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时间:2023-08-23 16:1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8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校生源质量较差,英语课堂一贯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往往被动、静听为主;中间穿插简单的问答,或教师只是与个别积极的学生相互“应和”,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缓慢、理解能力弱。长此以往,教和学没能达到协调一致,学生难以在英语课堂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对英语阅读课堂逐渐失去兴趣,内心抵触、焦虑。在这种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实际阅读技能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学生对英语知识被动接受;英语学习逐渐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不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动机、创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都遭到严重挫伤。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获取语言能力能力。课改的重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作阅读小组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彼此学习效果最大化、达到互惠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回顾小组合作的理论背景入手,重点研究当前我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教学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可借鉴的教学策略,从理论上发展和充实高中英语小组合作阅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实验对比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不仅能够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而且也可以成为英语阅读课堂小组合作有效互动的实际参考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合作小组阅读理论依据;通过小组合作在英语阅读课堂的实践,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方面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办法;希望能够提高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我校英语教师在探索合作阅读实施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文献,归纳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明确本课题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提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意义。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分组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兴趣、性别等作合理搭配,使得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习者,分组可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同时确保各个小组间总体实力相当,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式阅读教学拓展活动,分层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中设计一些分层性的任务,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还要兼顾原有各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或短语,或能根据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或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开展语言的综合利用运用能力。
4.研究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合理评价机制。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每个小组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5.研究课题开展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形成进步的因素和改变过程。
6.通过课题的实施,对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运用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优势与不足,并对合作学习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筹备过程(2016年5月―2016年7月)。首先,在两个平行班分别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的分类:略读、寻读、预测、猜词技巧、结构分析、推测、总结和评价,并进行巩固性练习。让学生直观地体会阅读策略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些策略的习惯。
2.明确研究思路(2016年7月―2016年9月)。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中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为课题研究找到可支撑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方案,最终确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3.探索实验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依据阅读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制定合作小组策略,并向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在实验初期阶段,把合作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等学生适应并具备合作能力后,定期更换组内职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得以体验和锻炼。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组员,使每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成为合作小组的主人。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逐步接近并实现学习目标。
4.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自己所任教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对照,采用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班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而在对照班进行“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导入―教师布置问题、学生阅读―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重难词组、句法)。两个班课后阅读任务巩固一样,不同点在于实验班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班个人完成即可。
5.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并对实验前后得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阐述该课题研究思路,课题进行的优缺点,如何在教学中弥补不足之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不仅要查阅大量的有关国内外阅读策略理论资料,还要搜集国内外学者在阅读策略上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借鉴,明确研究思路。
2.实践研究法。教师将所任的高二两个平行班,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不改变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而对照班则用传统阅读,以观察两个班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阅读成绩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激发试验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的实施,分析、归纳有关阅读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模式,总结课题实施的优点和需改进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有效尝试;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75-01
一、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任务型课堂模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是否正确,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些目标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等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来自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根据语言习得懂得额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即语言的真实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语言的使用方面,采用各种各样的任务,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以运用语言和完成任务为最目标,从而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
1.在用中学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学生应该是通过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和使用语言,借助自主学习体会与内化来建构知识的意义。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概念,在此笔者延伸为“在用中学”。
2.真实性原则。语言的学习必须要在社会中进行,知识的获得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影响后才转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要提供给学生自然、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频繁交际、相互作用来不断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单元中的任务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因此,任务设计应该难度适当,量度适宜,坡度适中,梯度恰到好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相互依存,步步升高,使学生的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4.形式—功能性原则。任务型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习形式。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任务练习,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和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不仅掌握语言的形式,还培养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
5.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扮演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努力做好教学中的各种准备,通过引导、启发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脱离课文整体和合作学习等。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体验成功。在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经验,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具体的应用阶段。
1.阅读前阶段。阅读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是为下面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如故事、歌曲等,向学生介绍阅读任务的话题、阅读任务的意义、阅读任务的目标等,让学生熟悉本次阅读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还要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学习阅读技巧和做好心理、知识、技能等准备。
2.阅读中阶段。阅读中阶段是主体阶段,主要是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行阅读相关的工作。教师要在阅读前设计好各种与阅读有关的任务并向学生介绍,任务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目的性和可行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通过各种形式如PPT展示汇报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同学学生从中受益。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
3.阅读后阶段。阅读后阶段是延伸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学生需要借助有意识的学习和操练来巩固和表达阅读内容,教师帮助学生利用己学到的知识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任务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
任务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认识它的优点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缺点。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它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
五、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篇3
1.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往以教授专家的研究作为蓝本的,以探索教育规律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以科学主义为主要研究范式的教科研,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距离甚远,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异化。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师幼共同成长为首要目标。
2.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绘本是孩子“人生第一本书”。绘本善于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难以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
3.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走进课堂却还是近几年的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不到位,绘本阅读教学也曾陷入种种困境之中,这也吸引了更过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借着前人的经验,在绘本阅读的切身体验中,也引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的教学的一系列思考,激发了我们对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关于优化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我们通过探索优化绘本阅读教学途径、挖掘绘本中与孩子相关的多元价值来优化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使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渐渐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4.好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绘本阅读的世界是有趣、快乐、充满魅力和感动的世界,我们将寻找适合幼儿阅读需求和特点的绘本,探索优化的阅读指导策略,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以课例研究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种方式,在平时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寻求理论向实践转移的有效途径,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进行实际操作,让老师们在“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使得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提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达到优化绘本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绘本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2.绘本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适宜性。
3.绘本阅读教学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4.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5.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评价的策略。
四、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7月
五、研究对象语言领域组成员及其所任课班级的幼儿
六、研究方法
1.课例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例撰写和分析记录,研究在绘本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和事例,从问题中反思研究,将课例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为探索有效的绘本教学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掌握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提取有价值的教育素材,联系实际,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保证课题向纵深发展。
3.行动研究法:将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相结合。教师在研究中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实践,并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作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提高研究的质量。
七、主要参加者
八、研究措施与步骤
(一)研究措施。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明确研究目标。明确课例、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等相关理论,了解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逐步理清思路,探索绘本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运用,对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有较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2.语言领域组绘本教学优秀课例的设计、研究、剖析。在课例研究中,基于真实情景进行“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帮助教师将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在行动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体现“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再跟进”。“三个阶段”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独立自主教案的原行为阶段;同伴在集体备课时进行探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同伴研课成果的新设计阶段;邀请专家进行听课后指点,再次升华教学理念的新行为阶段。连接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l) 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教师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 专家和同伴的评课反思;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3.以教学案例(录像)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全面的剖析,寻找活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达到优化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的目的。
(二)研究步骤。
1.启动准备阶段(2010年10月)。主要任务是拟定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研究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为后续的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梳理和总结过去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经验、了解本园绘本阅读开展现状,以优化课堂策略作为绘本阅读的切入点进行研究。
(2)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成立课题组,并确定以语言领域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内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讨论制订课题计划。
(3)广泛查阅、收集有关早期阅读、绘本阅读、课例研究、优化绘本阅读策略的文献资料,制作索引目录,把查阅的有关资料提供“菜单式”理论学习目录,供语言领域组的成员互相参考学习。
(4)做好前期的问卷调查。
2.实践研究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是组织实施课题计划,收集来自实践点的反馈信息,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备课、说课、观察反思,开展“跟进式课例研究”、“优质课评选”“绘本阅读教学案例剖析”“中心问题交流会”等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不断探索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各阶段研究目标,讨论开展研究的形式。
(2)开展“优化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查活动。
(3)开展绘本阅读相关研究活动。如:课例研讨、中心问题交流会、教学案例研讨、优质课评选、片段教学等活动。
(4)搜集典型材料,整理、撰写优化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课题研究案例及课题论文专辑等。
(5)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和交流。
3.梳理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整理、总结、展示绘本阅读课题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总结。
九、预期成果
篇4
关键词:优化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学生主体
阅读能力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渐进提高:其中包括语篇中出现生词障碍,语篇涉及异域文化信息,句子结构复杂以及学生阅读习惯不良等;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如对阅读教学本身的定位不准,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得当等。而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一、优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和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设计的阅读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设计的阅读活动既不超出学生的水平太多,又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探索新的知识。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应该抓好几个关键,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以情景设计为先导,培育积极的阅读状态
在阅读理解之前,学习的准备,特别是阅读兴趣与动机的激发,不可或缺。初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铺垫,则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话题的兴趣,加之学生缺乏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会对阅读文章特别是长篇文章产生畏惧,阅读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情景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节课成功与否。
2.以整体阅读为宗旨,全面感知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围绕主要观点或故事情节等内容展开的有机整体。对片段的剖析最终是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整体。
3.以问题开发为途径,加强文本信息挖掘
阅读教学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能对学生理解与学习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备受关注。这种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4.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促进认知情感升华。
阅读理解可以是以阅读的方式获得理解,还可以以拓展文本内容或文本观点争鸣的方式提升理解。
三、优化阅读教学的原则
1.关注认知活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改变错误的阅读学习观,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关注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教学主题,理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对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2.关注语境和语篇连贯,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首先是用来阅读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所以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学生只有超越字、词、句等表层信息,通过解读语篇结构,探求语篇深层意义,才能提高理解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成为高效、独立的阅读者。
3.关注文本知识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拓展活动是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的过程。它既要关注文本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建构知识体系;又要关注思维训练,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活动不仅要建构文本知识体系,还要深化和拓展课文的内涵,把课文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和迁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要目标明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善于阅读并受益于阅读的素质,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利群.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45-47.
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生活切入式”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Life Plunge" Reading Teachi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ext, students master the primary means of capacity. This article by the "life plunge" secondary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fundament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grasp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hrust of the article, an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ife plunge"; reading teaching
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阅读形式较为笼统、解析式阅读冗长琐碎以及玄虚神秘的语感式阅读三个方面。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却始终没有办法将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词义的理解,而无法触及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透彻地对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和掌握。
1.1 整体式阅读形式较为笼统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整体式阅读已经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形式,虽然各个地区教学形式不同,但是整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就整体式阅读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笼统、模糊。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整体”的定位缺乏一个特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学的实施建立在理论阐述不清楚的基础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
1.2 解析式阅读冗长琐碎
文本解析阅读法是一种以解析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方法,虽然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得到了相关人员的热烈追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此种阅读方法的缺点就一一暴露出来,由于文本解析阅读方法冗长繁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困而生厌,而且还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1.3 玄虚神秘的语感式阅读
语感式阅读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这种语感式阅读改变了传统的“一堂言”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避免了由于整体式阅读和解析式阅读所带来的单一笼统和冗长琐碎,相对来说,课堂整体显得较为轻松自如,促进了语文阅读教学向自主开放化方向发展。但是,这种阅读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这种方法对阅读者语言感悟要求、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其应用的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除此之外,这种语感式的阅读方法也有一定的体裁要求,只有一般散文抒情性和叙事性的文章才适合展开,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种阅读方式的实际应用。
2 生活化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生活体验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学会生存》所说的:“学生不能与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正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为“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贴近生活,创新生活”对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关切而谨慎的态度去对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和读物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创新,从而更好地去构建自身的阅读框架,在生活中提炼情感分子,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 中学语文“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的合理构建
3.1 “情景型”阅读教学设计
在对“情景型”阅读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主要可以通过自演式和复制式两种方式来进行设计。首先,对于一些情境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如果选择“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说小说、戏剧等类型的文章。采取“情景型”阅读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文字内容,而且还能够通过故事人物之间的交流沟通、动作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是对文章中场景的复制设计,在对此方面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需求,结合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来对情景进行创设,从而达到对气氛的渲染,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来,在情境中去回忆自己的生活情感记忆。复制式首先需要学生再现自己对生活的记忆。比如说在《故乡》的教学过程中,对杨二嫂形象进行解析的时候,品味她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其韵味进行模仿,让学生能够从模仿的过程中对其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3.2 “探究型”阅读教学设计
“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以学习为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生活的前提下,来对所读文章的核心进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领悟,寻找与之相关的地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抛疑式切入和留白式切入两种方式。首先,抛疑式切入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质疑和求解。这种方法不仅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所运用的留白法,实际上就是借用艺术中留白的表现手法,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在内容、结构以及语言创造空白,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切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里,用心去感受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与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对文章透彻理解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且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陶应.中学语文“生活切入式”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赵功文.确定切入点,促进阅读教学[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6).
篇6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新课标 阅读 写作 语文素养
1 读写结合的含义
最初,读写结合是作为一种经验性的写作方法被人们所渐渐关注的。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人对读与写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作为一种成形的概念出现,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家黎锦熙1924年出版的一本语文教学法专著:《新国语教学法》,他在其中有“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的提法。
根据现今已公开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对读写结合的定义来看,有人从读写结合的目的出发,认为:读写结合旨在让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扩大视野,丰富作文题材、学习写作方法,进行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从而促使读写同步提高。有人兼顾读、写两方面的因素,认为:读写结合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各种解释不一而终。
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角度来看,阅读与写作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把读写结合定义为: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独立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
读写结合不仅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同时还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异质同构性
有人认为阅读与写作两种活动中心智活动都经历了双重转化。阅读是从文字到思想再到文字的转化;写作则是主客体的相互换位,客观事物转化为主体经验,经过表达这一形式转化为语言文字的客观描述。叶圣陶先生对此亦有过论述,他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①
2.2相同要素说
依据现代认知学派的观点,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即一般原理时容易产生迁移,这是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并能取得实效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阅读教学中突出的重点知识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重要,并应注意通过对阅读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来设计写作教学。
2.3读写对应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同为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过程,从学生阅读作品时所要关注的知识要点及写作时构成文章的要素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对应规律。如解题与审题的对应;抓住中心与确立中心的对应;理解文章结构与布局谋篇的对应等。
3 新课改之前读写结合的做法
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以往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多读、多写,在大量读写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读写迁移。多读多写是由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进行阅读与写作,进行大量的读写结合,实践性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征。
(2)阅读习作化即模仿课文,紧扣范文进行写作训练,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统一在一起,融看、听、思于一体,读、说、写于一炉。
(3)以教材为主体,重视记叙文的教学并于其中渗透读写结合的技巧训练。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读会写,在教材中记叙文约占80%。因此,小学阶段的读写结合以记叙文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
4 新课改对读写结合的新要求
毋庸置疑,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在发展学生读写能力、陶冶情操方面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但从近代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于读写结合的关注不够,认识不深,甚至出现偏差,造成学生语文素养停步不前,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情况来赋予其新内容、新要求。
4.1拓宽读写结合的范围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概念,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读写结合的范围更加宽广,同时也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体验写作和生活的乐趣。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的关于读、写、说、听分开训练的习惯做法,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行读、写、说、听的整体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它冲击了传统的教材中心,突破教材的禁锢,在生活这一更为广阔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提高其对生活和文本的认识,写出具有深度的文章。
4.2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角度来把握读写结合
首先,要防止“两个中心”的错误观点,即阅读中心论和写作中心论。“阅读中心论”认为多读能够促进写作,所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年龄心理特点而强硬地向学生灌输各种阅读知识,生硬地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更多的是重视泛读,忽视精读,这对于学生写作方法的学习、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利的,容易起到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而“写作中心论”则提倡读什么、学什么就写什么,这种训练只是达到了形式上的读写结合,只不过是把阅读的材料作为写作的范本和仿效的对象来看待,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失去了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其高尚情操,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本体地位。
篇7
关键词:构建主义 英语阅读 主体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48-02
1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以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与教师的教学为主,影响了阅读教学效果。当前的英语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学内容,而且学生通过机械性、被动型的接收阅读教学内容,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2)英语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位主,在教学过程中,以考试考核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英语教学内容单一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知识性为主,教学内容的设定缺乏趣味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单调,而且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忽视了教学环境的塑造,影响了英语阅读效果。行为主义教学不能够适应现代英语阅读教学的需求,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构建主义逐渐发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构建主义,以学生为教学主题,从而所创造的互动教学模式,提升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增进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2 建构主义学习观概述
构建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瑞士儿童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随着构建主义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以及发展学习理论逐渐与构建主义教学结合起来,能够较好的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对于现代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教学中开展构建主义教学,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模式,从而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诠释与见解。
构建主义教学观是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思维,构建主义教学观有利于主动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将构建主义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生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主要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性,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构建主义理论教学需要在真是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协作学习,从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完成教学目标。
3 构建主义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构建主义理念能够改进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将构建主义融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以下的意义。
3.1 转变师生角色与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生认知思维构建知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构建主义理论,能够改进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果。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阅读文章,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提升英语运用能力。采用构建主义理论,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从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完成英语阅读的构建。在现代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构建主义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并且采用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构建符合学生心理、以学生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模式。
3.2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才能够完成知识的构建。将构建主义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提升教师对课堂环境的重视,从而通过现场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改善英语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效果,应该以构建主义为基础,利用各种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查询知识的能力与相关知识的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3.3 提升其他技能
为了实现英语阅读的构建,需要阅读者能够接收文章信息之外,还需要通过说写等方式进行输出性表达,从而实现多种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输出性表达不仅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检验,而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构建主义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多种技能与材料相结合,从而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比如采用概要写作、读者回答、自由写作的方式,提升阅读者的写作能力,从而扩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提升其他技能。构建主义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能够扩展英语阅读的内涵与外延,在阅读过程中,加强相关材料的读写。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立足于使学生整体系统掌握每单元要点,每单元计两篇文章,在对文章篇章理论熟知的基础上,配以构词法的必要知识,反复锤炼必要的阅读技能,对段内结构多练同义置换,段落间重逻辑层次,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材料中的规律,并引导自己的写作,从而通过模仿提升写作能力。
4 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主义理论能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与掌握,从而提升英语技巧与技能,最终增进口语与写作能力。
4.1 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构建主义要点
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情境的构建,应用要点在以下方面:(1)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构建主义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式授课,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设置各种情景完成意义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与情景相联系,因此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该闯到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型的学习环境,从而丰富课堂情景,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3)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构建需要多种材料与资源共同构建,学习的过程之学习者自身构建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对学习者进行熏陶与教育,从而完成阅读知识的构建。
4.2 英语阅读知识构建流程
(1)前阅阶段。
在阅读教学前,为了创建知识构建情景,教师应该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理解课堂阅读主题,将过去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引导阅读知识构建信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阅读知识构建的准备。在5~10 min的课堂导入结束后,应该借助导入创造的良好情景,以带有启迪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形成阅读期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A Good Heart to Lean Oil”为例,该课文是讲述残疾父亲不向命运低头的故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疑惑学生图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完成阅读前准备。
(2)阅读阶段。
大学英语阅读阶段的构建主要包括输入与练习阶段,输入阶段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输入,教师通过构建阅读情景,因势导入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预测,让学生获得语篇能力,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接收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而在练习阶段,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以互动的方式归纳所学内容,能够进一步的学习新知识,做到材料的巩固、提取与加工。
(3)阅读后阶段。
大学英语阅读知识构建的阅读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输出,通过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从而能够开发内部潜能,实现多种能力的提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A Test of True Love”为例,通过学习之后,要求学生能够以“love”为主题编写对话与小短剧,以小组表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完成意义构建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时异常深刻的变革,对于英语阅读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渎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实现阅读前准备,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教材输入并且做好教学输出,最终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宗芹,刘燕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9(5).
篇8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1 引言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斯滕伯格、塞西顿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拥有的“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由一组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具体包括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这些智力不仅是可以变化的,而且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和发展的。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具有独特的潜质,启示教师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和学生多种智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既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又要帮助学生汲取新知识。然而,高中阅读课文的词汇量大,语法结构较为复杂,语篇长度逐渐递增,都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的大敌。本文拟结合多元智力理论,探寻教师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从而帮助学生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2 多元智力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1 运用语言—言语智力,扩大学生的输入和输出
语言—言语智力主要是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可给学生提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如英文杂志、报纸、网页、小说等,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文化背景等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语言输出的活动,如复述文章、情景对话等,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文表达。例如教授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时,教师可引入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并呈现相关的照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知识背景,并讨论“What can we do after earthquakes?”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理解的课文、课堂教学的深化。
2.2 运用逻辑—数学智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主要是指理解、运算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在输入阅读量的同时,还应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采取的策略有:猜测词义;抓文章主题;预测故事情节;学生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寓意等。
2.3 运用音乐—节奏智力,增强学生英语语感
音乐—节奏智力主要是指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能深切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提高情感共鸣,达到依靠语言无法取得的效果。因此,利用音乐来学习英语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还能加强他们对语言材料的掌握,促进英语学习的输入、内省和习得。教师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中播放音乐、学唱英文歌曲,有节奏地朗读等。例如学习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抑扬顿挫地朗读或清唱首诗。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进而体会这首诗中父亲对孩子的爱。这类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
2.4 运用视觉—空间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视觉—空间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视频、电影、图片、等材料,也可以设计流程图、层次结构图等,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视觉化,复杂的文字陈述形象化。这能帮助学生把意象转化为图像,把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教授Journey Down the Mekong的最后一段时,教师可呈现不同的图片促进学生对地理名词的识别和记忆,再用流程图简明形象地呈现湄公河如何从源头流向大海,最后让学生边看图边复述该河的流经状况。这一任务能促使学生想象湄公河流经的地理环境以及河流的景色,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得到锻炼。
2.5 运用身体—运动智力,让学生在做中学
身体—运动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句子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对某些较为抽象的动作化的词缺少了解或经历,很难理解其真谛。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做出相关动作,便可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在讲Book 4 Unit3的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卓别林所饰演的流浪汉走路和“吃面”的样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流浪汉这个角色的印象。
2.6 运用人际交往智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人际交往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交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将英语课堂视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如教授Anne’s Best Friend时,教师可以请各小组讲一讲:What is a true friend in Anne’s opinion?What was an ordinary diary like? What about her diary?等问题,随着细节问题的提出,各小组成员会深入文章去细读和讨论,逐渐体会主人公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再设置开放式的问题:If you had to stay in a bedroom for a whole year, 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and what would you do to pass the time?引导学生用英语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情感。
2.7 运用自我内省智力,巩固学生英语阅读技能
自我内省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调整并运用略读、速度、细读等不同的阅读技巧。同时,这些问题的设计在难易度上要有层次感,充分调动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能力。
2.8 运用自然观察智力,让学生为做好知识储备
自然观察智力主要是指对陌生或已知实物能够敏锐地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像等观察材料,使阅读课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3 结语
多元智力理论开辟了一个多维地看待学生智力的新视角,为探寻切实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且各智力是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智力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变通,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智力强项来扫除阅读实践中的障碍,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巧茹 浅析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策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0
[2]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M] 沈致隆 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篇9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阅读;心理因素;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65-02
一、引言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及其作者交流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听、说、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培养。获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成功学习外语的关键因素;获取的量越大,学习效果会更好,反之,缺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则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做法进行探讨,以改进传统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因素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由于英语大多是从初中开始要求的必修课程,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应试的压力,很多学生从初中到大学的这个较长的学习时限中,没有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乐趣,更多的是将它看作是任务来完成,从而忽略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精读、轻泛读”,将阅读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词汇、句法等方面,而没有注重背景知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本身对阅读不够重视,加之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他们在阅读上存在障碍。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词汇量不足,词汇记忆方法不得当;(2)阅读量不足,课外阅读缺乏,阅读能力差;(3)阅读习惯差,或“指读”,或“唇读”,或“回读”、“重读”,或“译读”,或遇生词即查字典,造成阅读速度缓慢;(4)背景知识欠缺,无法建构图式框架,望文生义;(5)阅读教学停留在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忽略语篇结构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使学生产生语篇障碍;(6)阅读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阅读主动性差。
三、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在阅读领域的发展看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一个教授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我们理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以往传统的重词汇、句法的教学模式。
1.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主要包括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图式知识。图式知识和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中,主要是依靠处理策略影响阅读效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经历两个阅读过程,一个过程是将阅读的信息从书面转移到大脑,另一过程则是新的知识在读者大脑中透过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得到吸纳和消化,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加工。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读者在前一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寻找和挑选,在后一过程中,读者的头脑在固有知识的引导下,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和综合,从而完成对新信息的验证、补充和分析,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提高大学阅读教学效果。心理语言学尝试从知觉、动机、记忆、智力等角度去解决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理论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动因。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那些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和情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迅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对阅读过程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他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预测、确认和修正的过程。他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则是,阅读者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阅读篇章中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预测文章的大意,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改变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诙谐生动的教学语言,亲和、平等、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及自觉性等内在心理因素,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挖掘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进入角色内心,投入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挖掘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以情启智,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寻欲望,促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明确阅读目的,增强阅读动机。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由于缺乏阅读的目的性,教师又多是阅读的主导者,将本应该属于学生去积极寻找、主动思考、努力解答的问题和信息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被剥夺亲自理解、分析判断、推断对比、评价总结的机会,就很难尽快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吕生统,蒋菊,1997)。由此可见,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失阅读目的,将无从确立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释”理论认为情感是语言过滤器,学习者的动机会将部分外界语言输入筛选出去,降低语言学习的质量。因此,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效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
(3)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基础。Treisman(1960)认为人脑中存在一套处于巨大网络中的多条目词汇体系,网络中词汇间的距离越短,词汇之间的关系也就越近,激活越快。实验表明: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上下文效应)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词频高的词更容易被提取,于读者而言,将低频词变成高频词可以通过增加词汇重复出现的次数来实现。语境效应在阅读理解中则是指上下文语境。结合上述几个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打破孤立学习词汇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照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如词汇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另外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构词法,如通过添加常见词缀构成的派生词,使学生在掌握常见词缀含义的同时能够更容易掌握派生词的含义,从而在阅读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词汇量联系上下文更准确地猜测生词的含义。②增加词汇出现的次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阅读大量与课文内容尽可能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新词的出现频率,从而摈除传统阅读课中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记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词汇。
(4)注重背景知识的传输,构建图式框架。Rumelhart认为理解就是选择能够说明输入信息的图式与变量约束的过程(陈贤纯,1998)。阅读过程是在新信息与图式逐步匹配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读者对文章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头脑中的图式就越丰富。而当读者在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背景知识更好地解决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问题。构思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两种。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对整体篇章框架结构的认知。文章类型不同,其篇章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读者能从篇章模式把握整体框架,即便没有逐句阅读整个文章,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图式则包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政治历史状况、当地风俗等方面。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读者与作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图式时,文字带来的障碍往往可以轻易克服,而且随着读者对内容图式的深入了解,也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扩大选材面,选取涵盖政治、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5)通过语篇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线索是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以及语篇的基础和依据。句子只有用在语篇中才能发挥交际功能和价值,才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的通道。因此,只有当读者正确理解了文章的语篇结构,理顺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汇和句子。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手段: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首段和尾段。特别注意每一段的主题句,并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连接、过渡方式。段落间的连接与过渡方式主要有连接词、表替代重复意义的词或词组、平行结构以及表示强调意义的词或词组。②讨论段落大意,同时预测下段的内容,然后阅读下段,检测预测正确与否。然后再重回原段落,利用语篇结构理解段落中词汇及句子的意思。因此在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主要段落句子间的连接词,掌握段句子间内在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段落文字的大意。
(6)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略读、详读、预读、寻读、推测上下文含义等。在阅读课中,学生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则不太重视,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发现,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实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也能帮助其提高阅读效率。
篇10
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如机械释词、分解句子、肢解文段、“标准化”答题等,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之一。
那么如何使阅读提高科技含量,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本人以语文大阅读教学为理论依据,在阅读的“拓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拓展阅读教学的兴趣点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因此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不过教师虽有这种意识,但在课堂上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流于程式,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多媒体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的是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片。
学生边聆听课文录音,边欣赏美景(电脑播放CIA软件),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不少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风光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拓展,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阅读学习渐入佳境。
二、拓展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作为学生既要掌握语言文字,又要涉及历史、哲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知识,同时也牵涉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因文制宜”,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纸本书(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报刊、杂志等)。例如我在教《太阳》一文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后,提了一个小问题:大家还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此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说太阳在夏天会把人的皮肤晒黑,人们都得涂防晒油。他这一说,全班哄然大笑,这一笑倒了提醒了我,在课堂上我时时只想着课文中所描写的太阳的作用,且不知每一样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
于是我把这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不到这些孩子挺会说的,有的说太阳的光过于强烈会得皮肤癌,有的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扰乱信号等。
临近下课,我布置了一题作业,到图书馆,或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介绍太阳的书籍,去发现更多的奥秘,到时我们开一个“太阳奥秘知多少”的新闻会,请同学间相互合作,作好准备,他们个个兴趣盎然。
2.读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等),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现行收录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内容节选自古代名著。
3.读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利用阅读活动课,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了解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角度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