生活时间,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把人们日常生活学习间隙的零散时间加以利用,例如在坐车等车的时间,在排队的时间,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利用。

3.1.3 灵活丰富的学习内容

网络和电子设备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很灵活。有些知识过于系统和复杂,很难整个消化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将这块知识下载,分成无数零散的知识点,随时或反复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现代通信技术真得让让地球变成一个村。人们只要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不用走出国门就可随时学习到来自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哲学课,麻神理工大学的音乐课,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课等。中国也在繁荣推广中国语言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牵头组织高等院校的名师录制了几千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随时随地欣赏到名师的风采。给不能到学校学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

3.1.4 个性化学习

这是一个宣扬个性的年代,教育的最理想目标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外,最希望还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制度下被束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轻松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合适自己的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往各自擅长的方向发展。这种知识的获取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辅助。

3.2 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自由移动的学习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地点都是自由控制,学习的系统系就很难得到保证。学生所看到学习到的也只是屏幕上的符号,没有课堂教学的身灵其境,没有交流的学习,缺乏一种生气。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和获取途径的方面,现在课堂上出现一种现象: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都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就不屑听老师讲。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冲击,让教师不得从讲书本上具体的知识点,到引导学生如何具备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虽然笔者把这点放在弊端里面,但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也不能不说也是优点。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学资源来说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国内资源的开发,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国外开发的资源中国学生使用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中国的技术专家需要更多地为中国的教育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我国现今教育模式依然在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而移动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背景),以及各种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电子相册等的普及,人们只需要一个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利用无线网络就能互联网上轻松查找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移动学习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今天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他改变了人们学习的习惯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创新

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应用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当中,让其不仅具备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实用功能。换而言之,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艺术设计就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反作用于艺术。这就注定了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而创新则是艺术设计的核心。然而在现代国际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国内设计师明显缺乏本土意识,盲目跟风,使艺术设计只会一味复制外国,缺乏创新活力,这不利于将我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一、传统文化为艺术设计之根

传统,代表了人类思想与文化的共同追求,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起着凝聚民族精神及力量的作用,并反过来让其得到寄托和延续。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我国地大物博,人口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俗和文化背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花样繁多、形色各异的传统图腾、纹路及艺术形式,这些民族艺术精粹都包含十分深刻的文化涵义,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操,都是艺术设计中值得引用、借鉴的核心。传统就是生活文化的精华体现,作为生活衍生物的艺术,其设计的源泉必然是传统文化,不管设计的内容及形式怎么样,都可以从传统文化获取无限的灵感,传统文化就是艺术设计的灵感宝库。

被誉为“奥运福娃”之父的我国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就曾经说过:“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此处说的“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它历经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深深地铭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无论你承不承认,我们的审美观及创作思想都被它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只有根基坚实的艺术才能茁壮成长,否则就会随风摇摆,日渐凋零,经不起时间的磨炼。而我国艺术的“根”,就是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那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际社会上具有相当地位并且获得香港紫荆勋章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是将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相融合的出色典范。他是第一个敢于在一向追求新鲜时尚的广告界中,大量引入传统中国水墨元素的创新勇者。这种新尝试,立刻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与追捧,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凭借着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成功地进军国际市场,在国际设计展上斩获多项荣誉。作为其代表作品的中国银行标志,不仅外形简洁流畅,而且内涵丰富;不仅暗喻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且方孔铜钱要素的利用既迎合中国人讨“吉利”的意头,里面“中”字的融入,也突出了中国银行的招牌。层层兼顾,各方周全,既有时尚感又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涵义,实在是一件十分出色的作品。其设计思想及理念实在值得现在所有设计师借鉴效仿。

二、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要想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创新设计,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希望设计出引人瞩目的艺术作品,那么必须在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时代设计特色,将深藏在本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挖掘、表现出来,这样才是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创新精神、最富中国特色、最独一无二的设计。模仿只是达到实现自我创新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学习的目标,我们要在模仿他人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其中有用的新知识、新理念,把它充分学习掌握后,用在自己的特色创作设计中。

传统文化就是艺术设计的源泉,是设计创新的基础。现代设计需要回溯过去传统文化的精粹,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灿烂、举世瞩目的文化传统及艺术思想。在过去数千年里,我国一直走在艺术设计的尖端,从原始部落的彩陶、殷商的青铜器皿,到后来汉唐宋明清的各类精致华美的陶瓷、木雕家具制品,都向世人展示了其出色新颖的艺术思想,它们都是现代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源泉。要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就必须在尊重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服装;虚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9-01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悄然而至。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科技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逐步融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艺术20世纪60年代,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而现在,手机的变革与普及使之成为个人电脑的主要设备。以互联网,手机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各式各样的数字平台,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服装的销售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新媒体艺术不仅仅对服装这一个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影射的行业将会更多,更紧密。

一、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指新媒体的艺术,新的技术支撑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扩展了艺术的内容和外延。20世纪之后出现的除了架上艺术之外的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统称为广义上的新媒体艺术。由传统艺术发展而来的新媒体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作品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关系,使观众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以数字技术核心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交叉渗透多学科背景,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同时包括声音装置、影像装置、数字艺术以及声光电与其他媒介混合运用的新形势艺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技术的革新,建立在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的新媒体艺术,随着观念的与时俱进,材料的不断创变,呈现出新媒体艺术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也闪现着对当代服装领域更深层次的解读,带给人不同层面的体验,使得服装时尚创新与流行性的表达有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

二、服装会中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声光电艺术效果在服装创意领域还是很广阔的,结合投影科技等数字媒体的应用,新媒体艺术在服装舞台会上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被应用在时装会上,投影科技的应用就是代表。

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传统声、光、电的局限,空间成像对比度、清晰度都非常高。高强度的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对传统的平面舞美审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官感受。广大观众开始渐渐腻味起传统舞台的声光电,3D全息投影的适时出现大大缓解了他们长久以来的审美疲劳,带给人们的虚实结合的梦幻立体感受,为服装秀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媒体服装秀就是采取服装展示与数字媒体有机结合的表现方式,利用数字媒体和影响、灯光的互动表演,集时装、灯光、舞台布景、音效及交互艺术使服装秀现场的现场感更立体化,营造更丰富的秀场氛围,观众对服装的视觉也感觉更丰满。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使时装秀变得更加有戏剧性和表演性,并把服装秀营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媒体视觉盛宴,成为服装秀制作的里程碑。CHANEL领衔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品牌,用新媒体的形式来展示自身的品牌理念。

三、新媒体艺术服装橱窗

现在服装橱窗的展示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只是商业的意义,融入新媒体艺术的橱窗,在展示服装魅力的同时,也间接的向社会表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风格,更生动的传递社会抽象的积极影响比如文化、生活。巧妙的创意、新奇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谐协调节色彩等,其中任何的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

橱窗的本质是营销。新媒体艺术的高科技、互动性、趣味性,在几平米的空间中展示时尚服装的美丽面孔,使服装本身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传递给顾客更多的时尚信息,使顾客能够在橱窗中找到类似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消费欲望更强。

运用新媒体艺术制作橱窗的3D效果,利用特殊的光效应运结合新媒体艺术制作的各种3D动态的效果,营造出超现实的气氛,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把光学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是建立在新媒体技术为核心基础上的。制作橱窗变幻空间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另外,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殊效果,改变材料的视觉表面,突破传统的二维平面,看上去是不同于普通平面的立体效果。而拥有直观展示效果的服装橱窗,必须有强烈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表现出服装的独特与美,展现服装品牌的文化,吸引行人的目光,拉拢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彰显与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海纳百川之心胸,蕴含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元素。平面设计是一种依据现代技术和艺术而发展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尽的设计资源和灵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照搬,而是要经过筛选和加工,选择合适的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融会贯通,使平面设计拥有自己的灵魂。[1]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的交流,文化交流也出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各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中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也不断刮起阵阵中国风,中国元素逐渐得到世界艺术的认可和应用。我国的平面设计较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起步是比较晚的,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中虽然尝试运用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但是始终把握不住艺术的核心因素,不能彰显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磅礴和精深。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到达艺术的核心,一味地顺应潮流,只会被潮流所抛弃。[2]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也不具有太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碰撞中,设计师也逐渐探索出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有效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现代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融合,从而是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高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2.1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是一种内在交融,帮助作品体现出其设计理念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是不同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依然能够在当今时代得到应用和体现。例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元素,已经成为我国色彩的象征。中国人对大红色无比推崇,这与大红色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红色代表喜庆、丰收、热情,而又不缺庄严和大气,与黄色同为我国古代色彩的主调,黄色也成为封建社会皇家专用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中国红代表的还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结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感。将我国传统艺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更能够凸显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2.2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使用的水墨元素,是点与线的构成。传统绘画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相辅相成。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标志,是一个飞舞的小写a,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还运用了传统绘画工具毛笔的行迹,同时与现念相结合,结构新颖。在颜色选择上应用的是黄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拓宽了设计渠道,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深远,注重写意,通过点与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同时注重留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广泛的运用传统绘画艺术元素。例如在一些现代平面广告中,通过使用传统水墨艺术元素,表达现念,能够激起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绘画还具有简练的特点,通过简洁大方的构图,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绘画的这一特点,能够增加作品的内涵,提高作品的审美层次。

2.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凝结了我国的文字特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我国的人民不管在任何时期从未停止过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古有王羲之、颜真卿,今有庞中华、田英章,他们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引领者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的广泛应用,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神韵。通过对一些使用现代字体所设计的作品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字体棱角分明,虽然具有现代元素,但是却显得沉闷,没有灵魂。在设计作品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能够使作品富有灵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打动人。传统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抽象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拥有活的灵魂,从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价值。现代很多城市在设计城市标志时,都会使用传统艺术字体,其中草书、隶书、小篆等运用的最为广泛。[3]

2.4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民俗艺术主要是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民族艺术元素一般是为了大型文化活动等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彰显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民俗元素主要有中国结、龙凤等,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传递了民族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作品的影响力。[4]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作品内涵,赋予作品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要把握文化的核心,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看到其能够和现代平面设计相通融的地方,并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作品内涵和价值,以创作出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158.

[2]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

[3]徐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42-243.

篇7

它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把书刻与形体结合,把二维寓意转化为立体的多维寓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材料上多选用废弃的腐朽的木材,结合书法、纂刻、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汉字的象形、指事、意向解读,传承中华文化魅力,激活了中华文字的活力。书刻工具上采用了诸如点焊、刨凿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段,调动触觉、感觉和视觉,溶于身心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唤醒人们对当下生态文明的关注,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

2、传统文化是书刻形体艺术的思想渊源

如果只是强调某一个方面,就造成了“失和”。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事物的真善美,进而上升为对人精神的升华,增加作品的文化附加值。书刻形体艺术,正是结合各种材质、形式和功能,艺术的再现“和”之魅力,将自然、科技、物质、精神等集合在多维的立体形体艺术中。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伴随历史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人伦、艺术、制度和观念等都是体现在文化之中的。设计也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因为根据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很多艺术大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无不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着文化精髓,寻找着灵感,以此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文化与艺术精神强调“人本主义”,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以及感化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老庄思想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也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唯美、求是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传统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的结果,它们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达情感的工具,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对现代设计艺术产生影响。儒家的审美标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和”体现着艺术的包容性、多样性,把“和”的观念体现在形体工艺之上,也体现出了形式与功能的和谐之上。

3、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笔者认为那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思维模式。黑格尔的朴素的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明了对待一个事物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方面,辩证的进行传承、吸收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形”、“神”、“意”,表达的是含蓄和内敛,体现出一种意蕴,传统是意;现代设计主张个性、时尚和潮流,表达的是张扬和个性,突显的是视觉冲击,现代是形。因此,对待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要重在继承与弘扬民族精髓的内在精神,进行创新、深化和挖掘发展,使其传统元素变为现代设计的创意点和启示点。那么,如何实现书刻形体艺术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要使中国的书刻形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就必须要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展其意和传其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对矛盾体,通过书刻形体艺术对立统一成一体,实现完美的传承与创新,演绎辩证的对立统一规律。

4、书刻形体艺术的育人价值

篇8

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而有创意的字体设计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吸引眼球,促进人们的关注和记忆。将书法艺术的融合于现代包装设计中更能提升包装设计的品位与文化内涵。但书法艺术与包装字体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书法艺术是借助于汉字的造型原理,运用毛笔作为工具,依据作者的情感,自由的选择与创作形成的一种笔墨艺术。在现代人看来它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字体设计则是为满足一定的需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创作,不可以同书法艺术一样“任意”和“随性”的表达和运用。书法在字体设计的选择上是宽泛的,可以自由选择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历代书法家字体,甚至各种碑文,它可以抛开文字的可读性要求,只要达到书法家本人希冀的效果及韵味即可,而字体设计的核心是可读性。因此,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影响阅读效果的字体是不可以在商品包装中使用的。书法可以根据书法家喜欢选择不同的工具,可狼毫、可羊毫、可长锋、可短锋,材料选择可绢可纸,墨迹可浓可淡,线条丰富,抒发作者本人的情感;而字体设计工具单一,多为手绘和电脑制作,内容选择要为包装产品和消费者服务,因此要想将书法艺术融于字体设计一定要有选择地使用。

2书法与现代包装艺术的结合

传统书法以其优美的线条、博大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笔锋变换以及优美的构图方式成为世界文化瑰宝,它在包装设计中使用可以使产品赋予深度和内涵的同时,提高文字装饰艺术品位,两者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上进行结合:

首先,可以进行风格和韵味的借鉴,包装上的字体设计可以采纳或吸收书法艺术的局部或全部风格和韵味的设计,在不影响字体可识读性的同时,进行设计感觉的创作。

其次,可以局部运用,在包装的字体设计中,进行局部笔画的引入,将书法艺术局部笔锋、或起笔、或顿笔等引入包装字体设计中,还可以引进书法艺术的点画、结字、布白手段,移植其点画结字布白的形态,既增加包装字体设计的韵味,又使包装设计不失现代设计气息(如图2)。

再次,可以进行整体引入,书法字体有些可识读性较强,在中国传统的包装设计中进行合理的引用,如隶书等书法字体,避免使用狂草等字体,可以增强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文化气息(如图3)。

篇9

关键词:文化馆;书法精神;文化精神

在我国的历史中书法艺术属于一项重要的瑰宝,其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艺术成就。在社会和时代不断变迁的同时,书法艺术教育者要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思路进行认真地思考,并且要将书法艺术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牢牢抓住,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发扬和创新。

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的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表达方式,书法艺术的发展除了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同时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书法作品在任何一个时期的创作和创新都与当时的社会核心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创作欲望。我国不断交汇教会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促使了书法艺术的兴起,而人类不断进步的成果则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书法艺术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书法的思想内涵在不同时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尽管如此,其自始至终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和兴盛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除此之外,书法活动的群众性也比较强,其不仅受到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还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民族思想烙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书法活动发展地越来越快,并且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二、通过文化馆弘扬书法艺术的有效对策

新时期的书法艺术培养者必须要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进行不断地创新和继承,并且在实践中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最终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在弘扬传统书法艺术的工作中,各地的文化馆必须要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积极地落实各项职能,做好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宣传和培养工作。

(一)针对书法学习者开展民族思想教育的工作

在书法艺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民族思想属于重要的根源,同时民族思想还属于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面对现阶段日益频繁的世界文化交流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就要坚持继承我国传统书法的特色,而鲜明的民族思想特色正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和核心。我国的书法在经过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中与我国精神文化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佛教、道家、墨家和儒家等各种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书法艺术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具有了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1]。所以,书法艺术的传承者必须要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深入地的学习和研究,比如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实现艺术客体和主体的有机融合和统一。文化馆在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道家和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文化馆还要对书法学习者进行正确的社会思想的培养,使其将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树立起来,使书法学习者在各种思想的相互影响和交替作用下,形成自身明确的艺术主体,并且对书法学习者进行约束,使其能够真正地自觉走向成熟。

(二)积极地开展书法培训

由于受到社会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书法艺术的价值。为此,文化馆必须要不断地强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培养书法人才,使其能够对书法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馆应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地开展关于书法教育培训的工作。文化馆要对青少年、农村和社区的书法培训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对当地书法会员的水平和状况进行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书法主题探讨会的方式针对书法会员进行培训,并且对书法基础知识进行普及[2]。与此同时,要定期开展青少年书法班,对当地青少年正确的书写方法进行培养,使其将一定的书法书写技能掌握住,最终有效地加强青少年学员的审美能力。

(三)积极地举办书法研习活动

为了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使当地的书法创作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不断地加强书法学习者的艺术素养,文化馆应通过举办书法研习活动的方式在当地营造浓郁的书法学习氛围。文化馆可以有效地结合鉴赏书法艺术、研究书法艺术和学习书法艺术等多种方式,定期举办各种书法研习交流会。同时,文化馆要积极地组织当地的书法学习者和书法名家在每次研习活动中学习和交流各自的作品,书法研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书法内容的选择、书法章法、书法字的结构、书法用笔方法、书法工具的选择等各项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能够调动书法学习者的书法创作水平。

(四)营造书法交流平台

首先,要想发现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文化馆必须要从实践中对艺术人才进行大力挖掘。促进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开展书法艺术大赛,其能够有效地吸引广大的书法艺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大赛的方式调动书法爱好者创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其次,文化馆可以积极地成立书法爱好者协会,并且开办书法报刊杂志,从而将更多的书法交流和学习来提供给书法爱好者。最后,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另一个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就是互联网,因此文化馆要积极地鼓励广大的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通过全国书法大赛交流论坛、中国书法学习网站、贴吧等与其他地区的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样对于当地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的书法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华文化文明中书法艺术属于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馆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交流、新和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文化馆的职能人员在新时期属于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播者,因此其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积极地学习,承担起书法艺术的传承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军,杨涛.探索回归生活的书法教育[J].大众文艺.2015(24).

篇10

形式可以与内容分裂吗?――读王赫赫的绘画有感

现代艺术教育,多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尽管形式与内容这对概念的含义不甚明了,但这动摇不了它们作为中国艺术批评的核心概念的地位。缺乏内容的艺术往往被作为形式主义加以批判,缺乏形式的艺术甚至连艺术的身份都难以获得,而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艺术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好的艺术。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艺术传统,也许没有内容的艺术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王国维通过中西艺术的对比,发现中国艺术的核心是一种他称之为“古雅”的性质。古雅不是表现内容的形式,而是表现形式的形式,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表现内容的形式是第一形式,表现形式的形式是第二形式。事实上,所有艺术都不缺乏第一形式,但几乎所有艺术都缺乏第二形式,除了中国传统艺术之外。作为第二形式的古雅,与自然再现无关,与情感表现无关,只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特别的趣味有关。这种趣味建立在人格学问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天才创造的基础上。我们无法从作品中指认出古雅的成分,但可以感受到古雅的气息。借用分析美学家比尔兹利(M.Beardsley)的术语来说,古雅不是作品中可以分析出来的“局部性质”(localquality),而是从诸多局部性质中突显出来的“区域特性”(regional property),是一种只可意味不可言说的“韵味”(aura)或“氛围”(atmosphere)。在王国维看来,这种古雅的韵味或氛围不仅可以与内容无关,而且必须与内容无关。

王赫赫受过严格的学院教育,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力,这从他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但王赫赫骨子里有一股文人气息,追求高古的艺术境界,这从他近来创作的小品中可见端倪。前者让他能够更好地关注当代的生活内容,后者让他得以更好地锤炼传统的艺术形式。包括王赫赫自己在内的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作品?这不是赫赫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研习中国传统艺术的人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也许没有当代内容的艺术才是最纯粹的中国艺术。

现代艺术教育让我们不敢正视古雅,而失去古雅的艺术将不再是“中国艺术”(Chinese Art),而只是一种“在中国的艺术”(art in China)。我不想在这两种艺术之间作出价值判断,但要指出在做批评的时候不能发生范畴错位,不能用前者来要求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来要求前者。更重要的是,在人们都在琢磨如何融合中西的时候,我们不妨来考虑一下它们各自的纯粹性问题。也许让中国的更中国让西方的更西方,才是今天这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就王赫赫个人而言,他已经具备同时做好这两种艺术的素质。我不认为他必须将二者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才算成功,也许克制融合的冲动保持各自的纯粹性就是成功。就像美学家舒斯特曼(RShusterman)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包括性的析取立场(inclusively disjuncfive stance)。在面对要酒还是要水的选择时,我们既可以要酒,也可以要水,还可以既婴酒也要水。我们既可以保持酒水分开,也可以让酒水搀和。至于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趣味,取决于当下的机缘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