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与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与教学

篇1

关键词:乐高教育机器人 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堂教学认识

最近几年,许多中小学把乐高教育机器人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机器人创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在探索乐高教育机器人教学,这种跨学科、高操作性、极具挑战性的内容,非常适合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创新活动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兴趣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己的新创意、新设想和新设计。

一、机器人和创造性思维

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编程,可以依靠程序自动完成一定操作或移动作业的机械装置,它可以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类似人的感觉功能,有识别功能和自主行动的功能。它是信息技术和工程机械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从2006年开始开设乐高教育机器人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研究主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提供给学生的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机会多,因此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发展平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提。一个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人,就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矛盾、攻克难关。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乐高教育机器人课堂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激发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学生对机器人不仅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持久和巩固。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的乐高教育机器人技术课程将学习重点放在学习乐高硬件(例如RCX和各种传感器等)及其乐高应用软件(例如三维设计软件和编程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用乐高积木块设计搭建乐高机器人了,特别是每当我编写程序成功时,我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机器人工程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而乐高硬件及其乐高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教室、活动室和电脑上得以展现自己。可以说这些物质基础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力”。有了“诱惑力”,学生就有兴趣,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创造力了。

在乐高教育机器人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讲的时候要少而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按钮”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其中的一个按钮,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在讲传感器时,在学生认识理解后自己到生活中去找、去发现传感器,品味生活中隐藏的科技,知道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科技无处不在也时刻陪伴着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收益终生。

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而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增强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兴趣。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我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要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呈现。当许多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在作品中不断得到体现时,当学生们利用各种传感器设计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意方案时,就会看到他们创造发明的信心和能力。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一幅幅作品、一个个设计图案,一个个创意程序都来自他们内心的“灵感”。

2、升华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运用

学习兴趣的源泉在于学以致用,这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欢乐。知识运用可以促进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乐高教育机器人模仿于人,又帮助于人们的生活和服务于我们的人类,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3、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篇2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如何更好的迎合现实需求,对此,我认为

一、人工智能技术要在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上体现价值。

技术是有成本的。如果技术应用只是提高了训练的效益,其价值便只在低层次认知能力,这些成本是否值当?人工智能技术之应用须在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发挥作用,帮助学生从解答习题为主走向解决问题为主。我们应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情境创设与人机互动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促使学生面向应用的学习。

二、人工智能技术要在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中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的知识传播平衡,加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关系,使对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尊重有了可能。而这恰是当前教育实践的薄弱之处。因而,在学校层面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未必在统计意义的归因,而是关于学习个体的过程信息的采集,这是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技术凭借。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案例教学;应用

1引言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全新领域即人工智能,其正在迅速成长与成熟、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并且不断壮大,同样也包含着计算机网络、数学、信息论各类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人工智能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也作为计算机科学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外各高校都非常重视,都将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人工智能包含的学科多,知识点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算法难度高复杂,在此情况下各高校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理论与现实应用相脱节;加上理论知识强,案例缺乏,容易使学生感觉空洞;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也达不到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何让学生高效的学习一直是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和存在于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其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创新性、互动性尤为突出,并极具优势。

2基于案例的教学研究

此方法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左右,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提倡的,基于当时特殊的商业管理真是背景和特殊事件,能够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应用能力,开展案例教学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此教学研究方法知道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起教师的重视。1986年由美国研究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书中,强烈推荐此方法在实际教学的重要性,并说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各类课程中去。

3基于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研究及应用

3.1案例精选

此方法第一步是案例选取,案例的好坏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关键因素。案例的选取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现在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难点等,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此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要有代表性、趣味性,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多、抽象,需要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转化为趣味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到“知识表示”这部分内容中引入“机器人搬积木”、“野人修道士渡河”案例;(3)采用互动的形式,此为人工智能的案例教学研究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展现的必要条件。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案例的执行

(1)讲授法。基于教学内容具体知识点设计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呈现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案例—理论”,即先给出教学案例,后讲解理论知识;二是“理论—案例”,即教师先讲解知识,再给出教学案例;案例的呈现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案例的功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为了使案例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讲解案例之前应从创设案例情境开始,通过情境体验与案例剖析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2)互相讨论法。大学生课余时间充沛,鉴于此,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分配给各组,学生采用组内互动讨论的形式,设计出此案例的各种解决方法。课堂上,将本小组的解决方法用课件展现给其他小组。讲解完成后,学生开始互相讨论,对比各自的方法,然后由老师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点、应用能力的掌握。(3)相互辩证法。课后,采用相互辩证的方法,组织大家相互辩论。选择一些综合应用比较强的案例。与简单的案例相比,综合应用案例能更加高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辩证法是一种探索新型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强,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促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教学,与教学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必将对现代教育起巨大推动作用。在教学,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人类推理模型学习工具等诸多的运用,展示出越来越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02).

[2]陈柯蒙,张宁.人工智能的发展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5).

[3]陈浩磊,邹湘军,陈燕,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1).

篇4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9-02

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学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影响重大。探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的路径,对于培育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认知、思想情感、行为习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所谓校风,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和追求的思想行为规范、教育原则、精神风貌等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象征和标志,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校风是无形的,是广大师生的一种心理环境,具有全局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校风对全校成员特别是学生发挥着教育、陶冶、激励和规范等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滋养学生,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1.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心理感染功能。优良校风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感染熏陶的积极作用,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产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心理感染,就是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情绪和行为受到别人情感传播的感染。优良校风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新的集体心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改变或消除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系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适应校风的要求。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优良的校风能够对其心理构建一种对学校认同服膺的集体归属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

2.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群体规范效应。优良的校风在感染、陶冶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校风的基本要求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中,使校训逐步成为学生人人遵守的群体规范,成为约束学校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反观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平时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所致。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理来说至关重要。制定优良的校风,能够形成一定的“磁场”,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从个人的散漫无序向集体的有序规范状态的转变。

3.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构建。优良的学风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结构以后,必然要外化成行为习惯。“人的个别行为只有变成经常,成为一种习惯,行为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才能最终成为行为主体的内在自觉追求,也就意味着这一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2]优良的校风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带有普遍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模式和风尚习惯,成为所有学校成员集体追求的基本价值要求。稳固的、正确的行为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甚至错误思想的抵抗力。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优良的校风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予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曾经说过:“只有你给它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3]在良好校园氛围的熏染下,学生能够有意或无意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纠正错误思想,克服不良习惯,构筑正确的心理和行为。

二、实施人文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文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就是涵养人文精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授业解惑、培育美德。现今,在校学生弃学、厌学甚至辍学现象的大量出现,暴露出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缺失。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亟须转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彰显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回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

1.发挥德育本位功能。德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当今社会,许多学校仍然在实行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的状况。使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过早流入社会,很容易在被引诱、挑唆和胁迫下违法犯罪。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应当发挥德育本位功能。德育本位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到学校育人功能的首位。发挥德育本位功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在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组织实施德育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2.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理念就是人文教育要覆盖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联合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大格局。全方位教育理念要求把青少年工作学习、业余生活、休闲娱乐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最大化地发挥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坚持人文教育理念,就要树立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防止在某一方面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

3.讲究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总结规律得出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文教育也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增强教育的科学性。苏联学者В.В姆什韦尼耶拉泽说过:“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年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4]增强教育的科学技术含量,将人文教育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彰显了人文素质教育中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的建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开展校园活动,搭建自我展示平台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和热情,追求个性张扬和独立自主,希望在学校活动中展示自我。因此,开展校园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环境育人的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使参与的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在活动中产生认同,不仅使青学生在活动中施展了才华,也实现了对学生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有效地发挥校园活动应有的功效,需要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1.全面性与特色性结合。校园活动的开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位同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展示每一位学生不同方面的才华。坚持全面性和特色性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和进步。全面性与特色性校园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勇敢和自信,培养了他们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品行。

2.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校园活动的开展要有教育性,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情感和行为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功能的最终价值诉求。校园活动还要求具有趣味性,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以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要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受启发,引导他们在校园活动中汲取知识,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校园活动寓教于乐的目的。

3.综合性与针对性结合。校园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不同的对象、时机和阶段,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把学校活动切实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综合性与针对性的结合,要求校园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又要体现活动中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地考察,从而使组织者牢牢把握住学生每个时期的知识和心理特点,因人、因事、因时施教。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缓解生活带给他们的烦恼和抑郁,提高他们的生活热情,还可以提升的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活动中得到升华。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最终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平章起,梁禹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64.

篇5

关键词 人文素质 理工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问题成了全民关注的民生问题。但是在大家纷纷感慨就业难的同时,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过剩,一方面缺失人才的稀缺,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缺失。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等。概括起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可见,人文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有所助益。

根据数据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重专业、轻人文,导致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匮乏;受到多元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缺失;受个人主义影响,以致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薄弱;受低俗文化影响,导致审美情趣低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人文素质是求职者综合能力的内涵部分,它不像外在的专业知识等易于量化考察,人文知识是隐性的,他内化成为求职者的理想信念、志趣追求、价值取向、同情心、办事风格、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一名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求职时更可能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学习以后能够把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扮演多种角色,成为复合型人才。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展示自我风采,在面试中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往往礼仪得体、心理健康、文明礼貌,有利于获得面试者的亲睐。而在获得岗位以后,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表现出更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特别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无论对创业还是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成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重文轻理的学习习惯。由于高考文理分科,导致理科生对人文社科类知识不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虽然开设了如大学语文等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都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为了考试而学,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对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文学科没有什么用处,专业知识才是求职致胜的法宝。其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开设较少,受到教学资源的影响,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仅开设较少的选修课。其三,受任课教师的素质影响。理工科学生接触的老师多数都是理工方面有专长的教师,部分教师本身对人文学科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认识。甚至教师人文知识的欠缺,在教学中渗透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受学生素质的影响,人文类活动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团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文类活动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

鉴于以上原因分析,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转变观念,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应用型、技术性专业招生火爆,历史、哲学等学科常常招不满学生。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发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为指导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改变人文素质课程无助于理工学生就业的观念,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人文素质。在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增加优质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课程。有的综合类大学开设很多人文选修课,可是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却没有改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身姿仪态等都能够影响到学生,更不用说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表现出对重大事件的评判、重要人物的看法、政治信仰等,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

篇6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 育人功能 方法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过分的强调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于使用强制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约束性。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索和突破,在科学的教学思想下进行创新。因此,在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的育人功能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真正的价值。

1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做是考核的唯一的标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其实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将每一个W生都当成是可造之才。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沟通,给学生关心和爱护。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要积极给予学生帮助。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针对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感到自己是跟教师在平等的对话。同时,在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要认真点评每一个学生,就每一个学生的看法谈一谈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回答。此外,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教师不要完全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而是从多个角度来考核学生。比如说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发挥好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价值的最有效的办法。

2改变强制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比较强调强制性的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直接画出书本上所谓的知识点,也就是考试的时候经常会考察的内容,然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背诵的作业。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教师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其实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打击。巨大的学习压力会使得学生对小学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消极的抵触的情绪,同时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累,可能其考试成绩也不会很理想,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比如说在教学《和学生友好相处》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的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此外笔者还会和学生一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排演舞台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排演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魅力。

3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尝试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疲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比较大的消极的影响。但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思考,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好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

作为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在传授创新知识,孵化高新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具备明显优势。

(一)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网上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重要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课堂教育,图书馆教育,实践教育。图书馆被誉为是“大学的心脏,”“知识的海洋”,在这里记录着古今中外无数发明创造和人类社会各领域文明的历史,传递着当前最新的科学信息,并以其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显示着它独特的教育实力和能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除了课堂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在学习上,思想上,人生观上的种种疑问,更多的是靠阅读,图书馆成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理想,最方便的场所,学生通过对馆藏文献的阅读,既能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延伸课堂教育,又能拓展知识面,弥补其他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保障

这里所说的环境,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

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定型的重要阶段,他们所读的书籍,50%以上是文艺类书籍,而不是专业类图书。可见,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质量以及阅读导向,对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行为的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三)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导航作用

图书馆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文化素养.比如:配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这方面优秀图书的推荐、宣传、辅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新书通报”、新书、热门书推荐等宣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导读工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 高校图书馆要合理配置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

丰富优质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一需要就是及时补充、丰富馆藏文献,优化现有馆藏结构。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利用文献购置费,针对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设置变化情况,采集急需的各文种、各类型、各载体的文献资料,以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求.要在紧紧围绕学校学科设置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先进,内容健康,科学性强,观点正确,学术价值较高的图书,保证藏书特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尤其选择对那些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等方面有重要影响的高品位的书籍,使大学生通过阅读陶冶良好的情操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者和实践者。美国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具备”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其次要不断地拓展知识领域和业务水平,要拥有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组织,整合与有效管理的能力,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专家,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导航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读者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文明氛围,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直接反映着高校的精神面貌,馆内整洁的阅读环境,图书馆清晰的规章制度,有序的借阅秩序,以及周边环境的维护与绿化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约束力,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馆内人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都能使学生建立起自觉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可忽视的作用。

(三)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关键,信息素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训,而是认识各种信息资源并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育,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品质与道德教育。信息意识是一种重视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引导教育,使他们对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海量存贮及数字化信息具备处理能力。

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讲授有关检索知识和相关检索工具及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从浩瀚的文献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信息的能力。

(四) 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篇8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有关元认知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 .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根据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自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法,并主要从对活动的规则、纪律的遵守、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团队意识(竞争、合作、集体荣辱感)等社会适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察。该问卷的重测信度:=0.94(时间间隔为3周),另外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多所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进行了访谈,最终的反馈结果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每个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 31-0.66之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本研究服务。

1.2.3实验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并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时对其元认知水平和体育社会适应水平进行了均衡化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同,时间共16周,并由同一教师教授(实验组接受元认知教学培训)。对照组按教学计划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在按教学计划学习的同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实验者在学习现场进行言语指导,让学生注意采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最初和最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水平由同一教师按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了教师及学生主观期望效应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 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利用体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训,培训共4次课,每次30min,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元认知教学后,整体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整体元认知水平实验前后比较P- I) . 046,达到显著差异),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水平也都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无论整体元认知水平p=0.446),还是分维度水平前后测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证实了研究假设。这进一步说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不仅是在个体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元认知能力是可以教授的,即经过系统、专门的教学培训,个体的元认知毙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提高。该结果可解释为:通过提问、讲授等元认知培训方法的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可使学习者个体更好地掌握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技能,进而提高个体整个元认知水平。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对性别变量进行考察(表3),发现:男生在人际互动、团队意识方面好于女生,在规则适应、自我调控方面差于女生。除规则适应方面,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社会适应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关系。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建议

元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并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元认知教学手段,必将为体育教学的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一条可行性途径。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篇9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农村远程教育 高效

人工智能技术是在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进程中一大成果,由于其智能、高效、优化的强大功能,为许多研究者所重视。部分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行业,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教育,促进教育深度发展。研究者们将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教育技术结合,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农村远程教育虽然也属于远程教育范畴,但由于其自身具有许多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单独将其应用于农村远程教育进行探讨。

1 我国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由于其不受时间、空间、学习者等要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巨大优势。因此,本世纪初,国家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引入广大农村,于2003年推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4年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体统推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些远程教育工程对推进农村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师资力量短缺

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在农村教育中,首先表现在教师配置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教师工资水平均低于城市,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远程教育更是如此。据相关研究表明,现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由于缺少懂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往往用不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替代,且大都为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了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及远程教育教学辅导等方面出现问题。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例,自2004年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虽然学员增长速度很快,但其教学点仅延伸至县城,招收的学员往往为县城周边农村的农民,而广大较偏远地区正真渴望接受教育的农民缺少受教育机会,之所以没有延伸至乡镇及行政村,根本原因是缺少师资力量。

1.2 资源建设不足

由于农村远程教育是本世纪初才在农村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缺少前期的积累,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积累上。我们知道,是否拥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关乎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而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注重城市远程教育的发展,现城市远程教育已相当成熟,拥有一大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学习者。但由于农村远程教育与城市远程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广大农村学员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他们最迫切学习的是农业实用新技术及掌握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一技之长,而这些课程资源在城市远程教育中设计不多。因此我们没有现成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需要另起炉灶进行建设。但由于投入农村远程教育的经费有限,用于资源建设的经费也不足。造成了现阶段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的现实。这不利于农村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上所述,广大农村学员渴望学习的是改善自身生活的实用农业新技术及一技之长,同时广大农村也需要培养一批懂管理的乡村干部。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客观上要求向这些方面靠拢。虽然现在农村远程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慢慢转向适合农村学员的涉农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不尽如人意,往往只根据自己师资情况及资源情况来设置课程,这样往往造成农民学员需要的课程没有涉及,而农民学员缺乏兴趣的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这样会严重挫伤广大农村学员学习积极性,对农村远程教育发展极为不利。

1.4 网络教学平台存在不足

我国现阶段远程教育的网络辅导教学平台现阶段的形势往往通过QQ对话、Email邮件、BBS及一些音频、视频系统进行。这些方式当然是有效的网络教学方式,但存在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提前联系,教师就不会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2 人工智能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优势

2.1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科学,部分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一个电脑系统具有人类的知识和行为,具有学习、推理判断来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人工智能的产生过程:对于人类因问题和事物而引起的刺激和反应,以及因此而引发的推理、解决问题及思考决策等过程,将这些过程分解成一些步骤,再通过程序设计,将这些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模拟化或公式化,使电脑能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设计或应付更复杂的问题,这套能够应付问题的软件系统,称之为人工智能。

2.2 人工智能切合了远程教育的要求

有研究者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智能计算机)或智能系统,使其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诞生了智能教学系统。而所谓的智能教学系统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基础而兴起的,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而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由于它综合了知识专家、教师、学生三者的活动,因此,与之相对应,智能教学系统一般分为知识库、教学策略和学生模型三个基本模块,再加上自然语言智能接口。人工智能的这些功能和模块刚好切合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我们开展的远程教育一直以来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辅导,以此来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人工智能适合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过程。

2.3 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为社会诟病的是,由于缺少师生间直接交流的机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如果我们仅仅依据学生登录次数、登录时间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样往往造成对学生学习的错误评价,但对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也只能做到这些。但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引入远程教育,它可以依据自己强大的功能,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数据分析,科学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及当前的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它能为每位学习者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远程教育所倡导的最佳服务的效果。

2.4 人工智能可以从某方面解决农村远程教育师资力量

如上所述,由于城乡间经济差距,造成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远程教育方面。这一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师资力量特别是远程教育师资力量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而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它集知识专家和教师于一身。广大学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系统,实现正真意义上的人机对话,完成适时的学习辅导过程,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为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2.5 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数量较少,质量也不高,许多网络课程资源仅仅是课本的翻版,虽然资源制作者利用现代资源制作手段,以文字、视频及图片等手段来展现知识,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性方面存在不足。这给学习者有效学习带来极大不便,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智能加工,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间的层次性、逻辑性进行重新编排,为学习者展示学习重点、难点,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使资源更加优质高效。

2.6 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实时交流,解决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

由于人工智能集知识专家、教师与一身,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系统,开展人机对话,通过讨论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能改变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及时交互性的问题。能够解决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促进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3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成果之一,它具有智能、高效、优化的强大功能,许多行业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对我国农村远程教育而言,如果能将人工智能引入,能从某种程度解决因为资金问题造成的师资力量缺乏问题;提高对远程教育学生的管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效远程教育服务;能够利用它强大的功能重新编辑网络资源,让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人工智能还能提供自然语言接口,打破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弊端。相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我国农村远程教育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震,王文发.人工智能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2006(1):39-41.

[2]武晶晶.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59-160.

[3]张.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28-230.

[4]张小永.陕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28-230.

篇10

计划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并且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人工智能尚未成为一级学科,但国内不少一流的高校已经开始通过建立合作实验室、增强人工智能分支教学等方式发展人工智能。

为了解各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情况,亿欧盘点了10家在设有人工智能实验室或有人工智能分支专业的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在2006年、2012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一。2017年,在 USnews 推出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Computer Science 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紧随 MIT之后位列世界第2名。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给出的全球计算机学科排名中为例第15名,其排名与得分逐年稳步提升。

计算机系包含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全的学科方向,设有高性能计算机与处理器、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性能评价、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生物计算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视觉、媒体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现设有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4个研究所;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基础与实验教学部等科研教学机构。

计算机系还设有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此外,计算机系还与腾讯、搜狗、微软、思科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建立了面向教学或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

智能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7月,主要从事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数据智能分析与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理论、方法以及重大领域应用上。

北大智能科学系依托于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在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科学系在著名的软件与人工智能专家、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何新贵院士和长江特聘教授查红彬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开展机器视觉、机器听觉、智能系统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研究。以北大智能科学研究人员为技术核心的北大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国内唯一能与国外系统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提供公安应用全面解决方案的系统,拥有中国指纹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第一市场占有率。

人工神经网络说话人识别新方法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入选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于2015年3月筹建成立,是复旦大学校内的独立二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跨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研究院基于复旦大学既有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优势,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着力开展大脑机制解析、脑疾病智能诊疗、类脑智能算法、类脑智能软硬件、新药智能研发、通用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研究院率先探索打通国际与国内、科技与产业的全链条、全球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智能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源头创新与合作,致力于成为推动脑科学、人工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院目前在建五个核心功能平台和一个国际合作研发中心,主要包括:一是以脑高级认知功能的多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研究为核心的神经形态计算仿真平台;二是以多尺度多中心重大脑疾病数据库和算法开发为基础的智能诊治数据示范平台;三是依托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集群,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和信息产业智能化提供试验技术支撑的综合生物医学影像平台;四是以开发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组织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可穿戴设备、类脑芯片、健康服务机器人等为目标的类脑智能软、硬件开发平台;五是集孵化加速、产业联盟、投资基金为一体,为类脑智能创新项目及企业提供应用技术资源和孵化服务的类脑智能产业化平台;六是依托已有的欧洲人类脑计划、美国脑计划等国际合作的数据、学术资源,建设类脑智能国际合作节点和人才培养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目前设有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等12个科研开发部门,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另有汉王科技、三博中等四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近年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虹膜识别核心技术突破国外封锁,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走出“中国制造”之路;基于自动化所语音识别技术的“紫冬语音云”在淘宝、来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动客户端产品中得到推广;“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检测认证并进入临床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工作中,为社会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研制的AI程序“CASIA-先知1.0”采用知识和数据混合驱动的体系架构,在2017首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中7:1的悬殊比分战胜人类顶级选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博弈对抗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共建机构方面,自动化所与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联合成立中新数字媒体研究院,聚焦交互式语言学习、视频和分析等领域;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在京成立中瑞数据密集型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在类脑智能研究方面展开合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共建中澳脑网络组联合实验室,在“计算大脑”研究方向上进行远景规划;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智能识别联合实验室,在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展开合作。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已开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相继在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过一系列成果。为此,1988年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后于2004年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0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目前该系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项目,拥有“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三个平台,此外还有“艺术认知与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多媒体技术”、“人工大脑实验室”、“智能中医信息处理”等多个研究型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4年。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不断调整学科方向,形成了高可靠软件与理论、并行与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人机交互、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

该院系下设三个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智能交互与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微软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目前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9月,是交通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发挥各自在并发计算、算法与复杂性理论、仿脑计算、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通讯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实现“使未来的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够看、听、学,能以自然语言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这一共同使命而成立的。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验室累积200余篇,成果发表于CVPR,ICCV,WWW等国际顶级会议上。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建立了计算技术、计算数学、数理逻辑等专业开始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专门人才,1978年在上述三个专业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依托该系师资,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中心(江苏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主要科研方向有: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分布与并行计算及新型网络、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多媒体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系统软件及信息安全等。

建系30年来,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7项。30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3项。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1985年,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同年,建立了软件学院,后经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目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一个国防科工委创新研究团队。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人机交互、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海量数据计算、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传感器网与移动计算、高可靠与容错计算技术、穿戴计算机、企业计算与服务计算、智能机器人、生物计算与生物特征识别。

学院有一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大规模网络特定信息获取系统、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神州号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穿戴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与实时监测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编解码技术、黑龙江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农业专家系统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于1958年建校时就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科研力量凝聚在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与应用、网络计算与可信计算、先进计算机系统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学院的支撑实验室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其中,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人机自然语音通信、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人机自然语音通信方面,主要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人类视听觉机理、语音语言学等。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方面,主要研究自然语言驱动的计算、多媒体内容的语义标注、自动问答、语义社会网络、数据与知识工程、隐私保护与管理中的语义计算等。

依托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双方联合实施了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实习生计划、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取得了突出成果,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是由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于2013年合并组建的学院。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199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是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成立从事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智能控制与机器人、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信息检测与识别、飞行器控制与状态监测、生物信息处理、神经接口与康复技术、物流系统、国民经济动员与公共安全、多谱图像制导、目标探测的多谱信息技术、多谱信息的实时处理与系统集成技术、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信息安全等方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自动化一级学科的重要二级学科。迄今为止,本系在原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这两个学科点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国防与行业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总额在8000万元以上,包括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预研与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业科研合作项目等。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